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實體應該答什麼意思
① 一些地質學問題,看了你的很多解答,很可靠,快考試了,希望得到你的回答!
謝謝誇獎!
1、這個題很多書上都有啊,總結一下就行,自然地理學、普通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質災害等等上都有。勤快有好處。
2、這個題以前我回答過,可惜提問者刪除了那條問題。再說一遍真的有點那個。。。我就再說一下思路吧:可以從三個方面回答,一是岩石鑒定,即砂岩鑒定,對砂岩的岩性進行描述,包括粒度、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等,然後對砂岩初步定名(如長石石英砂岩,還是石英砂岩,還是細砂岩、砂礫岩等等)。二是地質構造分析,在周圍踏勘,看它與上下層接觸關系,測岩層產狀,確定這個砂岩層是否是褶皺構造的一部分,或者岩層內是否發育斷層。三是層序劃分,這屬於地層分析內容,看砂岩層可以分成幾個序列,據此初步對砂岩分層,確定沉積旋迴,甚至判斷沉積環境。本身這個問題問的是有問題(我認為),因為研究目的不明(研究砂岩層的目的如何),對象不清(砂岩是一層還是多層),上面我說的是一個大概的研究思路,供參考。
3、在地質時間上三者的共同點:在很大程度上時間相互吻合。不同點:有時時間界線不一致,相互穿越,具體來說生物地層單位會穿越年代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與岩性地層單位會互相穿越。岩性地層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相互不會穿越,它們是不同級別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具有全球性,岩性地層單位是地方性的。
5、篇幅關系,我系統不了。簡單說一下思路:從作用方式方面來回答,一是外動力作用發生的重要介質,比如作為沉積介質參與沉積作用、作為化學反應介質參與化學作用中;二是外動力作用發生的重要動力,比如流水的搬運能力、攜帶泥沙的侵蝕能力,又如水的溶解能力、結晶能力和作為化學反應物的化學能力等等;三是水對其它外動力地質作用因素的重要作用,比如水是生物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而生物作用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一種。又如水的形態與分布對大氣環流有重要影響,而風力作用是僅次於流水的第二大外動力地質作用。
你也可以據此增加一些內容,也可以以另一種思路組織回答,其實就是對專業知識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進行歸納、總結而已
② 實體的定義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實體」(希臘文ουσια拉丁文substance)作為哲學的最基本的范疇是第一性的和獨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疇(如數量、性質、關系等)都必須依附於實體而存在。顯然,當我們說一個東西「是怎樣的」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麼」,「是什麼」的問題在任何意義上都是最根本的問題。亞里士多德指出:「盡管最初有許多意義;但實體在一切意義上都是最初的,不論在定義上、在認識上,還是在時間上。其他范疇都不能離開它獨立存在。惟有實體才獨立存在……存在是什麼,換言之,實體是什麼,不論在古老的過去、現在、以至永遠的將來,都是個不斷追尋總得不到答案的問題。有些人說它是一,有些人說它是多,有些人說它是有限的,有些人說它是無限的。所以,我們首要的問題,或者唯一的問題,就是考察這樣的存在是什麼。」
