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接觸關系怎麼畫

地質接觸關系怎麼畫

發布時間: 2021-02-22 22:53:11

『壹』 用繪圖的方法說明如何判斷岩層之間的接觸關系。

岩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和天然玻璃組成的,具有穩定外形的固態集合體。由一種礦物組成的岩石稱作單礦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組成,石英岩由石英組成等;由數種礦物組成的岩石稱作復礦岩,如花崗岩由石英、長石和雲母等礦物組成,輝長岩由基性斜長石和輝石組成等等。沒有一定外形的液體如石油、氣體如天然氣以及鬆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1]

岩石是組成地殼的物質之一,是構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其中,長石是地殼中最重要的造岩成分,比例達到60%[2],石英則是數量第二多的礦石。

岩石根據其成因、構造和化學成分分類,大多數岩石含有二氧化硅(SiO2),而74.3%的地殼成分都是後者。岩石中硅的含量是決定岩石屬性的重要因素之一[3]。

岩石是人類早期工具的重要來源,在人類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文明時期被稱為石器時代。岩石一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材料和工具。

岩石是天然產出的具穩定外型的礦物或玻璃集合體,按照一定的方式結合而成。是構成地殼和上地幔的物質基礎。按成因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其中,岩漿岩是由高溫熔融的岩漿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稱火成岩。噴出地表的岩漿岩稱噴出岩或火山岩,在地下冷凝的則稱侵入岩。沉積岩是在地表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產物經水、空氣和冰川等外力的搬運、沉積和成岩固結而形成的岩石;變質岩是由先成的岩漿岩、沉積岩或變質岩,由於其所處地質環境的改變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殼深處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變質岩組成。從地表向下16公里范圍內火成岩大約佔95%,沉積岩只有不足5%,變質岩最少,不足1%。地殼表面以沉積岩為主,它們約佔大陸面積的75%,洋底幾乎全部為沉積物所覆蓋。岩石學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分類命名、形成條件、分布規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岩石的演化過程等。它屬地質科學中的重要的基礎學科。

什麼是三大岩石類?

岩石為礦物的集合體,是組成地殼的主要物質。岩石可以由一種礦物所組成,如石灰岩僅由方解石一種礦物所組成;也可由多種礦物所組成,如花崗岩則由石英、長石、雲母等多種礦物集合而成。組成岩石的物質大部分都是無機物質。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分為三大類,但由於自然界是連續體,很難真正依據我們的分類分成三種岩性,因此會存在一些過渡性的岩石,好比說凝灰岩(火山灰塵與岩塊落入地表或水中堆積膠結而成)就可能被歸於沉積岩或火成岩,但大抵我們還是可以分為主要的三大類:沉積岩佔地表的66%,為地表的主要岩類。由原來已形成的岩石,受到風化作用後變為碎屑,或由生物的遺跡等,再經過侵蝕、沉積、及石化等作用而造成的岩石。這類岩石都成層狀,最先沉積者在下部,時代較老,層次愈上者,則時代愈新,這叫做疊置層法則。當岩石沉積的時候往往含有生物的遺骸埋沒後常可以完好保存歷久就變成化石;在火成岩中則多無化石存在。

火成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岩漿冷卻後凝固而成的岩石。火成岩按成因分為兩類:一類是岩漿出露地表凝卻而形成的火山岩(噴出岩);另一類是岩漿侵入地殼內部,在地表以下緩慢凝卻而形成的侵入岩。噴出岩形成過程中,由於溫度和壓力迅速降低,可能來不及結晶或結晶較差,代表有浮岩和玄武岩;淺成岩是岩漿侵入到距離地表3千米之內,結晶較細小;而深成岩則是岩漿侵入到距離地表大於3千米的地殼深處,由於溫度、壓力高,結晶良好。典型的侵入岩如脈岩、花崗岩等。

目前已發現約700種的火成岩,大部分都在地殼表面以下形成,依其化學成分,形成時的溫度及壓力,其性質也有所不同。鮑氏反應系列描述了不同化學成分的火成岩在不同的溫度及壓力下結晶的情形。

火成岩是一種硅酸鹽岩石,依二氧化硅比例,分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及超基性岩。若中性岩的氧化鈉及氧化鉀成分偏高,稱為鹼性岩。

地殼體積的64.7%都是火成岩,可分為橄欖岩、玄武岩、安山岩、花崗岩、粗面岩、響岩、脈岩及火山碎屑岩八大類。其中16%為花崗岩、17%為花崗閃長岩及閃長岩,只有0.6%是正長岩,0.3%是橄欖岩及純橄欖岩。海底的地殼99%是玄武岩,是鐵鎂質的火成岩。花崗岩和類似的岩石(稱為元花崗岩)形成許多大陸的地殼。

