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Ⅰ 賀蘭山地理構造
賀蘭山脈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蒙古的最高峰。賀蘭山脈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公里,寬約30公里,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向東俯瞰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山體西側地勢和緩,沒入阿拉善高原。[1]
賀蘭山山間有數個東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賀蘭口、蘇峪口、
賀蘭山
三關口、拜寺口,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帶西夏名勝古跡豐富多彩,有西夏陵園、滾鍾口、拜寺口雙塔等名勝古跡和獨特的沙湖風景區。賀蘭山東南端為青銅峽,峽谷在藍天和黃河映襯下呈現出青銅色。相傳大禹治水時,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北流。現建有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賀蘭山西側有內蒙重鎮巴彥浩特,蒙古語為「富饒的城」。[1]
賀蘭山為石質山地,土地瘠薄,多岩石裸露,植被類型較簡單,植被覆蓋度低,為野生動物提供的食物很有限,不能滿足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迅速增長。而馬鹿、岩羊喜食的灌木枝葉和草本植物在賀蘭山主要有小葉金露梅、綉線菊、虎榛子、忍冬等,由於野生動物的長期啃食,造成植物的退化和草場的沙化。[2-3]
賀蘭山與南部的牛首山褶斷帶、清水河—六盤山褶斷帶、羅山—雲霧山隆起帶構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斷層。地貌上看,賀蘭山西側平緩,而東側陡峭險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斷層,東側與銀川平原垂直落差根據2010年統計可達2000米。賀蘭山北部以花崗岩為主,由於接近烏蘭布和沙漠乾旱少雨,所以物理風化強烈,賀蘭山主體在賀蘭山中部,山勢陡峭,山體龐大,海拔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間,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賀蘭山中部,海拔3555米,賀蘭山中部東西寬度可達50公里。賀蘭山南部山勢相對和緩。有汝其溝、大水溝、小水溝、賀蘭溝、插旗溝、蘇峪口溝、三關口溝等50多條溝谷,溝道成V型,下部較為寬闊,溝底礫石遍布,溝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積扇。[2]
賀蘭山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化石也比較豐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紀地層大都完備,僅缺失晚粵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積。前寒武紀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與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見於柳條溝、大武口溝等處。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頁岩發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則以石炭與二迭系地層同等發育為特點,見於石炭井、蘇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頁岩、砂岩等為主,並含有煤層。中生界三迭系地層廣泛分布,侏羅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礫岩、頁岩為主,為組成山體的主要地層;後者主要見於汝箕溝、古拉本等地,以各種砂岩為主,為本山區主要產煤地層之一。白堊系和第三系地層都不發育。在山前地帶和山間低地廣泛分布著第四系沖積洪積、風積物和山麓堆積物等。[5]
依照地形上來看,可以約分為三段:北段為壯年期地形。山高谷深,坡度甚陡,分水嶺狹窄。三關以北屬之。三關至野貓子山為中段,地勢平坦,孤山遠布,為老年期之地形。野貓子山以南,在廣闊的平頂山中,常有狹深的山谷,顯為另一侵蝕循環的幼年期地形。賀蘭山的地層,大部為華北式的,就是各地質時代地層的岩石性質及所含化石,完全與華北所見地層相同。[6]
北段東坡山體根據2010年統計最寬處21公里,海拔不超過2000m,主要由花崗岩組成,邊際有少量沉積岩,物理風化強烈,形成球狀風化地貌,北部接近烏蘭布和沙漠。[5]
