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與地質學有關的手抄報怎麼做

與地質學有關的手抄報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1-02-22 11:40:52

㈠ 有關於科學手抄報怎麼做呢

科學,原指分科而學的意思,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1-4]
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據及其結果的重現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也就是今天所謂的」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分支。[5-6]
在現代用法中,「科學」經常指的是追求知識,不但對知識本身的一種方式,它也經常受限於研究這些分支尋求解釋物質世界的現象。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尋求在自然法則,如牛頓運動定律方面制定知識。而在19世紀的過程中,「科學」一詞變得越來越與科學方法本身相關聯,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紀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它是在19世紀也使科學家一詞是由博物學家區分自然知識和知識創造。[7]
然而,「科學」還繼續使用在廣義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識的一個話題,反映在現代術語如圖書館學和計算機科學。這也反映在學術研究的某些領域,如「社會科學」或「政治學」的名稱。

㈡ 老師要讓我們做地理手抄報,急啊~要詳細資料和自己畫的圖

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和黑板報一樣,手抄報也是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工具。
一、手抄報的總體構思
如何使一張手抄報在有限的空間內,既容納一定的知識內容,版面設計又精彩美觀呢?這不單純是技巧問題,對編者來說,組稿、編輯、排版、插圖、書寫,這是一個全神貫注、腦手並用的創造過程,是他的文化修養、生活情趣、精神風貌和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這對一個學生來說,無疑是發展個性才能的廣闊天地。
辦手抄報,從總體上考慮,首先要確立主題思想。一期手抄報,版面很有限,要辦出特色,必須在內容上突出一個主題,做到主題突出,又豐富多彩。版面編排和美化設計,也要圍繞著主題,根據主題和文章內容決定形式的嚴肅與活潑,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二、手抄報的編排設計
手抄報的編排設計,總的要求是: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
1.版面劃分
先把版面劃分成兩塊,每塊中還可以再分成片。劃分文章塊面時,要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變化和有對稱的美。報頭要放在顯著位置。
2.塊面編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劃分,就要將版面塊面安排作必要的調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轉版的形式等,並用字型大小、顏色、花邊與鄰近的文章塊面相區別。
3.裝飾設計
除報頭按內容設計、繪制外,每篇文章的標題也要作總體考慮,按文章主次確定每篇文章標題的字體、字型大小、顏色及橫、豎排位置。文章內容以橫排為主,行距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適應用些題花、插圖、花邊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裝飾、活潑片面的作用。
三、手抄報的書寫
1.標題的書寫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標題,應用較醒目、莊重的字樣;文娛消息或次要文章,則可用輕松活潑的字體。同一期或同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標題,也應用不同的字體書寫。標題字體應比文章內容字體大,色彩也應加重。標題多用美術字,以楷書、行書、魏書、隸書見多。
2.正文的書寫
字體要清楚、美觀大方,字行間要整齊,字體不宜太小,忌潦草、錯字。(一般我們會用字不會淡的筆寫 )
四、手抄報的裝飾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繪圖等藝術手段,彌補文字的單調,給人以生動形象、優美和諧的美感和啟迪。內容包括報頭、題花、插圖、花邊、尾花和色彩運用等。
1.報頭
它是手抄報的標志,由圖案或畫面和刊名組成。文字上由報頭名稱、日期和編輯單位等組成。
2.題花
是對文章標題或開關的裝飾,常見的有底紋,帶有提示性的圖畫或圖案。
3.插圖
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畫一個能說明一個情節的畫面,這種形式與文章內容緊密聯系;還可以採用與文章內容毫無聯系的圖案,如花鳥、山水等,這是純粹為了美化而作的。
4.花邊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則就會喧賓奪主。花邊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開文章,便於閱讀。
5.尾花
是裝飾在文章後面的圖畫或圖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後,還剩有空白,可以畫一尾花,既可充實版面,又能增加美感。
6.色彩
一般宜簡練、明快、淡雅,不宜過分渲染、雜亂。一般而言,正文色調宜樸素、穩重;標題及花邊、插圖等,則可用較鮮艷的色彩。這樣才能濃淡適宜,增強效果。

㈢ 地理手抄報怎麼做要圖!!

