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階段性地質工作包括什麼
❶ 煤礦地質勘探的任務有哪些
確定地層層序,詳細劃分含煤地層,研究其沉積環境特徵和聚煤特徵;專查明構造形態,屬評價構造復雜程度;查明可採煤層層位、厚度和主要煤層的分布范圍,確定可採煤層煤類和煤質特徵,評價勘查區可採煤層的穩定程度;了解普查區開采技術條件,了解其他有益礦產賦存情況;估算各可採煤層推斷和預測的資源量。
對煤炭資源的經濟意義和開發建設可能性做出評價,為煤礦建設遠景規劃提供依據。
❷ 請問煤礦地質工作內容和流程是什麼
你的問題要求太苛刻了,很難回答 建議你還是自己上網上找資料
我想回找到你滿意的答案的!!
❸ 煤礦里的地質工作主要是做什麼
地質技術員主要做以下工作:
1、協助采礦工程師完成采礦工程設計和採掘計劃;
2、根回據礦山的發展規劃和答生產計劃,進行井下採掘技術工作,保護礦山資源,提高出礦品質,降低損失率和貧化率;
3、積極參與生產技術現場服務,及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相關問題;
4、參與采場礦石損失、貧化監督管理,組織分層采場有關驗收工作;
5、對采礦區進行日常監控並收集整理相關數據;
6、對採掘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經濟可行的整改意見;
7、為礦山和採掘承包單位工程驗收及決算時,提供詳細的數據和分析意見;
8、收集地質資料並撰寫采礦工作報告。
❹ 煤礦地質工作規定與地質規程不同之處有哪些
我的理解,1、法律地位提高。煤礦地質工作規定已政府部門的規章制度這一層法律法規體系來規定,比規程從法律地位上講更具備權威性和強制性。2、內容涵蓋也比地質規程更要廣闊。比如它對地質信息化的開展提出了要求,而地質規程方面可能技術性業務性細節性更強一點。
為加強和規范煤礦地質工作,查明隱蔽致災地質因素,及時處理煤礦地質災害,有效預防煤礦事故,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組織制定了《煤礦地質工作規定》。
該《規定》分總則、煤礦地質類型劃分及基礎資料、煤礦地質補充調查與勘探、煤礦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普查、煤礦地質觀測與綜合分析、煤礦建設階段的地質工作、煤礦生產階段的地質工作第、煤礦閉坑階段的地質工作、煤礦地質信息化工作、附則10章100條,自2014年3月1日起執行。
原煤炭工業部1983年11月頒發的《露天煤礦地質規程》(試行)和1984年5月頒發的《礦井地質規程》(試行)予以廢止。
標准(standar):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當針對產品、方法、符號、概念等基礎標准時,一般採用「標准」。標准宜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
技術規范(technicalsp ecificat):規定產品、過程或服務應滿足的技術要求的文件。技術規范可以是標准、標準的一個部分或與標准無關的文件。當針對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製造、檢測等通用的技術事項做出規定時,一般採用「規范」。
規程(code of practice):為設備構件或產品的設計、製造、安裝、維護或使用而推薦慣例或程序的文件。規程可以是標准、標準的一個部分或與標准無關的文件。
當針對操作、工藝、管理等專用技術要求時,一般採用「規程」,如各種:《產品檢驗規程》、《工藝及操作規程》、《設備使用安全操作規程》等等。
當前中國的標准體系,主要由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及企業標准構成。國家標准主要為兩類:A、強制執行標准;B、推薦執行標准。國家標准編制的目的是擇取國際通用慣例及先進標准,編制適合中國使用的總體的「技術要求」[此部分一般稱為「標准」]。至於如何實現這些「技術要求」交由參照和使用此標準的各個行業,依據行業特點編制「技術規范」。[此部分一般稱做「規范」]。當「技術規范」難以細化到具體的可執行的流程時,才會由具體執行此「技術規范」的地方單位或行業主導企業編制詳細的「操作規程」[此部分一般叫「規程」]。
❺ 以礦業需求為主導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一、工業革命催生了現代地質工作
