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中什麼叫做淺井
⑴ 淺井之蛙是什麼意思
故事一
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隻從海里來的大龜。 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 「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裡,睡在磚洞邊一會。或者只露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裡: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和蝌蚪,誰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裡的主人,在這井裡極自由自在,你為什麼不常到井裡來游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後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 「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並不漲了多少;後來,八年裡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呢!」 井裡的青蛙聽了海龜的一番話,吃驚地呆在那裡,再沒有話可說了。
故事二
有一隻青蛙長年住在一口枯井裡。它對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滿意極了,一有機會就要當眾吹噓一番。有一天,它吃飽了飯,蹲在井欄上正閑得無聊,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隻大海鱉在散步。青蛙趕緊扯開嗓門喊了起來:「喂,海鱉兄,請過來,快請過來!」海鱉爬到枯井旁邊。青蛙立刻打開了話匣子:「今天算你運氣了,我讓你開開眼界,參觀一下我的居室。那簡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寬敞的住所吧?」海鱉探頭往井裡瞅瞅,只見淺淺的井底積了一攤長滿綠苔的泥水,還聞到一股撲鼻的臭味。海鱉皺了皺眉頭,趕緊縮回了腦袋。青蛙根本沒有注意海鱉的表情,挺著大肚子繼續吹噓:「住在這兒,我舒服極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欄上乘涼;深夜可以鑽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覺;泡在水裡,讓水浸著兩腋,托住面頰,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讓泥蓋沒腳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滾。那些小蟲子、螃蟹、蝌蚪什麼的,哪一個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兒四濺,越說越得意:「瞧,這一坑水,這一口井,都屬我一個人所有,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的樂趣可以算到頂了吧。海鱉兄,你不想進去觀光觀光嗎?」海鱉感到盛情難卻,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還沒能全部伸進去,右腿的就被井欄卡住了。海鱉只能退了回來,青蛙搖擺頭。海鱉說:「大海水天茫茫,無邊無際。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遼闊,用萬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傳說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國君的時候,十年九澇,海水沒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湯統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見減少。海是這樣大,以至時間的長短、旱澇的變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發生明顯的變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這一眼枯井、一坑淺水來,哪個天地更開闊,哪個樂趣更大呢?」青蛙聽傻了,鼓著眼睛,半天合不攏嘴。
⑵ 與其花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挖許多淺井,還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去挖一口深井。問有什麼寓意
首先,我們要明白,挖井的目的是什麼?
答:取水
其次,淺井和深井,哪個有水的概率大?
答:深井
第三,如果兩種井都能夠有水,何解?
答,深井水質清,好於淺井
寓意:別多想了,一心一意幹事情吧
⑶ 地質淺井主要部署在什麼勘探階段
本人就是做勘察的,現在在勘察研院上班。
按工程建設的階段,工程地質勘察一般專分為: 1、規劃選屬點至選址的工程地質勘察; 2、初步設計工程地質勘察; 3、施工圖設計工程地質勘察。 為了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據及參數。針對你
