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圖分析怎麼寫
❶ 地質內容及特徵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水平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①岩層界線與等高線平行或重合(圖13-45中白堊系)。②同一岩層在不同地點的出露標高相同。如果未經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見新地層的頂面;若經過河流下切形成溝谷,則表現為新地層位於高處,老地層位於低處。③岩層的厚度等於頂面和底面的高差。
2.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①如果地形較平坦,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②如果地形有較大起伏時(如有山有谷),地層界線與等高線斜交,在溝谷和山脊處常常形成V字形彎曲。不同傾向、傾角的地層在不同坡度的地形上,有規律地表現為不同的V字形彎曲,稱為V字形法則(圖13-45)。
其他構造線如斷層線等,其露頭形狀也適用於V字形法則。該法則常用於指導填繪大比例尺地質圖。小比例尺地質圖上,因地形、地層走向線彎曲反映不明顯,故較少運用V字形法則。地質圖上一般會標注產狀,所以不作詳述,構造地質學中將詳細介紹。
3.褶皺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背斜和向斜 圖上地層對稱重復出現,從核部到兩翼,地層越來越新為背斜;反之則為向斜(圖13-46)。
圖13-46 金牛鎮地質圖
(據徐開禮等,1984)
褶皺類型 根據圖上標注的地層產狀分析:兩翼傾角大致相等,傾向相反,為直立褶皺;兩翼傾角不等,傾向相反,為傾斜褶皺;兩翼傾角不等,但傾向相同,為倒轉褶皺(圖上會用倒轉產狀符號表示倒轉翼)。組成褶皺的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很遠,為線形褶皺;如果地層界線為長圓形或近似渾圓形,則為短背斜、短向斜、穹隆或構造盆地。
樞紐產狀 兩翼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表示樞紐是水平的;如果核部忽寬忽窄,表示樞紐呈波狀起伏;如果地層界線表現為馬蹄形圈閉,表示樞紐是傾伏的,為傾伏褶皺。若是背斜向斜相連,地層界線則呈「之」字形彎曲。沿任一褶皺軸岩層越來越新的方向為樞紐的傾伏方向。
4.斷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地質圖中一般對斷層的性質、類型、產狀等,都會用特定的符號、顏色(多為紅色)標示出來,只要熟記有關圖例,就可以在地質圖中判讀斷層的特徵。如縱斷層(或走向斷層)表現為地層沿傾向重復或缺失;橫斷層(或傾向斷層)表現為地層沿走向發生中斷或錯開等(圖13-46)。
5.地層接觸關系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整合接觸 地層界線大致平行,一般沒有缺層現象(有時有地層變厚、變薄及自然尖滅現象)。
平行不整合接觸 地層界線大致平行,有地層缺失現象。
角度不整合接觸 地質圖中會用特殊的界線(實線加點線)表示不整合線,靠點線一側為較新地層,其地層界線與不整合線平行;實線一側為較老地層,其地層界線與不整合線相交,新老地層之間有顯著的缺層現象(圖13-45、圖13-46中白堊系)。
6.岩漿岩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岩基或岩株 岩體界線常穿過不同的圍岩界線,若規模較大,形體不甚規則,為岩基;若規模較小,形體較規則,為岩株。
岩脈、岩牆 岩體界線呈長條狀,穿過不同的岩層界線。
地質圖上對不同性質的岩體,一般用不同顏色與代號表示。通常酸性岩體用紅色;中酸性岩體用粉紅色;基性岩體用綠色。
❷ 怎麼分析星崗地區地形地質圖
這里有F1,F2,F3,F4四個斷層,最老的是專F4斷層,依次是F3F2F1,在松村屬有個背斜,核部是O3兩翼是S1,在石家有個向斜,核部是D1,兩翼是S3,在東山有個不整合接觸,地層缺失,北山坡也有一個角度不整合,F4形成時間是D1之後C11之前,F2是個逆斷層,F1是個正斷層,形成時間是N2,向北傾斜。
❸ 怎麼寫地質圖綜合報告
例如:
一、 實習概述
實習目的:工程地質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習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於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一的能力。
實習任務: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實際操作和直接感觀的體會和認識,如通過對實物標本、模型、圖件等的觀察與分析,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理論課上所學的知識,並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初步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搜集了解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震、建築材料等資料後,學生通過野外的實地勘察,進一步了解場地的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等。
實習時間:一周
實習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實驗室,廣州番禺蓮花山
二、實習內容成果
(一)、時間: 10月22日 星期一 晴
地點: 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
