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岩地質特徵包括哪些
Ⅰ 什麼叫地質特徵
就是某一區域的地質特點,大到盆地小到某一區塊,一般包括:
區域概況內:構造演化容史、沉積發育史、地表地貌等
地質特徵:
1.構造特徵:包括斷層、圈閉等
2.地層,包括岩性、物性、儲層分布等
3.含油氣特徵
4.油藏特徵:包括油氣層分布、溫度、壓力系統等
5. 資源量
Ⅱ 什麼是圍岩
圍岩分類、分級
現場的鐵路、公路隧道設計規范對圍岩分類、
分級是一致的, 都是以定性的描述為主, 同時為了
滿足設計計算上的需要也對應提出了各類圍岩的
物理、力學指標, 即以定性描述為主和定量指標為
輔的對圍岩進行綜合評價的分類法。
這一分類方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日
漸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應逐漸向定量為主的方向發
展。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大發展, 隧道建設規模、
數量也在迅速擴大和增加, 這就為這一工作提供了
非常有利的客觀條件。
圍岩究竟應如何分類, 怎樣由定性描述為主逐
漸向定量為主的方向過渡, 這首先要從岩石力學的
角度對圍岩的特徵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其次就是要
通過現場監控量測取得資料加以積累, 經統計分析
而逐步實現。
從評價圍岩穩定性的角度看, 圍岩是從低強度
到高強度, 從具有不連續面和軟弱面的非連續體到
整體性較好的連續體以及非均質體和均質體等等
多種多樣的情況, 其中軟弱面和不連續面是影響圍
岩穩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進行圍岩分類的定量
研究時也要從這些特點出發, 研究找出能反映這些
特點及如何反映這些特點的某些指標。下面將初步
想到的一些影響和能反映圍岩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列出供參考。
a. 岩體節理、層理的產狀、數量和性質。
b. 岩體節理、層理間有無填充物, 其物理、力學
性質、含水程度。
c. 岩體節理面、層理面的風化程度。
d. 岩石的質量指標, 若芯採取率。
e. 地下水對岩體的影響。
f. 岩體和岩芯的彈性波傳播速度。
g. 初始應力狀態。
h. 圍岩的允許變形量。
i. 圍岩的變形速度.
以上這些有的已有定量指標如岩石的質量指
標, 有的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指標如岩體和岩芯的彈
性波傳播速度; 有的如節理的產狀、數量可根據現
場的照片通過數字化轉換和電子計算機處理後亦
可做出定量的評價。還可以把上述有關指標經處理
後變為綜合性指標; 有的如允許變形量, 就要通過
現場監控量測積累資料經統計分析後得出。其中日
本廣泛開展的量測岩體和岩芯的彈性波傳播速度
是一項很有價值的指標, 我國也應開展此項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 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現場後拍攝的地
質照片來代替部分目前使用的「隧道開挖地質監控
記錄表」, 即可以把開挖面的地質調查工作時間減