岩石岩漿岩

美麗的鵝卵石

也稱火成岩。來自地球內部的熔融物質,在不同地質條件下冷凝固結而成的岩石。當熔漿由火山通道噴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稱噴出岩或稱火山岩。常見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紋岩等。當熔岩上升未達地表而在地殼一定深度凝結而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為深成岩和淺成岩。花崗岩、輝長岩、閃長岩是典型的深成岩。花崗斑岩、輝長玢岩和閃長玢岩是常見的淺成岩。根據化學組分又可將火成岩分為超基性岩(SiO2,小於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岩(SiO2,52%~65%)、酸性岩(SiO2,大於65%)和鹼性岩(含有特殊鹼性礦物,SiO2,52%~66%)。火成岩佔地殼體積的64.7%。

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所有組成物質(指礦物質)都呈現熔融狀態的流體,名為岩漿岩。火成岩即由於岩漿侵入地殼內部,或流出地表面造成熔岩,再經冷卻凝固而造成,如玄武岩及花崗岩等都是。火成岩是所有岩石中最原始的岩石。變質岩原來的火成岩或沉積岩,再經過地殼運動或岩漿侵入作用所發生的高溫和高壓與熱液的影響,可以改變其原來岩石的結構或組織,或使部分礦物消失,而產生他種新的礦物,因而成為另外一種與原岩不同的岩石,稱為變質岩,如大理岩變自石灰岩;板岩變自頁岩;石英岩變自砂岩等。典型的變質岩存在於前寒武紀或造山帶區域,常有區域構造相關之劈理,或礦物的變化。岩石的種類很多,但並不是每一種岩石都可以使用,這里除了審美的觀點之外,更重要的是石頭中的化學成分是否會影響水質,從而帶來負面影響。

岩石沉積岩

也稱水成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物質、火山碎屑、有機物及少量宇宙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層狀岩石。沉積岩由顆粒物質和膠結物質組成。顆粒物質是指不同形狀及大小的岩屑及某些礦物,膠結物質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氧化硅、氧化鐵及粘土質等。按成因可分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學岩(包括生物化學岩)。常見的沉積岩有砂岩、凝灰質砂岩、礫岩、粘土岩、頁岩、石灰岩、白雲岩、硅質岩、鐵質岩、磷質岩等。沉積岩佔地殼體積的7.9%,但在地殼表層分布則甚廣,約占陸地面積的75%,而海底幾乎全部為沉積物所覆蓋。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特徵:一是具有層次,稱為層理構造。層與層的界面叫層面,通常下面的岩層比上面的岩層年齡古老。二是許多沉積岩中有「石質化」的古代生物的遺體或生存、活動的痕跡——化石,它是判定地質年齡和研究古地理環境的珍貴資料,被稱作是紀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和「文字」。

岩石變質岩

原有岩石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據變質作用類型的不同,可將變質岩分為5類:動力變質岩、接觸變質岩、區域變質岩、混合岩和交代變質岩。常見的變質岩有糜棱岩、碎裂岩、角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閃岩、片粒岩、榴輝岩、混合岩等。變質岩佔地殼體積的27.4%。

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三者可以互相轉化。火成岩經沉積作用成為沉積岩,經變質作用成為變質岩。變質岩也可再次成為新的沉積岩,沉積岩經變質作用成為變質岩,沉積岩、變質岩可被熔化,再次成為火成岩。 [2]

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壓強度和抗拉強度等物理性質,是建築、鑽探、掘進等工程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是各種礦產資源賦存的載體,不同種類的岩石含有不同的礦產。以火成岩為例,基性超基性岩與親鐵元素,如鉻、鎳、鉑族元素、鈦、釩、鐵等有關;酸性岩與親石原素如鎢、錫、鉬、鈹、鋰、鈮、鉭、鈾有關;金剛石僅產於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鉻鐵礦多產於純橄欖岩中;中國華南燕山早期花崗岩中盛產鎢錫礦床;燕山晚期花崗岩中常形成獨立的錫礦及鈮、鉭、鈹礦床。石油和煤只生於沉積岩中。前寒武紀變質岩石中的鐵礦具有世界性。許多岩石本身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如北京的漢白玉(一種白色大理岩)是聞名中外建築裝飾材料,南京的雨花石、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是良好的工藝美術石材,即使那些不被人注意的河沙和卵石也是非常有用的建築材料。許多岩石還是重要的中葯用原料,如麥飯石(一種中酸性脈岩)就是十分流行的葯用岩石。岩石還是構成旅遊資源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的名山、大川、奇峰異洞都與岩石有關。我們祖先從石器時代起就開始利用岩石,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游、醫……無一能離開岩石。研究岩石、利用岩石、藏石、玩石、愛石已不再是科學家的專利,而逐漸變成廣大群眾生活的組成部分。

岩石氟石

又稱軟水紫晶,軟水綠晶,螢石。石色為黃、綠、藍、紫等。具有玻璃光澤,加熱時有螢光吊現,破碎後的石渣可作為過濾器中的濾材。在工業生產中常用作冶煉金屬輔料和製造氟化物,也可以加工成低檔玉石。產地為浙江金華、江西德安、河北隆化。

岩石孔雀石

實際為銅礦的尾礦石,色澤碧綠且具有光澤,石面上有如孔雀尾狀的圓形圖案,故而得名。其中的銅離子會緩慢溶於水中,有助於補充水草對銅的需要,但不可擺放過多或過大,以防止銅的過剩。

