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質中什麼是產狀
⑴ 岩層的成層構造及其產狀
岩層和岩體是構成地殼地質構造的物質基礎,而岩層和岩體的產狀,即它們空間的分布和產出的狀態,是研究地殼構造形態的基礎,也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在地殼表層,沉積岩是分布最廣的岩石類型,外貌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層狀構造,因而成層構造是沉積岩的典型構造,在許多變質岩和部分岩漿岩中(如火山岩和一些重力分異比較明顯的深成岩)也可見到這類構造。研究岩層產狀是地質工作中的基礎工作之一。
(一)岩層的成層構造
1.層理及其識別
層理是沉積岩中最普遍的一種原生構造。是在垂直於沉積物表面的方向上,由於沉積物的成分、顏色、粒度等變化顯現出來的成層現象,叫做層理。它是層狀岩石中最重要的原生構造,認識層理,是研究岩石變形的基礎。可根據以下幾方面來識別層理:
(1)岩石成分的變化 由於岩石組分不同而在垂直岩層層面的變化,出現成層,顯示出層理。在一些成分較單一的巨厚層岩石中,某些成分特殊而有變化的夾層也是識別層理的良好標志。
(2)岩石結構的變化 岩石中不同的粒度或不同的顆粒總是分層堆積,從而顯示出層理。如在礫石或砂岩中能看到大小不同的碎屑分層堆積。
(3)岩石顏色的變化 岩石中一層或數層顏色稍有不同的條帶或夾層,可作為確定層理的標志。這些條帶和夾層必須是岩石的原生顏色,次生風化顏色不能作為層理識別依據。
(4)岩層的原生層面構造 如波痕、泥裂、雨痕、印模等的分布特徵和一些生物化石分布、埋藏狀態,可以幫助識別層理。
2.岩層層序的確定
確定岩層層序(地層的新老關系)是野外觀察研究地質構造的一個重要前提。因為岩層形成後,會受到後期構造運動的改造,原來的水平岩層或近水平的岩層,會變成傾斜狀態、直立狀態,甚至倒轉(岩層上層面在下方、下層面在上方的情況)。因此,不弄清岩層層序,就會對觀察研究地質構造帶來困難,對工作造成損失。當然,確定地層時代和層序,主要還是根據古生物化石,但對一些化石稀少的岩層(啞地層),如火山岩或變質岩就需依據岩層中的一些原生構造或次生構造特徵來確定岩層的頂、底面,從而判別岩層產狀是正常還是倒轉。關於次生構造確定層序,在後面有關章節論述,這里只介紹如何根據岩層中的一些原生構造來確定岩層層序。
(1)對稱波痕 能指示頂、底面的主要是對稱波痕,對稱波痕具有尖銳的波峰(脊)和圓孤的波谷,尖銳向上的波峰為正常層序,向下為倒轉層序。不對稱的波痕不具指導意義。
(2)泥裂 是沉積物還未固結時露出水面,因表面失水收縮和裂開形成的裂縫。常見於泥岩中,粉砂岩和碳酸鹽岩中也有。泥裂在層面上多呈多邊形網路狀,有時呈放射狀或不規則分叉狀。斷面上呈「V」字形裂縫,常為上覆沉積物所充填。泥裂尖端指向岩層底面,所以尖端指向下方為正常層序,反之為倒轉層序。
(3)雨痕和冰雹印痕 當雨滴或冰雹落在露出水面尚未固結的泥質或粉砂質沉積物面上形成的圓形或橢圓形凹坑。而印痕為上覆沉積物所充填的凹坑,故上覆岩層底面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瘤狀突起的印模。因此,凹坑印痕總是出現在岩層頂面,而瘤狀印模則出現在岩層的底面。以此可以判別岩層的層序。
(4)斜層理 某些呈收斂型的斜交層理和交錯層理呈彎曲狀的細層,通常其上端與平直層理成大角度相交,其下端變緩與平直層理趨於平行或相切,即彎曲的細層與平直層理成大角度相交的一邊是頂面,趨於平行或相切的是底面(圖7-11)。
圖7-11 沖刷面及斜層理
(據劉寶珺,1980)
(5)沖刷面 固結或半固結的沉積層,出露水面或在水下經水流沖刷發生沖刷破碎,造成凸凹不平的沖刷面,接著在不平整的沖刷面上再堆積時,往往就形成含有下伏岩層的岩塊。根據這種現象,可以判別岩層層序(圖7-11)。
(6)韻律層理 也叫韻律層或粒級層,是岩石的粒度和物質成分按一定順序作有規律的遞變交替出現。如一個岩層中每一層(一個粒度層)都是由下而上粒度逐漸由粗變細,而兩個相鄰粒級層之間,在粒度上有較大差別。根據韻律層的這種特徵,可以幫助判別岩層層序。
