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為什麼要研究地質年代

為什麼要研究地質年代

發布時間: 2021-02-22 19:26:59

A. 地質年代的解釋

(GeologicalTime)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人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5.7億年前的。 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
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這個數字之所以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這個時期在5.7億到6億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紀後到2.3億年前這段時間為古生代,這個名稱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發生在1838年。從2.3億年前到0.65億年前為中生代,從0.65億年後到如今為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代以下的劃分單元為紀。最古老的紀叫長城紀,然後是薊縣紀、青白口紀、震旦紀。震旦紀,由美籍人葛利普於1922年在中國命名,葛氏當時活動在浙、皖一帶,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日出之地而取了這個名稱。起於18或19億年前,止於5.7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生命主要是細菌和藍藻,後期開始出現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
1936年賽德維克在英國西部的威爾士一帶進行研究,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個時期稱為寒武紀。33年以後,另一位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茲在同一地區發現一個地層,這個與較早發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於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因此他根據一個古代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將這個時期稱為奧陶紀。志留紀的名稱的產生比寒武紀和奧陶紀都要早,大約是在1835年,莫企孫也是在英國西部一帶進行研究,名稱的意思來源於另一個威爾士古代當地民族的名稱。莫氏和賽德維克於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將一套海成岩石層按地名進行了命名,中文翻譯為「泥盆」。石炭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爾和費利普斯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現了一套穩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疊紀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莫企孫根據當地所處彼爾姆州(俄烏拉爾山烏法高原)將其命名為彼爾姆紀。後來在德國發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為上是白雲質灰岩下是紅色岩層,這也是中國後來翻譯成二疊紀的根據。以上為古生代的六個紀。
中生代為三個紀。第一個是三疊紀,由阿爾別爾特命名於德國西南部,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層,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國和瑞士的與瑞士交界處有一座侏羅山,1829年前後布朗維爾在這里研究發現該處有非常明顯的地層特徵,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國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話,肯定不會是侏羅紀這個名稱,因為他當時在英國面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這個時期的。兩年後的1822年,德哈羅烏發現英吉利海峽兩岸懸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鈣質的白色沉積物,這恰恰是當時用來製作粉筆的白堊土,於是便以此命名為白堊紀。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區該時期的地層並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國就是多為紫紅色的紅層。
萊爾曾經將古生代稱第一紀,中生代為第二紀,新生代為第三紀,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國某些地區的地質時按魏爾納的分層方案從第三紀中又劃分出來了第四紀,這樣,新生代便由這兩個紀所組成。從前的第一紀則由紀升代含六個紀,同樣第二紀也升代含三個紀。
紀下面還有分級單位,如「世」,一般是將某個紀分成幾個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地質年代分為:相對地質年代和絕對地質年代。

B. 背景——為什麼要研究

岩石是地殼和岩石圈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岩石的化學組成作為其基本屬性和分類的依據之一,對基礎地質和礦產勘查均具有重要意義並受到廣泛重視。

化學元素的豐度與分布是人類研究與改造自然和環境所必須掌握的基礎資料。長期以來,國內外地球化學家一直探索著地殼的元素豐度。元素豐度不僅在礦產勘查、基礎地質和成礦規律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亦可為農業、環境、衛生等部門提供區域地球化學背景資料。

岩類元素平均含量是豐度研究的重要內容。花崗岩類(Granitoid)是以花崗岩為主的一類岩石。花崗質岩石是大陸地殼生長和分異的實質性物質,其化學組成可近似反映地殼化學組成的演化特徵。花崗質岩石是上部地殼的主要成分,是地球長期演化與調整的產物。花崗質岩石廣泛分布於大陸岩石圈中。中國是花崗岩類相當發育的國家,全國范圍內花崗岩類的出露面積約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10%。中國許多內生金屬礦床,如金、鈾、鎢、錫、銅、稀土、鈮鉭等礦床,其成因往往都與花崗岩類的岩漿活動及其後期熱液作用有關。花崗岩類的岩石本身,也是一種很有開發價值的建材資源。

基本岩石類型的元素平均含量,是採用全球地殼模型來計算地殼元素豐度的必不可少的數據。花崗岩類化學元素的豐度包含了區域地殼的特徵及其演化的廣泛信息。

Clarke等(1924)和Washington(1925)發表了地殼元素豐度。研究花崗岩類化學元素豐度作為地殼元素豐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資料,國內外學者一直重視這方面研究,先後發表了很多關於花崗岩類化學成分的資料和數據(Daly,1933;Nocholds,1954;Turekian和Wedepohl,1961;Vinogradov,1962;Le Maitre,1976b;黎彤等,1963,1998;鄢明才等,1997a)。雖然有多位學者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計算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花崗岩類豐度的數據,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常量元素的分析結果,而且多數是收集公開發表的分析數據經統計計算後得出的,缺乏實測數據。另外,鄢明才等(1996)提出的中國花崗岩豐度值,雖然是實測數據得出的,但是其多數元素主要是依據中國東部花崗岩類的分析數據計算出的。因此,到目前為止,尚無公認的世界花崗岩類化學成分的總平均值(黎彤等,1998),也缺乏中國范圍內完全通過實測數據得出的中國花崗岩類化學成分的平均值。因此,在全國范圍內,通過選擇性採集有代表性的花崗岩類岩體樣品,運用當今先進的分析測試手段,開展中國花崗岩類地球化學元素豐度的測試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提供的中國花崗岩類化學元素豐度,不僅將為中國的基礎地質、礦產勘查、地球化學研究提供寶貴的基礎資料,對中國區域上地殼的化學組成及其演化的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於世界花崗岩類化學元素豐度的研究,乃至地殼豐度的研究也是一份重要貢獻,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前景。

