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地質遺存有哪些
❶ 四川地質地貌旅遊資源有哪些具體一點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四川有世界遺產6處,列居全國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遺產3處(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處(峨眉山一樂山大佛),世界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東風堰)。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的保護區有4處(九寨、卧龍、黃龍、稻城亞丁)。
四川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4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5處。國家A級旅遊景區156家(其中5A級10家,4A級130家),有「中國旅遊勝地40佳」5處。峨眉山、九寨溝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四川共建自然保護166個,面積89100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8.4%,卧龍、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白水河、黑水河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作為大熊貓世界自然遺產地最精華區域,也已進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10年森林公園經營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面積的1.5%。2013年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園121處,國家森林公園33處。
四川地質構造復雜、地質地貌景觀豐富,已發現地質遺跡220餘處,有興文和自貢2處世界地質公園(自貢恐龍博物館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為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國家地質公園14處,國家水利風景區16處,其數量居全國前列。
四川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1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6處。
❷ 四川省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主要為泥石流、滑坡,因為是多少地區,而且雨量充沛,泥石流、滑坡非常常見。
❸ 四川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四川省的名勝古跡有: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景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樂山峨眉山旅遊景區、樂山樂山大佛風景區、成都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等。
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是中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
拓展資料:
四川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項,世界自然遺產3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項;國家5A級旅遊景區12處,4A級景區185處;中國最佳旅遊城市1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8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
參考資料:網路四川省
❹ 四川有5處世界遺產是那些
1.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1992年12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自然遺產類別。
2.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1992年12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自然遺產類別。
3.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1996年12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類別。
4.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年11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文化遺產類別。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2006年7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自然遺產類別。
(4)四川的地質遺存有哪些擴展閱讀:
世界遺產的選定標准
一、文化遺產:
凡被推薦列入《世界遺產》的文化遺產,須至少符合下列一項標准,並同時符合真實性標准:
1.能代表一項獨特的藝術或美學成就,構成一項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在相當一段時間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於建築藝術、文物性雕刻、園林和風景設計、相關的藝術或人類住區的發展已產生重大影響的;
3.獨特、珍貴或歷史悠久 的;
4.構成某一類型結構的最富特色的例證,這一類型代表了文化、社會、藝術、科學、技術或工業的某項發展;
5.構成某一傳統風格的建築物、建造方針或人類住區的典型例證,這些建築或住區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轉的社會文化、經濟變動影響下已變得易於損壞;
6.與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關系。
它在設計、材料、施工或環境方面的真實性都要經得起考查。真實性不僅僅關繫到文物的初始形式和結構,而且也要關繫到文物存在過程中有藝術和歷史價值的後加的修改和增添。
二、自然遺產:
凡被推薦列入《世界遺產》的自然遺產,須至少符合下列一項標准,並同時符合真實性標准:
1.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發展階段的典型範例,包括生命的記載、地形發展中主要的地質演變過程或具有主要的地貌或地文特徵;
2.代表陸地、淡水、沿海和海上生態系統植物和動物群的演變及發展中的重要過程的典型範例;
3.具有絕妙的自然和物種多樣性的棲息地,包括有珍貴價值的瀕危物種。
❺ 就是詳細的描述四川地質從古到今的演變歷史!各個地質時期四川的相關地質情況!
你這個也太泛了,我覺得還是推薦你看個書吧,去看萬天豐寫的中國大地構造學綱要,那裡面什麼都有,如果打上來我要累死了.
