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旅遊資源有哪些基本特性

地質旅遊資源有哪些基本特性

發布時間: 2021-02-22 06:21:01

① 旅遊資源的特性有什麼呀

1.旅遊資源的多來樣性。
2.旅遊資自源稀吸引力的定向性
3.旅遊資源的壟斷性
4.旅遊資源的可創造性
5.旅遊資源的地域性
6.旅遊資源的可變性
7.旅遊資源的易損性
8.旅遊資源的生命周期性
可以針對每一個知識點發揮一下。

② 旅遊資源的特點有哪些

不同於土地、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區域性、不可移動性、多樣性、永續性等特點。

(1)旅遊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有濃郁的民俗及田園風光,人煙稀少的山區、沙漠,有原始、純朴的自然風光;在無人居住的陸地上則有人們不熟悉的特色景觀,如南極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濤洶涌的海浪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可以說,幾乎在地理圈范圍內的各個區域都有旅遊資源的存在。

(2)旅遊資源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各種旅遊資源既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使旅遊資源產生區域性差異。如海島低地、熱帶風光、椰林竹樓、高山積雪、沙漠駝鈴等特色旅遊資源,均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不僅自然旅遊資源受自然環境影響,人文旅遊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中,為了獲取適宜的生存條件,不得不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因而,人類創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及文化遺產,也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留下了區域特徵的烙印。以民居建築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標志,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內蒙古牧區的牧民則主要居住帳篷與氈房,西南部潮熱地區的居民更喜歡所謂「吊腳樓」,等等,這些民居的特點都與生活地的自然環境特異性密切相關。

(3)旅遊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各種特色旅遊資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與其地理環境、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地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區域特徵。這正是旅遊資源個性特徵——不可移動性的體現。與這類地方色彩、區域特徵相適應的是自然環境的個性特徵,離開了個性特徵,建立在特色、個性基礎上的內涵與吸引力將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馬俑運到外地去展出,由於數量有限,且脫離了兵馬俑博物館周邊地區強烈的「兵馬俑」氛圍,一方面,人們很難感受到深厚的歷史積淀,另一方面,由於數量上與兵馬俑博物館相去甚遠,人們根本無法感受兩千年前秦軍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體會秦始皇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六合」、「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偉業績。再比如湖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作為景點被移造到其他地區後,遊客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費那麼大工夫建造似乎沒有什麼用途、還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樓。這也是許多仿造旅遊景點共同面臨的問題:模擬、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但由於缺乏區域環境的烘托氣氛,使遊客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屬地原則,即在旅遊資源地進行開發,而不是把資源遷移到其他地方,製造「人造景點」,為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事實上,大量的旅遊資源也是根本不存在遷移可能性的。

(4)旅遊資源具有永續利用性。旅遊產業之所以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就是因為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永續利用性。對於大部分的旅遊資源,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一般不能將其像食物一樣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風光、城鎮風貌、名勝古跡、園林建築等所形成的旅遊資源,只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旅遊者能帶走的也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美感,但絕無可能把這些旅遊資源也帶走。再如黃山風景區的招牌——迎客松,盡管每年都有百萬計的遊客觀賞、與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時時在迎客。由於這些資源不是實物消費形式的資源,因此,它們可以長期地為人們所利用。當然,也有少量的資源,如食品類的、消耗性的,在旅遊活動中會被旅遊者消耗掉,這在農家旅遊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些消耗性資源需要進行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使用也是相對的,在旅遊過程中這類資源也會出現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長期使用資源也必須進行可持續開發,如黃山風景區對各景點進行輪休,即每一個景點在接待遊客幾年後就封閉一段時間,使該景點內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中,需要重視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一方面減少其自然的、人為的破壞,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延長資源的使用期限。

