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力學認為地殼運動的原因是什麼

地質力學認為地殼運動的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1 13:47:49

①  地質力學

地質力學由李四光在1921年首創。其後經過長期的尤其是1949年以來廣大的地質工作者50年的努力,這一學科得到飛速的發展。它建立了亞洲和我國的重要構造體系以及構造型式,尤其是幾個巨型構造體系的生成、發展和演化的研究,如新華夏構造體系、青藏歹字型構造體系、東西向構造帶(陰山—天山帶、秦嶺—昆侖帶、南嶺等)等。構造型式上有多字型、山字型、歹字型、入字型與帚狀等。地質力學認為,地球自轉不均衡所產生的水平力量是發生地殼運動和形成各種構造體系的主要原因。199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反映出地質力學的全球觀向著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從過去著重研究大陸構造到現今將全球構造和海底構造結合起來研究,尤其是結合海底年代學資料,從發展演化的眼光將構造體系的改造和建造結合起來研究;從構造體系的力學研究逐漸拓展到構造體系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背景方面的研究。

地質力學在現今地應力測量和現代地殼運動方式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它已建立了完善的地應力測量的理論基礎、先進的測量方法和儀器設備,有先進的軟體系統,包括地應力數據處理軟體、有限元和邊界元應力計算軟體,可用來處理非線性問題,如岩石的彈塑性、粘彈性、介質的應變軟化及硬化、非穩定性破壞過程的應力計算等。此外,在技術方法方面,近來亦有長足的進步,如計算機技術、岩石力學性質的測定、構造應力場的分析和模擬實驗。

地質力學在油氣普查勘探、礦產地質、礦田構造、工程水文地質、地震、地熱及地殼穩定性評價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區域穩定性評價上更為突出,如李曉等作出的《1:500萬中國區域地殼穩定性圖》,通過模糊綜合評價、圖像識別和專家系統等手段,得到了定量化的區域穩定性評價指標和參數。日本學者針對深部地下工程,根據日本岩石的地質力學性狀,進行了非常有實用價值的岩體穩定性分類。

地質力學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加強本身的基礎理論研究外,還要發揮自身的優點和特長,尤其是在近代構造活動、現今地應力場測量研究以及礦產和構造體系的聯系等方面,要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② 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學說內容是什麼

運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及其起因的學科。地質力學在中國是由李四光創立的。1926年,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 ,提出「大陸車閥說」。1929年發表《東亞一些典型構造型式及其對大陸運動問題的意義》一文,概括了不同類型構造的特殊本質,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為地質力學奠定了基礎。20世紀40年代初,李四光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60、70年代以後,地質力學的理論和方法在中國的地質工作和研究中得到較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地質力學既研究地殼運動產生的各種形變現象的規律 ,也研究由地殼運動產生的物質的變化規律,以及兩者的相互聯系。反映地殼運動的一切現象都是它考察研究的對象,包括構造體系的規律、海洋運動的遺跡、岩漿活動的現象、變質岩帶的發生和礦產的形成等。 地質力學的研究內容可概括為4個方面:① 構造體系的深入調查研究。包括:構造體系類型的劃分;構造形跡的力學性質的鑒定及其空間排列規律;岩石力學性質及構造應力場的分析;構造運動時期和構造體系形成時期的鑒定;現代地殼運動和活動的地應力的觀測;岩石內流體運動和構造型式對油、氣的動態與油氣集中的控製作用;各級構造體系對礦產分布規律的控製作用;構造應力場與地球化學場及地球物理場的聯系。②全球大地構造體系的特點和分布規律,以及與各種構造體系同時發生的沉積建造、岩漿岩建造、變質岩建造和礦產資源的成生聯系。③古生代以來全球大陸運動和海洋運動問題。首先著眼於中國及鄰區石炭 二疊紀大陸運動與海水進退規程。④地殼運動問題。包括:區域性升降運動與水平運動的聯系;地球角速度的變化和潮汐作用對於大陸運動和海洋運動的影響;太陽輻射的變化和地殼運動與地球運動對古氣候變化的作用等。 地質力學在礦產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地震地質、地熱地質以及地區穩定性研究方面,特別是對中國石油、煤田和若干金屬礦產的預測以及解決重大工程建設和大型礦山開發中遇到的地質問題,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李四光著作中提出的一些地質問題,如地殼運動規律,地殼岩石圈、水圈、氣圈、生物圈在運動中的相互聯系,礦產資源時空分布規律等,尚未解決。

