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地質災害怎麼找到政府
⑴ 你好請問我家的房子受到了地質災害、不能住人了,請問,要找哪個部門的,找鄉政府的,人家說國家管不了
縣國土局地礦股!
鄉鎮府有責向上級主管部門(國土局)匯報地質災害危害情況,並幫助村民做好群防群測,安全預警,搬遷避讓。
⑵ 我國政府如何應對地質災害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都把防治地質災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內全,放到了突出的地位,表容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福建、浙江等台風影響地區,採取高密度監測網路體系,而且只要降雨達到一定的程度,就組織群眾撤離。各地在群測群防的技術方法上,也日臻成熟,創造了豐富的經驗。比如,很多地區充分利用手機、網路等先進通信工具預警預報;福建等地,由基層幹部擔任的鄉鎮國土協管員,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線,發揮了巨大作用;雲南楚雄等地把標明地質災害監測聯系人、預報信號、避險路線、地點等內容的明白卡,印製成日歷,讓家家戶戶都掛在牆上。
⑶ 地質災害由什麼部門主管急!
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⑷ 發生地質災害後國土部門應做什麼
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的區域或地段,及時劃定危險區,予以內公告,在危險區邊界設容置明顯警示標志;當地人民政府或基層群眾組織根據實地情況,及時組織受災害威脅的居民及其他人員轉移,情況緊急時,強行組織避災疏散。災害發生時,及時通報和上報,在當地人民政府領導及防災救災指揮機構的指揮下,按預案設計的撤離路線和避讓地點,迅速組織人員轉移,確保人員生命安全,並採取必要妥善措施,以防災情進一步擴大。發生中型以上突發性地質災害,啟動市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⑸ 怎麼找政府批地建廠
一、前期相關審批
主要包括:工廠項目立項備案、用地、選址及環境評審、獲取土地使用證及規劃審批等這幾項內容其中部分是可以同步進行的,大部分地區的具體操作流程基本大同小異,部分地區可能會在具體細節上順序及操作方式會有所不同。
買地建廠投資流程:簽訂投資意向或合資合作意向書、工商注冊(工商行政管理局)、企業名稱預先核准申請表、公司具體名稱、股東名稱、出資總額、出資比例(如股東是法人,需帶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驗資證明、環保證明、房產證明
項目備案(計劃局、發改委):編制項目簡介、填寫項目申請備案表、項目備案請示、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正副本復印件、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
相關手續辦理(環保局、建設局、土地局):環保評審∕審批、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地質災害評估報告、土地評估、建設用地勘測定界報告、建設用地預審
辦理土地證(土地局):地籍調查表、用地申請及法人身份證復印件、公司章程及營業執照、國土資源局規劃股出圖意見、建設部門一證一書、環保證明、一書四方案、土地評估
工廠選址
下列因素是進行設施選址時必須考慮的:
1、地理位置、當地各項成本及原材料和成品運輸成本;
2、勞動力的獲取條件及雇員生活環境質量;
3、與市場或客戶的接近程度及服務的便利程度;
4、與供應商和生產製造資源的接近程度和便利程度;
5、政策優勢及當地其它軟環境。
6、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風水和運勢
二、廠房整體及配套設計
設計通常包括設計前期工作、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3個階段。
① 設計前期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廠址選擇和設計任務書的編制。設計任務書由建設項目的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其目的是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廠址選擇報告,對建設項目的主要問題,即產品方案、建設規模、建設地區和地點、專業化協作范圍、投資限額、資金來源、要求達到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等作出決策。 ② 初步設計:根據批準的設計任務書進行編制。初步設計包括:確定主要原材料、燃料、水、動力的來源和用量;規定工藝過程、物料儲運、環境保護等設計的主要原則;明確設備、建築物和公用系統的構成和要求;進行工廠布置,設計全廠和車間的平面布置圖;提出生產組織、管理信息系統和生活福利設施的方案;計算主要設備材料的數量、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和工程概算。批准後的初步設計是建設投資的撥款、
成套設備訂購和施工圖設計的依據。
③ 施工圖的設計:繪制各種建築物的建築結構詳圖、設備和管線的安裝詳圖、各項室外工程的施工詳圖、編制全部設備材料明細表和施工預算。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關於消防審批和驗收
三、廠房建設
施工前建設手續辦理(建設局):施工圖審查與批准、建設工程單體審批、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招投標
辦理施工許可證(建設局):建設用地許可證、工程報建表及號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中標通知書、意外傷害保險單、圖紙審查批准書等
施工後驗收(審計局、建設局、消防隊、氣象局、環保局):環保驗收、審計驗收、規劃驗收、防雷驗收、消防驗收、工程驗收
辦理產權證(房管局):登記人的營業執照或身份復印件二份、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竣工驗收備案證明書、房屋建築面積測繪成果報告等
⑹ 發生地質災害怎麼辦
地質災害: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1、當遇滑坡發生時,應該怎麼辦?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慌亂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極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跑離危險區段。跑離時,以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國土資源部門應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2、若遇泥石流發生時應該怎麼辦?