C. 地質年代表的建立有什麼重大意義

地質年代是用來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和考古學中使用。回年表中最大的時間單位答是宙,宙下是代,代下分紀,紀下分世,世下分期,期下分時。必須說明,年表雖有時間的概念,也就是說,當獲悉該化石是何宙、代、紀、世、期或時的遺物,間接可知道它形成的粗略時間。事實上,年表的時間單位是完全人為性劃分的,和日歷中的年月日不同,它不能使人了解每個宙、代、紀、世、期或時經歷的准確時間。
個人認為其意義在於研究者們有個統一的劃分,研究交流方便,對地質歷史時期有時間概念。
望採納

D. 關於地質年代的問題

相對地質年代只是給出了一個地質演化的順序~
而同位素年齡測到的是絕對內年齡,同位素的測容量是有很大誤差的,現代地質學只有公認的地層順序,很多地層界限還是有爭議的,而對於具體的時間界限爭議更大~
相對地質年代是研究地質學的一個基準,只有先確定了先後順序才能進一步研究~而同位素年齡是為了更進一步明確時間軸,他們實際上統一的~
樓主可以參考一些地層學的資料~在確定地層年代的時候要參考很多因素,同位素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另外古生物、地磁變化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目的就是在矛盾中尋求統一~

E. 什麼對認識地質時代和人類早期歷史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化石是存留復在岩石中的古生物制遺體、遺物或遺跡,最常見的是骨頭與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從一古時候到現在都有化石出現。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之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F. 地質年代包括了什麼內容

地球46億年歷史可分為3大階段。①天文時期:46億~35億年,根據行星地質學推論,地球上基本未保留這一時期的地質體。②隱生宙時期:35億~6億年,這一時期地質體在部分地區有保留,已有原始生命出現。③顯生宙時期:6億年至今,此期地質體遍布全球,研究較深入。

地球從形成、演化發展46億年來,留下了一部內容豐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冊,這就是各時代的地層。地質年代的劃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處地層所經歷的時間和變化的前提。1881年,國際地質學會正式通過了至今通用的地層劃分表,以後又不斷進行修訂、完善,形成了一張系統完整的地質年代表。

地質學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法和古生物學2種方法來劃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①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的地層或岩石的年代,是地層或岩石的真實年齡,稱為絕對地質年代;②用古生物學方法測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層的早晚順序和先後階段,不說明具體時間,稱為相對地質年代。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就能更准確地反映地殼的演變歷史。

地質學家把地層分為6個階段:遠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遠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為地球的發展初期階段,距今時間最遠,經歷時間也最長,當時的生物僅處於發生和孕育時期。進入古生代時,海洋里的生物已經相當多了,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開始由低級向高級階段進化。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像恐龍、始祖鳥、魚龍、古象等大型動物相繼出現,地球生物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為了深入揭示各地質年代中地層和生物界的特徵,地質學家又在「代」的下面劃分出許多次一級的地質時代。如古生代自老到新可分為6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些「紀」的名稱聽起來很古怪,但都各有各的來歷。例如,在英國的威爾士地區,古時候曾居住過兩個名叫「奧陶」和「志留」的民族,於是地質學家便把在這兒發現的兩套標准地層稱為「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又如,在德國和瑞士交界處的侏羅山裡發現了另一種標准地層,就取名為「侏羅紀」地層。而「石炭紀」和「白堊紀」,則表明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煤層和白堊土,等等。

G. 2.地質學家把沉積岩做為研究地質年代的書頁和文字,你如何理解

確定相對年代,主要是根據岩層的疊復原理、生物群的演化規律和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等)之間的切割關系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的。
疊復原理(law of superposition)
沉積岩的原始沉積總是一層一層的疊置起來,表現了下老上新的關系。遺憾的是,各地區的地層並非都是完整無缺,有的地區因地殼下降而接受沉積,另一些地區又因地殼上升而遭受剝蝕。在這種各地不統一的情況下,要建立大區域的或全球性的統一地層系統,就必須把各地零星的地層加以綜合研究對比,最後綜合出一個標準的地層順序(或地層剖面),這種方法叫地層學法。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性質。
生物群的演化規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
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層之間的疊復關系來解決岩層的相對新老外,人們發現保存在岩層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種明確的可以確定的順序。而且處在下部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層中也存在,有的則絕滅了但又出現一些新的種屬。這充分說明,生物在演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階段性。而且在某一階段中絕滅了的生物種屬,不會在新的階段中重新出現,這就是生物進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層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級;愈新的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進,愈高級。這就是劃分地層相對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規律。這種方法叫古生物學法。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與發展總是要適應隨時間而變化的環境,所以在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往往有不同種屬的生物化石。有趣的是,有些生物垂直分布很狹小(生存時間短),但水平分布卻很廣(分布面積大,數量多),這種生物化石對劃分、對比地層的相對年代最有意義,稱為標准化石(index fossil)。所以不論岩石的性質是否相同,相差地區何等遙遠,只要所含的標准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們的地質年代就是相同或大體相同的。

H. 地質年代是什麼

對地球的年齡表述也有兩種方法,用時間表述的單位為:宙、代、紀、世、版期、階;即地層權來表述是:宇、界、系、統、組、段。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

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為了研究地質學,人們藉助了大量研究工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