③ 地殼運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收縮說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體,逐漸冷卻。冷卻是從外表開始的。地殼最先冷卻形成,而後地球內部逐漸冷卻收縮後,體積變小,這時地殼就顯得過大而發生褶皺。(如同干蘋果一樣,外皮皺)。存在問題:按這種理論,地殼上的褶皺分布應是隨機的,但實事上褶皺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說明地球並非由熱變冷卻。否定了收縮論的觀點。
(二)膨脹說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溫的時期,同時在地殼下部有一個膨脹層,由於膨脹層受熱膨脹,使地殼裂開,解釋了一些深大斷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問題:無法解釋大規模擠壓褶皺,逆掩斷層的形成。而且膨脹性應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無發現。
(三)脈動說
核心思想:由於地球內部冷熱交替,導致地殼周期性的振盪運動(脈動)受熱隆起,冷卻地區坳陷。存在問題:忽視了水平運動。同時沒有冷、熱交替的證據。
(四)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導是致地殼運動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質構造可分為走向東西向的緯向構造帶。走向南北向的經向構造帶。當地球自轉加快時,由於離心力作用,地殼物質向赤道集中,相當於受到南北向的擠壓,形成緯(東西向)構造帶。相反地球自轉減慢時,地殼物質從赤道向兩極擴散,形成經向(南北向)構造帶。
(五)地幔對流說
板塊構造理論所暢導的,最早由英國的霍爾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質熱對流,帶動馱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運動。

④ 地殼運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一)收縮說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體,逐漸冷卻.冷卻是從外表開始的.地殼最先冷卻形成,而後地球內部逐漸冷卻收縮後,體積變小,這時地殼就顯得過大而發生褶皺.(如同干蘋果一樣,外皮皺).存在問題:按這種理論,地殼上的褶皺分布應是隨機的,但實事上褶皺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說明地球並非由熱變冷卻.否定了收縮論的觀點.
(二)膨脹說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溫的時期,同時在地殼下部有一個膨脹層,由於膨脹層受熱膨脹,使地殼裂開,解釋了一些深大斷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問題:無法解釋大規模擠壓褶皺,逆掩斷層的形成.而且膨脹性應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無發現.
(三)脈動說
核心思想:由於地球內部冷熱交替,導致地殼周期性的振盪運動(脈動)受熱隆起,冷卻地區坳陷.存在問題:忽視了水平運動.同時沒有冷、熱交替的證據.
(四)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導是致地殼運動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質構造可分為走向東西向的緯向構造帶.走向南北向的經向構造帶.當地球自轉加快時,由於離心力作用,地殼物質向赤道集中,相當於受到南北向的擠壓,形成緯(東西向)構造帶.相反地球自轉減慢時,地殼物質從赤道向兩極擴散,形成經向(南北向)構造帶.
(五)地幔對流說
板塊構造理論所暢導的,最早由英國的霍爾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質熱對流,帶動馱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運動.

⑤ 什麼是地殼運動

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或者說,地殼運動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坳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總起來說,地殼運動以引起岩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並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為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和較快速的運動。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較快速的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
另外,外力地質作用如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也會對地殼起到改造作用。
關於地殼運動的學說很多,主要有:收縮說、膨脹說、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地幔對流說、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

⑥ 李四光什麼時候發現了地殼運動

1941年李四抄光在演講「南嶺地質構造的地質力學分析」時正式提出了「地質力學」一詞。1945年發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對地質力學理論作了系統的概括。地質力學是力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的邊緣科學,即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及其起因的科學。它從地質構造的現象(構造形跡)出發,分析地應力分布狀況和岩石力學性質,追索力的作用,從力的作用方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方式,探索地殼運動的規律和起源。地質力學認為結構要素、構造地塊和構造體系是地質構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對於探索地殼運動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已認識的構造體系,可劃分為三大主要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這些體系主要是地殼的水平運動(經向的和緯向的)造成的;而水平運動則起源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動調節自轉速度變化的作用稱為「大陸車閥作用」,因而把這一假說稱為「大陸車閥假說」。

