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是各種地質作用行成的什麼
1. 礦物的形成
礦物是地質作用的產物,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通常分為內生地質作用、外生地質作用和變質地質作用。
4.1.1 內生地質作用
內生地質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內部熱能(包括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能、地幔及岩漿的熱能、地球重力場中物質調整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勢能等)導致礦物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除了到達地表的部分火山作用外,其他各種內生地質作用是在地殼內部,即在較高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進行的。內生地質作用包括岩漿作用、偉晶作用、熱液作用、接觸交代作用、火山作用等。
(1)岩漿作用
岩漿作用是指從地殼深處高溫(大於650℃)、高壓的岩漿中直接冷卻分異結晶而形成礦物的過程。通常認為岩漿是一種成分極其復雜的高溫硅酸鹽熔融體,其組分中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造岩元素佔90%左右。在岩漿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主要礦物及其晶體產出的順序依次為:鎂、鐵硅酸鹽,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 鉀、鈉、鈣硅酸鹽,如斜長石、正長石、微斜長石,以及石英等造岩礦物。
黑雲母
微斜長石
電氣石
綠柱石
綠色螢石
(2)偉晶作用
偉晶作用是指形成偉晶岩及相關礦物的作用。岩漿偉晶作用是指岩漿侵入體,在封閉條件下礦物緩慢結晶,形成粗大晶體的過程。偉晶岩往往具文象結構和帶狀構造,主要的偉晶礦物有石英、長石、綠柱石、電氣石、雲母、鋰輝石、螢石、磷灰石、鋯石等。
(3)熱液作用
熱液作用是指從氣水溶液一直到熱水溶液過程中析出礦物的作用。按其來源,熱液可分為與岩漿活動有關的熱液、變質熱液和地下水熱液。按照形成礦物溫度的不同,一般將熱液作用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三種類型。
高溫熱液作用。常與氣化作用聯系在一起,因此又稱氣化-高溫熱液作用,其溫度范圍在400℃(或大於400℃)至300℃之間。常形成氧化物和含氧鹽礦物,如黑鎢礦、錫石、鈮鉭鐵礦、綠柱石等。此外,還常形成輝鉬礦、輝鉍礦,以及含揮發性成分的礦物如黃玉、電氣石等。
錫石晶體
黑鎢礦晶體
中溫熱液作用。其溫度范圍約在300~200℃之間。中溫熱液有多種來源,形成的礦物種類繁多,其中以銅、鉛、鋅等金屬硫化物最為常見,如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以及方解石等碳酸鹽礦物。
閃鋅礦晶體
方解石晶體
低溫熱液作用。其溫度范圍約在200~50℃之間。低溫熱液的來源復雜,亦難以判別。它形成的深度較淺,在近地表條件下,地下水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近代火山地區,與火山作用有關的熱泉,其中地下水的成分也常佔主要地位。低溫熱液作用主要形成砷、銻、汞等元素的硫化物礦物,如雄黃、雌黃、輝銻礦、辰砂,以及重晶石等硫酸鹽礦物。
雌黃晶體
辰砂晶體
4.1.2 變質地質作用
已有的礦物和岩石因後期受岩漿活動或地殼運動的影響,其結構或成分改變而形成一系列新的礦物的作用。按發生變質作用的原因和物理化學條件,可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和區域變質作用。
(1)接觸變質作用
包括熱變質作用和接觸交代作用。熱變質作用是指岩漿侵入與圍岩接觸時,圍岩受岩漿高溫的影響而發生變質的作用。它主要是由岩漿熔融體釋放出的熱量所引起,基本上沒有岩漿揮發成分的參與。熱變質作用主要引起圍岩中礦物的再結晶,使礦物顆粒變粗,如石灰岩變為大理岩; 也可以形成新生的礦物,如板岩中的紅柱石和堇青石等。
紅柱石
堇青石