到最少, 又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從
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 由於缺乏工程地質人員或
經過短期培訓的地質人員, 幾乎沒有施工單位能真
實地填好此表, 基本上流於形式, 因此很值得研究
改進。總之, 要達到以定量為主進行圍岩分類的目
的, 就必須應用岩石力學理論和現代化手段做好開
挖面地質情況的統計分析工作, 為以定量為主圍岩
分類法打下科學的基礎。
Ⅲ 隧道圍岩地質特徵包括哪些
應該包括岩性、岩石的力學性質(如抗壓強度、抗剪強度、抗拉強度)物理性質(孔隙率、比重、)、岩石的組成礦物、裂隙發育程度,含水量等
Ⅳ 岩體地質特徵
拾金坡金礦床產於拾金坡復式岩體的邊部。該岩體位於安西縣輝銅山—花牛山一線之西北,白峽尼山之東,狼山以南,是區內最為重要的含金岩體。迄今為止,在拾金坡復式岩體中已經發現金溝井、拾金坡、磨金硐、南金灘等中小型礦床及十餘個金礦點。該岩體呈岩基產出,近EW向長條狀展布,東部大西部小,近似楔形。據1:20萬方山口幅區調報告的統計,拾金坡岩體東西長66 km,東段寬12~18 km,西段寬3~4 km,總面積在600 km2以上。岩體西北緣大都被第四系覆蓋,在狼山南可見其侵入中震旦統洗腸井群中;南緣沿寶石山一帶侵入中下奧陶統花牛山群,使圍岩呈半島狀出現;在玉石嶺北東見有二疊系地層不整合其上(圖3-1)。依不同期次岩體的相互接觸關系,拾金坡復式岩體可劃分為三期:第一期為石英閃長岩株,主要在該復式岩體西部的白山頭南、白峽尼山北一帶出現,面積13km2。岩石為中粗粒結構,主要由半自形斜長石(50%~60%)、柱狀角閃石(10%~20%)、他形石英(5%~15%)和鉀長石(5%~25%)組成,次要礦物有單斜輝石、綠簾石、黑雲母等。第二期為中粗粒斑狀花崗岩,為該復式岩體的主侵入體,出露面積占岩體總面積的90%以上。岩石具似斑狀結構,似斑晶占岩石成分的15%~40%,主要為自形板狀的鉀長石,具卡氏雙晶,為微斜條紋長石,其內往往包裹有斜長石和黑雲母等礦物,形成交代殘留結構,少數為石英和雲母,粒徑一般大於15mm,部分可達50mm,基質具細粒花崗結構,粒徑一般在2~5mm左右,主要由鉀長石(10%~20%)、斜長石(20%)、石英(15%~30%)、黑雲母(5%)和少量的磷灰石、榍石、鋯石、磁鐵礦等副礦物(1%~2%)組成。斜長石多已蝕變為絹雲母或綠泥石,黑雲母大都蝕變為綠泥石且析出金紅石,使岩石標本在地表呈灰白、灰綠色夾肉紅色(圖3-2a)。第三期為細粒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株,主要在該復式岩體的東西邊緣出現,面積12km2。岩石呈細粒花崗結構,由半自形斜長石(35%~40%)、等軸粒狀微斜長石(30%~35%)、石英(25%~30%)和黑雲母(2%~3%)等組成,斜長石和黑雲母也部分蝕變為絹雲母和綠泥石(田志永,1993)。岩體地表脈岩十分發育,走向主要為NE和近EW向,少數為SN和NW向,包括細粒花崗岩脈、偉晶花崗岩脈、花崗斑岩脈、石英脈、雲斜煌斑岩脈、輝綠(玢)岩脈和輝長岩脈等,以輝綠(玢)岩脈和石英脈分布最為廣泛。岩脈之間的相互穿插關系為:細粒花崗岩脈被含金石英脈切穿(圖3-3a),雲斜煌斑岩脈被花崗斑岩脈切穿,細粒花崗岩脈、花崗斑岩脈和雲斜煌斑岩脈有被輝綠(玢)岩脈切穿。早期的含金石英脈被輝綠(玢)岩脈切穿(圖3-3b),晚期的不含金石英脈又切穿輝綠(玢)岩脈(圖3-3c)。
