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河源屬於什麼地質

河源屬於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1 11:22:06

Ⅰ 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地質條件在哪裡可以查到

珠江三角洲南亞熱帶特徵反映在河網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寬深水道發育。但由於發育歷史由中更新世後開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長江、黃河三角洲最大差別是形成歷史短,沉積物厚度小,而向海灣推進則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灣內的多河道上淤積而成的,故

地貌
稱為復合三角洲。如廣州就有「三江匯總」之稱。但面積不大,故發展潛力不如長江三角洲。
三角洲上較大水道近百條,較小的港汊更多,交織成網。珠江分別由八個口門入海。入海處常有殘丘夾峙,形勢險要,稱為「門」。著名的有虎門、磨刀門、崖門等。各個口門由於分水分沙的條件不同,淤漲速度也不一致。蕉門與洪奇瀝間的萬頃沙平均每年外漲110公尺,磨刀門的燈籠沙為80~100公尺,而虎門、虎跳門一帶則不足10公尺。
廣州溺谷灣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塊作用影響,在廣寧雲浮隆起和河源惠陽隆起間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積有三水、龍歸、東莞、新會等紅色盆地。四周為古生代地層所成的山丘包圍。並受中生代花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紀古火山)。第三紀末夷平後,第四紀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遠北大羅山山頂呈和緩丘陵地貌,稱12丘,為反季節作物的良好基地。羅平山脈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雞籠山(1007米)、清遠大羅山(1024米),佛岡阿婆山(1224米)、新豐青雲山(1246米)、連平九連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東江都是遺傳下來的準平原遺傳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為低平的丘陵、台地區。第四紀海進,大陸架下降,大陸上升,故第四紀階地有向海傾沒趨勢,使溺谷灣基底有埋藏階地存在。三角洲沉積開始在中更新世後(約4萬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處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門」等遺傳河谷地貌。台地或階地可達5級,並且呈大面積分布。平原沉積物亦有向海增厚現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燈籠沙處第四紀沉積63.6米,其中夾有海相層2,陸相層1,說明三角洲有新老兩期。

Ⅱ 廣東河源盆地地質概況

這里所介紹的廣東河源盆地地質背景主要是總結了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和張顯球等(審稿中)的工作。河源盆地是一個受河源大斷裂主幹構造控制的斷陷盆地(圖2),河源大斷裂由發生在中三疊世的印支運動所引起,形成了一系列大的北北東向和北東向延伸的褶皺,而與老地層伴隨的有斷層活動、岩漿作用以及變質作用,該大斷裂也遭受到燕山運動所引起的變形。燕山運動的一期發生在早侏羅世的末期。在中侏羅世時,湖泊碎屑和火山噴發物充填廣東東部的斷陷盆地,形成漳平組,而在廣東省的北部地區,與其相當的地層為山間盆地相的馬梓坪群。燕山運動二期出現在中侏羅世末期,它引起廣泛的褶皺運動,使得中侏羅統及老地層出現相當規模的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伴隨著晚侏羅世板塊俯沖作用的進一步加強,產生了燕山運動的三期。因而,該區域許多深大斷裂開始活動,伴隨著新產生的斷層,形成分布廣泛的北東向火山活動帶。這一噴發活動尤其強烈,廣泛分布在廣東東部的沿海區域。伴隨著火山運動和深成成岩作用,燕山運動四期和五期分別發生在早白堊世和晚白堊世晚期,但是其程度要比晚侏羅世的岩漿活動弱得多,暗示了那時的燕山運動處於衰退期。在早侏羅世時,隨著庫拉板塊在歐亞板塊之下的消減,海水侵入廣東中部和北部,導致了廣泛的金雞組海相沉積(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圖2 河源盆地北部地層剖面位置圖

在晚侏羅世的末期,發生了大范圍的深成成岩作用,沿長樂-南凹深斷裂帶,產生了高溫低壓的變質帶和混合岩帶。從早白堊世開始,該區域進入一個相對緩和的構造期,表現在出現了一系列由張應力控制的小到中型斷陷盆地。與此同時,盆地內沉積了一套具火山岩的紅色碎屑物,這一沉積一直持續到晚白堊世含膏鹽的紅色序列形成(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河源盆地是廣東省十大盆地之一,面積約725 km2,由上白堊統和古近系構成,該盆地呈東南西北向延伸,為一不規則的「S」形。河源盆地北部是指河源市南郊大塘埔村以北地區,其形狀近似半月形,北北東向。南北長21 km,東西寬6~8 km,面積約160 km2。西北側為河源大斷裂,東側為逆向斷層,地層走向為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為24°~38°。由於西北側河源大斷裂的長期活動,沉積中心偏於西側,不斷由東南向西北方向轉移,形成傾向北西的單斜盆地。河源盆地北部白堊系—古近系地層厚達4000 m以上,與下侏羅統金雞組及燕山三期花崗岩呈斷層或不整合接觸(圖3)。