1760 ~ 1830 年,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延續了幾千年的作坊式小生產開始被由煤炭推動的機器大生產所代替,以煤炭為主要採掘對象的現代礦業隨之出現。科學家公認的現代地質學誕生的時期是 1775 ~1830 年。1775 年,由阿伯拉罕·維爾納 ( Abraham Werner) 在德國弗萊堡 ( Freiburg) 礦業科學院第一次開講地質學課程,這是 「地質學 ( geology) 」一詞的首次出現,它表明了是礦業的發展在呼喚地質學概念的產生。1815 年,被稱為英國地質學之父的威廉·史密斯( Willian Smith) 完成了一張包含英格蘭、威爾士和南蘇格蘭的地質圖,上面引人注目地標繪出岩石、煤礦和礦山的分布,這就是著名的 「史密斯 1815 年地質圖」,它是世界上第一張地質圖,是直接為礦業服務的。1830 年,現代地質學的創始人查爾斯·萊伊爾 ( Charles Lyell) 出版了 《地質學原理》一書,奠定了現代地質學的基礎。至此,地質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孕育到誕生的過程基本完成。這個過程表明,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煤炭需求的迅速增長,是催生現代地質學的主要動力。
二、世界各國經歷了以礦業需求為主導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無論是西方工業化國家,還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都經歷了由礦業需求推動的地質工作定位。
( 一) 西方工業化國家以礦業需求為主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19 世紀,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印度等國紛紛成立國家地質調查機構,開始對國土進行大面積的地質調查,其直接目的是為了了解有用礦物的分布,為這些國家工業化提供資源支持。1870 ~1910 年是西方國家工業化的高峰期,對煤炭、鐵礦石等資源的需求劇增。以幾個有代表性的西方工業化國家為例,煤炭產量: 英國從 1870 年僅幾百萬噸,增長到 1910 年的近 2. 7 億噸; 德國從 1870 年的 100 多萬噸,增長到 1910 年的 1. 9 億噸; 美國從 1870 年的 1330萬噸,增長到 1910 年的 4. 5 億噸; 世界從 1870 年的 1. 89 億噸,增長到 1910 年的 11 億噸。鋼產量: 英國從 1870 年的 22 萬噸,增長到 1910 年的 760 萬噸; 德國從1870 年的12. 6 萬噸,增長到1910 年的1300 萬噸; 美國從1870 年的6. 87 萬噸,增長到 1910 的 2650 萬噸; 世界從 1870 年的 52 萬噸,增長到 1910 的 6000萬噸。在這一階段,礦產勘查業迅速發展,勘查理論、勘查技術、勘查設備、勘查體制迅速形成和完善,有力地保障了礦業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對礦產的巨大需求同時推動了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建立和以礦產資源調查為中心的地質工作定位。法國於1825 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地質調查局。之後,英國地質調查局 ( 1835)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 ( 1842) 、西班牙地質調查局 ( 1849) 、印度地質調查局 ( 1851) 、德國地質調查機構 ( 1873) 、巴西地質調查局 ( 1875) 、美國地質調查局 ( 1879) 先後成立。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大多是通過議會的立法成立的。