中段是賀蘭山主體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鍋洲即在此段中
賀蘭山脈白雪皚皚
部偏南處。這里山體龐大,地勢陡峻,峰巒起伏,峭岩危聳,溝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對較平緩的山坡,出現小型山溝窪地或山間台地,山坡風化物較厚,甚至出現小型山間積水窪地。中段東坡南狹北寬,2010年統計時最寬處21公里,以蘇峪口為界,向南寬度不足14公里,山勢較為和緩;向北則山體較寬,一般大於14公里,到汝箕溝一帶可達20餘公里。這是古生界末期以後中生代的地層發育,有優質煤炭資源。[5]
賀蘭山東坡溝道極為發育,多數自西向東延伸,呈梳篦狀分布,自三關口至苦水溝之間有溝道21條,概屬黃河水系的外流區,其中最大者為大武口溝,集水面積為574平方公里。溝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較深,呈「V」字形,溝道下部則較為寬闊,礫石遍布穀底。[5]
賀蘭山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內蒙古高原;東坡陡峭,山勢雄偉,高差較大,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從而削弱了西伯利亞高壓冷氣流,阻截了騰格里沙漠的東侵,也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使得賀蘭山東西兩側氣候、水源、植被有著顯著的差別,成為中國外流區和內流區的分水嶺,是溫帶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分界線。[1]
賀蘭山的地質歷史長達20億年。20億年的地質演變,不僅讓賀蘭山由一片汪洋挺拔為一座奇特的山脈,而且還留下了眾多的礦藏資源。
距今約15.5億年的中元古界,賀蘭山地區斷裂為大海,海底沉積了
莽莽蒼蒼的賀蘭山脈
火山爆發時厚愈萬米的碎屑岩,形成了賀蘭山優勢礦種——石灰岩。這種岩石,質密堅硬,有著『賀蘭山脊樑』的美譽。另外賀蘭石、硅石,還有寧夏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微體古孢子也是那段時期的產物。
7億年前的震旦紀,賀蘭山地區出現了寧夏最古老的動物,在蘇峪口至櫻桃溝一帶的山路上,撿到這樣的一塊蠕蟲動物化石其實並不困難。震旦紀之前,賀蘭山地區經歷了第一次大冰期,這時的海底地形崎嶇,高差懸殊,氣候寒冷,所以在山麓海濱發育冰川,並且形成了一系列與冰川作用有成因關系的賀蘭山震旦系。
震旦紀大冰期結束後,氣候開始變暖,生物也開始繁盛起來,曾經統治整個海洋的三葉蟲就生活在那個時期。海侵作用將一些海洋生物的屍體帶到了淺海區,動物屍體里的一種重要的有機物——磷和其他物質相結合,形成了磷的化合物。那時候,蘇峪口地區是一片淺海,但海水動盪不止,海洋生物的屍體在地層沉積不牢。蘇峪口地區形成的磷礦層很薄且儲量有限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Ⅱ 賀蘭山右邊是什麼平原
賀蘭山,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此說疑有誤,唐代韋蟾有詩雲:「賀蘭山下果園成」,蒙古人十三世紀才崛起,說源於蒙語只是通用說法)。
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公尺。主峰亦稱賀蘭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1739年銀川附近發生8級地震,1561年在中寧、1709年在中衛都發生過7.5級地震。賀蘭山北段煤藏豐富,新建有賀蘭山煤炭工業基地。包蘭鐵路有支線由平羅伸至賀蘭山的汝箕溝。
賀蘭山脈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蒙古的最高峰。賀蘭山脈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公里,寬約30公里,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向東俯瞰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山體西側地勢和緩,沒入阿拉善高原。[1]
賀蘭山山間有數個東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賀蘭口、蘇峪口、
賀蘭山
三關口、拜寺口,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帶西夏名勝古跡豐富多彩,有西夏陵園、滾鍾口、拜寺口雙塔等名勝古跡和獨特的沙湖風景區。賀蘭山東南端為青銅峽,峽谷在藍天和黃河映襯下呈現出青銅色。相傳大禹治水時,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北流。現建有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賀蘭山西側有內蒙重鎮巴彥浩特,蒙古語為「富饒的城」。[1]
