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環境地質學是做什麼

環境地質學是做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2 01:38:16

⑴ 環境地質學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用處

環境地質學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用處

⑵ 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學

環境,是指與中心事物有關的客觀事物的總和。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與人類有關的客觀事物的總和。地質環境是自然環境的一個部分,是指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表層。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空間,人類的生存環境究其本質就是地質環境(圖18-1)。

圖18-1 人與環境關系圖

(楊志峰等,2004)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特別是地質災害與環境污染,已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威脅。人類與地質環境關系問題成為21世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20世紀60~70年代,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嚴重關注,環境地質學應運而生。它是從地質學中分支出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也是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應用地質科學、環境科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地質環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變規律及其與人類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人類與地質環境組成的復雜系統。

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清。兩者的區別在於,環境地質是研究人類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學科,是以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地質環境是有空間概念的,既岩石圈表層或其中某一區域,而環境地質沒有空間概念。

環境地質學的任務是在分析地質環境組成要素的特徵和變化規律的基礎上,研究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人地關系),揭示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發展和演化趨勢,全面評價地質環境質量,提出地質環境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對策與方法,為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地質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包括:①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原生地質環境),如火山噴發、地震、山崩、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因地殼表面化學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②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次生地質環境),如城市化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大型工程和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以及各類污染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等。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

由於環境地質問題的復雜多樣,加上各個自然學科都主動積極地向環境地質靠攏、滲透,因此環境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所涉及的學科繁多,導致其下面的分支學科不斷增加,劃分方法也較多。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環境地質問題的不同,環境地質學大體包括以下分支學科及研究內容:

城市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城市地區的區域地質、水文與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綜合調查研究;評價地質環境的適宜程度,預測可能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與社會經濟環境效益,進行市政布局和環境地質區劃;開展城市地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分布、成因、影響和預測預防的研究;做好城市地區水資源的調查、評價、合理開采和保護的研究;城市地區地質環境與人類健康關系及其保護與改善的研究等。

災害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地質災害發生與發展規律,從技術上提高預報的准確性,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危害和對社會經濟的破壞。

礦山環境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人類與礦產資源之間的供需矛盾及其解決的途徑與對策;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技術與方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的預測及其防治等。

廢物處置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綜合運用地質學理論和方法,選擇廢棄物處置場址,合理處置城市垃圾、工業廢物和放射性廢物等。

醫學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和地方病的形成機理及其防治辦法;微量元素的污染途徑及其生物學效應;較差地質環境的改善途徑與方法。

旅遊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各種旅遊地質的形成機制和分布規律,對旅遊區與旅遊景點進行評價與規劃,進而開發、利用並保護地質旅遊資源。

農業地質學 研究內容包括:大農業生長的地質背景,農業土壤地質以及促進農業發展的農用礦物岩石的應用。

⑶ 環境地質工程技術是個什麼專業,今後就業是咋樣的

環境地質工程是指防治地質災害和其他不良的環境地質問題的工程技術體系,它是以環境地質學為理論基礎,是環境地質學與工程的結合

⑷ 環境地質學的介紹

環境地質學是來研究人類活動和地質自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科,它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環境地學的組成部分。環境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包括自然和人為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但也有人從狹義的地質環境概念出發,把問題局限於岩石圈。1972年中國開始探討環境地質學的范疇、理論和方法,組建研究機構,到70年代中期,發展成為一門較系統的新學科。

⑸ 環境地質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環境地質學的醞釀與出現,有其特定的社會原因及學科發展的時代要求。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已過去半個多世紀,在這期間,世界上除局部軍事沖突外,沒有發生全球性的戰爭。長期的和平氛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各種資源過量消耗,環境破壞日趨嚴重,其已給社會的安定,以及後代應享有的資源、環境的基本權利造成了威脅。