內容: 實習動員,地質圖閱讀、工程勘察講座。
今天是我們班工程實習的第一天,一開始老師給我們開了一個簡短的實習動員講座,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情緒。稍後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地質圖的閱讀分析,學習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通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可以大概地從地質圖上分析各類的地質現象。在講解工程地質勘察的時候,老師以《中山市三角鎮蟠龍村工業廠房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為例,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分析工程地質條件,如何制定工程地質勘探的布置,如何閱讀已有的勘察報告和完成自己的勘察報告。
由於老師的詳細講解,我們班的同學們對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充滿了熱情,大家在剩餘的時間里積極到圖書館查找相關實習資料,以求能夠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掌握實習任務所要求的,為我們以後的工作關於地質這一塊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時間:: 10月23日 星期二 晴
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圖書館。
內容:閱讀收集整理資料,觀看影像資料—不良地質現象。
今天老師安排我們在課室觀看影象資料—不良地質現象,基本上不良地質現象都是地殼上部岩土體受內外力地質作用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而在21世紀這個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的影響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老師的播放的影片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各類的不良地質現象。通過影片的觀看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過程和結果,聆聽專家是如何勘察地質現象和如果制定防治措施,這樣的教學比光坐在教室里看課本形象易懂。
(三)、時間: 10月24日 星期三 晴
地點: 廣州番禺蓮花山
內容: 蓮花山礦岩、構造及地貌參觀。
今天我們的安排是進行野外實習:蓮花山踏勘,礦岩、構造及地貌參觀。早上8:30在學校出發,由於包車有延誤,時間推遲了一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心情。大約一個小時我們到達位於珠江口獅子洋畔,獅子洋西岸制高點的蓮花山。早在很久前我就聽說過這座名山,這次終於一睹其風采,出發前我在網上找了些蓮花山的介紹:
蓮花山佔地2.3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米,距廣州市區30公里,距香港60海里,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是一個溶古代粗獷和現代秀美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風景名勝區。「蓮峰觀海」2002年被廣州市政府列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蓮花山歷史文化積淀非常深厚,它是一位歷史老人,是番禺2200多年歷史的見證者。番禺區內的歷史文化遺跡很多,其中蓮花山上的古跡最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擁有國內罕見的、具有2000多年歷史和保存得最完好的古採石場遺址,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省會華表」蓮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間建造的蓮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觀音立像。
到達蓮花山映入眼簾的風景簡直讓人如痴如醉,從停車場向東南方向走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座寶相庄嚴、慈顏善目、金光耀眼的望海觀音寶像屹立在廣場中央。舉目瞻仰,湛藍的天空中一朵朵白雲飄浮天際,襯托著觀音菩薩好像騰雲駕霧,彩霞披身。觀音像高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銅立像。觀音寶像面向東南,遙望浩瀚的獅子洋,「望海觀音」因而得名。
再繼續向前走,走過約一百米由花崗岩鋪設成的台階,花崗岩:深成侵入岩。多呈灰白色、灰色、肉紅色;礦物成分以石英和正長石為主,全晶質等粒結構,塊狀構造。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路向飛鷹古道走去,古道是建在峭壁上的人工開鑿的隧道。古隧道的岩層是由紅色砂岩組成的,是典型的沉積岩,它形成於白堊紀上統時代。這些紅砂岩層狀構造,層理明顯,用小鐵錘可以敲出一塊岩石標本。由於它的分布很廣,易於加工開采,多數強度較高,耐風化,是工程上廣泛採用的建築石料。繼續前進可以見到由四塊相連的大岩石組成,兩側聳起的兩塊片岩如同飛鷹的兩翼,後部高聳的片岩如同飛鷹的翹起的尾巴,平鋪向外延伸的岩石如同飛鷹的頭部和嘴巴,岩石組的形狀如一隻遨遊天空的飛鷹,神威懍懍的飛鷹岩!
