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裂隙怎麼描述
A. 勘察報告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情況怎麼描述
鬆散孔隙水?應該叫鬆散堆積物孔隙潛水,這個是我們鑽探幾米、十幾米經常見到的地下水。另外,潛水之上經常還有局部弱或相對隔水層上的上層滯水,這類水受水文氣象條件變化比較大。
B. 岩溶裂隙含水岩組的水文地質特徵
一、岩溶裂隙發育狀況及分布特徵
本區出露地層較多,而岩溶裂隙的發育程度直接控制著其富水性的大小。岩溶裂隙的發育程度直接受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埋藏條件等因素制約。中奧陶統灰岩因其岩層厚度大、碳酸鈣含量較高,易形成大的溶洞、溶隙、陷落柱,因此地下水非常豐富;另外在地質構造較復雜的地段如開平向斜轉折端、城子庄背斜南北轉折端、荊各庄向斜邊緣、車軸山向斜北端、陡河斷層、小水坡斷層的影響帶等地,岩溶都很發育;唐山市東北部第四系厚度較小,孔隙水與岩溶水水力聯系密切,水交替強烈,易形成溶蝕裂隙及溶洞,地下水也很豐富,而被上覆隔水層掩埋的深部灰岩,因不能接受第四系孔隙水補給,水動力條件差,岩溶發育較差,供水價值不大。
(一)奧陶系岩溶裂隙分布特徵、發育狀況及其富水性
裸露型奧陶系灰岩主要分布在豐潤縣北部、灤縣西北部和唐山市東北部(開平向斜北翼),出露面積較小。覆蓋型奧陶系灰岩主要分布在開平向斜西北翼後屯至侉子庄一線;開平向斜東南翼巍峰山、塔坨、青坨營、李毫子庄一帶;車軸山向斜車軸山、韓城、四神庄一帶;荊各庄向斜一帶。其覆蓋層厚度不一,分布面積不等,發育程度差別較大。掩埋型奧陶系灰岩為石炭-二疊紀地層所掩埋,分布於各向斜的核部,岩溶不發育,但在向斜端部、翼部奧陶系灰岩淺埋區及斷層附近,古岩溶較發育。
奧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十分發育,連通性好,具有良好的導水性能。在同一構造單元的水位趨於一致,水力坡度在萬分之一左右,抽水影響范圍大,水位傳遞速度快,具有等幅、同步、面狀變化的特點。但在構造與構造之間,因地層岩性或阻水構造的分割,其水力聯系相當微弱。
(二)寒武系、青白口系、薊縣系和長城系岩溶裂隙發育狀況及分布特徵
寒武系、青白口系、薊縣系和長城系在北部山區有出露,岩性主要為鮞狀灰岩、豹皮狀灰岩、燧石結核白雲岩,岩溶裂隙較發育。在碑子院背斜軸部、開平向斜及車軸山向斜翼部,灰岩屬覆蓋型,覆蓋層厚度北部數十米,南部600m,大八里庄斷層西側厚達700m以上,岩溶裂隙一般不發育,僅在第四系厚度小於100m的地段岩溶較發育。
二、岩溶裂隙含水岩組的富水性
岩溶裂隙含水岩組的富水性與其岩溶裂隙發育程度基本一致。
山區主要出露青白口紀、薊縣紀和長城紀燧石條帶白雲岩和白雲質灰岩,地下水直接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在豐潤縣上水路一帶,泉水流量為5800m3/d左右,為強富水區,在灤縣基岩出露區,泉水流量為1706.4m3/d,為中等富水區,山區其他基岩出露區基本沒有泉水出露,為較差富水區。