岩石芙蓉石

別稱樣南玉、薔薇石英。有玫瑰色、淺紅色和白色。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產於內蒙古、山西。

岩石木化石

又稱硅化石、樹化石.1.5億午前侏羅紀的樹木經地殼運動及火山灰的埋沒,演變成的化石。有灰色、黃褐色、褐色和黑色等。木化石在水族箱中更可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歷史的滄桑,木化石本身原是有機物,經過億萬年的演變而成為無機物,其外形仍保留著樹木的輪廓,甚至可以從斷面處清晰地看出年輪,是任何別的岩石所不能比擬的。在水族箱中,碧綠的水草可以代表,枯死的沉木可以代表,木化石可以代表古代,這一悠久歷史的進程,完全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展現在一泓小小的水族箱中。從審美的觀點來看,水草、沉木、木化石屬於同性的但又不同質的材料,即表現統一的成分,又含有變化的特點,即和諧又有跳躍。木化石在水族箱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珍貴石料,產於我國遼寧和浙江。

岩石黑雲母片石

是雲母的礦石,黑色具有絲光。主要成分為黑雲母,同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火山岩組成。結構緻密、細膩。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岩石臘石

由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組成,質地似玉,有黃色、淺黃色和白色。我國江南地區均有分布。

岩石魚鱗石

又稱虎皮石、松皮石。色澤為青灰、青綠、黃紅以及多色相雜,帶布白色斑點和洞眼。產於浙江長興。由石灰岩組成,不宜在水族箱中使用。

岩石英石

灰黑至黑色,內有白色或灰色條紋。因產於廣東英德而得名,亦稱英德石。

岩石菊花石

在白色、灰色或暗紫色的石面上有菊花形的花紋。產於湖南瀏陽。

岩石戶縣石

褐色,石形古怪為石玩珍品.產於陝西戶縣。

岩石龜紋石

又名風化石。由各種碎石聚合而成,色彩相雜,溝紋縱橫。主要由石炭岩組成,其中的鈣會慢慢塗人水中,使水質變硬。因此不宜在水族箱中使用。但可用於非洲水草造景中。產於四川重慶歌樂山、塗山。

岩石吳壁石

又稱罄石。岡石質堅硬,敲擊進聲音清脆悅耳而得名。有黑、白、綠、褐等色,屬大理石類。產於安徽靈璧縣磐石山。

岩石崑山石

石質呼硬,具有溝紋和小孔。有黃、白兩種顏色。產於江蘇崑山縣馬鞍山。

岩石宣石

白色有光澤。石質堅硬有溝紋。產於安徽宣城。

岩石砂片石

又稱砂積石。石色為灰、黃、綠等色。石質堅硬,能吸水有溝紋洞孔,呈條狀或片狀。產地少,主要產於四川西部。

岩石千層石

青黑色與白色片狀岩石相間重疊,石質堅硬。產於江蘇太湖。

岩石鵝卵石

具有各種顏色。產於全國大大小小的河道中,可用於非洲式水草造景。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貳』 某地區地質圖,寫出圖中各地層的接觸關系,並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及其形成年代

地層接觸關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與白堊(K)接觸的地層均為角度不版整合,其權餘地層均為整合接觸。
本區構造整體上為一個向北西向傾伏,向北東向斜歪的背斜褶皺,在區域東北部和東部其上被白堊地層和第四系地層覆蓋,褶皺中段被F1斷層截斷,F1為一個逆斷層,在圖幅的東南部白堊地層內部有一個花崗岩侵入體,被F2斷層所截斷,F2為正斷層。
本區褶皺和F1斷層形成與侏羅紀(J)之後白堊紀(K)之前,且褶皺先於F1斷層形成,F2斷層晚於白堊紀(K)。

『叄』 求幫忙!!圖中有哪些地層,其接觸關系如何

1、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白堊紀。
2、侏羅和白專堊和白堊之間是角度屬不整合關系,右D3和C2之間為角度不整合關系,C2和P1之間為平行不整合關系。
3、地質構造有石榴庵背斜、火石峰向斜、火石峰斷層。
4、背斜和向斜形成於二疊紀末到白堊紀初;斷層形成晚於上一期,有逆斷性質,將老地層推覆上來。
5、總體以擠壓環境為主,白堊紀之後構造活動變溫和了。

『肆』 簡述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觸

在野外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觸
斷層是岩專體發生明顯位移的破裂屬帶,上下兩層地層的產狀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兩者之間有代表長期風化剝蝕與沉積間斷的剝蝕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一、角度不整合接觸有以下特點:
1.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侵蝕面上往往有底礫岩、風化殼等;
2.有名校的岩層缺失現象,代表長期間斷;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顯差異。
二、斷層接觸的存在有多種地貌、構造和其他構造標志:
1.地貌標志:水表的斷錯,河流的突然轉彎、山脊的終止或斷錯、山地與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狀或者狹長的線狀湖泊、地熱采水的帶狀分布;
2.構造標志:地層或其他地質、構造標志體的錯斷,斷層構造岩的發育,構造變形的線性強化,斷層滑面的存在,構造線的突然中止或斷錯;
3.其他構造標志:沉積相的突變或者沉積厚度的突變,線狀分布的火山活動或者火山機構,線狀分布的熱液礦床。