因此,在談論任何有關實體的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實體是什麼。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對實體下了一個基本的定義:「實體,在最嚴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於一個主體的東西。如『個別的人』、『個別的馬』。」所謂「不述說一個主體」,是指實體不能在一個陳述句里作為謂詞來述說主詞,例如,在「蘇格拉底是人」這個陳述句中,「人」是用來述說「蘇格拉底」的,但是「蘇格拉底」卻不能反過來述說「人」或其他的東西。「蘇格拉底」是一個個別的人,而「人」則是蘇格拉底所屬的一個普遍的屬,我們只能用後者描述前者,不能用前者描述後者。所謂「不依存於一個主體」則是指實體必須具有獨立存在的特點,它不同於屬性,只能依附於某個主體而存在。例如「蘇格拉底是白色的」這個陳述句,「白色的」不僅是用來述說蘇格拉底的某種特性,而且也必須依附於蘇格拉底的身體,它不可能脫離蘇格拉底或其他主體而獨立存在。因此,一般說來,用來述說主體的東西或者是普遍性的種屬概念(如「人」、「動物」等),或者是依附於被述說者的某種屬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說者則通常只能是具體的個別事物(如「蘇格拉底」、「那匹白馬」等)。亞里士多德把這些既不述說、也不依存於其他主體的具體的個別事物稱為「第一實體」,它們構成了支撐一切其他事物(種屬或屬性)的最後的載體和絕對的主體(在一切陳述句中都恆為主詞)。實體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實體是一個具體的、個別的東西,是「這一個」,而不是抽象的、普遍的東西;其次,實體不同於屬性,它沒有與之相反的東西,例如,與「大」相反的屬性是「小」,與「好」相反的屬性是「壞」,但是卻沒有什麼東西是與「蘇格拉底」相反的;再次,實體沒有程度上的差別,即沒有一個實體比另一個實體更是實體,例如我們不能說「張三」比「李四」更是實體;最後,實體是變中之不變,無論蘇格拉底是臉黑還是臉白,是年少還是年老,他都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具體屬性可以變化,但是作為實體卻是始終如一的。當然亞里士多德並不否認實體本身也有生滅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同於屬性的變化,就每一個實體來說,它都是自身同一的。必須注意的是,所有上述規定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從人們的說話方式即語言語法中引出來的,亞里士多德相信語言的邏各斯與存在的事物有相同的結構,因而他的本體論與他的邏輯學一開始就有一種密切的內在聯系。
從實體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把個別的、具體的事物當作第一實體的做法是與柏拉圖把普遍的、抽象的種屬概念(「理念」)當作真實的存在的做法截然對立的。但是亞里士多德在「第一實體」之後馬上又提出了「第二實體」的概念,這就是邏輯上的「種」和「屬」的概念。亞里士多德說:「人們所說的第二實體,是指作為屬,包含第一實體的東西,就像種包含屬一樣。如,某個具體的人被包含在『人』這個屬之中,而『人』這個屬自身又被包含在『動物』這個種之中。所以,這些是第二實體,如『人』、『動物』。」這樣一來,作為種屬概念的「理念」也就如同個別事物一樣成為了實體,盡管只是第二實體。雖然亞里士多德承認,只有第一實體才具有「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於一個主體」這兩個基本特點,而第二實體則僅僅只具有「不依存於一個主體」的特點,它卻可以述說一個主體(述說個別事物),因此「第一實體比其他事物更是實休」、「第一實體乃是在最嚴格意義上的實體」。但是,把屬概念當作實體必然會導致把一切抽象的普遍概念都當作實體這一邏輯後果,因為任何一個述說屬的種又可以被一個更大的種所述說。這樣一來,亞里士多德又部分地回到了柏拉圖的理念論。
③ 地質環境的實體系統
地質環境一詞既用於抽象的概念中,又有其客觀存在的對應實體。根據地質環境系統的尺度層次,可以將人類地質環境分為全球地質環境和局域地質環境。
(一)全球地質環境系統
地球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層構成。其中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又稱外三圈,地殼、地幔、地核又稱內三圈。近年來,有些其他學科的學者對上述圈層的劃分提出了新的見解。例如,有人主張將生物圈一分為二,把人類稱為智能(或智慧)圈,以有別於其他生物種群。道理是,人類不僅僅是生物界的一個科———人科,而且其行為的社會性和目的性是別的生物所不具備的,人的社會、經濟、道德方面的表現,是決定環境是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外,還有人提出,將土壤層從地殼中剝離出來,單獨定義為土壤圈,以方便土壤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
