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常見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① 隧道是屬於什麼結構類型呢
隧道是埋置於地層內的工程建築物,是人類利用地下空間的一種形式。
隧道的回結構包括主答體建築物和附屬設備兩部分。主體建築物由洞身和洞門組成,附屬設備包括避車洞、消防設施、應急通訊和防排水設施,長大隧道還有專門的通風和照明設備。
隧道是埋置於地層內的工程建築物,是人類利用地下空間的一種形式。隧道可分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礦山隧道。
1970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召開的隧道會議綜合了各種因素,對隧道所下的定義為:「以某種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規定形狀和尺寸修築的斷面積大於2平方米的洞室。」
(1)隧道常見的地質構造是什麼擴展閱讀
著名隧道
歐洲
挪威的洛達爾隧道:世界最長的公路隧道,長度24.5公里。
瑞士的聖哥達隧道:世界第三長的公路隧道,長度16.32公里,連接瑞士的烏里州和提契諾州。
英法海底隧道:世界第二長的鐵路隧道,長度50.5公里,海底長度37.9公里,也是世界海底長度最長的海底隧道,跨越英吉利海峽連接英國和法國。
亞洲
青函隧道:世界最長的鐵路隧道,全長53.9公里,海底長度23.3公里。此隧道跨越津輕海峽連接日本的北海道和本州。
② 地質構造有哪幾種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兩種:褶皺和斷層;褶皺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斷層又有地壘和地塹之分。如下圖所示:
③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構造形態:
一、水平構造和單斜構造
1.水平構造
未經構造變動的沉積版岩層,其形成時的原始產狀是水權平的,先沉積的老岩層在下,後沉積的新岩層在上,稱為水平構造。
分布:只是局限於受地殼運動影響輕微的地區。
2.單斜構造
原來水平的岩層,在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後,產狀發生變動,當岩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形成單斜構造。
分布:單斜構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斷層的一盤或者是局部地層不均勻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皺構造
定義:組成地殼的岩層,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岩層形成一系列波狀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的構造,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產生的塑性變形,是地殼表層廣泛發育的基本構造之一。
三、斷裂構造
定義:構成地殼的岩體,受力作用發生變形,當變形達到一定程度後,使岩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產生各種大小不一的斷裂,稱為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是地殼上層常見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義:
在野外,我們有時可以發現,形成年代不相連續的兩套岩層重疊在一起的現象,這種構造形跡,稱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於褶皺和斷層,它是一種主要由地殼的升降運動產生的構造形態。
④ 如果我們要修隧道應該選擇什麼地質構造
如果我們要修隧道應該選擇----------背斜;
背斜有類似石拱橋的結構,抗壓力強;又沒有地下水滲漏。
⑤ 褶皺地區挖隧道應選擇的地質構造是
修建地下隧道應選擇背斜地質構造。原因(1)背斜岩層彎曲呈穹窿狀,比較穩固,不易塌方。為向斜岩層兩翼向上彎曲,打隧道時將中部岩層挖去後,很容易塌方;(2)向斜是儲水構造,打隧道可能會出現漏水現象。
⑥ 簡述四種主要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主版要分為兩大權類,四小類: 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一、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若褶皺的岩層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剝蝕作用時,則背斜為高地,向斜為低地,地面上僅見到時代最新的岩層。褶皺岩層遭到強烈風化剝蝕後,地面的起伏主要取決於岩石抗風化剝蝕的能力。若褶皺岩層為同一種岩性或強度相近,由於背斜核部斷裂較向斜核部發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樑。
二、節理:
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三、斷層:
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⑦ 隧道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什麼
隧道結構主要包括主體建築物和附屬設備兩部分。
主體建築物由洞身和洞門組成,附屬設備包括附屬設備包括避車洞、消防設施、應急通訊和防排水設施,長大隧道還有專門的通風和照明設備。
拓展資料:
隧道在不同分類標准下的分類為:
1、按照隧道所處的地質條件:土質隧道和石質隧道。
2、按照隧道的長度:短隧道(鐵路隧道規定:L≤500m;公路隧道規定:L≤500m)、中長隧道(鐵路隧道規定:500<L≤3000m;公路隧道規定:500<L≤1000m)、長隧道(鐵路隧道規定:3000<L≤10000m;公路隧道規定1000<L≤3000m)和特長隧道(鐵路隧道規定:L>10000m;公路隧道規定:L>3000m)(根據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設計細則規定)。
3、按照國際隧道協會(ITA)定義的隧道的橫斷面積的大小劃分標准:極小斷面隧道(2~3㎡)、小斷面隧道(3~10㎡)、中等斷面隧道(10~50㎡)、大斷面隧道(50~100㎡)和特大斷面隧道(大於100㎡)。
4、按照隧道所在的位置:山嶺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
5、按照隧道埋置的深度:淺埋隧道和深埋隧道。
6、按照隧道的用途: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和礦山隧道。
⑧ 隧道應建在什麼地質構造上,為什麼
背斜。
原因是:一背斜的拱形結構沒有被破壞,安全性好;二是不容易儲存地下水。
⑨ 烏鞘嶺隧道的地質構造
隧道穿越了四條大區域性斷層,即F4、F5、F6、F7斷層,均處在7535米長的越地嶺段,斷版層帶累計1565米,其中權F7大斷層屬壓性斷層(地震帶),全長852米,地質極為破碎,是烏鞘嶺隧道施工中最為復雜的地質地段,施工中可能發生圍岩失穩,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熱害、含煤層有害氣體等地質災害情況。。越嶺段穿越奧陶系安山岩、三疊系砂岩夾頁岩、加里東晚期閃長岩、奧陶系板岩夾千枚岩,沉積岩、火成岩、變質岩三大岩類四套地層及斷層構造岩,且以沉積岩為主。主要不良地質為有害氣體,濕陷性黃土和膨脹岩。隧道通過中等富水區(奧陶系、志留系及斷層帶)、弱富水區(三疊系)與貧富水區(加里東期閃長岩)三大水文地質分區。因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被地質專家稱之為「地質迷宮」、「地質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