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中突變說是什麼意思
㈠ 工程地質中「發育」一詞究竟是什麼概念
這是工程地質學里的一個專有名詞,一般說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節理裂回隙發育。答
發育在這里的含義可理解為強烈程度,及對工程的危害程度。
如果不良地質十分發育或者說強烈發育,那就意味著該場地十分不穩定,會直接危害工程的安全;
如果說一般發育,說明有不良地質現象,但不是十分強烈,,對工程設施安全的影響不嚴重;或者說對工程安全可能有潛在的威脅 。
跟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發育完全是兩個概念,不要弄混了。
㈡ 前些時遇一博士,他說生物進化論與地質學專業聯系更緊,什麼意思
他說的來是對的。
其實了解一下自博物學就會明白,生物進化論是一基於多方面綜合知識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涉及到地質學、古地理學、古氣象學、古生物學,這些內容恰恰都與地質學專業有關而與當代生物學關系相對較遠。事實上現在進化論用得最多的專業就是古生物學,而古生物學一般劃入在地質學專業中。
有關博物學的資料參閱:http://ke..com/view/568000.htm
㈢ 一些地質學問題,看了你的很多解答,很可靠,快考試了,希望得到你的回答!
謝謝誇獎!
1、這個題很多書上都有啊,總結一下就行,自然地理學、普通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質災害等等上都有。勤快有好處。
2、這個題以前我回答過,可惜提問者刪除了那條問題。再說一遍真的有點那個。。。我就再說一下思路吧:可以從三個方面回答,一是岩石鑒定,即砂岩鑒定,對砂岩的岩性進行描述,包括粒度、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等,然後對砂岩初步定名(如長石石英砂岩,還是石英砂岩,還是細砂岩、砂礫岩等等)。二是地質構造分析,在周圍踏勘,看它與上下層接觸關系,測岩層產狀,確定這個砂岩層是否是褶皺構造的一部分,或者岩層內是否發育斷層。三是層序劃分,這屬於地層分析內容,看砂岩層可以分成幾個序列,據此初步對砂岩分層,確定沉積旋迴,甚至判斷沉積環境。本身這個問題問的是有問題(我認為),因為研究目的不明(研究砂岩層的目的如何),對象不清(砂岩是一層還是多層),上面我說的是一個大概的研究思路,供參考。
3、在地質時間上三者的共同點:在很大程度上時間相互吻合。不同點:有時時間界線不一致,相互穿越,具體來說生物地層單位會穿越年代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與岩性地層單位會互相穿越。岩性地層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相互不會穿越,它們是不同級別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具有全球性,岩性地層單位是地方性的。
5、篇幅關系,我系統不了。簡單說一下思路:從作用方式方面來回答,一是外動力作用發生的重要介質,比如作為沉積介質參與沉積作用、作為化學反應介質參與化學作用中;二是外動力作用發生的重要動力,比如流水的搬運能力、攜帶泥沙的侵蝕能力,又如水的溶解能力、結晶能力和作為化學反應物的化學能力等等;三是水對其它外動力地質作用因素的重要作用,比如水是生物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而生物作用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一種。又如水的形態與分布對大氣環流有重要影響,而風力作用是僅次於流水的第二大外動力地質作用。
你也可以據此增加一些內容,也可以以另一種思路組織回答,其實就是對專業知識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進行歸納、總結而已
㈣ 基因突變里提到的「野生型"和「突變型」,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呀其中哪一個是我們常說的正常的呢
在自然群體中往往有一種佔多數座位的等位基因,稱為野生型基因。
突變型基因往往由野生型內基因突變而來容。
突變型基因:一座位上的其他等位基因一般都直接或間接地由野生型基因通過突變產生。相對於野生型基因,稱它們為突變型基因。
(4)地質學中突變說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野生型基因和所有基因一樣也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能忠實地復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徵;
二是基因能夠「突變」,突變絕大多數會導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變。非致病突變給自然選擇帶來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選擇中被選擇出最適合自然的個體。
