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屬於什麼地質
A. 瀘沽湖的地質地貌
瀘沽湖地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於橫斷山塊斷帶和康滇台北斜交界地帶,形 成時期較新,為第四紀中期新構造運動和外力溶蝕作用而形成。瀘沽湖是一 個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由一個西北東南向的斷層和兩個東西向的斷層共 同構成。瀘沽湖流域屬巴顏喀拉地槽區,金沙江褶皺系,湖區古生代及中生 代地層發育,第四紀地層僅見湖邊之砂礫層,無典型的湖相沉澱,湖周斷崖 三角面及U型冰川穀地型到處可見,湖盆系由斷陷及冰川作用形成,由於受 構造運動的影響,湖盆四周群山環抱,湖岸多半島、岬灣。
在地貌區劃上屬橫斷山系切割山地峽谷區,橫斷山北段高山峽谷亞區和 滇東盆地山原區,滇西北中山山源亞區交界地帶。瀘沽湖湖岸多彎曲,形成 深淵的小港灣,湖中有大小島嶼七個,都是石灰岩殘丘。沿湖有四個較大的 半島伸入湖中,其中由東至西伸到湖中的長島長達四公里,面積六平方公里, 把湖面阻隔成馬蹄形。東部湖底有長形深槽,北部和長島兩側的湖坡陡峻。 湖北面有獅子山高3754.7米,東北面有肖家火山高3737米,西南為海拔3400 米高的狗鑽洞山地,最高點為湖西南面氂牛坪附近的主峰高4200米,形成相 對高差1500米的壯觀景象,瀘沽湖如明鏡鑲嵌於高源群山之中。周圍群山主 要岩石為志留系下統石灰岩和頁岩,分布於獅子山一帶,湖西岸分布著三迭 系下統泥岩、砂岩夾少量泥灰岩,南岸及西南岸由二迭繫上統砂頁岩、硅質 岩、凝灰角礫岩、凝灰岩、砂頁岩夾少量灰岩組成。
瀘沽湖湖面海拔2690米,水域面積58.8平方公里,最深為93米,平均 水深40餘米,可見度深12米,是我國最清沏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湖中有5 個全島,4個半島,一個長島,14個湖灣,湖周群山環抱,巍峨的格姆女神 山高踞湖畔,逶迤的後龍山楔入湖心,構成形如馬蹄的瀘沽湖。得天獨厚的 地形地貌,造就了瀘沽湖優美的自然景觀。「目光所及皆圖畫,步履所至盡 仙源」。
瀘沽湖四周青山環抱,湖岸曲折多瀘沽湖灣,共有17個沙灘、14個海灣;湖中散布5個全島、3個半島、1個海堤連島,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
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瀘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從達祖納西村後的轉山古道,經柏香林,可到頂端女神廟、女神洞。在摩梭神話傳說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瀘沽湖形如半月,只有登臨女神山才可窺見瀘沽湖全景。轉山節期間,摩梭人都要上女神山祭祀女神。
後龍山,是楔入瀘沽湖心的一個長島,逶迤長達4公里。後龍是摩梭神話傳說中的男山神,他與格姆女神是一至至愛情侶。他倆化為山島,白天隔海想望,晚上「走婚」共度良宵。沿後龍山脊的轉山古道觀光,左看「草海」、右看「亮海」,景觀豐富,妙語如珠。「上山看海,下海看山」,後龍山兼得觀山看海之妙。
鳥覺山,屬後龍山脈,茂林中隱藏著摩梭人「轉山」的古道。古道翻越後龍山脊,可經博凹湖灣,到洛窪摩梭部落村寨。「鳥覺—洛窪」轉山古道,是游山看水的黃金線路。
黑瓦吾島、里務比島和里格島,在寧蒗一側,成為湖中最具觀賞和游覽價值的三個景點,被譽為「蓬萊三島」。黑瓦吾島位於湖心,距離湖岸落水村2500米,島上樹術蔥籠,百鳥群集,是南來北往的候鳥、野鴨的棲息之處,也是昔日永寧土司阿雲山總管的水上行宮,美國學者洛克也曾旅居於此。
博凹島,末代左所土司在上面修建了一所豪華的別宮,來用安置來自雅安的漢族夫人肖淑明。16歲的肖淑明,在這個島上消磨了她的整個青春年華。
黑瓦俄島,位於湖心,距離湖岸落水村2500米,島上樹術蔥籠,百鳥群集,是南來北往的候鳥、野鴨的棲息之處
安娜俄島,在達祖湖灣中是瀘沽湖的一顆珍珠。小島林木蔥籠,島岸怪石玲瓏。沿曲徑登上島顛,前年,大半個瀘沽湖盡收眼底;後觀,巍巍女神山高聳雲間。從納西村劃船到安娜俄島只需15分鍾,如果旅程時間緊促,那麼,安娜俄島之游,在一兩個小時里,也能領略到母海神山的情韻。如果時間充裕,在島上觀山看水之餘,就地野炊,品嘗湖魚的鮮美,同時與納西姑娘或摩梭姑娘對歌,將是終生難以忘懷的快樂之旅。
