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時期怎麼判斷氣候
① 地質時期氣候的介紹
地質時期氣候根據地質考察的各種證據(物質成分、沉積岩結構特點和生物化石等)推斷的地球各地質時代的氣候。又稱古氣候。
② 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氣溫規律是什麼,簡明扼
氣候的冷暖交替變化是各時期的普遍規律.盡管在中國歷史時期冷暖期的具體階段劃分上,學界觀點不盡一致,但氣候冷暖期存在交替變化卻是共識.
③ 地質時期氣候的研究方法
地質時期氣候的研究主要包括尋找古氣候證據和確定證據年代(稱為斷代技術)兩個步驟。前者可採用地質學方法、地理學方法和同位素方法(物理學方法)等。地質學方法是根據生物生存的條件、岩層和沉積礦床的形成與氣候的關系,通過對地層中生物化石和沉積物等特性的研究,闡明地質時期氣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和變化的規律。例如,煤層的存在,可以推斷為濕潤氣候;出現珊瑚礁,可推斷為溫暖氣候;有石膏、岩鹽,可推斷為乾燥氣候等。此外,還可以通過地層中植物孢粉(指植物在繁殖期間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總稱)的分析推測氣候。當孢粉離開母體後,就撒落在土壤表面,並被一層層地掩埋在土層或泥炭層中。由於孢粉數量巨大(例如,一棵山毛櫸樹一年可撒出 4億粒花粉),在與空氣隔絕的情況下,可長期地存留下來,所以,可根據孢粉的形態來判別母體植物的種屬,成為推測古代植被及其相應氣候的依據。例如,在中國遼寧南部距今8000~10000年的泥炭層中,樺屬花粉占優勢,而現在樺木林已退縮到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樺樹是喜冷耐旱植物,表明那時遼寧南部的氣候比現在乾冷。同位素方法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其中以氧的同位素方法應用最廣。例如,利用氧的同位素比值可以測定極地冰原的不同冰層形成時的溫度狀況。自然界中的氧有氧-16、氧-17、氧-18三種同位素。在冰層形成時,氣溫越低,其中氧-18和氧-16的比值越高,因此,可以根據氧-18和氧-16比值的變化,換算成當時的溫度。分析洋底抱球蟲軟泥的氧同位素比值,可以了解第四紀海面溫度的變化,氧同位素方法同樣可用來測定鍾乳石和樹木年輪形成時的溫度。利用碳-14和碳-13的比值,也可以推測古代的溫度,但應用還不廣泛。地理學方法主要是用來考察各種自然地理因子的變遷,如海平面的升降、河流和湖泊水位的變化、冰川和雪線的進退、沙漠和凍土以及森林等界限的推移,用以估計相應的氣候演變。
斷代技術是確定各種證據形成的順序和年代。可分為相對斷代和絕對斷代。相對斷代只說明證據在形成時間上的新老順序,主要依據古生物方法加以劃分,如孢粉斷代、地層學斷代等。絕對斷代是明確給出證據形成的絕對年代,主要是根據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蛻變產物的含量加以測定的。
④ 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代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地質時期:太陽輻射的變化(或太陽活動的變化);下墊面條件的改變;大氣環內流的變化容
旦紀(約6億年以來)氣候變化與大陸的漂移和地殼的垂直運動密不可分。這樣的氣候變化是自然原因引起的。近現代主要強調有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不考慮陸地水平或垂直位移的復雜背景,
從1850年農業機械化開始以來,近100多年來的氣候變化,我們稱之為近代氣候變化.近百年來氣候變化的基本趨勢是:1961年以後的世界氣候與本世紀前半期相比有顯著不同,而與19世紀後半期相類似.從19世紀末期開始,到20世紀40年代,是世界性氣候增暖時期,增暖的趨勢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頂峰,以後溫度下降,20世紀60年代後變冷更加明顯,這次變化很可能是近10000年來的一次氣候振動.