接觸交代作用是指岩漿侵入圍岩時,岩漿侵入體中的某些組分與圍岩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新礦物的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侵入體外接觸帶的范圍內,主要發生在中酸性岩漿侵入碳酸鹽類岩石的接觸帶。在岩漿成因的溶液作用下,岩體和碳酸鹽類岩石之間發生一系列的交代作用,形成一系列鎂、鈣、鐵的硅酸鹽礦物。所形成的岩石稱為矽卡岩。主要形成:鎂矽卡岩中的鎂橄欖石、尖晶石等; 鈣矽卡岩中的鈣鋁榴石、鈣鐵榴石等。
尖晶石晶體
鈣鐵榴石晶體
(2)區域變質作用
由於大規模的地殼升降、褶皺和斷裂,原有的岩石和礦物所處的物理化學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岩石的結構構造和礦物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的礦物。由於這種作用波及的范圍具有區域性的意義,所以稱為區域變質作用,其形成的礦物往往顆粒較小,結晶較差。
4.1.3 外生地質作用
外生地質作用是指發生在地殼的表層,在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新礦物的各種地質作用。其能源除太陽能外,還有部分生物能(生物化學作用所產生的能量)、化學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之中和彼此之間進行的各種化學作用所放出的能量),另外,在火山岩地區,有大量地球內部熱能參與外生作用。外生作用在溫度和壓力比較低的條件下發生。按其性質的不同分為風化作用、沉積作用等。
(1)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是指出露於地表或近地表的礦物和岩石,在大氣和水的長期作用下,在溫度變化和有機物的影響下,發生化學分解和機械破碎作用,並形成一些穩定的表生礦物,如磷氯鉛礦、褐鐵礦、銻華等礦物。
磷氯鉛礦
銻華
(2)沉積作用
根據沉積方式不同,又分為化學沉積(包括膠體沉積)和生物化學沉積成礦作用兩類。
化學沉積:在風化作用下被分解的礦物質溶解於水所成的溶液,當它們進入內陸湖泊、封閉或半封閉的潟湖或海灣後,水分將不斷蒸發,達到過飽和程度時,即發生結晶作用,形成石膏、芒硝、石鹽、光鹵石、鉀鹽、硼砂等一系列易溶鹽類礦物。而膠體沉積系風化作用產生的膠體溶液被水流帶入海、湖盆後,受到電解質的作用而發生凝聚、沉澱,形成鐵、錳、鋁等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礦物。此外,海底火山噴氣,在海底可以直接形成鐵、硅等膠體礦物。
沙漠玫瑰(石膏晶體)
石鹽晶體
生物化學沉積:某些生物在其生活過程中能從周圍介質中不斷吸取有關元素或物質,組成其有機體和骨骼。生物死亡後其骨骼堆積形成礦物,如硅藻土、方解石(珊瑚)等,此外,通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還可以形成磷灰石(磷塊岩的礦物成分)。
珊瑚
2. 什麼是地質作用和成礦作用
漫長的地史期間中,岩石圈無時無刻不發生變化,從成分、結構、構造直至地球表回面的形答態。這種使岩石圈(或地殼)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使分散存在的有用物質(化學元素、礦物、化合物)富集而形成礦床的各種地質作用就是成礦作用。成礦作用是復雜多樣的,一般按成礦地質環境(見成礦地質背景)、能量來源和作用性質劃分為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和變質成礦作用
3. —、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
礦物的成因通常是按地質作用來分類的。根據作用的性質和能量來源,一般將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分為內生作用、外生作用和變質作用。
1.內生作用
內生作用(endogenic process)主要指由地球內部熱能所導致礦物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包括岩漿作用、火山作用、偉晶作用和熱液作用等各種復雜的過程。
1)岩漿作用
岩漿作用(magmatism)是指由岩漿冷卻結晶而形成礦物的作用。岩漿是形成於上地幔或地殼深處的、以硅酸鹽為主要成分並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700~1300℃)高壓(5×108~20×108 Pa)的熔融體。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地下深處的岩漿在其揮發分及地質應力的作用下,沿深大斷裂上侵,由於溫度、壓力的降低,首先從岩漿中結晶析出的是一些含量多、熔點高的礦物,而礦物的晶出必然會使岩漿各組分的相對濃度發生變化。隨著溫度、壓力的緩慢降低及組分相對濃度的不斷改變,即相繼析出顆粒較粗的各種礦物晶體。