在山前傾斜平原區普遍發育有覆蓋型和掩埋型岩溶裂隙含水岩組,覆蓋型岩溶裂隙含水岩組頂板埋深多小於300m,因直接接受第四系入滲補給,富水性較強,具有供水意義。如在開平盆地趙各庄、馬家莊一帶,奧陶系灰岩含水層,埋深160~230m,岩溶裂隙發育,鑽孔單井出水量可達10000m3/d以上。較強富水區分布在唐山市東礦區,單井出水量為2165~10047m3/d;其他地帶碳酸鹽岩鑽孔因埋深和直接接觸的岩層不同,單井出水量差別很大,豐潤縣老莊子鎮北部以及豐南市王莊子北部,只有J10孔單井出水量為2257m3/d、C11孔單井出水量為3140m3/d,出水量較大,其他碳酸鹽岩鑽孔單井出水量均小於1000m3/d。
C. 山區水文地質單元如何劃分
水文地質單元應該根據補給,徑流,排泄來劃分。從地形圖上,找出分水嶺,根據分內水嶺劃分水文單元超容標的水質 報告中要明確分布范圍,那些離子超標,超標程度等內容,實事求是的寫,不能含糊。
1,水文地質單元的劃分方法: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性而劃分的。
2,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包括地質結構、岩石性質、含水層和隔水層的產狀、分布及其在地表的出露情況、地形地貌、氣象和水文因素等。
3,水文地質單元:是一個具有一定邊界和統一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域。
D. 水文地質描述有哪些
區域地質條件:地層、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可分三部分敘述,一是水源,而是通道,三是突水點。也就是說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及排泄條件等,描述時要有數據對你的觀點進行支持等等,僅供參考。
E. 水文地質特徵
區內地表水體不甚發育。地下水受岩性、構造及地形地貌的控制,主要賦存於第四系底部、基岩裂隙和岩溶裂隙之中。可分為第四系鬆散層孔隙水;石炭-二疊系砂岩裂隙水;太原組石灰岩和奧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水。陝西省煤炭地質局一三一隊認為,第四系鬆散層富水性弱;石炭-二疊系富水性弱—中等,但透水性差;奧灰岩富水性強,透水性強,但極不均一。煤系地層含水量不大。
1.4.1 主採煤層3#、5#、11#頂板含水層富水特徵
(1)3#煤層頂板砂岩含水層
3#煤層頂板岩性主要為中粒砂岩、細粒砂岩和泥岩及砂質泥岩。中粒砂岩、細粒砂岩為煤層頂板裂隙承壓含水層,富水性弱,常由於砂岩和砂質泥岩互層而增強了隔水性,導致岩層透水性差,水位標高在402.05~481.41m之間。鑽孔單位涌水量0.00301~0.118L/(s·m),平均0.0452L/(s·m)。滲透系數為0.0042~0.487m/d,平均0.119m/d。泥岩和砂質泥岩中裂隙發育不好,形成隔水層。因此,頂板含水層基本屬無水力聯系的復合含水層。
(2)5#煤層頂板砂岩含水層
煤層頂板岩性主要由厚層中粒砂岩、細粒砂岩、粉砂岩和中薄層泥岩組成。中細粒砂岩裂隙發育,透水性好,構成裂隙含水層,泥岩為相對隔水層。含水層厚度5~20m。鑽孔單位涌水量0.0028~0.000038L/(s·m),平均0.0014L/(s·m),滲透系數0.0023~0.000078m/d。平均0.00115m/d。上述參數均明顯低於3#煤層頂板砂岩含水層。
(3)11#煤層頂板石灰岩含水層
煤層頂板岩性主要由石灰岩和石英砂岩組成,間夾少量泥質岩石。主要含水層為石灰岩裂隙承壓含水層,厚度8~10m,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較強,鑽孔靜水位高出地表2.53m。在構造破碎地段或岩溶發育地段可引起突水。
