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質作用產物有哪些
㈠ 河流的地質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侵蝕作用
河水破壞組成河床的岩石、鬆散沉積物的作用。河水破壞河床有3種方式:水力沖擊(蝕);磨蝕(流水挾帶的沙、礫對河床的磨損);溶蝕(流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據河水對河床的破壞方向,侵蝕作用可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2、搬運作用
河流將碎屑物質、化學溶液運往下遊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運物質大部分來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帶入河中的機械碎屑或化學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蝕河床的產物。河流的搬運方式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溶運)。
3、沉積作用
河流搬運物質的沉降和堆積作用。河流只發生碎屑物質的機械沉積作用,幾乎不發生溶解物質沉澱和膠體物質凝聚的化學沉積作用,這是由於河水中溶運物質遠不飽和,也缺乏適合於化學沉積的穩定環境。
(1)河流地質作用產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河流機械沉積作用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流速降低、流量減小,或水中碎屑量超過河水的挾帶能力。河流的碎屑沉積物叫沖積物,由具不同粒徑的碎屑組成。碎屑的磨圓度好,粒度分選性也好,具層理。河流的沉積作用可沿流程發生,但以流速驟減處最顯著,如山口、河口。
河流在山口處因地形開闊,水流分散,流速減低,碎屑沉積成扇形,稱沖積扇(乾旱氣候區的間歇性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積,稱洪積扇)。在彎曲河流的凸岸形成的邊灘,隨著河床的擺動可以擴大發展成洪水位才能淹沒的河漫灘。
㈡ 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地質作用特點及產物
河流從上來游到下游,水源量越來越大,所攜帶的物質越來越多,但流速越來越慢,沉積作用逐漸超過搬運作用,成為河流的主要地質作用。在山口和河口地帶,沉積作用最為明顯。山口處地形開闊,水流分散,流速減低,碎屑沉積成扇形,稱沖積扇。當河流到達入海口,流速消失,搬運來的碎屑物全部沉積在河口,形成三角洲。隨著三角洲面積的不斷增長,陸地也在不斷地向海洋延伸。
㈢ 河流地質作用
(一)水動力及其運動方式
河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河槽由高處往低處流動,具有很強的水動能,這種動能的大小可以綜合反映河流地質作用的強弱。河流的水動能(E)與水量和流速的關系可用下式表示: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基礎
式中:m為水量(m3/s);v 為水流速度(m/s)。
可見,水動能的大小與水量一次方和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即河流水量增加或流速加大,其流水作用則加強,其侵蝕、搬運能力就加大,遂進行侵蝕。反之,水量減少或流速減小,侵蝕、搬運能力減弱,則堆積作用旺盛。
由於河床微地貌的影響,河流中水的運動是不規則的,按其水流結構特徵,可分為紊流、渦流和環流等水流方式。
圖4-10 彎曲河道中的環流示意圖
紊流即水質點運動方向和速度是各向不等而呈不規則的紊亂流動。渦流則是一種旋渦狀水流,其環流軸近乎垂直,主要對凹岸進行侵蝕,使之後退。環流是一種螺旋式前進的水流,其環流軸近乎水平。在河道彎曲段,水流因受慣性的離心力的作用,促使河表面水流(叫表流)向凹岸集中,造成凹岸壅水,凹岸水面即高於凸岸水面,形成凹岸水體所受動水壓力大於凸岸格局,凹岸水流便沿岸壁下降,並沿河底流向凸岸,形成底流。表流與底流共同構成了一個個連續的螺旋形水流並向前流動。在河道橫剖面上,這種螺旋形水流呈環狀流動,稱之為環流或橫向環流(圖4-10)。
環流的形成,除彎曲河道水流的慣性力外,還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有關。因地球自轉的影響,在地球表面運動的物體都受到地轉偏向力(也叫科里奧利力)的影響,其基本規律是: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因此,在北半球的河流面對前進方向水流總是偏向右岸,這種現象在南北向河流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渦流和環流作用下,使凹岸不斷遭受侵蝕破壞逐漸後退;凸岸則發生堆積,而不斷增生。造成河床加寬、彎曲度加大。因此,凹岸也稱侵蝕岸,凸岸稱為堆積岸。
(二)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是指河流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的總稱。
(1)河流侵蝕作用 即河流流水沿途對河床岩石(或堆積物)進行以機械侵蝕為主、化學侵蝕為輔,造成岩石破壞的過程。河流侵蝕作用方式最基本的有兩種:一種是下蝕作用(或底蝕),即水流垂直向下的侵蝕,下蝕作用的結果除使河床加深外,還可沿河流向上游溯源侵蝕,延伸其長度。這一作用往往發生在地殼的上升區。另一種是側方侵蝕,它是流水對側方河岸的侵蝕作用。其作用結果使河岸後退、河谷加寬、河曲加大。這一作用往往發生在地殼下降區。