在岩漿作用過程中,岩漿不斷演化,先後析出的主要礦物——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斜長石、正長石、微斜長石和石英等造岩礦物,形成各種礦物組合,構成不同的岩石類型,如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及鹼性岩。此外,還可形成金剛石及鉑族自然元素、鉻鐵礦、磁鐵礦及Cu、Fe、Ni的硫化物等金屬礦物,富集成極為重要的礦床與相應的岩漿岩共同產出。
2)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volcanism)實際上是岩漿作用的一種形式,為地下深處的岩漿沿地殼脆弱帶上侵至地面或直接噴出地表,迅速冷凝的全過程。
火山作用的產物是各種類型的火山岩,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其形成的礦物以高溫、淬火、低壓、高氧、缺少揮發分的礦物組合為特徵,除透長石、鱗石英、方石英等細小斑晶外,均呈隱晶質,甚至形成非晶質的火山玻璃。
由於揮發分的逸出,火山岩中往往產生許多氣孔,並常為火山後期熱液作用形成的沸石、蛋白石、瑪瑙、方解石和自然銅等礦物所充填。在火山噴氣孔周圍則常有自然硫、雄黃、雌黃和石鹽等凝華作用的產物。
3)偉晶作用
偉晶作用(pegmatitization)是指在地表以下較深部位(3~8 km)的高溫(400~700℃)高壓[(1×108)~(3×108)Pa]條件下所進行的形成偉晶岩及其有關礦物的作用。
偉晶岩多呈脈狀並成群產出,其主要礦物成分與相應的深成岩相似。偉晶作用中形成的礦物最明顯的特點是:晶體粗大,富含SiO2、K2O、Na2O和揮發分(F、Cl、B、OH等)(如石英、長石、白雲母、黃玉和電氣石等)及稀有、稀土和放射性元素(Li、Be、Cs、Rb、Sn、Nb、Ta、TR、U、Th等)(如鋰輝石、綠柱石、天河石和鈮鉭鐵礦等),常可富集形成有獨特的經濟意義的工業礦床。
4)熱液作用
熱液作用(hydrothermalism)是指從氣水溶液到熱水溶液過程中形成礦物的作用。熱液按其來源主要分岩漿期後熱液、火山熱液、變質熱液和地下水熱液。通常所說的熱液系指富含有各種金屬元素的以H2O為主的揮發組分的岩漿期後熱液(postmagma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在岩漿演化的後期,由於外壓減小,熱液遂沿著圍岩裂隙向上運移,並從圍岩中淋濾和溶解部分成礦物質,在適當的條件下,含礦熱液便沉澱出各種礦物。
熱液活動的深度范圍從5~8 km直至近地表,作用的溫度在500~50℃。熱液作用按溫度大致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三種類型。
(1)高溫熱液作用(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ism):溫度約在500~300℃。主要形成由W、Sn、Bi、Mo、Nb、Ta、Be、Fe等高電價小半徑的陽離子組成的氧化物和含氧鹽及部分硫化物,也常見含揮發分的礦物。如黑鎢礦、錫石、輝鉍礦、輝鉬礦、鈮鉭鐵礦、毒砂、磁黃鐵礦、磁鐵礦、自然金、綠柱石、黃玉、電氣石、白雲母、石英和螢石等。
(2)中溫熱液作用(medium-temperature hydrothermalism):溫度一般在300~200℃。主要形成以Cu、Pb、Zn為主的硫化物和硫鹽礦物,如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和自然金等,此外,還常見螢石、石英、重晶石及方解石等碳酸鹽類礦物。
(3)低溫熱液作用(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ism):溫度約在200~50℃。主要形成As、Sb、Hg、Ag等的硫化物礦物組合,如雄黃、雌黃、輝銻礦、辰砂、輝銀礦和自然金等,以及重晶石、石英、方解石、蛋白石、高嶺石等。
2.外生作用
外生作用(exogenic process)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較低的溫度和壓力下,由於太陽能、水、大氣和生物等因素的參與而形成礦物的各種地質作用,包括風化作用和沉積作用。
1)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weathering),在地表或近地表環境中,由於溫度變化及大氣、水、生物等的作用,使礦物、岩石在原地遭受機械破碎,同時也可發生化學分解而使其組分轉入溶液被帶走或改造為新的礦物和岩石,這一過程稱風化作用。
