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平面以來是什麼地質時期
A. 曾經海平面下黃海露出地表,大約存在5000-6000年,這個時期出現過文明,
當然找不到,華夏文明才不過5000多年。你所說的文明是僅人類活動還是人類文明。專
如果是前者,僅指人類活動。那麼屬可能性也非常小。黃海基底由前寒武系變質岩系組成。北部屬於中朝准地台的膠遼隆起帶,在第三紀時基本上處於隆起背景。南黃海在新生代時經受了大規模的斷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積。海域內的主體構造走向為北北東,由大致平行相間排列的隆起帶與拗陷帶(盆地)組成。膠遼隆起帶和南黃海——蘇北拗陷帶構成了黃海的海底構造骨架,其東南緣經浙閩隆起帶延伸入東海。這些隆起和拗陷帶成為黃海陸架發育的基礎和邊界條件。晚近地質時期以來,黃河、長江帶來豐富的泥砂填沒了構造拗陷、水下谷地、構造隆起和水下丘嶺,從而形成了現在寬廣、平坦的大陸架。第四紀以來冰期、間冰期更迭交替、海面頻繁升降,使大陸架多次成陸,又多次受到海侵。最後一次海侵是在距今2~1.5萬年間開始的。距今6000年左右,海面才上升到接近現在的位置。
那個時期只能算是黃河下游的文化,應該就是「龍山文化」,當然也不是所謂的黃海,而是黃海的大陸架地區。
B. 全球海平面的變化是怎樣的
大洋抄沉積物具有明顯的韻律性和旋迴性,它反映出一系列交替的氣候狀況。這與人們普遍關心的海平面變化有直接的關系。大陸及其邊緣地帶的顯生代沉積地層資料,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變化。地質時期全球海平面變化范圍在幾十米到幾百米之間。研究表明,長期的海平面變化,可能與洋盆體積變化有直接關系,而短時期的海平面變化,則是由氣候因素引起的。顯然,海平面變化的確切原因,應該說還沒有完全為人們所認識。在南大洋進行的若干深海鑽探獲得大量資料信息,使人們對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古氣候演變過程有了初步了解。但是,當南極冰川在第三紀中期發生大量擴展時,北半球的冰川並不存在。這種極大的反差,讓地質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C. 什麼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平均海平面(mean sea level),是指水位高度等於觀測結果平均值的平靜的理想海面 。觀測時間范圍不同,有不同概念的平均海平面,如日平均海平面、年平均海平面和多年平均海平面等等。一些驗潮站常用18.6年或19年裡每小時的觀測值求出平均值,作為該站的平均海平面。
(3)高海平面以來是什麼地質時期擴展閱讀:
海平面一般是指多年的,每小時潮位觀測記錄的平均值,而用來計算海平面高度的數據是日平均、月平均或者年平均等海平面高度。計算日平均海平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用24h或25h的潮位數據求出的計算平均值;二是杜德森提出方法及其衍生的計算方法;三是用求積儀直接在驗潮記錄曲線上進行測量,求出上下面積相等的中間線,作為該天平均海面的高度。
日平均海平面不但隨天氣狀況而變,而且具有季節、半年、一年和多年周期的變化。月平均海平面在一年中的最大變幅,即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稱為年較差。渤海月平均海平面的年較差為60~70厘米,黃海為35~50厘米,東海為30~35厘米,南海為20~40厘米,孟加拉灣恆河口的月平均海平面年較差可達170厘米,而太平洋的火奴魯魯(檀香山)則僅約8厘米。
這種差異,主要由該地區的海洋水文和氣候條件所決定。年平均海平面的差異,可達10厘米左右,它主要取決於氣候和天體運動的長周期變化。至於地質年代中的海平面變化,則與冰川的消長和地殼的變遷有關。
D. 海平面的文獻記載
測量困難
在測量一個離地面比較遠的地方的海平面時專家使用一個稱為大地水準面的「水平」的參考表面,測量的是海平面與這個大地水準面之間的高度差。假如沒有外力的作用海平面應該與大地水準面一致,它相當於與地球萬有引力的一個等勢面。事實上由於海流、氣壓變化、溫度和鹽度的變化等等會導致海平面與大地水準面不等。即使長時間的平均值兩者也不相同。這個長期的、地區性的差異被稱為海面地形,其數值可以達±2米。傳統上在測量海平面時要考慮到228個月的默冬章和223個月的食周對潮汐的影響。海平面在地球表面不是到處都一樣的,比如巴拿馬運河的太平洋側的海平面比大西洋側的海平面高20厘米。尤其在引力反常的地區在航空母艦上降落這個問題會非常嚴重。為了克服計算上的困難飛行員使用廣域差分系統所定義的參考橢球,而不使用大地水準面來定義海平面高度。而且全球定位系統也適用這個參考橢球。
陸地與海平面之間的變化可以有多種原因,海面升降一般是由於氣候變化造成的,均衡補償的變化是由於板塊作用等導致的,而不是因為海水總量的變化導致的。冰川期末冰川的融化導致的海平面的變化是海面升降最典型的例子。通過對地質穩定的海岸地帶的沉積的考察古氣象學家可以測定過去的海平面的位置。火山島的升降是非常典型的均衡補償的海平面變化。隨著火山岩的冷卻這些島嶼開始下降。在沒有液體海洋的行星表面行星學家往往計算一個「平均」高度。這個平均高度有時也被稱為「海平面」,它用來作為測量行星表面各個地點的高度的參考面。
隨時期變化
隨地理時期的變化海平面不斷變化。現在的海平面幾乎是所有地質時期里最低的。在最近一次冰川期中(其頂點約為兩萬年前)由於蒸發的海水在北半球的冰雪中堆積當時的平均海平面比現在低130米。大多數冰川在一萬年前融化,但至今為止小冰川依然在融化。在地球歷史上類似的冰川周期已經發生過數百次了。
