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職能怎麼改
1. 基層環境監測站垂直改制後怎麼改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一個釐清身份的過程,也是一個釐清權力邊界的過程。這種釐清的最終目的顯然不是簡單的裁員縮編,更不是名義上、形式上的摘掉官銜品級,而是要倒逼事業單位改變生存方式,從完成上級要求轉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作為事業單位的環境監測機構也將面臨著更為徹底的改革。如何適應新形勢,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和管理,是每個環境監測部門必須作出的思考。目前各省的環境監測機構定性定位情況有所差異,部分地方監測站已經參公,山東、江蘇等部分地方定為公益一類,重慶等部分地方定為公益二類,部分地方還在觀望。當然,作為公益性單位是不宜轉制為企業的,因為工作范圍涉及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比如,污染源的監督與環境質量的發布,如果市場化的話可能將產生大量的數據作假,出現拿人錢財替人說話的現象。根據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政策,環境監測站屬於兼具公益性一類和二類事業單位屬性的機構。筆者覺得,監測站的職能應該是主要偏向公益一類。這樣職工隊伍比較穩定,監測數據的准確性更有保障,對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的支撐作用更加有力。但是,由於我國特殊的歷史和體制原因,事業單位概念異常龐雜,特別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化管理框架還沒有徹底打破。如果公益性一類事業單位按原有的模式運行下去,監測任務繁重,單位沒有財權聘用人員,也不能有效調動在職職工的積極性。單位活力不足,工作任務積壓,平均主義大鍋飯,人浮於事、效能低下、公益服務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其結果是既滿足不了大眾和社會需求,也無法迎接市場挑戰。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各級環境監測站若按二類公益事業單位來定性改革也未嘗不是好事。這種分類定性允許各級環境監測站可以有一些收費項目。比如環評現狀監測、竣工驗收監測等,既可以服務公益事業,又能為社會提供少量檢測服務。如果監測站參與市場競爭,那麼分析監測站目前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形勢,下一步必須要思考如何增強服務意識、提升綜合素質、推進內部機制改革、參與市場競爭與合作等一系列實現轉型發展的對策。
一般來說,環境監測目前的業務工作應該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事純檢測技術的,應該走檢測市場化,提供為環境檢測服務的產品數據;另一方面是環保監測的管理和承擔公益類檢測服務需求。對第一方面數據的合法合理性進行審核、檢測資質進行認證,保證市場需求數據可靠性、可行性、合理性,遇到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承擔參謀決策檢測,在發生產品爭議時進行仲裁,對社會的公共檢測需求提供服務。
2. 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怎麼樣
簡介: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由重慶市編制委員會以(渝編[2001]33號)文批准,版於2001年8月22日正式權掛牌成立,為全額撥款處級事業單位,隸屬於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單位的宗旨和業務范圍為國家建設提供地質環境監測服務。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設置建議 地質災害監測、調查研究和評價 地質環境監測數據和資料收集、匯總、分析和處理。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3. 地質環境監測站能轉公務員嗎
現在監測站已在實行垂直改革,但性質不會改變,不可能轉變崗位性質為公務員或參公。
4. 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監測人員在測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效地減輕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底,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與海南省氣象局合作,委託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開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為滿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專門成立了項目組,配置了設備及軟體,並建立了值班制度及會商機制,為預報預警工作開展提供了信息傳輸、發布、會商、產品製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
目前,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建立地下水動態資料庫、市(縣)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及廢棄礦井調查資料庫等。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廢棄礦井調查資料庫正在建設中。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多年來,總站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監測數據和綜合研究成果,為全省國民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總站每年向各級政府地質環境管理部門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交《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總結》、《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下水監測年度報告》、《地下水水情通報》和《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環境公報》、《汛前地質災害檢查工作總結》、《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總結》及其他臨時報送的資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海南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年以來,通過海南省電視台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30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六、法制建設
1.1997年9月29日,經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務會議通過《海南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號發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送審稿),並報送省法制辦,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規建設立法計劃。