『伍』 地層的接觸關系,褶皺,斷層怎麼分析,地質地形剖面圖怎麼畫。求詳細的方法

接觸關系可以分為整合、不整合接觸。整合就是岩層層序沒有間斷。不整合就版是岩層的層序有權間斷缺少中間的一段時期的岩層。不整合可以分為: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之類的。
褶皺主要分析的是他的兩翼、內部岩層、向斜、背斜、產狀變化、空間擺放形狀等。
斷層主要分析的是他的上下盤。斷層面的分析。斷層的走向、傾向、傾角、斷層的岩層地質年代、斷層兩盤的岩性變化、有無斷層泥、斷層角礫岩等標志。
剖面圖需要在地形圖上畫一條剖面線,量出剖面方向標在剖面圖左上角。然後再根據每個點所在的位置在剖面圖上標出高程,然後連接起來。最後還要畫出岩層的產狀等,寫出地質年代符號等。
有些地方描述不太清楚的再查點資料吧。

『陸』 地質剖面圖怎麼畫及其規則

地質剖面圖縱向上有縱向比例尺的控制,橫向上有控制點高程線和典型的地內物、鑽井標志,這兩點掌容握好了,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地質剖面圖上必須反映的要素有:地層的岩性、產狀、斷裂、不整合面、地層接觸關系以及礦藏和油氣藏的位置、類型等信息。
對聯井地質剖面圖,主要是將鑽井柱狀圖排列在一起,將地層線連接起來就可以。但是要注意縱向比例尺和橫向對比標志層。

『柒』 花崗岩類的接觸關系和地質填圖界線

花崗岩類填圖中,最根本的是要根據露頭尺度可識別(並可區別)的宏觀岩性特徵及變化內容建立填圖單位,填繪各侵入體,再逐級進行歸並研究,因此接觸關系是確定花崗岩類空間關系的主要依據,客觀真實的圖示花崗岩類空間關系、分布與變化特徵,就要查明花崗岩類的全部接觸關系,而這些全部接觸關系的界線實際上就是野外地質填圖中最主要地質填圖界線。花崗岩類就位後與圍岩間可出現斷層關系、不整合關系(岩體被抬升和遭剝蝕後,新的沉積層覆蓋於其上,也稱超覆接觸),但這些關系都是後期地質作用的結果。涉及花崗岩類原生的接觸關系主要有侵入、突變、漸變和相變4大類。地質填圖中要准確表達界線信息以及界線兩側地質體的岩性特徵。

1.侵入接觸關系

產生於岩體與非岩體間,指花崗岩類與沉積岩、火山岩、變質岩(包括變質深成岩,如花崗質片麻岩和片麻狀花崗岩),圖面上用實線「——」表示,與傳統的侵入表達方法相同。圖3-8花崗岩與片麻狀花崗岩侵入關系,前者花崗結構清晰,岩石總體呈塊狀,後者片麻狀構造發育,岩石變質較深。

圖3-8 花崗岩與片麻狀花崗質岩侵入關系圖

(轉引自莫宣學PPT,2002)

2.突變接觸關系

突變接觸關系在花崗岩類岩體中極為常見,界線位置准確,露頭尺度清晰可辨,界線兩側地質體在成分上或是結構上明顯有別,圖面上用「―·―·―」表示。突變接觸關系主要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圖3-9 花崗岩類突變接觸關系

(據李永軍等,2005)

1)不同岩體間(相當於《花崗岩類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指南》中所確定不同超單元間,原稱其為超動關系),圖3-9西秦嶺三疊紀大堡二長花崗岩(Tdηγ)突變侵入志留紀百花閃長岩(Sbδ)中,圖3-9b、c侏羅紀吳砦岩體侵入於二疊紀太碌岩體中,野外見吳砦淺肉紅色似斑狀中粗粒正長花崗岩(Jwξ)侵入於太碌灰色細粒二長花崗岩(Ptηγ)中,並在中粗粒正長花崗岩中見太碌灰白色細粒二長花崗岩捕虜體(李永軍等,2005)。圖版Ⅱ-c中的圖二疊紀其那爾薩依序列二長花崗岩與石炭紀庫勒薩依序列石英閃長玢岩間的突變關系(李永軍等,2007)。

2)同一岩體中的不同侵入體間(相當於《花崗岩類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指南》中所確定同一單元內部的不同單元間,原稱其為脈動關系),如廣西六萬大山江口單元花崗岩與永安單元花崗閃長岩為突變關系,接觸處界線清晰,江口單元侵入體邊部有永安單元的包體,且江口單元侵入體邊部岩石有明顯的細粒化邊(圖3-10)。