(二)岩層產狀、出露特徵及厚度
1.岩層的產狀
岩層的產狀是指地質體(岩層、岩體、礦體等)在地殼中的空間分布位置和產出狀態。
絕大部分的沉積岩都是在沉積盆地(海洋、湖泊)中形成的,其原始產狀通常是水平或近於水平的。但在岸邊、島嶼和一些水下隆起附近,受局部地形的影響,部分沉積岩的原始狀態出現緩傾斜的現象。在陸地上的沉積物中,如殘積、坡積、冰川沉積及風成沉積等形成的沉積物也表現出一定的原始傾斜狀態。
岩層由於受地殼運動(主要是水平運動)的影響,改變了原始水平狀態,產生傾斜,就形成傾斜岩層;有的岩層發生彎曲,形成褶曲岩層;有的岩層甚至發生倒轉,或者發生破裂錯斷,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質構造。
地殼中的岩層產狀是多種多樣的,但把它們歸納後有三種基本產狀:水平岩層、傾斜岩層和直立岩層。
2.岩層產狀要素及其測定
(1)岩層產狀要素
岩層的產狀是以岩層層面在三維空間的延伸方向及其與水平面的夾角關系來確定的,常用岩層的走向、傾向、傾角三個變數來度量,我們把它們稱為岩層產狀三要素。
1)走向。岩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叫該岩層的走向線,走向線的方向叫走向。走向線的兩端各指向一方,任何岩層都有兩個走向,我們可以用走向線與地理子午線之間的夾角(方位角)來表示(圖7-12)。岩層的走向表示岩層在三維空間的水平延伸方位。
圖7-12 岩層產狀要素
(據彭真萬等,2003)
ABCD-岩層層面;EFGH-水平面
2)傾向。在層面上垂直岩層走向線的直線叫岩層的傾斜線(圖7-12),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傾向線,傾向線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層的傾向。我們可以用傾向線與地理子午線之間的夾角來表示。岩層的傾向表示岩層在三維空間向下延伸的方位。它與岩層的走向是相互垂直的。而在岩層面上不與走向線直交的任一傾斜線均稱假(視)傾斜線,它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稱假(視)傾向線,所指的方位為假(視)傾向。在一個層面上假(視)傾向有無數個。
3)傾角。岩層傾斜線與傾向線之間的夾角稱岩層真傾角,簡稱傾角。假(視)傾斜線與相應的假(視)傾向線之間的夾角稱假(視)傾角。在岩層面上任一點都可以引出許多條假(視)傾斜線,故岩層假(視)傾角就有無數多個,而這些假(視)傾角都小於同一層面上的真傾角。
(2)岩層產狀要素的測定與表示方法
岩層產狀要素通常在野外實地直接用地質羅盤在岩層層面上測量其真傾向、真傾角,在有些情況下,用地質羅盤不容易准確測量岩層產狀,可根據野外調查所得到的資料和數據進行間接測定。
岩層產狀要素可用文字和符號兩種方法表示。文字表示法多用於野外記錄、地質報告以及剖面素描圖中,多採用方位角表示。一般只測記傾向和傾角,如岩層傾向305°,傾角15°,記為305°∠15°。符號表示法用於地質平面圖上,常用的符號有:
經過構造運動後,岩層層面仍保持近水平狀態,即同一層面上的各點的海拔高程大致相同,這種現象稱為水平岩層。在實際的地質工作中,一般將傾角小於5°的岩層都視為水平岩層。
在岩層沒有發生倒轉的前提下,水平岩層具有下列特徵:
(1)老岩層在新岩層之下,顯示正常的沉積層序。
(2)水平岩層在地面上出露與分布形態受地形的控制。在平坦地區,水平岩層分布很廣,在山頂則成孤島狀出露;地形切割越深,岩層出露越多;在沖溝、河谷出露老岩層,而在谷坡上則見較新的岩層。
(3)水平岩層的厚度就是岩層頂面與底面的高差。
(4)水平岩層在地面出露的寬度,取決於岩層厚度和地形坡度。當岩層厚度相同時,地面坡度赿緩岩層出露寬度越大,反之地面坡度越陡出露寬度越小(圖7-13)。水平岩層的厚度,可以根據沿斜坡測得視厚度和地形坡度角計算。
圖7-13 水平岩層的層厚、出露寬度與地形的關系
(圖中點線代表地形等高線)
水平岩層的露頭線平行於地形等高線,露頭形態決定於地形。
4.傾斜岩層的出露特徵及厚度
