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遙感包括哪些

地質遙感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1 19:43:09

㈠ 什麼是遙感地質學

http://ke..com/view/7239207.htm
搜索一下,就能知道答案呀,同學奉勸一句,要注回意自主答學習

㈡ 遙感地質特徵

根據1:50萬TM彩色合成圖像解譯結果,南嶺地區遙感地質特徵明顯受周邊太平版洋板塊、歐亞權板塊及印度板塊的制約,總體呈現出三大特徵。一是作為整個華南菱形地塊的一部分,線性構造以NE向和NNE向為主,包括次級地塊的長軸方向、大斷裂的延伸方向、火山岩、侵入岩體的分布方向等,主體構造線都呈NE向展布;同時,受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的影響,EW向和NW向斷裂亦較發育,特別是連南-上杭EW向大斷裂規模宏大;在幾組構造發育地段往往形成菱形構造,是成礦遠景區的重要標志。二是環形構造發育,其中衡陽巨型環形構造是華南地區中部最大的環形構造,半徑達190km,其他還有大小環形構造100多處,它們往往大環套小環、成群成串出現,這些環形構造集中分布在兩個地塊的接合部位、大斷裂交匯處、岩漿活動強烈部位,為預測隱伏岩體、隱伏礦床,劃分找礦遠景區提供了重要信息。三是反映地面褶皺帶和裂陷盆地相間分布特徵的斑塊影紋結構極為明顯。

㈢ 遙感是什麼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本世紀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並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遙感技術主要特點為:

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圖象,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km2。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象,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象。Meteosat每30分鍾獲得同一地區的圖象。

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用處:

一、遙感在資源調查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資源調查中可發揮很大的作用,特別在自然資源調查中,近年來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可觀的效益。其主要表現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農業、林業、地質礦產及水利建設等部門中。

(一)在農業、林業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農林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在農、林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農林病蟲害、土壤乾旱、鹽化、沙化的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的監測與估產、森林資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來,在牧場草場資源調查、短中期農林災害、農用水資源,以及野生動物生態環境調查等方面也相繼開展工作,取得了成果。

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得到廣泛應用。遙感加快了調查工作的進度,工作精度、質量也有很大提高。例如,我國利用560幅陸地衛星圖像,僅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全國15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分析和量算統計工作,提供了全國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數據和有關圖件。

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最好例證。自1974年以來,美國、前蘇聯、阿根廷、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先後進行了不同范圍、不同作物的估產工作。美國對世界小麥產量的估產精度已達90%以上,並擴大到對玉米、大豆等八種以上作物的估產。我國於1983—1986年在京津冀進行跨省市的統一網路較大范圍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精度也超過90%。

遙感在林業上的應用也很廣泛。例如,我國近年完成的「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在包括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西北部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公里的「三北」造林一期工程的調查中,完成了對現有防護林類型、分布、面積和保存率;草地數量、質量和分布;土地資源類型、分布、數量及利用現狀的調查。提供了200餘幅各類遙感專題系列圖,並建成了全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為掌握防護林區現狀、林區的進一步發展和規劃奠定了基礎。

(二)在地質礦產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地質及其礦產資源方面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基礎地質工作、礦產地質工作,以及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災害地質的地質綜合調查等方面的應用。遙感已成為地質礦產調查研究中的一種先進工作手段和重要方法。

遙感圖像視域寬闊,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各種地質現象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形象地反映出區域地質構造,以及區域構造間的空間關系,為跨區域甚至全球的區域地質研究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和基礎。例如近年來對雅魯藏布江深斷裂帶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 斷裂的延伸和走向問題的論證,以及重新修編的1∶400萬中國構造體系圖的工作,都是建立在遙感圖像基礎上的新的認識和發現的體現,解決了一些地質學界長期爭論或按常規很難解決的問題。遙感為持不同學術觀點的地質學者提供了一個可共同參照的基礎,推動和促進了地質學的發展。

