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形成地質中煤礦的是什麼植物

形成地質中煤礦的是什麼植物

發布時間: 2021-02-22 15:22:14

⑴ 煤礦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積,被深深的埋在地層下,受到高壓和高溫,經過幾億年的時間回,變成煤炭
煤礦和其它礦一樣答,是層狀的,且不是到處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積聚而成,則不會那麼集中,應該到處都有,所以我認為,書上所說的不對。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單質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噴出時,一部分為鑽石,一部分為石墨,大部分為煤(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質),和其它大部分礦的成因一樣。
植物當被壓在地下,在長時間的缺氧高壓的條件下便會形成煤。
石炭紀地球植物大繁盛,為煤的形成形成的強大的物質基礎,後來的造山運動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經過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⑵ 形成地層中煤礦的是

C.蕨類植物抄 形成煤的原始植物以陸生高等植物為主﹐低等植物菌藻類次之。蕨類植物在胞子植物中為最高等,擁有根、莖、葉的分化與輸導組織。被子植物則是屬於種子植物中的一種,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⑶ 形成地層中煤礦由什麼植物形成

煤炭的形成時代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古生代的泥盆紀和石炭紀,這個時期是蕨類專植物形成的屬時期(陸地上的第一批植物)。
而中生代也有大量的煤炭形成,這個時期主要是裸子植物,而不是蕨類植物。所以這個時期生成的煤炭應該是由裸子植物形成的。
現有最好的花粉粒和葉化石證據表明被子植物是在大約1.3億~1.3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起源的。在較古老的白堊紀沉積中,被子植物化石記錄的數量與蕨類和裸子植物的化石相形見絀。直到離今8000~9000萬年的白堊紀末期,被子植物才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佔了統治的地位。從時間上看,被子植物不會是形成煤的植物。

⑷ 煤礦是由什麼在地球中形成的

在距今2億年以前,地球上曾經茂盛的生長著高達數十米的蕨類植物,它們構成了大片內大片的森林.容後來,這些蕨類植物滅絕了,它們的遺體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炭.因此煤礦是由遠古時期的蕨類在地層中形成的.
故選:B.

⑸ 煤炭的形成機理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椎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家住在離城不遠的鄉村,每當盛夏雨季來臨時,一場暴雨過後,村子中央就會出現一條湍急的「小溪流」,我們許多小朋友就會跑到那裡面去嬉戲,那小溪流也會因暴雨停止時間的延長,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乾涸。但在沒有斷流之前你會發現,很多水流處卻被沖下來的木棍兒、雜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個個小的水坎兒。為了能讓水流通暢,我們不時地把那些小水坎扒開,有的時候也會藉此築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壩」。既便是現在居住在城裡,一場暴雨過後,街道上很多地方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滯留在一個地方的現象。
小巫見大巫,由此我們便可以推斷出煤炭的形成可能與洪水有直接關系。如果沒有洪水那樣強大的力量和搬運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絕對不會那麼集中,也不會那麼優質。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千百萬年前的地質歷史期間,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地面上生長著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濱和內陸沼澤地帶,也生長著大量的植物,那時的雨量又是相當的充沛,當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嘯等自然災害降臨時,就會淹沒了草原、淹沒了大片森林,那裡的大小植物就會被連根撥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須上的泥土也會隨之被沖刷得乾乾凈凈,這些帶著須根和枝杈的大小樹木及草類植物也會相互攀纏在一起,順流漂浮而下,一旦被沖到淺灘、灣叉就會擱淺,它們就會在那裡安家落戶,並且象篩子一樣把所有的漂浮物篩選在那裡,很快這里就會形成一道屏障,並且這個地方還會是下次洪水堆積植物殘骸(也會有許多動物的殘骸)的地方。當洪水消退後,這里就會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積植物殘骸的丘嶺,再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這座植物殘骸的丘嶺就會逐漸地埋入地下,最後演變成今天的煤礦。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1998年中國遭受的一場罕見的水災,為何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那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區,在平原到處是糧田,幾乎到了沒有什麼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過是淹沒了一些農田的防護林,並且農田防護林的樹木很稀少,而且樹木的根須又十分的發達,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時間的浸泡、沖擊不會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樹木就不同了,很多樹木都擠在一起生活,它們為了吸食太陽的能量,拚命地往上長,根須並不發達,一旦一處樹木被洪水連根撥起,就會連帶成片的樹木被洪水毀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樣,順流漂浮而下,勢不可擋,最後全部堆積在一個地方。
另外,由於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增強,抵禦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興修水利,築起堅固的堤壩,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減緩了兇猛洪水的沖擊力,泛濫的現象少了,甚至乖乖地聽從人類的召喚,並把兇猛的洪水變成了電能、動能、熱能,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社會。
不僅洪水有搬運動植物這樣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風、海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由於地震、火山噴發等因素引起的海嘯,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還高,並且在頃刻之間把一個島嶼上的動植物掃盪一空;把海岸線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⑹ 為什麼寒武紀形成鐵礦,石炭紀形成煤礦。地質年代怎麼代分,各有什麼特徵