受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岩層原始水平產狀發生變動,在一定范圍內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其傾角大致相等的岩層,稱為傾斜岩層或單斜岩層。傾斜岩層在野外是最常見的,它的出露情況較復雜,主要取決於岩層的厚度、產狀和地形特徵,而正確認識傾斜岩層的特徵,是分析、認識各種地質構造的基礎。
(1)大部分傾斜岩層,仍然是新岩層在上,老岩層在下,顯示正常的沉積層序。但是也有一部分傾斜岩層呈倒轉,顯示相反的新老關系,即新岩層在下,老岩層在上。
(2)一般來說,傾斜岩層的新老和地形的高低沒有關系。但是,傾角較小的傾斜岩層,老岩層出露與否則受到地形切割深度的影響。
(3)當傾斜岩層露頭線與地形等高線斜交,露頭形態取決於傾斜程度和岩層的傾斜方向與地形傾斜方向的關系。一般來說露頭線呈波狀彎曲。
(4)傾斜岩層的厚度和露頭寬度受地形坡度和岩層產狀的影響。當岩層厚度和傾角不變時,露頭寬度決定於地形坡度和坡向,坡度陡,露頭寬度就窄;坡度緩,露頭寬度就寬(圖7-14)。當地形坡向和岩層傾向相同時,岩層傾角與坡度角愈接近,則露頭寬度愈大(圖7-15)。當地形坡度和岩層厚度不變時,露頭寬度決定於岩層傾角。傾角愈緩,露頭寬度愈寬;反之,露頭寬度愈窄(圖7-16)。當地面坡度和岩層傾角不變時,露頭寬度決定於岩層厚度,厚度愈大露頭愈寬,厚度愈小露頭愈窄。
圖7-14 岩層厚度、傾角不變,露頭寬度決定於地面坡度
(據蘇文才等,1986)
5.直立岩層的出露特徵及厚度
當岩層傾角呈90°,則為直立岩層。它是傾斜岩層的特殊情況,是一種局部現象。直立岩層的特徵是:
圖7-15 岩層傾向與坡向相同,傾角與坡角愈接近,露頭寬度愈大
(據徐開禮等,1989)
圖7-16 坡度、厚度不變時,露頭寬度決定於岩層傾角
(據徐開禮等,1989)
(1)不能很好地顯示出上下關系,故不能按一般的層序律去判斷岩層的新老關系。
(2)直立岩層在地表露頭線就是一條直線,不受地形切割、等高線彎曲的影響。
(3)當地面水平時,直立岩層露頭寬度就是它的真厚度。當地面傾斜時,坡度愈陡,出露寬度就寬,反之,坡度愈緩,出露寬度就窄(圖7-17)。
圖7-17 出露寬度與地面坡度的關系
(三)地層的接觸關系
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反映了地殼運動的演化歷史。因此,地層的接觸關系是研究地殼運動和地質構造演化歷史的重要依據。由於地殼運動是很復雜的,因而反映在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也有各種類型,但總的來說可歸為整合接觸和不整合接觸兩種基本類型。
1.地層接觸關系的類型
(1)整合接觸 當某個地區在地殼處於相對穩定持續下降的沉積環境中,沉積物則連續堆積,形成的一套在時代上連續的、在產狀上是平行一致的岩層,這種岩層之間的接觸關系稱為整合接觸。表現為上、下岩層層面平行,地層時代、化石演化連續,岩性穩定或做有規律遞變。表明岩層是在地殼緩慢而持續下降過程中形成的。
(2)不整合接觸 當某個區域在沉積了一套岩層以後,由於地殼運動上升出水面,沉積作用中斷,並受到一定程度的風化、剝蝕,然後再次下降接受沉積。這樣形成的一套岩層,在先後沉積的兩套地層之間缺失了一部分地層,造成上下地層時代不連續,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質時期發生過沉積間斷。這種上、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稱為不整合接觸。兩套地層之間存在一個沉積間斷面,稱為不整合面。
按照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及所反映的地殼運動特徵,不整合一般分為兩大類,即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