地質調查局的成立反映了政府對尋找礦產資源,支持國家工業化的關注。英國地質調查局一成立就非常強調 「經濟地質學」的概念。我們知道,經濟地質學幾乎是礦床地質學和礦產勘查學的同義詞。英國地質調查局首先在康威爾錫礦區進行調查; 19 世紀 40 年代調查南威爾士的煤礦資源; 1850 ~1855 年進而調查英國中部的煤礦資源; 在之後的 40 多年內,又開展了全國更大比例尺的煤田地質調查,為英國工業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正如英國皇家煤炭委員會所指出: 「在英國地質調查局開展的所有項目中,對煤田地質調查給予了特別的重視」。法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後,在礦業公司的贊助下,立即開展了 10 年以煤礦為重點的全國礦產資源調查,以奠定與英國進行工業化競爭的資源基礎。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較晚,但其礦產資源定位十分明確。在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之前的1866 年,美國土地管理總局局長 J. S. Wilson 就指出: 「對國土的礦產資源開展地質調查和開發是一件美國民眾最高度關心的事情。」1867 年,國會授權進行西部大開發,其中,礦產勘查是主要任務之一。1879 年,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第一任局長Charence King 將地質調查分為普通地質 ( General Geology) 和礦業地質 ( MiningGeology) 兩大類。所謂礦業地質,就是要對礦區系統採集樣品,進行詳細研究。因此在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後最初一段時間內,開展了大量對金、銀、銅等礦床的成因和分布的研究。第三任局長 Charles D. Walcatt 進一步加大了對礦產資源的調查強度,把調查對象從金屬礦產擴大到非金屬礦產,特別重視對石油和磷礦的調查。第四任局長更加強調進行排他性的商業性礦產勘查。到 20 世紀初,美國礦業公司日益強大,美國地質調查局開始退出短周期的商業性勘查領域,定位於長期性、基礎性、戰略性的礦產資源研究與評價。
由以上事實可見,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地質工作,特別是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最初定位,是以礦業為主導的。工業革命催生了現代地質工作,工業的需求帶動了地質工作和礦業的發展。這個階段大致經歷了近百年,主要是通過地質學家的努力,為工業的高度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創造了今天的物質文明,使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 二) 前蘇聯以礦業需求為主導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計劃經濟國家普遍存在被西方國家封鎖和制裁的歷史,因此開發國內礦產資源,加快重工業建設就成了計劃經濟國家的國策,地質工作以礦業為主導的方針比西方國家更為強化和清晰。在這方面,前蘇聯的地質工作發展具有典型意義。
全蘇地質研究所 ( BCГИ) 是前蘇聯最大的地質調查研究機構,其前身是俄羅斯國家地質委員會,成立於1882 年,是原俄羅斯農業和國家資產部礦業司下的一個機構。由於俄羅斯工業落後,礦業驅動力不足,在委員會的 5 項任務中,礦業的比重並不大。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它們面臨西方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的嚴峻局面,發展礦業被置於國家的首要位置,礦產資源勘查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國家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在這種形勢下,1918 年,地質委員會劃歸最高國家經濟委員會領導,並明確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礦床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在十月革命後的第一年,這個委員會就找到了數十個大型礦床。之後,前蘇聯地質部、科學院組建了大量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產經濟和地區研究機構,它們均無一例外地把研究和評價礦產資源放到首位。