測量標准
近來有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據測定,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年,略高於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海平面在地理測量中經常作為高度的標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拔高度採用青島港驗潮站的長期觀測資料推算出的黃海平均海面作為零點。
E. 地質歷史時期海平面是怎麼變化的
根據地層記錄,恢復地質歷史時期古海平面都存在升降變化。第四紀的海平面變化研究比較透徹
F. 地質歷史時期海平面是怎麼變化的海平面的上升和地球的幾次溫暖期有沒有直接且唯一的因果關系
由地層的記錄,陸上保存有淺海到深海的沉積物,淺海的灰岩到深海的硅質岩等,說明海水曾已淹沒這些現今的陸地,縫合帶中有蛇綠岩套,更說明了現今這些造山帶間曾是汪洋大海;而現今海水之下的有些大陸架上仍保留有陸上的沉積物,化石,說明海平面曾有一段時間遠遠低於現今位置,所以海平面的變化在地質歷史時期應該是呈曲線狀的,有海侵時的高位,有海退是的低位。
地球處於溫暖期時按道理海平面是該上升的,但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應該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吧;如板塊運動的影響,陸殼的相對沉降與隆升,大洋的消亡與生長,都會引起海平面劇烈變化、、、、
G. 海平面的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
大洋沉積復物具有明顯的韻律性和旋迴性制,它反映出一系列交替的氣候狀況。這與人們普遍關心的海平面變化有直接的關系。大陸及其邊緣地帶的顯生代沉積地層資料,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變化。地質時期全球海平面變化范圍在幾十米到幾百米之間。研究表明,長期的海平面變化,可能與洋盆體積變化有直接關系,而短時期的海平面變化,則是由氣候因素引起的。顯然,海平面變化的確切原因,應該說還沒有完全為人們所認識。在南大洋進行的若干深海鑽探獲得大量資料信息,使人們對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古氣候演變過程有了初步了解。但是,當南極冰川在第三紀中期發生大量擴展時,北半球的冰川並不存在。這種極大的反差,讓地質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H. 什麼叫地質時期,歷史時期,近代時期
地質時期
指地球歷史中有地層記錄的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於目前已經發現地球上回最老的地層同位素答年齡值約46億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億年為界限,將地球歷史分為兩大階段,46億年以前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後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另:
地質時期,為地球的地質歷史所佔據的漫長的時間范圍, 從大約39億年前(相當於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齡)延續到今天,實際上就是由地層所代表並記錄在地層中的那一段地球的歷史。
歷史時期是指人類活動的歷史 包括史前歷史在內
近代分世界近代 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開始 中國近代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I. 海洋地質的簡介
主題詞或關鍵詞: 地質科學 海洋科學
內容
在進入21世紀後的十幾年裡,國際海洋地質學界關注的問題是從「全球變化」這個層面,探索人類活動之前的地質時期,或宇宙范圍內的地球自然環境變化周期和發展趨勢。揭示地球系統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水圈與其他圈層的內部反饋機理以及相互作用,預測地球未來的環境變化趨勢。 科學家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地球板塊構造和地球構造仍然是海洋地球物理學家們關注的課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對新的地球板塊構造理論進行論證。其研究領域多集中在大洋地殼、被動陸緣和主動陸緣等方面。從早先的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等基礎,發展成了板塊構造理論,並為今天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人們關心的問題是,關於板塊運動的驅動力的作用方式和內在機理,或者說,造成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受哪些因素影響?板塊的剛性程度、板塊動力學以及相關的地質作用是什麼?其發展過程又是如何進行的?