1)平行不整合。指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產狀彼此平行,但不是連續沉積的地層,在兩套地層之間有地層的缺失(存在沉積間斷)。其形成過程可以表示為:地殼下降,接受沉積;地殼上升,遭受剝蝕(沉積間斷);地殼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積(圖7-18)。
2)角度不整合。指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既缺失部分地層,彼此的產狀又呈角度斜交,兩套地層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組合特徵均有顯著的突變。其形成過程可以表示為:地殼下降,接受沉積;岩層褶皺隆起、斷裂,遭受剝蝕(沉積間斷);地殼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積(圖7-18)。
圖7-18 平行不整合(a)和角度不整合(b)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據李叔達等,1983)
O-奧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頭代表地殼運動垂直或水平運動方向
2.不整合接觸關系的確定
不整合接觸是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而地殼構造運動必然引起地表岩層變形、區域變質作用和岩漿活動等地質作用,並造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從而影響到生物界的演化和沉積岩性的變化。因此許多與地殼運動有聯系的現象,都可作為確定不整合的直接或間接的標志。
(1)地層古生物方面的標志 如果上、下地層中的化石反映出生物演化不連續或突變,則說明由於地殼運動引起該區自然地理環境發生過巨大變化,有過沉積間斷。通過化石和區域地層對比,可以確定兩地層之間缺失了某些地層而又不是斷層造成的地層缺失。
(2)沉積方面的標志 如果上、下地層之間有一個較平整的或高低不平的剝蝕面,面上還可能保存有古風化殼、古土壤層、風化剝蝕痕跡或古代風化淋濾礦產(如高嶺土、褐鐵礦)等。上覆地層的底部常有下伏地層的岩石碎塊、砂礫等組成的底礫岩。這些都是確定不整合的良好標志。
圖7-19 陸谷地區地質圖
(據彭真萬等,2003)
O1-S3與D2-C1兩套地層的構造線方向截然不同,二者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3)構造方面的標志 上、下地層產狀不同、褶皺形式和強弱不同、斷裂構造發育不同等,都是角度不整合的標志。不整合以下的老地層受到的構造變形總是比上覆的新地層受到的構造變形要強烈而復雜些;若存在角度不整合,其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所表現的構造形態、構造線方向都截然不同(圖7-19)。
(4)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方面的標志 在不整合面的上下兩套地層中,各自伴生著不同時期和不同特點的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
以上各種標志,從不同方面說明不整合存在的一些特徵。但是,某些地質作用也可能造成與上述相似的現象,所以在野外調查時要仔細觀察、綜合分析各種標志,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3.不整合形成時代的確定