遙感在礦產地質工作中的應用已取得許多成果,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例如,我國地礦系統採用遙感地質調查方法,在小秦嶺金礦田地區劃分出線性構造1030條,環形構造138個,古采峒1000餘處;綜合化探、物探成果提出13個遠景地段。經檢查發現含金石英脈帶、蝕變構造帶22條,已見金礦3處,全部工作僅歷時一年時間。又如:煤田總公司在東北大興安嶺西坡,採用遙感地質方法圈定出17個含煤盆地,其中4個屬新發現,新增儲量540億噸。類似的實例不勝枚舉,遙感地質方法已成為礦產地質工作的重要方法。

工程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以及災害地質等綜合地質調查中也廣泛地應用了遙感這一現代化手段。僅在1980—1985年期間,地礦部遙感地質工作者就為較大工程做了工程穩定性評價課題13個,研究大型滑坡4個。地礦部遙感中心在長江三峽的重慶至宜昌間先後進行了彩色及側視雷達成像飛行。利用獲得的資料對三峽庫區進行了詳細的工程地質判讀分析,對新灘坡體的形態、形成機理及發展趨勢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為國家提供了有關三峽工程建設的基礎資料。

基於遙感在地質礦產調查中廣泛的應用以及取得的顯著效益,我國地勘部門相繼成立了專業的遙感應用和科研機構,遙感地質隊伍也不斷擴大,成果累累,展現出遙感在地質礦產資源方面美好的發展前景。

(三)在水文、水資源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水文水資源方面的應用,如水資源的調查、流域規劃、水土流失調查、冰雪監測、海口海岸帶及淺海地形調查、海洋調查研究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人類足跡難以到達的荒涼地區,遙感技術可成為水文水資源調查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國青藏高原在以往300年來先後經歷了150多次探險考察,曾查出500多個湖泊,而近年來採用航空像片、衛星圖像判讀,不僅對這些湖泊的面積、形狀進行了修正定位,而且還補充了地面考察或地圖上未標明的300多個湖泊。

遙感圖像,特別是紅外遙感圖像在識別含水層、判斷充水斷層、查明富水地段位置方面是很有利的。例如,美國在夏威夷群島,利用紅外遙感發現了200多處地下淡水出露點,從而解決了該島對淡水的需求。我國在大連地區開展航空熱紅外遙感試驗,在該地區沿海共發現22處從未有歷史記錄的淡水泉點,通過對這些泉點的分析,確定了地下淡水排泄地段,為解決沿海地區人畜飲水水源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

利用遙感圖像進行海岸帶岸線測量、河口及近岸懸浮泥沙運移,以及海洋環境監測,諸如海水溫度、鹽度、水深、洋流、波浪、潮汐等海洋諸要素的測量,都可發揮重要作用,對海洋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遙感圖像可提供大尺度、現實性強、多層次、全天候、客觀逼真的豐富信息,為海洋研究及指導海洋漁業生產提供了基礎。

二、遙感在環境監測評價及對抗自然災害方面的應用

(一)在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環境監測中主要是利用遙感提供的瞬間成像的大范圍圖像,對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進行監測。由於遙感所提供的信息快速及時,現實性好,以及真實客觀、形象的特點,可實時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質、污染物的動態變化,以及污染對環境的影響,為及時採取防護或疏導措施,以及環境評價提供了基礎。例如,地礦部水文方法隊與地質遙感中心合作,對長江下游蘇州河口至吳凇口的水污染現狀做了調查研究,他們利用航空熱紅外掃描圖像,共判讀出異常點29處,繪制了約25公里江段的污染判讀圖。他們還對北起大連,南至海南島海岸沿線的港口及海上平台對海水的污染情況進行了航空紅外監測,為國家海洋局執法提供了依據。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一項規模宏大、技術復雜、具有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巨大工程,但是,在長江幹流上興建三峽大壩,必將對其生態、環境及社會產生深刻地影響。為此,在系統地開展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的研究中,以及在實地調查工作中都採用了遙感綜合分析的方法,充分發揮了遙感在三峽環境論證與信息儲備中的作用。並在庫區環境本底調查、環境演變分析、環境動態監測等方面取得許多明顯成效,為我國三峽工程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和基礎。

近年來,我國相繼在長春、太原、北京、天津、廣州等大中城市,利用航空遙感進行城市環境的監測和評價,這標志著我國遙感在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正向更為廣泛深入的方向發展。

