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有什麼條件

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有什麼條件

發布時間: 2021-02-22 06:26:14

Ⅰ 何謂工程地質條件包括那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下水條件、地球物理條件、物理地質環境和天然建築材料7項。工程地質學裡面第一頁就有提到。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Ⅱ 舉例說明工程活動如何影響地質環境

在喬治梅森大學認真學習了全球氣候變化等課程,使我們認識到目前全球氣候正在而且還將繼續變暖,其主要特徵表現為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和冰凍圈覆蓋面積逐漸變小。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是極其廣泛和深入的,其可能帶來的災害主要表現為旱災擴大、洪澇災害擴大、海平面上升海岸帶災害加劇、滑坡泥石流災害增多、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加劇以及極端災害氣候發生率增加等。
人類可以採取主動緩解和被動適應的措施來應對因全球氣候變化而帶來的災害,即主動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全球氣候超著有利於人類生活的方向發展,這是問題的關鍵,同時也可採取有效措施來被動地減少、減緩因全球氣候變化而造成的災害。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岩土工程問題將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1)極端天氣下的岩土工程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更為頻繁的極端災害天氣,而極端天氣將引發大量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的監控、預報、預防和災害治理是岩土工程問題研究的重點。
(2)廢氣(料)及資源儲備岩土工程問題:CO2氣體的大量排放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國家已開始進行CO2 氣體深埋研究,而核廢料與垃圾廢棄物等填埋和處置其永久安全性及其對地質環境和生物圈的影響也是人們十分關注和擔憂的問題,同時石油、天然氣和水仍然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資源,一旦發生危機,將會破壞經濟發展,引起社會的嚴重動盪,這些資源的地下儲備也已經被許多國家提到戰略日程上。對於這些廢氣(料)和資源的儲備,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它們與儲存介質相互作用問題都是岩土工程新的研究方向。
(3)近海岩土工程問題:海平面上升將加速沿岸灘塗被海水的沖蝕、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遠的內陸地方,這使得近海土壤沼澤化、鹽漬化,而抵禦海水侵襲的防護設施(海堤等)安全、使用和養護也面臨新的要求和問題,海岸帶災害的預防與控制也給岩土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4)生態岩土工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凍土地區、沙漠地區等自然的原生狀態,對本已脆弱的環境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生態環境的變化反過來也將制約了人類的活動,如何協調工程建設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之間關系是岩土工程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5)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岩土工程問題:世界范圍內存在著大量的石質和土質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和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日趨嚴重,如何採用岩土工程的手段對這些文物加以保護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如研究溫度、酸雨、氣候等環境因素的變化對文物的影響以及採用岩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對其風化程度、風化速率加以預防和控制,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論是主動減緩還是被動適應,都蘊含大量的傳統岩土工程問題,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岩土工程問題,而新的岩土工程問題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規模更大,不確定性因素更多,這正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岩土工程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Ⅲ 一、什麼是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條件即工程活動的地質環境,可理解為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一般認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築材料等。

岩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

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文地質條件

這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況下對建築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礎)發生侵蝕作用,影響建築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水質等。

地表地質作用

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線路的選擇。

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築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礫石料、碎石、塊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築材料的量、質及開采運輸條件等,直接關繫到場址選擇、工程造價、工期長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重要內容,有時甚至可以成為選擇工程建築物類型的決定性因素。

(3)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有什麼條件擴展閱讀:

這些主要工程地質條件又分為場地地質和地基兩個方面。在不同勘察階段,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應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廢,如在選址和初步勘察階段,勘察工作側重在場地地質,同時也對地基進行一定的研究。在詳勘階段則多側重地基問題,但也要對場地地質作必要的調查研究工作。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對建築地區,場址選擇,建築總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都有密切關系和影響,必須在工程建築設計前將該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預先查明。

