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地質構造復雜地帶

什麼是地質構造復雜地帶

發布時間: 2021-02-23 00:18:23

『壹』 地質災害預報制度

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加強合作,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回工作,並答將預報預警結果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同時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布。當發出某個區域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後,當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各單位和當地群眾要對照「防災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災的各項准備工作。

『貳』 我國開展工作較多的深水區的地質特徵及煤成氣前景

據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金春爽、喬德武負責組織實施的「海域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與選區」研究報告(2009),目前,我國油公司在深水區開展實際工作的油氣勘探領域主要是: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和瓊東南盆地中央坳陷的深水陸坡區,主要包括3個低凸起、3個隆起和9個凹陷(圖13-60)。

南海海域有21個盆地全部或部分屬於我國傳統疆界以內,其中有19個盆地全部或部分處於深水區(張功臣等、2007)。處於淺水區的部分多數都經歷了20~30年的高強度勘探,並且現在仍然是中國海洋石油公司的勘探主戰場。在廣大深水區,在南海西部大陸邊緣、南部大陸邊緣和東部大陸邊緣盆地中屬於我國傳統疆界以內的陸架部分多被鄰國強占勘探開發,該地區油氣儲量豐富。為了維護海疆國土,為了我國21世紀油氣工業的持續發展,南海海域油氣勘探的態勢已經從淺水區向深水區延伸,且已獲得多個重要發現。因此,我們要舉三大油公司及民營之力,加快南海深水區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工作。

『叄』 作文《微縣三灘》一日游i

徽縣、兩當素有「隴上江南」之稱。一是生物資源豐富;二是礦產資源富集;三是山川風光奇特、景色優美迷人。三灘風景名勝區屬古生代泥盆紀褶皺山地,由海拔800米逐步增至2504米,由於地質構造及岩性的差異,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地貌,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稱之為是一個寶貝的復雜地帶。
南部在構造斷裂的基礎上,流水切割成峽谷;中部的砂岩和板岩,在長期的剝蝕作用下形成眾多的高山平台和岩溶地洞,號稱72灘;北部山峰聳峙,林木茂密,為高海拔原始森林區。三灘生態旅遊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植物近3000種,其中珍稀、葯用植物100餘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銀杉、水杉、紅豆杉等;野生中草葯有豬苓、黨參、菖蒲、茯苓、三七、天麻等;野生觀賞花卉有蘭科花草、杜鵑、牡丹、芍葯等。峽谷溪流弱柳依依,嶺坡山脊-茫茫,灘坪草甸花若繁星。
三灘山泉眾多,水質優良,形成了多處瀑布、溪潭,較大者有梅崖瀑布、椒樹坪瀑布和三眼泉、江渦潭等。其中位於嚴坪村南的梅崖瀑布,高300餘米,每年雨季飛瀑高懸,如從天降,水霧彌漫,哄響如雷,氣勢逼人。良好的生態環境,使野生動物生棲繁盛,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牛、白唇鹿和小熊貓、大鯢、藍馬雞等10餘種。神奇的「蛇窖」天然形成,集各種蛇於1000餘平方米之內,極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三灘人文景觀眾多,這里自古為巴蜀咽喉,秦隴要塞。三國時,諸葛亮六齣祁山曾三次借道於此,月亮峽至今仍存有古棧道遺跡約4公里。唐時,更成為官道和商道,唐玄宗、唐僖宗入蜀均走此道。明清以前,三灘宗教文化就極為興盛,曾有八卦廟、觀音廟、南天門、太陽寺等。大殿山下的五徵窯,相傳為朱元璋為其六公主御建,至今壁畫和遺跡尚存。月亮峽內有多處岩溶地洞,鍾乳奇特,鬼斧神工,既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又蘊藏了眾多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展現了當地豐厚的文化積淀和純朴的民俗風情。
三灘風景名勝區的青泥嶺是蜀道天險,也是文化名山,詩仙李白的一曲「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使青泥嶺名滿大地。詩聖杜甫的「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更給這里的山川景觀以極高的評價,三灘正是:遺跡橫崗夢幻巒,洞穿林立鳥蹣跚。杜公悔贊它山絕,李白驚呼蜀道難。四季懷春生萬象,雙溝攬月護三灘。離離草甸鋪雲外,獨有天坑訴大觀。 三灘風景名勝區具備了多元性、豐富性、神秘性和原始古樸的綜合特點,在自然和人文兩方面,既有「神」的顯著特徵,又有「秘」可探奧之處。更值得珍視的是:它既是一座永不枯竭的森林水庫,又是一個功能巨大的天然氧吧,對周邊地區的氣候環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位於中國腹部的這塊「翡翠」之地,將隨著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建設,將實現人們走進自然,返璞歸真的理想,實現它對人類的更大貢獻

