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地質運動
1. 地質作用和地殼運動的區別是什麼
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變化的作用.
地殼在不斷地運動.按能量來源可分為地質作用的概念是
2. 什麼叫地質,什麼叫地貌
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吧,不是很恰當,但是有助於理解。
把一個地區比做一張內臉的話,「地質」即「大地的質地容」,相當於臉部皮膚的組織結構(如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和骨骼等等,「地貌」即「大地的容貌」就相當於這張臉的相貌、長相,是皮膚組織結構和骨骼(內因)與化妝、整形、受傷等等(外因)共同作用而呈現出的形態。
對於地球來說,形成各種「地貌」的內因是①地質構造運動(如地殼運動使岩層傾斜彎曲、斷裂錯開,形成山地、溝谷)②這一區域的岩石組成(如花崗岩、石灰岩等等)。外因是各種外力的侵蝕,如風力、流水等等。內外因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態的地貌。
地貌是肉眼能直接看見的地表形態,地質是需要設備勘探的地下組成情況。(這個不是定義,只是幫助理解)
地質無所謂什麼類型,地貌的分類比較復雜,在大學《地形與地貌》可是厚厚一本書呢
按地貌整體形態分: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按地貌所處位置分:河谷地貌、斷崖地貌、海岸地貌……
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桂林山水、蘑菇石……
3. 什麼是地殼運動
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或者說,地殼運動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坳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總起來說,地殼運動以引起岩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並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為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和較快速的運動。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較快速的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
另外,外力地質作用如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也會對地殼起到改造作用。
關於地殼運動的學說很多,主要有:收縮說、膨脹說、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地幔對流說、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
4. 地質構造 構造地質 構造運動的區別
按順序來:
構造運動:是在地球內能作用下,地殼大范圍岩層發生變形或變位專的一種屬過程。研究方便起見,把這種運動簡單理解為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兩種方式,所有構造運動方式都可以看作兩種方式的合成或分解。
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造成的一種岩層變形或變位的現象,比如岩層彎曲、斷裂、移位等現象
構造地質:是從學科角度對地質學中研究地質構造特徵、形成與演化的研究內容,把研究這部分內容的學科稱為構造地質學
再加一個,大地構造:指的是區域或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地質構造。就是從大尺度角度理解下的構造地質內容,這門學科稱為大地構造學。比如板塊構造學就是一種大地構造學說。
5. 什麼是地殼運動和地質結構
地球表復層相對於地球本體的制運動。通常所說的地殼運動,實際上是指岩石圈相對於軟流圈以下的地球內部的運動。岩石圈下面有一層容易發生塑性變形的較軟的地層,同硬殼狀表層不相同,這就是軟流圈。軟流圈之上的硬殼狀表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地殼同上地幔頂部緊密結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軟流圈之上運動。
地質構造
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6. 一次地質運動需要多久