不整合的形成時代,只能定在不整合面下伏的最新地層形成以後、上覆的最老地層發育之前,因此,是一段相對確定的時間階段。平行不整合的形成時代較易確定,因為下伏地層被地殼上升運動平穩的抬升,廣大范圍內剝蝕程度大致相同,最上部的地層即是最新的地層。確定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時代要困難一些,因為下伏地層在經過褶皺變形和不均勻的抬升以後,其最新的那套地層並非隨處可見,而往往僅在局部地區的不整合面的下部出現,所以需要根據大區域內的地層分析對比工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4.不整合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圖上和剖面圖上的表現特徵相似。不整合界線與其上、下的地層界線都保持大致平行,但其上、下地層之間的年代不連續;此外,其上、下兩套地層均各以同一地層與對方接觸。首先。不整合界線兩側地層的產狀明顯不同,一側地層的地質界線與不整合界線平行,而另一側地層界限必然與之相交;其次,在角度不整合界線的兩側,較老地層一側有多層不同時代的地層與不整合界線相交,較新一側地層則為同一時代的地層(圖7-19)
此外,前面談到的不整合上、下兩套地層之間地層缺失的現象,在地質平面圖和地質剖面圖上都是顯而易見的。為了突出地層角度不整合,在地質圖上常用專門的符號來表示。一般在地質平面圖中,在不整合界線靠新地層的一側,加上點線表示不整合的存在;在地質剖面圖中,則用波浪線來表示。
5.研究地層接觸關系的意義
地層的不整合接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地質現象,它是地殼構造運動產生的直接記錄,所以是研究地殼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特別是一些巨大的、廣泛的構造運動的區域性不整合,常常是地質歷史階段劃分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它也是劃分、對比地層的一個重要的、清楚的分界面。通過研究不整合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不整合面往往是構造上一個軟弱帶,也是一個重要的成礦帶,是尋找一些重要礦床的有利部位。
由此可見,不整合的觀察研究,在理論上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大意義。
⑵ 地質產狀和用途是怎樣的
碳酸鹽岩石經區域變質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均可形成大理岩,兩專種不同地質成因屬大理岩的礦物和組構特徵基本一致,但接觸變質作用形成的接觸大理岩分布於岩體周圍的接觸變質暈圈內;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大理岩與侵入岩體無成因關聯,沿走向延伸很穩定,並常與其他區域變質岩石共生產出。根據大理岩的野外產狀特徵,才能確定其變質成因類型。
方解大理岩用於燒制石灰和水泥,純的方解大理岩是塑料、尼龍等的重要原料,花紋美麗的大理岩和潔白的大理岩(漢白玉)可作建築和裝飾材料。若磷灰大理岩中磷灰石含量較高,並具有一定規模和工業價值,可作晶質磷礦開采。菱鎂大理岩是重要的鎂礦資源,菱鎂礦主要製造耐火材料和含鎂水泥,用於煉鋼和建築業;化工用於製作硫酸鎂及其他含鎂化合物,並可提取金屬鎂。我國遼寧省大石橋—海城地區擁有世界上最著名的超大型菱鎂礦礦床。
⑶ 構造地質學中作圖法確定岩層產狀,傾角該畫在哪條走向線那邊下面這個圖中,傾角位置怎麼回事
圖中標的角就是傾角,用arctan()求這個角度,高差可求,水平斷距可求,根據直角三角形求傾角。走向、傾向用量角器量出就行。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⑷ 地質學中產狀發育是什麼意思
所謂產狀就是指地層的走向和傾向以及傾角,產狀發育實際上就是說的地層的產狀是什麼,也就是上述的三方面
⑸ 地質上產狀S1、S2表示什麼
你看到的S是不是大寫的,1是小寫的腳標?如果是的話,那麼S1、S2可能不是在說產狀,二十標注的地層年代,S1是早志留世、S2是中志留世。
⑹ 構造地質學產狀要素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走向 傾向 傾角 三要素 走向和傾向是垂直關系!
