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質屬於什麼岩
⑴ 廣西南寧的地形地貌和地質資料、氣象資料是什麼
南寧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充足,濕潤多雨,年均氣溫20.3 --22.4,年平均降雨量815--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275--1579小時。
境內山嶽繞,丘陵起伏,山多地少,地貌復雜多樣,以山丘為主體山地佔總面積512.7%,丘陵佔10.1%,平地佔28.1%。境內山脈和河谷呈西北--東南走向,地勢大致呈西北及西南略高,向東傾斜,中部被左江、右江和鬱江及支流切割,形成錯綜合頒的丘陵平原。東北部的大明山為境內最高峰,海拔1760米。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東部的鎮龍山,西部的西大明山和泗城嶺,南部的大青山和公母山等10餘座。
南寧地區地質構造古老,多以泥盆紀,二迭紀和三迭紀為地質基層,崦性以石灰岩占優勢,頁岩、砂岩次之,第四紀紅土層為地表蓋層。 境內河流屬西江水系。以鬱江、左江、右江為主幹流從西南、西 北及東面切割,流經中部,形成大大小小的河網。
全地區集雨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13條,河流面積為92400平方公里,其中左江幹流全長539公里,流域面積3159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174億立方米;右江幹流全長707公里,流域面積3861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45億立方米。
南寧市地形是以邕江廣大河谷為中心的盆地形態。
這個盆地向東開口,南、北、西三面均為山地圍繞,北為高峰嶺低山,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鳳凰山(西大明山東部山地)。形成了西起鳳凰山,東至青秀山的長形河谷盆地。盆地中央成為各河流集中地點,右江從西北來,左江從西南來,良鳳江從南來,心圩江從北來,組成向心水系。盆地的中部,即左、右江匯口處,南北兩邊丘陵靠近河岸,形成一天然的界線,把長形河谷、盆地分割成兩個小盆地,一是以南寧市區為中心的邕江河谷盆地;二是以壇洛鎮為中心的侵蝕――溶蝕盆地。
南寧市地貌分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5種類型。
平地是南寧市面積最大的地貌類型,面積為1037.33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57.78%,分布於左、右江下游匯合處和邕江兩岸。
低山總面積82.64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4.6%,分布於市區西部邊緣的鳳凰山,為一穹窿山地,一般海拔300米―600米,坡度25度―40度;位於市北部的高峰嶺,為一列褶皺低山,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一般海拔250米―450米,坡度20度―40度。
石山面積4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2.61%,主要分布於西北部邊緣和壇洛鎮一帶,分峰林石山和孤峰石山兩大類,峰林石山海拔300米―400米,谷地海拔120米―160米;
孤峰石山一般海拔200米―250米,平地海拔80米―100米。丘陵總面積279.86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15.59%。
台地多為第三系的侵蝕面,微切割,起伏和緩,海拔在120米以下,是低平的古剝蝕面,一般呈緩坡起伏而頂面齊平的地貌。
⑵ 4.按地質形成條件劃分,岩石分為哪幾種各類岩石的代表是什麼大理岩、花崗岩各屬於( )岩和( )岩。
分為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沉積岩--灰岩、頁岩。變質岩-千枚岩、大理岩。岩漿岩-花崗岩、閃長岩,等等。
⑶ 請問下面的岩石都是什麼岩性
大青石是石灰岩,成分主要是碳酸鈣,地質歷史上都有產生,主要成因是淺內海碳酸鈣沉積形成。容煤矸石是採煤過程和洗煤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物,是一種在成煤過程中與煤層伴生的一種含碳量較低、比煤堅硬的黑灰色岩石。它與煤層共生、伴生的頂板和圍岩,其石化程度較高、含有機質較低,其主要成分是Al2O3、SiO2,另外還含有數量不等的Fe2O3、CaO、MgO、Na2O、K2O、P2O5、SO3和微量稀有元素(鎵、釩、鈦、鈷)。主要形成於成煤時期的地層,如石炭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等。至於石頭山上的大石頭就不一定是什麼年代了,所以岩性也可以使多種多樣的。
⑷ 什麼是地質岩組
組是一個比較小的單元。。是個地質分層的單位,比如
東營凹陷
的
沙河街組
、東營組、館陶組,,泌陽凹陷下
第三系
的核桃園組等等,,岩性就是該組內的岩石(或岩屑)的特性。。
⑸ 這是什麼地質岩層