達祖湖灣,居女神山下,環繞安娜俄島,湖灣有一個完整而純粹的納西村。
鳥覺湖灣,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一灣湛藍的湖光,一灣幽靜鳥覺湖灣的叢林,一灣嶙峋的山石,構成鳥覺湖灣與眾不同的特色。而灣中的一片石灘,鋪積著無數色澤金黃、紋理如畫的精美石片,堪與南京「雨花石」比美,系瀘沽湖一絕。
窪垮湖灣,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這里地域開闊,橫面的女神山,秀美的安娜俄島,有十里沙岸。經過湖灣的沿湖公路通往雲南麗江,因此,窪垮湖灣就成為旅遊團隊的驛站。窪垮湖灣有十里沙岸。
洛窪半島至博凹半島之間的湖灣,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湖灣水域,生長著成片的菠葉海菜(瀘沽湖獨有的水生植物),潔白的小花浮在晶瑩的水面上,宛如滿天星斗。湖灣山坡,山花似錦,青松翠柏,亭亭如蓋。無論是水路盪舟,或是旱路騎馬,在博凹灣中,都會獲得身入瑤池仙境的感受。
草海,佔地15000畝,在瀘沽湖東面翠。37種水生植物,42種珍禽異鳥,再加之11種魚、蝦、貝、螺、蛙,構成罕見的生物大觀園。草海內蘆葦如牆,水路錯綜。
B. 株洲屬於什麼地質
市域地貌類型結構: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專屬,佔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佔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佔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佔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佔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布。市境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市域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谷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為山地,山巒迭障,地勢雄偉。
C. 地質學的年代怎麼劃分
土與岩石的性質與其生成的地質年代有關。一般來說,生成年代越久,土與岩內石的工程性容質越好。根據地層對比和古生物學方法,把地質相對年代劃分為5大代,下分紀、世、期,相應的地層單位為界、系、統、層。從古至今,地質年代劃分為:
1.太古代—— 距今1800~2700百萬年;
2.元古代—— ①早元古代,距今950~1800百萬年;
②晚元古代(長城紀、薊縣紀、青白口紀、震旦紀),距今600~950百萬年。
3.古生代——①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距今400~600百萬年;
②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距今225~400百萬年;
4.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距今70~225百萬年;
5.新生代——①早第三紀(古新世E1、始新世E2、漸新世E3),距今25~70百萬年;
②晚第三紀(中新世N1、上新世N2),距今1~25百萬年;
③第四紀Q(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距今12000年~1百萬年;全新世Q4距今小於12000年。
D. 大龍山地質如何
你的問題能具體點嗎 我不知道從什麼方面回答
E. 龍山是哪裡
龍山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的一個縣城,一個很美的地方 。
F. 龍山的地理位置