(5)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大多數旅遊資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或文化屬性特徵,蘊藏著一定的科學性和自然的或社會的哲理。從這一層面上,旅遊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休閑、獵奇的水平上,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觀光、游覽、參與和體驗,在得到各種美的享受之外,還能豐富閱歷、增長見識。例如,各種絢麗景色、博物館、遺址遺跡、經典建築,除了增加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激發人們的思維。所以通過旅遊活動、通過欣賞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產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創造出歷史。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每到一處名山大川,都會因景而發,留下膾炙人口的景點詩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雖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要獲得這種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遊者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境界。當然,旅遊活動真正的內涵,實際上正是通過對景點的某些文化內涵的欣賞與領悟,找到旅遊者與景點之間在心靈上的謀和點,是進行旅遊增值開發的關鍵,也是旅遊產業與旅遊資源長期、永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旅遊開發不僅應深入研究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更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使蘊涵於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給旅遊者,使其由單純的表面旅遊演化為內涵旅遊,從而增加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③ 旅遊資源有哪些它們各有什麼特徵

自然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旅遊資源跟人文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特點是:地質性、地帶性、時空變化性、生態性、不可移植性
人文旅遊資源特點是:歷史社會性、精神文化性、時代性和可創造性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④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⑤ 旅遊資源具有哪些特徵

1,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旅遊資源多種多樣,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和當代新建的,它與旅遊目的的多樣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2,旅遊資源的壟斷性

即不可轉移性:大家常常稱旅遊業為「無形貿易」,「風景出口」,實際上就是憑借著這些千姿百態的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把旅遊者從世界上每個角落吸引到旅遊地來的。旅遊資源不同於其它各種資源,它有強壟斷性。

3,旅遊資源的季節性

除了會議、商務等形式的旅遊以外,觀光旅遊受季節的制約最大。這特別表現於海濱城市,每到夏季,前來避暑的遊客蜂擁而至,以致於出現了超飽和現象吃、住、行、游、購、娛樂等都出現了問題。

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來這些,旅遊勝地的遊客就寥寥無幾。因此,旅遊的季節性造成旅遊業的淡旺季。旺季越長,旅遊業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遊資源的民族性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背景、經濟狀況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服飾裝束、風土人情、住宅建築、風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5,旅遊資源的組合性

一個孤立的構景要素或一個獨立的景點是較難形成使旅遊者離開其居住地專程前往游覽的吸引力的,總是復雜多樣、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個要素組合構成足以吸引旅遊者的旅遊資源。