這個只是些普通的岩石,談不上岩層還。地質學專業術語。覆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專層層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屬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一般來說,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的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近。
⑹ 三大岩類地質特性不同點是什麼
地球上的岩石千變萬化,它是一種或多種礦物的集合體,它是構成地殼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可分為三大類:岩漿岩(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一)、岩漿岩
岩漿岩又稱火成岩,是由地殼下面的岩漿沿地殼薄弱地帶上升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後冷凝而成的。
岩漿岩的主要特徵
岩漿岩是由岩漿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漿冷凝環境和形成過程所留下的特徵和痕跡,與沉積岩和變質岩有明顯的區別。
(二)、變質岩
地殼中的原岩(包括岩漿岩、沉積岩和已經生成的變質岩),由於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學條件的變化,即在高溫、高壓和化學性活潑的物質(水氣、各種揮發性氣體和熱水溶液)滲入的作用下,在固體狀態下改變了原來岩石的結構、構造甚至礦物成分,形成一種新的岩石稱為變質岩。變質岩不僅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而且還保存著原來岩石的某些特徵。
1、 變質岩的主要特徵
1 有的具有片理(片狀)構造如片岩;
2 有的呈片麻構造(未形成片狀),岩石斷面上看到各種礦物成帶狀或條狀等,如花崗片麻岩;
3 有的呈板狀構造,顆粒極小,肉眼難辨,如板岩。
(三)、沉積岩
沉積岩,又稱為水成岩,是由成層堆積於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等疏鬆沉積物團結而成的岩石。同時也是三種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兩種是岩漿岩和變質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積岩,但如果從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個岩石圈算,沉積岩只佔 5%。沉積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頁岩等。沉積岩中所含有的礦產,佔全部世界礦產蘊藏量的80%。
沉積岩的主要特徵
1 層理構造顯著,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
2 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即是生物化石;
⑺ 石灰岩屬於什麼類型岩
按成因分類石灰岩應該屬於[沉積岩
]
成因分類===================================================
①
火成岩
也稱岩漿岩。來自地球內部專的熔融物質,在不屬同地質條件下冷凝固結而成的岩石。當熔漿由火山通道噴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稱噴出岩或稱火山岩。常見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紋岩等。
②
沉積岩
。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物質、火山碎屑、有機物及少量宇宙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層狀岩石。按成因可分為
碎屑岩
、
粘土岩
和化學岩(包括生物化學岩)。常見的沉積岩有
砂岩
、凝灰質砂岩、
礫岩
、粘土岩、
頁岩
、
石灰岩
、
白雲岩
、
硅質岩
、
鐵質岩
、
磷質岩
等。
③
變質岩
。原有岩石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據變質作用類型的不同,可將變質岩分為5類:動力變質岩、接觸變質岩、區域變質岩、混合岩和交代變質岩。常見的變質岩有
糜棱岩
、碎裂岩、
角岩
、板岩、
千枚岩
、
片岩
、
片麻岩
、
大理岩
、
石英岩
、角閃岩、片粒岩、榴輝岩、
混合岩
等。
⑻ 廣西區域地質發展歷史的基本特徵
李志才