不同礦物抗風化的能力各不相同。一般地,硫化物、碳酸鹽最易風化,硅酸鹽、氧化物較穩定,尤其是具層狀結構、富含水及高價態的變價元素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硅酸鹽,以及自然元素在地表最為穩定。
在風化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穩定於地表條件的表生礦物主要是各種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粘土礦物及其他含氧鹽,如玉髓、蛋白石、褐鐵礦、鋁土礦、硬錳礦、水錳礦、高嶺石、蒙脫石、孔雀石和藍銅礦等。礦物集合體常呈多孔狀、土狀、皮殼狀和鍾乳狀等。
此外,風化後還殘留有一些穩定的原生礦物,如石英、自然金、自然鉑、金剛石、磁鐵礦和鋯石等。
2)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sedimentation)是指地表風化產物及火山噴發物等被流水、風、冰川和生物等介質挾帶,搬運至適宜的環境中沉積下來,形成新的礦物或礦物組合的作用。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湖泊及海洋中。
沉積物通常以難溶的礦物碎屑和岩屑、真溶液方式或膠體溶液方式被介質搬運,相應的沉積方式有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化學沉積。
(1)機械沉積(mechanical sedimentation):被流水、風等搬運的難溶的礦物、岩石碎屑物質,因水流速或風力減小,而按體積、相對密度大小先後沉積下來,在河谷或其他有利場所集中形成各種砂礦床,如自然金、自然鉑、金剛石、錫石和鋯石等。在機械沉積過程中,一般不形成新的礦物。
(2)化學沉積(chemical sedimentation):包括膠體沉積。化學沉積發生於真溶液和膠體溶液中。風化作用形成的真溶液,進入乾涸的內陸湖泊、封閉或半封閉的潟湖或海灣後,在乾旱炎熱氣候條件下,因水分不斷蒸發而達到過飽和,從而結晶出各種易溶鹽類礦物,可形成巨大的礦床。主要是 K、Na、Mg、Ca的氯化物、硫酸鹽、碳酸鹽及其復鹽,有時也有硼酸鹽、硝酸鹽等,最常見的有石鹽、鉀鹽、光鹵石、石膏、硬石膏、硼砂和芒硝等。對於風化形成的膠體溶液,當其被帶入海盆地、內陸湖泊或沼澤盆地中,受到電解質的作用發生電性中和凝聚、沉澱,形成 Fe、Mn、Al、Si 等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如赤鐵礦、硬錳礦、軟錳礦、鋁土礦、蛋白石和玉髓等。這些膠體礦物常呈鮞狀、豆狀、腎狀、結核狀和緻密塊狀等集合體形態。例如在深海底層發現大量錳結核。
(3)生物化學沉積(biochemical sedimentation)是指由生物新陳代謝作用的產物及其遺體的堆積,或生物的生命活動促使周圍介質中某些物質聚集而形成礦物及其礦床,如方解石、硅藻土、磷灰石、煤、油頁岩和石油等。黑海淤泥中的Cu、Zn、Mo、U、Ag等重金屬的富集即是由浮游生物作用而富集成的。
3.變質作用
變質作用(metamorphism)是指在地表以下較深部位,已形成的岩石,由於地殼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及地熱流變化的影響,其所處的地質及物理化學條件發生改變,致使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態的情況下發生成分、結構上的變化,而生成一系列變質礦物,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根據發生的原因和物理化學條件的不同,變質作用可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和區域變質作用。
1)接觸變質作用
接觸變質作用(contact metamorphism)是指由岩漿活動引起的發生於地下較淺深度(2~3km)之岩漿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帶上的一種變質作用。
接觸變質作用的規模不大。根據變質因素和特徵的不同,又分為熱變質作用和接觸交代作用兩種類型。