(二)在對抗自然災害中的應用

自然災害是指環境異常或環境的突發性變化,給人類生活和生存帶來的災難。近年來遙感技術在預報災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就,成為預報自然災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氣象衛星當前已進入業務性運轉,形成多層次的預報網路,在災害性天氣監測、天氣分析預報、氣象研究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風雲一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研製和相繼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的氣象預報技術已從單項、短期、小范圍的預報發展成綜合性、中長期、大范圍的准確預報。為我國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蟲害的准確預報提供了可靠資料,為採取減災措施提供了可靠基礎。

森林火災一直是威脅林業建設的重要災害之一,早在70年代,我國就進行機載遙感—林火探測實驗,在3000米高空通過熱紅外感測器可發現地面 0.1平方米的火源。1987年5月,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森林特大火災中,遙感在准確確定火源位置、范圍,以及火源蔓延趨勢,為撲滅大火提供及時准確的火情信息上,以及在監測火勢發展,災後評估火災損失和恢復重建規劃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近年來,在利用多時相遙感資料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進行綜合調查和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監測地殼及其板塊的運動,進行大區域的地球動力學研究,探索地震的發生機理,進行地震的中長期預報;利用多時相大比例尺航空遙感圖像結合氣象預報資料和地面勘查進行滑坡、泥石流的調查與監測,保障重點工程及鐵路沿線的安全;以及利用遠距離衛星通訊技術,提高災害預報的及時性和准確性,為救災和決策提供依據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和重大的進展。

三、遙感在區域分析及建設規劃方面的應用

遙感圖像是地表面一定區域景觀的真實、客觀的記錄和形象顯示。地理學區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發揮了遙感圖像的這一特點和優勢,成為遙感在地理學應用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國早期開展的滕沖、長春、新疆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遙感試驗,以及近年來開展的黃土高原遙感綜合調查,「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等大型遙感工程中,都是以遙感區域分析為先導,以區域分析為基礎,取得的成果。我國在遙感的區域分析應用中,已形成一定特色,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及城市建設的熱潮,城市遙感方興未艾。城市遙感可提供諸如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城市用地分析,城市環境監測及評價,城鎮布局結構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人口分析及城鎮的生態分析等城市發展的基礎信息,為城市建設規劃及決策服務。例如,由北京市政府和地質礦產部、城鄉建設部聯合組織實施的「北京航空遙感(8301工程),於1983年開始遙感飛行,到1986年底,在城市環境地質、城市建設、農業水利建設、生態環境、影像地圖以及文物、古建築等諸多方面,共獲得41項研究成果,有23項填補了北京市基礎資料的空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繼北京市之後,城市遙感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較為普遍地開展起來,並在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城市遙感應用的深化,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及在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的輔助決策中的應用,將城市遙感應用提高到一個更高層次的階段。

四、遙感在全球性宏觀研究中的應用

遙感的全球性研究雖然目前尚未系統地進行,形成規模。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諸如世界人口增加,資源危機,環境惡化等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已提到日程上,得到世界各國普遍的重視,全球性研究必將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全球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宏觀地、整體性地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帶動區域性研究的深化,促進全球環境的改善。因此,這無疑為遙感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拓的又一應用領域。遙感可為全球研究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促進全球性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和深化。例如,可利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GPS)監測和研究板塊的運移,深大斷裂活動,研究環形構造的成因及其機制;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及其它遙感信息,進行全球性氣象研究及世界災情的預報;海洋動力學研究,地球表面固態水的分布,世界冰川的進退,以及世界大環境的監測和治理等。遙感必將在全球性研究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前,全球性研究已陸續開展,1992年已確定為國際空間年(ISY);一種全新的數字式全球變化網路全書將問世,它將說明遙感可以對監測全球變化做出的貢獻。我國已決定積極地參與「地圈與生物圈」(IGBP)、「國際空間年」(ISY)、「國際減災十年」等科技項目合作。承接全球變化地圖集與全球變化電子網路全書等部分項目的工作。中國將對全球性研究作出貢獻。