1)當處於泥石流區時,應迅速向泥石流溝兩側跑離,切記不能順溝向上或向下跑動。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離和得生。前面所提的即為在粘性泥石流中得生的典型實例。而當處於非泥石流區時,則應立即報告該泥石流溝下游可能波及(影響)到的村、鄉、鎮、縣或工礦企業單位,密切注視泥石流的變化發展趨勢。
2)有關政府部門應立即組織有政府、單位(村、鄉、鎮)、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的搶險救災活動。
3)擬定並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包括加強管理泥石流溝及下游溝谷。比如:酌情限制車輛和行人通行;組織危險區群眾迅速撤離等。
4)密切注視該泥石流災害可能引發某種生命線工程(如水庫)鐵路、公路、發電廠、通訊設施、電台、渠道等)的次生災害甚至第三次災害。如火災、洪水、中斷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觀測站(網)進行長期動態監測,掌握災情的變化發展趨勢,並作出決斷。特別要注意泥石流具有陣發性、間歇性等特點。
3、怎樣避免和防止人為因素導致滑坡和崩塌?
1)加強預先勘察,防患於未然。避免或禁止的斜坡上修建路壩、廠礦、建築物,設堆積場等使斜坡「載入」的工程;或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溝切坡、挖洞采礦等削弱「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誘發滑坡的活動。在施工以前要首先對場地進行勘察,弄清斜坡的穩定情況。若發現場地斜坡穩定條件差,或者正好碰上老滑坡體,則最好避免在這種場地上施工。若無法避開,那麼在施工前必須對該斜坡進行徹底加固治理,以免留下後患。
2)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和施工時間,以免破壞斜坡的穩定性。例如開挖工程,應該挖一段砌築加固一段。若大面積開挖而不加防護,便將大大降低斜坡穩定性,可能會造成滑坡或崩塌。雨季中,由於水的影響,斜坡的自然穩定性比旱季差。因此,在穩定性較差的斜坡上施工,應該選擇在雨季前施工和完工,以避開雨季的影響。
3)及時治理不穩定斜坡。在施工期間或工程、建築物運營後,若發現場地斜坡有不穩定跡象,要及時查明原因並進行整治,控制其發展。
4)要嚴禁無規劃、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產、生活廢水,也要防止坡體上蓄水池、渠道等輸水、蓄水設施向坡體滲漏,並嚴禁在穩定性差、裂隙發育的斜坡上進行農業灌溉。
5)嚴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開荒造田、亂砍濫伐、破壞山坡保護層。
6)政府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保護自然的法規,用法律的手段督促人們保護大自然,一切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便可防止或避免災害的發生。
4、當被洪水圍困時如何避險?
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並穩定好他們的情緒;想辦法發出呼救信號,與外界取得聯系,以便得到及時救援;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將家人護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築物上或較安全的地方。
一、災害前有哪些徵兆?
地質災害發生前有以下自然現象: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或出現泉水(井水)突然乾枯、井水水位突變、水色突然渾濁或翻砂、冒氣等異常現象;動、植物異常,如蛇擋道,蚯蚓上路亂竄,螞蟻成群結隊攜幼搬遷上樹,豬、狗、牛、羊、雞等惶恐不安、不入窩圈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如樹木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崩塌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山坡前緣時有掉塊、墜落現象,小崩小塌不斷發生;山坡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可嗅到異常氣味;偶爾聽見岩石的撕裂、摩擦錯碎的聲音;出現熱氣、冷氣、地下水質、水量等異常。
滑坡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長加寬,新裂縫不斷產生,滑體後部快速下坐,四周岩土體出現松馳,不時有小型坍滑現象出現;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發出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滑體上如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臨滑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
泥石流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山谷中傳出轟鳴聲,主河流水位上漲或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另外,長期降雨或突降暴雨無徵兆也要注意防範泥石流。
二、災害發生後怎麼自救?
1.不要立即進入災區搜尋財物,以免再次發生滑坡、崩塌
當滑坡、崩塌發生後,後山斜坡並未立即穩定下來,仍不時發生崩石、滑坍,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
2.立即派人將災情報告給政府
偏遠山區地質災害發生後,道路、通訊毀壞,無法與外界溝通,應該盡快派人將災情向政府報告,以便開展救援。
3. 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崩塌發生的危險
災害後,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岩體和滑坡隱患,並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4.查看天氣,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關注是否還有暴雨
根據多年的經驗,並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了解近期是否還會有發生暴雨的可能。如果還有暴雨,應該盡快對臨時居住的地區進行巡查,制訂防災應急預案,安排專門人員時刻監視斜坡和溝谷情況,避免新的災害發生。
5.有組織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人員
撤離災害地段後,要迅速清點人員,了解傷亡情況。對於失蹤人員要盡快組織人員進行搜尋。
⑺ 發生地質災害,使房屋嚴重傾斜和倒蹋應該找哪個單位解決
這個得看地質災害是誰引起的,因為現在地質災害是誰引起誰負責,包括房屋損害也是一樣,誰引起誰解決。一般的地質災害治理是國土局負責,對於挖山,采礦等引起的地質災害國土局也是不負責的,誰引起誰負責處理。
⑻ 起大風地質災害可找政府嗎
起大風地質災害,這是自然現象。
⑼ 地質災害屬哪個部門管
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結合地質環境狀況組織回開展全國的地質答災害調查。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結合地質環境狀況組織開展本主管區域的地質災害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9)發生地質災害怎麼找到政府擴展閱讀: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主要確立了如下三項原則:
1、是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2、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治理;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
3、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原則;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管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