(1)熱變質作用(thermometamorphism):是指岩漿侵入圍岩,由於受岩漿的熱力及揮發分的影響,主要使圍岩礦物發生重結晶、顆粒增大(如石灰岩變質成大理岩),或發生變質結晶、組分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礦物組合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溫度升高是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圍岩與岩漿之間基本無交代作用,揮發性流體一般只起催化作用,所形成的變質礦物多是一些高溫低壓礦物,常見為紅柱石、堇青石、硅灰石和透長石等。
(2)接觸交代作用(contact metasomatism):是指岩漿侵入、與圍岩接觸時,岩漿結晶作用的晚期析出的揮發分及熱液使接觸帶附近的圍岩和侵入體發生明顯的交代而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與熱變質作用不同,圍岩與侵入體之間的成分交換是此過程中岩石發生變質的主要原因。接觸交代作用最易發生在中酸性侵入體與碳酸鹽岩的接觸帶附近,此時侵入體中的組分FeO、Al2O3、SiO2等向圍岩中擴散,而圍岩中的CO2、CaO、MgO等組分被帶進侵入體中,即進行雙交代作用(dimetasomatism),其結果使得接觸帶附近的岩石均發生成分、結構構造的變化,形成一系列的Ca、Mg、Fe質硅酸鹽礦物,最常見的有透輝石、鈣鐵輝石、鈣鐵榴石、鈣鋁榴石、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和金雲母等,晚期還常出現透閃石、陽起石、綠簾石等含水硅酸鹽礦物交代產物,構成夕卡岩(skarn)。同時伴隨有磁鐵礦、黃銅礦、白鎢礦、輝鉬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等金屬礦化,形成夕卡岩礦床(skarn deposit)。
2)區域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是指由於區域構造運動而引起大面積范圍內發生的變質作用。原岩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發生改變是溫度(200~800℃)、壓力[(4×108)~(12×108)Pa]、應力,及以H2O、CO2為主的化學活動性流體等主要物理化學因素變化之綜合作用的結果。
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礦物及其組合主要取決於原岩的成分和變質程度。如果原岩的主要組分為SiO2、CaO、MgO、FeO,變質後易形成透閃石、陽起石、透輝石和鈣鐵輝石等礦物。若原岩系主要由SiO2、Al2 O3 組成的粘土岩,其變質產物中則出現石英或剛玉,以及Al2 SiO5 同質三象變體之一的礦物共生,具體地,低溫高壓環境有利於藍晶石形成,夕線石的形成則需要較高的溫度,而紅柱石形成的溫壓條件均相對較低。隨著區域變質程度加深,其變質產物向著結構緊密、體積小、相對密度大、不含OH-和 H2 O的礦物演化。
應當指出,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是各種因素的綜合表現,上述內生、外生和變質作用並非彼此孤立、截然分開的。在分析礦物成因時,應全面考慮,作出合理的推斷。
4. 礦物是怎樣形成的
礦物是化學元素通過地質作用等過程發生運移﹑聚集而形成。具體的作用過程不同,所形成的礦物組合也不相同。礦物在形成後,還會因環境的變遷而遭受破壞或形成新的礦物。
岩漿作用發生於溫度和壓力均較高的條件下。主要從岩漿熔融體中結晶析出橄欖石﹑輝石﹑閃石﹑雲母﹑長石﹑石英等主要造岩礦物,它們組成了各類岩漿岩。
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礦物趨向於結構緊密﹑比重大和不含水。在接觸變質作用中,當圍岩為碳酸鹽岩石時,可形成夕卡岩,它由鈣﹑鎂﹑鐵的硅酸鹽礦物如透輝石﹑透閃石﹑石榴子石﹑符山石﹑硅灰石﹑硅鎂石等組成。
礦物在空間上的共存稱為組合。組合中的礦物屬於同一成因和同一成礦期形成的,則稱它們是共生,否則稱為伴生。研究礦物的共生﹑伴生﹑組合與生成順序,有助於探索礦物的成因和生成歷史。
(4)礦物是各種地質作用行成的什麼擴展閱讀:
礦物的化學性質:
1、晶體結構
化學組成和晶體結構是每種礦物的基本特徵,是決定礦物形態和物理性質以及成因的根本因素,也是礦物分類的依據﹐礦物的利用也與它們密不可分。
2、化學組成
化學元素是組成礦物的物質基礎。人們對地殼中產出的礦物研究較為充分。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不同。氧﹑硅﹑鋁﹑鐵﹑鈣﹑鈉﹑鉀﹑鎂八種元素就佔了地殼總重量的97%,其中氧約佔地殼總重量的一半(49%),硅佔地殼總重的1/4以上(26%)。
3、原子與配位數