五、遙感在其它方面的應用

(一)在測繪制圖方面的應用

航空攝影測量一直是測繪制圖的一種主要資料來源和重要的技術方法,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學科體系。當代遙感的發展使測繪制圖的資料來源更為多樣化,資料的准確可靠性及其快速及時性和適時動態性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觀;成圖周期大為縮短;影像地圖、數字地圖等新圖種和制圖新工藝大量涌現,使測繪制圖產生了新的變化和進展。例如,我國依據近年來所發射的衛星獲得的圖像,完成了黃河三角洲1∶5萬,1∶10萬地圖的編制,繪制完成了我國第一幅南沙群島影像地圖。遙感還能在各種氣候氣象條件復雜,常規方法難於進行工作的地區獲得資料,填補地面工作的空白。例如,巴西亞馬孫河流域有近5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區,那裡人煙稀少,雲霧終日不散,常規測量工作難於進行。利用遙感側視雷達技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該地區1∶40萬雷達掃描成像工作,取得了有價值的資料,為該地區測量制圖提供了基礎。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各種專題圖的編制,以及編制中小比例尺大區域的省(區)、全國乃至大洲影像地圖已較普遍,西歐各國已應用SPOT衛星資料修編和更新1∶5萬地形圖等。隨著遙感信息在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以及時相解析度方面的提高,遙感將為測繪制圖技術的發展應用,開拓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在歷史遺跡、考古調查方面的應用

近年來在進行野外考古調查中,配合應用遙感圖像分析,發現了許多重大的歷史遺跡,取得顯著的成果。例如,英國遙感專家通過計算機增強的衛星圖像,在英國倫敦以北約30公里的地下發現了羅馬時代的古城堡遺跡。我國也曾利用遙感提供的信息,進行北京圓明園遺跡考察,長城遺跡的考察,以及內蒙古金代古城的發現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遙感為野外考古調查帶來了變革,成為考古工作者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促進和加快了野外考古工作。

(三)軍事上的應用

遙感在軍事上的應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軍事應用是遙感最早最成功的應用,今天遙感的發展是得利於遙感軍事上成功的應用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目前,發射的繞地球運行的衛星,絕大部分是與軍事有關的。當今戰爭的勝負,不僅決定於軍事實力(人力、武器)的對比上,准確可靠的信息獲取,傳輸和決策對戰爭的勝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英國、阿根廷的馬島戰爭、中東戰爭,以及海灣戰爭都充分證實了遙感在軍事戰爭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㈣ 遙感地質解譯

目的是配合多種地質手段,查明淺層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富集規律及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確定水資源的分布狀況。

具體技術要求按 GWI-A6 執行。

㈤ 遙感地質解譯內容

1. 岩性解譯

全區解譯出 32 個影像單元,其中影像特徵明顯、解譯標志清楚的影像單元如下:

( 1) 全新世沖積層: 雜色,地勢最低,呈腸狀或條帶狀分布於河流及大型溝谷內,藍—深藍—黑色區域主要為水體,淺藍—淺粉色為居民地及河漫灘等,粉色主要為農田、沼澤等。

( 2) 金龍頂子組: 棕褐色,平緩地貌,水系不發育,其上見有四海組基浪堆積環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黃土層: 色調以綠色為主,低緩地貌,地形起伏較小,山脊不明顯,水系為羽毛狀水系。

( 4) 軍艦山組: 綠色帶淺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山脊不發育,靖宇市附近有環形古火山口,溫泉鎮附近發育有密集樹枝狀水系。

( 5) 船底山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6) 青白口系: 綠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渾圓狀,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7) 中太古代花崗閃長質片麻岩: 褐綠—黃綠色,中高山地貌,山脊發育,主脊次尖棱狀,延伸較遠,支脊尖棱狀,多數與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溝谷,溝谷長度較大,極密集樹枝狀水系。

( 8) Eξ: 綠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岩體出露面積約 15 km2,其鋯石離子探針方法測定岩漿結晶年齡為 3116 ± 113 Ma,證明敦化—密山斷裂在 32 Ma 左右出現一次拉張活動。

( 9) K1nγ: 黃綠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狀,連續性較好,支脊多短小,沖溝「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 10) J2ηλ: 灰綠色,略帶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顯,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型樹枝狀水系或羽毛狀水系。

( 11) J2γδ: 深綠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顯,窄 「V」 字型,主脊折線狀相接,水系為極密集型樹枝狀水系。