賀蘭山為石質山地,土地瘠薄,多岩石裸露,植被類型較簡單,植被覆蓋度低,為野生動物提供的食物很有限,不能滿足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迅速增長。而馬鹿、岩羊喜食的灌木枝葉和草本植物在賀蘭山主要有小葉金露梅、綉線菊、虎榛子、忍冬等,由於野生動物的長期啃食,造成植物的退化和草場的沙化。[2-3]
賀蘭山與南部的牛首山褶斷帶、清水河—六盤山褶斷帶、羅山—雲霧山隆起帶構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斷層。地貌上看,賀蘭山西側平緩,而東側陡峭險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斷層,東側與銀川平原垂直落差根據2010年統計可達2000米。賀蘭山北部以花崗岩為主,由於接近烏蘭布和沙漠乾旱少雨,所以物理風化強烈,賀蘭山主體在賀蘭山中部,山勢陡峭,山體龐大,海拔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間,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賀蘭山中部,海拔3555米,賀蘭山中部東西寬度可達50公里。賀蘭山南部山勢相對和緩。有汝其溝、大水溝、小水溝、賀蘭溝、插旗溝、蘇峪口溝、三關口溝等50多條溝谷,溝道成V型,下部較為寬闊,溝底礫石遍布,溝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積扇。[2]
賀蘭山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化石也比較豐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紀地層大都完備,僅缺失晚粵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積。前寒武紀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與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見於柳條溝、大武口溝等處。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頁岩發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則以石炭與二迭系地層同等發育為特點,見於石炭井、蘇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頁岩、砂岩等為主,並含有煤層。中生界三迭系地層廣泛分布,侏羅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礫岩、頁岩為主,為組成山體的主要地層;後者主要見於汝箕溝、古拉本等地,以各種砂岩為主,為本山區主要產煤地層之一。白堊系和第三系地層都不發育。在山前地帶和山間低地廣泛分布著第四系沖積洪積、風積物和山麓堆積物等。[5]
依照地形上來看,可以約分為三段:北段為壯年期地形。山高谷深,坡度甚陡,分水嶺狹窄。三關以北屬之。三關至野貓子山為中段,地勢平坦,孤山遠布,為老年期之地形。野貓子山以南,在廣闊的平頂山中,常有狹深的山谷,顯為另一侵蝕循環的幼年期地形。賀蘭山的地層,大部為華北式的,就是各地質時代地層的岩石性質及所含化石,完全與華北所見地層相同。[6]
北段東坡山體根據2010年統計最寬處21公里,海拔不超過2000m,主要由花崗岩組成,邊際有少量沉積岩,物理風化強烈,形成球狀風化地貌,北部接近烏蘭布和沙漠。[5]
中段是賀蘭山主體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鍋洲即在此段中
賀蘭山脈白雪皚皚
部偏南處。這里山體龐大,地勢陡峻,峰巒起伏,峭岩危聳,溝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對較平緩的山坡,出現小型山溝窪地或山間台地,山坡風化物較厚,甚至出現小型山間積水窪地。中段東坡南狹北寬,2010年統計時最寬處21公里,以蘇峪口為界,向南寬度不足14公里,山勢較為和緩;向北則山體較寬,一般大於14公里,到汝箕溝一帶可達20餘公里。這是古生界末期以後中生代的地層發育,有優質煤炭資源。[5]
賀蘭山東坡溝道極為發育,多數自西向東延伸,呈梳篦狀分布,自三關口至苦水溝之間有溝道21條,概屬黃河水系的外流區,其中最大者為大武口溝,集水面積為574平方公里。溝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較深,呈「V」字形,溝道下部則較為寬闊,礫石遍布穀底。[5]
賀蘭山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內蒙古高原;東坡陡峭,山勢雄偉,高差較大,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從而削弱了西伯利亞高壓冷氣流,阻截了騰格里沙漠的東侵,也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使得賀蘭山東西兩側氣候、水源、植被有著顯著的差別,成為中國外流區和內流區的分水嶺,是溫帶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分界線。[1]