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7-11/112178082.jpg



㈣ 地心引力的手抄報怎麼做

資料

引力(英語:Gravitation、Gravity),又稱重力相互作用(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s),是指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加速靠近的內趨勢,也是自然界的四大容基本相互作用力之一,另外三種相互作用分別是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及強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是上述相互作用中作用力最微弱的,但是在超距上仍然具有吸引力的作用。在經典力學中,萬有引力被認為來源於質量的力的作用。在廣義相對論上,萬有引力來源於存在質量對時空的扭曲,而不是一種力的作用。 在量子引力中,引力微子被假定為重力的傳送媒介。

17世紀早期,人們已經能夠區分很多力,比如摩擦力、重力、空氣阻力、電力和人力等。牛頓首次將這些看似不同的力准確地歸結到萬有引力概念里:蘋果落地,人有體重,月亮圍繞地球轉,所有這些現象都是由相同原因引起的。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簡單易懂,涵蓋面廣。 牛頓的萬有引力概念是所有科學中最實用的概念之一。牛頓認為萬有引力是所有物質的基本特徵,這成為大部分物理科學的理論基石。

㈤ 地理手抄報怎麼做

首先要注意排版,這與一般的報紙做都是一樣的,注重新意與合理性。其次是內容上的要求,既然是地理手抄報,就要符合地理的內容,還要注意閱讀對象的年齡特徵及接受能力,根據這些來選擇內容。

㈥ 漫遊語文世界或追尋人類起源的手抄報要怎麼做

按時間先後(非專業回答):
1、亞洲起源說(20世紀以前)
2、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論
3、「多地區起源說」(或稱直接演化說)
4、「夏娃假說」
5、「非洲起源假說」(或稱單一地區起源說)
6、「地區連續性」的現代人類起源新理論

以下來自《北京與歷史》:

一、人類的起源
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這些看法的改變涉及到人對自身認識的變化。誕生於兩百年前的達爾文以博物學者的身份完成漫長的環球旅行後,提出了他的關於物種起源的理論。他在《物種起源》的緒論中寫道:「我堅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所謂同屬的物種都是另一個通常已滅絕物種的直系後代,正如某一物種的變種都公認是該種的後代一樣。此外,我還認為,自然選擇是變異最重要的途徑,雖然不是惟一的途徑。」達爾文相信他的理論是符合真理的。而實際上,到今天,自然選擇的進化理論已經成為生命科學中不朽的基本思想。這個理論對人們來說也成了顯而易見的真理。
進化論為科學家探究人類的起源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論基礎。而對人類起源這個問題的探索的動力可能就來自人的好奇心了。人類幾乎是最具好奇心的動物。我們從哪裡來?誰是人類的祖先?這些問題可能是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然而,自然界的任何奧秘都並不輕易的展示在人們面前。為了解開人類起源的奧秘,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為尋找新的證據而努力。他們像偵探一樣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不斷尋找人類的祖先和他們的足跡。這就像大塊的拼圖一樣,不過大部分的片段永遠失落了。人們希望得到人類進化的完整畫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的還只是一些殘缺的片段,對人類起源的故事仍然感覺像霧里看花般朦朧和難以捉摸。
對人類起源的探索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在20世紀以前,人類對於自己的起源問題知之甚少,而到現在,人們在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和地質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讓我們的有關人類的早期祖先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這些知識告訴我們,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也是自然選擇的產物,是由一種更新世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一般認為,這種靈長類動物最早出現在400多萬年前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熱帶草原上。二十世紀90年代,一組美國科學家在衣索比亞發現了大約440萬年前的化石,這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始祖種,是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了。所以,人們得出人類的祖先出現在400多萬年前這個結論。不過,2000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在非洲發現了一些可能是更早的人類祖先的化石。這些化石中的大腿骨表明,這個種類可能能夠兩條腿直立行走。這些化石的年代十分古老,大約距今六、七百萬年。因此,我們的祖先已經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漫長時期,正是在這個漫長的進化之路上,人類的祖先逐漸進化形成了現代人類。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本身就像一粒毫不起眼的塵埃。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已經有大約46億年的歷史了,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約40億年前,並在約3億年前開始從海洋向陸地發展,從6000萬年前開始,哺乳動物占據了生物界的統治地位。科學家認為,人類在動物界屬於哺乳綱的靈長類這一目。靈長目還包括狐猴、眼鏡猴、猴子及類人猿(包括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等動物。人類學家對人類化石的研究表明,人類是由普通的類人猿逐步進化而來的,這些化石能連續的顯示出人類的進化過程。
20世紀初期,科學界認為人類起源的搖籃在亞洲,但後來的發現改變了這種看法。現在,科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就是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最早的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遷徙到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大陸。
一般認為,人類最早的祖先生活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熱帶草原上。對人類化石的研究是人類學家揭示人類起源奧秘的重要而且直接的辦法,而分子生物學家則在實驗室用試管和其它儀器來推斷人類進化的具體年代。分子生物學家提供的分析表明,人類起源於數百萬年前生活於非洲的猿類而且與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有共同的祖先;發展成猩猩的那一系在1500萬年前與進化成人類的那個分支發生分離;下一個分離發生在五百萬年以前,這就是大猩猩那一分支;與人類關系最為接近的是黑猩猩,黑猩猩和人類可能直到四、五百年萬年前才開始分離進化。
因此,400多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出現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熱帶草原上,它們屬於那個時期的靈長類動物。又在非洲平原上漫遊200多萬年後,這種靈長類動物開始從非洲向其他大陸擴散。一般認為,人類的祖先最早走出非洲的時間大約在200萬年前,而且這時直立人出現了。人類學家對這些時間的推測基於這樣一個事實:20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目前僅發現於非洲,而距今200萬年以後的人類化石則在其他大陸出現了。早期的「非洲起源」理論即認為最早的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從這里遷徙到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大陸。到現在,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最早的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因此,人們認為分布於亞洲、歐洲和大洋大洋洲的直立人起源於非洲,他們的祖先大約在200萬年前走出非洲,遷移到其他大陸,後來這些直立人可能有的在當地一直進化到早期智人階段。