再往回走就可以看見獅子岩。獅子岩位於蓮花山的東麓,一石酷似雄獅,盤踞山崖,面向東方,狀似向著珠江口吼叫,所以蓮花山也被稱「獅子山」,面前的珠江河段被稱為獅子洋。據考古學家分析,蓮花山原只是海面上的一個小島,千萬年過去,滄海桑田,海水退去,陸地抬升,蓮花山成為陸地的丘陵,海底也變成了陸地。獅子石原來是小島邊上的一座岩石,千萬年來受海浪和海風的不斷拍擊、侵蝕、風化而成今天的形狀。它像蓮花山的忠實守護者,日夜守護著蓮花山。它也是蓮花山滄海桑田變化的最佳見證。獅子岩的岩層組成也是蓮花山典型的沉積岩中的砂岩和礫岩。
在獅子石後面有一個人工開鑿出來的岩洞叫作觀音岩,經人工開鑿後呈現水平層理。再往前走我們一路經過了八仙岩、浴仙池、劍門、百福圖、燕子岩、南天門、神仙橋。
值得一提的是燕子岩。燕子岩是古採石場的精華所在。區內峭壁嵯峨,巨石橫空,或形成一線鳥道,或形成一穴深洞,半出人工,半如天成,雄偉壯觀,氣勢巍然。從崖下向上仰望,只見四面崖壁連環對峙,奇峰突屹,廣闊的天空被縮成一方天井,嵯峨巨石搖搖欲墜,令人驚心動魂,神搖目眩。在燕子岩景區,細聽岩上滴水聲,看著盤旋飛舞的燕子。岩石上的攀藤植物,有如一堵綠色的牆壁,每當春夏之交,花開朵朵,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這里風景秀麗,山水相襯,成為許多電影、電視導演們首選的外景拍攝地。
在蓮花山上你隨處都可以見到各類的花草樹木,有松樹、榕樹、菩提樹、熏衣草……全都是因為蓮花山是處於三角洲沖積地帶,在陸地上升的過程中,將海底肥沃的土地帶上,所以在山上能夠栽種各種類的花草樹木。也正是由於其地出珠江入海口,有充足的陽光和雨水,山腳的桑基魚塘也有很好的收益。
此次野外實習—蓮花山之行,到此告一段落。這是一此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從煩喧的環境和沉重的學業中解放出來,融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當然我們沒有忘記我們此行的目的,我們親臨野外環境,與山裡的岩石有了一個面對面的機會,讓我們能夠運用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去對一個沉積岩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進行分析。特別是蓮花山上最常見的棕紅色的砂岩,對它的層理、節理和工程地質性質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很多是在書本上所沒有的。由於蓮花山是一個古代的採石場遺跡,很多的岩層都經過了人工開鑿,破壞了原有的岩層地貌,會出現不良的地質現象,所以在開鑿的過程中注意防止不良地質現象的出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四)、 時間: 10月25日 星期四 晴
地點:廣工大地質實驗室
內容:室內造岩礦物、岩石的認識,老師再次幫助重溫地質圖的閱讀,在給出的《中山市三角鎮蟠龍村工業廠房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的工程場地勘察數據,完成勘察報告的其它部分。
(五)、 時間: 10月26日 星期五 晴
地點:學校
內容:完成實習報告。
三、實習收獲、體會
工程地質學的實習在於通過實習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岩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並且通過對已有地質圖閱讀及應用的講解,對以後更好地將地質學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程建設中有很大的幫助。
❹ 幾種常用的地質圖
1.地質圖
廣義的地質圖包括所有反映地質內容為主的圖件。狹義的地質圖就是將一個地區的地層、岩漿岩體、地質構造及礦產等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按一定比例尺,用規定的線條、符號和顏色表示在平面上的圖件。
2.地質構造圖
在地質圖的基礎上通過地質構造分析,用規定符號標明各種地質構造形跡的圖件。
3.地質剖面圖
指垂直於區內地層走向或主要構造線方向所切割的地質體剖面,反映地質體深部地質特徵的圖件。可在地質圖上切割繪制(圖切剖面圖:連接地質圖相對圖框上的兩點A、B畫一條直線,稱為剖面線,沿此線將地形、地層、岩體、構造等地形地質內容及產狀,投影到剖面上繪制的)。也可以在野外實地測量繪制(實測剖面圖)。
4.綜合地層柱狀圖
在地質圖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區內地層、岩體的岩性、時代、厚度及其接觸關系,以由老到新、自下而上的順序,按一定比例尺,用線條、符號及顏色繪制在一個呈柱狀的剖面圖上,兩側標示出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的圖件。
根據生產任務或研究目的不同,還有各種類型的地質圖,如地質礦產圖、礦產預測圖、岩相-古地理圖、構造綱要圖、大地構造圖、勘探線剖面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等。
❺ 關於古構造地質圖分析方法的一般知識
(1)問題的提出和術語
大地構造學和歷史地質學是研究地球地質歷史的。歷史地質學可分為地層學、關於相的學說、古生物學、歷史地質學本身和古地理學。大地構造學可分為區域大地構造學、構造地質學和普通大地構造學。