⑥ 中國地貌旅遊資源的特點

一、地貌旅遊價值
各種地貌類型以其獨特的形態和魅力構成千姿百態的旅遊資源。我國地質歷史復雜,歷經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其中尤其是新構造運動奠定了我國地貌的基本輪廓。五種基本地貌類型齊備,並廣泛分布。地貌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與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
平原地區一般地勢低平,起伏和緩,自然景觀相對比較單調。但各平原又由於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現出自然景觀的差異性。如東北和華北平原一望無際,沃野千里;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河湖密布,地勢低窪,一派江南水鄉的風光。平原是人類聚居的地區,開發歷史悠久,種植業發達,交通便利,由於人為因素的長期作用,其原來的面貌已不同程度地有所改變,因此,平原地區人文景觀薈萃,適於發展田園風光旅遊。
高原地勢高亢,因其高度和地表組成物質的不同而景觀各異。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離破碎,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雲貴高原岩溶地貌廣泛,奇峰林立,山石嶙峋,洞穴異特,其奇景奇觀引人入勝;青藏高原具有「世界屋脊」之稱,它以獨特的高原氣候,雄偉絢麗的現代山嶽冰川,濃郁的藏族民情和極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築、宗教文化等吸引著人們前往旅遊、探險、觀光。
山地受人類的影響相對較小,較多地保留了原始景觀,因此具有天然雕飾之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以它們獨特的形態、飛瀑、流泉、奇花異草強烈吸引著久居平原和城市的人們。尤其是風景名山,不但具有典型山嶽景觀的自然美,而且還滲透著人文景觀之美,兩者融合使山地成為旅遊價值最高的一種地貌形態。現在,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的呼聲愈來愈高,人們嚮往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溪流潺潺、山泉汩汩、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進行休閑、療養、旅遊等活動,而這些優點正是山地自然景觀所具備的,由此進一步提高了山地的旅遊價值。
我國在五種基本地貌的基礎上,由於各地岩性不同,又加上氣候、流水等自然要素對地表雕刻作用的程度不一,又發育了大面積的岩溶、丹霞、流水、海岸、冰川、火山等地貌,它們形態獨特,景觀奇異,具有很高的地貌旅遊價值。
二、中國地貌旅遊資源
我國擁有各種類型的地貌旅遊資源,其中以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花崗岩地貌和海岸地貌旅遊資源最具吸引力。
(一)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解作用和機械的作用共同形成的各種地貌形態,如石芽、石林、峰林、溶斗、落水洞、暗河、溶洞、溶蝕窪地等。我國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有13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加之長期以來氣候溫暖濕潤,所以岩溶地貌十分發育,是世界岩溶面積最大的國家。該種地貌以桂、黔、滇東部分布最廣,岩溶發育最完善;其次,鄂西、湘西、川東和魯、晉、京等地分布亦較廣。因氣候和岩性的差異,各地岩溶地貌發育程度相差大,或以地面奇峰為主,或以地下溶洞見長,或以泉水為特色。我國有不少地區由於岩溶地貌發育典型而形成著名風景區。
1.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指廣西東北的灕江沿岸,北起興安南至陽朔,以桂林為中心的岩溶風景區。地貌上屬於峰林溶蝕谷地和孤峰溶蝕平原地帶,是亞熱帶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
2.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它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東南120千米的路南彝族自治縣境內。「群峰壁立,千峰疊翠」。巨大的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沖雲霄,遠遠望去猶如一片莽莽森林,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又稱紅層地貌,是指在巨厚的紅色砂礫岩上發育的名山、奇峰、陡崖、赤壁、巨石等特殊地貌,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我國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贛、閩、粵、湘四省的交界處,特別是粵北仁化和閩西北武夷等地,發育十分典型。由於受地球內外營力的作用,該地貌形成形態各異的懸壁陡崖,孤峰、峰林,饅頭般的山形,渾圓的峰頂及線條流暢的岩面和岩石,同時也易被溶蝕沖刷成洞穴。因其形態類似於岩溶峰林,故有假岩溶之說,丹霞地貌風景資源豐富多彩,精巧玲瓏,可用「丹山碧水」概括之。
1.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閩西北武夷山市,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區。風景區內的群峰由砂礫岩層疊生成,劈地而起,不與外山相聯,兀突林立,溪谷環繞,山回水折,以「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構成武夷山風景區的骨架和精華。
2.丹霞山
丹霞山位於廣東省仁化縣境內,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重點名勝風景區之一。我國地質學家於1928年首先在丹霞山一帶對這種地貌作了深入考查,並把這種發育在白堊紀、第三紀紅色岩層,形態類似岩溶的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區內奇峰林立,丹崖赤壁,錦江蜿蜒穿行於峰巒之間,岩穴古洞、溪流飛瀑隨處可見。且森林茂密,構成紅岩綠樹,奇山秀水相互烘托,吸引無數遊人。並與西樵山、羅浮山、鼎湖山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
(三)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是因火山活動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噴發奇景,休眠火山的圓錐形體動人的風姿和熔岩流構成的奇異微地貌形態,都是十分引人的旅遊資源。我國鄰近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我國共有火山800餘座,大多為死火山和休眠火山。集中分布在東北、雲南和台灣等地,構成著名的火山地貌風景區。
1.五大連池火山群