方山位於河南省的禹州西部山區,地處中原八百里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平原版的過渡地帶,東距權京廣線65公里,北距省城鄭州110公里,西距中嶽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外方山),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登封少林寺40公里。全鎮總面積7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143個自然村,2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萬人。湧泉河、潘家河、潁河三條河流貫穿全境,紙坊水庫、杏山坡水庫、白沙水庫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環繞鑲嵌在群山之中。
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境內漁溝鎮亦有一龍山,產靈璧奇石。古時靈秀非常,蒼松翠柏,清泉流觴。曾修龍山渠,尚存。今有《入龍山》詩:「靈秀發天然, 怪石生崗間。 掘得金蟬子, 冰凍十日寒。 登高極遠目, 不曾見長安。 當年天渠曾引水, 泉清松碧雲滿山。」
G. 龍山縣的地理環境
龍山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與重慶市酉陽縣、秀山縣,北與湖北省來鳳縣、宣恩縣接壤,東與省內桑植縣、永順縣毗鄰,南與保靖縣隔酉水河相望。位於東經109°13′~109°46′8″、北緯28°46′7″~29°38′4″之間。國土總面積31.3萬公頃,占湘西自治州總面積的20.2%。 龍山縣地處雲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西南端結合部,武陵山脈由北東和南西斜貫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的第二階梯東緣。縣境屬強侵(溶)蝕山區,境內群山起伏,山巒重疊,溪谷交錯,坡陡谷深,山體破碎,耕地分散。海拔1000~1200米的山頭有192座,1200米以上的山頭有353座。主要山脈有北部的紅旗界,西部的遼葉可立坡,東北部的猛必界,東部的永龍界、曾家界,中部的洛塔界,西南部的八面山等,由東北向南延展,呈東、中、西、北山脈凸起,形成北高南低、東陡西緩向南開口的「勿」字形地貌骨架。
縣境地貌受地質構造控制極為明顯,由於經歷了加里東、海西寧、燕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多次地殼運動,以及長期侵(溶)蝕等外力因素的影響,地貌具有嶺谷相間、高差懸殊、切割深密、波狀起伏,多層次、階梯狀、鏈狀與連續性變化特徵。最高山峰紅旗界主峰大靈山海拔1736.5米,最低處隆頭鎮的隆頭河灘海拔218.2米。相對高差1518.3米,比降為2.3‰,最大切割深度1136米,最大切割密度4.7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以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崗地、平原及水面等多種地貌類型,且大部分鄉、村有多種地貌類型。縣境山、丘、崗、平川及水面的組合比例為82:10:4:3:1。
縣境石灰岩(包括白雲岩)分布很廣,面積1616.94平方千米,占龍山縣總面積52.1%。因長期經受侵蝕和溶蝕,形成大小不等的溶蝕剝夷面和窪地,以及許多溶洞、漏斗、落水洞、石芽、暗河等地貌;又因地質構造和北高南低的地勢影響,地表溪流切割深密,水系樹枝狀和格狀分布。 龍山縣境內土壤共9個土類、19個亞類、67個土屬、155個土種、33個變種。
縣境土壤的48.9%由板頁岩、河流沖積物(括古河流和近代河流沖積物)、紫色砂頁岩等富含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母質風化發育而來,加之縣域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加上小區域氣候的特殊溫濕效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植被生長旺盛,有利於有機物質的積累,即使是石灰岩母質風化的土壤,歷史上曾植被茂密。因此,縣域自然土壤原生質量較高,帶來耕作土壤也趨同樣趨勢。