在拾金坡岩體的中粗粒斑狀花崗岩中發育有形態各異的暗色微粒包體,形態有渾圓狀、透鏡狀等,直徑一般在10 cm之內。包體與寄主花崗岩的界限清晰,一般呈突變關系,局部可見包體岩漿與寄主岩漿的「反應邊」。包體粒度明顯比寄主岩細,與寄主岩接觸處可見冷凝邊,部分包體中還可見到與寄主岩相似的鉀長石斑晶(圖3-2b)。寄主花崗岩為中粗粒似斑狀結構,組成礦物主要有鉀長石(40%~45%)、斜長石(20%~25%)、石英(25%~30%)和黑雲母(7%~8%)等,副礦物有鋯石、榍石、磷灰石和鈦鐵氧化物等。石英斑晶多呈碎斑,且常見「港灣狀」溶蝕邊,周圍被角閃石、黑雲母等暗色礦物包圍(圖3-2c)。岩石大都遭受強烈蝕變,黑雲母大都被綠泥石交代,斜長石也部分轉變為絹雲母等。暗色微粒包體呈半自形細粒結構(圖3-2d),主要組成礦物有斜長石(30%~35%)、鉀長石(25%~30%)、黑雲母(15%~20%)、角閃石(10%~15%)和石英(5%~7%),其中斜長石常形成增生環帶(圖3-2e),周圍被石英和鉀長石包圍,黑雲母呈溶蝕狀。副礦物有榍石、磷灰石、鋯石和褐簾石以及鈦鐵氧化物等,其中磷灰石是暗色微粒包體中最主要的副礦物。鏡下觀察磷灰石晶體呈細長柱狀、針狀,長寬比一般接近10,最高可達20(圖3-2f),說明其形成於淬冷、快速結晶的環境(周新民等,1992;張曉琳等,2005)。
圖3-2 拾金坡斑狀花崗岩和暗色包體的手標本及顯微照片
Ⅳ 地質特徵是什麼
就是某一區域的地質特點,大到盆地小到某一區塊,一般包括:
區域概況:回構造演化史、沉積發育史答、地表地貌等
地質特徵:
1.構造特徵:包括斷層、圈閉等
2.地層,包括岩性、物性、儲層分布等
3.含油氣特徵
4.油藏特徵:包括油氣層分布、溫度、壓力系統等
5. 資源量
Ⅵ 區域地質特徵簡述
牟平—乳山成礦帶位於膠東隆起東部,研究區位於牟平—乳山成礦帶南段——乳山金礦帶[5],面積為688.8km2(圖2-1)。
區域出露地層:古元古界荊山群(Pt1JDx)為區內最古老的結晶基底,岩性主要為透輝變粒岩、透輝石英岩、透輝岩、黑雲變粒岩夾透閃岩、大理岩等,呈包體包裹於崔召單元(Icnr23)中,分布於區域西部午極一帶。
構造: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以北北東向構造為主。自東向西有:南高—葛口斷裂,將軍石—曲河庄斷裂、三甲斷裂、石溝—巫山斷裂、青虎山—唐家溝斷裂等五條斷裂,大致以4~5km呈等間距出現,走向NNE0°~25°,傾向南東,傾角60°~90°,長10~25km,寬1~10m,五條斷裂控制了牟乳金礦帶90%的金礦床產出。
岩漿岩:以燕山早期玲瓏超單元(昆嵛山花崗岩)中的崔召單元弱片麻狀中粗粒二長花崗岩和郭家嶺弱片麻狀含斑中粗粒二長花崗岩為主體,大面積展布。燕山晚期偉德山超單元中的通天嶺單元中粗粒二長花崗岩(三佛山),在區內東南一帶呈岩株狀分布。
礦產:區內金礦豐富,金礦點星羅棋布,主要為石英脈型金礦,目前探明的十幾個金礦中,金青頂為特大型,鄧格庄、金牛山為大型,三甲、初家溝、銅錫山為中型、胡八庄、胡家口、東銅嶺等均為小型金礦,此外,金礦點有幾十個。金礦的成因類型除東銅嶺金礦與次火山岩有關,其餘均屬混合岩化熱液石英脈型。含金石英脈主要受北北東向斷裂構造所控制。主要圍岩是玲瓏超單元(昆嵛山花崗岩)中的崔召單元(Icnr23)弱片麻狀中粗粒二長花崗岩和郭家嶺(IGnr23)弱片麻狀含斑中粗粒二長花崗岩,其次在荊山群地層內和三佛山岩體中也有一些金礦點。