5. 請問一下各位大俠,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這種單位怎麼樣發展何如主要做什麼工作的
為地質部門,環保局提供監測方案和監測數據,這種單位是事業單位,總體來說不錯。
6. 地質環境監測站和一般的環境監測站工作內容區別
地質環境主要是指從該表面下方的地面的硬殼,該岩石層。地球的地質環境是進化的專產物。岩石下,太陽屬效應風化過程,使物質釋放的參與地理環境的整合,以及參與到星際物質大循環的地質循環中去。
地質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產,礦產資源豐富。目前,每年人類開發從地殼長達4立方千米的礦石,以提取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同時也獲得了大量的精力,從煤,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地熱和其他放射性物質。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地質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更大,一些大的項目,直接改變了臉上的地質環境,但也有一些自然災害(如山體滑坡,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災)的起始因子,這是值得密切關注。
7. 我是縣區級環境監測站的,但編制在監察大隊,這次事業單位改革我們會怎麼改啊
我們單位也有類似情況,好多人在監察大隊工作,但編制是監測站的。聽說都按照公務員管理,監測站的屬於技術型公務員,不知真假呀,供參考。
8. 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站長兼書記李進財
2.負責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圖備案、工程質量稽查和市級項目竣工驗收;組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及全市公益性地質環境保護項目的技術審查;組織地質災害防治市頒資質申報材料的審查;
3.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委託,承擔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和預報及地質調查任務。
二、監測網點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監測建設
1.三峽庫區二、三期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工程。重慶市三峽庫區區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843處,其中,二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933處,監測時間從2003年5月開始至今。三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1570處,監測點建點工作於2006年全部完成。通過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工程的實施,建立了縣、鄉(鎮)、村組3級群測群防網路,明確了職責。落實了具體的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以及預警預報措施、應急避險方式、預定疏散路線,有效地減少了地質災害發生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效果監測。納入重慶市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效果監測196個項目,監測網點建設工作已完成,監測工作一直在開展。
3.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專業監測預警工程由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負責組織實施,重慶市共有專業監測點177個,其中,二期監測點92個,三期監測點85個,監測網點建設工作已完成,監測工作一直在開展。
4.非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重慶市非庫區地質災害監測工作仍以群測群防為主,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3417處,為指導全市的群測群防工作編制了《重慶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路達標建設工作設計》,在2007年開展了萬村大培訓群測群防工作,開展地質災害科普宣傳,組織專家及技術人員下鄉培訓、宣傳,使群眾有了基本的地質災害知識。同時進一步健全了固定監測和流動監測相結合、傳統監測和現代監測相結合、專業監測和群眾監測相結合的全方位監測體系,啟動監測數據分析和技術會商工作,將群測群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鄉(鎮)長、村組幹部以及災害隱患點的監測人員,明確各自工作職責,提高了各級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二)地下水監測建設
重慶市的地下水監測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由當時的四川省地質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重慶分站(行政上隸屬南江水文隊)進行監測。在重慶市區和北碚區的974.3km2范圍內,布置了淺層地下水和地下熱水監測點40處,開展了以地下水污染監測為主的監測工作。地下水監測點最多時曾達近百處,但由於監測資金減少和城市建設等因素,導致監測點逐步減少,2000年以後所設監測點都在25個左右。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後,從2002年開始由總站承擔重慶市地下水(含地熱)動態監測工作任務。
重慶市2008年度共設地下水(含地熱水、礦泉水)監測點27個(國家級監測點4個),其中,地下水監測點17個(含礦泉水點6個),地熱水監測點10個。監測工作范圍主要集中分布於重慶市的8個行政區內。監測項目包括水位、水溫、水量、水質(含微生物指標、放射性指標和毒理指標),監測頻率水位、水溫、水量為每月1次,水質每年2次。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1.交通:越野車3台。
2.野外作業主要設備:全站儀、GPS定位儀、紅外線測距儀、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
3.地下水監測:20世紀末,樂百氏(重慶)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在自己的生產機井(國家級監測點)安裝了全自動水位監測儀,可4小時監測1次水位,但該井在2007年夏天暴雨時被洪水沖毀後未恢復。現在地下水的監測工具有:鋼捲尺、鋼直尺、溫度計、測鍾、測繩、萬用表。
4.地質災害監測:2008年8月中國地質調查局給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配備了一套Trimble GPS&TGO,專門用於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位移監測,目前設備運行情況良好。
5.辦公室設備:除專業技術人員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外,另外還配備了台式電腦、工程復印機、彩色掃描儀、繪圖儀等。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2004年,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根據重慶市已開展的地質災害的基礎調查、應急調查以及群測群防成果,建立了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開發了重慶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系統通過地質環境數據和氣象數據疊加、預報模型計算,生成地質災害等級色塊圖等成果,實現區域范圍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二)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