賀蘭山的地質歷史長達20億年。20億年的地質演變,不僅讓賀蘭山由一片汪洋挺拔為一座奇特的山脈,而且還留下了眾多的礦藏資源。
距今約15.5億年的中元古界,賀蘭山地區斷裂為大海,海底沉積了
莽莽蒼蒼的賀蘭山脈
火山爆發時厚愈萬米的碎屑岩,形成了賀蘭山優勢礦種——石灰岩。這種岩石,質密堅硬,有著『賀蘭山脊樑』的美譽。另外賀蘭石、硅石,還有寧夏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微體古孢子也是那段時期的產物。
7億年前的震旦紀,賀蘭山地區出現了寧夏最古老的動物,在蘇峪口至櫻桃溝一帶的山路上,撿到這樣的一塊蠕蟲動物化石其實並不困難。震旦紀之前,賀蘭山地區經歷了第一次大冰期,這時的海底地形崎嶇,高差懸殊,氣候寒冷,所以在山麓海濱發育冰川,並且形成了一系列與冰川作用有成因關系的賀蘭山震旦系。
震旦紀大冰期結束後,氣候開始變暖,生物也開始繁盛起來,曾經統治整個海洋的三葉蟲就生活在那個時期。海侵作用將一些海洋生物的屍體帶到了淺海區,動物屍體里的一種重要的有機物——磷和其他物質相結合,形成了磷的化合物。那時候,蘇峪口地區是一片淺海,但海水動盪不止,海洋生物的屍體在地層沉積不牢。蘇峪口地區形成的磷礦層很薄且儲量有限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Ⅲ 賀蘭山的地質地貌
賀蘭山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版南」有著顯赫功勞。權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後,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屑碎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
(2017·新課標)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河流、溝谷眾多。
(2017·新課標)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層淺薄。
Ⅳ 研究區地質構造
中國大地構造的發展是與其周圍的地質構造環境相聯系的,其基本輪廓與特徵受其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控制。依據板塊構造觀點,從全球板塊構造來看,中國大地構造位置處於歐亞板塊東部,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帶,和亞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俯沖帶附近,從而使中國大地構造的發展與板塊的碰撞和俯沖作用關系甚為密切。總體來說,中國大地構造的主體和基本格局由塔里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三大板塊,以及各板塊之間的俯沖帶、碰撞造山帶組成。
中國北方主要指昆侖-秦嶺褶皺帶以北地區,中國北方的大地構造的特徵可以概括為:「兩橫,兩豎」。「兩橫」分別指天山—燕山—興安、昆侖山—秦嶺—大別山兩條基本以東西向展布的褶皺帶;「兩豎」指賀蘭山—龍門山和太行山—雪峰山兩條近乎南北向的梯級帶;「兩橫,兩豎」構成我國北方大地構造的宏觀格架,形成了中國北方板塊單元的結合帶,在宏觀格架之間分布著塔里木板塊和華北板塊兩大板塊,以及柴達木、佳木斯等中間地塊。
一、塔里木板塊
塔里木板塊位於新疆南部,槽台理論稱之為塔里木地台。北界為汗騰格里峰-巴侖台-庫米什斷裂,南界為康西瓦斷裂,東西兩側分別為阿爾金斷裂和塔拉斯-費爾干納斷裂所限,現今其主體為塔克拉瑪干沙漠所覆蓋。塔里木板塊於7億年前的揚子旋迴(塔里木運動)最後固結,形成陸殼板塊,基底為太古宇、古元古界、中新元古界三套變質岩系組成;震旦紀和古生代時期以獨立的板塊活動,至古生代末期的海西運動,相繼與周圍板塊碰撞,昆侖山和天山海槽強烈褶皺上升。
二、華北板塊
華北板塊連同朝鮮北部合稱中朝板塊,槽台理論則稱之為中朝地台或中朝准地台。現今其主體位於華北地區,輪廓大致成三角形。北緣、西界及東側幾乎都為山系所環繞。華北板塊由古元古代末的呂梁運動形成陸殼板塊,基底岩系是由太古宇及古元古界組成。呂梁運動形成華北板塊基底後,進入了蓋層發展階段,從中元古代到三疊紀,華北板塊以整體升降運動為主要特徵,它在早期(中、新元古代)具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性,後來差異性減小。自二疊紀開始,華北板塊整體上升轉為陸相沉積,同時板塊的東西差異明顯,板塊邊界活動性有加強的趨勢,板塊整體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
三、天山-內蒙-興安造山帶
