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屬於什麼地質
① 重慶是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丘陵
② 重慶銅梁屬於什麼地質
銅梁來縣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四川自沉降帶,介於盆中旋轉構造帶與盆東弧形構造帶之間的過渡帶,華鎣山斷裂帶縱向穿越縣境中部,將縣境地質構造分為兩部分,東部為川東平行褶皺帶,西部為川中台向斜褶皺帶。全縣出露地層除白堊系、第三系外,從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到第四系新、老沖積物均有分布,以侏羅系砂頁岩分布廣泛,佔全縣幅員面積的87.1%,三疊系地層佔12%,其餘為零星分布的第四系。
③ 重慶潼南屬那個方向
以哪裡做參照呢?
從重慶主城區來看,潼南在西北方向。
④ 重慶市裡潼南縣是屬於哪個區
潼南縣是直接隸屬重慶市的一個縣,縣與區的級別是平等的。
潼南縣位於重慶西北部,地處渝蓉地區直線經濟走廊;是成渝新型工業基地、渝西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西部綠色菜都。潼南區歷史悠久,公元373年(東晉寧康元年)建制設縣,1912年設東安縣,1914年,因地處潼川府之南更名為潼南。
(4)潼南屬於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2015年6月,潼南區有2個街道、20個鎮。為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岩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卧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281個行政村。
潼南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北部,地處渝蓉直線經濟走廊。涪江下游,東鄰合川區、銅梁區,南接大足區,西連四川省安岳縣、安居區、船山區,北與四川省蓬溪縣、武勝縣相鄰,與四川省嘉陵區相望。
氣候特徵
潼南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極低溫為-3.8℃;無霜期長,年平均霜期僅5.5天。年均降雨量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28.4小時。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低溫、陰雨、洪澇、冰雹、大風、霜凍等。
⑤ 潼南屬於哪在古時候
潼南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潼南縣域在周秦之際屬巴國和蜀國。周代,今四川地區分割[4]為巴、蜀兩國,潼南涪江一帶屬蜀國,瓊江一帶屬巴國。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潼南分隸巴、蜀二郡。西漢高帝時,今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廣漢縣。武帝時,今潼南瓊江一帶屬犍為郡。三國蜀漢時,今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德陽縣,瓊江一帶仍屬犍為郡。西晉時,李特據蜀,設德陽郡,領德陽一縣。東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新置遂寧郡(郡治在今縣境大佛鄉下縣壩),領德陽縣。東晉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時,分德陽縣設晉興縣,縣治在今玉溪鄉青石壩,為潼南境內置縣之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晉興縣更名始興縣,隸懷化郡。北周改西魏東遂寧郡為石山郡,始興縣隸石山郡,領今潼南涪江一帶。北周另置安居郡,今潼南瓊江一帶隸 安居郡柔剛縣。隋初,廢郡置州,始興縣隸遂州,柔剛縣隸普州;另於今縣境崇龕鄉置隆龕鎮。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剛縣名安居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始興縣名青石縣,今潼南縣境分隸安居、青石兩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遂州改稱遂寧郡,青石縣隸之。大業十二年(616年),升隆龕鎮為隆龕縣(縣治在今光輝鄉瓦子堡),轄今潼南瓊江一帶,隸資陽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寧郡復置遂州,仍領青石縣。武德二年,復置普州,隆龕縣隸普州。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分青石縣置遂寧縣(縣治在今大佛鄉下縣壩)。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龕縣名崇龕縣(避玄宗李隆基諱)。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合州銅梁縣,移縣治於東流溪壩(今匯集鄉戴場壩)。唐代,今潼南縣境為青石、遂寧、崇龕、銅粱四縣轄地,治所均在潼南境內。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龕縣為鎮,並入安居縣(縣治在今遂寧市安居壩),隸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寧六年(1703年),青石縣並入遂寧縣,次年,復置青石縣。宋代,今潼南境地為青石、遂寧、安居、銅梁等縣轄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銅梁縣治自戴場壩遷巴川鎮(今銅梁縣城),原銅梁所屬戴場壩一帶劃歸遂寧縣。至元十九年(1882年),並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縣(縣治在今遂寧市中區),隸遂寧州。至此,縣境不再設縣治。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並小溪縣入遂寧縣,隸潼川州。潼南全境為遂寧轄地。洪武