( 廣西地礦物業管理中心)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歷史的自然科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張宏仁教授認為: 「地球是一本書,這本書早有文字記載,科學的任務就是解讀地球本身的歷史痕跡」, 「地質科學每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和理論上的創新,都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推動作用」,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認識地球有助於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的改善保護。江澤民同志曾指出: 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為人類的活動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調查是認識地球歷史的方法手段,只有反復的實踐和研究才能提高認識,提高研究程度,才能為開展各項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依據和先行。自 1956 年以來,廣西全面系統地開展了各種地質調查,積累了大批有科學價值的第一手材料,並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和突破,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的地質難題,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有了重要進步,但還存在若乾地質問題,有待今後繼續實踐解決。現僅將區域地質發展歷史的基本特徵,初步歸納為 3個方面共同探討。
一、海陸變遷
廣西地殼表層的形成就是一部海陸變遷的歷史,主要見證於各地質時代地層的形成。廣西自 20 億 a 前就有海水侵入,歷經了中元古代 ( 四堡群) 、新元古代 ( 丹州群) 、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 ( 古、新近紀) 、第四紀共 14 個地質時期。從沉積作用來看,各地質時期的沉積作用是連續的、有序的,除地殼運動短時間暫時影響沉積作用外,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海陸變化過程中。從沉積物的沉積環境來看,可以分為兩個大環境,即海 ( 水) 相沉積環境和陸 ( 地) 相沉積環境。在印支運動 ( 2. 27 億 a) 之前為海相沉積環境,印支運動之後為陸相。沉積類型可分為三大發展階段,泥盆紀 ( 4. 10 億 a) 之前,基本屬於地槽型深水和較深水沉積階段; 泥盆紀之後為地台型淺海、邊緣海沉積階段; 印支運動之後為陸相盆地沉積階段。從沉積物的特徵來看,地槽型沉積物以碎屑岩類為主,地台型沉積物以碳酸鹽岩為主,陸相盆地以紅色碎屑岩為主,各地質時代地層沉積厚度,累計可達 8 萬 m。隨著沉積年代和環境的變化,各門類生物非常豐富,由元古宙的低級植物孢粉開始,到古生代動物群大量出現,中生代開始巨型恐龍出現,新生代的古人類出現,由低級向高級有序發展。
1. 地槽發展階段
主要發育在桂北地區的元古宙地槽,桂中以東和以南地區的加里東地槽,以淺海和半深海沉積環境為主,沉積物特徵是以砂岩、頁岩、砂礫岩為主的碎屑岩相,岩性較單一,類復理石序列清楚,海底的沖刷特徵明顯,生物群繁殖從低級開始,元古宙以古孢子植物和幾丁蟲類為主,計有 27 個屬 38 種之多,進入早古生代開始出現國內東南型的動物群,如海綿骨針、腕足類、筆石類。在桂東南地區的奧陶系和志留系中,發現大量筆石群,共建立了 12 個和 19 個筆石帶,在海洋山地區的奧陶系中也發現了大量筆石群,共建立 9 個屬 23 個種。但在桂西地區沉積環境和沉積相發生重大變化,寒武系由地槽向地台過渡,沉積相由碎屑岩過渡為碳酸鹽岩相,動物群過渡為華北型的三葉蟲、球接子、腕足類等,在那坡地區發現大量三葉蟲,共建立了 25 個屬。生物群隨地質環境變化而變化十分明顯。
2. 地台型發展階段
自志留紀末廣西運動後,晚古生代的沉積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地槽回返形成廣泛的隆起區,由較深水環境沉積轉變為淺海和海岸帶的地台沉積環境,海水動盪,生物群大量繁殖,早期為海陸交互沉積的礫岩、砂岩、頁岩,以後開始轉變為台地上的碳酸鹽岩沉積,以灰岩和白雲岩為主,部分為泥質岩、硅質岩,並含有煤層。由於近岸的海水富氧,水動力活動較強,是廣西古生物群最繁盛時期,種類也最多,計有底棲和浮游兩大類,共計有 17 個門類之多,其中以泥盆紀時期最為豐富,如六景標准剖面發現 17 個門類500 多個屬種,牙形類也發現 18 個化石帶,北流剖面發現腕足類、珊瑚、層孔蟲、竹節石等 30 多個屬種,大樂剖面發現腕足類、珊瑚、竹節石等,共有化石組合帶 97 個,羅富剖面以深水漂浮的竹節石、菊石、牙形刺為主。石炭紀和二疊紀則以 類最繁盛,共有77 個屬及亞屬,580 個種及亞種。地台發展階段也是廣西沉積礦產成礦最有利的時期,如泥盆紀的錳、鐵、釩、石灰岩等,礦產豐富,是已探明全區儲量的 60% 左右,石炭紀和二疊紀的煤、鋁土礦、錳、石灰岩等,也有很重要的工業價值。
3. 陸相沉積發展階段