據統計,全球人口從人類出現到1830年達到10億用了近百萬年的時間,從10億增長到20億用了百年的時間;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每增長10億所用的時間由30年減少到15年;目前增長速度還在加快,總人口已突破67億。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要消耗資源,排放廢物。有資料表明,目前全球每年採掘、運移的岩石和土壤總量達1360億噸(有人認為達到1710億噸),其已超過岩石圈表層通過大洋中脊而新生成的年物質總量(約300億噸),更大大超過每年由地表水流搬運到海洋的岩土總量(約165億噸);現在人類建築面積已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6%~8%,到21世紀中期很有可能達到15%;人類活動的垂向深度也在不斷加大,目前高層建築物的基礎深度可達30m,地下工程可超過100m,礦山工程可深至2000~3000m,人工開挖的最高邊坡已超過600m。除此之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量也是驚人的,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水資源的年使用量已達到3×1012m3,較300年前增長了35倍。

如此空前大規模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地下空間資源和水資源,不可避免地帶來資源短缺、水鹽失調、岩土體變形失穩、生態退化等諸多問題。事實表明,人類活動對地球表層系統的影響及其引發的危害,已達到與自然變化相當的量級;在局部地區,甚至幾倍於自然的變化。在許多水資源大規模開發的地區,水文循環節律和循環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水資源時空分布狀況的巨變,導致河水斷流,湖泊萎縮、乾涸,濕地消失。缺乏合理規劃和科學管理的工程活動正激發或加劇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大量廢水、廢渣、廢氣的隨意排放,則是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生態惡化的主要「元兇」。

可以說,人類目前生活在一個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災害頻發的地球上。我們的地球顯得比任何時候更狹小、更骯臟和危機四伏。大自然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人類在加速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其放任的各種活動也正破壞著人類自身賴以生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環境。

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已成為當代全球關注的焦點,也是各國政府面臨的棘手問題。要求扼制這些危機,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更是廣大民眾的強烈呼聲。在此形勢之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各國際組織圍繞「人與環境」這一主題,召開了各種會議,成立了眾多機構,國與國之間也聯手達成了種種協議,制訂行動計劃,為改善當今的環境狀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懈努力。

在聯合國的倡導下,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世界性的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宣言指出:保護和改善環境已成為人類一項迫切的任務……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後代而共同努力。之後,第27屆聯合國大會接受並通過了環境會議的建議,規定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這次大會引起了全世界對環境問題的普遍關注。各國政府相繼作出了反應:①成立了官方的專門行政機構;②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手段和嚴格的立法措施;③控制環境污染和各種災害的技術研究得到迅速發展;④一些發達國家還興起了環保產業。

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使環境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嚴重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在一些國家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未擺脫經濟落後、人口增長過快的窘境,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環境問題仍日趨嚴重。鑒於此,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定於1992年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同時提出「國際減災十年計劃(IDN-DR)」,我國也成立了「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積極響應這一行動。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這次大會有183個國家派代表參加,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到會並發表講話,會議取得了巨大成功。大會除重申了1972年的《人類環境宣言》外,還通過了《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及若干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我國政府從當代國際關系的高度闡述了中國環境保護的立場,並率先簽署了兩個公約,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對全球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改善我國環境狀況的決心。我國政府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稱贊。以此為契機,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開始全面啟動。這次大會還對20年來世界環境保護的經驗進行了總結,認識到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重威脅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迫切性,喚起了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人們已經意識到,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不能為所欲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因為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社會實踐是科學發展的源泉。任何學科都是隨社會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要求而產生和發展的。在政治家、社會活動家為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積極活動的同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也都投入到這一關系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事業中來。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環境科學應運而生。雖然到目前為止這門科學還比較年輕,仍處於發展階段,但研究范圍之廣泛、出版物之多、資料之豐富、學術會議之頻繁,都為科學史上所罕見。