前蘇聯的礦產勘查 85% 由地質部的勘查隊伍進行。蘇聯於 1929 年開始工業化,20 世紀 30 年代至 40 年代,先後建立了烏克蘭、烏拉爾、中央區、西西伯利亞和哈薩克五大鋼鐵基地。在十月革命後的 10 余年中,前蘇聯地質勘查部門對頓巴斯、庫茲巴斯、伯朝拉、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干達的煤礦資源,克里沃羅格、烏拉爾、庫爾斯克、庫斯坦奈的鐵礦資源,尼格波爾的錳礦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密集勘查,為國家大型煤炭 - 鋼鐵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儲量保證。這些迅速建成的大型煤炭 - 鋼鐵基地,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優先發展重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礦產資源基礎,是革命政權得以鞏固、戰勝德國法西斯和戰後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強國的重要條件。
前蘇聯時期礦產勘查活動強度高、投資大、速度快、成果豐,是與所面臨的特定歷史環境分不開的。由於經濟發展和戰爭對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加上面臨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壓力和國際孤立,只有加強、加速國內資源勘查一條路可走。歷史證明,前蘇聯所走的這條地質工作發展的道路是成功的。
( 三) 我國以礦業需求為主的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早在我國的政府地質調查機構成立之前的清末民初,現代礦業就已進入中國。唐山煤礦、萍鄉煤礦、大冶鐵礦、龍煙鐵礦、個舊錫礦、錫礦山銻礦等,都是具有現代開采規模的礦山,但其最初的地質工作主要是外國機構做的。1911 年辛亥革命後,國家對礦產品的需求增加,於 1916 年成立農商部地質調查所 ( 英文也可稱地質調查局) 。建所之初,分地質股和礦產股兩大業務機構,礦業定位十分明確。地質調查所成立的第一年,就在河北、山東等省測制百萬分之一地質圖,並對龍煙、鄂城、井陘、大同等礦區進行調查。這時,對岩石、礦物、古生物等研究工作也相繼開展起來。從此,中國的地質工作,無論實地調查與室內研究,均轉為以中國人為主體,結束了中國國土上只有外國人從事地質調查的可悲局面。之後相繼成立了地區地質調查所、礦產測勘處和資源委員會,礦產資源調查和勘查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煤、鐵、有色金屬、化工、石油礦產相繼成為各地質調查機構的調查重點,獲得了攀枝花鐵礦、淮南煤田、玉門油田、昆陽磷礦等重要發現。這些調查成果對滿足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抗日戰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在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指導下,礦產勘查被放到重要位置。1950 年,毛澤東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學生時寫下了 「開發礦業」的題詞;1956 年,毛澤東又做出了 「地質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的著名指示。為了統一全國的地質工作,1950 年在整合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地質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1952年成立地質部。地質部一成立,立即組織了 6 個直屬礦產勘探隊,對重點鐵礦、銅礦和煤田等礦產資源展開勘探工作。之後,大區地質局、省地質局、工業部門的地質勘探隊伍相繼建立,我國大規模的礦產勘查全面展開。 