( 12) P2ξγ: 綠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較發育,主脊次尖棱狀,支脊與主脊銳角相交,「V」字型溝谷,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樹枝狀水系。

( 13) P2ηγ: 淺綠色為主,低緩地貌,次圓狀,沖溝 「U」 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或羽狀水系。

( 14) P2γδ: 綠色為主,低緩處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次尖棱狀,支脊次圓狀,圓形山包較多,沖溝 「U」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2. 構造解譯

( 1) 黑石—樺甸斷裂帶 ( 敦化—密山斷裂帶中段) : 方向 64°,長度約 53 km,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控制寬度約 10 ~ 13 km,線狀影像延伸較遠,平直狀溝谷,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徵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鎮—西南岔鎮斷裂: 方向 57°,延伸長度約 57 km,數條直線狀溝谷沿此方向展布,斷層崖、斷層三角面十分發育,線狀影像延伸較遠,還發育角狀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斷裂破壞,流向發生直角狀轉彎。

( 3) 八里哨鎮—涼水河子鎮斷裂: 方向 52°,長度約 42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線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園口鎮—萬良鎮斷裂: 方向 62°,長度約 43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兩側影像略有差異,線狀影像延伸較遠。

( 5) 老金廠鎮北西向斷裂帶: 方向 300°,在幅內長度約 29 km,大約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解譯標志有: 直線狀溝谷,對頭狀水系,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不同,北東側高山地貌,南西側中山地貌,極密集樹枝狀水系。經實地驗證,證實該地存在多條逆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區內還解譯出很多線性構造,但多發育在岩體內部,在遙感影像圖上多表現為直線狀溝谷,發育斷層三角面,或切割山體成條塊狀等。同時解譯出一些環形構造,這些環形構造全為古火山爆發形成,在影像圖上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以大龍灣、三角龍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呈圓形—橢圓形,無溢出口,火山口內積水成湖,外沿低平於玄武岩平台; 另一類以四方頂子、吊水壺屯附近的馬蹄形火山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與前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內無積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質災害解譯

( 1) 任家店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東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見三個平台和一大一小兩個梯形斜坡,滑體主要為軍艦山組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碎屑岩組成。

( 2) 小紅石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西岸小紅石,遙感影像上有兩個平台和一個規模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體及崩塌落塊主要為船底山組橄欖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及土門子組碎屑岩構成。

復習思考題

1. 簡述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的任務及其技術優勢。

2. 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可分為哪幾個步驟來開展工作?

3. 在開展正式的遙感地質調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

4. 在進行遙感數據處理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 簡要說明遙感影像解譯過程中,對線、環、塊狀影像的主要解譯內容。

6. 簡述在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中,野外調查分哪幾個階段進行? 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7. 綜合整理階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內容?

㈥ 遙感地質的簡介

遙感是「遙感技術」的簡稱。它來自英語Remote Sensing, 即「遙遠的感知」。用各種探測儀器,從遠距離探查、測量或偵察地球上、大氣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種事物和變化情況,這種與目標不直接接觸而獲取有關目標的、信息的技術方法稱遙感。1960年,地理學家普魯特首先提出這一術語。遙感技術是六十年代以來在航空攝影、航空地球物理測量等方法基礎上,綜合應用空間科學、光學、電子學及計算機技術等最新成果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現階段的遙感技術仍以地球(包括大氣圈)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是利用各種物體反射或發射電磁波的性能,由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運載工具上的各種感測儀器,從遠距離接收或探測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從而獲得多方面的情況和動態資料。由於這種方法具有覆蓋面積大、獲取情報速度快、受地面障礙限制小,並能在短時期內連續、反復進行觀測等優點,因而在探測自然資源、監視環境動態變化、氣象觀測、軍事偵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遙感技術系統,一般由遙感儀器(感測器)、運載工具(遙平台)、地面管理和數據處理系統以及資料判譯和應用機構等四個部分組成。按運載工具的類型,遙感技術可分為地面遙感、航空(機載)遙感和航天(星載)遙感等。
遙感地質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地面及航空遙感試驗,發揮適用於地質找礦、地質環境的遙感系統,進行圖像、數字數據的處理和地質判釋。遙感地質需要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電磁輻射理論、現代光學和電子學技術以及數學地質的理論與方法,是促進地質工作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技術領域。