⑦ 地殼運動與什麼有關

地殼運動(crustalmovement)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並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

一、水、風的剝蝕和搬運及沉積作用
本類地質作用不僅形成規模大小不等的地殼運動,而且所形成的沉積物與沉積岩是形成山脈、高原的物質基礎。
水的剝蝕與搬運及沉積作用所形成的地殼運動,降低了地殼的相對高度,剝高填窪,使地殼趨向平衡。
風的剝蝕與搬運及沉積作用,風對岩石的剝蝕及搬運與沉積作用特點:
風蝕發生在少雨乾旱地區,不僅對高山高原進行剝蝕,而且對溝谷窪地也進行剝蝕。
風的搬運作用,其搬運距離遠近不等,近的只是離開剝蝕原地,遠的可以達上千上萬公里。其沉積面積大小不等,大的可達幾百萬平方公里。
風的沉積,可以在陸地,可以在水域;可以在窪地與平原,可以在山脈與高原;即能形成準平原沉積,也能形成山脈沉積。
風成地勢易改變和遷移。風成沉積,可形成產狀為高傾角的碎屑岩,可形成沉積褶皺構造。
風的沉積可以和水的沉積同時或交替進行。
二、地球自轉時產生的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
關於地殼物質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作用下向地球赤道方向運動的試驗,地質力學已做了模擬試驗予以證明。
三、在太陽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西向東旋轉時,地殼不同質量區塊產生由東向西運動。在沒有其它星球引力作用下,地殼各部分物質隨地球自轉做勻速圓周運動。在太陽、月球的引力作用下,由於地殼各部分組成物質的不均,產生沿緯向的差異運動,形成擠壓和分離。
地殼在大區域或小面積上其組成物質是不均勻的。
在大區域上,陸地有歐亞、非洲、南北美洲、南極洲等大區塊,海洋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等幾大區塊。這些大區塊在地勢、物質組成、面積大小、幾何形態、地理位置、質量、構造等都不一樣。在大區塊內有眾多的小區塊。地殼上這些大小區塊,受太陽、月球的引力不同,在地球自轉時,它們的運動速度慢不一。由於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地殼上這些大小塊體形成自東向西的相對運動。

⑧ 地殼運動是怎樣產生的

(一)收縮說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體,逐漸冷卻.冷卻是從外表開始的.地殼最先冷卻形成,而後地球內部逐漸冷卻收縮後,體積變小,這時地殼就顯得過大而發生褶皺.(如同干蘋果一樣,外皮皺).存在問題:按這種理論,地殼上的褶皺分布應是隨機的,但實事上褶皺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說明地球並非由熱變冷卻.否定了收縮論的觀點.
(二)膨脹說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溫的時期,同時在地殼下部有一個膨脹層,由於膨脹層受熱膨脹,使地殼裂開,解釋了一些深大斷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問題:無法解釋大規模擠壓褶皺,逆掩斷層的形成.而且膨脹性應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無發現.
(三)脈動說
核心思想:由於地球內部冷熱交替,導致地殼周期性的振盪運動(脈動)受熱隆起,冷卻地區坳陷.存在問題:忽視了水平運動.同時沒有冷、熱交替的證據.
(四)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導是致地殼運動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質構造可分為走向東西向的緯向構造帶.走向南北向的經向構造帶.當地球自轉加快時,由於離心力作用,地殼物質向赤道集中,相當於受到南北向的擠壓,形成緯(東西向)構造帶.相反地球自轉減慢時,地殼物質從赤道向兩極擴散,形成經向(南北向)構造帶.
(五)地幔對流說
板塊構造理論所暢導的,最早由英國的霍爾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質熱對流,帶動馱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運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