1.5.2 煤系基底奧陶系碳酸鹽岩岩溶裂隙含水層富水特徵
奧陶系地層是一個由石灰岩、白雲岩夾泥灰岩為主組成的復合含水體,在區內具有相對穩定統一的水位(+380m)。地層總厚410~520m,地下水主要賦存和運移於裂隙岩溶之中,含水性不均一,水力聯系復雜,受構造控製作用比較明顯。
(1)層段劃分與分布特徵
區內奧陶系碳酸鹽岩由下至上可劃分為冶里亮甲山組、馬家溝組和峰峰組三組,還可進一步按岩性組合分為八個岩性段(表1.2)。
表1.2 奧陶系地層劃分及主要特徵表
冶里亮甲山組主要出露於禹門口到盤龍河口一帶。馬家溝組在全區普遍出露,但盤龍河以北以下馬家溝組為主,以南以上馬家溝組為主。峰峰組也在全區發育,但因古風化剝蝕程度的差異和構造斷失強度不一,在全區賦存程度差別較大,其中在西塬溝以北煤系直接底為峰峰組二段,西啄溝到象山一帶峰峰二段基本不復存在,峰峰組第一段也斷續存留在局部地段。在象山(特別是英山)以南,據鑽孔揭露資料,峰峰組一、二段又普遍發育。總之,奧陶系碳酸鹽岩在全區分布規律為:北區和南區居水河以南出露最高層位為峰峰組二段,其中在桑樹坪井田厚度>20m,居水河以南該段厚度逐漸增大,到英山以南厚達近100m。居水河至西塬溝一線峰唯組呈片斷分布,厚度一般小於20m,這里由於受斷裂切割,煤系多處與上馬家溝組相接。
(2)含水層與相對隔水層劃分
據已有的水文地質資料分析,本區奧灰水的總體形態是以構造帶(斷層帶、裂隙密集帶)為基礎的網狀水體(井下突水點皆與構造破碎帶有關),故層狀徑流並不是主要形式。但就岩石的充水條件來看,宏觀上仍有層狀水的特點(仍受區域地層單位制約),其含水層和相對隔水層劃分如下:
1)相對強含水層:①峰峰組第二段。岩溶發育、裂隙率高達6.5%。據韓城礦務局記載的突水資料,1976年5月9日,桑樹坪礦原一號皮帶斜井突水,水量達1530m3/h,造成淹井事故,其突水點即位於峰峰組第二段厚層灰岩中;該礦其他各突水點,也大都位於距奧陶系灰岩頂面較近的部位,大致都相當於峰峰組第二段。②上馬家溝組第二段。岩溶發育,裂隙率平均為4.19%。本段地層由於塊狀和厚層狀白雲岩居多,在構造變動中極易發生破裂,故溶隙切穿的深度和張開程度都較大。它們可成為貫通和蓄積地下水的有利場所。據韓城礦務局的統計資料,馬溝渠礦90%以上的突水點都位於上馬家溝組第二段中,最嚴重的一次淹井事故是1976年8月6日於+240m石門東掘進頭發生的一次突水,最大瞬時突水量達12000m3/h,平均涌水量為5956m3/h。象山礦白雲岩與灰岩的互層中,最大涌水量為414m3/h。該段地層中鑽孔單位涌水量為3~24L/(s·m),大者達100L/(s·m)。
2)相對較強含水層:下馬家溝組第二段。裂隙率為4%,岩溶也較發育,但主要都集中於底部。其餘部分雖然裂隙較多,但多細小,並有充填,故從其本身特點來看,較前述兩個地層單位充水條件稍差。而韓城象山礦溝外排矸斜井掘進時(1975年10月18日)在本地層中也有突水233m3/h的記錄,故本段地層可定為相對較強含水層。
3)相對較弱含水層:下奧陶統的冶里亮甲山組。含硅質較高,膠結緊密,而且所含燧石團塊或條帶均作似層狀分布,不利於溝通各層間的水力聯系。測得該組地層的裂隙率為0.15%,足可構成隔水岩段。但在盤龍河溝口可見其所夾的白雲岩層中也有長軸1~2m的溶洞。該段地層性脆易裂,尚可發育較大的裂隙密集帶,且不能完全排除充水的可能。但目前尚未見到該段地層涌水的可靠記錄,故只能分析推斷將其劃為相對較弱含水層。