含特定遺傳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遺傳物質的最小功能單位。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構成以外,多數生物的基因由脫氧核糖核酸(DNA)構成,並在染色體上作線狀排列。基因一詞通常指染色體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由於染色體都在細胞核內,所以又稱為核基因。位於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中的基因則稱為染色體外基因、核外基因或細胞質基因,也可以分別稱為線粒體基因、質粒和葉綠體基因。
㈤ 什麼是地質學,為什麼有人說地質學不是真正的科學
因為地質學研究方法的緣故,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極其准確的解決地質學問題。現在比較常用的版方法就是地球化學權的方法來解決的,但是仍然就非常多的問題,需要結合地質現象,野外調查與描述等。所以不像其他學科那麼准確。存在經驗的緣故。因此,有人認為不嚴謹,不像是真正的科學。希望幫助到你。
㈥ 為什麼說近代地質學是我國發現的
不知道你的這一認識從何而來,現代地質學之父是英國的萊伊爾,以他所著的《版地質學原理權》為開端。工業革命的歐洲,在采礦、修路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了地層和岩石,發現了大量的地質構造,現代地質學正是從歐洲起源的,而那時,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雖然中國有少量的學者當時發現過或者提出過地質學的一些現象(如沈括發現了石油、滄海桑田說等),但很少有科學的解釋,地質學在中國也就沒有上升到科學高度
㈦ 均變論學說是什麼
均變論
在1800年前後,當地質學作為充滿活力的科學出現後,關於地球變化的另一種觀點—「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開始得到了發展。
萊伊爾被譽為「現代地質學之父」的萊伊爾對均變論的形成和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830年1月,發表了《地質學原理》第一卷(1831年出版第2卷,1833年5月出版第3卷)。他堅持並證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徵都是由難以覺察的、作用時
間較長的自然過程形成的。他指出地殼岩石記錄了億萬年的歷史,可以客觀地解釋出來,而無需求助於聖經或災變論,同時,他承認陸地的升降運動,把義大利塞拉比寺院的三根石柱(它們曾部分被海水淹沒)作為《地質學原理》的刊頭畫,並指出斯德哥爾摩附近海面以上200呎的海生動物的貝殼說明陸地的上升。
也就是說,要認識地球的歷史,用不著求助超自然的力和災變,因為通常看來是「微弱」的地質作用力 (大氣圈降水、風、河流、潮汐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夠使地球的面貌發生很大的變化。萊伊爾強調「現在是認識過去的鑰匙」,這一思想被發展為「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理,這種「將今論古」的科學方法對達爾文的影響很大。
在萊伊爾逐步取代了居維葉之後,均變論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成為地質學的信條,奠定了現代地質學的科學基礎。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地質學教科書,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萊伊爾用均變論統一說明了地質現象,建立了科學的地質學」。
㈧ 通常在地質學里說的 南北走向意思就是以中心為點向南北延伸嗎還是什麼
南北走向指的是該構造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叫做走向線,走向線兩端所指的方向版即為構造的走向,一權般所說的是岩層的走向。
走向的嚴格表述方式是兩個方位角數值,如NE30°,SW120°,即是以南北為主要方向,然後參照實際情況,如北偏東30度等等。
嚴格的講可以說北南走向,而南北走向不常說;
雲的走向是需要參照運動方向的。
因為地質體幾乎是不運動的,而雲則是運動的。
㈨ 轉換斷層說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家圖佐·威爾遜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轉換斷層說。威爾遜是加拿大版著名地質學家,權從海底擴張學說一提出,他便開始注意這個學術動向。當他用新的視角和理論提出轉換斷層的新概念後,就受到學者們的歡迎和認同。絕大多數的地質學家們看到,轉換斷層的思路,不但為海底擴張學說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而且還使人們看到地學革命的新曙光。然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威爾遜並不相信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而是一名「地球冷縮說」的鼓吹者。但是,後來的研究實踐使他看到「冷縮說」沒有前途,又改為相信地球「熱脹說」,但還是走不通。最終,他終於看到大陸漂移、地幔對流、海底擴張學說的生命力,投身到這個新的學術研究理論,並且提出了「轉換斷層」的獨特見解,樹立起支持「海底擴張學說」的一根強有力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