對地球的六大圈層目前人們掌握的知識還不十分充分,相對而言,對地球淺表的情況了解得較深入,地球深部的細節仍知之甚少。為了准確地把握地質環境在地球中的位置,有必要從地球的圈層劃分的角度進行討論(圖1-1)。
圖1-1 全球地質環境系統示意圖
1.大氣圈
指地球各圈層中最靠外的氣體層,其上、下界目前還難以准確劃定。有人推測上界距地面為6000km;還有人認為,從觀測到的物理現象來判斷,極光(太陽風沖擊大氣的發光現象)出現的最大高度約在1200km,那麼大氣圈的上界起碼在此高度;另據人造衛星的觀測資料,在2000~3000km的上空,每立方厘米體積中少於一個大氣微粒,此高度可定為大氣圈的上界。
有關大氣圈的下界很少被討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大氣圈的形成與地球的演化、內部物質的分異、排氣有關,很可能大部分來自地球內部。如果按照這種假說,大氣圈的下界必定在固體地球的內部,甚至沒有明顯的下界面。
2.水圈
與大氣圈相類似,水圈也不是一個上、下界面清晰的圈層。地球上大部分的水以液態和固態的形式散布在海洋和陸地,還有一部分以氣態形式飄散在大氣中。有人認為,其上界距地表2000~3000km;還有人根據水汽輸送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認為上界可定在大氣對流層的頂部,一般平均高度是10km,在中緯度地區約12km。
研究表明,水圈是地球圈層分異過程中形成的,在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中,水不斷地從地球內部逸出,即使現在,每年仍有約660km3的水來自地幔。所以,水圈的底界仍無定論。
3.生物圈
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並感受生命活動的圈層。其范圍可跨大氣圈的下部、地殼的淺表和水圈。探測資料表明,在大氣平流層中,距地面33km的高度仍可發現孢子和細菌,可見生物圈的上界應超過此高度;在陸地10km深處也曾證實微生物的存在,估計生物圈的下界起碼應大於這個深度。
4.地殼
地殼是固體地球的表層,其上部主要由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組成,又總稱為硅鋁層。其厚度分布不均,在山區有時可達40km,平原區一般為10km,淺海區顯著變薄,大洋洋底缺失此層,僅見地殼的下部。
地殼的下部主要由相當於基性岩類的變質岩組成,又稱硅鎂層。在大陸區其厚度可達30km,深海盆內厚度約5~8km。
地殼的下界面,一般採用莫霍面來確定,莫霍面以下為地幔。
以上四個圈層概括了地球物質的四種存在形式或基本要素,即氣、水、生(物)、岩(土),它們也是構建人類環境的全部要素。這些要素所佔據的空間並非彼此完全分離,而是存在共同重疊的部分。這個「交集」處於地表到地殼上部的某一深度范圍內,正是所謂的全球地質環境系統的展布空間。顯而易見,在全球的尺度上,地質環境呈環狀包裹著地球,是人類生息繁衍、從事各種活動的場所。
有關全球地質環境系統下界的釐定,目前還在討論之中。一種觀點是,下界的確定應從科學技術的長遠發展考慮,不拘泥於解決社會現實環境問題的需要;另一種觀點認為,其下界的確定應以人類活動引起的物質場變化開始消失的深度為准,如應力場、電磁場、溫度場等;還有人認為,下界的理論深度應規定在岩石圈內人類能觸及的地方。所以,關於全球地質環境系統下界的具體深度目前尚無明確的說法。
對此,我們認為:
(1)全球地質環境作為一個實體系統應該明確規定其下界。理由是,從邏輯上考慮,既然是系統必然有邊界,下邊界也是一種邊界,迴避下邊界問題在概念上是不周嚴的;另外,明確下邊界也是科學研究操作上的需要,全球地質環境是開放系統,其邊界是確定系統內部與外部物能交換關系的界面,若不明確地規定下界,就無法說清來自地球深部的物質和作用究竟屬於地質環境內部成分的周轉運動,還是該系統外界的輸入。
(2)至於全球地質環境系統的下界位置是否一定要達成統一的見解,回答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根據系統圈劃的相對性原則,即使是面對同一個客觀對象,由於研究目的或學科視角的差異,所形成的概念系統(包括其邊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正如某些學者指出的,從資源開發角度衡量,地質環境系統主要指地殼表層,目前的鑽探深度大約為5km,最深可達12km;但從地質體的物理、化學特徵以及它們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適宜性來衡量,深度則要大得多;而關系著建築安全的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不僅要了解地殼的組成和結構,而且要盡可能考慮地幔的物質組成及其流動特徵,涉及的深度會更大。