現在,人們對於早期人類的遷徙情況還不是很清楚,但人類學家發現這樣一個事實:20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目前僅發現於非洲,而距今200萬年以後的人類化石則在其他大陸出現了。在非洲大陸以外的很多地方都發現了200萬年以後的人類化石。例如,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北京城西南約50公里處)發現的「北京猿人(直立人北京亞種)」化石。北京猿人是生活在大約50萬年前,屬於直立人。雖然一般認為北京猿人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旁支,最後滅絕,不是現代人的直接祖先,但在人類學里,北京猿人一般還是被認為屬於人的范疇。
那麼,現代人類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那些200萬年前從非洲遷徙出來後在當地進化的早期人類到底有沒有最後進化為現代人呢?
雖然現代人類有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上的差別,即在膚色、發型和面型上各有顯著的特點,但是,實際上人種差別的出現發生的很晚。一般認為,種族差別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不同種族在遷徙中各自適應了不同的環境。因此,種族的出現是在完全意義上的人類形成之後發生的,也就是說現代人類源自時間上非常晚的同一祖先。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世界上的不同人種都可以通婚;各個種族在天生的智力方面也沒有很大的差別。實際上,人類學家基本上一致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或當代的澳大利亞土著人與其他任何種族一樣,只要能有機會接受教育,也都有希望從大學畢業」。
最近數十年來,分子生物學的介入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注人了新鮮的活力。1987年,美國遺傳學家卡恩(Rebecca Cann)等人研究了來自世界各地屬於不同人種的147個婦女的胎盤中提取出來的線粒體DNA後,發現來自非洲婦女的線粒體DNA變異特別大,因而是最古老的人種,於是提出所有現代各人種都起源於非洲的共同祖先。他們根據線粒體DNA突變的速率計算出那位非洲的女祖先生活在大約距今14-29萬年前,平均為20萬年前,她的後裔在大約13萬年前走出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完全取代了原來生活在當地的人群。這就是所謂的「夏娃假說」。夏娃假說是運用遺傳學方法探索人類起源與進化的一個開始。
對於現代人的起源,夏娃假說和其他一些遺傳學分析結果都支持「非洲起源假說」。非洲起源假說(或稱單一地區起源說)認為具有現代人解剖特徵的人類最早出現於非洲,隨後向世界各地擴散並取代當地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在擴散過程中幾乎沒有與當地居民發生溶合或基因交流,不存在解剖或遺傳上的連續性。如歐洲的白種人是從非洲侵入並消滅了土著的尼人而形成的;侵人亞洲的也一樣,替代該地區的早期人類並演化成現代的黃種人。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結果確實更多地支持非洲起源假說,這使該假說的支持者倍受鼓舞,他們認為分子生物學為現代人類的單一地區起源說提供了遺傳學上的證據。
不過,總的來說,對於現代人的起源,是有爭議的。對於這個問題,與非洲起源假說針鋒相對的觀點是「多地區起源說」(或稱直接演化說)。這種假說認為現代人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來的,他們之間存在解剖或遺傳上的連續性,但不同地區間互有基因交流。如歐洲的白種人是由當地的尼人逐漸演變來的,亞洲的黃種人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和猿人演變來的。對多地區起源說的支持主要來自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出土的人類化石的延續性和在地域分布上的廣泛性使得他們認為亞洲與非洲一樣存在著「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人」的進化演變歷程,即認為現代人類起源是多地區的。
出來以上兩種理論外,還有人提出名為「地區連續性」的現代人類起源新理論。該理論認為,起源於非洲的直立人在過去150萬年間不斷遷徙到非洲以外的其它地區,並形成不同分支,這些分支通過混血繁衍,在10萬到15萬年前分別在非洲、歐洲、東亞和西亞等地進化為現代人。
科學家還在為弄清「誰是我們的祖先」這個問題,而不斷探索。在目前的各種觀點中,關於現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假說似乎更多的被人們接受。這一假說是由分子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現代人是單一的物種,而各地發現的早期猿人差異卻很大,屬於不同的物種,並非都進化成為現代人,只有東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現代人進化的道路。具體來說,非洲起源學說認為現代人大約起源於25萬-20萬年前的非洲(最可能在東非地區),然後大約在10萬年前,部分現代人走出非洲,遷移到亞歐地區,並完全取代了當地的其他古人群。按照這個假說,中國所有早於1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包括北京猿人)都被認為遭到絕滅的命運,沒有留下後代,不屬於中國人的祖先的行列,而現在的中國人都是那位非洲婦女「夏娃」的後代。
上個世紀末,中國一些遺傳學家與外國學者合作,他們通過對我國現生人類群體DNA的研究,提出夏娃學說適用於中國的歷史情況,還進一步提出非洲移民是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華南,然後向華北擴展,並完全取代了當時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
因此,現在我們可以概括一下人類的進化過程了。人類是由更新世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最早出現在400多萬年前或更早的非洲。大約在2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最早走出非洲,而且這時直立人出現了。由非洲擴散到亞洲、歐洲和大洋大洋洲的直立人有的在當地一直進化到早期智人階段,但他們沒有進化為現代人。現代人起源於約20萬年前的非洲,他們於大約在10萬年前擴散到歐、亞地區。到約4萬年以前,具有思維能力的智人終於出現了。距今大約1萬年時,在最後一次冰河期的冰川退去後,人類各種族的分布基本形成,各種族在地球上的分布已經和現在大致一樣了。