從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開始,廣西地殼普遍上升,海盆地的海水全部退出,海相沉積結束,自此,在活動基底斷裂控制下,形成了廣西大大小小 50 多個盆地,以十萬大山和桂平橋圩盆地面積最大,形成了內陸盆地的湖泊相、河流相的沉積,由於陸地當時的風化、氧化作用強烈,氣候炎熱等因素影響,沉積物的重要特點是以紅色粗碎屑岩為主,多為礫岩和砂岩、夾頁岩,侏羅紀還有灰岩。在侏羅紀和第三紀 ( 古、新近紀) 時期,由於植物和有機物大量繁殖,在某些盆地中形成了含煤層 ( 如西灣和南寧盆地) 和油氣層( 如百色盆地) 以及粘土 ( 合浦盆地) 、膨潤土 ( 寧明盆地) 、膏鹽等礦產。生物群進一步進化繁殖,三疊紀開始以菊石、雙殼類為主,並在動物群中出現了爬行動物,如武鳴縣在三疊系中發現廣西幻龍東方種,在十萬大山和南寧盆地發現了白堊紀的鴨嘴龍化石。第四紀開始,在來賓、柳州、柳城、桂林、百色等地 10 多處,發現了重要的古人類遺跡,以及大批的脊椎動物化石,如巨猿、大熊貓、劍齒象等,最主要的發現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蓮洞人、甑皮岩人,為古人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際資料。
二、岩漿活動
岩漿活動是地殼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殼運動往往是同步發生的,也是廣西區域發展史上的重要內容,與內生金屬礦產的形成密切相關,幾乎所有重要的內生金屬礦產成礦期都與岩漿活動息息相關,因為它是成礦物質來源的主要渠道。岩漿特製主要來自地球深部的幔源型 (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和地球淺部的殼源型的岩漿,其中殼源型又分為幔源分異、混合同熔、殼源重熔、殼源交代等類型。岩漿活動的方式主要有深部的侵入活動和地表的噴發活動兩種。
廣西侵入岩活動出露的各類岩體有 1200 多個,出露面積約 2 萬 km2,這說明侵入活動是廣泛、強烈的,具有規模大的特點。大岩體多發生在背斜、復背斜軸部,如桂北元寶山、越嶺山、海洋山等地,部分產在大斷裂帶及周圍。從活動的地質年代特點看,具有不間斷和多期性的特點,與構造旋迴有密切的關系,並相伴生,如四堡旋迴、雪峰旋迴、加里東旋迴、印支旋迴、燕山旋迴、喜馬拉雅旋迴,其中以華力西旋迴的花崗岩侵入規模最大,分布面積為 8051km2,加里東旋迴 ( 3363km2) 和燕山旋迴 ( 4516km2) 次之。岩性較復雜,以酸性花崗岩類為主,出露面積為 19000km2,佔全區侵入岩面積的 96% ,主要分布在桂北、桂東北和桂南的廣大地區,主要成分是 SiO2,含量通常為 60% ~ 65% ,黏性大,鎂鐵含量低,鉀鈉含量高。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侵入的面積較小,大小岩體約 940個,面積為 817km2,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區的四堡區和雪峰區。桂西地區主要為華力西期和印支期的基性岩,主要成分是 SiO2,含量為 45% ~ 50% ,超基性岩中的 SiO2含量< 45% ,它們的黏度小,鎂鐵含量高,鉀鈉含量低。
廣西的火山噴發岩活動也頻繁,一種是在海盆地沉積過程,在海底噴發以後,形成各種層狀的沉積物,岩石常常具有氣孔狀、杏仁狀、枕狀構造等特徵,如層狀、枕狀的細碧岩、角斑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礫岩、熔岩等,特製來源於地球深部。一種是在大陸的噴發活動,形成各種熔岩流、火山堆積物。火山噴發的各種物質,累積的厚度可達 9000m,佔全區沉積岩總厚度的 11% 左右,充分說明地殼的物質來源,有相當部分是來自地球的岩漿活動供給的。火山噴發活動的方式,主要以裂隙噴發 ( 沿斷裂帶) 和中心式噴發( 近圓形) 為主。從噴發活動的地質年代看,除寒武紀沒有發現火山活動外,從四堡時期到第四紀的 13 個地質時代中均有發現,說明在廣西區域地質歷史是比較活躍和不間斷的。據已有資料統計,明顯的噴發活動有 40 余次,據過去資料看在桂西地區幾乎是空白的。地質調查後,發現大量從泥盆紀到三疊紀的多層位的海相火山噴發活動,累積的總厚度可達 5400m,具有噴發次數多、厚度小 ( 一般為數十米厚) 、分布零星的特點。從岩石類型來看,中泥盆世到二疊紀火山岩多為基性岩,三疊紀主要為中酸性岩,火山噴發活動主要受基底斷裂控制,多為裂隙間歇性。印支運動以後,轉為以大陸型的火山噴發活動為主,多形成流紋岩、流紋斑岩、凝灰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礫岩、火山碎屑岩、安山玢岩等,具有氣孔狀、杏仁狀、流紋狀等特徵,並在合浦縣煙墩嶺和潿洲島等地發現火山口,以及發現較多的火山堆積物、火山彈和火山碎屑岩等。
三、構造運動
地殼運動除了表現在海陸變遷的沉積作用和岩漿活動外,同時也表現出在岩石和地層的變形、變質方面。廣西的構造運動前人做了不少研究,1963 年尹贊勛等曾統計過以前的地質學家在廣西命名的地殼運動有 28 次之多,通過地質調查後,認為比較有證據的只有 19 次,其他證據不足,而且各期次發生運動的性質、特徵、強弱也不同,隨著地區地質條件的不同,也有所不同。總的來看,具有多階段、多旋迴發展的特點,在不同階段中,在沉積作用、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變形方面也是不同的。在 19 次中,元古宙有 3次 ( 四堡、雪峰、富祿運動) ,早古生代有3 次 ( 鬱南、北流、廣西運動) ,晚古生代有4次 ( 柳江、黔桂、東吳、蘇皖運動) ,中生代有 5 次 ( 桂西、印支、燕山一、二、三次運動) ,新生代有 4 次 ( 喜馬拉雅一、二、三、四次運動) 。