4)相對隔水層:峰峰組第一段和上、下馬家溝組的第一段都是泥質含量較高的地層單位,就其岩性分析,皆有相對隔水的作用,特別是峰峰組第一段的隔水作用更有其現實意義。據統計,該段的裂隙率相對較小,只有1.2%,而韓城礦務局匯總的資料中也有如下描述:在馬溝渠礦+240m石門突水前,在峰峰組一段中送巷道1672m,僅出現淋水和滴水現象,巷道總涌水量小於96m3/h,故有較強的隔水作用。
(3)破裂構造的導水性
區內破裂構造或構造帶主要集中於礦區淺部,大中型斷裂在中深部發育較少。雖然這些斷層以張扭性為主,野外所見斷層帶破碎開啟也較甚,但長期負責本區地質勘探工作的一三一勘探隊認為,大中型斷層的導水性差。節理裂隙的發育受層控性明顯,雖然局部呈帶分布,但垂向導水性不會太強。煤層斷裂一般規模較小,垂向貫通性小,據井下揭露資料所見,盡管許多斷層都見有淋滴水現象,但水量十分有限,不足以造成涌水或突水現象,對煤層甲烷溶解和逸散作用也不明顯。但對與煤系基底奧陶系岩層有連通作用的破裂構造必須引起注意,煤礦掘進至+380m水平以下時,遇到與該含水層有連通作用的破裂構造時,導水甚至淹井現象多見(參見本節有關部分)。本區中深部煤層賦存標高多在+380m以下,11#煤層多位於+300~+200m以下,在各煤層特別是11#煤層中鑽進卸壓後,如其底板壓力不足以抵抗水頭壓力或底板受破裂構造破壞較甚時,很可能造成淹井事故。煤層甲烷開采時的壓裂工藝也更會加劇底板的破壞和固有裂隙的開啟導通。這些都會給甲烷開采帶來困難。這些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各煤層頂板及煤繫上覆地層的含水層水力聯系不密切,對煤層甲烷影響不顯著。但奧灰水對煤層甲烷的影響主要在煤礦開采或甲烷開采形成壓力釋放後可能有明顯作用。據構造研究結果看,礦區南部清水伸展性破裂帶和中部東澤村伸展性破裂帶不同程度切穿煤層,可能對奧灰水導通有一定作用。近東西向、北西向及北東向裂隙發育密集時也會在壓力釋放後導通奧灰水,因此應對這些構造或構造帶給予重視,甲烷開采工程應盡可能避開之。
F. 水文地質編錄和地質編錄有什麼區別,分別主要描述哪
水文、抄工程地質編錄區別:襲
地層岩性、節理裂隙的性質及發育程度情況,確定岩層的軟硬及破碎程度,風化帶及風化夾層的位置和深度.進行RQD值的統計,按回次記錄大於10厘米長的岩心長度,按地質分層計算RQD值(%).
描述岩(礦)石名稱、礦化蝕變特徵、各種地質體產狀及形態變化、以及接觸關系、斷層構造及簡易水文地質鑽探工程編錄,應較詳細描述岩石組合特徵。
G. 麻煩請問,怎樣描述區域的簡略水文地質特徵
這個要看你描述的區域的大小,給你一個模板,希望有用。
H. 水文地質編錄和地質編錄有什麼區別,分別主要描述
水文地質編錄主要指岩土層滲透系數及分布特性的現場分區域分層內次的描述;
地質編錄一般指容工程地質編錄,主要是對岩土層岩性的現場分布進行細致描述,為工程結構安全及完工提供基本工程地質資料,為工程後評價或各類地質隱患提供基礎資料。
I. 水文地質裂隙溶蝕在剖面圖上如何表示
不規則的小圈圈,怎麼說呢,你可以查查標准圖例
J. 在鑽孔水文地質編錄時,怎麼判斷裂隙是張開的還是閉合的詳細點
是岩石質量指標,通用的鑒別岩石工程性質好壞的方法。利用鑽孔的修正岩芯採取率來評價岩內石質量的優劣。容一般用直徑為75mm的金剛石鑽頭和雙層岩芯管在岩石中鑽進,連續取芯,回次鑽進所取岩芯中,長度大於10cm的岩芯段長度之和與該回次進尺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主要反映岩石完整程度,即裂隙在該地段地層中的發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