圖3-10 花崗岩類突變、漸變接觸關系

(據高秉璋等,1991,有改動)

a—江口花崗岩與永安花崗閃長岩突變關系;b—玉林市橫沖南東225m周田單元與橫沖單元涌動關系

3)岩漿混合花崗岩中的MME與寄主岩石間,既有清晰可見的突變關系,又有二者強烈混合表現出的漸變關系(圖3-11)。

圖3-11 糜署嶺MME與寄主岩石的突變與漸變接觸關系

(據李永軍等,2003)

3.漸變接觸關系

漸變接觸關系在花崗岩類岩體中也極為常見,界線的確切位置相對模糊(一般在兩次侵入體間有數厘米到不足1m表現為一涌動漸變帶,圖版Ⅲa、b)。在野外露頭,盡管涌動漸變是一個位置相對模糊的帶(而不是一條細線),但兩側的花崗岩類在成分上或是結構上明顯有別,圖面上用虛線「――」表示。漸變接觸關系主要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1)同一岩體中的不同侵入體間(相當於《花崗岩類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指南》中所確定同一單元內部的不同單元間,原稱其為涌動關系),因上侵時的時差較小,成分差異較小,僅在接觸界面上可見不同活動性的差異性岩漿流,發育混雜帶或混合帶,有時界線極不清晰,但界線兩側的花崗岩類在成分上或是結構上明顯有別。如圖3-11b中的周田單元(Tz)涌動侵入橫沖單元(Th)。圖版Ⅲ中新疆新源闊爾庫岩體中的細粒閃長岩與細—中粒閃長岩間及淺肉紅色二長花崗岩與灰白色二長花崗岩間均表現為涌動關系。

2)岩漿混合花崗岩中的MME與寄主岩石間發生強烈的混合表現為漸變關系(圖3-11)。

突變和漸變是相對的,漸變是突變的一種不明顯的表現形式。在岩漿脈動快速聚集的地方,脈動的次數極難分辨,接觸界線不清,表現為漸變關系。有時一個侵入體與另一個侵入體接觸,此處表現突變關系,在另一處又表現漸變關系。

4.侵入體內部的相變「接觸」關系

所謂接觸關系,是指兩兩侵入體間發生接觸事件而形成的關系。因此,侵入體內部,包括只有一次分異的獨立(單次)岩體內部事實上不存在接觸關系。但侵入體內部(包括單次岩體內部)還存在另一種客觀的界線,即相變線。相變是侵入體內部由於結晶條件(主要是溫度等)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的岩石在粒度上的變化,這些變化大多是微弱的,極不清晰的。但有時還較為明顯,如岩體與圍岩的內接觸帶常見的冷凝邊。圖3-12f中的岩體由中心向邊部依次為粗粒二長花崗岩→中粒二長花崗岩→細粒二長花崗岩,這種界線的確切位置實際上是人為的,甚至還可劃出更多的相變過渡類型,如中粗粒二長花崗岩就是粗粒二長花崗岩和中粒二長花崗岩的相變過渡類型,中細粒二長花崗岩就是中粒二長花崗岩和細粒二長花崗岩間的過渡類型。

相變是單向性的,從一個點出發,無論是前行或是後退相變一直在發生,可以人為劃出許多條。漸變無論在成分上還是粒度上,漸變線兩側(各自可能也會有相變)是各自獨立的。圖面上用點線「…………」表示,與傳統的相變表達相同。

相變線是相帶法填圖中最多見的填圖界線,而這類界線中的其中一部分被新的譜系法填圖修訂為漸變線。將原來的相變線重新識別和修訂為漸變線,意味著將原來所認識的一個單次岩體重新解體為兩個侵入體,確認是兩次岩漿分異的產物,這一新認識就是對原岩體的再解體。要強調的是,相變是同一侵入體內部的特有界線,而漸變是不同侵入體間的接觸關系,這也是嚴格區分漸變與相變的本質所在。

花崗岩類的各種接觸關系特徵對比見表3-1,各種接觸關系在剖面圖和平面圖上的習慣性表達如圖3-12所示。

表3-1 花崗岩類各種接觸關系對比表

續表3-1

圖3-12 花崗岩類接觸關系及界線類型平面及剖面示意圖

這里再對《花崗岩類區1∶5萬區域地質填圖指南》中確定的「涌動」「脈動」和「超動」三種接觸關系做一簡單討論。

「涌動」「脈動」分別被用來描述單元間(不同侵入體間)的漸變和突變接觸關系。單元是岩石譜系中的基本單位,因此,同一單元的各侵入體必須是同源岩漿演化的產物,即來自同一岩漿房,同一熔融事件形成,空間上緊密共生,時間上基本相同,成因上具有演化關系。但對於岩漿混合花崗岩來說,同樣具有空間上緊密共生,時間上基本相同,成因上密切相關(因為成分的混合必然出現成因上密切相關的漿混岩),但不是來自同一岩漿房,由於岩漿混合的方式(mixing和mingling)和強度不同,也會出現漿混岩間的漸變和突變兩種接觸關系,按照指南中的明確定義,漿混岩間的突變關系不能稱脈動關系(因不是源序列),但也不能稱超動關系,因為超動主要是指同一超單元間的突變關系,但漿混岩中會出現非常多的漸變接觸關系。