『肆』 採煤專業復習題庫及答案

採煤專業題庫
一、填空題
1. 採煤工作面頂板控制方法有(垮落法)、(充填法)、(緩慢下沉法)、(煤柱支撐法)四種。
2. 煤岩層的產狀要素有(走向)(傾向)(傾角)。
3. 採煤工作面必須保持(2)個暢通的安全出口,一個通到(回風道),另一個通到(進風道)。
4. 採煤工作面回採結束後必須在(45)天內進行永久性封閉。
5. 採煤工作面瓦斯積聚經常發生的地點:(工作面上隅角)、(采空區)、(採煤機械附近)、(地質構造復雜地帶)。
6. 採煤工作面嚴禁使用(單體液壓支柱)推移運輸機。
7. 炮眼深度超過2.5米,封泥長度不得小於(1)m。
8. 通電後裝葯炮眼不響時,爆破工將母線從發爆器上摘下,扭接成短路,使用延期電雷管,至少等(15 )分鍾,才能沿線檢查。
9. 嚴禁在一個採煤工作面使用(2)台發爆器同時放炮。
10. 採煤方法分壁式體系和(柱式體系)兩大類型。
11. 兩次周期來壓之間的間隔時間稱為(來壓周期)。
12. 煤層與水平面相交的方向線叫(走向線)。
13. 基本頂初次破斷在採煤工作面引起的礦壓顯現叫(初次來壓)。
14. 支護時,嚴禁使用(失效)和(損壞)柱、梁、鞋。
15. 回柱放頂時,必須每(2--3)人一組, 一人(回柱放頂),一人觀察頂板及支架周圍情況,嚴禁個人獨自作業。
16. 平巷自切頂線向外超前支護的距離不得小於(20)米,支柱必須穿鐵鞋。
17. 煤礦井下爆破,須按礦並(瓦斯等級)選用相應的煤礦許用炸葯和雷管。
18. 採煤工作面的傘檐不得超過作業規程的規定,不得任意丟失(頂煤和底煤)。工作面的(浮煤)應清理干凈。支架、輸送機和充填垛都應保持(直線)。
19. 採掘工作面的進風流中,氧氣濃度不得低於(20%),二氧化碳濃度不得超過(0.5%)。
20. 作業規程「十個環節「(編制)、(審批)、(幹部學習)、(工人學習)、(考試)、(補考)、(成績登記)、(現場實施)、(定期復查)、(修改補充)。
21. 我礦井的開拓方式為(立井開拓)。
22. 傾斜長壁採煤法中,採煤工作面沿煤層傾斜方向自下而上推進的開采叫做(仰斜開采)。
23. 我礦採煤工作面採用(走向長壁後退式炮采放頂煤一次采全高)的採煤方法。
24. 我礦工作面採煤工藝流程:打眼→注水→打眼→放炮→移站後排(老塘)柱→移架採煤→移站前排(煤牆)柱→放頂煤→移溜子→清底煤→交接班→檢修。
25. 採煤工作面炮眼布置方式 (三角眼布置) ;爆破方法 ( 串聯放炮 )、(正向起爆 )。
26. 採煤工作面落煤方式( 放炮 )與(手稿 )落煤相結合。
27. 採煤工作面採用 (ZH1600/16/24Z )型整體頂梁組合 懸移液壓支架;架中心距( 1000mm±20mm ),最大架長 (4000)mm,最小架長( 2600)mm,放頂步距 (700)mm .
28. 採煤工作面采空區採用 (全部垮落法)處理。
29. 工作面放炮時,嚴格執行「 一炮三檢 」和「 三人連鎖 」制度。
30. 回採工作面應採用(一次裝葯,一次起爆),也可採用分組裝葯,但一組裝葯必須(一次起爆)。
31. 移架時,其(前方)和(下方)不得有其它人員工作,移動(端頭)支架、(過渡)支架時,必須在其它人員(撤到安全地方後)之後方可操作。
32. 支架最大支撐高度不得(大於)支架(最大)使用高度,最小支撐力高度不得(小於)支架的(最小)使用高度
33. 工作面支柱要打成直線,其偏差不超過 (±100mm ) ;液壓支架成直線(超前架成一條線),偏差不超過(±50mm) 。
34. 集團公司《頂板管理實施細則》規定:採煤工作面傾角大於 (25 度)時,必須有齊全的擋滾矸設施。
35. 煤礦生產的三大規程是 《煤礦安全規程》 、《操作規程》 、《作業規程》。
36. 煤礦安全生產方針是:(安全第一) 、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37. 礦井五大災害:水、(火)、瓦斯、(頂板)、粉塵。
38. 在煤礦生產中救命三條線:(風管)、水管 、電話線。
39. 常見斷層的種類有:(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
40. 「三違」是指:(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
41. 現場管理的「三不生產」是:(不安全不生產)、隱患不消除不生產、防範措施不落實不生產。
42. 生產礦井採掘工作面空氣溫度不得超過26℃,當採掘工作面超過(30℃),必須停止作業。
43. 炮眼深度小於0.6m,不得裝葯、爆破;特殊情況下,如挖底、刷幫、挑頂確需淺眼爆破時,必須制定安全措施,炮眼深度可以小於0.6m,但必須封滿炮泥。在放炮地點附近30 米以內,有礦車、未清除的煤矸或其它物體阻塞巷道斷面達(1/3)以上時,都不準裝葯、放炮。
44. 炮采工作面應採取(濕式)打眼,使用(水炮泥)。
45. 採掘工作面的進風流中,氧氣濃度應不低於 20 %,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0.5%)。
46. 採煤工作面刮板運輸機必須安設能發出停止和啟動信號的裝置,發出信號點的間距不得超過(15)米。
47. 工作面傾角大於(25°)時,必須有防止煤(矸)竄出刮板輸送機傷人的措施。
48. 《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採掘工作面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1% 時,必須停止用 電鑽打眼,放炮地點附近(20)米 以內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1%)時,嚴禁爆破。
49、煤礦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的有效期為(6)年,每兩年
復審一次。
50、從工作面裝面回採開始到老頂第一次大規模來壓,這段時間叫工作面(初次放頂期間)。
51、位於煤層或偽頂上面,有一定強度,並隨回柱放頂而冒落的岩層稱為(直接頂)。
52、炮采工作面,平行與煤壁的一排支架內兩棵相鄰支柱之間的距離為(柱距)。
53、炮采工作面,垂直於煤壁的一架支架內兩棵相鄰支柱之間的距離叫(排距)。
54、從煤壁到采空區頂梁末端的距離為(控頂距)。
55、當工作面推進一次或兩次之後,工作空間達到所允許的最大寬度控頂距為(最大控頂距)。
56、為進行採煤工作所必須的最小工作空間的寬度為(最小控頂距)。
57、最大控頂距與最小控頂距之差為(放頂步距)。
68、煤層按構造分類有簡單構造、(中等構造)、復雜構造和極復雜構造構造。
59、採煤工作面通風方式主要有(U型通風系統)、(Z型通風系統)、(Y型通風系統)、(雙工作面)通風系統。
60、「三同時」是指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二、 選擇題
1. 採掘工作面及其他作業地點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 B )時,必須停止用電鑽打眼;達到1.5%時,必須停止工作,切斷電源,撤出人員,進行處理。
A.1.5% B.1.0% C.1.2%
2. 瓦斯爆炸的濃度為( A )
A.5-16% B.5-20% C. 3-18%
3. 放炮地點附近( C )以內風流中的瓦斯濃度達到1%時嚴禁放炮.A、10m B、15m C、20m
4. 國有煤礦採煤、掘進、通風、維修、井下機電和運輸作業,一律由(A)帶班進行。
5. A.區隊負責人B.區隊技術員C.區隊安全員
6. 工作面出現異常氣味,如煤油味,汽油味,松節油或焦油味,表明風流上方存在( C ).
A、瓦斯突出B、頂板冒落C、煤炭自燃
7. 炮眼深度小於( C )時,不得裝葯放炮.
A、0.8mB、0.7mC、0.6m
8. 采區回風巷、採掘工作面回風巷風流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 B )時,必須停止工作,撤出人員,採取措施,進行處理
A. 0.75% B. 1.0% C、1.5%
9. 煤礦井下常見的地質構造有斷層、( A )節理。
A、褶曲 B、陷落柱 C、裂隙
10. 瓦斯爆炸的引火溫度為( A )℃。
A、650—750 B、>800 C、>1000
11. 礦井火災的三要素是指( A )。
A 、可燃物、引火源、充足的氧氣;
B、引火源、爆炸物、氮氣;
C、汽油、火源和空氣。
11.採煤工作面底板松軟時,支柱要穿鐵鞋,鑽底量應≤( C )mm。
A. 50 B.80 C.100
12. 礦井相對瓦斯湧出量是指礦井 ( B )。
A.在正常生產情況下月平均產煤一噸的瓦斯湧出量。
B.在單位時內湧出瓦斯的立方米數。
C.連續湧出的瓦斯量。
13.一次采全高放頂煤採煤法一般適應(A )厚的煤層。
A、5-12mB、8-15mC、20m、
14.厚度為1.3-3.5米的煤層稱( B )。
A、薄煤層B、中厚煤層C、厚煤層
15.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叫( A )。
A、正斷層 B、逆斷層 C、平移斷層
16.「一通三防」指的是通風、防治瓦斯、( B )和防塵。
A、防水 B、防滅火C、防頂板事故
17、傾角為30度煤層叫( B )。
A、急傾斜煤層 B、傾斜煤層 C、近水平煤層
18、下列不屬於三下一上採煤的是(C)
A、建築物下 B、鐵路下 C、承壓水體下
19、由地表進入煤層為開采水平服務所進行的井巷布置和開掘工程叫(C )
A、煤層開拓 B、水平開拓 C、井田開拓
20、當采區上山採用皮帶運輸,大巷採用軌道運輸時,在采區下部車場必須設置的硐室是(B) 。
A 采區絞車房 B 采區煤倉 C 采區變電所
21、基本頂初次破斷在採煤工作面引起的礦壓顯現叫( B )
A、礦山壓力 B、初次來壓 C、周期來壓
22、老頂周期垮落前的工作面壓力顯現加劇的現象叫( A)。
(A) 周期來壓 ( B ) 初次來壓 ( C ) 沖擊地壓
23、煤礦的(A)應當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A.主要負責人 B.安全管理人員 C.從業人員
24、位於煤層之上隨采隨落的極落岩層稱為( C )。
(A)直接頂 ( B ) 基本頂 ( C ) 偽頂
25、工作面支架的作用( A )。
(A)可以延伸頂板岩層的變形和移動
( B ) 可以加劇頂板岩層的變形和移動
( C ) 完全可以控制頂板岩層的變形和移動
26、傾斜長壁採煤法適用於煤層傾角是( A )。
(A)12度以下 ( B ) 25度以下 ( C ) 45度以上
27、位於直接頂或煤層之上的其厚度大而岩性堅硬且難於垮落的岩層,一般要強制放頂,通常由砂岩,礫岩和石灰岩組成的稱為( A )。
(A)基本頂 ( B ) 偽頂 ( C ) 直接頂
28、反映頂板的穩定程度的物理量是(B )
A 頂板下沉速度 B 頂板下沉量 C 支架荷載
29、下列不屬於刮板輸送機作用的是( C )
A 運煤 B 採煤機的導軌 C 推動設備
30、對於頂底板堅硬完整,周期來壓明顯的煤層,適合使用的支架是( A )
A 支撐式支架 B 掩護式支架 C 支撐掩護式支架
31、對於事故的預防與控制,安全技術對策著重解決物的不安全狀態問題,安全教育對策和(C)對策則主要著眼於人的不安全行為問題。
A.安全技術 B.安全原理 C.安全管理
32、煤礦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時,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立即(A)。
A.組織搶救 B.發布消息 C.離開現場
33、採煤工作面工程質量標准化中的「兩暢通」是指(B)
A工作面要暢通B上下出口要暢通C工作面上下平巷要暢通
34、用手鎬敲擊頂板,如果聽到的「空空」、沙啞聲音,說明了(B)
A頂板已經斷裂B頂板產生了離層C頂板中有大量裂隙
35、我國礦山最常用的工業炸葯是( A)
A硝銨炸葯 B水膠炸葯 C硝化甘油炸葯 D乳化炸葯
36、石門屬於(B)巷道
A 傾斜 B 水平 C 垂直
37、如果採煤工作面沿走向方向推進,這種採煤法為(A)長壁採煤法
A 走向 B 傾斜
38、直接頂是採煤工作面(B)的對象
A 開采 B 支護 C 維護
39、采區開采前必須編制(A)
A 采區設計 B 作業規程 C 安全專篇
40、三量是指(A)
A開拓、准備、回採煤量 B 採煤、掘進 通風煤量 C 採煤、掘進、運輸煤量
41、在循環作業圖上作一條水平線,能夠表明(B)
A 同一時間不同工序在工作面的不同位置 B 同一地點不同工序在時間上的間隔
42、放頂煤技術主要是在厚煤層的某一底部位置布置採煤工作面,並利用(A)及其它措施將頂煤一起放落得採煤方法。
A 頂板壓力 B 支架 C 爆破
43、采空區頂板處理最常用的方式是(B)
A 緩慢下沉法 B 全部跨落法 C 充填法
44、提高支柱的初撐力可以(A)
A減少直接頂的下沉量 B 改善支柱的受力狀況 C 降低頂板的礦山壓力
45、初次來壓前工作面處於(B)
A 增壓區 B 減壓區 C 穩壓區
46、煤層傾角對(A)
A工作面礦山壓力顯現的影響大 B 工作面礦山壓力顯現的影響不大 C 沒有直接關系
47、採掘工作面出現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採取措施,立即報告(A),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A 礦調度室 B 礦長 C 安全科 D 總工程師
48、《規程》規定:採掘工作面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現有突水預兆時,必須(C),採取措施。
A 進行處理 B 進行檢查 C 停止作業
49、局部冒頂事故的特點,一是范圍小,每次傷亡人數不多( A )人,二是事故發生地點大多是在有人工作部位。
A、1-2人 B、2-3 C、3-4
50、新工人入礦前,必須經過(C),不適於從事礦山作業的,不得錄用。
A.文化測試 B.政治審查 C.健康檢查
51、採掘工作面電動機附近(A )米范圍內,瓦斯濃度達到1.5%時,必須停止運轉、切斷電源、撤出人員、採取措施進行處理。
A:20 B:10 C:15
52、《煤礦安全規定》規定,採掘工作面應實行(B )通風。
A:串聯 B:分區 C:擴散
53、煤礦有(A),負責煤礦有關證照頒發的部門應當責令該煤礦立即停止生產,提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關閉,並可以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報告。
A.以往關閉之後又擅自恢復生產的
B.高瓦斯礦井沒有按規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統,監測監控設施不完善、運轉不正常的
C.未設置安全生產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人員的
54、煤礦許用炸葯的安全等級越高,其安全性(A )。
A:越高 B:越低 C:不變
55、每個礦井至少有(B)個以上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間的直線水平距離必須符合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
A.一 B.二 C.三