據龍山縣第二次土壤普查地塊樣化驗與千畝農田樣化驗結果統計,縣域自然土壤鹼解氮含量中至豐面積達94%,缺的面積達只有6%;鉀的含量豐的面積達50%,中等面積的達41%,缺的面積達只有6%;有機質含量高於2%以上的面積佔山地總面積的64%,全氮含量在0.1以上的面積佔79.2%。 龍山縣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四季分明。夏半年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較豐沛,氣候溫暖濕潤。冬半年受冬季風控制,氣溫較低,降水較少,氣候較寒冷。在復雜的山體影響下,形成山地垂直地帶和水平方向地域差異的多樣性氣候。與省內同緯度地區相比,具有光熱總量偏少,冬暖夏涼,光熱基本同季;降水豐沛,時空分配不均;氣候類型多樣,立體特徵明顯;氣象災害多等特徵。
根據湖南省各地氣象台站資料比較,縣域(以縣城為例)多年平均氣溫15.8℃,僅比最低的桂東高0.4℃,比最高的道縣低2.6℃;與同緯度的岳陽、常德、平江分別低1.1℃,0.9℃,1.1℃。縣域年較差氣溫為22.1℃,比全省大部分地區要小。夏無酷熱、冬無嚴寒(除八面山等高海拔區)。縣域海拔較高,山多雲霧多,日照較少,故夏無酷熱。當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北面為秦巴山脈所擋,只能過漢江平原,插洞庭湖,迂迴從東路影響縣域,且縣內山重峰疊,冷空氣不能長驅直入,故降溫輻度不大,冬無嚴寒。 龍山縣溫暖濕潤,冬少嚴寒,夏少酷暑,植被豐茂,自然洞穴多,適宜多種動物繁殖生長。1958年以後,森林面積下降,動物隨之減少。1999年,縣森林資源保護站對境內陸生野生脊椎動物進行普查,查明縣境陸生脊椎動物有124種。昆蟲種類繁多,貝類較少,魚類及其他動物類分布廣、種類多。
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縣境有華南虎、雲豹(以上為一級保護動物),獼猴、水獺、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豺、果子狸、麝、錦雞、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貓頭鷹、鴞類、鷹、大鯢(以上為二級保護動物)等。 龍山縣域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適宜多種植物生長。1949年,縣境森林覆蓋率為34.02%(此前植被情況無統計數據)。1957年,縣第一次森林調查,森林覆蓋率為34.16%,灌草覆蓋率為6.62%。1976年、1986年、1995年第二、三、四次森林調查,森林覆蓋率分別為34.03%、55.2%、60.86%,灌草覆蓋率分別為48.62%、28.48%、9.43%。2004年第五次森林調查,森林覆蓋率38.89%,灌草覆蓋率31.91%。
1982~1983年,縣農業區劃林業組首次系統地開展標本採集調查,初編《龍山縣樹木名錄》(以下簡稱《名錄》)。1984年,湖南省林木種源普查,湘西州林科所對龍山縣樹種資源進行普查,對初編《名錄》進行補充修訂。縣內已查明的木本植物共有101科303屬811種(含變種不含栽培變型),其中裸子植物門9科27屬46種,被子植物92科275屬764種。
龍山縣域野生植物資源豐富,草本植物有2500餘種。未開展系統調查,無名錄。
1957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4年農作物覆蓋率(按當年播種面積算)分別為18.91%、21.14%、18.91%、27.01%、22.48%。 境內溪河均屬沅水、澧水水系。溪河落差較大,加之雨量充沛,水能資源豐富。根據1985年調查統計,龍山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64956千瓦。其中酉水幹流254119千瓦,澧水幹流10837千瓦。龍山縣可建裝機在1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38處,計74055千瓦。其中酉水幹流35處,裝機67125千瓦;澧水幹流3處,裝機6930千瓦。1994年底,龍山縣已開發水電43處,總裝機42715千瓦,占可開發裝機的57.6%,占龍山縣水力總資源理論蘊藏量的16.1%。 至2007年,龍山縣年發電量達1.83億千瓦時。小水電裝機總容量6.8萬千瓦。
H. 龍山屬於湖南的哪個市
龍山不屬於市,屬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和市的級別都是一樣的版,相當於一個地級市。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