⑺ 地質編錄中節理產狀傾向傾角分別指什麼
描述節理的產狀有傾伏向,傾伏角。側伏向和側伏角。。。傾伏角是指該節理與水版平面權投影之間的夾角,傾伏向指他實際傾向的方向。而側伏向和側伏角是在已知的一個層面上相對來描述的,他的側伏向就是指岩層面的走向,不是有兩個走向嗎?取和節理成銳角的那個走向。側伏角就是指節理與側伏向之間的那個銳角。一般來說野外描述都是取側伏向和側伏角。。不知道你單位什麼樣的。。。
⑻ 地質體基本產狀
地質體是泛指任何成因的天然岩石體,包括沉積成因的層狀岩石和噴出成因的層狀火山岩,以及侵位成因的岩漿岩體。地質體的規模可大可小,形態多種多樣,結構更是復雜多變。
雖然地殼中地質體的成因、規模、形態、結構差別極大,但從幾何學的觀點看,各種地質體的構造都可歸納為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面狀構造有層理、節理、斷層等,以及一些只有幾何意義的結構面,如褶皺的軸面等。線狀構造包括所有呈線狀習性的構造和各種平面間的交線,如褶皺樞紐、軸跡和線理等。為了確定和表示面狀構造及線狀構造的空間狀態,建立了產狀要素的概念。
產狀要素是用來規定面狀構造或線狀構造在三維空間的產出狀態的,用其與水平參考面和地理方位間的關系來表示。
( 一) 面狀構造的產狀要素
平面的產狀是以其在空間的延伸方位及其傾斜程度來確定的。任何面狀構造或地質體界面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和傾角的數據表示。
1. 走向
傾斜平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叫走向線 ( 圖 2 - 18 中之 AOB) ,走向線兩端延伸的方向( 地理方位) 即為該平面的走向 ( strike) 。一走向線兩端的方位相差 180°,通常以其 NE或 NW 端的方位來表示。任何一個平面都有無數條相互平行的、不同高度的走向線。
2. 傾向
傾斜平面上與走向線相垂直的斜線叫傾斜線 ( 圖 2 - 18 中之 OD) ,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平面傾斜的方位即傾向 ( direction of dip) ( 圖 2 -18 中之 OD') 。
圖 2 -18 傾斜岩層產狀要素
圖 2 -19 視傾角、真傾角的關系
3. 傾角
傾角 ( dip angle) 是指平面上的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之間的夾角 ( 圖 2 -18及圖 2 -19 中之 α) ,即為在垂直該平面走向的橫剖面上量度的該平面與水平面間的二面角。
當觀察剖面與岩層走向斜交時,岩層與該剖面的交跡線,叫視傾斜線 ( 圖 2 - 19 中之 HD、HC) ,視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線間的夾角 ( 圖 2 - 19 中之 β、β') 稱為視傾角 ( apparent dip angle) ,也叫假傾角。視傾角的值小於傾角的值。
傾角與視傾角的關系如圖 2 -19 所示,可用數學式表示為: tanβ = tanα·cosω。當視傾向越偏離傾向時,視傾角越小; 當視傾向平行走向時,視傾角等於零。我們可用赤平投影、查表或列線圖等簡便的方法求出已知面狀構造在任一方向剖面上的視傾角。
面狀構造三要素的文字表示方法,目前還不統一,但由於地質羅盤的方位標記有的用象限角表示,有的用 360°的圓周角表示,所以,文字表示方法最基本的也有兩種:
◎ 象限角表示法: 用走向∠傾角、傾向象限表示。方位分別用四個象限來表示,如要表示走向北東 60°、傾向 150°、傾角 40° ( 圖 2 -20a) ,則寫成 N60°E∠SE40°,即走向為北偏東 60°,傾角為 40°,向南東傾斜。N30°W∠SW25°表示走向北偏西 30°,傾角為25°,向南西傾斜。
圖 2 -20 產狀三要素的兩種表示方法示意圖
◎ 方位角表示法: 用傾向方位角∠傾角表示。如 330°∠35° ( 也可寫 NW30°∠35°) ,表示傾向是 ( 從正磁北順時針測量的方位角) 330°,傾角為 35° ( 圖 2 - 20b) ; 又如15°∠40°表示傾向方位為 15° ( 北東 15°) ,傾角 40°。這種表示法只記傾向和傾角,使用較簡便,野外常用方位角法。
在地質圖上常用特定的符號來表示岩層面的產狀。常用的產狀符號及其代表意義如下:
構造地質學
長線為走向 ( 線) ,短線示傾向,數字表示傾角,長、短線要按實際方位標繪在圖上;構造地質學