圖3 河源盆地北部從勝利螢石礦到牛牯寨地層剖面圖

河源盆地北部的白堊系及古近系紅層是一套沉積較粗的紅色碎屑岩,以礫岩、砂礫岩、含礫不等粒砂岩特別發育為主要特色。依岩性特徵,自下而上劃分為上白堊統南雄群的大鳳組、主田組和湞水組,以及古新統—始新統上湖組和丹霞群(圖4)。

圖4 河源盆地地層柱狀圖

大鳳組(K2d)分布在盆地北部東南緣的大塘埔、田心、麻竹窩、陳田、羅屋以及到吉一帶,即河源市南郊及東江以東地區。它以沉積物粗,礫岩及砂礫岩發育和富含圓形恐龍蛋為主要特徵。由自下而上、從粗到細的兩個沉積旋迴構成,厚為837 m。大鳳組底部為暗紫紅色塊狀巨礫岩,礫石粗大,分選性差。80%的礫石為微變質砂頁岩,常夾含礫砂岩透鏡體與燕山三期花崗岩呈斷層接觸或不整合於下侏羅統金雞組之上,厚達237 m。下部為紫紅色含礫不等粒砂岩,中—細砂岩,風化強烈,地勢低平,常被植被覆蓋,厚度約為200 m;中部為紫紅色礫岩夾砂礫岩,丹霞地貌較明顯,厚度為150 m;上部為紫紅色含中粗礫花崗岩屑細礫岩、含細礫粗砂岩、含礫不等粒砂岩、鈣質砂岩。礫石中主要為花崗岩,其次為金雞組的砂頁岩,該組富產圓形恐龍蛋化石,厚度約為250 m。

主田組(K2z)分布於河源市區、黃沙、東源縣城以及仙塘鎮一帶。主田組沉積物粒度相對較細,不同於下伏的大鳳組和上覆的湞水組(圖版I)。主田組為紫紅、淺磚紅色細礫岩、含礫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不等粒砂岩不等厚互層,下部夾粉—細砂岩、含礫鐵質泥岩,砂岩中斜層理發育,普遍具灰綠色斑點、斑條和灰綠色鈣質結核。岩石易風化剝蝕,地勢低平,多呈緩坡低丘與平原丘陵地貌,產龜類、黃氏河源龍(Lü,2003)和長形恐龍蛋化石,厚度為1200 m。

湞水組(K2zs)分布在205國道白頭嶺—神甫一線以南的連塘坪、圍背、步狗岩、馬牯頂、楊梅坪以及禾子田一帶,沉積物比較粗,為白色、紫紅色厚層、塊狀含中礫細礫岩、砂礫岩、含礫粗砂岩夾棕紫色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以及砂岩含少量灰綠色斑點,上部岩層交錯層理發育,未發現化石,厚900 m。

上湖組(E1s)分布在美石下、黃果塘、坪山、長龍、茅埔以及三扶田一帶,為紫紅、橘紅色含大量花崗岩礫石的細礫岩、含礫粗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局部夾泥質粉—細砂岩和含砂碳質粉砂岩。礫石成分主要為花崗岩,次為石英砂岩和下伏南雄群的紅砂岩,磨圓度較好,多呈半滾圓狀,砂岩中斜層理發育,斜層系厚1 m以下,未發現化石,厚820 m。

丹霞群(E2dx)分布在盆地西北緣的美石寨、狗比瀝、牛軲寨以及石門一帶,為紫紅、磚紅、褐紅色塊狀礫岩及含中粗礫的花崗岩屑細礫岩。上部以細礫岩為主,下部以巨礫岩為主,礫徑粗大,可達1 m以上。礫石以花崗岩為主,分選性及磨圓度差,鐵質、泥質和砂質膠結,近斷層處硅化明顯、堅硬,常構成懸崖峭壁,如美石寨、牛軲寨、石門等地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未發現化石,厚度為534 m。