(3)具體到本教材所討論的內容(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地質學機理),全球地質環境系統的下界定在地表以下平均10km處較為妥當。理由是:①由地表至地下10km的范圍是目前人類從事各種活動的空間;②該深度是目前地質理論認識較詳盡,絕大部分探測手段可以查明的最大范圍,超出此深度人們所知甚少,有的僅僅是推測或假說,尚難運用於工程實踐;③地表至地下10km的范圍是地球四大要素最齊全,相互作用最活躍,對人類影響最突出的空間區域;④該深度大體相當於上、下地殼之間的分界面,即康拉德面。它也被視作硅鋁層的邊界面,該面與莫霍面之間的地震帶稱為康拉德層,常誘發淺源地震。據此可以認為,該界面以下是地球內動力最活躍、最集中的區域,是導致全球地質環境系統地震、火山噴發的主要動力源區。換句話說,該深度以下即可認為是地球深部。
(二)局域地質環境系統
除了研究全球問題會涉及全球地質環境系統外,在實際工作中,普遍遇到的是發生在某一地區或某一地點的地質環境問題,如礦區的地面塌陷,某一斜坡體的失穩滑移,區域性的地下水污染、荒漠化等。此時,岩石圈、水圈等全球尺度的論述不再適合局域具體問題的分析,研究對象只能是局域尺度的地質環境。
在地質環境問題的調查、評價、預測及防治工作中,局域地質環境是主要的考查對象,或者說是基本單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地質環境問題包括地質災害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地球上自然地理條件的多樣性和資源分布的不均勻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人口的聚集狀況及人為地質作用的形式與強度。其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發展模式和文化傳統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包括資源開采利用方式和對待地質環境所持有的態度。第三,地質背景包括地質體結構組成、各種地質作用的活躍程度及其過程,因地而異,沒有統一固定的模式。因此,根據不同的背景條件和問題的性質來確定局域地質環境系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至於局域的范圍則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者可達數萬平方千米,小者也許只是某個工程場地的規模。
④ 中國地質大學 四個實體是指哪四個實體
應該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長城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江城學院
後面兩個是獨立學院,也就是掛靠的專科院校。
⑤ 地質專業知識服務系統中的術語詞典怎麼用
在網站中有個菜單叫術語資源,那個其實就是術語詞典,是獨立頁面,而且分類非常友好版,有搜素權功能,想查什麼直接搜索就可以了。如果常在野外工作使用,不方便使用頁面可以從應用市場下載「地質術語詞典」app,界面很簡潔,分類是一樣的,同樣有搜索功能,使用速度和體驗都不錯。其實作為地質領域的學生,日常查資料、做研究、寫論文使用起來也很便利。我的答案可行嗎?可行就採納吧
⑥ 答地質特徵應該怎麼答呢
首先,要知道具體地質特徵當然有具體的分析方式.
一、本區概括
包括自然氣候、交通條件和人口、文化、歷史情況.大概就行了,這不是主要的.
二、本區地形
描述本區的地形地貌,如果沒有字數限制,越詳細、越精確越好.
在描述各個地行地貌單元時別忘了加上海拔范圍,最後還要分別寫上最高點、最低點的位置和相應的海拔.
三、本區岩層特徵
包括岩層的年代、岩性、產狀、出露范圍,各岩層的接觸關系及其上的小型構造單元(露頭尺度上的各種小褶皺、斷裂及面狀和線狀構造)的產狀、產生年代和過程(包括應力分析),甚至可以把微型(偏光顯微鏡下)和超微(電子顯微鏡下)構造也寫上.
反正和上一點一樣,如果沒有字數限制,越詳細、越精確越好.但不要顯得沒有條理,若有多個構造單元就按產生年代書寫.