構造地質學是研究岩石產狀形態和任何區域以至整個地球的構造變形,確定地殼中構造形態的組合和現代分布規律,而不是研究老地層水準。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在岩石—相圖中提出採用編制專門的古構造圖,這種圖的基礎應當建立在古構造—地質圖上。
圖13.10 冀東水廠南山構造略圖
(據馬杏垣,1965)
1—小褶皺樞紐傾伏方向及傾伏角;2—礦物線理的傾伏方向及傾伏角;3—磁鐵石英岩中的面狀構造(流劈理S2)的產狀;4—混合花崗岩中的面狀構造(流劈理S2)的產狀;5—小褶皺軸面產狀;6—岩層(片麻理、片理S1)產狀;7—混合片麻岩;8—混合花崗岩;9—磁鐵石英岩;10—橄欖輝長岩;11—推斷的次級倒轉背斜、向斜;12—線狀定向構造的玫瑰花圖:帶點的區域為傾角,斷線與點組合的區域為傾角
(2)原始資料
地質測量資料、鑽孔資料和地球物理勘探資料,以及在構造研究中已完成的地質圖、剖面圖和其他圖件是編制古構造地圖時利用的基本材料之一。
圖13.11 河南嵩山地區登封群、嵩山群構造圖
(據原武漢地質學院嵩山隊馬杏垣等)
1—第四系;2—上古生界;3—下古生界;4—新源古界;5—中元古界五指嶺組;6—中元古界羅漢洞組;7—標志層;8—太古宇登封群;9—偉晶岩脈;10—輝綠岩脈;11—花崗岩;12—登封群中岩性標志層;13—混合花崗岩;14—角閃岩岩性。燕山運動形成的斷裂;15—壓性斷裂,19—壓性斷裂,20—壓扭性斷裂,21—擠壓破碎帶。呂梁運動(中嶽運動)形成的第一形變期的有關構造形跡;16—背斜、向斜樞紐(F1),17—倒轉背、向斜樞紐(F1),18—橫向背、向斜樞紐,23—流劈理、篇理產狀。呂梁運動(中嶽運動)形成的第二形變期的有關構造形跡;24—背斜、向斜軸跡(F2),25—張扭性斷裂,26—壓扭性斷裂。嵩陽運動形成的構造形跡;27—背形、向形軸跡;28—片麻理產狀。其他符號:29—岩層產狀;30—倒轉岩層產狀;31—花崗岩體與圍岩接觸面產狀;32—主要地質界線;33角度不整合界線;22—玉寒滑動形成的張扭性斷裂
圖13.12 嵩山地區東部紙房水庫東面溢洪道南壁斷面上褶皺的褶曲現象
(據劉如琦)
岩石為嵩山群五指嶺組下段,1,2,3,…為測點;圖下虛線代表綱要圖
1—石英岩;2—白雲質大理岩;3—千枚岩;4—褶劈理
地質測量和根據地質測量的資料編繪的裸露地區的地質圖在編制古構造地質圖時具有重要意義。
在編制古構造—地質圖時必須利用鑽孔資料。利用鑽孔資料追索沉積間斷,查明沉積厚度,識別斷裂破壞,研究古地貌和進行相—周期分析。
地震、重力、磁力和電測等方法在古構造地質分析和編制古構造地質圖時具有重要意義。地震的反射波和折射波對比法說明地球沉積部分和整個地殼的地質結構。
帶有鑽孔、重力勘探和地震勘探的綜合磁力資料有可能探索地下深處某一標高的破壞和確定斷裂面下陷的傾斜度,查明前寒武紀面的大致深度和鹽丘地區噴發作用的形成及其他問題。
電法勘探資料廣泛被有效地應用於建立煤沉積分布地區和碳酸鹽構成的熔岩地區的古構造地質圖。
地質和地震地質剖面或斷面圖是建立古構造地質圖的重要的原始資料。但應指出的是,考慮到由於建造內間斷和地區性局部隆起成長的結果所產生的厚度影響,劃分埋藏在不整合面下面的沉積地層界線,應該以埋藏在沖刷面下面的地震層面性狀作為基礎,對於構造層內部岩石地層剖面圖以及埋藏在不整合的較淺層位只需在鑽孔的地質測量資料基礎上建立起來。
根據標准層或地質反射層編製成的構造圖在編制古構造—地質圖時具有重要的作用。
構造地質圖、層狀圖(中段圖)和地質圖對古構造地質分析和編制古構造地質圖具有直接的關系。這里所說的地質圖指的是埋藏在鬆散沉積物覆蓋層下面的岩石露頭被縮小到一定比例尺的垂直投影圖。層狀圖指的是岩層任意水平面斷面圖。構造地質圖是按照埋藏在不整合面以下的標准層編制的。
等厚度圖和相圖在古構造地質分析時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在編制古構造地質圖之前確定造成厚度縮小的先決條件——斷裂破壞或者是建造內沖刷——是非常重要的。鑽孔揭露的厚度應按公式作真厚度計算:
T=Tu·cosδ (在垂直鑽孔中被測量的可見厚度)
T=Tu·cos(δ—σ)(在沿著隆起層面向上傾斜的斜孔中測量)
T=Tu·cos(δ+σ)(在沿著傾向向下偏轉的斜孔中測量。那時地層比鑽孔更接近垂直)
T=Tu·cos[180°—(δ—σ)](在沿著地層傾向偏轉的斜孔中測量。那時地層比鑽孔更接近垂直)
式中:δ為根據岩心或者構造圖確定的岩層傾角;σ為鑽孔偏離鉛垂方向的夾角,即天頂角;T為岩層真厚度;Tu為在鑽孔中根據測量所見到的傾斜厚度。
❻ 請問這幅地質圖如何分析呢
我覺得就在k地層傾角為10的那個位置,引一條水平線,這樣就盡可能地包含所有地質岩層,而且將傾入岩體包含在內,部分未能標注出來的岩體,可以在剖面圖畫出來。
❼ 地質考研 地質圖分析
你自己分析的不錯,斷層性質是根據褶皺的核部判斷的,是對的。補充一下斷層版2也可以根據S地層判斷。權
構造發展史也基本是對的,至於1樓說這不是褶皺,不敢苟同,為什麼不是,看地質圖明明就是。1樓說的三疊紀大規模地質運動是對的,印支運動即形成於此。不過圖上沒有三疊紀也不好判斷它是無沉積還是被剝蝕,故可以不用提。回答時不要提及印支運動、燕山運動。
就按照你自己的回答是可以的。
❽ 分析某地區地質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向斜(地層外老內新)
2:既有平行不整合又有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三疊T與白堊專K之間為平行不整合)
角度屬不整合(向斜與上部二疊之間)
