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水文氣象是什麼

地質水文氣象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2 11:58:05

⑴ 請問,關於施工組織設計中的水文氣象地質問題。

當地的水利網站或國土資源網站,有的有有的沒有
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年鑒,在中國知網上有,不過可能要付費

⑵ 長春市南關區的地質氣象和水文特徵是什麼

南關區在地質結構上屬第四系堆積物,除有部分基岩裸露外,大部地區均被第四系地層所覆蓋,內與基容岩呈不整合接觸。地質構造屬於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的沉降帶過渡地帶,松遼盆地東南緣、伊舒地塹呈北東向在東南部通過,屬於天山~興安嶺區,松遼中斷陷分區,東部隆起小區,與吉林華力西褶皺系二級分區相接。地質年代分泥盆紀、二迭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
水文
南關區區境南部大型水庫新立城水庫是市主要水源地之一。伊通河流經境緣。
氣候
南關區氣候介於東部山地濕潤與西部平原半乾旱區之間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東部和南部雖距海洋不遠,但由於長白山地的阻擋,削弱了夏季風的作用;西部和北部為地勢平坦的松遼平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暢通無阻,故氣候總的特點是冬季嚴寒漫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暖短促,秋季晴朗溫差大。冬季,盛行偏西風,氣候寒冷、乾燥,最大風速可達30米/秒。夏季,東南風盛行。年均溫4.9℃。年均降水量593.8毫米。

⑶ 請問:氣象水文與水文地質條件中的水文各偏重什麼進行敘述

簡單地說:氣象水文是指地面以上的,水文地質是指地面以下的。並非簡版單與詳細。
氣象水文權無需提及地下水,水文地質無需提及地表水、降水量等,出現在一個報告中的兩節不要重復。
兩個合在一起寫就沒有問題了,但是,是兩個專業的事。
如:在鐵路勘察設計中,氣象水文由路基設計人員收集調查,水文地質由地質人員調查,分工明確、清楚。但我認為這樣的分工不好,地表水與地下水從原頭上是不可分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逕]、排密切相關。但目前就是這樣分工的。再者目前的大學里水文專業就是地面水,對於地下水幾乎也不學什麼東西,我們單位有新近來的水文專業的,他們都沒有學過地下水動力學。而我作為一個水工專業的也沒有學過地表水的調查。

⑷ 水文地質概念

下面這個看看.
根據和XX學之間的一般情況,把"是研究......的科學"這幾個字去掉,應該就可以用了~~~

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數量和質量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規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學科。

在不同環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運動和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狀況,可為科學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據。水文地質學對地下水的研究,著重自然歷史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同主要用水文循環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學關系密切,只是研究的側重點稍有不同。

水文地質學發展簡史

人們早在遠古時代就已打井取水。中國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約5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水井。古波斯時期在德黑蘭附近修建了坎兒井,最長達26公里,最深達150米。約公元前250年,在中國四川,為采地下鹵水開鑿了深達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中國漢代鑿龍首渠,是一種井、渠結合的取水建築物。在利用井泉的過程中,人們也探索了地下水的來源。法國帕利西、中國徐光啟和法國馬略特,先後指出了井泉水來源於大氣降水或河水入滲。馬略特還提出了含水層與隔水層的概念。

1855年,法國水力工程師達西,進行了水通過砂的滲透試驗,得出線性滲透定律,即著名的達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質學的基礎。1863年,法國裘布依以達西定律為基礎,提出計算潛水流的假設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穩定流公式。1885年,英國的張伯倫確定了自流井出現的地質條件。奧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網圖並開始應用映射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說。奧地利修斯於1902年提出了初生說。美國萊恩、戈登和俄國安德魯索夫在1908年分別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與沉積岩同時生成的沉積水。1912年德國凱爾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類,總結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徵和排泄條件。美國邁因策爾於 1928年提出了承壓含水層的壓縮性和彈性。他們為水文地質學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泰斯於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穩定流與熱傳導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穩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計算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20世紀中葉,蘇聯奧弗琴尼科夫和美國的懷特在水文地球化學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地下水的賦存、運動、補給、排泄、起源以至化學成分變化、水量評價等方面,均有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質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了。