20世紀70年代後、80年代初,科學家們提出地體構造理論。隨後,各國地質學家、海洋地質學家,相繼發現許多性質不同的地體組成。例如,地層地體、破裂地體、變質地體和復合地體等。雖然,地體本身或各地體之間產生斷裂、漂移、碰撞和增生等不同演化過程,但是,人們有理由相信,地體構造乃是現代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板塊構造的驅動力問題,多數學者贊同是地幔對流及其與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具體的對流性質、規模、板塊運動方式等,仍存在較大分歧。特別是對已經提出來的「淺對流模式」和上下地幔分別存在的對流形式--「雙層對流模式」等論點,由於論據不足,產生爭議。
人們更為關注地殼構造和沉積史及俯沖史,包括被動陸緣熱礦史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解決的問題是,被動陸緣底下地殼的性質如何確定?在大陸產生分離之前,是否會出現過地殼拱起、擴張、斷裂等地質現象?出現的性質和時間如何確定?被動陸緣下的地殼是否是從大陸地殼演化而來的?大陸分離後立即形成的大洋地殼是否與海底擴張的穩定期形成的大洋地殼不同?被動陸緣如何隨時間的推移而上下運動?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沉積過程、沉積物的熱狀冷狀史?被動陸緣塊狀滑動過程和模式是什麼?從減少災害的角度看,人們關心,深海溝與島弧之間地帶的構造形式,火山弧與深海溝之間地帶的上下垂直運動,孔隙水在俯沖過程中的作用是什麼?弧後盆地的直接或間接成因?
(2)古海洋學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古海洋學是20世紀70年代後產生的新學科,主要是把大洋水體的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在海洋系統中,依靠海洋沉積,研究過去海水與水團、海水化學和海洋生產力、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演化規律,討論它們對全球大氣和大陸環境的影響。國際古海洋學界正積極投入「全球變化」的研究,其研究的重點是探索人類活動以前或地球以外的全球自然環境變化的周期和趨勢。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古海洋學已經被許多國際組織列為海洋地質學的重要內容。由於古海洋學本身固有的學科多,有跨學科性質,能建立探索機制模式等特點,與「全球變化」的總研究目標十分吻合,已成為「過去全球變化」、「全球海洋通量計劃」等核心研究項的重要組成部分。
(3)關注大洋熱液循環研究課題。20世紀70年代後,通過載人深潛器等,人們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若干洋底進行調查。人們陸續發現幾個大的洋底熱泉區。熱泉區的發現,表明洋底熱液活動對大洋地殼、沉積物和海水的地球化學研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海底擴張理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洋底熱液是含量極高的熱液礦床。這一發現,立即引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極大興起。毫無疑問,洋底熱泉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礦藏,為21紀人類開采礦藏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們在洋底熱泉區的周圍,發現大量的特殊生物區系,以及高溫缺氧條件下,海水中有極高濃度的有機物,也就是類似原生生命體的細菌。科學家們稱,洋底熱泉好像是一片生命的綠洲。地質學家們為此設想,洋底熱泉的環境,酷似前寒武紀早期生命誕生時的環境。如果這一命題能夠成立,那麼,它將為地球生命地源研究提出很多新研究課題。
洋底熱泉中還有高濃度的化學物質,例如,硅和鈣等。這就提出一個課題,如果熱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測量值有代表性的話,那麼,硅可能是由熱液過程以與大陸侵蝕過程相同的速率進入大洋的。假如這個推斷能夠成立,這對於估算在過去2億年中,大洋化學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過程,應當與海底擴張的速率有某種關系。
(4)海洋沉積學已經形成,並發揮巨大作用。在全球變化研究中,人們採用比較沉積學、碳酸鹽濁流沉積和事件沉積進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例如,確定了第四紀以來的海面變化,特別是漸新世以來變化的可比性。資料顯示,它與全球氣候的變化曲線有某種一致性。再如,對災變事件研究表明,災變事件對沉積物的影響,要比長期正常沉積作用大許多。20世紀80年代後,幕式沉積研究和現代災變理論逐漸引入沉積學。陸架沉積動力學研究重點,開始轉向事件沉積學的研究,特別是旋迴和事件沉積在陸架沉積層中的作用和地位,愈顯重要。
大洋沉積物具有明顯的韻律性和旋迴性,它反映出一系列交替的氣候狀況。這與人們普遍關心的海平面變化有直接的關系。大陸及其邊緣地帶的顯生代沉積地層資料,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變化。地質時期全球海平面變化范圍在幾十米到幾百米之間。研究表明,長期的海平面變化,可能與洋盆體積變化有直接關系,而短時期的海平面變化,則是由氣候因素引起的。顯然,海平面變化的確切原因,應該說還沒有完全為人們所認識。在南大洋進行的若干深海鑽探獲得大量資料信息,使人們對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古氣候演變過程有初步了解。但是,當南極冰川在第三紀中期發生大量擴展時,北半球的冰川並不存在。這種極大的反差,讓地質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大自然給人們設置的一道課題。
J. 公元前7000萬年是什麼地質時期
一、距今7000萬年是古近紀時期。
二、古近紀,舊稱早第三紀,是地質年代中新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65.5±0.3百萬年(Ma),大約距今6500萬年,結束於23.03±0.05M,延續了約4247萬年a。古近紀屬於顯生宙新生代,也屬於非正式的第三亞代;古近紀的上一紀是白堊紀,下一紀是新近紀。古近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
三、古地理方面,在大陸內部海侵范圍顯著縮小。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開始奠定了許多山系的雛型。中國的古近系以陸相為主,僅在邊緣地帶如台 灣、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積。植物界中,從晚白堊世開始開始佔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趨繁盛,植物分區更接近現代。
四、古近紀之前是白堊紀,之後是新近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