3:首先SDC三層沉積,而後經由構造運動發生褶皺形成向斜,而後花崗岩侵入,再之後輝綠岩侵入,地殼下降接受沉積P、T,再然後地殼上升接受剝蝕,然後又下降接受沉積形成K。
大體就是這樣
❾ 閱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了解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了解圖幅區內出露的地層、岩體,它們的岩性、時代、代號及色標。了解區內的構造、礦產,它們的性質、類型、符號及色標。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根據圖中地形等高線,分析區內山脈的走向變化、地勢分布(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水系發育情況等。有的地質圖上沒有地形等高線(多為小比例尺地質圖,如圖13-46),一般可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4)粗讀地質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圖區內一般地質情況:①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的部位,新地層分布的部位。結合地層柱狀圖了解區內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②岩漿岩的性質及分布,岩體與地層、構造、礦產的關系。③地層、岩體的變質程度,變質岩的分布范圍及特徵。④褶皺、斷層的性質、類型及展布情況,斷層與褶皺的關系等。⑤礦產種類及分布情況,與地層、岩體、構造的關系。
5)閱讀剖面圖。了解深部地質構造特徵。從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變化,以及地層、岩體、構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狀況和組合形態。結合地質圖上平面特徵,加深對區內地質特徵的了解。
6)詳細閱讀。在掌握全區地質構造概況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要重點了解的某一塊段或某方面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分析。
7)歸納總結。把區內所有的地質特徵聯系起來,分析總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內在聯系以及變化發展規律,從而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闡明礦產成因與分布規律。
本章要點
1.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屬於內力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2.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又稱為造山運動;垂直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
3.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構造運動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構造運動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與周期性。
4.岩石的產狀由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值來確定。岩層的產狀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一般只記錄傾向和傾角兩個數據,記為:傾向∠傾角。
5.岩石變形和變位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研究和恢復地球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地殼中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地質現象。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褶皺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轉折端。褶皺的基本類型是背斜與向斜。背斜核部為老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發生破裂,稱為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普遍發育的構造形式之一。通過節理的研究,了解區域性構造應力場的特點和各種應力的分布規律,有助於研究斷層、褶皺的形成機制和力學性質。根據斷裂岩塊相對位移的程度,斷裂構造分為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6.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不同,節理分為張節理和剪節理。張節理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成的,剪節理實在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