共價鍵的礦物(如自然金屬﹑鹵化物及氧化物礦物等)晶體結構中,原子常呈最緊密堆積(見晶體),配位數即原子或離子周圍最鄰近的原子或異號離子數,取決於陰陽離子半徑的比值。
4、成分和結構
一定的化學成分和一定的晶體結構構成一個礦物種。但化學成分可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礦物成分變化的原因,除那些不參加晶格的機械混入物﹑膠體吸附物質的存在外,最主要的是晶格中質點的替代,即類質同象替代,它是礦物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礦物
5. 什麼叫礦物,它是怎麼形成的
礦物是地球,月球及其它天體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內部結構與一定的形內態,物理,化學容性質的岩石和礦石的最基本組成單位。(它的定義要記住三點:1:地質和宇宙作用形成以此來區別人工合成,2,各個種的礦物物理化學形態不一樣,3,是岩石和礦石的基本組成單位)
它的形成條件比較復雜,可以簡單的將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分為:內生作用,外生作用,變質作用。
A:內生作用即地球內部熱能所導致礦物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岩漿作用,火山作用,偉晶作用,熱液作用……
B:外生作用即在地表或近地表較低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由於太陽能,水,風,生物等的參與而形成礦物的地質作用:風化作用,沉積作用……
C:變質作用即在地表以下較深部位,已形成的岩石由於地殼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及地熱流變化(可形成鍾乳石)的影響使其所處的物理化學條件發生改變,使得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態的情況下發生成分,結構上的變化
P.S.:形成礦物的條件並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各種因素的綜合表現,內生外生和變質作用都不是孤立存在,在分析礦物成因是,應全面考慮,綜合判斷
6. 礦石是怎樣形成的
礦物是自然界中各種地質作用的產物。自然界的地質作用根據作用的性質和能量來源分為內生作用、外生作用和變質作用三種。內生作用的能量源自地球內部,如火山作用、岩漿作用;外生作用為太陽能、水、大氣和生物所產生的作用(包括風化、沉積作用);變質作用指已形成的礦物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發生改變的作用。在這三方面作用條件下,礦物形成的方式有三個方面:
氣態變為固態
火山噴出硫蒸汽或H2S氣體,前者因溫度驟降可直接升華成自然硫,H2S氣體可與大氣中的O2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自然硫。我國台灣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就有這種方式形成的自然硫。
液態變為固態
是礦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為兩種形式。
(1)從溶液中蒸發結晶。我國青海柴達木盆地,由於鹽湖水長期蒸發,使鹽湖水不斷濃縮而達到飽和,從中結晶出石鹽等許多鹽類礦物,就是這種形成方式。
(2)從溶液中降溫結晶。地殼下面的岩漿熔體是一種成分極其復雜的高溫硅酸鹽熔融體(其狀態像煉鋼爐中的鋼水),在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降低,當溫度低於某種礦物的熔點時就結晶形成該種礦物。岩漿中所有的組分,隨著溫度下降不斷結晶形成一系列的礦物,一般熔點高的礦物先結晶成礦物。
固態變為固態
主要是由非晶質體變成晶質體。火山噴發出的熔岩流迅速冷卻,來不及形成結晶態的礦物,卻固結成非晶質的火山玻璃,經過長時間後,這些非晶質體可逐漸轉變成各種結晶態的礦物。
由膠體凝聚作用形成的礦物稱為膠體礦物。例如河水能攜帶大量膠體,在出口處與海水相遇,由於海水中含有大量電解質,使河水中的膠體產生膠凝作用,形成膠體礦物,濱海地區的鮞狀赤鐵礦就是這樣形成的。
礦物都分別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當外界條件變化後,原來的礦物可變化形成另一種新礦物,如黃鐵礦在地表經過水和大氣的作用後,可形成褐鐵礦。
7. 岩石是由各種不同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固態礦物集合體嗎