Ⅳ 什麼是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問題

工程地質條件
定義:與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或者說各種對工程建築回有影響的答地質因素的總稱).
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地形地貌條件
2.地質結構和地應力
3.岩土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4.水文地質條件
5.物理地質現象
6.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地質問題的定義: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
它影響建築物修建的技術可能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築物所處地質環境的區域構造穩定問題,地基岩體穩定問題,地下硐室圍岩穩定問題和邊坡岩體穩定問題,水庫滲漏問題,淤積問題,浸沒問題,邊岸再造及壩下游沖刷問題,以及與上述問題相聯系的建築場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條件等方面的問題.工程地質工作的基本任務在於對人類工程活動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種工程地質問題作出預測和確切評價,從地質方面保證建設事業的技術可能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Ⅳ 人類工程活動和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人類工程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進行的,兩者之間必然產生特定方式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制約。這種相互的關聯與制約,始終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地質環境制約著人類工程活動;另一方面,人類工程活動又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制約著人類工程活動:

①影響工程活動的安全活動斷層和強烈地震區。

②影響工程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不良地基處理不當、岩溶地區水庫的防滲等。

③由於某些地質條件不具備而使工程造價提高場址選擇不當、建築材料選擇不當(建築形式與材料)。

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地質環境:人類活動進入工業革命以來,已成為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地質營力,它所產生的後果不但等同於外動力地質作用,而且無論是強度還是速度都遠遠超過地質作用。大量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庫蓄水、工程開挖等等。

(5)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有什麼條件擴展閱讀

地質環境的區域差異,導致生物向不同方向進化。生物是地質環境的產物,但又改變地質環境,例如土壤是植物和地質環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生命在長期演化中,同環境愈來愈適應,因此生物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含量同地殼的元素豐度之間有明顯的相關關系。除原生質中主要組分(碳、氫、氧、氮)和岩石中的主要組分(硅)外,人體組織(特別是血液)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和地殼中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地質環境向人類提供礦產和能源。人類每年從地層中開採的礦石達4立方公里,從中提取金屬和非金屬物質。

人類還從煤、石油、天然氣、水力、風力、地熱以及放射性物質中獲得能源。礦產資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時代形成的,屬於不可更新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很難恢復,因此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節制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Ⅵ 工程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問題

工程地質條件復

定義:與工程建築制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或者說各種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地質因素的總稱)。

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地形地貌條件
2.地質結構和地應力
3.岩土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4.水文地質條件
5.物理地質現象
6.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地質問題的定義: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

它影響建築物修建的技術可能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築物所處地質環境的區域構造穩定問題,地基岩體穩定問題,地下硐室圍岩穩定問題和邊坡岩體穩定問題,水庫滲漏問題,淤積問題,浸沒問題,邊岸再造及壩下游沖刷問題,以及與上述問題相聯系的建築場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條件等方面的問題。工程地質工作的基本任務在於對人類工程活動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種工程地質問題作出預測和確切評價,從地質方面保證建設事業的技術可能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Ⅶ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形地內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容、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Ⅷ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岩土工程問題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岩土工程問題 2009-11-14 12:15:28 閱讀 213 次 在喬治梅森大學認真學習了全球氣候變化等課程,使我們認識到目前全球氣候正在而且還將繼續變暖,其主要特徵表現為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和冰凍圈覆蓋面積逐漸變小。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是極其廣泛和深入的,其可能帶來的災害主要表現為旱災擴大、洪澇災害擴大、海平面上升海岸帶災害加劇、滑坡泥石流災害增多、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加劇以及極端災害氣候發生率增加等。 人類可以採取主動緩解和被動適應的措施來應對因全球氣候變化而帶來的災害,即主動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全球氣候超著有利於人類生活的方向發展,這是問題的關鍵,同時也可採取有效措施來被動地減少、減緩因全球氣候變化而造成的災害。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岩土工程問題將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1)極端天氣下的岩土工程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更為頻繁的極端災害天氣,而極端天氣將引發大量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的監控、預報、預防和災害治理是岩土工程問題研究的重點。 (2)廢氣(料)及資源儲備岩土工程問題:CO2氣體的大量排放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國家已開始進行CO2 氣體深埋研究,而核廢料與垃圾廢棄物等填埋和處置其永久安全性及其對地質環境和生物圈的影響也是人們十分關注和擔憂的問題,同時石油、天然氣和水仍然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資源,一旦發生危機,將會破壞經濟發展,引起社會的嚴重動盪,這些資源的地下儲備也已經被許多國家提到戰略日程上。對於這些廢氣(料)和資源的儲備,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它們與儲存介質相互作用問題都是岩土工程新的研究方向。 (3)近海岩土工程問題:海平面上升將加速沿岸灘塗被海水的沖蝕、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遠的內陸地方,這使得近海土壤沼澤化、鹽漬化,而抵禦海水侵襲的防護設施(海堤等)安全、使用和養護也面臨新的要求和問題,海岸帶災害的預防與控制也給岩土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4)生態岩土工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凍土地區、沙漠地區等自然的原生狀態,對本已脆弱的環境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生態環境的變化反過來也將制約了人類的活動,如何協調工程建設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之間關系是岩土工程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5)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岩土工程問題:世界范圍內存在著大量的石質和土質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和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日趨嚴重,如何採用岩土工程的手段對這些文物加以保護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如研究溫度、酸雨、氣候等環境因素的變化對文物的影響以及採用岩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對其風化程度、風化速率加以預防和控制,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論是主動減緩還是被動適應,都蘊含大量的傳統岩土工程問題,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岩土工程問題,而新的岩土工程問題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規模更大,不確定性因素更多,這正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岩土工程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Ⅸ 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因素