㈦ 怎麼做關於地震的手抄報字一定要簡短。(最好有圖片)

全球地震分布區, 1963年–1998年
地球,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地核是主要是由鐵元素組成;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即內力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超級地震指的是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但其發生占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壞力的。 地震,是地球內部發生的急劇破裂產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 全球板塊構造運動
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卷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 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 中國地震火山分布帶
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觀測點距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長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㈧ 有關《地理中國》的手抄報 急需啊!!!!!!!!!

眾所周知,島嶼可以分為以下類別:大陸島,火山島, 沖積島,人工島,珊瑚島等,如果說後四者的形成和一定的偶然因素有關的話,那麼大陸島由於是大陸的一部分,多分布在離大陸不遠的海洋上。大陸島的形成主要是陸地局部下沉或海洋水面普遍上升。下沉的陸地,低的地方被海水淹沒,高的地方仍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陸地,就成為海島。我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海南島以及沿海的一些小島,都屬於這樣形成的大陸島。比較有名的大陸島,如紐西蘭南北島、馬達加斯加島等。是地質歷史上大陸在漂移過程中被甩下的小陸地。大陸島有大島,也有小島。但世界上大島都是大陸島。如格陵蘭島、新幾內亞島、加里曼丹島、馬達加斯加島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除了格陵蘭島(亦或可被視為一塊大陸)之外,其他諸島都位於大陸的右下角(或說是東南方向),即便不是如此,也都是位於大陸的南部或者東南部。亞歐大陸東南的印尼諸島;非洲大陸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可能非大陸島的模里西斯群島;北美大陸東南方的西印度群島;澳洲大陸東南的,紐西蘭島,塔斯馬尼亞島;南美大陸(可能不是很明顯)南方的火地島,東南方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稱福克蘭群島),莫不是如此。甚至連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的東南方也有斯里蘭卡這樣的大島。前面提到的格陵蘭島東南方也有冰島(當然它是火山島,可不在以上討論之列)。甚至具體到某個國家,這種情況也會出現:比如我國的海南,台灣島;希臘,西班牙,法國等國的東南方諸島(不過這種情況不參與討論,僅視為例證)。

可以推廣了來看,一個大陸板塊的周圍必定會有諸多島嶼的圍繞,但仔細來看,位於這個大陸周圍的比較大型的島嶼,重要集中在其右下方,即東南角。(當然加拿大北部的群島是個案)——這是怎麼一回事?

筆者自己考慮著還是大陸漂移說的一種補充,這種現象(姑且稱之為現象)的形成和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離心力使質量較輕的陸地板塊被撕裂而輪轉出去),以及天體引潮力共同作用有一定關系。之所以在南極洲這個現象不是很明顯,還有一點就是南極洲位於「輪盤」的中央,離心力影響不是很大。

㈨ 老師讓我們做一份有關於地理現象的手抄報,要資料

白雲所含有的水分不足,光線透的進顯得白烏,雲所含有的水分很足,光線透不進顯得黑,由於水分足所以密度大 自然要低一些~~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㈩ 科學知識的手抄報怎樣做

和生活有關的小學科學知識:1、生的餃子會沉、熟的會浮,是因為熱空氣比冷空氣輕;2、加鹽可以讓馬鈴薯和雞蛋浮起來,加鹽是為了增大水的密度;3、用塑料薄膜做的降落傘可以在空中停留比較長的時間,是因為高樓邊有上升氣流;4、我們能看見藍天,是因為陽光中藍光的穿透力最強;5、放大鏡能把紙燃著,是因為凸透鏡能聚焦;6、指南針能指南,是因為南邊是地磁場的北極;7、雪地開車輪子上纏鐵鏈,是為了增大摩擦力;8、夜觀星星越來越少,是因為宇宙還在不斷膨脹;9、植物有製造氧氣、吸收灰塵和噪音、降低周圍溫度、抵擋風沙、固土固水的作用,所以應多種樹種草;10、空調、汽車尾氣、水泥地面、大量建房,是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科學成果:1、宇宙大爆炸誕生於137億年前;2、宇宙大爆炸時產生了1000億度的高溫;3、星系和恆星是由大量的氫吸引星雲產生氦的核聚變形成的;4、太陽誕生於45億年前;5、地球誕生於44.7億年前;6、月亮是被古行星撞擊從太平洋海底飛出去的;7、太陽系的行星星核絕大部分是液態的;8、地球上的水和生命元素來自於宇宙中的冰隕石;9、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藍藻、最早的動物是海母:10、人類進化史:棘魚(5億年前的史前鯊魚)---三角魚(3億年前的史前三角魚)---原鯢魚(2億年前的兩棲動物)---似雞龍(1億年前的爬行動物)---地波鼠(5000萬年前的嚙齒類動物)---猿猴(2000萬年前的靈長動物)---智人(7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現代人(500萬年前的高智商生物)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