天山-內蒙-興安造山帶位於塔里木-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之間,成弧形向南突出。古生代時屬中亞-蒙古古大洋,據古地磁推測其寬度曾達4000km以上。在其南北兩緣的俯沖作用下逐漸退縮,至晚二疊世完全關閉;兩板塊相碰,形成晚古生代褶皺構造帶。
四、昆侖-祁連-秦嶺造山帶
昆侖-祁連-秦嶺造山帶位於塔里木-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之間,西寬東窄。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是一個廣闊的長條形的昆侖-祁連-秦嶺古大洋,向西南達特提斯大洋的北緣。其洋殼向北俯沖的時間不一,中段祁連山於早古生代向北俯沖形成早古生代褶皺帶,西段和東段主要在晚古生代向北俯沖形成晚古生代褶皺帶,於中生代早期大洋才最後關閉,使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焊接。
Ⅳ 賀蘭山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回答具體一些
簡曰
賀蘭山形成於晚期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約20億年前,今賀蘭山一帶曾是一專片汪洋大海,屬中生代的燕山運動(造山運動)使震動的海底沉積物蓋層隆起,形成山體雛形;到了新生代的喜馬拉雅山運動,受地應力的作用,賀蘭山繼續緩慢上升,終於刺破青天,屹立於蒼穹。
Ⅵ 賀蘭山是什麼地貌類型
賀蘭山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中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賀蘭山地區垂直氣候帶較為明顯,東西側自然景觀及農業生產有很大差異。賀蘭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騰格里大沙漠和烏蘭布和大沙漠。具有氣候乾燥,夏季炎熱,冬季嚴寒,雨雪稀少,風大沙多,蒸發強烈的特點;而賀蘭山東部則是銀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盛產大米、西瓜、蘋果、枸杞等,聞名中國,氣候上具有無霜期長,熱量資源豐富,日照充足,年日較差大等特點。
賀蘭山地勢高峻,具有獨特的山地氣候特徵,冬季嚴寒,夏季溫涼,降水偏多,年日較差小,氣候多變等特點。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頂逐漸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漸增加到山頂4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山下為8度左右,山頂為負1度。無霜期較短,山下180天左右,山頂只有124天。一年四季以冬季最長,山下187天,山頂為316天;夏季最短,山下部僅出現3至31天;海拔2100米以上無夏季,春秋相聯,夏季氣候宜人。
賀蘭山日照充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根據2010年統計,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時以上。歷年平均氣溫穩定≥10℃的日數海拔2900米處為38.2天,積溫478℃;海拔1112米的銀川平均氣溫穩定≥10℃的天數為172天,積溫為3298.1℃,平均無霜期122-170天。賀蘭山的降水量具有明顯的垂直分異現象,平均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13.2毫米。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山體上部豐雨年其降水量可達600mm,欠雨年則不足200mm。降水的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份,但隨海拔升高年內降水分布趨於均勻,如山地中段海拔2000m以上林區,6-8月降水量佔全年總量的60-70%,2000米以下到山麓地帶則佔70-75%。歷年2000米以上的中山區平均蒸發量為900-1000mm,淺山及洪積扇為1000-1200mm,北段的低山區為1200-1400mm。由於年蒸發量與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氣很乾燥,從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東部坡麓,乾燥度由2.0增加到8.0。
賀蘭山東坡多風且風速較大,山體上部尤為顯著。主風向在山體上部為偏西風,中下部為偏北風.隨海拔升高,大風日數增多,由平均54天增到158天,一般刮7-8級以上大風的日數每年有24天左右。賀蘭山高山氣象站曾記錄到風速>40米/秒的大風。