⑷ 地質勘查測量中的工程點測量指的是什麼
是在地質勘查工作項下的測量工作(工測)。工程點指的是地質工程的控制點,比如探槽、淺井、小圓井的基點等。
⑸ 地質坑探淺井作業主要有哪些危險因素
坑探是地質勘探工作的一種技術手段,是為了揭露地質及礦產現象而在地表或地下挖掘不同類型坑道的工作。它包括探糟、淺井、平巷、斜井和堅井等。其特點是人員可進入工程內部,對所揭露的地質及礦產現象能進行直接觀測及采樣,能檢驗鑽探和物化探資料或成果的可靠程度,獲得比較精確的地質資料,探明精度較高的礦產儲量,特別是勘探地質構造復雜的稀有金屬、放射性元素、有色金屬及特種非金屬礦床時常用的手段。坑探過去曾稱作「山地工作」,因含義不確切,目前己逐步停止應用。
。
坑探坑道可分為兩類:①地表勘探坑道。包括探槽、淺井和水平坑道,水平坑道又分沿脈、穿脈、石門和平硐。②地下勘探坑道。包括傾斜坑道和垂直坑道,傾斜坑道又分斜井、上山、下山,垂直坑道又分豎井、天井、盲井。
坑探工程施工坑探工程的掘進方法,按岩層穩定狀況,分為一般掘進法和特殊掘進法;按掘進動力和工具,分為手工掘進和機械掘進。按掘進工藝程序可分為鑿岩、爆破、裝岩、運輸、提升、通風、排水、支護等。
坑探工程的作用主要包括:①供地質人員進入坑道內直接觀察研究地質構造和礦體產狀。②直接採集岩石樣品,為探明高級儲量,以及為後續的礦山設計、采礦、選礦和安全防護措施提供依據。③對某些有色和稀有貴金屬礦床必須用坑探來驗證物探、化探和鑽探資料。④部分坑道用於探采結合。坑探工程除用於金屬、貴金屬、有色金屬等普查勘探外,還用於隧道、採石、小礦山採掘和砂礦探采等領域
在地質勘查或勘探工作中,為了揭露被覆蓋的岩層或礦體,在地表挖掘的溝槽。坑探工程之一。探槽一般採用與岩層或礦層走向近似垂直的方向,長度可根據用途和地質情況決定。斷面形狀一般呈倒梯形 ,槽底寬0.6米,通常要求槽底應深入基岩約0.3米,探槽最大深度一般不超過3米。槽口寬度B取決於槽底寬度b、槽深h和槽壁傾角θ。其計算公式為:B=b+2hctgθ。在浮土層中,探槽大多採用手工挖掘。在山坡和較硬的岩層中,採用松動爆破或拋擲爆破方法掘進,再用手工清理。探槽施工簡便,成本低,應用較廣。
技術規范
槽探施工要求槽形完整、斷面呈梯形、槽幫平滑、槽底平整。槽底寬不小於0.6m,掘進深度應進入新鮮基岩0.3-0.5m。地質編錄在探槽施工終止後由地質人員及時進行,採用1/100的比例尺編錄一壁一底。若兩壁地質現象變化較大的,則編錄兩壁一底。編錄過程要記錄岩層分層、岩性、礦化等地質現象,同時現場繪制1/100的素描圖。
⑹ 鑽探地質編錄的步驟是什麼
1、檢查鑽孔施工記錄
2、檢查整理岩礦心
3、檢查岩礦心樣品簽
4、岩礦心編號
5、岩礦心拍照
6、觀察記錄
⑺ 淺井、深井的具體標準是什麼
中國古代鑽探技術始自鑽鑿井鹽。
井鹽鑽探 按照生產技術發展水平,井鹽鑽探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
① 大口淺井階段(公元前 3~11世紀)口徑大到二三十丈(古長度單位),井身淺,每挖一井投入幾百人,鑿挖工具都是鏟鋤等農用工具。自秦漢至南北朝,鑿挖的都是上土下石的裸眼井;南北朝至五代,始用木製井筒護壁。
② 鑽探形成階段(1041~1368)。亦稱卓筒井階段。口徑小,一般如碗大(5~9寸),深度自幾十丈到百餘丈。到北宋仁宗慶歷、皇(1041~1054)年間已形成較完善的人力沖擊式鑽井技術。當時共有鹽井728口,到南宋紹興二年(1132)達到4900餘口。鑽頭為鐵質圜刃銼,吸鹵筒和卓筒(即套管)為鑿通節隔的楠竹。這是中國古代鑽探技術的形成階段,也是中國古代深井沖擊式鑽井技術逐漸傳入西方的時期(約11世紀)。
③ 深井發展階段(1369~1911)明宋應星著《天工開物》(1637)對鑽井工藝有詳細的敘述,鑿井、打撈、治井工具形式多樣。鑽井工序分為6道:選擇井位和初開井口;下石圈(下石制導管);銼大口;制木竹(制套管);下木竹(下木或竹套管);鑽小口(圖1[明清時期井鹽鑽探鑽小口圖])和見功(鑽小井眼和完井)。
古代主要鑽鑿工具(圖2[ 古代鑿井工具圖])為魚尾銼、財神銼等;主要治井、打撈工具為提須子、柳穿魚、霸王鞭等;傳遞動力和升降銼進工具用斑竹所制的篾索,堵漏和補腔(井)主要材料為桐油、石灰。鑽進一口三百丈左右的井一般要四、五年。
深井鑽鑿工藝發展到明清時期已日趨完善,清道光年間(1835), 四川自貢著名的海井鑽鑿成功 (見彩圖[自貢鹽場的海井,1835年用人力沖擊式頓鑽法鑿深達]海井,1835年用人力沖擊式頓鑽法鑿深達" class=image>[1001.42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口超過千米的深井]),井深1001.4米,創造了當時中國以及世界鹽井井深的最高紀錄。
石油天然氣鑽探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遠在漢末、晉初(200~300)年間,在四川邛州一帶鑽成了天然氣井,左思(約250~305)在《蜀都賦》中描述其景象為「火井沉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垂」。隋朝(589)在邛州設立大井縣,發現了石油。據明代《蜀中廣記》記載,1521年(明正德年間),中國第一口油井在四川嘉州用鑽鑿鹽井器具鑽成;1840年,四川自流井地區鑽成深達1200米的天然氣井磨子井。近代使用動力機械鑽探石油始於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br/><br/><font 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網路 自來水??怎麼用呀?