(1) 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 相關書籍
、產狀版、權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Ⅹ 地質環境與工程建設

環境是以人類活動為核心的周圍空間。地質環境是以人類活動為核心的周圍地質空間條件。工程建設地質環境是以工程建設活動為核心的周圍地質空間條件。地質環境研究主要是進行人類活動的地質條件的適宜性或地質環境質量評價。一般來說,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包括兩方面內容:①地質環境質量評價;②地質環境容量評價。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是指論證供人類活動的地質環境體系和相互作用結果對人類活動地質條件適宜性的優劣;地質環境容量主要是指特定地質環境內地質資源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地質環境容量評價是論證特定地質環境內地質資源的豐度和人類合理開發能力的高低。廣義地說,地質環境質量也包括地質環境容量。對一般工程建設來說,不專門論證地質環境容量,對於一些專門課題,如新的居民點開發、城市持續發展論證等才專門進行地質環境容量論證。對狹義的工程建設研究,一般不專門進行地質環境容量論證。

圖7-1 地質環境的形成示意圖

地質環境是指人類活動的基本場所,包括地球表層岩石圈和土壤層兩部分地質體的組成、特徵和各類地質作用與現象所構成的人類生活、生產條件的總體,或者稱為地質環境系統。人是地質環境的主體,又是地質環境變化的動力。「地質環境」的提出,是相對於人類的存在,即地質環境研究是為人類生存和生活服務的。從人類產生起,就對地質環境不斷地進行改造,破壞和建設,其力度隨人類活動強度的增大而不斷地增強,這種作用強度如果在同一時間尺度內衡量,它比其他自然地質營力都大得多。由此來看,地質環境的形成來自兩方面營力,如圖7-1所示,即地質營力和人類活動。地質營力包括內動力(內營力)和外動力(外營力)兩種。人類活動,從地質角度看,也是一種外動力(外營力),它和自然的地質外營力作用共同構成改造地質環境的外動力。今天來說,在改造地質環境的外動力中人類活動的作用百倍、萬倍的大於自然地質的外營力作用。所以,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應該包括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種因素作用。地質環境體系是由多種因素構成,所以地質環境質量既包括地質環境各種要素特徵和因素總體對人類生存、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又包括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改善的合理性與能力,同時還包括人類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協調程度。也就是說,地質環境質量既有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兩種事物自身質量的含義,也有相互間作用質量的含義。其直接體現則是人類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效益與危害之比,比值越大,質量越好;比值越小,質量越差。這是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的基本概念。