構造控礦特點:區內金礦嚴格受構造控制,五條主幹斷裂及其次級斷裂控制了區內金礦床(點)的分布,其中將軍石—曲河庄斷裂帶發現有區內最大的金青頂特大型脈金礦;石溝—巫山斷裂發現有大型金牛山金礦,該斷裂西側次級NE向斷裂發現有鄧格庄大型金礦,該構造南段有初家溝中型金礦、英格庄大-中型金礦及胡八庄、胡家口等小型金礦;岔河—三甲斷裂帶上有銅錫山、三甲兩個中型金礦及多個礦點;在南高—葛口斷裂帶上有石城小型金礦及葛口、唐家店、夏家庵等金礦點;在青虎山—唐家溝斷裂帶有唐家溝小型金礦及多個金礦點。在各斷裂中金礦床似有等距分布特點:如石溝巫山斷裂中,從北向南:金牛山(小肖家)→馬台石→初家溝→英格庄→西泊→胡家口→胡八庄等有似等距分布。
本次研究乳山金礦帶的青虎山—唐家溝斷裂、石溝—巫山斷裂、將軍石—曲河庄斷裂、三甲斷裂、南高—葛口五條構造帶及其次級斷裂的構造疊加暈特徵。
Ⅶ 礦體圍岩及夾石地質特徵
一、礦體圍岩地質特徵
①號主礦體賦存於主裂面下盤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內,緊靠主裂面或在主裂面之下30m內,下盤近礦圍岩主要為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其結構、構造及礦物組合與礦體無明顯差異,唯其金礦物、金屬硫化物含量低微,與礦體呈漸變過渡關系;上盤近礦圍岩主要為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及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與礦體基本呈斷裂接觸。
②、③號礦體賦存於下盤的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礦體上、下盤的圍岩均為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與礦體呈漸變過渡關系。
④、⑤礦體賦存於下盤的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內,礦體上、下盤的圍岩均為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與礦體呈漸變過渡關系。
二、夾石地質特徵
礦體夾石產於①-1號主礦體,其產狀與礦體基本一致,礦物成分、結構、構造與礦石相近,金品位一般為0.57~1.45g/t。據其空間賦存可分為兩種,一種產於礦體內部,呈透鏡狀,規模小。二是夾於礦體間且與圍岩連通,呈似層狀、長板狀及舌狀,規模變大,長數十米至200m,厚幾米至十餘米,延伸數十米至200m。前者金品位明顯高於後者,其產出空間、規模等地質特徵見表5-23。
表5-23①-1號主礦體夾石地質特徵一覽表
Ⅷ 地質特徵
根據1∶5萬沂水幅地質報告(宋余禮等,1990),除將嚴家官莊基性岩體單獨分出外,將圖幅內變質中酸性深成岩體分為馬山岩簇和大山岩簇。前者由老至新再分為馬山岩體和雪山岩體,後者由老而新再分為林家官莊岩體、英靈山岩體、大山岩體和龍潭官莊岩體;時代歸晚太古代。1∶5萬高橋幅(顧德林等,1997)則採用超單元和單元的劃分方案,總稱沂水超單元,其中再分為雪山單元、蔡峪單元和牛心官莊單元;時代歸晚太古代早期。
本次研究范圍限於1∶5萬沂水幅和1∶5萬高橋幅的南半部。對區內出露的中酸性變質深成岩的岩性、同位素年齡、野外產出的先後關系、變質程度以及前人的劃分依據,做了綜合考慮與統一劃分(或歸並),且一律以岩體作為基本單元。具體的岩體包括馬山岩體、蔡峪岩體、雪山岩體、牛心官莊岩體、英靈山岩體、林家官莊岩體和大山岩體(龍潭官莊岩體並入大山岩體)。
(一)馬山岩體