㈦ 地質遙感的「兄弟姐妹」

玄妙的神話中說,「二郎神」的眼睛在天上就能看見大地上的事情,其實這只是人們的幻想而已。現代科學竟能把這一幻想一步步變成現實:高空拍攝、太空拍攝……能把地表照得一清二楚。這就是遙感,就是遙遠的感知,感知遙遠的目標信息。遙感一詞(Remote sensing),最早是1962年美國海軍科學研究局的布魯伊特提出的,從當年在美國密執安大學舉行的第一次國際環境遙感討論會開始,遙感這個詞就被人們廣泛流傳。

40多年來,航空遙感與航天遙感技術發展驚人。對地面物體的解析度從開始的數百米發展到數十米,以至於現在的數米級別,而為軍事偵察目的要求特高精度時,甚至可以達到數厘米級別,這真像過去玩笑話所說的,由「打哪兒指哪兒」已經能夠變為「指哪兒打哪兒」了!而且遙感常常是居高臨下、控制范圍大,還具有運行周期短、速度快、信息多的特點。

全球氣候遙感觀測系統

遙感技術的分類正如各種媒體所反映的那樣五花八門。

如按遙感平台分類(指運載遙感感測儀器的工具)可分為航天遙感(包括人造衛星遙感、宇宙飛船遙感、宇航飛行站遙感等),航空遙感(包括飛機遙感、氣球遙感、飛行器遙感等),地面遙感(包括汽車遙感、高塔遙感等)。

再如按任務目標分類可分為地質遙感、氣象遙感、農業遙感、軍事遙感等。

遙感類型、應用電磁波段參考表

還有按遙感技術的物理基礎分類,就是根據電磁波感測器特性來分類,是遙感的傳統常規分類,可分為天然源成像遙感(包括各種攝像機與掃描儀)、人工源成像遙感(包括激光和紅外線以及各種雷達器)、非成像遙感(包括各種輻射計、高度計、光度計)等。

具體的名稱和目前應用情況參見「遙感類型、應用電磁波段參考表」。

㈧ 什麼是遙感地質專業一般的測繪專業是否包括其中

你可以看看武大的遙感與測控專業介紹

㈨  遙感地質特性

遙感作為一項高科技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重視,特別是像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環境之惡劣,涉及范圍之廣闊,交通之不便,野外工作條件之困難,地質構造之復雜,資源潛力之巨大,地質礦產調研程度之不足,這些給遙感技術提供了充分發揮威力的空間和起先導作用的條件。新疆地礦局遙感站、新疆石油局等單位,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著手這方面的研究;1988年國家三〇五項目郭華東等編制了新疆1∶200萬遙感影像圖;1993年,芮行健、杜品龍等對塔里木及其周邊的遙感圖像進行了目視判讀研究,發現了大角度橫穿塔里木沙漠的北北西向斷裂構造組,並提出了它是控制深源淺成礦床(如金剛石等)的主要導礦和儲礦構造;1993~1996年,由北京市國土資源遙感公司牽頭,石油天然氣、核工業、有色金屬、煤炭和地質礦產等部門聯合攻關,完成了塔里木盆地遙感地質綜合調查,並於1997年出版了《塔里木盆地遙感地質》專著。

1.6.1西昆侖地區目視判讀成果

我們以郭華東編制的1∶200萬新疆遙感影像圖為基礎,局部地段參考衛片和航片,對塔里木周邊地區(以西昆侖為重點)進行了目視判讀,提出了統一的橫跨塔里木兩側的北北西向斷裂構造和北東向斷裂構造系。

北北西向(塔什庫爾干為代表)斷裂構造影像有:塔什庫爾干、托雲—塔木—庫斯拉甫、普昌—皮山、巴楚—墨玉、溫宿—於田、黑英山—安迪爾、巴音布魯克—輪台—且末、博斯騰湖—阿牙克庫勒湖以及艾丁湖—羅布泊—布斯庫勒湖等。

1.6.2昆侖地區目視判讀成果

該區范圍大致是,東經74°~86°;北緯34°~39°,除去沙漠覆蓋區,面積近40×104km2(圖1-20)。

圖1-20西昆侖地區遙感影像目視判讀成果圖

Fig.1-20Visual expla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photo in west Kunlun Mts