由於人類環境涉及的領域廣泛,影響要素眾多,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服務功能多樣,所以,有人認為目前沒有哪一個專門學科能夠對環境領域提供一個較完整的論述。環境科學作為一個龐大的科學體系,具有多學科性。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問題。然而,採用近代科學那種條分縷析、分門別類的「分割式」方法研究人類環境問題,盡管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造成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局限性、片面性。而以這種割裂的、片面性的認識來利用和改造統一的、整體性的「人類環境系統」,是產生環境問題的認識論上的根源。正是基於這一點,系統科學為環境科學走向整體化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末出現的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為標志,並在以後幾十年中逐漸完善的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系統科學方法論、系統工程三大組成部分)以其普適性和科學思維的先進性,橫貫於所有的科學領域,並將現代科學推向了新的高峰。對此,俄羅斯學者H.И.茹可夫予以了高度評價,他認為系統科學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圖景和當代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受系統科學的影響,目前,環境科學已逐漸形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完整的宏大體系。它要求各相關學科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上得到統一。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無論是分支學科之間的概念移植、理論滲透、類比推理,還是專業間協作攻關與交叉,都已顯露出環境科學向立體化、綜合化和整體化的發展態勢。若追根溯源,可以這樣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環境惡化的大背景,為環境科學的出現提供了契機,而系統科學的發展與成熟則用嶄新的科學方法論武裝了環境科學,使之步入了現代科學的行列,並帶動和影響著各分支學科未來的發展。

環境地質學是伴隨環境科學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它也經歷了與環境科學相似的發展過程。盡管環境地質學在30多年的探索中,繼承了傳統地質學的無數成果和理論精華,但作為現代科學的一部分,必然也必須汲取相鄰學科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在科學方法論上。它不應僅僅被視為地質學內部分化、重組和拼合的產物,而應站在全新的視角上,把握環境地質學被賦予的歷史使命和學科發展的時代要求,在這些方面,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的發展和人-地關系的深入研究或許已為該學科的形成與完善指出了方向。

⑹ 環境地質學主要研究哪些科學問題

環境地質學屬地球科學,是應用地質學和地理學原理,合理利用地質資源,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一門學科,是一門介於地質學、地理學和環境科學之間的科學。
環境地質學具有廣泛的研究領域,它包括這樣一些研究內容:

①區域地質環境研究,為區域規劃、經濟發展、國土整治及資源開發等提供科學依據。
②地質災害的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為預報地質災害提供依據,為減免災害提出防範措施。

③地球化學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問題。研究不同地區地球化學背景,各種元素豐度及其分布特點;研究空氣、水體、土壤和礦物原料中有益、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質富集、遷移規律;研究地質環境與人畜健康關系,防治某些地方病和職業病,最大限度地減輕由於某些元素的天然富集或短缺對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長帶來的不良影響。一些城市飲用水水質惡化問題也是當前亟需研究的問題。

④古氣候的變化規律,主要利用地質環境中沉積物反映氣候變化的標志,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氣候變化的情況、原因和規律,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可能產生的危害和提出防範措施。

⑤工程建設中可能引起的環境惡化問題。大量的工程活動,如城市建設、水利工程、道路建設、礦山、海港工程、電站建設等常常引起人為地質作用,在興利的同時往往造成地質環境的破壞,引起環境惡化。對人為地質作用及其地質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出評價和預測,為區域經濟建設規劃和大型工程設計提出科學論證。

⑥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環境地質問題。水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可以造福人民,但同時又往往引起地質環境的改變,甚至導致人為的地質災害。地下水過量開采常常引起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常常導致海水入侵和土地鹽鹼化;礦山開采往往引起地面塌陷、山崩和人工滑坡;某些礦產,特別是放射性礦產的勘探和開采往往引起環境污染。環境地質工作就是要在自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詳細研究導致環境惡化原因,提出防止減輕地質環境惡化的措施。