Ⅶ 賀蘭山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賀蘭山位於寧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處,海拔有2000米到3000米,山脈連綿不絕,土壤貧瘠,植物覆蓋率低。但是,這並不妨礙賀蘭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每一年的5月到10月份,是觀賞賀蘭山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旅遊愛好者能夠看到富有歷史韻味的古跡,能吃到很甜的水果。除此之外,賀蘭山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其三、在賀蘭山上的酒庄,遊客能夠體驗到採摘葡萄,釀酒的樂趣。除了種植葡萄、釀葡萄酒,賀蘭山還發展了與葡萄有關的旅遊產業。你喜歡喝葡萄酒嗎?你知道葡萄酒是如何製作的嗎?你想親眼見一見製作葡萄酒的工藝嗎?想親自體驗下釀酒的樂趣么?從採摘到釀酒等一系列的體驗,你都能夠在酒庄體驗到。
在古代,皇帝招待外來使者的時候,會用賀蘭山上產出的葡萄酒招待使者。時至今日,賀蘭山上產出的葡萄酒,還在國際名酒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
Ⅷ 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
祁呂賀蘭山字型位於我國中北部,跨越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及北京等省、市、自治區,夾持於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和昆侖-秦嶺緯向構造體系之間。其地理位置在東經92°00′~120°00′,北緯34°00′~41°00′,東西長達2000km,南北寬達900km,屬巨型山字型構造體系。
(1)展布范圍和組成成分
該山字型前弧展布於祁連山、龍首山、疏勒南山、拉脊山、呂梁山、五台山及恆山等地,為一橫亘東西、向南凸出的弧型構造帶,簡稱祁呂弧。前弧弧頂位於寶雞附近。寶雞以西,構造線由東西向逐漸轉為北西向,最顯著的構造形跡有華家嶺-寶雞大背斜,天水-武山斷裂帶及禮縣-同仁斷裂帶。寶雞以東,構造線由東西向逐漸轉為北東向。最矚目的構造是汾渭地塹,其次是銅川復背斜和中條山復背斜。弧頂與昆侖-秦嶺緯向構造體系重接。
前弧西翼伸展於酒泉、民樂、蘭州至定西一帶,大致相當於合黎山、龍首山、馬雅雪山、哈拉古山、拉脊山及祁連山的范圍。它由北西向的褶皺帶、斷裂帶和夾於其中的槽地呈反多字型排列的形式顯現出來。蘭州以東,主要由前弧弧頂延入的華家嶺-寶雞大背斜、天水-武山斷裂帶及禮縣-同仁斷裂帶的西段構成。蘭州、臨澤之間,以背斜和槽地平行相間斜列為特徵,並有同向沖斷層伴生,自北而南依次為:合黎山-龍首山褶皺帶、張掖-民樂槽地、馬雅雪山大背斜、門源槽地、大通山-青石嶺大背斜、西寧-民和槽地、日月山-拉脊山大背斜及循化槽地。臨澤-酒泉之間,主要由重接在較老的西域系的構造帶之上的大背斜和斷裂帶構成,自北而南依次有:祁連山主峰-走廊南山復背斜、黑河上游槽地、托來牧場槽地、托來山復背斜、大通河上游槽地、疏勒河上游槽地和疏勒南山復背斜。
前弧東翼伸展於韓城、離石、寧武至大同一帶,大致相當於呂梁山、五台山及恆山的范圍。由北東向的呈多字型排列的大背斜(或陸梁)和大向斜(或槽地)顯現出來,並有同向沖斷層伴生。自北向南依次為:陽原背斜、陽原南山斷層、桑乾河槽地、桑乾河南-南口大背斜、渾源槽地、廣靈-蔚縣斷層、恆山大背斜、百花山向斜、繁峙槽地、五台山-呂梁山大背斜及太原槽地。
祁呂賀蘭山字型的脊柱展布於前弧北側的磴口、銀川、中寧至平涼一帶,為一南北向的中部略向西凸出的狹長構造帶,統稱賀蘭山褶皺帶,重接於賀蘭山經向構造體系之上,向北可能伸至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南側。該脊柱由南北向的褶皺和沖斷層構成,自西而東依次為:得來記-中衛斷裂帶、賀蘭山大背斜、中寧-同心大背斜,石嘴山-銀川-固原大向斜(或槽地)、桌子山-青龍山-平涼大背斜及其東側大斷裂和鹽池-環縣大向斜。
它的盾地分隔於脊柱的東西兩側。西側為阿寧(阿拉善-會寧)盾地,中生代為一個少許抬升的盾地,僅局部地區沉積了中生界,直至新生代才是一個具有較大幅度的相對下降區。東側為著名的伊陝盾地,是一個自三疊紀或侏羅紀開始直到古近-新近紀長期相對下降的盆地。其內岩層產狀平緩,僅於邊緣地帶出現寬緩的褶皺或穹窿。
祁呂賀蘭山字型的反射弧:西翼反射弧展布於酒泉、玉門、肅北至安南壩等地,為一向北凸出的弧型構造帶,弧頂在橋灣之北,系由北西西向-北東東向成弧形延伸的褶皺和沖斷層構成。自北而南依次為:柳園斷裂帶及玉峰山-柳園-後紅泉大向斜、橋灣-敦煌斷裂帶及安西-敦煌隆起帶、玉門鎮-嘉峪關北槽地、肅北-嘉峪關斷裂帶、昌馬-玉門槽地。該反射弧北部伸入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南側,其東西兩翼與該緯向構造體系斜接,中部與天山-北山緯向構造體系重接。西翼反射弧脊柱展布於鹽池灣、月牙湖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區,主要由近南北向的沖斷層和褶皺構成,向北在疏勒南山斷裂帶以南消失,向南延伸情況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於烏蘭達坂山以北還有其蹤跡。