漿混岩是較普遍存在的一種岩石類型,因而,漿混岩間的漸變和突變兩種接觸關系也普遍存在,但作為指導花崗岩填圖的指南,沒有理由對這種普遍存在的接觸關系不做出規定。而事實上,在現行的指南中是迴避這一關系的。而套用「涌動」「脈動」關系是不符合這兩個術語的基本原則的。

「超動」多是指不同時代的深成岩體之間的急變式非常明顯的接觸關系。但漿混岩只有同時代並同在岩漿狀態下才能化學混合和成分雙擴散,因而,漿混岩間的突變關系也不能用「超動」描述。

總之,漸變和突變兩種接觸關系是花崗岩類中的自然現象,包容了全部花崗岩類間的接觸關系,不含有成因性、解釋性等非客觀的描述和限定,因而才有廣泛的使用價值。相反,「涌動」「脈動」和「超動」在使用中有不確定性和概念上的不相容性。因此,描述花崗岩類間的接觸關系只能用漸變和突變兩種接觸關系。

『捌』 地質剖面圖的繪制

(一)信手地質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野外地質現象觀察往往不是一個點上的觀察,而是由多個點構成的一條地質路線的觀察。在這條地質觀察路線上,地層層序、岩性變化、地質構造以及所出現的岩脈、礦脈等的出露位置需要用圖的形式表達出來,將這些沿途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繪制在剖面圖上,不是建立在實測資料基礎上,稱為信手地質剖面圖,也稱為路線地質草圖。它是以平面圖的形式將觀察路線上的地質現象按比例繪制的,在路線穿越法中適用。一般應標在野外手圖上,可以在方格紙上按適當的比例尺繪制,其精度較低,是將地質觀察路線上的各種地質構造、地層層序、地層的時代、岩性特徵以及含礦層位分布情況,按一定比例縮小後用不同的岩性的花紋和代號等信手繪制出來,能夠表示地形起伏、地物名稱以及其他內容等總體的特徵。

繪制方法是,首先選定剖面方向,可以利用較為明顯的地物如公路、陡坎等,在圖上標出,沿此方向前行,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信手地質剖面圖的方位與觀察路線要一致,選擇觀察路線時應該注意其方位應該基本垂直於地層的走向或主要構造線的走向,一般剖面線的方位和地層走向之間的夾角不小於30°,在野外手圖上起點、終點連線應該垂直主要的地層和構造線方向。剖面線的位置應該選擇露頭較好、便於通行的地方,而且一般選擇地層層序較為完整、地質構造簡單、岩層的接觸關系清楚,同時化石較為豐富、岩性組合以及岩層的厚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段。

具體的操作步驟是,先在第1個觀察點,觀察各種地質現象,記錄;再到第2個觀察點,目估點1至點2的水平距離和地形起伏狀況,按地形的實際起伏、地面坡度的自然變化勾繪出地形線,地面的坡度也可用羅盤測出,按照一定的比例繪制在圖上。比例根據情況確定,總體來說剖面長度適中,不能過長或過短。信手地質剖面圖的比例尺是估算的大致比例尺,我們一般用線段比例尺來表示。各種高程可參照地形圖或用氣壓測高計測出。將點1到點2的地層、岩性、產狀、地層或岩性分界點、地質構造等用不同的符號繪制在該段剖面的相應位置上,將採集到的標本、樣品及其編號以及產狀等數據標注在圖上相應位置。再繼續前行至第3觀察點,按上述方法類推,將觀察內容沿路線標繪在平面圖上,直到路線的終點。在繪制信手地質剖面圖時,如果觀察路線改變了方位,在圖上相應位置應作出標記。最後,畫出圖例,註明圖名、比例尺、剖面方位、觀察點號碼、採集標本的號碼、地物名稱等,對於斷層構造、褶皺構造以及其他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在路線地質圖上無法表示或表示不清楚時,可另附局部素描圖或寫出簡要文字說明。

圖7-4 迎山亭-鍋底山信手地質剖面圖

(二)地質剖面圖的測制方法

在一個地區進行地質實習,為了了解地層出露情況、地層順序、岩性特徵、岩層厚度接觸關系等,常常需要選擇一定剖面,進行實地測量,一般選用導線法進行。

1.剖面線的選擇

實習區域如果露頭相當好,可以選擇相當長的剖面線,一般應盡可能使剖面線和地層走向相垂直,選擇通過所有地層和露頭好的地方,盡可能反映構造特徵,由於地形限制或露頭分布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在同一方向上測定一個長剖面時,可以採用略有拐彎的連續導線法,或採取順走向平移的方法[41]