水平岩層 ( 傾角為 0° ~5°) ;構造地質學
直立岩層,箭頭指向新岩層,長線表示走向;構造地質學
倒轉岩層,箭頭指向倒轉後的傾向,即指向老岩層,數字為傾角,長線表示走向。量測或求算面狀產狀的方法較多,但是大體上可分為直接量測和間接求算兩種情況:①直接量測是在野外出露的岩層層面或斷層面上直接用羅盤測量產狀數據,這是常用而簡便的方法。②在很多情況下,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不能在野外直接測量岩層面產狀,而要根據有關資料間接求得。產狀要素的間接求法又可分為作圖法和計演算法兩種。
( 二) 線狀構造的產狀要素
直線的產狀是指直線在空間的方位和傾斜程度。直線的產狀要素包括傾伏向和傾伏角或用其所在平面的側伏角和側伏向來表示。
1. 傾伏向 ( 指向)
傾伏向 ( direction of plunge) 是指某一直線在空間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傾斜直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所指示的該直線向下傾斜的方位,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 圖 2 -21a 中之 NE40°) 。
圖 2 -21 線狀構造的傾伏和側伏
圖 2 -22 四川蒼溪觀音寨中侏羅統水平岩層( 據李承三)
2. 傾伏角
傾伏角 ( plunge angle) 是指直線的傾斜角,即直線與其水平投影線間所夾之銳角( 圖 2 - 22a 中之 γ) 。
3. 側伏角和側伏向
當線狀構造包含在某一傾斜平面內時,此線與該平面走向線間所夾的銳角即為此線在那個面上的側伏角 ( pitch) ( 圖 2 -21b 中之 θ) 。側 伏 方 向 或 側 伏 向 ( direction ofpitch) 就是構成上述銳夾角的走向線的那一端的大致方向,如圖 2 -21b 中的 40°NE,即表示側伏角為 40°及構成 40°夾角的走向線一端的大致走向朝北東,即側伏向北東。
⑼ 到轉岩層產狀是什麼意思
1、岩層產來狀,即岩層在空間源的產出狀態,用走向、傾向、傾角三要素來表示。倒轉岩層是構造地質學中褶皺現象的一種,即岩層受擠壓變形,並發生翻轉。
2、除水平岩層成水平狀態產出外,一切傾斜岩層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和傾角表示,稱為岩層產狀三要素。岩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或岩層面上的水平線即該岩層的走向線,其兩端所指的方向為岩層的走向,可由兩個相差180°的方位角來表示,如30°與210°。垂直走向線沿傾斜層面向下方所引直線為岩層傾斜線,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線所指的層面傾斜方向就是岩層的傾向。走向與傾向相差90°。岩層的傾斜線與其水平投影線之間的夾角即岩層的(真)傾角。所以,岩層的傾角就是垂直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層面(跡線)與水平面(跡線)之間的夾角。(通常情況下,走向和傾向都在默認的與地面平行的平面里)
岩層產狀有兩種表示方法:①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記錄傾向和傾角 ,如205∠65,即傾向為205°,傾角65°,其走向則為295°或115°。②象限角表示法。一般測記走向、傾向和傾角,如N65°W/25°SW,即走向為北偏西65°,傾角為25°,向南西傾斜。
⑽ 岩層的產狀
岩層在空間產出的狀態,稱為岩層的產狀。
沉積岩層通常在廣闊平坦的沉積盆地中形成,其原始產狀大部分都是水平或近於水平的。但在沉積盆地邊緣和沉積盆地內相對隆起的周圍邊坡等局部地帶,岩層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傾斜,即形成所謂的原始傾斜。
呈原始產狀的岩層,受地殼運動影響會發生變形、變位。變動後的岩層,其產狀多是傾斜的,有些也可以是直立的,甚至發生倒轉,而且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形成褶皺、斷裂等構造。只有變動不明顯的岩層仍保持其水平產狀。
(一)岩層產狀要素
岩層的產狀是用產狀要素來表示的,包括走向、傾向和傾角。
