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條件指的是什麼
A. 水文地質條件的介紹
通常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問題稱為水文地質問題,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條件回稱為水文地質答條件。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B.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什麼
通常把與地下水來有關的問源題稱為水文地質問題,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條件稱為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C.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
A
答案解析:
[試題解抄析]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層的厚度、光滑度、硬度、水溫及水的流動狀態等條件。地下水常常作為城市用水的水源,特別是在遠離江河湖泊或地面水水量不足而水質有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城市,調查並探明地下水資源尤為重要。地下水的流向對城市布局有影響,而且地下水的開采對城市的防汛與排水,以及地面建築及各項管網工程都有著重大影響。地面水體的情況,屬於水文條件的評價內容,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及建設投資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之前,需要對水體的流量,流速、水位,水質等進行調查分析,隨時掌握水情動態,研究規劃對策。
D.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
B
答案解析: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包含水層的厚度、礦化度、硬度、水溫及水的流動狀態等條件。
E. 水文地質條件的分類
水文來學開始主要研究陸地表面的河自流、湖泊、沼澤、冰川等,以後逐漸擴展到地下水、土壤水、大氣水和海洋水。
① 傳統水文學按研究的水體來進行劃分:河流水文學、湖泊水文學、沼澤水文學、冰川水文學、海洋水文學、地下水水文學(水文地質學)、土壤水文學、大氣水文學等。
② 由水文學採用的實驗方法,派生出三個分支學科:水文測驗學、水文調查、水文實驗。
③ 由水文研究內容分為:水文學原理、水文預報、水文分析與計算、水文地理學、河流動力學等。
④ 作為應用科學,水文學分為:工程水文學、農業水文學、土壤水文學、森林水文學、城市水文學等。
⑤ 隨新科學、新技術的發展和引進,出現新分支:隨機水文學、模糊水文學、灰色系統水文學、遙感水文學、同位素水文學等。
F.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依據水文地質的調查分析,主要分析是否有井泉露頭,水位、補給的源頭是內什麼?含水層的厚容度和岩性?區域水文地質的特徵如何?地質資料的分析注意地層岩性的特點和導水性、滲透性、保溫性、熱導率等指標,基本判斷該區斷裂的分布和走向,可能賦存地下水的地質條件和特徵。
G. 水文地質條件
(一)淺層水
地下水的運動狀態和水質與含水層的沉積環境有關。一般來說,湖相沉積或者泛流帶的含水層岩性細小,多為淤泥質黏土,水體流動性差,則氟離子容易在此聚集;而河流沖積層或者古河道的含水層,岩性較粗,透水性較好,有利於地下水的循環交替,多形成低礦化度的低氟地下水。
1.黃河沖積平原、古河道主流帶地區
此區屬於水量豐富區,分布范圍廣,面積約5267.86km2,占總面積的77.4%,含水層上游以含礫石中粗砂為主,下游以中細砂為主,為黃河古河道河床相堆積。含水砂層頂板埋深上游10m左右,下游可達20m。覆蓋層岩性為亞砂土夾亞黏土,局部為粉砂,與下層含水層構成上細、下粗的二元結構特徵。
2.泛流帶及邊緣帶
此帶分布於開封縣半坡店,杞縣城南—裴庄店、通許縣城南—太康縣楊廟,扶溝縣呂潭—太康縣、鄢陵板橋、縣城—馬欄,尉氏縣朱曲及臨近條形崗地的黃河沖積平原的邊緣地帶,面積1398.4km2,占總面積20.55%。
含水層以粉細砂為主,多為薄層,總厚度一般小於10m。頂板埋深為5~10m,最深可達20m,含水層之間有弱透水層的亞砂土、亞黏土相隔,砂層頂板為亞砂土、亞黏土層和不穩定的淤泥層。因而組成以亞砂土、粉細砂粗細相間的多元結構特徵。水位埋深一般為2~4m,局部地區4~6m。含水層顆粒細,厚度比較薄,地下水徑流條件較差,因而水質也比主流帶差。
3.崗地及崗間窪地
此區分布在尉氏西部大營、大馬條形崗地與崗間窪地地帶,面積較小,僅139.20km2,占總面積的2.05%。條形崗地為黃河早期沖積形成,含水層為黃土狀亞砂土,崗間窪地為後期水流切割堆積而成,上部為亞砂土,下部為薄層粉砂、粉細砂。水位埋深不一,條形崗地4~6m,崗間窪地2~4m,局部1~2m。這里含水層富水性雖差,但由於地形坡度大,地下水徑流條件好,水交替作用強,故水質較好。
4.淺層地下水的補徑排
補給 淺層水的補給方式主要有垂直補給和側向水平補給兩種。垂直補給主要以大氣降水為主,補給量的多少與降水特徵、包氣帶岩性、地面坡度、地下水位等因素有關。研究區地處平原區,地勢平緩、降水量充沛、地下水埋深較淺、包氣帶岩性較粗(亞砂土),有利於大氣降水的補給,因此大氣降水是主要的垂向補給來源,在西部崗地區,由於蓄水條件差,接受補給的能力弱。除了大氣降水,河流以及渠道的滲漏也會補給地下水,研究區河流眾多,常年來河道不斷抬升,使河流常年補給地下水,同時又是農業主產區,在農業灌溉時,一部分灌溉水下滲補給地下水。側向水平補給主要指在水力坡度大且含水層岩性較粗的地區,可以接受上游地區地下水的側向徑流補給,據統計,側向徑流補給量為684.07×104m3/a。
徑流 地下水的徑流主要受地形坡度的影響,一般來說,地形坡度越大則水力坡度就越大,地下水的徑流速度就越快,相反則越慢。在尉氏縣西部以及召陵鎮附近的崗地處,由於水力坡度較大(5‰~1‰),且含水層岩性較粗,因此地下水的徑流速度快,而在廣大的平原地區,水力坡度為0.5‰~0.17‰,並且含水層岩性較細,地下水的徑流條件較差,即使在含水層岩性較粗的古河道也是,由於水力坡度較小,徑流很緩慢。