「一五」期間,為鞍鋼、武鋼、包鋼三大鋼鐵基地探明了豐富的鐵礦儲量,探明了大同、撫順、開灤、平頂山等重要煤田,並在雲南、安徽、湖南、廣西、江西、山西等省 ( 區)開展了大型銅、鉛鋅、錫、鎢礦床的勘探,有力地保證了當時由前蘇聯援建的156 項重點工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直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地質工作一直把為礦業服務和為國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設服務置於首要地位,這既符合各國地質工作發展初期的普遍規律,也是在當時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我國大量的重要礦床是在前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發現和勘查的,在 「三線」建設期間又發現和勘查了一批大型礦床。除煤、鐵、銅、鋁、磷等重要礦產儲量大幅度增長外,以大慶油田為代表的石油勘查的重大突破,寫下了我國礦產地質工作最光輝的一頁。
由以上的分析可見,工業化對礦產品迅速增長的需求推動了現代礦業的發展,現代礦業對礦產資源迅速增長的需求又推動了現代地質工作的發展。這個規律,無論對西方工業化國家,還是對前計劃經濟國家,都沒有例外。
❻ 礦山地質工作包括哪些內容&160;a&160
工程地質主要搞工民建 主要去建築設計單位 地質勘探主要搞礦產資源勘查。
礦山地質回是指礦床經過地質勘查證實具有工業價值之後,在擬建或已建礦山范圍內,為保證和發展礦山生產所進行的全部地質工作。礦答山地質是從礦山基建、生產直至礦山關閉等不同階段的各項地質工作的總和或總稱。
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❼ 煤礦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煤礦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應盡量收集已有的地質、水文地質及鄰近礦區的生產資料,充分利用地質孔、水文地質孔來滿足工程地質調查的要求。在詳查階段,勘探孔間距一般500~1000m,用於工程地質目的一般不需增加勘探孔數,孔徑一般採用89mm或108mm,對鬆散層、軟弱岩層及煤層採用雙層管取芯以減少擾動。須安排一定數量的孔全孔取芯。取芯深度一般要求從煤層之上30m至煤層以下10m。
3.1.3.1 鑽孔編錄工作
(1)在鑽進過程中,每一岩層分層的鑽進速度、鑽桿振動以及沖洗液消耗量的變化、水位變化等均應作仔細觀察、記錄。
(2)取樣或破壞岩芯之前,擦凈岩芯表面的泥漿進行彩色拍照,這可提供一個持久良好的記錄,而且可通過這些相片給出節理、自然岩層分層、軟弱岩層及軟弱夾層。
(3)對於取芯的每一岩(土)層,取芯後應立即觀察描述。
黏土類土:首先根據黏土顆粒含量多少(藉助於搓條、刀切等手段)劃分為黏土和亞黏土,再描述其顏色、成分、層理、結核包裹體、化石、滑面及其傾角、接觸面、溫度和可塑性等。
砂類土:首先根據顆粒粒組的百分含量劃分為礫石,粗、中、細、粉砂,再描述其顏色、顆粒成分及含量、分選性、滾圓度、層理、接觸面、化石、結核、濕度和密實程度等。
岩石:要描述每一岩石分層的岩石名稱、顆粒成分及含量、分選性、滾圓度、膠結物成分及含量、膠結方式、層理、接觸類型、該層的岩石質量標志(RQD)、強度、不連續面的密度及崩解、膨脹特性等。
野外可按以下簡易標志描述:
1)RQD:某一地層分層>10cm長的岩芯之和與該分層岩芯總長度的比值(%)。
2)折斷強度:從岩層中取出150mm岩芯,試著用手將其折斷。折斷強度可用下列標准予以估計:高的——手摺不斷,中等的——很少折斷,低的——經常折斷。
3)不連續面密度:以每分層中每米節理或不連續面的數量分級。
高的:>10,結構面極發育,岩體破碎;
較高的:2~10,結構面發育,岩體破裂;
中等的:0.5~2,結構面較發育,岩體呈塊狀;
低的:<0.5,結構面不發育,岩體完整。
4)崩解性:將有代表性的風乾的長25cm的岩芯放入水中10min,據以下標准評價確定。
高的:完全崩解;中等的:有些崩解;低的:很少或沒有崩解。
(4)取樣方法:根據煤層和岩石物理力學性質試驗的要求,對岩(土)層分層依次採取尺寸和數量均符合實驗要求的完整試樣,經包裝、蠟封後運往實驗室,如果是土樣、濕度敏感性較大的岩石均應在取芯後立即取樣,以保持濕度和不被風化。
(5)每個鑽孔應進行物探工作。
(6)鑽孔編錄的綜合成果必須反映在鑽孔工程地質柱狀圖上,該圖應包括下述項目:地層岩性、柱狀、RQD、折斷強度、不連續面密度、崩解性質、綜合評價等。這一圖件對評價地層的冒落特性,查明潛在的地層控制問題,估計平均支護載荷密度都是非常有用的。
1)節理和不連續面的密度和方向,它們之間的接觸關系及充填情況。利用這一資料可評價頂、底板岩層變形性質及分析殘余構造應力的方向。
2)直接頂板地層的厚度和力學特性。這些性質會大大影響工作面後方地層的冒落性、變形特徵、工作面支護載荷、頂底板移近、煤巷支護及岩層移動。
3)詳細調查岩芯丟失的層段,以查明軟弱岩層。