56、當支架被壓跨,巷道全部被岩石充填時,可用(B )方法。
A:護頂支護法 B:撞楔法C:木垛法
57、「安全第一」就是要始終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優先考慮從業人員和其他人員的安全,實行(B)的原則。
A.生產優先 B.安全優先 C.管生產必須管安全
58、作為防止事故發生和減少事故損失的安全技術,(A)是發現系統故障和異常的重要手段。
A.安全監控系統 B.安全警示系統 C.安全管理系統
59、 下面不屬於煤層產狀要素的是(B)。
A:走向線 B:傾向 C:傾角
60、巷道支承壓力是由於(A)。
A;開掘巷道後自然形成的B:支護引起的C:岩體內固有的
61、在開采技術因素中對采區巷道變形與破壞影響最大的是(A)。
A:採煤工作面受采動影響狀況B:支護方式C:支架間距
62、採煤工作面過舊巷時,如果工作面與舊巷平行,應事先調整好工作面推進方向,使其與舊巷(C)。
A:垂直B:平行C:斜交
63、直接頂是採煤工作面(B)的對象。
A:回採B:支護C:加固
64、巷道交叉點(A),通常認為頂板壓力越大。
A:越多B:越小C:越少
65、採煤工作面支架的(B)應能保證直接頂與老頂之間不離層。
A:工作阻力B:初撐力C:支承力
66、煤層頂板懸露時間越長,煤層頂板壓力(B)。
A:不變B:越大C:越小
三、 判斷題
1. 在有瓦斯或煤塵爆炸危險的採掘工作面,應採用秒延期爆破。( × )
2、無論採用何種起爆方式,起爆葯卷都應裝在裝葯柱的一端,不得將起爆葯卷夾在兩葯卷之間。(∨ )
3. 傾角為30度煤層叫傾斜煤層。(√)
4. 建築物下不屬於三下採煤的一種。(X)
5. 採煤工作面留有傘檐時不準裝葯、放炮。 (√)。
6. 位於煤層之上隨采隨落的極落岩層稱為基本頂 (X)
7. 採煤工作面工程質量標准化中的「兩暢通」是指上、下出口暢通。 (√)
8.炮眼深度為0.6m-1.0 m時,封泥長度應為0.5m。 (X)
9.單體支柱初撐力是指支柱剛架設時對頂板的主動撐力。 ( √ )
10.「掛紅」通常是透老空水的預兆。 ( √ )
11.工作面上下出口的兩巷,超前支護使用的支柱,鉸接梁或長鋼梁,距煤壁10m范圍內打雙排支柱。 (X)
12、厚度是1.2米的煤層是中厚煤層。 ( ×)
13、傾角為20度的煤層是緩傾斜煤層。 (√ )
14、為采區服務的巷道叫回採巷道。 (× )
15、沿煤層傾斜方向,按一定的標高將井田劃分成的若干長條部分叫采區。 (× )
16、採煤方法就是首先形成採煤系統,然後選擇採煤工藝並按一定的工藝工序生產。 (√ )
17、工作面頂板破碎時應採用支撐掩護式支架。 (√ )
18、支撐式支架的特點是通風斷面大,支撐力大。 (√ )
19、炮采和綜採的區別在於落煤、裝煤、運煤方式的不同。 ( √)
20、正規循環作業就是在按定員、定額、定時、定質量、定安全的要求下完成一個循環的全部工序的作業。 (√ )
21、循環作業圖的橫坐標表示工作面長度,縱坐標表示時間。 ( ×)
22、底鼓及煤壁片幫是礦壓顯現的一種現象。 ( √)
23、井下煤倉的作用就是為了存儲煤炭。 (× )
24、傾斜長壁採煤法採煤工作面傾斜方向布置走向方向推進。 (× )
25、對於非常穩定的直接頂,難以垮落,有時要使用強制放頂。 ( √)
26、煤層注水後會降低煤的強度。 (√ )
27、煤層開采後,受采動影響而引起的作用在採煤工作面周圍及其支架上的力叫礦山壓力。 ( √)
28、頂板的下沉量只和頂板的懸露時間長短有關,與懸露跨度無關。 (×)
29、工作面推進速度越快,頂板的相對下沉量就越小。 (√ )
30、當采空區頂板過於堅硬時不可使用強制放頂。 (× )
31、使用緩慢下沉法有利於防止地表塌陷。 (× )
32、初次放頂必須制定專門措施,經礦長審批,由生產副礦長主持制定實施措施。 (×)
33、作業規程由技術員編寫,由工人執行實施,與領導幹部無關。 (×)
34、在有瓦斯或煤塵爆炸危險的採掘工作面,應採用秒延期爆破。 (×)
35、開工前,班組長必須對工作面安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確認無危險後,方准人員進入工作面。 (√)
36、採煤工作面初次放頂及收尾時,必須制定安全措施。(√)
37、在同一採煤工作面,可以使用不同類型或不同性能的支柱。 (×)
38、為液壓支架提供動力的乳化泵,其額定壓力一般為31.5bar。 (×)
39、為保證支架的支護強度,一般來說,安全閥的開啟壓力應小於泵站的額定壓力。 (×)
40、生產能力為90萬噸/年的礦井屬於大型礦井。(×)
41、走向長壁採煤法中采場煤壁是沿走向布置的(×)
42、我礦採煤工作面推進採用的是後退式(√)
43、傾斜長壁工作面,當工作面頂板淋水較大時,宜採用仰斜推進(√)
44、傾斜長壁工作面,當工作面瓦斯湧出量較大時,宜採用俯斜推進(√)
45、單體液壓支柱是性能良好的支護材料(√)
46、在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可以用刮板輸送機運送物料(√)
47、煤礦企業必須按有關規定設置安全生產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人員。(√)
48、對井下所有煤層都可以注水來防塵(×)
49、采區是一個獨立的生產系統(√)
50、採煤工作面支架的初撐力應能保證直接頂與老頂之間不離層(√)
51、護巷煤柱越小,巷道所承受的壓力越小(×)
52、回撤單體支柱,當頂板來壓或遇到其它危險情況時,要立即停止回撤。(√)
53、採煤工作面單體支護類型有臨時支護、切頂支護、加強支護、基本支護四種。(√)
54、安全口的高度不小於1.8m,其它不小於1.6m。(√)
55、新支柱或長期未使用的支柱,在操作前應升降幾次,以排除缸內空氣,否則支柱初撐後會緩慢下沉。(√)
56、初撐力過低,容易造成直接頂離層,使岩層變形而造成局部冒頂。(√)
57、《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安全出口與巷道連接處加強支護,且加強支護的巷道長度不得小於20米。(√)
58、《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採煤工作面所有支架必須架設牢固,並有防倒柱措施。(√)
59、放煤步距是指在採煤工作面推進的方向上,兩次放頂煤之間推進的距離。(√)
60、工作面初裝、初次放頂、收尾、回撤、過地質構造帶、過老巷必須有專項措施。(√)
61、一個采區同一煤層內可以布置2個採煤工作面和5個掘進工作面。(×)
四、 簡答題
1、礦井透水的預兆有哪些?
答:礦井透水前主要有以下幾種預兆:頂板掛水,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淋水、頂板來壓、底板臌起、滲水和水有異臭味等。
2、回採工作面上隅角發生瓦斯積聚時可採取那些方法處理?
答:處理回採工作面上隅角積聚的瓦斯的方法有下面幾種:
①在工作面上隅角附近設置木板隔牆或掛帆布風障,迫使一部分風流流經工作面上隅角,將積聚的瓦斯沖淡排出。
②在工作面上隅角至回風道一段距離內設置移動式引射器,抽派上隅角積存的瓦斯。
③加大工作面風風量或利用局部通風機和風筒加大工作面上隅角風量,沖淡上隅角積存的瓦斯
3、瓦斯爆炸的三要素是哪些?
答:(一)瓦斯濃度在5%~16%;(二)引火溫度為650~750℃;(三)有足夠的氧氣,空氣中的含氧量在12%以上。
4、什麼叫初次來壓?
工作面初次放頂後,若垮落的直接頂不能充滿采空區,隨工作面推進,懸空的老頂面積不斷增大,當其自重超過老頂強度極限時,老頂將第一次發生折斷而垮落,工作面即出現來壓,這一來壓即是工作面初次來壓。
5、什麼叫周期來壓?
工作面初次來壓後,隨工作面推進,老頂懸臂越來越大,當其超過老頂的強度極限時,會開始折斷垮落。這種隨工作面推進,老頂懸臂周期性折斷出現的壓力變化叫作周期來壓。
6、什麼叫回採工藝?有哪幾種?
破、裝、運、支護和采空區處理五大工序的生產流程稱為回採工藝,有炮采工藝、普采工藝、綜采工藝和水采工藝、露天採煤工藝。
7、放頂煤採煤法主要優點有哪些?
(1)單產高
(2)效率高
(3)成本低
(4)巷道掘進量少
(5)減少搬家倒面次數
(6)對煤層厚度變化及地質構造的適應性強。