2003年以來,重慶市通過縣、市地質災害大調查工作,按照縣、市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建設指南的要求建立了全市40個區(縣)的1:10萬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2007年,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織開展了全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工程建設。依託本項目,利用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系統,為全市截至2007年底的1341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了資料庫。
2006年通過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編制了全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為3400多處礦山地質環境點建立了資料庫。
2004年通過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調查與評價工作,建立了重慶市地下水資源空間資料庫;根據每年地下水資源監測信息,建立了年度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
(三)地質環境網站建設
2004年,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幫助下,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立了重慶市地質環境信息網。網站按照地質環境工作需要分為地質災害管理、礦山環境保護、地下水監測和地質遺跡保護與開發四大模塊,設置了圖片新聞、新聞快訊、綜合動態和學術動態等專欄,主要對重慶市的地質環境工作情況進行宣傳和展示。
網站建立以來,總體運行狀況良好,為宣傳地質環境政策法規、樹立政府形象、擴大社會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和決策支持系統建設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和決策支持系統是2001年10月,由國土資源部負責組織實施的針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一個集監測數據採集、信息高效傳輸、提供專業化信息服務,實現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控和預警的綜合一體化GIS系統。
目前,系統已投入使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通過專線網路和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以及重慶庫區22個區(縣)的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了連接,已經實現對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管理。
(五)業務系統建設
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和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是重慶市近期地質環境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重慶市地質環境信息化服務水平的切入點。目前,我們正按照重慶市政府、國土資源部和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要求和部署,委託專業機構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組織地質環境和信息系統建設專家開展項目建設工作。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補充完善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現有軟硬體,依託前期相關研究成果,引入光纖網路、移動通信和3S技術,從系統工程出發,集成地質災害的基礎調查、勘查、監測和應急管理工作所產生的信息,完善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將地質災害防治三級管理模式融匯其中,構建集地質災害信息採集、管理、分析、預警和應急處置的綜合性網路平台,滿足部級、市級、縣級和地質災害現場的日常管理和監測預警需求。項目計劃2010年年底完工。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1.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1~2005年組織實施了以解決人畜飲水為主要目標的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即「重慶西部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地調局和重慶市相關部門在重慶西部紅層缺水區累計完成1:5萬水文地質調查2143.6km2,1:1萬重點工作區水文地質調查114.7km2,共打井2438口,成井2319口。2007年~2008年,在15個區(縣)實施了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工作,該工作被列入重慶市市委、市政府的八大民心工程,共實施淺機井4.78萬口,解決了約19萬人和26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
2.1999~2006年,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委託,經過6年的努力,完成了重慶市40個區(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編制了以區(縣)為單位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重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稿》等。
3.1999~2002年,開展了重慶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精度1:25萬。完成的主要工作:1:5萬水文地質調查350km2、1:25萬區域水文地質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13273km2、1:25萬遙感解譯28000km2、1:25萬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8幅、開展了「物探技術在岩溶地下水勘查中的應用專題研究」。
4.總站已收集到1997年以來的全部監測數據資料,並錄入重慶市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根據動態監測資料,通過認真研究和分析整理,編制了《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及分析報告》和《重慶市地下水水情通報》,並及時上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5.受國土資源部委託主持編制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規范》(全國行業規范)。