最初的生命只能在海洋和淡水中生存,水中的世界漸漸變得擁擠,為了擁有更廣闊的版生存空間,一些植權物開始了登陸的嘗試,苔蘚植物便是這登陸植物中的重要一員.海洋中的養分是溶解在水裡的,生物體可以直接通過細胞來吸收.陸地上的環境與海洋截然不同,空氣中的養分非常少,大部分營養被埋在地面以下,而且當時的陸地土壤稀少,多由岩石構成,這就對植物登陸形成嚴峻的考驗.藻類植物構造簡單,無法在陸地生存.而在距今約3.8億年的時候【泥盆紀(距今4-3.6億年前)】,苔蘚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了,因為它們慢慢進化出了適合陸地生存的特殊「設備」.
首先,苔蘚植物有了類似於現代植物的根、莖、葉的分化.不過它們的根、莖、葉與現代植物並不同,僅由少量的細胞組成,功能和結構還比較簡單.苔蘚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沒有吸收水分、無機鹽的功能.它的莖無維管束的分化,缺少維管植物普遍存在的木質部.它的葉構造更簡單,僅由單層細胞構成,沒有葉脈.雖不是真正的根、莖、葉,但利用它們,苔蘚植物在陸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故選:D

⑺ 形成地層中煤礦由什麼植物形成蕨類 苔蘚 還是被子植

實際上形成煤的原植物可以很多,地質歷史上有多個不同的聚煤期,不同聚煤期的版優勢植物類權群是不同的,因此形成煤炭的植物也不盡相同。在中國,大部分煤炭都是由中生代的裸子植物、古生代的蕨類和新生代的被子植物形成的,如我國華北山西組、太原組、本溪組煤層就是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形成的,中生界煤田主要是由裸子植物形成的,苔蘚和藻類可以形成煤炭,但是形成煤炭的能力和規模都很有限。早古生代及以前的煤炭,特別是海相煤,主要是苔蘚和藻類形成的。

⑻ 煤是由什麼植物產生的

煤是古代植物遺體堆積在湖泊、海灣、淺海等地方,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一種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積岩。煤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碳、氫、氧、氮、硫等元素。在顯微鏡下可以發現煤中有植物細胞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層中還可以發現植物化石,所有這些都可以證明煤是由植物遺體堆積而成。

科學家們在地質考察研究中發現,在地球上曾經有過氣候潮濕、植物茂盛的時代,如石炭紀、二迭紀(距今約3億年)、侏羅紀(距今約1.3億~1.8億年)等。當時大量繁生的植物在封閉的湖泊、沼澤或海灣等地堆積下來,並迅速被泥砂覆蓋,經過億萬年以後,植物變成了煤,泥砂變成了砂岩或頁岩。由於有節奏的地殼運動和反復堆積,在同一地區往往具有很多煤層,每層煤都被岩石分開。

由植物變為煤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菌解階段,即泥炭化階段。當植物堆積在水下被泥砂覆蓋起來的時候,便逐漸與氧氣隔絕,由嫌氣細菌參與作用,促使有機質分解而生成泥炭。通過這種作用,植物遺體中氫、氧成分逐漸減少,而碳的成分逐漸增加。泥炭質地疏鬆、褐色、無光澤、比重小,可看出有機質的殘體,用火柴燒可以引燃,煙濃灰多。

(2)煤化作用階段,即褐煤階段。當泥炭被沉積物覆蓋形成頂板後,便成了完全封閉的環境,細菌作用逐漸停止,泥炭開始壓縮、脫水而膠結,碳的含量進一步增加,過渡成為褐煤,這稱為煤化作用。褐煤顏色為褐色或近於黑色,光澤暗淡,基本上不見有機物殘體,質地較泥炭緻密,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煙。

(3)變質階段,即煙煤及無煙煤階段。褐煤是在低溫和低壓下形成的。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較深位置時,就會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使褐煤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主要是水分和揮發成分減少,含碳量相對增加;在物理性質上也發生改變,主要是密度、比重、光澤和硬度增加,而成為煙煤。這種作用是煤的變質作用。煙煤顏色為黑色,有光澤,緻密狀,用蠟燭可以引燃,火焰明亮,有煙。煙煤進一步變質,成為無煙煤。無煙煤顏色為黑色,質地堅硬,有光澤,用蠟燭不能引燃,燃燒無煙。

⑼ 形成地層中煤礦是什麼

煤炭主要是由碳和氫兩種可燃燒的化學元素組成,它們是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生長專在地面的植物,屬後來由於地殼的下沉與上升,將它們深深埋藏在地下,而且與空氣隔絕,同時還長期受到地熱和地壓的作用以及細菌的分解和侵蝕,才逐漸變成現在的煤

⑽ 煤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形成地層中煤礦的主要是() A.遠古時期的蕨類植物 B.遠古時期的苔

在距今2億年以前,地球上曾經茂盛的生長著高達數十米的蕨類植物,它們構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後來,這些蕨類植物滅絕了,它們的遺體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炭.故A正確.
故選:A.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