『伍』 關於造山型金礦

一、造山型金礦的命名及存在的爭議Groves et al.(1998)較早地評述了變質地體中金礦床命名中存在的問題。他們強調這些礦床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特點,如構造背景、構造控制因素、蝕變地球化學、元素組合以及流體和同位素組成。這些金礦床大多數是以金為主要的成礦元素(如Au>Ag,低Cu-Pb-Zn),發育於變質火山岩(綠岩)、濁積岩/板岩(匯聚地楔)地體。Groves et al.(1998)把這類礦床命名為「造山型」金礦,其形成於造山旋迴的晚期,成礦流體主要來自於地殼淺部或者中部的變質流體,但不排除深部來源的變質流體參與了成礦作用的可能性。然而,造山型金礦這個概念並沒有被人們廣泛接受,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更好的命名能夠取代它。

一些學者提出發育於變質帶中的金礦床,一部分與造山型金礦具有類似的特徵,而另一部分在時空上則明顯與花崗岩類侵入體有關,應該稱之為與侵入體有關的金礦(Silli-toe,1991;Sillitoe et al.,1998;Thompson et al.,2000;Lang et al.,2001),如在Abitibi金礦帶,一些與正長岩有關的金礦可以劃分為與侵入體有關的金礦;而又有一些學者(如Mueller,1991;Mueller et al.,1996,2000)建議某些具角閃岩相背景的含鈣硅質的造山型金礦床(如西澳大利亞Yilgarn克拉通造山型金礦)應當是矽卡岩型金礦。總之,一些學者提出的與侵入體有關的金礦床可能代表了一組獨特類型的金礦,因為這些金礦都形成於靠近岩漿-熱液系統的地方,而不是來源於更大區域上的流體的沉澱,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些金礦的成礦流體是變質流體。

造山型金礦主要發育於經歷了中、高溫和低、中壓變質作用的變質地體中(Powell et al.,1991),而這些地區隨後發生了大規模的花崗質岩漿的侵入,因此這些金礦又被認為是與某一侵入體有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系,是該侵入體遠端成礦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們具有明顯的成因聯系。

變質帶中一些含金礦床的元素組合也有明顯不同(如Cu±Pb±Zn+Au±Ag±Ba;Cu±Au±Mo,W±Sn±Au),這些礦床類型包括與侵入體有關的礦床、富金的火山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床、疊加金的火山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床、變形的Cu±Au±Mo斑岩礦床或者疊加的等。這些不同類型的礦床可能在不同時期的相互疊加而導致了礦床類型上認識的差異。

在活動大陸邊緣、具有較長演化歷史(如100~200Ma)的復合變質帶中,對礦床的成因應當考慮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礦床的相互疊加。在這些變質帶中,如果後期的隆升剝蝕作用沒有剝蝕到高級變質地體的根部,那麼在這些地區造山型金礦可能被保存下來(Goldfarb et al.,2001),而斑岩型Cu-Au-Mo和淺成低溫Ag-Au礦床主要形成於火山-侵入體岩漿弧相對較淺的部位和弧後盆地。相對來說,這些礦床在變質地體中的保存能力較差。這類礦床主要形成於造山作用之前,包括壓縮和轉換壓縮變形。區域變質作用和後火山岩漿作用期間,主要形成造山型礦床。在造山作用的主要階段,斑岩型Cu-Au-Mo礦床、淺成低溫Ag-Au礦床和火山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床會遭受變形和較低的變質作用,但是會在隨後的地殼增厚、造山帶隆升過程中遭受剝蝕,導致在中生代以前的變質地體中,這些礦床較少,而造山型金礦較多(Kerrich et al.,2001)。

二、造山型金礦的總體特點

造山型金礦的特點已經被許多學者討論過(Kerrich et al.,1994;Groves et al.,1994;McCuaig et al.,1998;Goldfarb et al.,2001)。造山型金礦主要形成於匯聚板塊邊緣,與板塊俯沖或者岩石圈拆沉過程中的地體匯聚、轉換和碰撞有關。它們主要形成於造山帶演化過程中變形-變質-岩漿演化的晚期(Groves et al.,2000),圍岩主要是區域變質的綠片岩相到低角閃岩相的岩石。更重要的是,礦石的形成是同構造、同動力的,至少與圍岩的主要透入性變形作用的一個階段有關,因此,它們不可避免地受到強烈的構造的控制,如斷層、剪切帶、褶皺以及強弱相間的變形帶等(Hodgson,1989)。在垂向上可延伸1~2km,金屬分帶較弱,但是具有較強的、明顯的側向圍岩蝕變分帶。在成礦作用過程中,有K、As、Sb、LILE、CO2和S的加入。而在特定的環境中,有Na和(或)Ca的加入,如賦存於角閃岩相岩石中的金礦床(Ridley et al.,2000)。由於熱液系統溫度梯度變化較大,近端的圍岩蝕變從地殼淺部的絹雲母-碳酸鹽-黃鐵礦到黑雲母-碳酸鹽-黃鐵礦,到黑雲母-角閃石-磁黃鐵礦,再到地殼深部的黑雲母(金雲母)-綠簾石-磁黃鐵礦等(Ridley et al.,2000)。在造山型金礦中,石英-碳酸鹽脈非常發育,並且通常是含金的。盡管在許多成礦系統中,石英-碳酸鹽脈發生硫化作用,然而靠近脈體高Fe/(Fe+Mg+Ca)含量的岩石則大多發生了礦化(Bohlke,1988)。

造山型金礦主要的元素組合是Au-Ag±As±B±Bi±Sb±Te±W。而在一些礦床中,高含量的Ag、Sb和As往往被當作副產品開采。礦石中Cu、Mo、Pb、Zn含量從背景值到稍微富集均可存在,金的成色較高(一般大於900),具有高的Au/Ag比值。金主要從低鹽度、近於中性的H2O-CO2±CH4±N2流體中沉澱出來,金主要以還原性的硫的絡合物形式遷移。CO2的濃度一般大於5mol%,由於壓力的劇烈波動而導致相的分離造成H2O/CO2/CH4的比例變化較大(Sibson et al.,1988)。在太古宙綠岩地體的造山型金礦中,熱液流體的δ18O變化於5‰~8‰,而在顯生宙的造山型金礦中,熱液流體的δ18O一般較2稍大。由於在金的沉澱過程中,由H2S/SO4和CO2/CH4組成的緩沖劑流體的還原狀態是變化的,導致S和C同位素也是變化的(Mikucki,1988),因此,在流體源區,這些離子的同位素組成可能本來就是不同的。

在礦區尺度上對造山型金礦控制因素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了。在一些金礦省中,地殼尺度的變形帶,特別是含有大量的長英質侵入體、蛇紋石化蛇綠岩碎片和(或)煌斑岩脈的地帶(如加拿大的Abitibi成礦帶、澳大利亞的Norseman-Wiluna成礦帶、迦納的Ashanti成礦帶、美國的Juneau和Mother脈狀金礦帶)對造山型金礦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岩石地層的構造薄弱帶,如主要的強硬層、背斜和隆升帶以及沿著侵入體接觸帶,都可以為成礦流體的運移提供通道(Groves et al.,2000)。一般情況下,盡管大規模的花崗岩類侵入體是形成造山型金礦省的一大特色,但是在成礦省之間或者在成礦省內部,造山型金礦與特定的花崗岩類組成沒有空間上的關系(Kerrich et al.,1994;Bierleinetal.,2001b;Goldfrab et al.,2001),這是因為在匯聚板塊邊緣,花崗岩類與造山型金礦在板塊的碰撞會聚過程中是有明顯先後關系的。

在礦床尺度上,所有的造山型金礦礦體也都表現出強烈的構造控制。盡管在成礦省內部或者成礦省之間,金礦體的控制因素是變化的,但是,具有反轉剪切性質的斷裂比正常或者主要以走滑剪切為主的斷裂更容易發生礦化(Sibson et al.,1988)。盡管在太古宙金礦成礦省中,造山型金礦的圍岩主要是火山岩或者是侵入體,但是,造山型金礦的圍岩是可變的,從中元古代到古近紀的金礦省中,圍岩主要是沉積岩。在任何成礦省中,儲量較大的金礦都賦存在有利的物理或(和)化學環境的岩石地層中。

造山型金礦主要賦存於從次綠片岩相到麻粒岩相的變質岩中。除了Kolar金礦和Muruntan金礦,這兩個礦床都賦存於綠片岩相岩石中外,世界上許多的大型金礦都歸屬於造山型成礦系統。