河源盆地北部南雄群以沉積物粒度由粗到細再變粗,可劃分為三個部分,下部大鳳組岩性粗,礫岩發育,是盆地發育早期階段。地形差異明顯,剝蝕作用強烈,是快速堆積的產物;中部主田組沉積粒度相對較細,富含灰綠色鈣質結核或鈣質斑塊、斑條,是盆地發育到水體相對較寬、較深、物源較遠,周圍地勢高差不大的環境下沉積的;上部湞水組岩性又變粗,礫岩砂礫岩較發育。以上特徵與標准地區南雄盆地南雄群相似,可以與之進行對比(圖5)。兩者的主要區別是河源盆地的主田組和湞水組沉積物粒度較南雄盆地的粗,細礫岩、含礫砂岩和不等粒砂岩較發育,而粉砂質泥岩和泥質粉砂岩少。南雄盆地細碎屑岩和泥質岩更發育,尤其主田組主要是一套沉積物較細的泥質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夾薄層狀、透鏡狀灰質砂岩、泥灰岩;湞水組泥質岩也較發育。在生物群方面,兩盆地的南雄群大鳳組均產圓形恐龍蛋化石,主田組產竊蛋龍類和長形恐龍蛋化石,但南雄盆地的南雄群化石門類眾多,除爬行動物外,還富產微體化石如介形蟲、有孔蟲、輪藻等(張顯球,1987),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以及昆蟲等多門類化石(張顯球等,2000),而河源盆地北部生物群的面貌顯得十分單調,未發現微體、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等門類化石,不及南雄盆地的生物群豐富。

圖5 河源盆地北部(A)和南雄盆地(B)的地層對比圖

南雄盆地的上湖組是以紫紅、暗紫紅色粉砂質泥岩和泥質粉砂岩為主,富含灰質結核,化石豐富,夾細砂岩,局部夾雜礫砂岩、細礫岩,化石豐富(張顯球,1992a),而河源盆地北部上湖組則以細礫岩、含礫粗砂岩、不等粒長石石英砂岩為主,粉砂質泥岩和粉砂岩少,未發現化石。沉積物明顯較南雄盆地的粗,兩者的岩性差別是明顯的。丹霞群是一套粗碎屑岩,下粗上細,具明顯的丹霞地貌等特徵,與標准地點丹霞盆地中丹霞山剖面的丹霞群非常相似,岩性和地貌特徵可以對比,唯丹霞盆地的丹霞群時代屬晚白堊世(張顯球,1992b)。河源盆地丹霞群時代依據不足,可能比丹霞盆地的丹霞群要晚。南雄盆地兩側的丹霞群是南雄群與羅佛寨群的相變,是一個明顯的穿時岩石地層單位,時代為晚白堊世中期至早始新世。從西往東北獅頭寨丹霞群的層位越來越高,時代越來越新(張顯球等,2000a,b)。總之,河源盆地北部上湖組和丹霞群至今未發現化石,但它們均位於南雄群之上,層序是清楚的,其時代應晚於南雄群。

Ⅲ 河源的地質有什麼特點,是否適合化石的形成,理由

化石() 保存在岩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活動遺跡。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它為研究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證據。中國古籍中早已有關於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代的計然和三國時代的吳晉,都曾提到山西省產「龍骨」,「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形成條件 地史時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與地質環境相適宜,保存下來成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如無脊椎動物的貝殼、甲殼,脊椎動物的骨骼、牙齒,植物的樹干、葉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後必須迅速地被沉積物埋藏起來,免遭生物、機械或化學作用的破壞;③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各種石化作用。研究意義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W.史密斯在地層層序律的基礎上,根據化石的縱向分布建立了化石順序律。古生物學家發現地層層位越高,所含化石類別越多,化石的形態構造越復雜,反映了生物類別從少到多、形態構造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規律。

Ⅳ 河源是什麼樣子

被譽為「客家古邑 萬綠河源」的河源市位於廣東省北部、東江中上游,南接惠州、汕尾、東靠梅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河源1988年撤縣建市,現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連平縣,有95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理、1個農場,1251個村委會、155個社區居委會。市區距廣州約180公里,距香港約200公里。全市面積1.5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48.98萬人,農業人口266.89萬人,常住人口295.35萬人,有少數民族畲族,人口2萬多人。

河源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約佔80%,谷地和平源約佔20%。境內有羅浮山、九連山兩大山脈、東江、新豐江兩條河流縱貫全境。全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溫度20.5℃,平均降水量1809.1毫米,無霜期324.8天。