20世紀中葉以來,合理開發、科學管理與保護地下水資源的迫切性和有關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人們對某些地下水運動過程有了新的認識。1946年起,雅可布和漢圖什等論述了孔隙承壓含水層的越流現象。英國博爾頓和美國的紐曼分別導出了潛水完整井非穩定流方程。

由於預測地下水運動過程的需要,促進了水文地質模擬技術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開展了實驗室物理模擬。4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電網路模擬,到50~60年代在解決水文地質問題中得到應用。

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70~80年代,地下水數學模擬成為處理復雜的水文地質問題的主要手段。同時,同位素方法在確定地下水平均貯留時間,追蹤地下水流動等研究中得到應用。遙感技術及數學地質方法也被引進,用以解決水文地質問題。對於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運移和開采地下水引起的環境變化,引起廣泛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拿大的托特提出了地下水流動系統理論,為水文地質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前景。

水文地質學基本內容

水文地質學是從尋找和利用地下水源開始發展的,圍繞實際應用,逐漸開展了理論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地下水動力學是研究地下水的運動規律,探討地下水量、水質和溫度傳輸的計算方法,進行水文地質定量模擬。這是水文地質學的重要基礎。

水文地球化學是水文地質學的另一個重要基礎。研究各種元素在地下水中的遷移和富集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探討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機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遷移和變化、地下水與礦產形成和分布的關系,尋找金屬礦床、放射性礦床、石油和天然氣,研究礦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供水水文地質學是為了確定供水水源而尋找地下水,通過勘察,查明含水層的分布規律、埋藏條件,進行水質與水量評價。合理開發利用並保護地下水資源,按含水系統進行科學管理。

礦床水文地質學是研究采礦時地下水湧入礦坑的條件,預測礦坑涌水量以及其他與采礦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

農業水文地質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為農田提供灌溉水源進行水文地質研究;另一方面為沼澤地和鹽鹼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鹽鹼化等問題進行水文地質論證。

地熱是一種新的能源,如何利用由地下熱水或熱蒸汽攜至地表的地熱能,用來取暖、溫室栽培或地熱發電等,以及地下熱水的形成、分布規律,以及勘察與開發方法等,是水文地熱學的研究內容。

區域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區域性分布和形成規律,以指導進一步水文地質勘察研究,為各種目的的經濟區劃提供水文地質依據。

古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環和化學成分的變化等。據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與形成機制,闡明與地下水有關的各種礦產的形成、保存與破壞條件。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與地質環境有密切聯系。水文地質學以地質學為基礎,同時又與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史學、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球化學等學科關系密切。工程地質學是與水文地質學是同時相應發展起來的,因此兩者有不少內容相互交叉。

地下水積極參與水文循環,一個地區水循環的強度與頻率,往往決定著地下水的補給狀況。因此,水文地質學與水文學、氣象學、氣候學有密切關系,水文學的許多方法也可應用於水文地質學。地下水運動的研究,是以水力學、流體力學理論為基礎的,並應用各種數學方法和計算技術。

水文地質學的發展趨勢是:由主要研究天然狀態下的地下水,轉向更重視研究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下水;由局限於飽水帶的含水層,擴展到包氣帶及「隔水層」;由只研究地殼表層地下水,擴展到地球深層的水。

預計今後的水文地質研究,在下列方面將有突破:裂隙水與岩溶水運動機制和計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溫度運移機制和計算方法;粘性土的滲透機制;包氣帶水鹽運移機制;水文地球化學和同位素水文地質學,地下水數學模型;地球深層水文地質。

⑸ 深圳市地形地貌土壤地質水文氣象

深圳市地形地貌土來壤地質水文氣自象

深圳地形 深圳全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土地形態大部分為低山、平緩台地和階地丘陵。東南部的大鵬、葵涌主要為低山;中部和西北部主要為丘陵,也有500米以上的低山突起,山間有較大片沖擊平原;西南部的沙井、福永、西鄉等地主要為較大片的濱海沖擊平原,平原占陸地面積的22.1%。 境內母岩以花崗岩為主,東部和北部有較大面積砂頁岩分布