四、本區構造特徵
這是整個地質分析的核心啊,不過一般不涉及小型、微型或超微型的,如果你上面寫了這里就不用寫了,如果你上面沒寫這里就可以寫上,當然也可以不寫.
一般按構造單元從早到晚的順序描述,當不能確定年代時,按從大到小描述.描述本區的巨型構造單元包括類型(一般為山系或區域性地貌構造單元)、分布和大小、產生年代和過程(包括應力分析)以及由其所引起的在較小構造尺度上發生的變化;大型構造(1:200000)包括類型、分布和大小、產狀、產生年代和過程(包括應力分析)以及在較小尺度上發生的變化;中型構造(1:5000)和大型構造包括的內容一樣.但是如果本區沒有那麼大,就只需點出本區所處的巨型、大型等等構造單元條件,直到滿足的真正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除上述相同點外,不同類型的構造單元在具體描述時並不一樣.如描述斷層時,還需描述斷層的類型、伴生構造和組合形式;在描述褶皺時,還需描述褶皺的形態[剖面形態(轉折端形態、緊閉度、對稱性和協調性)和平面形態]、位態(樞紐產狀、軸面產狀和位態分類)、組合形式和Ramsay分類;在描述線理時,還需描述線理是a型還是b型;等等等等.
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本區地質演化史
這就是地質學的工作,根據上面的鋪墊,完成重建本區地質演化過程.老要求,能寫多詳細寫多詳細,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憑想像,要憑現象.
⑦ 地質名詞
這個詞經來常用到,但是還真不源知道該怎麼回答你比較好!簡單說說吧
以沉積地層為例,常用「XX岩系在本區呈近東西向展布」這樣的描述。這里「展布」其本意可以理解為「分布」的意思,只不過,地球演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地層又是一個三維實體,所以我們在地質研究的時候,常常需要考慮相關地質過程,以及水平方向與縱向兩個方面的特徵,用「展布」更能形象的表達其在相關區域的具體產出狀態。
能力有限,沒有說清楚,希望你能明白一點點。
⑧ 簡單的地質實體建模 有什麼好的方案
眾所周知,國際國內廣泛應用的主流地質建模軟體是Petrel和RMS。
⑨ 什麼露頭地質專業的回答
兩個辦學實體,教育部對外是一所大學,對內是兩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古生物學是國家重點學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創建於50年代,是中國第一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現有研究人員2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教授16人,副教授5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2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0人,佔80%;具有碩士者4人,佔16%,8人具有博士後經歷(以上均為2005年統計數據)。長期的合作研究造就了一個高質量、高層次、結構合理、多學科密切結合、能夠解決一些復雜地質問題的學術研究梯隊。幾十年來一直是培育古生物學與地層學高級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畢業生中有一些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又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研究領域寬廣,綜合性強。除了多門類化石的分類學研究,還利用明顯的人才和多學科支撐優勢,開展了大量綜合性研究。近年來負責和承擔了許多國際合作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973」項目,「863」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歷史大地構造、生物古地理、古大陸再造、層序地層學和綜合地層學、大陸邊緣地質以及多層圈相互作用、古地理-古環境演變與沉積礦產資源的形成環境相關性等方面的研究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些方面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在長期的科學研究活動中,形成了明顯的研究方向。 1、高解析度綜合地層和年代地層自然界線:以「地球發展階段論」和「節律觀」為指導,重視多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充分運用多學科綜合研究手段對地球演化突變期的地質記錄進行岩石地層、生物地層、事件地層以及生態地層、磁性地層和同位素地層等多學科的高解析度綜合地層研究,揭示地層記錄中各種特徵演化的自然節律,重建地球演化突變期生物圈與沉積圈的協同演化和各種地質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論證重要地層界線位置及其優化方案,使年代地層單元與地球發展演化的自然節律相對應,提高了年代地層對比的精度和可操作性,建立高分辨和高精度地層劃分和對比格架,解決一些重要地層界線在不同沉積相區地層的高精度對比問題。