東翼反射弧展布於大同、宣化、承德至秦皇島等地,為一向北凸出的弧型構造帶,弧頂在承德附近,系由北西西向、北東東向或弧形延伸的褶皺、槽地和沖斷層構成。外弧有涿鹿-懷來槽地、狼山-舊縣斷裂與大古城-永寧斷裂、延慶槽地、灤平背斜與霧迷山斷裂帶、隆化背斜和承德向斜、青龍-秦皇島背斜、遷安-昌黎背斜。內弧有灤縣褶皺帶、小湯山-下倉褶斷帶、北京西山褶斷帶。該反射弧北部伸入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南側,其東西兩翼與該緯向構造體系斜接,中部與該緯向構造體系重接。另據物探資料,揭示該反射弧的成分在渤海、旅(順)大(連)仍有蹤跡可尋。
(2)成生時代
現有資料表明,祁呂賀蘭山字型弧型構造帶在石炭紀開始萌生,晚三疊世時,脊柱開始顯示。晚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後,該山字型的基本輪廓大體形成,前弧和脊柱繼續隆起,伊陝盾地繼續沉降,阿寧盾地少許抬升,前弧西翼出現了一系列反多字型槽地,為侏羅紀沉積提供了場所。晚侏羅世末至早白堊世末的早、中期燕山運動,弧型構造帶與脊柱先後成熟,整個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最後定型。晚白堊世時,該山字型構造體系整體隆起。古近-新近紀時,前弧西翼諸槽地和阿寧、伊陝盾地又接受沉積。挽近期,該山字型構造體系仍有強烈活動,為我國中北部最主要的活動性構造體系之一。
(3)控礦、控震作用
祁呂賀蘭山字型弧型構造帶中的多字型或反多字型槽地,一般是沉積礦產集中的部位。如前弧西翼的門源槽地和循化槽地,前弧東翼的桑乾河槽地、繁峙槽地和太原槽地,都是重要的聚煤盆地。阿寧盾地和伊陝盾地,亦系各期含煤建造的集中場所。這些槽地或盾地中由於相對扭動而產生的低序次、低級別雁列式背斜或旋扭構造體系,還是石油和天然氣聚集、保存的有利地段。
祁呂賀蘭山字型與其他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往往是內生金屬礦產的富集地帶。祁呂賀蘭山字型還是我國中北部重要發震構造之一,天然地震相當頻繁而強烈。7~8級地震沿前弧和反射弧成帶分布,是一個強震活動帶(圖2.35)。
Ⅸ 閱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圖6中鄂爾多斯高原和賀
(1)自然原因是從地形,氣候,土壤,水等方面分析的.寧夏平原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回地勢平坦答;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位於賀蘭山以東,受山地阻擋,冬季風影響小;多地形雨,降水較多;山脈遏制西部的沙漠東移.
(2)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的地表形態.根據圖中的信息,分析:從地質構造上來說,兩側地塊相對抬升,寧夏平原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構造;再經黃河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
(3)工業的深加工會產生經濟效益,也會產生環境效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產: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副產品和 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故答案為:
(1)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位於賀蘭山以東,受山地阻擋,冬季風影響小;多地形雨,降水較多;山脈遏制西部的沙漠東移.
(2)內力作用:處於斷層下陷地帶,形成谷地.外力作用:流水的搬運、沉積,形成沖積平原.
(3)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產: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副產品和 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Ⅹ 賀蘭山的主要岩石有哪些
賀蘭山岩群的時代屬新太古代。在賀蘭山宗別立地區出露的中深變質岩系,版經歷了多期變質作用權和構造變形,難以建立地層學意義的地層系統,故稱岩群。由下而上分三個岩組:①禿魯根變粒岩—大理岩組,②阿楞呼都格變粒岩組,③柳林溝片麻岩組。原岩為碎屑岩、泥質岩、石灰岩夾火山岩系列,屬大陸邊緣沉積相,變質作用達高角閃岩相至麻粒岩相、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強烈、區域變質作用可分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