❻ 四川的地質特點,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因處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帶, 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條件和暴雨、地震等誘發因素頻發影響, 使之成為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易發區。汶川大地震更是給四川和全國帶來巨大損失和傷害。本文分析了四川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防治措施和建議。
一 四川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
(一) 地質災害分布廣,頻繁發生
四川省的地質災害在地域分布的總體格局是西部多於東部,且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大、成災快、暴發頻率高、延續時間長的特點。災害發生盆周山地多於盆中,河谷多於平壩,工程活動頻繁區多於工程活動稀少區。
據部分統計, 全省現具有一定規模, 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約10萬余處, 泥石流溝3000餘條,危及120餘座縣市所在城區和800多個鄉、鎮,500餘家工廠、礦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損失達數億元, 2007年全省21個市(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災害類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為主,因地質災害傷亡200多人人,直接經濟損失達6億多元。
(二)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漸突出
四川省是一個礦業大省,近年來不合理開采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惡化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給礦山企業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礦山不合理開采引起了崩塌、滑坡, 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 地表開裂、礦碴泥石流等災害, 如1995 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礦在開采過程中, 因其回風巷道穿過了頂板芒硝淋溶帶致使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礦區附近余居民缺水;1995 年宜賓維興鎮在採煤過程中,關刀岩坡頂發生地表開裂,形成塌陷帶,前緣發生大規模崩塌。
(三)人類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
隨著四川省各項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資力度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但同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加深,特別是地質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災害也更加嚴重。 由於大量建設的挖方、填方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邊坡失穩、誘發滑坡、崩塌或形成危岩並導致老滑坡的復活。
(四)季節特徵明顯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內降雨集中分布每年的5-10月, 佔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大量的降雨入滲、浸潤、軟化岩土體,降低斜坡的穩定性。據統計幾乎所有的地質災害暴發均與暴雨及長時間降水有關,特別是泥石流的發生更與降雨關系密切。
(五) 地質災害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劇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 雖然它的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 但其危害嚴重。
四川省泥石流發生程度高,大、特大規模泥石流的發生是造成省內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嚴重的泥石流活動區,土壤年侵蝕模數接近3000立方米/平方公里,強大的侵蝕作用使得溝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斷加劇,山地環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壞,並致使泥石流多發區失去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洪水和保護水土的能力,水土流失現象也隨之加劇。
二、四川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生物治理措施
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促使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寧河上游、雅礱江及金沙江中下游、嘉陵江中上游地段因森林砍伐、開山採石、采礦等活動對原始植被及自然邊坡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導致一系列地質災害的發生。為此須採取相應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復生態環境以達到有效地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目的。
生物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對陡坡旱地退耕還林,恢復森林植被,減少人類工程活動對坡體自然平衡的破壞;禁止任意採石取土,破壞丘陵和山地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質災害的發生。
2、工程治理措施
(1)防治滑坡的主要措施: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及地下水對滑坡形成的影響,採用攔截、 護坡、堵塞方法防止地表水入滲;修建排水溝、滲井等排走滑體內地下水;增大滑體的抗滑力,阻止滑坡的形成,如修擋土牆、抗滑樁或錨拉抗滑樁;改善坡體形態,消除隱患,可採用後緣減載、前緣載入等方法;改良坡體岩土體性質,提高強度,增大穩定性。可採用灌漿、 錨固、釋水等方法。(2)防治崩塌的主要措施:修建護坡、護牆、人工削坡等消除小型崩塌隱患;疏導地表水和地下水,減緩沖蝕及侵蝕(3)防治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攔截、滯流,修建攔砂壩、 攔渣壩,設置停淤場,減弱泥石流的動力作用;減少物質流通,疏導下游;設置排導槽,約束水流,改善溝床平面, 抑制泥石流暴發。總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從多種因素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採取生物治理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多方面,需在各級政府的統一協調指揮下才能有效的減輕地質災害損失。國土、氣象、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報,確保省、市、區縣之間的信息暢通,達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及時掌握雨情、水情、災情,為制定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確依據。
2、認真貫徹執行有關政策法規、宣傳地質災害知識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位於易發區內或重要地質災害點附近的單位和群體,要建立地質災害日常監測制度,並按照有關要求隨時上報災害發展情況,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監督檢查。
四川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繁、危害嚴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艱巨。提高全民地質災害預防意識和知識水平是重要而有效的防災減災途徑,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材料、宣傳欄和發放防災明白卡等方式,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群眾的防災減災能力和地質環境保護意識。
3、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查清地質災害發育分布和危害情況,編寫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具有指導意義。
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並通過對各縣、區地質災害資料的綜合研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水平,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指導今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照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輕重緩急,分批分期安排治理,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能夠有序進行,以取得最大防災減災效果。
4、完善各項制度,增強應急反應能力
各縣區要擬定本行政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各項職責。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成立地質災害防治組織機構,實行值班、帶班制度,並按照有關要求隨時上報災害發展情況,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報警和監督。及時掌握地質災害信息。一旦出現地質災害險情,快速組織搶險救災、災民安置、災害防治、重建家園等工作,以減輕地質災害損失,逐步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減災。