⑤ 地理裡面的那些氣候怎麼辨別
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步驟:
1.判斷南北半球
看最高氣溫所在月份……這個應該不版用說了,若全年溫差不說明權是赤道附近的氣候類型。
2.以溫定帶
(主要看最低氣溫)
0、15度作界限,
全年最低氣溫高於15度,為熱帶;
全年最低氣溫在0-15度之間,為亞熱帶;
全年最低氣溫低於0度,為溫帶;
全年
最高
氣溫在0度左右,為寒帶。
3.以水定型(看降水的全年分布情況)
按降水類型劃分,有四類
夏雨型:所有的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和熱帶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年雨型:熱帶雨林、溫帶海洋
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常用氣候類型也就這十種,步驟2和步驟3取個交集,就能確定。
另外有兩點需要注意:
1.熱帶季風和熱帶草原——溫度帶上,同屬熱帶氣候,降水又同屬夏雨型,區分的方法是,熱帶季風的降水更加集中。有降水的柱狀統計圖作比較會很明顯。再有,熱帶季風是分雨旱兩季,而熱帶草原是干濕兩季。
2.溫帶海洋氣候——雖是溫帶的氣候類型,全年的最低氣溫卻高於0度,但從降水上要和熱帶雨林相區分應該還是不難的。
我想我的方法不用去記降水量熱量,氣溫也只是0、15兩個界線,做題時應該更實用一些。
⑥ 地質時期氣候的氣候史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規模冰雪覆蓋的擴展和退縮相互交替,有時大陸上覆蓋著很大面積的冰原和冰川,氣候寒冷,這時期稱為冰期(又可稱大冰期);冰原或冰川以較大幅度向低緯度地區推進時,也稱為冰期。介於兩個冰期之間的比較溫暖的時期,冰川消融退縮,稱為間冰期。這種寒暖波動的時間尺度大約為106~108年。前寒武紀以來,90%以上的時間,兩半球的極地無冰。但全球至少出現過三次大冰期,比較公認的有:前寒武紀大冰期(距今約6億年以前)、石炭-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和第四紀大冰期(距今200~300萬年至1~2萬年)。在前寒武紀,還可能有另外的大冰期,但因資料不足,尚無法判斷。一般認為,對地質時期溫度的估計,從中生代(距今2.3~0.67億年)起才比較可靠。那時的年平均氣溫在兩極附近為8~10°C,赤道為25~30°C。第三紀氣候 第三紀(距今0.67億年至200~300萬年)的主要氣候特徵是:中緯度地區氣溫緩慢降低(見圖),大約在14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溫急劇下降,在南極首先出現了冰蓋,在250萬年前,冰島出現過山嶽冰川,緊接著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也形成冰蓋。
第四紀氣候 第四紀從距今約二三百萬年開始直到現在。第四紀氣候以極地冰川和中高緯度地區的山嶽冰川的覆蓋為主要特徵,又稱第四紀大冰期。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出幾次冰期和間冰期。它們的冰蓋范圍,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左右。但是在各大陸上的冰期中,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的差別。例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到北緯48°,而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冰蓋的規模較小,只達到北緯60°。中國無大型冰蓋,但西部山地,如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貢嘎山、玉龍山、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卻發育了山嶽冰川。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劃分的冰期數有所不同。例如:在歐洲,阿爾卑斯山地第四紀大冰期被劃分成多瑙、貢茲、民德、里斯、武木五個冰期;在中國西南的喜馬拉雅山地區,劃分出希夏邦馬、聶聶雄拉、珠穆朗瑪三個冰期;在中國東部地區,李四光曾劃分出鄱陽、大姑、廬山、大理四個冰期。但中國各地第四紀冰期的劃分尚無定論,有人認為中國東部在第四紀根本沒有冰川活動。第四紀的冰期和間冰期的溫度振幅,海上約為6°C,這是從北大西洋熱帶海域分析海底岩心所得到的。除北極區海域稍高外,其他大洋區均略低於此數。間冰期的北大西洋熱帶海域較現代高1°C。大陸上的溫度波動較大,在冰蓋的邊緣地區如歐洲,約為12°C,但高山雪線處則為4~6°C。
冰期和間冰期溫度的巨大變化,導致其他氣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變化:①雨帶分布的變化。冰期時,冰蓋面積擴大,極地反氣旋增強,極地高壓帶向中、低緯度地區擴展,迫使行星極鋒帶(見鋒、急流)移至中、低緯度地區,導致中、低緯度地區低氣壓活動頻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積擴大。例如,亞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時均為濕潤地區。但在間冰期時,上述地區的氣候常很乾燥。②雪線的升降。冰期時,全球山嶽雪線普遍下降,大多數山嶽雪線下降1000~1400米,熱帶地區雪線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時地球表面的水,相當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蓋而留在陸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武木冰期,海平面比現代低約100米。在間冰期最暖時期的海面,可能比現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多。④生物群落的遷移。在冰期時,冰川擴張,氣候帶向低緯度地區移;間冰期時,冰川退縮,極區氣溫升高,氣候帶向高緯地區移。與氣候帶相應,生物群落也隨之南北遷移。例如,克里米亞(里斯冰期)的地層里發現過北極狐、北極鹿;在南高加索,從冰期的地層里發現過猛獁象化石,這些都屬於極地動物。而在間冰期,北冰洋沿岸有虎、麝香牛等喜溫動物群活動。