該岩體侵入於沂水岩群的表殼岩中,又被大山岩體和牛心官莊岩體所包裹。前人曾認為它被雪山岩體侵入;但據野外所見,二者大都呈漸變過渡,有的二者接觸處見有淺色花崗質脈體侵入於馬山岩體之中,但難以說明是雪山岩體本身。
在1∶5萬沂水幅中,馬山岩體分別出露於三個小區:一區分布於大梨行村之東,長家溝—景家莊以西,呈三角形和細長條狀,面積約1.5km2,片麻理呈東西走向,向南作50°傾斜。岩體北側與圍岩相接處的圍岩部分有糜棱岩帶出露。二區分布於柏家坪—羅家莊之南,毛家窯—東院之北的范圍內,出露面積約12km2,其中露頭較好的地區為馬山、羅家莊南(露頭見圖版Ⅰ之1)和東院以北一帶。岩體形狀呈不規則的四方形,其東北部分伸出一岩枝,延長約2.5km後尖滅。片麻理呈近東西—北東東走向,向南傾,傾角50°~60°。三區主要見於石山官莊東側,岩體形狀如三角形,出露面積約0.75km2,這是一個小的花崗岩穹隆,東端的變質表殼岩向東傾沒,南側向南傾,北側倒轉亦向南傾,形成一個倒轉背斜,岩體即在其中心。
在高橋幅中,馬山岩體出露較少且分散,都呈不規則狀分布於牛心官莊奧長—二長花崗岩中作為殘留體出現。片麻理走向北東東,主體傾向南,傾角30°~71。不等。最大者出露於東曹河庄西南,面積不到500m×200m。在黃姑山頂也有小塊呈包體出露。岩體中有中元古代呈北西向的石英閃長岩脈和北西-近南北向的輝長岩脈的侵入,也有燕山期呈北西向分布的輝綠岩小脈的穿入。
(二)蔡峪岩體
該岩體主要出露於高橋幅蔡峪村北,呈東西向分布,長3.5km,寬0.75km,面積達4km2,西部寬度大,東部變窄並被晚期北北東向斷層切斷。片麻理走向近東西至北東東,傾向南,傾角50°~65°,北部部分與圍岩斜長角閃岩和黑雲變粒岩組合接觸。岩石以中粗粒紫蘇花崗閃長岩為主,其中因含較多石榴子石而有別於其它岩體。該岩體總體上被包於大片牛心官莊岩體之中,未見到與其它岩體的接觸關系。
(三)雪山岩體
該岩體主要見於沂水幅中,在高橋幅中分布比較零散;最大的一塊出露於青山鋪東南與東曹河南西西處(呈不規則透鏡狀),在大黃旺之西1km處也見有小塊露頭。另外在大張庄以西約1.5km見小塊不規則狀露頭。它們均被包於牛心官莊岩體中,岩體在兩個圖幅的邊部未相接。
在沂水幅西部,見於沂水縣城之東的前晏家鋪村—馮家官莊一線,南界位於南小堯—青龍峪—葦園—劉家山一線,北側大部分與馬山岩體南界接觸,部分與沂水岩群的麻粒岩-片麻岩組合相接觸,接觸界線平直至彎曲。與大山岩體分界先是呈北東向至葦園轉而呈南北向。與大山岩體的接觸界面彎曲,大山岩體侵入雪山岩體中。岩體面積約25km2。總體上呈北東向展布,從葦園至劉家山西折為南北向,進入高橋幅又轉為北東向。岩體片麻理傾向南東,傾角50°~70°,與岩體接觸的部分(變質表殼岩)往往遭受糜棱岩化,並不同程度地形成邊緣混合岩化,最寬處可達250餘米。岩體具較多白色偉晶岩脈、二長花崗質岩石和乳白色團塊狀的石英脈穿插。
岩體中還見有中元古代近南北向的輝石岩脈、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和北東向的斜長花崗岩脈以及燕山期北西向的輝綠岩脈的穿切。
(四)牛心官莊岩體
由顧德林等(1997)在測制1∶5萬高橋幅地質圖時命名,該岩體出露於圖幅中青山鋪—小店子一線以南,東側和南側與相鄰圖幅命名不統一,缺乏明顯界限。岩體中間被韓家渠東紫蘇花崗閃長岩和東曹河—小店子一帶的沂水岩群所分隔,分成南北兩個岩基。
(五)英靈山岩體
該岩體主要出露於沂水圖幅中,西起豐台湖—石屋官莊一線以東,向東北延展至後梭庄—唐家河一線以西;總體上呈北東向分布,北部與沂水岩群的麻粒岩-片麻岩的上部變質岩石組合直接接觸,界線平直。岩體中夾有多層長條狀的角閃石-黑雲母變質岩石組合及其混合岩化岩石。岩體片麻理呈北東走向,向南傾,傾角40°~50°,與圍岩產狀基本一致。岩體中見有少量中元古代呈近南北向分布的花崗岩脈和較多燕山期呈北西西向和近東西向的輝綠岩脈和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