7.根據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力學性質,斷層劃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由兩條或多條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可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汾渭河地塹以及國外著名的貝加爾湖地塹、萊茵河地塹、東非裂谷地塹等;逆沖推覆構造可形成飛來峰與構造窗;平移斷層分為左旋與右旋兩類。
8.斷層的識別標志有:擦痕、階步、斷層角礫岩、斷層泥、不連續的地質體(不同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觸)、某些地層重復出現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節理、斷層崖、負地形等。
9.斷層形成時代主要是依據切割、充填、上覆地層等關系來判斷。基本原則為:(1)斷層發生的年代晚於被斷層切割的最新地層的年代,早於覆蓋在斷層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層的年代;(2)若斷層切斷岩體,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後;若斷層被岩體、岩脈所填充,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前。
10.接觸關系共有五種類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地層與侵入體之間有: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表明該地區構造運動相對較為穩定,處於持續下降或持續上升的狀態。假整合接觸是地殼升降運動的重要標志,底礫岩是判斷假整合的重要標志。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該地區遭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侵入接觸說明該地區發生過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引起岩漿侵入,形成了侵入體,侵入體的年代晚於被侵入圍岩的年代。沉積接觸表明,侵入體形成後,地殼先上升使其遭受風化剝蝕,後又下降接受沉積,該侵入體的年齡老於其上覆岩層的年齡。
11.槽台說將陸殼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以及兩者鄰接部位的過渡區。地槽區是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狹長地帶,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形成錯綜復雜的褶皺山脈。地台區是地殼上面積寬廣、構造活動微弱、相對穩定的地區。地台具有明顯的雙層結構:褶皺基底(結晶基底)、沉積蓋層。過渡區既具有地槽特徵又含有地台的性質。
12.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曾經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為「泛大陸」,海洋也只有一個圍繞著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帶形成,並不斷向兩側擴張,同時老的洋底在海溝處插入地下,返回軟流圈,造成物質循環。
14.在大陸漂移說與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板塊構造理論正式被提出來。它以地球整個岩石圈板塊的活動方式為依據,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構造運動模式,對一些全球構造問題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是當今最重要、最熱門的地學理論。但是關於板塊驅動機制的問題,至今未有滿意的結論。
15.根據板塊邊界,將全球板塊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邊界有離散型邊界、匯聚型邊界和轉換斷層,它們代表了全球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
16.一幅正式的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地層產狀三要素?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2.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主要類型?各具哪些特徵?
3.岩層有哪幾種接觸關系?各反映何種地質意義?
4.繪制一幅理想的地質剖面圖,將背斜、向斜、正斷層、逆斷層及各種接觸關系表示出來,並標明注記。
5.何謂板塊構造?其邊界有哪幾種?目前全球劃分為哪幾大板塊?
6.地質圖中應包括哪些內容?