Grovesetal.(2000)討論了世界上造山型金礦的形成時代,特別強調了西澳大利亞的Yilgarn克拉通的造山型金礦。他們認為造山型金礦主要形成於D1-D4變形序列的D2-D4的遞進變形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是形成於賦礦火山—沉積圍岩沉積稍後的20~100Ma之間。但是,這個時間間隔在一些成礦省中跨度是比較大的。極少前寒武紀或者早古生代的金礦與鄰近的花崗岩類侵入體有明確的同生關系,鄰近的或者賦存金礦的侵入體一般都早於金的礦化,這種現象在西澳大利亞的Yilgarn克拉通表現最為明顯(Groves et al.,2000)。在澳大利亞中Victorian金礦帶,金的礦化作用晚於賦礦圍岩大約80Ma(Bierlein et al.,2001)。更為重要的是Muruntau金礦金的礦化作用晚於鄰近的花崗岩類大約30Ma,因此,把Muruntau金礦劃為與侵入體有關的金礦是值得懷疑的。在年輕的地體中,造山型金礦是否與花崗岩類同時形成,就可以很好地確定出來,如在Alaska東南部的Juneau金礦帶,始新世的造山型金礦與淺成侵位的Coast岩基的一些侵入體同時形成,這些侵入體形成於向內陸方向的10km處(Miller et al.,1994)。

Mikucki et al.(1998)專門討論了造山型金礦金的沉澱機制。他認為對於交代型礦床或者浸染狀礦床來說,還原性的含金絡合物的脫硫化作用是金的主要沉澱機制。脫硫化作用主要是成礦流體與高Fe/(Fe+Mg)比值的岩石反應的結果(Phillips et al.,1983;Bohlke,1988)。對於石英-碳酸鹽脈中的自然金來說,在水壓致裂作用過程中,流體壓力的大規模波動以及相的分離是金從絡合物中分離出來的可能主要機制。在淺成帶金礦中,一些學者認為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金的溶解度的變化、外來流體的混合作用也是金沉澱的主要機制(Hagemann et al.,1994)。根據現有的O、H同位素數據,這些機制不能代表所有的礦床。流體的還原作用以及流體後混合作用導致的金絡合物的不穩定也可能是金的沉澱機制之一(Coxetal.,1995),特別是在含有有機質的沉積岩石中,流體-岩石的水-岩反應可以產生CH4或者其他的碳水化合物,或者N2。這種現象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單一成礦省中,賦存於變質沉積圍岩中的含金石英脈的流體包裹體為什麼富集這些揮發組分,而切割侵位於相同岩石地層的侵入體含金石英脈中的流體包裹體的非含水流體相的主要成分幾乎都是CO2

有關造山型金礦成礦流體的來源及其流體地球化學特徵,Ridley et al.(2000)已專門做過論述。他們指出:對造山型金礦流體包裹體的詳細研究表明,這類礦床的成礦流體主要是低鹽度的CO2-H2O流體,這類包裹體的特點不同於其他類型金礦中的流體包裹體(如淺成低溫金礦、斑岩型Cu-Au礦床、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但是單個礦床可能會有例外。同變質礦床廣泛地發育於角閃岩相地區的事實表明,成礦流體來源至少代表變質峰期的深度,因此,成礦流體深部來源是可以接受的,盡管大量的與成礦有關的礦物以及流體包裹體的穩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數據均不支持這一觀點。Ridley et al.(2001)認為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只要流體經過大規模的遷移,流體流經的途徑和沉澱的地點具有不同的元素(如K/Rb)和同位素比值均可形成金礦。有限的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分析不可能完全區分出造山型金礦成礦系統中變質來源的流體與深部岩漿來源的流體。

對造山型礦床來說,與金的成礦時代有關的問題主要包括成礦流體的潛在來源、金成礦期地殼尺度的流體系統的格架,這是因為這個問題影響到其他成因模型的部分組成及其建立。然而,在許多地方,金的成礦時代還是不十分明確,這主要是由於缺乏可靠的數據和合適的與成礦有關的礦物(Kerrich et al.,1994)。一些礦床的構造年齡(與賦存構造有關的礦化年齡),特別是賦存於角閃岩相,甚至更高級變質程度岩石中的金礦,其構造年齡是不明確的,這主要是由於難以區分在剪切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和由疊加剪切帶形成的礦床(Robert,2001)。成礦年代確定的另一個難點是在一些金礦區存在幾個世代金的沉澱,如加拿大Vald'Or金礦(Couture et al.,1994)、澳大利亞的Kalgoorlie金礦(Clout et al.,1990)、烏茲別克的Muruntau金礦等(Yakubchuk et al.,2002)。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單一的模式能夠全部解釋造山型金礦的成礦流體和成礦物質的來源。大多數學者認為變質的含金流體來源於含礦的火山沉積物或者沉積物占優勢的地體的深部。一些學者則認為來自更深的變質源區,如俯沖的洋殼或者其先前熔體的殘留物。在一些地區,金的多期次礦化事件說明,僅僅簡單地用賦存變質帶或者盆地的變質作用來解釋流體的來源是不可能的。同樣,金的來源也是一個正在探討的、懸而未決的問題。

最近的一系列文獻中,許多作者都同意把變質地體中的脈狀金礦劃分為造山型金礦(Bouchot et al.,2000;Hagemann et al.,2000),盡管對某一個礦床來說,這樣的分類還存在著爭議(Sillitoe et al.,1998)。McCuaig et al.(1998)總結了世界上脈狀金礦的特點(表8-5),包括以下內容:

1)金的成礦時代主要與造山帶演化晚期的會聚過程有關,包括單個或者多個外來地體的會聚。

2)礦床定位於會聚構造的附近,在復合變質火山-侵入或者沉積地體的內部或者邊界附近。在少數情況下,礦床定位於地體的內部,而與區域構造的關系不甚明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與外部的碰撞會聚而導致岩石圈內部發生拆沉有關。

3)脈狀金礦主要產於地質構造復雜地帶,如岩性的變化、應變梯度、變質梯度等部位,這主要與會聚環境有關。

4)超大型脈狀金礦主要與綠片岩相變質地體有關。

5)礦床受構造控制,主要與岩石圈斷裂的次級構造或者更高級的構造有關。

6)礦床主要定位於脆-韌性轉換區域。

7)金的沉澱是同動力的,特別是高角度逆斷層區域,但有些礦床定位於轉換斷層區域。

8)在綠片岩相變質地體中,蝕變礦物組合主要是石英、碳酸鹽、雲母、鈉長石、綠泥石、黃鐵礦、白鎢礦和電氣石等。

9)具有明顯的異常元素組合,如Au,Ag(±As,Sb,Te,W,Mo,Bi,B);與區域背景值相比,具有較低的Cu,Pb,Zn異常。

10)成礦流體主要是H2O-CO2流體,具有低鹽度(一般NaCl<6%)、5%~30%molCO2±CH4和較少的不混溶的H2O-CO2

11)在脆-韌性剪切帶,成礦流體的壓力由超靜岩壓力向次靜岩壓力或者靜水壓力波動。

12)脈狀系統在垂向上可延伸2km,在礦床內部,缺乏分帶或者具有較弱的分帶,但是在礦區尺度上,卻具有一些金屬元素分帶。

13)在單一礦床中,穩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組成則比較集中,而在礦床之間,則具有一定的變化范圍。

14)金的成礦作用主要與變質作用峰期同期或者稍晚於變質作用峰期。

15)在許多礦床中,煌斑岩脈在時空上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

16)賦礦構造是多期次的,賦礦構造的重新活動可以產生次生的礦物組合,以及導致原始同位素組成的重置。

三、造山型金礦的構造環境

正如Sillitoe(2000)所論述的那樣,在變質地體中,在礦床尺度的規模上,不能簡單地用單一的因素來確定任何大型金礦床的類型。例如,造山型金礦的成礦年齡、賦礦岩石類型、控礦構造、與侵入體的空間關系、成礦流體的還原狀態,在不同的礦床中,這些參數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從更大的尺度來研究對這些礦床的構造控制因素對於揭示礦床的成因類型可能是有用的。

與島弧有關的礦床,如斑岩銅礦Cu-Au和淺成低溫Ag-Au礦床,在匯聚板塊邊緣的俯沖系統的幾何狀態控制著大型礦床的定位(Sillitoe,1997;Kerrich et al.,2000;Kay et al.,2001),這種構造背景可能也是形成造山型金礦的主要原因。Goldfarb et al.(1999)首次證明了Alaska南部相對年輕的匯聚碰撞事件中板塊運動的變化與造山型金礦形成之間的關系。一些學者對構造數據的解釋結果也顯示年齡較老的造山型金礦具有同樣的構造背景(deRonde et al.,1994),如Wyman et al.(1999)認為大型的Abitibi金礦省可能形成於俯沖板片翻轉的構造背景下;Kerrich et al.(2000)和Goldfarb et al.(2001)認為在變質地體中,俯沖擴張的洋脊、俯沖板片的翻轉以及其他一些地質過程導致的軟流圈上升、地殼增厚而造成熱異常的出現,從而形成大型的造山型金礦省。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與俯沖作用沒有直接相關證據的變質地體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中釐定出與俯沖作用有關的過程。

從全球尺度來看,大型脈狀金礦成礦省主要發育於地球演化的4個時代(圖8-5;表8-5):①新太古代(2.7Ga);②古元古代;③晚古生代;④中生代。這4個時代與主要的大陸會聚事件有關,部分屬於超大陸循環的一部分。這些脈狀金礦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主要有:①外來地體的轉換會聚;②先存的大陸邊緣,如Cordilleran構造帶。這完全不同於陸-陸碰撞造山帶,如Alpine-Himalayan造山帶。前者屬於外部造山帶,而後者屬於陸內造山帶(Barley et al.,1992)。由陸-陸碰撞造山而形成的造山型金礦,一般認為其規模都比較小。