2.實測剖面的測量

實測常採用導線法。導線法的野外工作一般需要2~3人協作完成,從剖面線起點開始,用皮尺或測繩量坡距,用羅盤定向,用坡度儀測坡度。

測量人員主要是後測手和前測手。後測手站立在起點零上,持測繩或皮尺零點一端;前測手持測繩或皮尺的另一端站在已選好的一點,即第一導線的終點上。選好的點是導線所跨越的地形坡度的轉折點、地層的分界點、岩性的分界點,以及構造點等。兩測手將測繩或皮尺拉直,由前測手讀出測繩或皮尺長度,並由記錄員記錄在剖面測量表格上,這個數據為導線長度,也可稱為導線斜距。兩測手測出導線方位角和地形坡度角並進行相互校正,以後測手所測數據為准,地形坡度角上坡為正,下坡為負。高差和累積高差在室內計算得出,高差根據坡度角和距離計算,累積高差自零點起至每點都有累積高差。然後測量地層產狀、採集各類標本和樣品、填寫標簽。記錄員將以上的數據資料填至實測地層剖面登記表中,並詳細描述地層標本,同時繪制地層剖面草圖,即信手剖面圖。

表7-3 地質剖面測量記錄表

第一導線工作完畢後,後測手至第一導線的終點,站在剛才前測手原來的位置上,前測手前行至選定的第二導線的終點,按照第一導線的方法測量第二條導線,以後按照該方法依次測量第三導線、第四導線…….最後到剖面終點。

每一個導線點依次編號,導線編號可編為:第一導線是0~1,第二導線為1~2,第三導線為2~3,依此類推。各地形變化點、地層分界點、岩性分界點和構造分界點等必須作為編號點。導線的方向用方位角表示,測量時由後測手讀出前視方位角,再由前測手回視進行校正,記錄員記錄後測手測得的方位角。導線距離測量時測繩要拉直,不可彎曲,實地讀出的導線長度為導線斜距,填入記錄表中斜距欄內,導線平距須在室內計算後再填入平距欄內。坡度角測量時由前測手和後測手施測,兩者讀數相差不大,取平均數填入表內。兩讀數相差較大時,需重新測量。高差是根據坡度角和斜距計算的,是前後兩點的高程差。自零點開始每個點都要計算積累高差。在表中還要記錄地質描述,記錄兩點之間或某地點的地質現象,包括地層分界、岩性分界、產狀要素、斷層、不整合、化石以及其他地質現象,用簡單文字簡明扼要地記錄在實測地層剖面記錄表中,如果導線露頭不好,可向兩側一定范圍內追索,並採集代表性的標本、化石,標本和化石均要編號和記錄位置,還可作素描圖或拍照。

3.室內計算和剖面繪制

計算高差、累積高度和岩層真厚度:將野外實測的斜距換算為水平距離,計算出兩個導線點間的高差和累積高度,及岩層真厚度。計算方法如下:

設L為水平距離,H為高差,L為斜距,β為地形坡度角,則

H=L×sinβ

L=L×cosβ

岩層真厚度D計算公式: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α為岩層傾角;γ為剖面線方向與岩層走向的夾角。地形坡向與岩層傾向相同時用負號,與岩層傾向相反時用正號。

繪制導線平面圖:根據導線方向或導線的平均方向,將圖紙定向,在圖上用箭頭指出N的方向;在圖紙上設計好導線平面圖的位置和范圍,將導線自零至終點,按其方位、水平距離,依據比例尺畫在剖面圖上;將各點的累積高度、地層分界點、岩性分界點、地層產狀、斷層位置等,按照相應位置,標記在導線上。

繪制地形剖面圖:在導線下畫一水平基線,基線與導線間留足夠的空間,用以填繪地形及必要的文字元號。水平基線與導線的平均方向大體一致,表示剖面的方向;在基線的兩端畫出垂直比例尺。以各點相對高度和累積高差為距離,按垂直比例確定其在剖面圖上的位置,將導線上的累積高差數據投影到相應高度上,把各點用折線連接起來成為折線,然後參考野外繪制的地層剖面草圖所反映的地形起伏特徵,將繪制的折線修改為圓滑曲線,表達近似實際的曲線地形,繪制完成地形剖面圖。

投影地質內容:將導線上各點的地質現象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在導線平面圖上首先確定要標繪的地質內容的位置,隨後從此點上垂直投影,垂線與地形剖面線相交於一點,此點就是該地質內容的位置。根據各分層的產狀繪出各分層界線,按照各分層的主要岩性填繪各岩性的花紋符號。產狀和規定符號繪在地形線下,在相應位置標明地層符號,標出岩層的產狀、斷層面的產狀。如果剖面線走向與岩層、斷層面走向斜交,可以把傾角換算成視傾角。然後整飾圖件,標出圖名、比例尺,以及重要地名、圖例、制圖日期、制圖者等,也可標上剖面圖的起止點坐標,剖面方位用數字標在剖面圖的側上方(圖7-5)。