4)黏土岩和砂岩位置及厚度的變化,由此可查出古河床或河漫灘的標志,預計可能出現的地層控制問題。
5)每一地層單位的RQD、強度、崩解性、各岩層間出現離層的可能性。據此可確定平均支護密度及煤巷支護。
3.1.3.2 專門工程地質工作
下面討論更為詳細的工程地質資料的獲得方法。這些資料包括節理和不連續面的性質、原岩應力狀態、岩土層的強度指標、崩解性、岩體變形性質等。
(1)節理和不連續面的密度、間距、形狀和延伸等,這些可在岩石露頭上進行節理裂隙統計得到;也可通過岩心直接測繪,如此需考慮使用雙管鑽進,取得定向岩芯;還可使用物探技術或鑽孔電視於孔內直接測得節理裂隙圖像。
(2)可在鄰近礦井中使用應力解除法,或在鑽孔中通過水力破裂法測定原岩應力狀態。水力破裂法適應於較深處的應力測量,且只能得到水平面上的兩個應力的大小和方向,垂直方向的應力則需按深度和上覆岩層的容重計算得到。以上測量必須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認為該區有構造應力存在時才進行,否則即按自重應力場計算原岩應力。
(3)實驗室測定的岩(煤)塊強度變形指標有變形模量、泊松比、單軸抗壓強度、單軸抗拉強度、岩塊和節理面的粘聚力與內摩擦角值。這些參數應盡量在較大直徑的岩樣上測定,以便更接近岩體指標。
在進行岩移預計或留設防水煤柱時,尚需得到鬆散層的變形和強度指標,它們是土的壓縮系數、無側限變形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和內摩擦角、無側限抗壓強度,黏土的抗拉強度、固結系數、先期固結壓力,還要得到其他常規的物理性質指標,如含水量、黏土的塑限及液限、砂土的相對密度、顆粒成分等。
(4)水理性質:在水或濕氣作用下,頂、底板岩石的惡化對地層控制是極其不利的。岩石的水理性質可由膨脹和崩解指標表示,決定這一性質的內因是它所含黏土礦物的性質及含量,如含蒙脫石的黏土類岩石最易崩解和膨脹,因此還必須進行岩石的礦物成分分析。
(5)岩體的變形性質:在鑽孔內設置鑽孔膨脹儀以測量直接頂、底板橫向變形性質,通過聲波測井可得到垂直層理方向的岩體變形性質。
3.1.3.3 水文地質調查
包括鬆散層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和基岩含水層中的地下水的調查。這些調查應提供以下信息:(1)地下開挖時潮濕的區域;(2)開挖區地下水量的預計;(3)采礦引起的地面及岩層移動對地表和地下水變化的影響。為此,必須進行野外鑽孔抽水、注水試驗,以查明地下水水位、水流方向,岩層的滲透性,各主要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等。
3.1.3.4 圖件的編制
工程地質工作的成果應反映在以下圖件上,可便於開采設計和生產使用:
(1)工程地質柱狀圖。在綜合鑽孔編錄及專門工程地質工作的基礎上編制,並需將各岩層劃分為工程地質岩組(指工程地質性質相近的岩層的組合)。它包括以下內容:地層單位、深度、厚度,各岩組岩性描述,岩石(體)的變形指標、強度指標、膨脹崩解特性,節理裂隙的密度和方向,可能離層的部位和岩層的滲透系數等。
(2)工程地質剖面圖。著重反映沿勘探線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包括工程地質岩組、風化帶界線、各岩組主要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位、岩層滲透性等內容。
(3)工程地質問題平面預測圖。根據頂、底板岩性岩相、岩石物理力學指標、岩體變形性質,節理、裂隙、斷層的產狀和密度,地下水活動情況,瓦斯集中的可能性等,對頂、底板岩層進行穩定性評價,預測可能出現的地層控制問題,為選擇採煤設備和頂、底板管理方法提供依據。
❽ 礦山地質工作的基本任務有哪些
1.
研究礦區、井來田的地質、自水文地質情況,查明影響煤礦正常生產和建設的地質因素。2.
研究煤層的賦存狀況、煤的物理化學性質,掌握煤層、煤質的變化規律。3.
分析礦井充水條件、預測礦井涌水量,預防和處理水文地質問題。4.
提供礦井生產、基本建設及新井移交生產所需要的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及時提交地質說明書、參加採掘設計的審查和生產計劃的編制。
5.
根據地質情況,與生產部門密切配合,指導掘進和回採工作的合理進行,監督煤炭資源的充分開采。
6.
掌握地質儲量變化,進行礦井儲量管理,組織補充勘探,增加礦井儲量,延長礦井服務年限。
研究和調查煤系地層中伴生礦產的賦存情況和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