把年代地層與地球演化的節律相結合,對現行的確定GSSP方法程序提出深化和改進方案,努力嘗試建立反映地球演化自然節律的新一代地質年代表。在這個地球科學的根本問題上有所建樹。以地球演化突變期重大地質事件及其關鍵科學問題的綜合研究為突破口,以帶動學科的深入發展,側重地球淺層系統的相互作用和環境演變過程研究。 2、層序地層和海平面變化:以露頭層序地層為主,對各種沉積相區進行深入細致的層序地層學研究,建立高分辨地層序列和地層格架與海平面變化旋迴,在層序地層學及其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方面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和方法,進一步完善了層序地層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的可能聯系,試圖使年代地層系統反映地球和天體相互影響的自然周期。加速推廣露頭層序地層學在油氣資源與沉積礦產勘探和區域地質制圖方面的實際應用。從而在露頭層序地層學的理論、方法、實踐等方面提出新的認識,努力建立中國層序-年代地層系統,充實和完善地質年表。使我國在露頭層序地層學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實踐上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3、古地理和古大陸再造:以「全球構造活動論」的地球演化觀為指導,以全球古大陸再造為重點,綜合運用古地磁、生物古地理、沉積和古氣候等資料,重視GIS和計算機自動成圖等新技術和新方法的開發和應用,通過地球演化突變期沉積作用、地層格架、生物古地理、地球化學研究分析,研究大地構造分區和不同大地構造單元之間的演化關系。把古地理研究與地球動力學相結合,探討地球表層的行為及其與深部作用之間的關系。把古地理研究與盆地分析、岩漿活動、火山作用與地球的深部過程聯系起來,重建地史時期地球動力學演化特徵,揭示地球的整體演化規律。這項研究將推動相關學科,包括歷史大地構造、沉積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及相關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的綜合發展。 4、微體古生物學:除了微體古生物系統分類研究外,主要致力於微體古生物學綜合研究體系的建設,以微體古生物類群的系統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和生物地層學研究與古海洋環境、古全球變化研究相結合為特色,重點研究有孔蟲、鈣質超微化石、溝鞭藻等微體生物門類的生態學、地層學、氣候學和海洋學意義,特別重視在能源勘查以及海洋資源評價中的應用研究。可能將在海洋生物殼體的微量元素(Cd/Ca、Sr/Ca)、同位素(44Ca/48Ca)特徵與海洋生產力的關系、古厄爾尼諾(El Nino)的生物和生物化學信號識別、白堊/第三紀的界線事件和特提斯海的最高海相層層位研究等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5、進化古生物學:在進化古生物學方面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軟體動物系統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及遺跡化石學、古植物學、第四紀哺乳動物、古人類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在系統古生物學、中生代生物地層學、華夏植物群和陸相遺跡化石與環境關系、熱河動物群生態環境及埋藏、以及地史關鍵時期生物的絕滅-殘存-復甦-輻射型式等方面有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進化古生物學研究領域,除了要鞏固我校的研究特色以外,還要在下列幾個方面不斷拓展:(1)古生物學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方法的研究;(3)古生物學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研究;(3)古生物學研究與重大地質問題研究的結合。 6、古海洋學:重點研究南海海域的生物化石記錄、沉積地球化學記錄與高頻氣候變化,西太平洋—北印度洋表層熱傳輸及其對華南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孟加拉灣古海洋學信號對青藏高原構造隆升的響應。將在15萬年以來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溫鹽傳輸體系的變化特徵及其對我國西南地區的降雨影晌、350萬年以來孟加拉灣水域表層水團化學性質和營養度的變化與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關系等方向可能取得重要突破。參考資料:中國地質大學主頁: http://www.cugb.e.cn
⑩ 在課本上遇到了 山地類型,地質結構,地質構造,,, 要怎麼答,怎麼區分。
山地類型是說山地形態特徵,如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等,地質結構地質構造要分別從山體的岩石結構、地層層序系列和褶皺發育情況,斷層發育情況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