⑻ 地熱鑽井中的深井和淺井的是怎麼定義的啊多深才達到深井的深度請專家指導,謝謝!!!
一般供暖用的地熱井都在3000米以上,霧迷山系的水
⑼ 探井原始地質編錄
探井包括圓井和淺井。圓井主要用於地質填圖中遇到第四系覆蓋,而槽探又達不到地質目的時,用以了解第四系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因其施工方便,在礦區勘查中經常使用。淺井主要用於覆蓋區揭露礦化、蝕變帶、礦層和物化探、重砂異常。
1. 圓井
圓井的施工深度一般不超過 5m,但如果第四系穩定性好、井下不充水或少水,經安全人員實地查看批准,在有預防措施的條件下,圓井深度可適當加深。圓井揭露至基岩0. 3 ~ 0. 6m 深度即視為達到地質目的。當施工條件有利,而且礦層厚度較小,在允許的施工深度內可以揭穿礦層時,圓井可起到淺井的探礦作用,這時,圓井也要求刻槽取樣。
圖 6-22 探槽繪圖起點方式約定 ( 情況一)
圖 6-23 探槽繪圖起點方式約定 ( 情況二)
圓井地質編錄:
( 1) 基點、基線布設
圓井基點設在勘探線方向與圓井在地表交匯的正北、北西、北東、正東點的井口邊。基線自基點用皮尺鉛直布設到井底,基線通過的一壁為編錄壁。
( 2) 記錄和作圖
依次將基線通過的地質界線、產狀、樣品的位置和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記錄於 「圓井地質記錄表 ( 附素描圖) 」( 見圖 6-24) 中,並作圖。由於圓井范圍小,所揭示的地質現象有限,編錄時可以作簡單的素描圖和文字記錄。
圖 6-24 圓井地質記錄表 ( 附素描圖)
2. 淺井
淺井的施工深度較大,為便於井壁支護,一般施工成方井,有時也施工長方形井。施工淺井時,為防止井壁支護對所揭露地質現象的遮蓋,施工人員應及時通知編錄人員及時編錄和采樣後,再作支護。
圖 6-25 基點、基點基線布設圖
( 1) 淺井比例尺與基點布置
素描圖比例尺一般為 1∶ 100,對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礦種和地質現象,可放大到 1∶ 50。一般淺井編錄第一壁首選正北壁、北西壁、北東壁、正東壁。各礦區應作統一規定。淺井基點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線自基點鉛垂布設 ( 見圖 6-25) 。
( 2) 淺井壁展開作圖法
選北壁作第一壁後,北壁不動,從北壁與西壁交線處斷開,將西、南、東三個壁同時作逆時針旋轉,直至與第一壁構成一個平面,則為淺井四壁展開圖,見圖 6-26和圖 6-27。
圖 6-26 四壁展開平面示意圖
圖 6-27 井壁展開剖面示意圖
( 3) 淺井素描圖的內容及要求
1) 圖面上應有圖名、圖例、比例尺、垂直標尺、方位、分析結果表和責任簽。圖內應有岩性分層界線、礦層 ( 體) 界線、蝕變帶、斷層及破碎帶、樣品位置及編號、產狀等,見圖 6-28。
2) 素描圖應真實、准確地反映地質現象,凡地質體或地質現象在不同比例尺的素描圖上寬 ( 厚) 度≥1mm,長度≥3mm 者,都應在圖上反映。如素描圖的比例尺是 1∶ 50,實際地質體寬 ( 厚) 度≥5cm,長度≥15cm,素描圖上要誇大表示。
( 4) 野外編錄步驟和要求
1) 確定第一壁。按照礦區統一規定,在淺井工程實地位置,確定第一壁及其方位,同時丈量淺井四壁規格。
2) 布設基點 ( 木樁) 、基線。在第一壁和第四壁交匯的井口處,打入編有淺井編號的木樁即為基點,基點亦是淺井的坐標點。基線是用皮尺的零點固定在木樁 ( 基點) 上,並沿第一壁和第四壁鉛垂懸掛而成。
3) 繪制淺井空白圖。作圖人員在進入井下之前,丈量井口四壁規格,在方格厘米紙上,按照比例尺將 1、2、3、4 壁依次展開,同時繪上基點、基線和第一壁方向,即為淺井空白圖,作為井下編錄使用。
4) 記錄、采樣。在觀察地質現象和測量各種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文字記錄和采樣。文字記錄的內容和要求同槽探。采樣應填寫 「槽、井、坑探工程采樣記錄表」。
5) 投影 - 編繪素描草圖。按照點投影、線投影的方法和要求,對淺井編錄壁 ( 兩壁或四壁) 上各分層界線、礦層 ( 體) 界線,斷層線等以及樣品、標本、產狀位置等地質現象進行投影,將投影點展繪到空白圖的相應位置上,然後連接相同性質的投影點構成各類界線,標注樣品標本號、產狀數據等,形成素描草圖。
6) 淺井編錄應隨施工進度分段進行。在分段編錄的全過程中,要求每次編錄的基線布置都應從井口基點處統一從零米開始懸掛皮尺,以保證上次編錄末端井深與這次編錄的開始井深數據完全吻合,避免重新布設基點出現井深誤差。
7) 淺井施工、編錄及采樣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安全工作。防垮塌、掉塊,及時架箱支護。特別是編錄、采樣時,應安排專人留守井口,防止掉塊、掉物傷人。施工及編錄人員在井下作業必須佩帶安全裝備。
3. 數字化圓井 ( 方井) 編錄 ( MEMAPGIS)
1) 圓井 ( 方井) 基本信息數據採集。在工程操作與區域采樣菜單欄的室內工程屬性數據錄入 ( 新建) 中選擇圓井 ( 方井) 進入基本信息欄,選擇圓井或方井,將工程號、坐標、比例尺等要素填入。
圖 6-28 淺井素描圖
2) 圓井 ( 方井) 測量數據採集。在工程操作與區域采樣菜單欄的工程數據編輯與瀏覽選擇圓井 ( 方井) 數據錄入總界面,選擇圓井 ( 方井) ,創建勘探線、工程編號目錄,在圓井 ( 方井) 編錄數據總對話框中按首先分層庫,其次是采樣、素描、產狀、刻槽的順序錄入。
3) 圓井 ( 方井) 分層坐標參數約定 ( 圖 6-29) 。
圖 6-29 方井坐標系統取值說明
4) 圓井 ( 方井) 工程圖編錄圖及表輸出。在圓井 ( 方井) 地質錄入菜單中選擇素描圖,並對其進一步的編輯,從樣品管理菜單中選擇列印工程輸出圖和表。
⑽ 地下水地質環境問題