寒武紀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大約開始於踞今6億年,至5億年結束,共經歷了一億年漫長的時間。從名字上聽來,寒武紀給人以陰冷恐怖的感覺,實際上,"寒武"是英文Cambria的譯音,它原本是英國威爾士西部一座山脈的名稱,只因地質學家塞奇威克(A.Sedgwick,1785-1873)在這里進行過詳細的研究,發現過許多那一時期的生物化石並確認了相應的地層,所以才被作為一個專門的名稱使用至今。現在,寒武紀這個名字被全世界廣泛應用,它代表地球上有大量生物開始出現的新時期開始,在此之前,由於地球上的生物極其稀少,便被人們統稱為前寒武紀。
因為有大量生物開始出現,可見寒武紀時並不寒冷,恰恰相反,寒武紀時海洋中十分溫暖,適合各種生物的生長發育。寒武紀時主要是水的世界,已經形成的古陸上全部是童山和荒漠,而且彼此孤立、分隔,不具備生物繁衍的條件。但海洋中則大不相同,在寒武紀之前的海洋中就有大量的藻類繁殖,同時許多低等的動物活動在海藻間,進入寒武紀後,地球上出現了廣泛的海侵現象,海洋的面積進一步擴大,為海洋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一些原始無脊椎動物逐漸演化發展成具有硬殼的無脊椎動物。
作為一個遠古的時代,寒武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硬殼的不同門類的無脊椎動物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這些動物,包括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古杯動物以及筆石、牙形刺等。它們的飛速涌現,形成了生物大爆炸的壯觀局面,帶來了生物從無殼到有殼這一進化歷程中的重大飛躍。試想,在寒武紀之前,地球上一遍荒寂,海洋中的生物寥寥無幾,那時的世界與寒武紀有多麼巨大的差異啊。只有到了寒武紀,地球才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而改變地球面貌的恰恰是這些眾多的生物。
生物從無殼到有殼,給我們帶來了兩方面的信息,首先是生存環境向更有利的方面變化,寒武紀時淺海面積擴大,海水溫暖,含有正常鹽分和大量溶解了的碳酸鈣,滿足了無脊椎動物分泌硬體骨骼的需要;其次,生物具備硬殼後通過變革改變了棲息條件同時增強了自我保護功能,在生存競爭中向有利於自身方面發展。
在我們中國,寒武紀的地層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廣泛的分布,並產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眾所周知,化石可以用來劃分和對比地層,利用標准化石,可以准確地識別出不同年代的地層,已故地質學家孫雲鑄、盧衍豪等為研究這一時期的古生物和地層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中國的寒武紀地層由於研究水平較高,生物化石豐富,建立了許多完整的地質剖面,現已由國際科學界公認為亞澳太平洋區的標准,吸引了來自五大洲的科學家前來觀摩和考察。
寒武紀時形成了許多沉積型的礦產,這些礦藏包括磷、石膏、鹽類等,其中磷礦最為重要,我國這一時期的磷礦主要分布在南方。
7. 地理,地質運動地質運動是不是可以看做上
地質構造運動(geotectonic movement) 是指地殼結構改變和地殼物質變位的運動。又稱地殼運或大地構造運動。人類對固體地球研究范圍僅限地殼,所以地質構造運動是指地殼運動。
8. 新生代的地質運動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紀。中生代侏羅紀至第四紀以前稱阿爾卑斯構造階段,而第三紀這一階段稱為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
1.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兩大地槽繼續向地台發展
新生代地殼發展主要方面由活動趨向隱定,大地構造輪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現代狀況,從活動區發展來看具有明顯的三個階段。
(1)第三紀早期,中生代以來兩個活動區還在繼續活動。
從歐洲阿爾卑斯山部分地區,亞平寧山、喜山地區,地殼還處於活動狀態,表現為橫亘東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
環太平洋地槽,緊靠中生代褶皺帶外側(太平洋一側),還在不斷下陷,處於非常活躍的地槽階段,以及相鄰的大陸(西歐、俄羅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東部)等明顯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紀海侵是新生代以來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紀晚期和第三紀末,由於喜山運動的影響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古地中海強烈褶皺返回,橫亘東西的山脈取代了昔日的海洋,從北非的阿特斯、歐洲的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仟,東延至高加索、喜馬拉雅,成為地球上最年輕的山系,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5000米了。殘存的地中海及東南亞一帶仍為海槽。