在板塊會聚區域,脈狀金礦床和鉀玄質煌斑岩在時空上密切共生,二者都賦存於代表不同構造單元地體邊界的岩石圈構造中(Wyman et al.,1988;Kerrich et al.,1990;Rock et al.,1989)。轉換會聚的地質構造背景有利於脈狀金礦和鉀玄質煌斑岩的發育。脈狀金礦和鉀玄質煌斑岩的依存關系說明在後碰撞階段,脈狀金礦和鉀玄質煌斑岩不是外來地體地質構造演化的產物,而是形成於碰撞後的板塊邊界,這種時空關系排除了脈狀金礦形成於碰撞的早期或者很晚的階段的可能性(Kerrich et al.,1994)。根據Superior南部成礦省的構造特點、賦存脈狀金礦的變質地體的特性,Polat et al.(1997)認為這些地體是高溫、低壓類型的俯沖會聚地質體,俯沖-會聚、變質作用、岩漿作用與金的成礦作用在時空上密切共生。地體邊界的岩石圈構造所代表的地震泵系統控制著大型脈狀金礦的形成;而陸內造山帶由於構造的連通性較差,往往不能形成大型的脈狀金礦床。

圖8-5 世界上主要大型金礦分布圖(據Grovesetal.,2003)

表8-5 造山型、與侵入體有關以及異常金屬元素組合等類型典型金礦

續表

(據Grovesetal.,2003)

Kerrich(1995)較早把地球動力學背景引入金礦床的分類方案中,把金礦分為:①匯聚板塊邊緣的造山帶金礦床;②陸緣至克拉通內部的卡林和類卡林型金礦床;③與島弧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④洋弧至陸弧的斑岩銅-金礦床;⑤非造山和晚造山期的鐵氧化物銅-金礦床;⑥富金的海相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和火山噴流礦床。Groves et al.(1998)則把中溫中成金礦床統一定義為造山型金礦床。然而,在此後對一些金礦的分類研究發現,許多劃歸為造山型的金礦卻有著與造山型金礦不同的特點,如俄羅斯的Olym-piada和SuKhoiLog金礦;Cathelineau et al.(2003)在研究西歐晚白堊世造山型金礦時,也發現西歐的造山型金礦和Groves et al.(1998)所定義的造山型金礦有較大的差異,並把它命名為「Variscan」型造山型金礦。最近,Groves et al.(2003)認識到可能把造山型金礦的定義擴大化了,建議把變質地體內的金礦劃分為造山型金礦、與侵入體有關的金礦和具有異常金屬元素組合的金礦三大類型,並提出了區分它們的准則(表8-6),歸納了不同類型金礦的地質構造背景、賦礦岩石、蝕變分帶、成礦流體特點及其與區域變質作用和岩漿作用的關系。

與不同類型金礦成礦特徵對比分析發現,把金山金礦歸為造山型金礦是合適和恰當的。

表8-6 造山型金礦、與侵入體有關的金礦以及異常金屬元素組合金礦的特徵對比

續表

(據Grovesetal.,2003)

『陸』 小學三年級作文(美麗的徽縣)要求300字以上,怎麼寫

徽縣、兩當素有「隴上江南」之稱。一是生物資源豐富;二是礦產資源富集;三是山川風光奇特、景色優美迷人。三灘風景名勝區屬古生代泥盆紀褶皺山地,由海拔800米逐步增至2504米,由於地質構造及岩性的差異,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地貌,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稱之為是一個寶貝的復雜地帶。
南部在構造斷裂的基礎上,流水切割成峽谷;中部的砂岩和板岩,在長期的剝蝕作用下形成眾多的高山平台和岩溶地洞,號稱72灘;北部山峰聳峙,林木茂密,為高海拔原始森林區。三灘生態旅遊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植物近3000種,其中珍稀、葯用植物100餘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銀杉、水杉、紅豆杉等;野生中草葯有豬苓、黨參、菖蒲、茯苓、三七、天麻等;野生觀賞花卉有蘭科花草、杜鵑、牡丹、芍葯等。峽谷溪流弱柳依依,嶺坡山脊-茫茫,灘坪草甸花若繁星。
三灘山泉眾多,水質優良,形成了多處瀑布、溪潭,較大者有梅崖瀑布、椒樹坪瀑布和三眼泉、江渦潭等。其中位於嚴坪村南的梅崖瀑布,高300餘米,每年雨季飛瀑高懸,如從天降,水霧彌漫,哄響如雷,氣勢逼人。良好的生態環境,使野生動物生棲繁盛,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牛、白唇鹿和小熊貓、大鯢、藍馬雞等10餘種。神奇的「蛇窖」天然形成,集各種蛇於1000餘平方米之內,極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柒』 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的第四章