一、地下水開發利用狀況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地下水開發與利用只在一些局部地區進行,大多數是在農村,利用淺井解決人畜用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展了全國水文地質普查以及城市供水等勘探工作,地下水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開發,成為工農業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地下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20世紀後50年中,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進程,我國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50~1980年,地下水由少量開采猛增至700億m3/a,占當時全國用水量的18%左右。第二個階段是1980~2000年,這一時期我國的國民經濟進入穩步高速發展時期,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地下水的開采量突破1000億m3/a,佔全國用水量的20%左右。
1950~1960年,我國地下水的開發,以解決城市供水為重點。60年代,由於華北遭受嚴重旱災,地礦部門大搞抗旱打井運動,重點在華北地區建立了大規模的井灌系統,並逐漸向東北、西北等地區推廣。
根據1980年全國地下水開采量的統計,總開采量為759億m3/a,約占天然資源的12%。其中平原區佔75%,山區佔25%。按區域分,北方佔84%,南方佔16%。北方平原地區佔全國開采量的71%,而南方僅佔3.5%。由此可見,全國地下水的開采量,北方平原地區佔主要地位。
據有關部門統計,1997年全國總供水量為5560.45億m3,其中17.4%來自地下水。地下水供水量占總供水量50%以上的有4個省(市),包括河北(75%)、北京(66.6%)、山西以及河南。其次是地下水供水量約占總供水量30%~40%的山東、遼寧、陝西、內蒙古、黑龍江、天津、吉林等省(市、自治區)。在1997年全國地下水實際開采量中,農業用水佔54.3%,工業用水佔17.5%,城鎮及農村生活用水佔20.2%,其他佔8%。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中、小型地下水水源地共792個。其中開采量超過5萬m3/d的水源地共240個。這些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多數分布在華北地區,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6省市,共115個,佔全國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總數的47.9%。東北3省共30個,占總數的12.5%。西北6省、區共48個,占總數的20%。以上15個省、市、自治區共有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193個,佔全國總數的80.4%,開采量佔全國大型或特大型水源地實際開采總量的82.2%。
根據1980,1993,2000年的統計結果,全國實際供水量的水源構成上,地表水所佔的比例持續下降,而地下水所佔比例則有所上升。灌溉農業用水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最高,但用水量呈遞減趨勢,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則快速上升。
二、地下水開發引起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的推進、工農業的發展,我國的供水需求大幅度上升。地下水是我國城市供水水源之一,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大多數城市都以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具有兩重效應,即正效應與負效應。從地下水開採的正效應來看,開采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需要,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合理的地下水開采方式還可以使水質水量保持穩定,有利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地下水開採的負效應主要是過量開采地下水所帶來的對城市或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水資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岩溶塌陷、生態環境惡化等,由於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銳,還往往形成惡性循環,構成地質災害,對城市環境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或嚴重威脅。
(一)地下水資源枯竭
任何地區的水資源在一定范圍內總是有限度的,不管水資源如何豐富,都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大開采。水資源學提出了可采資源的概念,是指保證水質、水量維持穩定,同時對社會環境不產生任何不利影響的地下水開采量。
但是,我國大多數城市都以工業為主,且大部分工業企業集中在市區或近郊區,對水的需求量和消耗量都很大,所以水源地也主要圍繞城市地區分布。隨著城市人口增長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地下水的開采量因需水量的猛增而急劇上升,原有的水源地沒有及時調整,地下水過量開採的情況十分嚴重。