(六)林家官莊岩體
該岩體主體為花崗閃長岩,出露於沂水幅的東南角,即唐家河村—林家官莊—胡家馬庄一線;總體呈北東向分布,位於英靈山岩體之南。在西義家莊之北和唐家河村以南部分地區可見該岩體與英靈山岩體直接接觸。沂水幅說明書指出,林家官莊岩體老於英靈山岩體(在後面的章節將詳細討論)。岩體片麻理傾向南東,傾角變化於45°與70°之間。岩體總體呈長條狀,且間隔多條混合岩化程度不等由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為主組成的變質岩石組合,其產狀與岩體基本一致。岩體的北東部分和南西部分均已延至圖外,圖幅內出露面積約為48km2。岩體中常見有燕山期呈東西向和南北向分布的輝綠岩脈和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的穿入。由於第四系覆蓋和強烈風化,露頭不甚清晰。
(七)大山岩體
該岩體分布於雪山岩體的東側,南起沂水幅後梭庄西北,經葦園、九層嶺至劉家山,尖滅於圖幅邊部;南部較窄,寬僅1.5km,北部可寬至3km,南北向延長約8km,總面積約18km2。片麻理隱約可見,走向為北東東,傾向南,傾角50°~55°,典型出露區為大山。與圍岩或與雪山岩體的接觸帶有時見有中元古代的鉀質花崗岩脈的侵入。岩體中見有中元古代呈東西向的輝長岩脈和北西向的斜長花崗岩脈以及燕山期北東向的輝綠岩脈穿入。大山岩體的主體為二長花崗岩或鉀質花崗岩,變質作用最高達角閃岩相。
在沂水幅北部,大山岩體似已進入高橋幅,但該圖幅中岩體均歸入牛心官莊岩體,推測該岩體中包有部分大山岩體。
Ⅸ 地質特徵包括哪些內容
簡單的說,所有為找礦開的課程,都包括在地質特徵的范疇內。包括,地層,構造,岩漿活動,成礦機制,古生物,等都包括在地質特徵范圍。
Ⅹ 「圍岩」是什麼
典型的軟弱圍岩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地質結構面發育良好,岩體極度破碎,近於鬆散,處於層間破碎帶,大型斷層或風化強烈地帶的岩體大多表現為此類特性。
第二類是:屬於塊體強度較低,泥岩,黃土等屬於此類。這些圍岩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這類圍岩或因破碎強烈,地質結構面發育明顯,呈相互交織狀,致使方向性不明顯;或因結構弱面相對塊體自身強度較低,其相對影響不甚顯著,而剪應力和壓應力一般由地質結構面傳遞,所以在不承受拉應力時,可近似地認為軟弱圍岩是各向同性的均勻連續體(或稱"類連續體")。
該類岩體的抗壓議度較低,且不能承受拉應力。洞室開挖後,如果存在拉應力時,不但圍岩由於拉應力的作用易導致破碎坍塌,而且壓應力在其應力集中後會誘使岩體產生破壞滑移,形成剪切破壞區。若沒有及時施加支護,洞室將由於圍岩變形的發展而引發坍塌.不光現洞頂個別落石的問題,甚至喪失圍岩的總體穩定性。
在承受壓應力的情況下,從軟弱圍岩岩體總體上來看,這種"似連續體"往往表現出一定的彈塑性特徵,這種特徵可理解為在岩體中的應力引起岩體破壞而產生滑移之後,岩體的一部分強度在變形發展的過程中尚可保持。在設計軟弱圍岩中的支護結構時,應考慮和利用軟弱圍岩的這一特徵,利用彈塑性的相莢理論研究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