5、加強建設用地地質災害評估、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強烈,大規模挖山填溝可能誘發地質災害,必須認真做好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非常重要。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建設場地須進行專門的治理,防止誘發新的地質災害。
6、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
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年度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建立重要的資金支持系統,確保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勘查設計、治理等工作的及時順利進行。
❼ 四川的地質構造是怎樣的
四川地質構造復雜多樣,它跨中國三大構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馬拉 雅構造專域,東部屬屬濱太平洋構造域,北部為古亞洲構造域。四川境內東、西 部構造分帶明顯,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為界,該界以東為揚子 准地台(台區),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皺系和三江褶皺系(槽區)。此外, 瑪沁、略陽、城口、房縣一帶以北屬秦嶺褶皺系。 東部揚子准地台基底具雙層結構,下構造層為結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 相當岩群組成,同位素年齡 19 — 29.5 億年。上構造層是褶皺基底,由會理 群及其相當岩層組成,同位素年齡 8.5 - 17.0 億年。西部槽區也發現上構造 層岩群,如恰斯群,它與會理群相似。東部台區的蓋層是上震旦統-中三疊 統,屬海相地台型沉積。西部槽區的震旦系-三疊系為冒地槽型沉積。 各類構造形態及空間分布,東西兩部明顯不同。台區川中為舒緩斜、穹 隆與向斜,川東為梳狀褶皺,川東南是垛狀褶皺,川西北為短軸褶皺。西部 槽區構造線多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皺。
❽ 四川世界遺產有哪些
四川世界遺產有: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
❾ 四川省有哪些文化遺存
三星堆遺址群規模巨大,范圍廣闊,大多分布在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西北的鴨子河南岸,以及馬牧河南北兩岸的高台地上,是四川省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
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可分為4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2期至4期則屬於青銅文化。
三星堆古文化遺存分布點達30多個,其中以西城牆遺址、月亮灣城牆遺址、祭祀坑遺址、古城牆遺址、仁勝墓地遺址最為重要。
西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台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
在城牆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寬約20餘米的缺口,將西城牆分為北、中、南三段。其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拐折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
結合從北端鴨子河和南端馬牧河沖刷暴露出的城牆剖面,以及夯土內包含物分析來看,西城牆的結構、體量、夯築方法和年代,與南城牆及東城牆相近。
月亮灣外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台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東北和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牆與西城牆北段基本平行。
月亮灣內城牆全長650米,頂寬20米左右,高2.4米至5米。北端寬30米至45米,中段有拐折,夾角為148度,北端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
城牆南段較高。城牆東側有壕溝。根據在北段北部的情況,月亮灣牆橫斷面呈梯形。
牆體採取了無基槽式平地起夯,由東向西依次分塊斜向堆築的夯築方法,牆體材料主要為泥土和沙土,局部採用卵石壘築、支撐。城牆結構清楚,夯層明顯,夯築方法較為特殊。
三星堆著名的一、二號祭祀坑位於三星堆城牆東南是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兩坑坑室走向一致,均為東北和西南走向。坑口呈長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齊,經填土夯打而成。
坑室內器物均分層放置,埋藏現象前所未見,大多數器物埋藏時或埋葬前明顯經過有意的焚燒和破壞,或燒焦、發黑、崩裂、變形、發泡甚至熔化,或殘損、斷裂甚至碎成數塊或數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銅器、頭像及面具有的口部塗朱,有的眼部描黑。
一號坑共發現各類器物567件。其中,青銅製品178件,黃金製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貝124件,雕雲雷紋骨器10件,完整陶器39件,以及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
二號坑共發現各類遺物以及殘片和可識別出的個體6095件。其中,青銅製品736件,黃金製品61件,玉器486件,石器15件,綠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貝4600枚。
兩坑中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其他地方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如青銅群像、青銅神樹群、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
兩坑器物不僅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文化面貌復雜、新穎、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規格極高,製作精美絕倫,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黃金冶煉加工技術、玉石器加工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
三星堆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南部,呈西北和東南走向。西北端的地面部分,現存部分長約40米;東南端臨馬牧河岸緣,原城牆分布情況依稀可見。
根據城牆基礎可知,三星堆城牆長度為260米,基礎寬度為42米。城牆南側有壕溝,寬度30米至35米,壕溝距地表深2.84米,壕溝深2.4米。
城牆上開有兩個缺口,據考證,缺口的年代不會早於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條內城牆。
三星堆城牆結構、築法、體量及城牆內的包含物與東、西、南城牆基本一致,唯頂部寬度不及其他城牆。
仁勝村墓地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這是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遺跡。僅在約900平方米的范圍內,就發掘出29座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和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
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較為考究,絕大多數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幾類隨葬品。
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的新器形,如玉錐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而玉牙璧形器極為罕見,玉錐形器則明顯地具有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風格,引人注目;另有一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鑽有9個圓孔,可能與古代占卜術有關。
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相當於中原的夏王朝時期。仁勝村墓地的發現,對於進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喪葬習俗及占卜禮儀,以及與其他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聯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青關山遺址位於鴨子河南岸的台地上,發現大型紅燒土房屋基址一座,其平面呈長方形,西北和東南走向,能觀察到的面積約為100平方米。
西北和東南都由紅燒土夯築而成,並夾雜大量卵石。土房屋基槽寬三四米。據推測,其修築方法為先挖基槽,然後夯築房基。
在房基內外兩側距離房基邊緣均發現成排的紅燒土塊檐柱遺跡。紅燒土塊一般為長方形。兩排檐柱之間可能為廊道。
該房屋基址的實際面積、修築方法、殘存高度、進深開間並不清晰,但如此規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遺址中是從未遇到的,其功能已遠遠超過一般居室的需要,它們極有可能是宮殿性質的建築,建築年代為商代。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
三星堆博物館保存的玉瑗
❿ 四川的地質井有哪些
地質井???還是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