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對全國125座城市的統計(2006年),全國共有216個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120個,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91個,岩溶地下水降落漏斗5個。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地區,漏斗面積從數十平方千米到數千平方千米。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在華北、東北、華東地區分布較普遍,漏斗面積多在100km2以上,甚至達數千平方千米。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地下水過量開采已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普遍現象,而且北方有些城市如太原、西安、石家莊、保定、滄州等,年均地下水位降幅超過10m。在北方地區,由於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范圍不斷擴大,造成生產井出水量嚴重衰竭,大批水井吊泵報廢,甚至某些水源地被迫停產。在南方地區,地下水位基本保持穩定或緩慢下降。
(二)地面沉降
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尤其是在由鬆散的沖積、湖泊或淺海沉積物填充的盆地中,後果之一就是發生地表的下陷或沉降,即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大部分產生在地下水開采量很大的濱海工業城市與農業生產區域,城市中發生的地面沉降常常給工業生產、市政設施和人民生活帶來危害。如日本的東京、新潟、大阪,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加爾維斯敦沿海地區、加利福尼亞聖克拉拉河谷地區、義大利威尼斯地區、我國的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等。地面沉降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公害之一。以上海市為例,長期開采地下水作為主要工業供水水源。上海地面沉降最早發現於1921年,截至2004年,地面平均沉降1947.6mm,最大沉降量約2998.5mm(Gong Shiliang et al.,2005)。地面沉降是一種人們不易覺察的緩變性地質災害,它所造成的損失是一個連續的、不斷累積的增量變化過程。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損害時,它所帶來的損失已非常巨大,並且影響范圍也已非常廣泛和持久。在全世界發生過或正在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因地面沉降遭受的損失包括排水系統失效、城市泄洪能力降低、地下管網破壞、房屋嚴重受損、交通設施破壞、風暴潮更加頻繁與嚴重等。
根據大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地面沉降量隨著地下水開采量的增長而增長。而且地面沉降區與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范圍也基本一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區域內的軟土層發生脫水壓縮。
我國地面沉降最早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區。此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城市如蘇州、無錫、常州等、天津市平原區、河北東部平原地區也發生了地面沉降。到2002年,全國范圍內發生不同程度地面沉降的城市和地區已有96個,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等地,其中前三個地區是我國地面沉降災害發生的三大區域。華北平原是我國地面沉降面積最大的地區,由於長期超采地下水,目前已形成一個跨京、津、冀、魯的深層地下水位區域降落漏斗,全區深層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的范圍已達到76732km2,占整個華北平原區總面積的55%,目前華北平原發生地面沉降的面積已經超過平原區總面積的1/3。
(三)海水入侵
在自然狀態下,沿海地區地下含水層一般自陸地向海洋延伸,由於陸地含水層的地下淡水保持較高的水頭,可以阻止密度較高的海水向陸地的入侵,所以兩者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中。當沿海地帶大量開采地下水以後,地下水位下降,鹹淡水原有的平衡關系被打破,海水開始向陸地入侵,出現海水入侵現象。
海水入侵是沿海地區常見的一種主要因地下水資源開發不當引起的環境惡化現象,也是現代社會中具有特色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海水入侵常常會導致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破壞,淡水資源減少,大量機井報廢,給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情況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尤為突出。目前,全世界已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幾百個地段發現了海水入侵,這些地段主要分布在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濱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海島地區,如美國長島、墨西哥赫莫斯城,日本、以色列、荷蘭、澳大利亞的濱海地區。