⑹ 廣東連山的地質地貌和水文特徵是什麼

連山地質古老,地層穩定,水流四方,地形復雜。工程區位於連山縣,本區屬華東華南低山與丘陵區。主要由中山、低山及局部出現的丘陵地形組成,整個地勢從北往南,自東向西傾斜,山谷台地縱橫交錯,岡巒起伏連綿成系。山體植被較好,有不少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是東北部邊緣的大霧山,海拔1659.3m。山坡坡度一般為30°~40°,大部分山坡穩定性較好,以侵蝕構造地形為主,其次為潛蝕構造地形。
連山縣內降雨有如下特點:降雨量從北到南遞增,據北部吉田氣象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1753.3mm;南部七星坑雨量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2467mm,南部為北部的1.4倍。最大降雨吉田為1982~1983年度的2471mm,七星坑為1994年的3529mm;最小值吉田為1963~1964年度的1222.3mm,七星坑為1991年的1546.1mm。
連山縣屬低緯度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降雨量從北到南遞增,水氣含量大。累計年平均氣溫18.9℃,年平均濕度為82%,多年平均風速為1.4m/s,風向多為北西(NW),多年平均最大風速為13.3m/s,也是北西風稍多(NW)。

也在找這方面資料,共享下

⑺ 氣候,風向,地質構造,水文,哪項不屬於對地下水影響因素

水文地質在岩土工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工程地質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質勘察要求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摘要]水文地質勘察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實際操作中容易忽視水文地質的勘察工作,導致危害的發生。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分析了水文地質勘察的現狀、地下水引起岩土工程的危害、岩土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評價內容,以期望能對岩土工程中做好水文地質勘察起到借鑒和參考作用。
[關鍵字]岩土工程 水文地質勘察
在岩土工程勘察過程中,水文地質問題始終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水文地質在岩土工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工程地質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為地下水不但是岩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影響建築物的穩定性和耐久性。在一些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地區,因為人們經常忽視水文地質的勘察工作,影響岩土工程的進展。所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加強水文地質的勘察是十分必要的。
1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質的勘察要求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應根據工程的具體要求,通過搜集資料和水文地質勘察工作,查明工程所屬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
(1)自然地理條件。這裡麵包括氣象水文特徵和地形地貌等內容,氣象水文特徵是指工程所屬地域,是屬於亞熱帶還是熱帶、季風氣候,濕潤程度與熱量等。地形地貌是指工程區域周圍的水系、平原或高原特徵、地形開闊平坦與否、地貌侵蝕和堆積情況如何等。
(2)地質環境。包括工程所在區域的地質構造特徵、基底構造及其對第四系厚度的控制、地層岩性、新構造運動等方面的內容。
(3)地下水位情況。包括近2~5年最高地下水位、水位變化趨勢;地下水補給排泄條件、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及對地下水位的影響等。地下水位的變化對岩土工程的影響巨大,是工程勘察的重點內容。
(4)各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埋藏條件、地下水類型、流向、水位及其變化幅度;主要含水層的分布、厚度及埋深;通過現場試驗測定地層滲透系數等水文地質參數等;場地地質條件下對地下水賦存和滲流狀態的影響、判定地下水水質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等。
2水文地質勘察的現狀
人類經歷的地質災害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與地下水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據有關數據顯示地下水與岩體互相作用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復雜而廣泛,並且其造成的災害具有多樣性和不可控性。在目前的生產和科研中對地下水作用致災的研究和認識有一定的不足,並且對地下水在工程地質勘察評價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都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水文地質問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極易被忽視。