1—巨型弧線型構造影像;2—北西向直線型構造影像;3—北北西向直線型構造影像;4—北東向直線型構造影像;5—北北東向直線型構造影像;6—東西向直線型構造影像;7—南北向直線型構造影像;8—環形構造影像

該區大致可分三個遙感影像系。

1.6.2.1巨型弧線性遙感影像系

呈向南突出的東西向弧線性遙感影像。東西長大於1000km,弧頂的突出距離約300km,可以清楚地判讀出4~6條弧線,它們基本與昆北、科崗、康西瓦、木孜塔格—鯨魚湖、喀喇昆侖、空喀山口以及班公湖斷裂帶相吻合。

1.6.2.2直線性遙感影像系

直線性遙感影像可分為6組。

(1)北東向組:苦牙克谷地表現最為突出,向南西延伸至克里亞山口,向北東隱伏在覆蓋層之下,長度大於200km,寬約3~20km,谷地和山埡緊相連接,苦牙克谷地深度大於500m,地形圖和遙感影像圖上非常清晰。該組20多條影像主要發育在判讀區東南部。比較突出的還有亞門—喀什塔什—蘇克和塔木其—喀拉布拉克等,對銅礦和金礦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2)北北東向組:恰哈提薩依溝中下游的影像比較明顯,一般長15~30km,寬度較窄,該組遙感已判讀出十餘條,其地質意義尚不清楚。

(3)北北西向組:塔什庫爾干谷地表現最為突出,溝深谷陡、山溝及山埡按北北西方向緊相連接。該組影像共判讀出30多條,在西部發育更強烈些,有些還充填了新近紀鹼性玄武岩,塔木鉛鋅礦床中的脈狀礦體有時也取這一方向。較大的北北西向直線性遙感影像呈等距性,大致間距為40km左右。

(4)北西向組:木吉河表現比較明顯,長20~100km,昆蓋山也取這一走向。本區共判讀出20條,多數與二、三級水系相一致。在西段由於它們有時與巨型弧線性遙感影像的西弧難以區分,但在中段和東段與巨型弧形影像呈大角度相交,就很容易區分。

(5)東西向組:以塔什庫爾干河下游表現最為突出,塔什庫爾干河為葉爾羌河的支流,葉爾羌河中下游庫斯拉甫段連同塔什庫爾干河下游均呈東西走向,長150km,寬1~5km,峽谷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喀拉喀什河中游的東西向一段長約200km,峽谷兩岸層巒疊嶂,東西成行,分水嶺皚皚白雪,低山峽谷懸崖峭壁,都是該影像組的基礎,又如上其汗河上游的「大十字」地段,由上其汗河上游的南北向主河和分列東西兩側的平直支流組成,上其汗黃鐵礦和黃銅礦床就與這一東西向構造有一定的聯系。

(6)南北向組:以克里雅河中上游表現較好,影像斷續延伸約50km,該組遙感影像判讀出十幾處,如玉龍喀什河中游、尼雅河上游以及上其汗河等。在克里雅一帶,發育了第四紀玄武岩。

1.6.2.3環形遙感影像系

按其形狀分為環形、半環形、單環形、套環形和串環形等;論其規模,大者直徑大於100km,一般者直徑20~50km,小者在10km以下。在航片圖上有小於lkm者,在遙感影像上判讀出近百處。環形構造所反映的地質問題各不相同:有些是高山湖泊及其湖岸階地的影像(如民豐縣硝爾庫勒湖等);有些是小侵入體的外貌(如二虎把門閃長玢岩體等);有些是近代的火山口和火山機構的反映(如克里雅山口火山機構);有些為環形構造和環形沉積小盆地所引起(如和田縣布雅煤礦一帶),但是多數大型—超大型環形構造,在表淺部位還找不出合理的解釋或說明。

1.6.2.4遙感影像的疊加或分解

遙感影像實際上比判讀的結果復雜得多。經常可以看到線線相交,環環相扣,線環相串,環線相切,外接圓,內切弧等各種各樣的復合形態。從導礦和儲礦的角度出發,正是這些遙感影像的疊加或分解地段,有可能成為成礦預測和找礦的有利地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