目前的工程建設與地質環境關系研究,主要是著眼於地質工程穩定性,特別是地基、邊坡、地下洞室穩定性,這方面問題已經引起了重視。可是,關於地質環境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由於對地質環境問題不重視,在城市、新的開發區、道路、水利水電、礦山建設中出了不少問題,為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比如洪水淹沒,是不是地質環境問題?有人說不是,著者認為是。因為,它是由於近代地殼沉降誘發的,實質上是內動力和大氣降水聯合作用結果。洪水泛濫淹沒造成的城市和經濟開發區事故,就是這個原因。我國江河湖海附近地區存在著許多近代地殼沉降帶,當地群眾有經驗,這種地方誰也不用它,成為撂荒地。工廠和開發區建設中,因為對這種地區的地質環境問題不認識,就破土動工建設高樓大廈,一遇到洪水泛濫,就遭受淹沒災害。近幾年,著者遇到一些與此有關的問題。著者參與了北京市西八間房開發區航空幹部管理學院建築群開發,在地基勘察前甲方已經作好了設計,著者拿到1∶2000的工程布置圖,展開一看,發現這張圖上有兩組十分有規律的斷續分布的線形水體,一組是北北東向;另一組是北西西向,這與北京市新近斷裂方向十分一致。因此懷疑它是活斷層在地面的反映。經查閱了北京市有關的地質資料,證實良鄉-順義斷裂通過這個地區,當基坑開挖後,到基坑底進行驗槽時,基坑東南角產生了塌方。這個基坑深9m,在地面下4m處留有寬1m的台階,塌方的後緣就在這個台階處,塌方後這個台階呈現出「X」節理遺跡——鋸齒狀破裂面。這明顯是良鄉-順義斷裂的影響帶。良鄉-順義斷裂主斷裂面在哪裡?著者建議採用測量氡氣的α卡儀進行斷層帶逸出的α射線劑量測量,結果得到良鄉-順義斷裂帶位置距建築物的距離僅70m,規范規定建築物距斷裂帶距離不得小於50m,按理來說,是允許的。但該斷層的活動強度較大,以至其作用影響到基坑處,基坑內淤泥與粉細砂層面處出現有一系列的揉皺和錯動現象,淤泥層顯現為「X」節理。這在北京市是少見的。這個事實表明,該處土體中的地應力的水平應力分量大於垂直分量。根據極限平衡理論,著者建議取作用於地下室上的水平應力σh=1.2γh校核地下室結構穩定性。甲方同意此意見,設計單位按此意見復核了設計,這些工作完成後,延誤工期一個多月,總共增加費用50~60萬元。著者曾介入了北京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在豐台區的一個程莊子開發區的地基勘察工作,並對開發區做了地質環境質量評價。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工程公司用電法和α卡儀作了一下探測,發現西四-五里店斷裂通過開發區西北部,下盤埋深僅30m左右,為正斷層,斷層錯距達6m,顯然高樓不能建在它上面。又如長江三峽移民點,巫山縣城搬遷選擇的新城址位於長江六級台地上,台地上部堆積有10~20m厚的黃土,三峽水庫蓄水後,這些黃土構成水庫的庫岸,在風浪作用下肯定會發生塌岸。現在看起來城址條件比較好,可是水庫蓄水後,水庫塌岸有可能塌掉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寬。這個後果應該考慮,要進行預測。1995年何滿潮教授等研究結果表明,巫山縣新址是位於一個復雜的滑坡體上,問題比較復雜,要深入地進行地質環境評價,否則損失就大了。重慶有一個川東電業大樓,在建設過程中勘測單位確定地基為砂岩,認為地基承載力足夠。著者到現場調查發現,地基後緣存在有寬20~30cm的裂縫,是一個滑坡的後緣,重慶長江大橋建設時就發現了這個滑坡,這是由於在勘察過程中不重視地質環境研究的結果。1994年4月30日烏江雞冠嶺山體發生了大崩塌,這也是一種典型的地質環境問題。著者於6月下旬應地質礦產部的邀請到現場進行了考察,考察的目的是論證治理方案。著者判斷這次崩塌的主要原因是在已存在采空區的上盤內鑿風井引起的。這個事故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在采礦開鑿風井前沒有進行地質環境評價。這次崩塌結果,烏江停航近200天,據地方估計,停航一天損失達98萬元,僅航運損失就達2億元。上面列舉的事例表明,地質環境對工程建設的經濟和安全至關重要,所以在工程建設開始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環境質量評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