排泄 淺層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人工開采、河流排泄以及越流排泄。在地下水埋深較淺的地區,蒸發是淺層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由於地下水埋深較淺,加之包氣帶岩性較細,地下水的毛細上升高度較高,當蒸發能力強時可大大消耗淺層地下水,據估算淺層地下水的蒸發消耗量占總排泄量的70%,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在地下水埋深較深的地區,人工開采則成了主要的排泄方式,另外,當淺層地下水位高於河水水位時,地下水可以向河流排泄。研究區斷裂構造發育,這些斷裂成為地下水運動的通道,淺層含水層的地下水可以向下補給深層地下水,或側向流出研究區,也構成了淺層地下水排泄的一種方式。
(二)中深層地下水
一般指埋藏於50m以下350m以內含水層的水。研究區西部崗地,上更新統屬於淺層水,中更新統和下更新統上部地層缺失或零星分布,中深層水主要是指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中的水。平原地區第四紀各時代的含水層組齊全,中深層水包括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組及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組。中深層水主要反映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
1.黃河主流帶
西北部朱仙鎮,南部到通許縣城北關一帶,呈西北東南向條帶狀分布,面積105.60km2,占總面積1.55%。由於本區地處開封凹陷,各時代地層厚度和砂層厚度都較厚,所以地下水的賦存條件較好。含水層頂板埋深50m左右,底板埋深140m左右,總厚度26.87~57.78m,有4~5層,中有亞砂土和薄層亞黏土相隔,呈多層結構。時代屬於上、中更新統(西部包括一部分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岩性為含礫粗砂,粗中砂、細砂組成,水位埋深2~3m。
2.河流沖積層
主要分布在尉氏縣大營以北蘆家、崗陸一帶條形崗地區,含水層為下更新統下部沖積層,面積不大,僅76km2,占總面積的1.11%。含水層3~4層,總厚度25~40m。岩性為粉細砂、細砂、中細砂、粗砂和礫石層,各含水層之間有比較厚和緻密的黏性土相隔。地下水埋深7.7~13.4m。
3.沖湖積層
分布於尉氏縣蔡庄、長葛南席,鄢陵縣的彭店、城關、馬欄,扶溝縣的呂潭—大新集一帶。面積712.8km2,占總面積的10.47%,含水層屬於下更新統下部沖湖積層,頂板埋深213~240m,底板埋深250~309.5m,岩性為細砂、中細砂、中砂及少量含礫粗砂層,有3~4層,總厚度為30.57~41.17m。水位埋深5.99~11.55m。
4.中深層地下水的補徑排
補給 中深層地下水的補給也主要由垂直、水平補給提供,但和淺層地下水補給的不同之處是,補給源更多的是接受上層含水的向下滲漏,最終來源於大氣降水。淺層水向下滲漏補給中深層地下水的條件是中深層地下水的水頭低於淺層地下水,其次是要有導水通道或者水頭差足夠大,可以穿過弱透水層,進行層間補給。另外,中深層地下水可以接受上游含水層的側向補給,補給量的大小,取決於含水層岩性和水力坡度。
徑流 中深層地下水的徑流主要受基底條件的控制,基底的起伏狀況決定了中深層地下水的徑流緩急。在坳陷底部以及坳陷向隆起過渡的區域,由於水力坡度較小或者為負,地下水流動緩慢,而在隆起向坳陷過渡區域,水力坡度較大,有利於地下水的徑流。不同層位的中深層含水層的水力坡度不同,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的水力坡度為0.5‰~0.17‰,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組及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組水力坡度為0.5‰~0.25‰,流向和淺層地下水一致,自西北向東南,呈輻射狀。
排泄 中深層地下水由於埋深較深,地下水蒸發能力較弱,因此人工開采成為主要的排泄方式,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深層地下水水頭都高於淺層地下水,中深層水可以通過越流補給淺層地下水。同時,也可以側向徑流出研究區。
H. 水文條件與水文地質條件的區別
水文條件
水體的水位、水量、流速、水質及流向的變化;降水量、蒸發量及歷史水情;河流的寬度、深度、河床結構等等。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並且有不同地質的年代表。
水文地質條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層的厚度、礦化度、硬度、水溫及水的流動狀態等條件。
地下水經常作為城市用水的水源,特別是在遠離江河湖泊或地面水水量不足,而水質又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城市,調查並探明地下水資源尤為重要。
分類:按成因與埋藏條件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能作為城市水源)。
潛水:地表滲水形成,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因此潛水水位及其水的流動狀態與地面的狀況有關,埋深也因各地的地面蒸發、地質構造(如隔水層距地面的深度)和地形等不同而相差懸殊。
承壓水:兩個隔水層之間的重力水,由於有隔水項板,承壓水受大氣降水的影響較小,也不易受地面污染,因此成為遠離江河城市主要水源。
地下漏斗: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會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漏斗」;
危害:使漏斗外圍的污染物質流向漏斗中心,使水質變壞;嚴重時造成水源枯竭並引起地面沉陷,形成碟形窪地,對城市的防汛與排水均不利,也會對地面建築及各項管網工程造成破壞。
地下水的流向對城市布局也有影響,如:對地下水有污染的一些建設項目不應布置在地下水的上遊方向,以盡量減少水體污染。
一般報告中不會單獨寫水文條件、地質條件,一般會將水文地質條件一起敘述。
I. 何為水文地質條件
對水文地質分區、含水層類型及富水性、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及地下水的動態特徵的綜合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