(2)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中的機械及化學物質在水流的推動下發生位移的過程,叫河流搬運作用。對機械物質的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砂礫的下沉力G>水流上舉力Py)、躍運(G>Py和G<Py的情況交替進行)、懸運(G<Py)等;化學物質呈分子、離子和配合物的形式被流水搬運。河流的搬運量很大,如長江每年搬運到河口和海洋中的物質就有近20×108t。
(3)河流的堆積作用 流水攜帶的碎屑物質,由於河床坡度和流量的減少,使流速變緩,或水中含砂量的增加(即G和Py的對比關系發生改變),遂引起搬運能力減弱,發生重而粗至輕而細的物質依次堆積的過程,稱為河流堆積作用。
河流水的侵蝕、搬運與堆積作用總是同時進行的。在不同時空條件下,河流地質作用的強度和性質可以各不相同。對一條河流來說,上游一般以侵蝕為主,下游則以堆積為主。如果新構造運動的沉降或海面上升,或河水量減少或泥砂物質增多,則在上游段也可轉化為以堆積為主。所以,不能孤立地機械地劃分侵蝕和堆積作用過程。
㈣ 河流的地質作用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麼特點
河流的地質作來用太多了源,有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等
侵蝕作用主要有下蝕、旁蝕、朔源侵蝕三種
搬運作用有懸運、溶運、推運等
沉積地形一般有心灘、河漫灘、三角洲等等。
此外還有河流的均夷化和去均夷化等等。
建議去參考任何一本普通地質學的書,都有具體介紹
㈤ 河流地質作用形成哪些地貌
1、河流侵蝕作用:形成河谷地形(侵蝕河谷)
2、河流的搬運、堆積作用專:在山區形成沖積扇;河流沿屬岸形成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形成河漫灘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流三角洲.
3、河流的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形成不同的階地.
㈥ 河流有哪幾種地質作用
一、首來先,河流是由自片流,洪流逐漸發展而成的。
二、在河流動能的作用下,進行侵蝕,搬運和沉積三種地質作用。
河流以自身動能並以其搬運固體物質破壞河床,稱為河流的侵蝕作用。侵蝕作用的方式有溶蝕作用,水力作用,磨蝕作用。就不一一解釋了。
流體具有兩種流動形式,層流和紊流。河流一般以紊流為主,只有在流速非常緩慢,活水很淺,河床底平滑時可發生層流。流體由於具有紊流的性質,才能對碎屑物進行有效的搬運。搬運的方式有托運,懸運和溶運3種。
河流搬運的一部分碎屑物質,會在河谷的適當部位沉積下來,這屬於河流的沉積作用。
希望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加油
㈦ 河流的地質作用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麼特點 有沒有知道的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河流侵蝕
河流侵蝕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後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河流搬運
河流搬運
③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幹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積只佔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河水通過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形成河床;並使河床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河床形態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著河水的流速場,從而促使河床發生新的變化,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㈧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產物有哪些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有:
流水侵蝕作用:
搬運作用:
堆積作用
地表流水地質產物有: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
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還有就是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的奇觀
㈨ 河流地質作用產生的殘積物是什麼
外力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堆積物,叫做沖積物,它是組成沖積平原的堆回積物。沖積物具答有良好的分選性,隨著搬運能力的減弱,總是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積,細的、比重小的後沉積。因此,在河谷內隨著水流的變化,沖積物呈有規律的分布。如在河流的縱向分布上,沖積物粒徑從上游到下游逐漸減小。沿河流橫向分布,沖積物粒徑從河床中部到岸邊逐漸變細。沖積物的顆粒具有良好的磨圓度,一般都有比較清晰的層理。河流沉積物的特點,隨著在河流的不同地段而不同,並且表現在不同的地貌形態上。如河床沉積、河漫灘沉積和河口區沉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