3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於地下水位升降變化和地下水動水壓力作用兩個方面原因造成的。地下水位變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麼原因,當地下水位的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對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變化引起的危害又可分為三種方式:
3.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潛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主要受地質因素如含水層結構、總體岩性產狀;水文氣象因素如降雨量、氣溫等及人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響,有時往往是幾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主要有以下表現:
(1)土壤沼澤化、鹽漬化,岩土及地下水對建築物腐蝕性增強。
(2)斜坡、河岸等岩土產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
(3)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體結構破壞、強度降低、軟化。
(4)引起粉細砂及粉土飽和液化、出現流砂、管涌等現象。
(5)地下洞室充水淹沒,基礎上浮、建築物失穩。
3.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礦活動中的礦床疏干以及上游築壩、修建水庫截奪下游地下水的補給等。地下水的過大下降,常常誘發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質惡化等環境問題,對岩土體、建築物的穩定性和人類自身的居住環境造成很大威脅。
3.3地下水頻繁升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變化能引起膨脹性岩土產生不均勻的脹縮變形,當地下水升降頻繁時,不僅使岩土的膨脹收縮變形往復,而且會導致岩土的膨脹收縮幅度不斷加大,進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築物特別是輕型建築物的破壞。
4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問題分析及對策
(1)傳統地下水測量方法的一些問題
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的測量與計算沿用的傳統方法為:①鑽孔;②提取岩芯後0.5h,測量孔內水位;③有條件時,測量終孔後24h水位,作為穩定地下水位。對於只有含水層貫通的地層,這種方法是合理的,但對於含水層不貫通的地層和局部(或大部)不透層水的地,這種方法會帶來一些問題。
(2)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問題解決方法探討
為測取岩體中的真實地下水位,進而找出透水帶,可採取如下方法在鑽孔中進行水位測量。為操作方便,可以採取分段鑽進方法,設計好每天的鑽進工作量,開鑽後可以先以一天的鑽進量為一段。每天鑽進結束後,將孔中水抽干,第二天開鑽前測量水位,即可查明該段是否含水。若上部地層均不含水,則可一直這樣進行下去。若上部已有含水層(如第四系含水層),則需將測量段密封起來,抽干其中的水,第二天測量該段是否有水及水壓大小以確定其含水性及水位情況。岩體完整段一般不含水,節理、裂隙密集段可能有水,也可能無水,總體來說,由於岩體中滲透的裂隙性,鑽孔中肯定只有小部分區段有水(一般在斷層、密集節理帶產出部位)。這樣,通過測量可以把地層分為含水段與不含水段,再結合地球物理勘探測量,確定出地層的含水部位(裂隙帶)與不含水部位(與水文地質中的找水勘探類似)。以此資料作為岩體穩定性分析的依據,要准確可靠得多。含水帶確定之後,可以根據含水帶的分布特點,用裂隙滲透的原理,來確定地下水對岩體穩定性的影響。
5小結
水文地質問題一直是岩土工程勘查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在具體工程中,一定要根據勘察到的工程所處地域的地質水文條件,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和施工計劃,真正保證工程的質量。隨著工程勘察的發展,其必將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切實做好水文地質工作將對勘察水平的提高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為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質量,在工程勘察中不僅要求查明與岩土工程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評價地下水對岩土體和建築物的作用及其影響,更要提出預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議,為設計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質資料,以消除或減少地下水對岩土工程的危害。

⑻ 浙江省義烏市地質氣象和水文概況

義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雨熱同期年平均氣內溫在17℃左右,容平均氣溫以七月份最高,為29.3℃,一月份最低,為4.2℃。年平均無霜期為24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600毫米之間,年平均日照2129.7小時。
金屬資源有鈾、鐵、銅、鉛鋅、錳。非金屬資源有螢石、煤、石墨、大理石、耐火粘土等。動物資源有穿山甲、江豬、靈貓、獐等。植物資源有花櫚木、浙江楠、含笑等。中草葯材有白術、丹參、桔梗、鐵皮楓斗等。土特產品有火腿、南蜜棗、紅雞毛等。名勝古跡有秦顏孝子墓、晉郭璞所造水井、雙林寺、駱家塘遺址、宗澤先祖墓、赤岸馮孝祠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