6.2001~2002年,重慶市進行了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提交了《重慶市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重慶市地下水資源與水環境圖》等成果。第一次系統地對重慶市地下水系統、地下水類型和地下水單元進行了劃分,並對重慶市地下水(淡水)天然補給資源量、可開采資源量和地下水水質進行了評價,為重慶市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依據。
7.2005~2006年,通過對全市礦山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查明了礦山地質環境背景,礦山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危害,調查與評價了全市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治理情況,防治措施及效果。進行了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對礦山地質環境現狀作出了初步評價,提出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建議,建立了重慶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提交了《重慶市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與評估報告》、《2006-2015年重慶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
8.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及《重慶森林工程總體規劃》,2008年編制完成《重慶市城周礦山植被恢復子規劃》。
六、法制建設
1.2004年7月23日,《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2015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以渝府發〔2004〕70號文頒布施行。
2.2007年9月28日,《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經重慶市第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並從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9. 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從左至右:工會主席王連芳、副站長兼總工程師李天斌、站長兼黨總書記張黎、副站長喬元朝、總經濟師李玉珍
寧夏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1984年以前設銀川、固原、石嘴山3個地質水文監測站,分別掛靠寧夏地質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和第二地質調查隊,為寧夏地礦局下屬單位。1992年為寧夏地礦局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下屬二級獨立核算單位。1998年在地勘行業戰略性機構調整中,由原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寧夏地質礦產勘察院合並組建為寧夏地質調查院(又稱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歸屬寧夏地礦局管理。2000年5月28日,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寧夏地質調查院)劃歸寧夏國土資源廳直屬管理,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建於1984年,為公益性事業單位。2006年12月2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第八十六次常務會議,貫徹落實《關於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工作的實施意見》決定: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寧夏地質調查院分設,寧夏地質調查院歸屬寧夏地勘局管理(只掛牌子,人員未作劃分),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歸屬寧夏國土資源廳管理。現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是寧夏唯一的一支承擔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遺跡監測及信息技術應用等專業隊伍。主要職責是:負責全區地質環境監測網和地質環境信息系統的建設、管理、維護,負責調查、監測數據和資料的接收、匯總、分析、處理;開展地質環境監測評價與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廣應用國土資源動態監測的新技術、新方法;負責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遺跡保護監測等方面規劃的編制工作;開展全區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生態地質、旅遊地質的評價和評估工作;負責土地現狀、礦山環境、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下水動態監測、預報工作;開展全國地質大調查、區域地質調查修測工作,匯交地質報告及找礦成果;完成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交辦的與其業務相關的其他工作任務。為政府制訂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環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務。接受上級業務部門的業務指導,並負責對全區4個地市級監測站進行業務指導和檢查工作。
地市級監測站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本轄區區域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設運行和維護管理,進行地市級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等相關調查和綜合研究。
二、監測網點建設情況
目前,寧夏在地下水環境、地質災害、地熱等方面開展監測工作。
寧夏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寧夏地下水監測覆蓋面積3090km2,監測區主要在銀川地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吳忠市利通區及固原清市水河平原北部地區,均由國家級和省級監測點構成,監測項目為水位、水溫、水質。全區共有各類(觀測孔、機井、民井、溝、渠、湖泊、泉等)地下水位監測點288個,水質監測點155個,其中,國家級水位監測點5個、水質監測點3個,全部分布在銀川地區,其他均為省級監測點。地下水位、水溫人工監測,監測工具為測鍾、萬用表、普通溫度計。監測頻率市區每5天監測1次,近郊區每10天監測1次,外圍每月觀測1次;地下水水質監測每年枯水期(3~4月份)取水樣測試1次,國家級水質監測孔每年豐、枯期取樣各1次。目前,在銀川地區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已安裝20台自動化水位監測儀。