冰後期氣候 冰後期距今一萬多年,全球氣溫逐漸上升,冰川覆蓋的面積相應縮小,海平面隨之上升,地球氣候又進入較為溫暖的時期(見歷史氣候)。
⑦ 地質時期氣候的變化原因
有關各種時間尺度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許多種假說。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①天文學假說。認為天文因素的變化將引起氣候變化。如南斯拉夫數學家M.米蘭科維奇綜合了地球軌道的偏心率、黃道傾斜和歲差等天文因素可能出現的變化,計算出北緯45°~70°地帶60萬年以來夏季輻射量變化的曲線,並把輻射量變化換算為相應的緯度變化。計算的結果,同彭克建立的阿爾卑斯第四紀溫度變化的模型頗為一致。②大氣物理學假說。認為太陽輻射能的變化或大氣透明度(見大氣消光)的變化可以引起氣候變化。由於太陽活動強度的變化,使到達地球的總輻射能(包括電磁波和微粒流能量)發生變化。當輻射能減少時,地球上的氣溫下降,出現冰期。輻射能增加時,氣溫升高,進入間冰期。另一種設想是,由於地球上的火山有明顯的靜止期和活動期,由此引起大氣透明度變化,從而導致氣候變化。例如火山爆發時噴出大量的熔岩、煙塵和各種氣體,在平流層內形成灰塵幕,影響著大氣的透明度,使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減少,氣溫降低。一次火山大爆發可影響其後10~15年的氣候,如果火山頻繁爆發,灰塵幕的累積效應可導致氣候趨冷。③地質地理學假說。認為極點的移動、海陸分布的變遷和地質構造運動等,可以引起氣候變化。其中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氣候變化,最為人注意。依此觀點,任何地方溫度的降低和冰川的積累,都是由於該塊大陸漂移到較高緯度所造成的。例如科倫坡現在位於北緯7°附近,屬於熱帶氣候,但在石炭紀它位於南緯82°附近,故出現過極地氣候。又如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現在位於北緯79°附近,為極地氣候,但在石炭紀它卻位於北緯24°,為熱帶氣候。
⑧ 地質時期氣候的研究簡史
在歷史上早就有人注意到地球氣候變遷遺留下來的某些痕跡。中國北宋時期的沈括,從地層和生版物化石的特徵權中,判斷了地質時期發生過的氣候巨變和海陸的演迭。1840年,瑞士人J.L.R.阿加西根據阿爾卑斯山地的冰川堆積,第一次明確提出地球氣候史上曾出現過冰期氣候。20世紀初期,德國人A.彭克和E.布呂克納出版了《冰期的阿爾卑斯》一書,將阿爾卑斯山地第四紀大冰期劃分為四個冰期(後又劃分成五個冰期),兩個冰期之間為比較溫暖的間冰期。這種劃分,後來被確認為第四紀大冰期分期的國際標准。在其他各大陸,後來也相應地發現古冰川和古生物的遺跡。
中國在古冰川的研究中,較早地確認了西部山嶽冰川,關於東部冰川,也有過大量的研究。
⑨ 地質時期的氣候情況
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
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較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石炭—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三疊—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疊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
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
當高緯地區處於冰期時,冰川覆蓋擴大,極地高壓增強,迫使極鋒帶南移到中緯度。在中緯度極鋒帶上氣旋活動頻繁,雨量豐富,內陸湖水上漲,如我國羅布泊在冰期時,湖水水域比現代大4~5倍。反之,當高緯度地區處於間冰期時,大陸冰蓋及極地高壓向極區收縮,氣候帶北移,中緯度地區有些地方出現乾燥氣候,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了。
⑩ 在地質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有過哪些變遷人們是怎麼知道的
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寒武紀— 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石炭—二迭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三迭— 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迭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 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當高緯地區處於冰期時,冰川覆蓋擴大,極地高壓增強,迫使極鋒帶南移到中緯度。在中緯度極鋒帶上氣旋活動頻繁,雨量豐富,內陸湖水上漲,如我國羅布泊在冰期時,湖水水域比現代大4~5倍。反之,當高緯度地區處於間冰期時,大陸冰蓋及極地高壓向極區收縮,氣候帶北移,中緯度地區有些地方出現乾燥氣候,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了。地質時期的氣候情況,我們只能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通過上述方法對地層沉積物的廣泛分析,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