正確。
岩石是由各種不同的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天然礦物的集合體,天然岩石根據其形成的地質條件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8. 礦物的形成方式有幾種
礦物是自然界中各種地質作用的產物。自然界的地質作用根據作用的性質和能量來源分為內生作用、外生作用和變質作用三種。內生作用的能量源自地球內部,如火山作用、岩漿作用;外生作用為太陽能、水、大氣和生物所產生的作用(包括風化、沉積作用);變質作用指已形成的礦物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發生改變的作用。在這三方面作用條件下,礦物形成的方式有三個方面:氣態變為固態 火山噴出硫 蒸汽或H2S氣體,前者因溫度驟降可直接升華成自然硫,H2S氣體可與大氣中的O2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自然硫。我國台灣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就有這種方式形成的自然硫。液態變為固態 是礦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為兩種形式。(1)從溶液中蒸發結晶。我國青海柴達木盆地,由於鹽湖水長期蒸發,使鹽湖水不斷濃縮而達到飽和,從中結晶出石鹽等許多鹽類礦物,就是這種形成方式。(2)從溶液中降溫結晶。地殼下面的岩漿熔體是一種成分極其復雜的高溫硅酸鹽熔融體(其狀態像煉鋼爐中的鋼水),在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降低,當溫度低於某種礦物的熔點時就結晶形成該種礦物。岩漿中所有的組分,隨著溫度下降不斷結晶形成一系列的礦物,一般熔點高的礦物先結晶成礦物。固態變為固態 主要是由非晶質體變成晶質體。火山噴發出的熔岩流迅速冷卻,來不及形成結晶態的礦物,卻固結成非晶質的火山玻璃,經過長時間後,這些非晶質體可逐漸轉變成各種結晶態的礦物。由膠體凝聚作用形成的礦物稱為膠體礦物。例如河水能攜帶大量膠體,在出口處與海水相遇,由於海水中含有大量電解質,使河水中的膠體產生膠凝作用,形成膠體礦物,濱海地區的鮞狀赤鐵礦就是這樣形成的。礦物都分別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當外界條件變化後,原來的礦物可變化形成另一種新礦物,如黃鐵礦在地表經過水和大氣的作用後,可形成褐鐵礦。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已發現且命名的礦物有三千八百多種(不包括亞種),其中絕大多數是無機物。隨著礦產的開采和研究的深入,礦物種類將會繼續增加。目前人們所能直接觀察到的礦物基本上都產自地球的岩石圈中。近來礦物學的研究由低殼擴大到地幔,推測將會發現一些地幔礦物。對隕石和月岩中礦物的研究,發現隕石、月岩中的礦物種類基本和地殼中的礦物一致。1.從礦物的分類及礦物成分來看,礦物分成單質和化合物兩種。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礦物,如金剛石成分是碳,自然金成分是Au。化合物則是由陰陽離子組成的,根據陰離子成分不同分為若干類:化合物類型陰離子成分硫化物 S-2氧化物 O-2氫氧化物 (OH)-1鹵化物 F-1、Cl-1、Br-1、I-1碳酸鹽 [CO3]-2硫酸鹽 [SO4]-2硝酸鹽 [NO3]-1鉻酸鹽 [CrO4]-2鎢、鉬酸鹽 [WO4]-2 、[MoO4]-2磷、砷、釩酸鹽 [PO4]-3 、[AsO4]-3、[VO4]-3硅酸鹽 [SiO4]-4硼酸鹽 [BO3]-3亞硒、亞碲酸鹽 [SeO3]-2、[TeO3]-2硒、碲酸鹽 [SeO4]-2、[TeO4]-2碘酸鹽 [IO3]-2氧、氫氧鹵化物 [O2Cl2]-6 、[(OH)3Cl]-4硫鹵化物 S2Cl2以上各類化合物加上單質礦物共十八類。這些礦物中硅酸鹽礦物種數最多,占整個礦物種類的24%,佔地殼總重量75%,硫鹵化物最少,只有一種。2.礦物的命名。礦物命名有以下幾種方式:以化學成分命名自然金、硼砂。以物理性質命名電氣石以其具有焦電性而得名,雄黃以其顏色呈橘黃色而得名。以形態命名石榴子石以其形態似石榴子的顆粒而得名。結合兩種特點命名閃鋅礦以其光澤閃閃發亮,而成分以鋅為主而得名。以地名命名包頭礦,是1960年在內蒙古包頭發現的一種硅酸鹽礦物。以人名命名 章氏硼鎂石是為紀念我國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