(1)走向 岩層面與水平面相交的線稱為走向線,走向線兩端所指方向即為走向,用走向線與地理子午線之間的夾角來表示(圖2-9),岩層的走向都有兩個方位角值。在實測記錄時,為了簡便,一般只測量、記錄靠北一端的方位數值。岩層的走向表示岩層空間的水平延伸方位。
(2)傾向 在岩層面上垂直岩層走向線沿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稱傾斜線(圖2-9)。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稱真傾向線,簡稱傾向線。傾向線所指岩層傾斜一端的方位即為岩層的真傾向,簡稱傾向。傾向能說明岩層向地下延伸的方位。一個測點只有一個傾向,傾向數值加上或減去90°即為走向值。在岩層面上,凡不與走向線直交的任一傾斜線均稱假(視)傾向線,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稱假(視)傾向線,所指的方位為假(視)傾向。在一個測點上假(視)傾向有無數個。
(3)傾角 岩層傾斜線與傾向線之間的夾角稱岩層真傾角,簡稱傾角。假(視)傾斜線與相應的假(視)傾向線之間的夾角稱假(視)傾角。在一個測點上,岩層真傾角只有唯一的一個,出現在與岩層走向相直交的剖面上;假(視)傾角有無數個,都出現在與岩層走向斜交的剖面上。因此,在繪制方向與岩層走向不相直交的剖面時,該剖面上的岩層傾角需按假(視)傾角數值繪制。
圖2-9 岩層產狀要素
AOB—走向線;OD—傾斜線;OD′—傾向線;箭頭方向為傾向;α—傾角
圖2-10 真傾角與視傾角的關系
α—真傾角;β、β′—視傾角;ω—真傾向與視傾向之間的夾角
真、假(視)傾角的關系如圖2-10所示。其間的換算關系可用下式表示:
tanβ=tanαcosω
上述關系式表明,當ω=0°時,則 cosω=1,tanβ=tanα,β=α,即垂直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出現的岩層的傾角為真傾角;當ω≠0°時,cosω<1,,則tanβ<tanα,β<α,即斜交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出現的岩層視傾角總是小於真傾角;當ω=90°時,cosω=0,則β=0,即平行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出現的岩層視傾角等於0°。
在野外用地質羅盤測量岩層產狀,通常只測得傾向、傾角。若所作剖面圖與走向線不垂直,則需換算成視傾角,換算的方法除以公式計算外,也可用查表法和用極射赤平投影法(見附篇一)等求出。
(二)岩層產狀要素的測定和表示方法
1.岩層產狀要素的測定
測量岩層的產狀要素,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基礎工作。只有掌握岩(礦)層在各個地段的產狀要素,才能正確認識區內的地質構造特徵。測定岩層產狀要素,可以在野外直接測定,也可利用其他方式間接測定。
(1)直接測定 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岩層層面上測量其傾向、傾角,測量時要注意選擇有代表性又便於實測的層面。
(2)間接測量 在不能直接用地質羅盤測量產狀的地方,可根據鑽孔資料、地形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以及野外的視傾斜值採用作圖法或赤平投影法進行間接測量(間接測量產狀的方法詳見實習教材及附錄)。
2.產狀要素的表示方式
(1)文字表示法 這種方法多用於野外記錄、地質報告以及剖面素描中,一般採用方位角表示,將方位角分為360°,以正北方為0°(360°),通常只記傾向和傾角。如岩層傾向205°,傾角25°,記為205°∠25°;也可以用象限表示法,如岩層的走向為NE30°或SW30°,傾向為SE60°,則可記為SE60°∠30°。
(2)符號表示法 在野外觀察點上測得的岩層產狀,必須用規定的符號標繪在地質圖的相應位置上,如下所示。
構造地質學
(a)水平岩層的產狀符號是個「+」字,表示傾角接近0°;(b)傾斜岩層產狀的符號,長線表示走向,短線表示傾向,數字為傾角值;(c)直立岩層的產狀符號,長線表示岩層走向,箭頭指向新岩層一方;(d)倒轉岩層的產狀,長線段表示岩層走向,箭頭所指為倒轉後傾向,數字為岩層傾角值。
上述符號要按測量的產狀數據認真標繪在圖面上的相應位置上,不能視為一般的記號隨意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