7.閱讀老師提供的地質圖,按閱讀步驟與方法,分析圖中地層、岩體、構造等的分布及特徵。提交一份文字說明(讀圖報告)。
❿ 有沒有關於分析地質圖放面的書啊
一、閱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讀地質圖首先要看圖式和洛種規格,即先看圖名、比例尺和圖例。還應具備地形圖和地圖有關知識。
從圖名和圖幅代號、經緯度,了解圖幅的地理位置和圖的類型;從比例尺可以了解圖上線段長度、面積大小和地質體大小及反映詳略程度;圖幅編繪出版年月和資料來源,便於查明工作區研究史。
熟悉圖例是讀圖的基礎。首先要熟悉圖幅所使用的各種地質符號,從圖例可以了解圖區出露的地層及其時代、順序,地層間有無間斷,以及岩石類型、時代等。讀圖例時,最好與圖幅地區的綜合地層柱狀圖結合起來讀,了解地層時代順序和它們之間接的觸關系(整合或不整合)。
在閱讀地質內容之前應先分析一下圖區的地形特徵。在比例尺較大 (如大於1:50000)的地形地質圖上,從等高線形態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點。在中小比例尺(1:10萬-1:50萬)地質圖上,一般無等高線,可根據水系分布、山峰標高的分布變化,認識地形的特點。
一幅地質圖反映了該地區各方面地質情況。讀圖時一般要分析地層時代、層序和岩石類型、性質和岩層、岩體的產狀、分布及共相互關系。對於分析地質構造方面主要是褶皺的形態特徵、空間分布,組合和形成時代;斷裂構造的類型、規模、空間組合、分布和形成時代或先後順序;岩漿岩體產狀和原生及次生構造以及變質岩區所表現的構造特徵等等。讀圖分析時,可以邊閱讀,邊記錄,邊繪示意剖面圖或構造綱要圖。
二、讀水平岩層地質圖
水平岩層在地面和地形地質圖上的特徵: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在溝谷處界線呈「尖牙」狀,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線呈封閉的曲線;在岩層未發生倒轉飾情況下,老岩層出露在地形的低處,新岩層分布在高處;岩層露頭寬度取決於岩層厚度和地面坡度,當地面坡度一致時,岩層厚度大的,露頭寬度也寬;當厚度相同時,坡度陡處,露頭寬度窄,在陡崖處,水平岩層頂、底界線投影重合成一線,造成地質圖上岩層發生「尖滅」的假象。
三、在地形地質圖上求岩層產狀要素的方法
1、基本原理:
(1)、同一岩層面上不同高程的走向線相互平行;
(2)、在兩走向線的垂線上,低等高線的方向為傾向;
(3)、傾角是岩層面和水平面的夾角。
2、求解步驟:
(1)、在同一岩層面上找到兩個同一高程的點,並將其連接起來,即為這一高程的走向線。
(2)、在該層面上再找到相鄰高程的一個點,通過該點平行上述走向線作一條直線,即為這一高程的走向線。
(3)、在兩條走向線之間做一垂線,低等高線的方向為傾向。
(4)、在高等高線上截取一線段等於兩條走向線的高差,將兩線段作為兩條邊做一三角形。
(5)、用量角器量出低等高線出的銳角,即得出岩層傾角。
四、分析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傾斜岩層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質圖上,表現出岩層界線與地形等高線成不同交截關系,在山脊和溝谷處彎曲成「V」字形,而有一定規律,即所謂「V」字形法則。通過讀圖應用這一規律,掌握岩層產狀與地形及其相互關系對岩層界線形態影響的分析方法。同時也注意岩層露頭寬度的變化與岩層厚度、產狀和地形的關系。
認識不整合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根據地質圖上出露的地層時代、層序,如在圖區內在兩個不同時代的地層之間存在地層缺失,即兩地層時代層序不連繼,而兩地層產狀一致,界線基本平行,則為平行不整合;如兩地層產狀不平行,較新地層的底面界線截過不同時代的較老地層界線,則為角度不整合。
五、區分背斜和向斜:
先從一個老地層或新地層著手,橫過地層總的延伸方向觀察,如老地層兩側依次對稱地分布著新的地層者為背斜,反之,在新地層兩側對稱地分布著老的地層則為向斜。通常是一個背斜兩側毗鄰著向斜,一個向斜的兩側則發育著背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