五大連池座落在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北部,小興安嶺西南側,在火山群環抱之中。風景區包括14座玄武岩火山錐,5個串珠狀堰塞湖和一塊熔岩台地。
2.鏡泊湖
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寧安縣西南,因牡丹江下遊河道被火山熔岩堰塞而成。湖形狹長,面積90多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沿岸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構成「群山環抱翠湖清,水溢泉流波自平」的絢麗風景。湖水沿斷裂處跌下20米,形成吊水樓瀑布,氣勢磅礴,頗為雄渾壯觀。
(四)花崗岩地貌
花崗岩在我國分布相當廣泛,尤以南方為最。花崗岩岩性堅硬,但節理特別發育,在長期內外營力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奇石、台地、石丘、石蛋等花崗岩地貌形態。如黃山怪石,太姥奇石,福建東山的風動石、廈門鼓浪嶼的日光岩,普陀山上的「普陀西照」等。
1.黃山
黃山地處皖南低山的中心,有72峰,群峰相連,以主峰蓮花峰為最高,海拔1873米。黃山風景名勝多為天然雕琢,以怪石、奇松、雲海、溫泉「四絕」最負盛名。黃山的花崗岩垂直節理發育,經長期的內外力作用,造就出各種奇峰怪石。
2.太姥山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福鼎市境內。發育有典型的花崗岩地貌,如「仙人鋸板」、「金貓撲鼠」、「金龜爬壁」、「九鯉朝天」等形象之極
五)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地帶受波浪、海流、潮流等外力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它包括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兩大類,前者有海蝕平台、海蝕柱、海蝕洞、海蝕拱橋、海蝕碑和海蝕崖等;後者有海灘、沙壩、沙嘴和瀉湖等。這些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尤其在陽光、海水和沙灘(即Sun,Sea,Sand,習稱「三 S」)已成為重要旅遊資源的今天,海岸地貌的旅遊價值更為上升。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灌木林,高約5米~10米,抗鹼性強,能改良灘地土壤,起防風護堤作用,同時也能美化海岸環境。我國溫州以南的海岸都可栽培紅樹林,但以福建、台灣、廣東和海南紅樹林海岸最發育,自然景觀獨具特色。
(六)風沙地貌
風沙地貌是指風力對地表物質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形成的地貌,可分為風蝕和風積地貌兩大類。風沙地貌區雖然環境惡劣,但仍有發展旅遊業的潛力。「茫茫戈壁一馬平川,萬里絕人煙」的景觀以及沙漠中的綠洲、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等都帶有極神秘的色彩,成為具有冒險精神的遊人所嚮往的地方。
(七)冰川地貌
冰川是極地或高山地區沿地面運動的巨大冰體。冰川地貌是指主要由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有角峰、刃脊、U形谷和冰川湖等景觀。尤以冰川湖和冰川消融形成的冰塔林最具吸引力。在冰川末端,受冰川消融的影響,冰塔成林,與冰蘑菇、冰瀑布等錯落相間,構成了童話般的「水晶園林」景觀。
(八)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黃土地區發育的一種特殊的溝谷流水地貌。在我國,黃土地貌分布之廣,發育之典型舉世罕見。它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黃土高原,黃土覆蓋層厚度一般在100米~120米。黃土的成因,一般認為主要是由風力從西北廣大沙漠地區搬運而來的第四紀堆積物,其結構疏鬆,具有多孔性和垂直節理,透水性強,易被雨水沖刷和流水切割,形成梁、峁、塬、柱等地貌景觀。區內溝壑十分發育,密度大,溝谷地貌和谷間地貌廣泛分布,地表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但對旅遊而言,黃土高原以它粗獷、豪放的高原面貌,壯觀、奇特的土柱「峰叢」以及獨具一格的黃土窯洞和民俗吸引著遊客。
(九)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指由地表流水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而塑造的地貌。如溝谷、河谷、河漫灘、河流階地、沖積平原、三角洲等。在陸地表面,流水地貌無處不有,其中因河流切穿山地而形成的峽谷地貌,是一種極富觀賞價值的地貌形態。我國河流眾多,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瀾滄江、怒江等名川大江,沿途(尤其在上游段)都發育有壯觀的峽谷,其中尤以長江三峽聞名於世。大河的中下游,常形成大面積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它們都以不同的景觀吸引遊客。
三、中國山地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旅遊資源豐富。其中許多山地雄偉、險峻、奇特、秀麗,以及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是理想的游覽、避暑或登山之地。
(一)五嶽
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它們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五嶽是歷代皇帝加封的。由於五嶽獨有的勝景,古今對之頌揚甚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的贊嘆。
(二)四大佛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佔多」。我國山水壯美的風景勝地,遍藏名寺古剎,成為著名的宗教聖地。山嶽因宗教而揚名。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和普陀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三)四大道教名山
道教是我國宗教之一,歷史悠久,創立於東漢,盛行於南北朝,奉老子為教祖。我國亦有許多道教名山,著名的有山東嶗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並稱為「四大道教名山」。
(四)高山雪峰
高山雪峰不僅以它豐富多彩的冰川地貌吸引旅遊者,而且還憑它的高、險成為登山探險的好場所。現在體育探險登山運動已成為一項很重要的旅遊活動。自1980年以來,我國先後開放了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等九座山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及世界登山探險的旅遊活動。
(五)其他風景名山
我國除了五嶽、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以及在各種地貌旅遊資源中已列舉的名山外,還有許多風景名山。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風景名山主要有廬山、雁盪山、天柱山等。