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自秦置龍川縣至2009年已有2223年歷史,世界第一個客家人越佗擔任龍川縣首任縣令,秦漢時屬南海郡,南齊時始置河源縣,隋唐宋屬循州,清屬惠州,是客家人開發嶺南最早的地區。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流派創始人王陽明向朝廷奏設和平縣,並創立陽明書院,推廣理學文化。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紫金縣是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入粵始祖地,河源人劉爾崧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批57名黨員之一,河源大地還養育了阮嘯仙,劉琴西。黃居仁等一批早期優秀共產黨員。1927年4月26日,劉琴西等共產黨人地紫金發動「四 二六」武裝暴動,成立全國第一批縣有革命政權----紫金縣人民政府,之後建立炮子紅色蘇區,海陸惠紫成為中國革命著名的紅色根據地。周恩來、彭湃、徐向前、葉劍英、阮嘯仙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領導過革命斗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河源是東江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的重要根據地,龍川是聞名中外的「香港大營救」指揮部之一。

河源是粵東「資源寶庫」。人均礦產、森林、水、土地資源擁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憶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36種,其中鎢礦、鐵礦、螢石礦和稀土儲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新豐江水庫和楓樹壩水庫兩個廣東第一和第二大的水庫,其中新豐江水庫庫容達139億立方米,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唯一授予「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稱號。全市森林面積達1800萬畝,森林覆蓋率703.%,生態資源十分豐富。

河源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源源生態環境優良,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等常年保持優級水平。擁有華南第一湖萬綠湖、桂山、蘇家圍、熱水漂流、亞洲第一高音樂噴泉、黃龍岩、霍山、越王山、龜峰塔及眾多溫泉等旅遊景點。擁有眾多的古村落、古民居。還擁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足跡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遺跡,已出土恐龍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龍蛋化石館藏量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

河源是後發城市。河源交通區位日益凸顯。境內有京九和廣梅汕兩條鐵路,105線、205線兩條國道,惠河、河梅和粵贛三條速公路,已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生活圈」。隨著途經河源的廣河、廣贛、汕昆、河紫、粵湘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高鐵及連接珠三角的城際輕軌建成通車後,河源將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真正成為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和溝通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大陸橋」。河源承接產為轉移勢頭迅猛。目前全市有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初步形成了食品飲料、礦產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電器、太陽能光伏、輕紡服裝、建材陶瓷、生物制葯等主導產業。河源擁有國家級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河源手機」區域品牌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416.9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322元;三大產業比重為12.6:53.7:33.7;稅收總收入39.3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18億元;外貿出口額14.1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27億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1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8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河源已經從落後偏僻的山區小縣城發展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特別是近年來,河源踐行反傳統路徑依賴、反經濟周期操作、反梯度產業發展戰略的「三反」理念,大力發展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葯等「四新」產業,爭創「生態發展和低碳經濟示範區」,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港澳及海外華人心目中最適宜居住和創業的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市」、「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2008年城市綜合增長競爭排名全國第一位(並列)、2008年中國最有魅力城市200強14名、「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園林城市」。

Ⅳ 河源地震的原因

地質構造活動引發
廣東省地震局副局長梁干表示,地震發生後,省地震局立即啟內動了四級應急響容應,並派出呂金水副局長率工作組攜多台(套)儀器赴河源市指導工作、加密觀測。沒有收到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由於兩次地震震中均在新豐江水庫周圍,有人懷疑此次地震是因為水庫引起的,但是梁干否認了這一說法。梁干表示,兩次地震的震中,同屬河源-邵武斷裂帶上,五十年以來,該斷裂帶河源地區曾發生1962年3月19日6.1級地震,以及4-5級地震46次。「今年兩次地震的誘因都是地質構造活動引起的。」

Ⅵ 河源的地形是以社呢們類型為主它有什麼特點

河源地來形復雜,起伏較大。以山地自、丘陵為主。其中山地佔53%,丘陵佔36%,谷地和平原佔11%。河源地處北回歸線北緣,呈東西窄、南北狹長的地形特徵,北部和南部群山重疊,西部和東部山嶺包圍,中間為一小平原,東江貫穿南北,整個地勢自北向南傾斜,構成本市具有山區、小平原、丘陵、河谷盆地的多樣地形,且南北跨度大。分別歸屬不同流向的兩條水系(東江水系和韓江水系)。東翼較窄且陡,西翼寬闊較為平緩。

Ⅶ 河源市以後會發生地震嗎

地震是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起的,是地殼板塊運動積蓄的能量爆發的一種表現形式內,通常表現於板塊邊緣或不穩容定的斷裂帶。河源屬河源-邵武斷裂帶上,五十年以來,該斷裂帶河源地區曾發生1962年3月19日6.1級地震,以及4-5級地震46次,隨著時間的推移,能量的積累,河源市發生地震的機會不可避免,希望能量積累少,只是小震就好。希望幫到您,謝謝!