局部綜合防突措施 第五十九條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以下簡稱工作面預測)是預測工作面煤體的突出危險性,包括石門和立井、斜井揭煤工作面、煤巷掘進工作面和採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險性預測等。工作面預測應當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進行。
採掘工作面經工作面預測後劃分為突出危險工作面和無突出危險工作面。
未進行工作面預測的採掘工作面,應當視為突出危險工作面。
第六十條突出危險工作面必須採取工作面防突措施,並進行措施效果檢驗。經檢驗證實措施有效後,即判定為無突出危險工作面;當措施無效時,仍為突出危險工作面,必須採取補充防突措施,並再次進行措施效果檢驗,直到措施有效。
無突出危險工作面必須在採取安全防護措施並保留足夠的突出預測超前距或防突措施超前距的條件下進行採掘作業。
煤巷掘進和回採工作面應保留的最小預測超前距均為2m。
工作面應保留的最小防突措施超前距為:煤巷掘進工作面5m,回採工作面3m;在地質構造破壞嚴重地帶應適當增加超前距,但煤巷掘進工作面不小於7m,回採工作面不小於5m。
每次工作面防突措施施工完成後,應當繪制工作面防突措施竣工圖。
第六十一條石門和立井、斜井揭穿突出煤層前,必須准確控制煤層層位,掌握煤層的賦存位置、形態。
在揭煤工作面掘進至距煤層最小法向距離10m之前,應當至少打兩個穿透煤層全厚且進入頂(底)板不小於0.5m的前探取芯鑽孔,並詳細記錄岩芯資料。當需要測定瓦斯壓力時,前探鑽孔可用作測定鑽孔;若二者不能共用時,則測定鑽孔應布置在該區域各鑽孔見煤點間距最大的位置。
在地質構造復雜、岩石破碎的區域,揭煤工作面掘進至距煤層最小法向距離20m之前必須布置一定數量的前探鑽孔,以保證能確切掌握煤層厚度、傾角變化、地質構造和瓦斯情況。
也可用物探等手段探測煤層的層位、賦存形態和底(頂)板岩石緻密性等情況。
第六十二條石門和立井、斜井工作面從距突出煤層底(頂)板的最小法向距離5m開始到穿過煤層進入頂(底)板2m(最小法向距離)的過程均屬於揭煤作業。揭煤作業前應編制揭煤的專項防突設計,報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批准。
揭煤作業應當具有相應技術能力的專業隊伍施工,並按照下列作業程序進行:
(一)探明揭煤工作面和煤層的相對位置;
(二)在與煤層保持適當距離的位置進行工作面預測(或區域驗證);
(三)工作面預測(或區域驗證)有突出危險時,採取工作面防突措施;
(四)實施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
(五)掘進至遠距離爆破揭穿煤層前的工作面位置,採用工作面預測或措施效果檢驗的方法進行最後驗證;
(六)採取安全防護措施並用遠距離爆破揭開或穿過煤層;
(七)在岩石巷道與煤層連接處加強支護。
第六十三條石門和立井、斜井揭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險性預測必須在距突出煤層最小法向距離5m(地質構造復雜、岩石破碎的區域,應適當加大法向距離)前進行。
在經工作面預測或措施效果檢驗為無突出危險工作面時,可掘進至遠距離爆破揭穿煤層前的工作面位置,再採用工作面預測的方法進行最後驗證。若經驗證仍為無突出危險工作面時,則在採取安全防護措施的條件下採用遠距離爆破揭穿煤層;否則,必須採取或補充工作面防突措施。
當工作面預測或措施效果檢驗為突出危險工作面時,必須採取或補充工作面防突措施,直到經措施效果檢驗為無突出危險工作面。
第六十四條石門和立井、斜井工作面從掘進至距突出煤層的最小法向距離5m開始,必須採用物探或鑽探手段邊探邊掘,保證工作面到煤層的最小法向距離不小於遠距離爆破揭開突出煤層前要求的最小距離。
採用遠距離爆破揭開突出煤層時,要求石門、斜井揭煤工作面與煤層間的最小法向距離是:急傾斜煤層2m,其他煤層1.5m。要求立井揭煤工作面與煤層間的最小法向距離是:急傾斜煤層1.5m,其他煤層2m。如果岩石松軟、破碎,還應適當增加法向距離。
第六十五條在揭煤工作面用遠距離爆破揭開突出煤層後,若未能一次揭穿至煤層頂(底)板,則仍應當按照遠距離爆破的要求執行,直至完成揭煤作業全過程。
第六十六條當石門或立井、斜井揭穿厚度小於0.3m的突出煤層時,可直接用遠距離爆破方式揭穿煤層。
第六十七條突出煤層的每個煤巷掘進工作面和採煤工作面都應當編制工作面專項防突設計,報礦技術負責人批准。實施過程中當煤層賦存條件變化較大或巷道設計發生變化時,還應當作出補充或修改設計。
第六十八條在實施局部綜合防突措施的煤巷掘進工作面和回採工作面,若預測指標為無突出危險,則只有當上一循環的預測指標也是無突出危險時,方可確定為無突出危險工作面,並在採取安全防護措施、保留足夠的預測超前距的條件下進行採掘作業;否則,仍要執行一次工作面防突措施和措施效果檢驗。 第九十八條在實施鑽孔法防突措施效果檢驗時,分布在工作面各部位的檢驗鑽孔應當布置於所在部位防突措施鑽孔密度相對較小、孔間距相對較大的位置,並遠離周圍的各防突措施鑽孔或盡可能與周圍各防突措施鑽孔保持等距離。在地質構造復雜地帶應根據情況適當增加檢驗鑽孔。
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檢驗必須包括以下兩部分內容:
(一)檢查所實施的工作面防突措施是否達到了設計要求和滿足有關的規章、標准等,並了解、收集工作面及實施措施的相關情況、突出預兆等(包括噴孔、卡鑽等),作為措施效果檢驗報告的內容之一,用於綜合分析、判斷;
(二)各檢驗指標的測定情況及主要數據。
第九十九條對石門和其他揭煤工作面進行防突措施效果檢驗時,應當選擇本規定第七十一條所列的鑽屑瓦斯解吸指標法或其他經試驗證實有效的方法,但所有用鑽孔方式檢驗的方法中檢驗孔數均不得少於5個,分別位於石門的上部、中部、下部和兩側。
如檢驗結果的各項指標都在該煤層突出危險臨界值以下,且未發現其他異常情況,則措施有效;反之,判定為措施無效。
第一百條煤巷掘進工作面執行防突措施後,應當選擇本規定第七十四條所列的方法進行措施效果檢驗。
檢驗孔應當不少於3個,深度應當小於或等於防突措施鑽孔。
如果煤巷掘進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指標均小於指標臨界值,且未發現其他異常情況,則措施有效;否則,判定為措施無效。
當檢驗結果措施有效時,若檢驗孔與防突措施鑽孔向巷道掘進方向的投影長度(簡稱投影孔深)相等,則可在留足防突措施超前距(見本規定第六十條)並採取安全防護措施的條件下掘進。當檢驗孔的投影孔深小於防突措施鑽孔時,則應當在留足所需的防突措施超前距並同時保留有至少2m檢驗孔投影孔深超前距的條件下,採取安全防護措施後實施掘進作業。
第一百零一條對採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的檢驗應當參照採煤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的方法和指標實施。但應當沿採煤工作面每隔10~15m布置一個檢驗鑽孔,深度應當小於或等於防突措施鑽孔。
如果採煤工作面檢驗指標均小於指標臨界值,且未發現其他異常情況,則措施有效;否則,判定為措施無效。
當檢驗結果措施有效時,若檢驗孔與防突措施鑽孔深度相等,則可在留足防突措施超前距(見本規定第六十條)並採取安全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回採。當檢驗孔的深度小於防突措施鑽孔時,則應當在留足所需的防突措施超前距並同時保留有2m檢驗孔超前距的條件下,採取安全防護措施後實施回採作業。 (一)避難所設置向外開啟的隔離門,隔離門設置標准按照反向風門標准安設。室內凈高不得低於2m,深度滿足擴散通風的要求,長度和寬度應根據可能同時避難的人數確定,但至少能滿足15人避難,且每人使用面積不得少於0.5m2。避難所內支護保持良好,並設有與礦(井)調度室直通的電話;
(二)避難所內放置足量的飲用水、安設供給空氣的設施,每人供風量不得少於0.3m3/min。如果用壓縮空氣供風時,設有減壓裝置和帶有閥門控制的呼吸嘴;
(三)避難所內應根據設計的最多避難人數配備足夠數量的隔離式自救器。
第一百零三條在突出煤層的石門揭煤和煤巷掘進工作面進風側,必須設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風門。風門之間的距離不得小於4m。
反向風門距工作面的距離和反向風門的組數,應當根據掘進工作面的通風系統和預計的突出強度確定,但反向風門距工作面回風巷不得小於10m。
反向風門牆垛
可用磚、料石或混凝土砌築,嵌入巷道周邊岩石的深度可根據岩石的性質確定,但不得小於0.2m;牆垛厚度不得小於0.8m。在煤巷構築反向風門時,風門牆體四周必須掏槽,掏槽深度見硬幫硬底後再進入實體煤不小於0.5m。通過反向風門牆垛的風筒、水溝、刮板輸送機道等,必須設有逆向隔斷裝置。
人員進入工作面時必須把反向風門打開、頂牢。工作面放炮和無人時,反向風門必須關閉。
第一百零四條為降低放炮誘發突出的強度,可根據情況在炮掘工作面安設擋欄。擋欄可以用金屬、矸石或木垛等構成。金屬擋欄一般是由槽鋼排列成的方格框架,框架中槽鋼的間隔為0.4m,槽鋼彼此用卡環固定,使用時在迎工作面的框架上再鋪上金屬網,然後用木支柱將框架撐成45°的斜面。一組擋攔通常由兩架組成,間距為6~8m。可根據預計的突出強度在設計中確定擋欄距工作面的距離。
第一百零五條井巷揭穿突出煤層和突出煤層的炮掘、炮采工作面必須採取遠距離爆破安全防護措施。
石門揭煤採用遠距離爆破時,必須制定包括放炮地點、避災路線及停電、撤人和警戒范圍等的專項措施。
在礦井尚未構成全風壓通風的建井初期,在石門揭穿有突出危險煤層的全部作業過程中,與此石門有關的其他工作面必須停止工作。在實施揭穿突出煤層的遠距離爆破時,井下全部人員必須撤至地面,井下必須全部斷電,立井口附近地面20m范圍內或斜井口前方50m、兩側20m范圍內嚴禁有任何火源。
煤巷掘進工作面採用遠距離爆破時,放炮地點必須設在進風側反向風門之外的全風壓通風的新鮮風流中或避難所內,放炮地點距工作面的距離由礦技術負責人根據曾經發生的最大突出強度等具體情況確定,但不得小於300m;採煤工作面放炮地點到工作面的距離由礦技術負責人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但不得小於100m。
遠距離爆破時,回風系統必須停電、撤人。放炮後進入工作面檢查的時間由礦技術負責人根據情況確定,但不得少於30min。
第一百零六條突出煤層的採掘工作面應設置工作面避難所或壓風自救系統。應根據具體情況設置其中之一或混合設置,但掘進距離超過500m的巷道內必須設置工作面避難所。
工作面避難所應當設在採掘工作面附近和爆破工操縱放炮的地點。根據具體條件確定避難所的數量及其距採掘工作面的距離。工作面避難所應當能夠滿足工作面最多作業人數時的避難要求,其他要求與采區避難所相同。 (一)壓風自救裝置安裝在掘進工作面巷道和回採工作面巷道內的壓縮空氣管道上;
(二)在以下每個地點都應至少設置一組壓風自救裝置:距採掘工作面25~40m的巷道內、放炮地點、撤離人員與警戒人員所在的位置以及回風道有人作業處等。在長距離的掘進巷道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設置;
(三)每組壓風自救裝置應可供5~8個人使用,平均每人的壓縮空氣供給量不得少於0.1m3/min。

『捌』 世界六大板塊的劃分依據

在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將大陸地質的研究與海洋地質的研究結合並統一起來。力圖找出它們之間本質的聯系。這就產生了板塊構造的理論。
最早將板塊構造的思想介紹到我國的是地質界老前輩尹贊勛1972年。
一、板塊構造的基本內容
1.固體地球在垂向上可劃分為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個圈層——上部剛性的岩石圈與下部塑性軟流圈。
2.岩石圈在側向上又可劃分為大小不一的板塊。板塊之間以洋脊、海溝、轉換斷層及地縫合線為界。板塊邊界是地震、火山、構造活動集中的地帶。
3岩石圈板塊在地球表面作大規模水平運動。洋脊處擴張增生,海溝處壓縮消亡,以保證地表面積不變。
4.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
二、板塊的劃分
(一) 邊界類型
1. 洋脊———離散型邊界,生長性邊界。
地幔物質在此湧出,洋殼增生,兩側板塊沿邊界相背運動(離散運動)。
大量的玄武岩噴發及頻繁的淺源地震。

2. 海溝———匯聚(斂合)型邊界(消減帶、消之帶、俯沖帶)。
沿此邊界相鄰板塊作相向運動,洋殼府沖潛入陸殼之下消亡。沿此邊界有了強烈的地震,岩漿活動(火山、侵入)構造變形、變質作用)。