在空間上的變化,地殼表現在造山和造陸兩種性質的運動。造山性質的如四堡運動、廣西運動、東吳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這些運動強度大,可使大陸的海水退出,停止沉積作用,並使地層、岩石發生劇烈褶皺、斷裂和變質、變形,以及移位,使海盆變為大陸的山脈和盆地,經過沉積間斷後,又開始新發展階段的沉積,它明顯地反映了新、老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在新地層底部常常保留有沉積間斷的底礫岩、粗碎屑岩,以及花崗質碎屑岩等。造陸運動主要表現在地殼大范圍的升降活動,海盆地海水退出形成陸地,但地層沒有發生垂直運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剝蝕、侵蝕作用後,海盆地再次下沉,當海水再次開始新的沉積作用後,新、老地層之間常常表現在地層之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但在新、老地層之間保留有沉積間斷的風化侵蝕面和風化堆積物,如氧化的鐵、鋁岩等。地殼運動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強弱也是不同的,如廣西運動在大部分地區是造山運動,泥盆紀地層角度不整合在不同層位的早古生代地層之上,底礫岩普遍存在,但在欽州地區沒有發生造山運動、海盆地縮小,海水連續沉積,筆石等生物群連續演化。又如東吳運動,在桂南地區是造山運動性質,晚二疊世地層不整合在不同時代地層之上,而其他地區是造陸運動性質,地層之間只是沉積間斷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因此在早、晚二疊世之間形成了大量存在的風化殘留的鐵鋁岩和鋁土礦等。
造山運動是強烈地殼運動的表現,常常造成地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活動,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背斜、向斜、復背斜、復向斜,以及大片的隆起區,使大陸形成眾多的山脈、河流,以及盆地、平原。廣西主要的大山脈有桂北的元寶山、苗兒山,桂東北的海洋山,桂東的大瑤山、桂南的大容山、十萬大山,桂西的大明山等背斜組成的大山脈。在地層發生強烈褶皺的同時,岩層發生超強度的破裂和位移,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產生錯動和位移。較大的斷距可以超過千米以上,在斷裂發生的歷史過程中,有多次活動的和有重要意義的斷裂活動,是那些區域性大斷裂和深大斷裂帶,它們在地殼活動中,有著控制沉積作用、控制岩漿活動、控制導礦、控礦等作用。區調隊曾經總結有重要影響的 24 條廣西主要斷裂帶,如博白 - 岑溪深斷裂帶,靈山 - 藤縣深斷裂帶等,有些單位根據資料還總結了較多條的斷裂帶,主要特徵明顯,它們切割了不同地質時代的地層,斷距大,破碎帶寬,有構造變質岩,有硅化、角礫岩帶,對岩漿活動作用、成礦作用均有導岩、導礦和控岩、控礦的重要作用,在區域地質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尤其對地質環境、地質災害也有重要影響,如地震活動帶、新構造運動,與這些深大斷裂帶有密切關系,如 1934 年發生的靈山大地震等。尤其目前修建的工程大項目,如水庫、水壩等,在重力打破平衡和重新組合時,要密切注意新的構造運動,加深研究,以求安全。
以上是對廣西基礎地質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的基本特徵,以便共同探討,有些地質問題還有待繼續實踐和研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⑼ 貴州大龍地質屬於什麼岩
主要是石灰岩和沉積岩。
大龍鎮有藏量豐富的重晶石、石灰石、方解石、硫鐵礦、大理石、鉛、鋅、錳等礦產,隨著礦產品的開發,加工和經營,促進了第二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
⑽ 地質學中三大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主要區別是成岩的物理和化學條件機理.
三大岩石:沉積岩、岩漿岩和變內質岩,就其成岩物質礦容物來說,雖有變化,但變化不大,他們的很多組成元素是相同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三大岩石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因此,三大岩石的主要區別就是他們成岩條件的不同:火成岩必須在地殼一定深度,經受高溫高壓形成岩漿,岩漿流出或噴出、溢出才能形成火成岩;沉積岩則是被風化的其他岩石礦物經過搬運、侵蝕等物理化學作用,最終沉積下來形成的,他的形成所需的溫度和壓力等和玄武岩喲很大不同;變質岩則是以沉積岩和岩漿岩剝落的礦物為成岩的物質基礎,經過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其中的成岩物理和化學條件及機理和其他兩種岩石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