Ⅷ 廣東省地質單位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地質專業單位(廣東省地質學會理事單位)一覽表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51號

廣東省物料實驗檢測中心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南路

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

郵編: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鵝嶺南路10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3地質大隊

郵編: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4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北江路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5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工業西芙蓉二路嘉興樓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6地質大隊

郵編:526020

肇慶市端州梅庵路9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地質大隊

郵編:515021

汕頭市護堤路3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2地質大隊

郵編:514089

梅州市環市路地質大廈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3地質大隊

郵編:516300

惠東縣平山鎮廣汕路107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6地質大隊

郵編:529000

江門市河南中沙4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7地質大隊

郵編: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

郵編:519000

珠海市香洲區梅華東路

廣東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秀全大道59號

廣東省地質物探工程勘察院

郵編:518023

深圳市寶港路7號

深圳市地質勘查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建集團

郵編:528000

佛山市衛國路43號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510

廣州市廣花路石柱嶺大街34號

廣東省地質工程公司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探礦機械廠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030

廣州市豪賢路193號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郵編:517000

河源市長安路73號

河源市國土資源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新市嘉禾園壇嶺路200號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東圃

廣東省食品葯品學校

郵編:524057

湛江市坡頭區22號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區燕嶺路89號燕僑大廈1404號

廣州泰峰地質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郵編:510630

廣州市天河北路鴻翔大廈B座2505室

廣州雲金地數碼科技公司

郵編:510060

廣州市環市東路348號(東)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嘉禾地質大院

廣東煤炭地質局

郵編:511515

韶關市曲江縣犁市鎮

廣東煤炭地質局201勘探隊

郵編:512143

清遠市小市北江三路

廣東煤炭地質局202勘探隊

郵編:510034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

郵編:514500

興寧市城鎮106號區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四望嶂留守處

礦山安全技術事物有限公司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湖路1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

郵編:512026

韶關市63信箱

核工業290研究所

郵編:528133

佛山市三水區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1大隊

郵編:510800

河源市18號信箱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2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路48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3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江大道1號

廣東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芙蓉北路64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廣州公司

郵編:510275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郵編:510640

廣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郵編:510301

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南路81號

廣東省地震局

郵編:510403

廣州市機場路111號

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廣東總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雲山大道賓館新村二棟

廣東省化工地質勘察院

郵編:510170

廣州市荔灣路陳家祠道48號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東環路4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北路1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2隊

郵編:526040

肇慶市明珠路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3隊

郵編: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8隊

郵編:510600

廣州市東風東路846號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611

廣州市天壽路沾益直街19號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郵編:510631

廣州市石牌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

郵編:510405

廣州市番禺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地理學

郵編:528000

佛山市江灣一路18號

佛山科技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系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廣州地理研究所

郵編:510060

廣州市建設二馬路23號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230

廣州市前進路157號

廣州四航工程技術研究院

郵編:510631

廣州市五山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號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質學會

郵編:518028

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深勘大廈410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田區福中東路15號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49號8樓

廣東省黃金公司拓展部

郵編:510030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重工建築設計院

郵編:511400

廣州市番禺市橋橋興路29號

番禺區城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5500

揭陽市北環路8號

揭陽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凡洞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

郵編:512129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地測分公司

郵編:512325

韶關市凡口

廣東省凡口鉛鋅礦坑口地質科

郵編:510510

廣州市天河區天源路808號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Ⅸ 河源地震

不必擔心,河源是個地震活動區,但和上訴三個地區有著本質的不同。
河源並不處在大的地質回斷裂帶上,河答源的地震主要是由於新豐江水庫造成的。
60年代初,新豐江水電站建成,大壩攔住了上游的新豐江水形成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新豐江水庫面積達370平方公里,庫容量達139.8億立方米,大壩高度124米,最大蓄水高程超過110米。如此巨量的水對當地的地質結構必然產生影響。1962年3月19日,水庫水位升110.5米時,發生了震級6.1級(一說6.4級)的強震,震中位於大壩下游1.1公里處,震源的深度約為5公里,此次地震對大壩的局部地段造成損害,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質結構的逐漸穩定、水庫蓄水量的逐年減少,地震的強度逐年迅速減弱。
如今新豐江電站因上游來水不足,4台發電機組常年只能開動其中的1台。而汛期開閘泄洪更成了10年難得一見的奇觀了。
因此河源地區的地質應該比以前更安全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