地質災害監測網點主要分布在地質災害易發區,主要由群測群防點構成,是在完成「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石嘴山市、彭陽縣、海原縣、西吉縣、固原市原州區、平羅縣、同心縣、涇源縣、隆德縣、吳忠市利通區、紅寺堡開發區、青銅峽市、中衛市城區、中寧縣、靈武市、鹽池縣16個縣(市)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共布設地質災害監測點370個,並建立了縣、鄉、村3級防災責任制,為今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寧夏地質環境監測裝(設)備主要包括:各種大、小車輛5部;專門用於監測的摩托車5輛;鑽機DPPP100型車2台;地下水自動監測儀20台;手持GPS18套、實驗室1個。
目前地質環境監測設備質量較為穩定可靠,運行基本正常,測試數據准確及時,數據處理精確先進,實驗測試結果科學可靠。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和遠程應急會商系統建設
為滿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需求,2003年,寧夏國土資源廳與寧夏氣象局聯合開展了此項業務,具體工作由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寧夏氣象台承擔。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室,配置了台式計算機3台、電腦筆記本2台、傳真電話機1部。同時與氣象台聯合開發了「寧夏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藉助Skype集語音及視頻為一體的互聯網即時通訊系統,將氣象與地質等相關部門有機連接,雙方建立了視頻會商工作平台,實現兩單位預報員在線文字、視頻、語音對話、傳輸文件等多種功能的會商。
(二)地質環境信息網建設
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信息網自2002年開通,至今一直安全運行,共發布信息1000多條。寧夏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啟動以來,三級以上預報產品,均通過網站發布,擴大了受眾面,提高了發布質量。除此以外,網站還為宣傳地質環境政策法規、樹立政府形象、擴大社會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管理
目前,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建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1:20萬水文地質空間資料庫、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已建立了1991~2008年17年的地下水水位、水溫、水質監測管理信息庫;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已建立了石嘴山市、彭陽縣、海原縣、西吉縣、固原縣原州區、平羅縣、同心縣7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而涇源縣、隆德縣、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中衛市城區、中寧縣、靈武市、鹽池縣8縣正在修改和完善之中;1:20萬水文地質空間資料庫也在修改和完善中。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3年8月,寧夏國土資源廳和寧夏氣象局聯合開展了寧夏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3年以來,通過寧夏衛星電視台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49次,其中成功預報7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2008年,通過「銀川平原地下水動態調查評價」項目的開展,已初步安裝地下水自動監測儀20台,實現了寧夏自動化監測網路,極大地提高了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效率和監測水平,為協助各級政府更好地履行地質環境監督管理職責提供了決策依據。
六、法制建設
1.1996年,自治區政府頒布《寧夏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
2.2004年,自治區政府發布並組織實施《寧夏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2020年)》。
3.2005年,自治區政府發布並組織實施了《寧夏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
4.2008年,自治區政府頒布了《寧夏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財政廳印發了《寧夏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項目管理辦法》。
10. 天津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天津市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承擔單位是天津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從事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從業人員有70人,其中高級職稱者16人,中級職稱者15人,初級職稱者及其他人員39人,人員結構基本合理,技術力量較強(見表)。
地面沉降分層標自動化監測設施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和遠程會商系統建設
為滿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需求,2006年天津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專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會商室,安裝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可視化會商系統,使預報預警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二)地質環境信息網建設
天津市地質環境信息網自2006年1月6日開通,一直安全運行,一些重要地質環境信息和地質災害預報信息均通過網站發布,擴大了受眾面,提高了發布質量。
(三)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
天津市已經建立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地面沉降分層標監測資料庫等信息系統,資料庫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
對於地下水自動監測儀和地面沉降分層標自動監測的數據,在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立有數據接收系統,實現數據自動監測,無線傳輸。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天津市自20世紀60年代開展地質環境監測工作以來,在地下水和地面沉降方面積累了大量的長時間序列的數據資料,為相關地質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基礎。2004年以來通過天津衛視發布4次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
通過編制、發布地質環境監測信息、地質環境公報、地下水情預報(通報)等地質環境監測成果,為政府部門制訂國土資源的管理規劃提供了決策依據,為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六、法制建設
《天津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