3. 轉換斷層——(與洋脊、海溝通共生)平錯型邊界。
相鄰兩板塊作剪切錯動,無增生,無消減。沿此邊界有地震及構造變形。
4. 地縫合線——匯聚型邊界(碰接邊界)。
兩大陸殼的碰撞帶或焊接線。
兩板塊相碰,洋中殼府沖到地幔中消失,兩側的陸殼相碰,發生強烈擠壓,經長期褶皺、逆掩、破裂、混雜、變質形成的線狀分布,復雜地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雅魯藏布江。
(二)、全球板塊的劃分
根據以上的邊界樗,全球大致可劃分為六大板塊(法地球物理學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塊可以稱為全球性的一級板塊,在板塊內部又劃分出次一級的小板塊,小板塊邊界類型仍與大板塊相同,僅規模小。
以上講的是現代地球隊表面板塊劃分,這里板塊邊界仍然是活動著的。在整個地質歷史中,如果都貫穿著板塊運動,析以塊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現象,對古板塊的劃分,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三、板塊的運動及驅動力
1. 板塊的運動
嚴格地說板塊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塊運動也不是水平運動,它是剛體沉球面運動。根據「歐拉定律」球面(球面幾何定律)說明,任何一個剛體沿球體表面的運動都必定是一種繞軸的旋轉運動。因此板塊運動也必定繞某些旋轉軸的運動。
旋轉軸在球面的投影我們叫旋軸極。顯然板塊運動在靠近板點處,速度慢,而遠離極尤其在旋轉赤道上,速度最大。轉換斷層很可能是為適應和調節運動調節運動速度差異而產生的。
以大西洋脊為例,基本證實了這個理論。
大西洋脊上的轉換斷層基本垂直於某一軸——旋轉軸。與旋轉軸垂直的旋轉赤道上,擴張速度最快2cm/年,向兩極遞減。
2. 動驅動力
地熱對流,早在1928英國霍姆斯設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對流。
由於地幔對流,上升該處為洋脊,下降流處為海溝,其間岩石圈板塊,象馱伏在傳送帶上,向兩側運動。
無直接證實,是板塊構造對*辯於的問題。
三.板塊運動與大洋的起源和發展
在講大陸漂移的理論時,我們講過魏格納能及後來五十年代新資料都證實了,侏羅紀之前地球表面僅有泛大陸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陸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後,聯合古陸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後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當初魏解釋,Si-Al層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兩鋼性體之間的大規模移動本身難以成立,另一方面也無法解釋太平洋矛盾的現象。
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後,人們用板塊的離散邊界和匯聚邊界比較圓滿地解釋了新大洋的張開,及古老大洋的收縮。
新大洋形成處正是離散邊界開始出現的地方,這里洋殼俯沖的少,洋底生長快,謂之慢,洋底擴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長同時,海溝處消亡。消亡量>生長量。海盆縮小(太平洋縮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張開的量,地表面積不變)。
同時,由於生長與消亡的循環,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學者威爾遜把大洋的開合,大洋盆地的演化歸為六個發展階段。稱威爾遜旋迴:

階段 實例 主導運動 特徵形態
胚胎期 東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斷裂、地裂)
幼年期 2000萬年紅海亞丁灣 擴張 狹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擴張 洋盆中有活動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縮 有發青的島嶼及海溝
終了期 地中海 收縮 無活動的中脊狹小
遺痕(地縫線) 喜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個階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張開,後三個階段標志了大洋的收縮關閉。
擴張中的大洋泛發育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陸隆)
收縮中的大洋至少有一側是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弧、海溝)
大洋的發展過程中,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由於軟流圖的下降流引及地殼均衡作用,逐漸轉化為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板塊運動存在的問題:
1. 驅動力尚無直接證據;
2. 切斷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積的原因無法解釋
4. 從目前資料來看,非洲板塊的南、東、西都被擴張的洋脊所環繞
如何消減?
5. 日前板塊構造涉及的時間范圍不超過中生代,對更早時代的地質現象 如何解釋,也就是古板塊劃分如何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有些板塊構造學者認為,現代大陸上很多山脈或大構造行跡都是古板塊相撞的結果。大陸是多次板塊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難嚴格地劃分識別古板塊邊界,推測板塊運動。識別古板塊還無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

『玖』 什麼是板塊構造

§3.板塊構造

在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將大陸地質的研究與海洋地質的研究結合並統一起來。力圖找出它們之間本質的聯系。這就產生了板塊構造的理論。
最早將板塊構造的思想介紹到我國的是地質界老前輩尹贊勛1972年。
一、板塊構造的基本內容
1.固體地球在垂向上可劃分為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個圈層——上部剛性的岩石圈與下部塑性軟流圈。
2.岩石圈在側向上又可劃分為大小不一的板塊。板塊之間以洋脊、海溝、轉換斷層及地縫合線為界。板塊邊界是地震、火山、構造活動集中的地帶。
3岩石圈板塊在地球表面作大規模水平運動。洋脊處擴張增生,海溝處壓縮消亡,以保證地表面積不變。
4.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
二、板塊的劃分
(一) 邊界類型
1. 洋脊———離散型邊界,生長性邊界。
地幔物質在此湧出,洋殼增生,兩側板塊沿邊界相背運動(離散運動)。
大量的玄武岩噴發及頻繁的淺源地震。

2. 海溝———匯聚(斂合)型邊界(消減帶、消之帶、俯沖帶)。
沿此邊界相鄰板塊作相向運動,洋殼府沖潛入陸殼之下消亡。沿此邊界有了強烈的地震,岩漿活動(火山、侵入)構造變形、變質作用)。

3. 轉換斷層——(與洋脊、海溝通共生)平錯型邊界。
相鄰兩板塊作剪切錯動,無增生,無消減。沿此邊界有地震及構造變形。
4. 地縫合線——匯聚型邊界(碰接邊界)。
兩大陸殼的碰撞帶或焊接線。
兩板塊相碰,洋中殼府沖到地幔中消失,兩側的陸殼相碰,發生強烈擠壓,經長期褶皺、逆掩、破裂、混雜、變質形成的線狀分布,復雜地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雅魯藏布江。
(二)、全球板塊的劃分
根據以上的邊界樗,全球大致可劃分為六大板塊(法地球物理學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塊可以稱為全球性的一級板塊,在板塊內部又劃分出次一級的小板塊,小板塊邊界類型仍與大板塊相同,僅規模小。
以上講的是現代地球隊表面板塊劃分,這里板塊邊界仍然是活動著的。在整個地質歷史中,如果都貫穿著板塊運動,析以塊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現象,對古板塊的劃分,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三、板塊的運動及驅動力
1. 板塊的運動
嚴格地說板塊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塊運動也不是水平運動,它是剛體沉球面運動。根據「歐拉定律」球面(球面幾何定律)說明,任何一個剛體沿球體表面的運動都必定是一種繞軸的旋轉運動。因此板塊運動也必定繞某些旋轉軸的運動。
旋轉軸在球面的投影我們叫旋軸極。顯然板塊運動在靠近板點處,速度慢,而遠離極尤其在旋轉赤道上,速度最大。轉換斷層很可能是為適應和調節運動調節運動速度差異而產生的。
以大西洋脊為例,基本證實了這個理論。
大西洋脊上的轉換斷層基本垂直於某一軸——旋轉軸。與旋轉軸垂直的旋轉赤道上,擴張速度最快2cm/年,向兩極遞減。
2. 動驅動力
地熱對流,早在1928英國霍姆斯設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對流。
由於地幔對流,上升該處為洋脊,下降流處為海溝,其間岩石圈板塊,象馱伏在傳送帶上,向兩側運動。
無直接證實,是板塊構造對*辯於的問題。
三.板塊運動與大洋的起源和發展
在講大陸漂移的理論時,我們講過魏格納能及後來五十年代新資料都證實了,侏羅紀之前地球表面僅有泛大陸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陸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後,聯合古陸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後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當初魏解釋,Si-Al層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兩鋼性體之間的大規模移動本身難以成立,另一方面也無法解釋太平洋矛盾的現象。
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後,人們用板塊的離散邊界和匯聚邊界比較圓滿地解釋了新大洋的張開,及古老大洋的收縮。
新大洋形成處正是離散邊界開始出現的地方,這里洋殼俯沖的少,洋底生長快,謂之慢,洋底擴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長同時,海溝處消亡。消亡量>生長量。海盆縮小(太平洋縮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張開的量,地表面積不變)。
同時,由於生長與消亡的循環,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學者威爾遜把大洋的開合,大洋盆地的演化歸為六個發展階段。稱威爾遜旋迴:

階段 實例 主導運動 特徵形態
胚胎期 東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斷裂、地裂)
幼年期 2000萬年紅海亞丁灣 擴張 狹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擴張 洋盆中有活動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縮 有發青的島嶼及海溝
終了期 地中海 收縮 無活動的中脊狹小
遺痕(地縫線) 喜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個階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張開,後三個階段標志了大洋的收縮關閉。
擴張中的大洋泛發育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陸隆)
收縮中的大洋至少有一側是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弧、海溝)
大洋的發展過程中,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由於軟流圖的下降流引及地殼均衡作用,逐漸轉化為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板塊運動存在的問題:
1. 驅動力尚無直接證據;
2. 切斷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積的原因無法解釋
4. 從目前資料來看,非洲板塊的南、東、西都被擴張的洋脊所環繞
如何消減?
5. 日前板塊構造涉及的時間范圍不超過中生代,對更早時代的地質現象 如何解釋,也就是古板塊劃分如何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有些板塊構造學者認為,現代大陸上很多山脈或大構造行跡都是古板塊相撞的結果。大陸是多次板塊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難嚴格地劃分識別古板塊邊界,推測板塊運動。識別古板塊還無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