⑦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述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念

地質旅遊資源是指由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的地質體(包括構造、岩性、地層、礦床等)形成的景觀的統稱,它是一個地區風景總特徵的基礎(楊婕,2007)。地質旅遊資源因受其資源特性的影響,確定其是否是地質旅遊資源,不僅要考慮其地質學的特性,而且要考慮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所以,對地質旅遊資源及其質量的評價,除採用地質科學的指標外,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遊資源評價是旅遊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是旅遊資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質資源和旅遊資源的雙重屬性。其評價方法具有旅遊資源評價的共性,也有其作為地質資源的特殊性。

二、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評價,資源種類分得越細,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價值越高。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也有不同的觀點。陳安澤(2001)把地質景觀分為地質構造現象、古生物、環境地質現象、風景地貌等4大類(19類,52亞類);馮天駟(1998)劃分出山嶽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峽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島,冰川,風沙地貌、黃土地貌,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奇峰異石,觀賞石等16類;楊世瑜(2000)根據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形式劃分為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和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在旅遊開發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條件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為很多類型。張序強(1999)結合199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採用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分類方案的命名系統,依據地貌資源的旅遊特性將地貌旅遊資源分為7種基本類型,再依據地貌的成因條件分成30種地貌風景類型,見表4-1。

表4-1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表

資料來源:張序強.地貌的旅遊資源意義及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資源科學,1999,21(6):18~20.

地貌旅遊資源類型劃分首先應力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及旅遊開發規劃設計的方便,也就是首先應按地貌的旅遊資源特性對地貌旅遊資源進行劃分;其次,應考慮到地貌學的成因類型特徵,這樣可方便地貌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類系統混雜或人為復雜化。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科學開發和利用地質旅遊資源的前提,即在地質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以調查區中的旅遊資源、資源環境及其開發條件作為評價對象和內容,採取一定的方法,對旅遊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做出評判和鑒定,並為調查區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過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規模、等級、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評價,為確定旅遊發展目標、市場定位、旅遊開發導向及發展規模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對旅遊資源的規模、品位的評價,為國家和地區進行旅遊資源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系統資料和判斷對比標准;

(3)通過對區域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為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揮整體效應提供支持,為確定不同旅遊地的建設順序准備條件。

對於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是將所調查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環境有意識地發掘並確認其旅遊價值,通過合適的評價,鑒別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狀況,達到為地質旅遊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四、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意義

1.科學考查,促進研究

加強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既是旅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新需求,它的社會功效是多方面的。由於地質科學實踐的重要性,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國地質科學家前來參觀考察,深化研究程度,豐富和發展所考察的地質現象的研究內容和認識,促進國際地質學術交流,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遊

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還可以幫助旅遊者更好地開闢地質旅遊資源,使得一批原來只具有教學、科研價值的地質旅遊區,轉化為旅遊者樂意觀光游覽的景區點。這樣既能增加旅遊收入,又能不斷增加新的旅遊資源,有利於旅遊資源增加新品種,同時也能使地學知識更加廣泛普及和大眾化,使人們在參與地質旅遊的過程中,不僅能觀賞各種誘人的地質現象,還可以增加對地學知識的了解。

⑧ 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有哪些

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有哪些?第一個是科學科技旅遊的一個重要的知識分子,第二個是參觀觀賞旅遊的,是一個的分支

⑨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原則和內容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

旅遊資源調查是旅遊資源評價、規劃、開發及保護的前提性、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迫切要求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以查明可供利用的旅遊資源狀況,系統、全面地掌握地質旅遊資源的數量、質量、性質、特點、級別、成因、時代及價值等。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高松峰等(2003)認為可採用以下方法步驟,為以後評價、開發工作奠定基礎。