⑺ 環境地質學的研究領域

隨著自然科學和生產力和高速發展,人類與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即地質環境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環境地質問題日趨尖銳,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浸、滑坡、沙漠化以及多發性地方病等,說明地質環境對人類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人類對地質環境的認識與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那就是既要研究地質環境對人的影響,也要研究人對地質環境的作用,也就是特別強調了人與地質環境的關系,新的學科--環境地質學由此誕生了。
環境地質學主要是在地質科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介於地質科學和環境科學之間的綜合性邊緣學科。
環境地質學具有廣泛的研究領域,它包括這樣一些研究內容: 為區域規劃、經濟發展、國土整治及資源開發等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地質災害分布圖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工業污染成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影響到人類健康和生態平衡。因而大批地質學家投入了環境問題的研究。世界一些國家紛紛建立環境地質研究機構,出版書刊。從學科的發展來看,到70年代中期,環境地質學已發展成為一門比較完整、獨立的新學科。
火山爆發 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環境問題,如火山爆發、地震、山崩、泥石流等都是地質因素引起的。對於這些環境問題,人類至今還無法控制和准確預測,因此預測和防治地質因素造成的環境影響 ,是環境地質學研究的內容之一。 地殼表面的化學元素,在成岩作用和風化侵蝕過程中形成了不均勻分布。生態系統中循環的物質和流動的能量都同地質環境有密切關系。地質體系中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賦有狀態必然影響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
一個地區某種元素嚴重不足或過剩,就有可能引起地方病。如某些地區由於缺碘或多碘引起居民患地方性甲狀腺腫,高氟地區引起地方性氟中毒。中國的克山病和大骨節病也與環境地質條件有關。研究地質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系,也是環境地質學的內容之一。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是經過億萬年演化而形成的。在這一環境中,地質體系的各部分之間、地質體系與生態系統之間已形成一種動態平衡的關系。
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人口劇增,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活動已變成干預和改變自然體系的強大營力。環境地質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研究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這其中主要包括: 城市化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由於人口的高度集中,能源和材料的大量消耗,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大型和高層樓房的建設而引起的城市環境地質問題有:水資源(特別是地下水)的勘探、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問題,地下水硬度升高的防治問題,地質環境的容量問題地面沉降的防治問題,同城市工程建設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等。這些問題都同城市建設和發展、同城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環境地質學的研究內容。研究這些問題可為新城市的合理規劃和舊城市的改造提供科學依據。

⑻ 地質學是搞什麼的啊

我是今年地質學專業畢業的,認識的一些學地質的同學,像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學校學地質的。
學地質的就業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地質隊,主要是跑野外的,利用地質方法,物理方法,地球化學方法以及地質遙感等找礦,多集中於金屬礦種,像中國石油大學的主要是從事油田的勘探。很辛苦,出一次野外常常1、2個月,北方的話一年在野外的時間在6個月左右,甚至更長,南方的地質單位會更長。具體情況根據工程大小而定,有一定的野外補助。

勘查設計研究院,也需要跑一些野外,但是多是技術指導方面的,出去的時間一般也很長,和地質隊的情況類似,區別在於:勘察院的一個月會有6天左右的時間,留作自由安排。待遇方面相比地質隊會好一些。

礦山企業,不喜歡出野外的可以到礦山企業,由於礦山企業的存在,往往會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文化等發展。像四川的攀枝花,山西的大同,甘肅的金川、湖南的郴州等礦業城市都屬於這種模式。但是,一般的礦山企業規模往往不足與形成太大的規模,多數只能形成相比當地經濟發達一些的鄉鎮。
(我曾經到湖南郴州的黃沙坪實習過,那是一個20000萬人的鎮,基本的文化娛樂,經濟設施一應俱全。離縣城7公里,很多技術人員住在縣城,工作在礦區。實習的時候多次見到賓士,寶馬之類的)。去礦山企業就業需謹慎,最好實際考察一下,主要考察礦山環境,規模,效益以及對技術人員的待遇。

不管是去什麼單位就業,本科出去後一年內事助理工程師,再過4年之後考工程師,大概四年後考高級職稱,也就是高級工程師。考上高工後,自己可以接一些私活兒,來錢比較快,但是仍需要出野外,這是這個行業的工作性質決定的,很多50來歲的高工,甚至教授級高工都得親自去實地工作。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⑼ 環境地質學是學什麼的

環境地質學 主要學的是 地球化學一方面的東西,地質風化的一些內東西等等,是一個交叉容學科 , 一般都學的比較淺,有這門課程 ,我修過,不過只是聽老師講評書帶過了,老師自己說這個課不重要……
對了 我是學構造地質學的……

⑽ 什麼是環境地質

運用地球來科學規律,研究自地球作用過程、地球資源以及地球物質及其對人類和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包括:①保護人類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以免受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或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所引起的地球化學或生物化學反應的危害;②合理利用國土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的安全和福祉,免受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颶風、地震和泥石流等)的侵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