十年(1377年),並蓬溪縣入遂寧縣。十三年(1380年),復分置蓬溪縣。遂、蓬分縣,今潼南縣境涪江左岸地域屬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寧。清順治十年(年),並遂寧縣入蓬溪縣,十七年(1660年),復分置遂寧縣。蓬、遂再次分縣,劃界仍舊。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台、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民國元年,新建東安縣,由省直轄。次年廢省改道,東安縣隸川北道潼川府。民國3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道治閬中),東安縣更名潼南縣。民國18年,廢道府建制,潼南縣由省直轄。民國24年,實行行政督察區制,潼南縣隸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遂寧)。民國元年(1912年),由蓬溪縣劃出下東鄉11個場鎮,遂寧縣劃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個場鎮,取東鄉及上中下安里聯合設縣之義,成立東安縣,治所梓潼鎮。民國3年(1914年),東安縣與廣東、湖南縣名重復,因定名未久,其地處潼川府(四川省三台縣)之南,設置於梓潼鎮,遂更名為潼南。
⑥ 重慶地區屬於什麼氣候,水文地質條件的詳細情況
重慶氣候溫和抄,屬亞襲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重慶多霧,素有「霧重慶」之稱。
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炎熱,七月每日最高氣溫均在35度以上。極端氣溫最高43℃,最低-2℃,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說,有山水園林之風光。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有「山城」之稱。
流經重慶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橫穿巫山三個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該峽位於湖北省境內),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長江、嘉陵江穿過重慶市的主城區。
⑦ 潼南縣位於重慶哪個位置
潼南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重慶市西北。東鄰合川、西靠安岳、南連銅梁、北接遂寧內,是川渝兩地的結合部容、重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幅員面積1594平方公里,轄9鄉22鎮283個行政村19個居委會,總人口92萬。境內以淺丘陵為主,海拔高度為300-450米。相對高度多數在50-100米之間,平壩較多。總面積1585平方千米。總人口90萬人(2004年)。
⑧ 「潼南縣」在重慶什麼地方(方向)現在叫什麼區
潼南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最前沿。
是重慶西部凸入川中腹地最遠、毗鄰四川縣市最多的對外開放最前沿最重要的門戶,是重慶未來在川渝握手區的自然地理及交通要塞的中心城市。
不叫區就叫縣還沒有升為區
⑨ 潼南是哪個市區管轄
潼南縣古為梁州蜀郡梓州路(今三台縣,清為潼川府)遂寧、蓬溪兩縣屬地。民回國元年(公答元1912年),經遂寧下三里、蓬溪下東鄉人民迭請由四川軍政府批准,中央核定,始設縣治於舊梓潼鎮,定名為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內務部來文,因東安縣與直隸、湖南、廣東等省重復,自應酌改,查該縣設置於梓潼鎮,歸潼川府轄地,居府南,遂定名為潼南縣。同年裁府設道,隸屬川北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廢道,省設行政督察區,隸屬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潼南解放後,屬川北行政公署遂寧專區。1953年合省後,屬四川省遂寧專區。同年,將合川縣別口鄉、萬壽區甑子場、安岳縣白水鄉第八村曾家小灣及龍橋溝等處劃歸潼南。1958年遂寧、綿陽專區合並,隸屬綿陽專區。1976年調整行政區域,隸屬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改為永川地區。1983年並入重慶市。
⑩ 重慶的地質結構
中梁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二條(自東向西數)觀音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北段為「一山二嶺一槽」,南段為「一山三嶺二槽」。
縉雲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三條(自東向西數)溫塘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中段及極南段靠近長江的末梢部分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真武山:銅鑼山背斜在長江以南的部分。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平頂山:典型的向斜成山構造,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周圍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平頂山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重慶市區: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的向斜區域,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主要的向斜山嶺有平頂山、鵝嶺、枇杷山等。重慶市區廣泛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