1.收集資料

和一般旅遊資源的調查一樣,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也應從收集有關資料開始,大致包括:導游書和地圖、覽勝、地方誌、地名錄、文物志、城市和風景區園林規劃、旅遊志,甚至國土規劃和農業區劃報告、文史資料和宗教資料等。通過這些資料的整理,可以初步掌握地質旅遊資源的種類和分布特徵,把有關資源的分布與地形圖判讀結合起來,便可能對地質旅遊資源做出一個初步的綜合評價。

2.遙感解譯

遙感技術在自然旅遊資源調查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因為獲得的圖像數據清晰度高、信息量豐富、立體感強,具有客觀、動態、快速等優點,與其他調查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通過遙感解譯,可以摸清旅遊區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情況,編繪出地質旅遊資源分布的基本底圖,為野外調查做好前期工作。

3.野外調查

在資料收集及遙感解譯的基礎上,需進行野外調查。只有進行實地調查,才能核實、補充各種資料,並得到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為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開發提供正確的決策意見。可以從旅遊點、旅遊路線、旅遊區三方面著手調查。

4.高新技術處理

最後,運用高新技術,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地質三維分析可視技術(VS)對前面所獲數據進行處理,建立資源資料庫,對一些特殊的景觀進行模擬,得到形象、直觀的三維立體圖,使得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工作全面系統,成果一目瞭然。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原則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具有一定難度,如類型多樣、數量豐富、對評價模型的綜合性要求高、對評價指標要合理取捨、評價工作量大等,並且涉及多學科中的多方面,難以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為了使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做到公正、客觀和便於開發利用,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開發的前提和基礎。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要符合客觀科學標准,應充分運用地質學、地理學、歷史學、美學、經濟學、建築學、園林學等相關理論和知識,對旅遊資源的形成、本質、屬性、價值等核心內容,做出科學的評價。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學科,應邀請地質旅遊管理、旅遊規劃、風景園林、經濟、生態、地理、歷史等多學科的專家進行評價。

2.全面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它的價值和功能也是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這就要求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綜合衡量、全面完整地進行系統評價,准確全面地反映旅遊資源的整體價值。例如,把旅遊資源所處區域的區位、環境、客源、交通、經濟發展水平、建設條件、開發利用條件等作為外部系統納入評價的范疇。

3.效益估算

地質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在評價時,要考慮投入資金後可取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為政府和投資商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專家評分與公眾審美意識相結合

在調查評價過程中,應廣泛調查當地群眾的看法與意見,將專家評分與公眾審美意識相結合,從而得到既能反映旅遊資源價值與特色,又能反映普通公眾審美需求與水平的結果。

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量為主

這是資源評價工作不斷深入的需要,也是現代資源評價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在評價時,應盡量減少主觀色彩,要實際、系統、科學地全面評價,所以要求定量、半定量地評價,並通過一定數據來評價以及與其他地區比較。要求同一類型的不同地區在進行旅遊資源評價時,盡量採用統一的評價模式和標准。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內容

從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和意義上來分,地質旅遊地的評價包括兩個主要方面:

1.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

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特色、景觀豐度和組合、景觀容量、景觀價值與功能等方面。又分為體驗性和技術性評價,前者是旅遊者對旅遊地的地質旅遊資源的體驗性評價,多由傳媒或旅遊主管部門發起,由旅遊者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或感知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各種地質現象和景觀進行整體評價,最後結果是各旅遊地的優劣排序;後者是指對自然旅遊資源各要素對於旅遊者從事特定旅遊活動適宜程度的評估。

2.地質旅遊地的景觀保護與開發條件評價

評價內容包括區位條件、區域經濟發展背景條件、環境因素、客源市場條件。即對地質旅遊地的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評價,是專業研究人員對旅遊地開發價值的評估,目的在於有選擇地開發新的旅遊地和確定旅遊地是否適合進一步開發。

近年來,對地質旅遊地開發條件評價有了新的內容。例如章秉辰(2010)認為,地質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可能貫穿於旅遊活動的各個環節,有必要對地質旅遊進行安全評價,通過查找、分析和預測地質旅遊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導致的危險後果和程度,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和措施,以指導危險源的監控和事故預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