『玖』 地質數描圖怎樣畫

地質素描地質素描,是以野外地質物象為對象,用素描技法描繪出地質客觀實體的空間形態及相互關系。如地貌景觀、地質構造、岩石礦物等內容。往往用許多文字還表達不清的地質現象,而一張素描圖卻表達得十分清楚,這對提高工效和工作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地質素描工作分為外業和內業兩部份,第一步先要對井巷現場地質情況進行收集,包括岩性、產狀、構造、位置關系等,第二步進行內業整理,對外業工作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上圖,按一定比例繪制地質情況,必要時附上文字說明,如有條件,對一些地質特殊地段還可採用井下攝影技術。
一、透視法在野外素描中的應用
按近高遠低、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前遠後、近彎遠直的透視法原理,將地質景觀反映到素描圖面上
二、塊面的應用法
為了將復雜的地貌形態反映到面上,就需要先簡單的幾何體將類似的地形形態逐塊進行勾繪,構成與素描對象近似的塊面,以及各部分相對大小和結合關系,組成景物的整體關系。塊斷面是構面形體的基本單位,不論地景形態多麼復雜多變,但均可劃分成理想的幾何形體,有利於分析、對比和素描。
三、素描圖中線條的運用
(一)、輪廓線條:它概括了物象外形特點,相當於逆光照片中物體周邊線.
(二)、塊面分割線條:表現物象表面起伏變化的線。在輪廓像中反映物體次級形態的一種線條,使物體具有立體質感,以表示物體的(豎面、平面、斜面、波狀面和弧形面)五大塊面。
(三)、陰影線條:用於反映物體明暗差別的線條或點。
運用線條時根據五大塊面,可選用水平線、直立線、斜線、弧線和曲線分別表示地形、物體形態的變化。在素描中,運用各種線條要注意其反映物具體部位特徵:弧線、曲線一般附合物體起伏變化特徵,線條宜均勻柔滑,如緩山坡地形。陡坡、陡崖用直豎線,線條一般平行,不要相互斜交呈網。
四、野外常用的幾種地質素描圖
(一)、剖面素描:野外地質工作者經常在穿越主要地質路線時勾繪地質隨手剖面,以反映所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地層、構造、侵入岩形態及穿插關系等),但多是和平常的剖面測制圖相同,沒有反映路線所通過的地形地貌和在不同高程上地質現象的變化,缺乏立體感。剖面素描應畫出地貌形態特徵,和不同高程上的地質現象,並勾連其地質構造,標注產狀要素和岩性花紋。
(二)地景素描:主要是對地貌景觀的大視域描繪,以此反映地質作用或不同性質的岩石形成的特有地形地貌特徵。描繪時要認真觀察地貌特徵,進行塊面勾繪,用透視原理及恰當的線條反映出明暗和地形陡緩變化關系。(三)、具有代表意義的地質現象素描。此素描選取范圍不宜過大,一般常用於露頭素描。用精細的描繪手法,將其地質構造特徵較真實形象的反映出來,也可稱作特寫(圖Ⅵ-8、9、10)
五、地質素描步驟
地質素描圖從取景到成圖,要有一個過程和步驟,首先要目的明確,就是畫這一張圖時要明確它要表現什麼主要地質內容(如地貌特徵、褶皺構造、接觸關系等),取景時要將主要反映的地質現象放置在圖的中心突出部位,同時考慮圖面布局的合理美觀。其素描圖主要步驟可分為以下五個:
(一)、取景:確定控制點(滅點、最低點、最高點)、視平線、景觀范圍。
盡管范圍,初學者常用「取景框」取景框用硬紙板或塑料片,中間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窗框,中間拉十字線,在圖紙上也畫上同樣的十字線,邊框上應刻上尺寸,當選好取景范圍時,將突出的景觀輪廓線在邊框上和十字線的相交點確定在圖上,以免相互比例和位置關系的失調。
(二)、勾畫大體輪廓線及主要地質界線
先畫出大體輪廓再畫局部,先畫主要再畫次要,由簡單到復雜,由直線到曲線。輪廓線和主要地質界線,首先用直線進行大致勾繪,再著意其位置和相互比例進行准確描繪。
(三)、畫細部輪廓線和次級地質界線:在大塊面上進一步畫次級和小塊面,然後再按物體形態特徵將大體輪廓線勾成形態曲線,並將次級界線進行形態勾繪,即成為一幅白描圖。
(四)、畫明暗以增加質感,突出地址特徵,檢查整飾全圖:在白描圖上按小塊面和明暗交界線畫出明暗,有些還要畫陰影。從而使物象具有質感,也突出了地質體的形態特徵。
(五)、標明內容要素:圖名、比例尺方位、主要地名、地質產狀要素、地質代號、作者、日期。

『拾』 一道 地質學的題,讀圖的。特簡單。 寫出圖中各地層的接觸關系,並判

這道題真的是特別簡單
圖中能看清的部分,各套地層產狀基本上是一致的,一直到白內堊才有產狀變容化。
寒武和泥盆是平行不整合,泥盆一直到侏羅都是整合接觸,斷層形成於侏羅之後,白堊之前,背斜可能形成於侏羅之後,白堊之前,也可能是三疊之後,侏羅之前,因為侏羅的地層只在背斜的一翼出現,另一翼沒有,所以不能判斷侏羅系地層與背斜的關系。白堊與侏羅世角度不整合關系,侵入岩體與白堊的地層為侵入接觸,第四系與侏羅系、白堊系都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