我國海岸線長達1800多千米,沿海地區因為具有優越的海洋地理位置成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沿海地區由於地下水過量開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海水入侵加劇的現象。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天津、上海、廣西等省市自治區均有發生,經濟損失巨大,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在山東省萊州灣地區,截至1995年底,海水入侵面積已發展到970餘平方千米,造成40多萬人吃水困難,8000多口農田機井因水質咸化而報廢,4萬多公頃耕地喪失灌溉能力,糧食每年減產3億kg。
(四)岩溶塌陷
在碳酸鹽岩廣泛分布的地區,地下溶洞發育,岩溶塌陷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岩溶塌陷除極少數是因為天然作用造成的外,絕大多數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例如礦區內對岩溶礦床的大量排水,大量開采岩溶地下水。其中在城市和工業區中,由於大量開采岩溶水而引發的塌陷,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十分嚴重。這類塌陷主要發生在平原岩溶淺埋地區,上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層與下伏的岩溶含水層形成雙層結構,兩者常具緊密的水力聯系。地下溶洞大部分被泥沙充填,使地面得以保持穩定。但在強烈抽水的情況下,洞內充填的泥沙被潛流沖蝕掏空——這是導致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據調查,岩溶塌陷不僅在我國華南、西南地區十分普遍,在華北地區也較為嚴重。目前全國已有23個省區發現有岩溶塌陷發育,共計800多處,塌陷坑總數近3萬個,其中多數是由開采岩溶水導致。我國岩溶塌陷較為嚴重的城市,在南方有湖北的武漢、黃石、咸寧,湖南的株洲、懷化、湘潭,江蘇的南京、徐州,浙江的杭州,江西的九江,重慶,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水城、安順、遵義,廣西的桂林、柳州、玉林,廣東的廣州、肇慶等;在北方,有遼寧的大連、鞍山,河北的秦皇島、唐山,山東的濟南、泰安、淄博、棗庄等。
岩溶塌陷對城市建築、鐵道、公路、礦山設施、橋梁、農田以及人民生命財產會造成嚴重損害,而且破壞水源與生態環境。僅國內鐵路線及場站已發生重大塌陷50餘次,累計中斷行車1700小時以上,造成行車顛覆事故多起,僅治理費用已逾億元。貴陽、昆明、武漢、杭州、南京及廣州等省會城市和桂林等20多個中小城市,都曾由於岩溶塌陷發生對城市建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五)荒漠化
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區,如綠洲或草場,由於天然或人為作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使原來的耕地或草場逐漸演化為荒漠的過程。荒漠的主要特徵是基本無地表水體,植被稀少,一般動物難以生存,形成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聯合國環境署明確提出的荒漠化概念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所造成的乾旱地區土地退化」。天然作用形成的荒漠化一般演變過程非常緩慢,例如氣候乾旱化,往往要經過幾百年或上千年的時間;而人為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就可造成嚴重後果。
人類活動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很多,例如森林、植被的人為破壞,盲目的大規模墾殖、拓荒以及草場過度放牧等。但很多地區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於水資源開發不合理造成的,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最為突出。
根據全國荒漠化土地普查結果,我國近幾十年來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越來越快。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荒漠化土地年均增長1560km2。進入20世紀80年代,每年增長2400km2。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荒漠化帶來區域氣候惡化,突出地表現為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的劇增。我國西部乾旱區是中亞沙塵暴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50~1993年,該區域發生強沙塵暴76次,年均1.76次;而1990年以來,僅特強沙塵暴年均發生率就超過兩次。特強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均過億元。例如1993年5月5日,發生在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的一場特強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億元;1998年4月襲擊西北12個地、州的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億元;1998年4月18日,新疆准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遭遇的特強沙塵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