(3)第三階段,喜山運動後第四紀以來。喜馬拉雅地區繼續上升,成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帶至今仍處於活動狀態。
環太平洋地槽內帶不斷隆起,安第斯山繼續隆起,東北也相繼上升,活動區推移至如今的海溝,西太平洋群島進一步發展,台灣脫水而出。
2.地殼發展由穩定又重新趨向活動——進化到地窪發展新階段
印支運動後地殼發展進入到地窪初動期階段,燕山運動後進入到極烈期,喜山運動後活動性仍繼續發展,因此新生代是地殼的回春期。
(1)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和斷塊活動。斷裂活動有一些繼承中生代的斷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斷塊活動,是指幾組斷裂切割一個地區,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種斷裂組合活動。如廬山經斷塊活動被抬升,華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斷裂後則下陷,前者稱斷隆、斷塊山,後者稱斷陷盆地。這些斷裂活動至中生代以後又比較活躍,表現強烈。
(2)規模較大的岩漿活動。伴隨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出現廣泛的岩漿活動,以噴發為主。例如德干高原玄武岩、東北五大連池、台灣、海南、福建、浙江、雲南等地,新生代以來都發生了強烈噴發。
(3)加里東及海西階段的一些古老褶皺帶在新生代以來也重新活動,表現強烈的上升及斷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我國西部及中亞地區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脈相間的自然地理景觀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兩盆、歐洲的萊茵地塹便是一例。 1.早第三紀世界氣候分帶已經明顯,許多地方出現反映不同氣候的沉積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互交替出現。
2.晚第三紀氣候分帶與如今十分相似,北半球乾燥區呈南西西——北東東方向延伸,西風帶已經形成。
3.第四紀以來,干濕及冷暖交替的波動氣候,出現冰期和間冰期,以及東亞季風的形成和發展。
4.在冰期乾冷氣候條件的特殊環境下,出現第四紀黃土堆積。
5.冰期和乾冷氣候,也促進了生物的發展,第三紀末,第四紀初地球上古人類出現。
6.黃土堆積、第四紀冰期、古人類出現被稱為第四紀以來三件重大地質事件。 我國現代構造和地貌,晚古生代海西運動後已初步形成輪廓,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後基本奠定基礎,喜山運動則完成了現時構造和地貌輪廓。
(1)第三紀喜山運動以前,我國大陸輪廓就已基本形成,山川交錯、盆地相間的地理景觀。西北地區形成大型盆地,如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等盆地。東部地區由於大陸與洋殼的擠壓,產生北東——南西;北北東——南南西的山系。隆起區仍繼續上升,下陷盆地仍在下降,第三紀沉積物,厚度可達5000米以上,例如洞庭盆地。
(2)第三紀末的喜山運動,喜馬拉雅海槽上升為5000米以上的山地,台灣也脫水而出。至此,基本造就了我國現時地貌輪廓。同時喜山運動,伴隨大量的火山噴發。
(3)喜山運動後,地殼發展進入第四紀時,新構造運動表現仍十分強烈。
①在地貌上,山脈隆起、盆地下沉的地貌景觀得到加強。青藏高原躍居為世界屋脊,珠峰成為世界第一高峰。根據有些資料,西藏高原、雲貴高原,第四紀以來上升了1~2千米以上,喜山上升了3000米以上。
盆地下降,如華北平原第四紀下降達1000米以上,沿海地區最多的曾發生七次海侵。我國洞庭凹陷下降也在100米以上。太平洋西部南海珊瑚島礁厚度也達200米以上。
②由於升降運動伴隨的斷裂運動。西藏高原周圍斷裂分割,使高原抬升。天山、祁連山、秦嶺等地,因升降成為高山,山嶺之間相對下降形成河谷或湖泊。
9. 運動 與地質構造板塊運動是地殼運動嗎
優質解答
可以這么來說,地殼運動是板塊運動的一種結果,板塊運動造成了地殼運動.舉個例子來說,板塊運動造成火山、地震、填海造山等,而這些都是屬於地殼運動,由此可以看出板塊運動和地殼運動之間的關系,與你所想的剛好相反.
板塊運動無時不刻都在發上著,比如東非大裂谷的形成及發展,所以說板塊運動是形成地貌的一種方式,這點你的觀點是正確的.
對於最後一個問題,山是板塊運動造成的,背斜、向斜只是山體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不能說山就是背斜或向斜形成的,向斜成谷的說法是高中地理所講,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記憶,更好的做題.
好了,希望我的解釋能解答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