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地質條件沉降觀測

什麼地質條件沉降觀測

發布時間: 2021-02-21 10:40:21

⑴ 沉降觀測什麼時候做

一般認為建築在砂類土層上的建築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分完成,而建築在粘土類土層上的建築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間只是整個沉降量的一部分,因而,沉降周期是變化的。

根據工作經驗,在施工階段,觀測的頻率要大些,一般按3天、7天、15天確定觀測周期,或按層數、荷載的增加確定觀測周期,觀測周期具體應視施工過程中地基與加荷而定。

如暫時停工時,在停工時和重新開工時均應各觀測一次,以便檢驗停工期間建築物沉降變化情況,為重新開工後沉降觀測的方式、次數是否應調整作判斷依據。

在竣工後,觀測的頻率可以少些,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有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半年與一年等不同周期。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

對重點觀測和科研項目工程,若最後三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於2倍的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一般工程的沉降觀測,若沉降速度小於0.01~0.04mm/d,可認為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應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確定。

根據編制的沉降施測方案及確定的觀測周期,首次觀測應在觀測點穩固後及時進行。一般高層建築物有一層或數層地下結構,首次觀測應自基礎開始,在基礎的縱橫軸線上(基礎局邊)按設計好的位置埋設沉降觀測點(臨時的),待臨時觀測點穩固好,方可進行首次觀測。

首次觀測的沉降觀測點高程值是以後各次觀測用以比較的基礎,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測時一般用N2級精密水準儀,並且要求每個觀測點首次高程應在同期觀測兩次,比較觀測結果,若同一觀測點間的高差不超過±0.5mm時,我們即可認為首次觀測的數據是可靠的。

隨著結構每升高一層,臨時觀測點移上一層並進行觀測,直到+0.00再按規定埋設永久觀測點(為便於觀測可將永久觀測點設於+500mm),然後每施工一層就復測一次,直至竣工。

(1)什麼地質條件沉降觀測擴展閱讀

地基在建築物荷載作用下都會產生沉降,如果地基沉降,尤其是差異沉降,超出建築物允許范圍,輕則影響建築物的正常使用,重則導致房屋開裂傾斜、路基沉陷、堤壩坍塌等。

為了及時了解地基在建築物荷載作用下的沉降以及沉降變化趨勢,以便提前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發生,很多工程都需要設置沉降觀測。如果工程建在軟土地基上,則要進行預壓加固來消除地基沉降,加固過程中也必須進行沉降觀測,以便及時分析地基的加固程度,確定是否達到設計要求再進行卸載。

一些現場試驗,如靜載試樁、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等,也需要獲得沉降觀測結果,才能根據p~s曲線確定承載力。通過沉降觀測可積累經驗資料,反算地基變形參數,為今後的工程設計計算提供依據。

沉降觀測按部位可分為表層沉降觀測、深層(分層) 沉降觀測和斷面沉降觀測。經過多年的發展,沉降觀測方法不斷完善,觀測儀器類型也越來越多,但不同的觀測方法和觀測儀器適用於不同的工程地質條件。

⑵ 沉降觀測點的基本要求

(1)對二、三級觀測點來,除自建築物轉角點、交接點、分界點等主要變形特徵點外,可允許使用間視法進行觀測,但視線長度不得大於相應等級規定的長度。

(2)觀測時,儀器應避免安置在空壓機、攪拌機、卷揚機等振動影響的范圍內。塔式起重機等施工機械附近也不宜設站。

(3)每次觀測應記載施工進度、增加荷載量、倉庫進貨噸位、建築物傾斜、裂縫等各種影響沉降變化和異常的情況。

(2)什麼地質條件沉降觀測擴展閱讀

嚴格按測量規范的要求施測;前後視觀測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各次觀測必須按照固定的觀測路線進行;觀測時要避免陽光直射,且各觀測環境基本一致;成像清晰、穩定時再讀數;隨時觀測,隨時檢核計算,觀測時要一氣呵成;在雨季前後要聯測,檢查水準點的標高是否有變動。

將各次所觀測沉降情況及時反饋有關部門,當建築物每天(24h)連續沉降量超過1mm時應停止施工,會同有關部門採取應急措施。

⑶ 沉降觀測點有什麼規范

觀測點的位置和數量,應根據基礎的構造、荷重以及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情況而定。高層建築物應沿其周圍每隔15~30m設一點,房角、縱橫牆連接處以及沉降縫的兩旁均應設置觀測點。工業廠房的觀測點可布置在基礎、柱子、承重牆及廠房轉角處。點的密度視廠房結構、吊車起重量及地基土質情況而定。廠房擴建時,應在連接處兩側布置觀測點。大型設備基礎及較大動荷載的周圍、基礎形式改變處及地質條件變化之處,皆容易產生沉降,必須布設適量的觀測點。煙囪、水塔、高爐、油罐、煉油塔等圓形構築物,則應在其基礎的對稱軸線上布設觀測點。總之,觀測點應設置在能表示出沉降特徵的地點。 對觀測點的要求如下: 1.觀測點本身應牢固穩定,確保點位安全,能長期保存; 2.觀測點的上部必須為突出的半球形狀或有明顯的突出之處,與柱身或牆身保持一定的距離; 3.要保證在點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視條件。

⑷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中規定,什麼建築物宜進行沉降觀測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沒有具體提什麼建築,但對於不良地質條件下的建築,都是要監版測的,權地面的沉降、建築的沉降都要監測,對於開挖的基坑也是要做沉降觀測的。。。。。再就是天然地基,也是要求做沉降監測的。高層建築是必須要做的。

⑸ 建築物沉降觀測點應該放什麼地方

一般可以用16的鋼筋進行製作一般彎成L型. 沉降觀測點應布設在能全面反映建築物地基變回形特徵的點位答,一般布設在建築物的四角、在轉角及沿外牆每10~15米處;高低層建築物、新舊建築物、不同地質條件、不同荷載分布、不同基礎類型、不同基礎埋深、不同上部結構、沉降縫和建築物裂縫處的兩側

⑹ 什麼是沉降觀測點

沉降觀測點的作用:通過持續或周期性的對建築物沉降觀測點進行觀測,確定沉降觀測點沉降量及變化趨勢,分析建築物沉降變形速率及最終沉降量,合理確定和調整建築物沉降預防措施和方案,確保建築物運營期間的安全。

沉降觀測點的要求為了能夠反映出建構築物的准確沉降情況,沉降觀測點要埋設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徵且便於觀測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築物上設置的沉降觀測點縱橫向要對稱,且相鄰點之間間距以15—30米為宜,均勻地分布在建築物的周圍。

(6)什麼地質條件沉降觀測擴展閱讀

根據建築物設置的觀測點與固定(永久性水準點)的測點進行觀測,測其沉降程度用數據表達,凡三層以上建築、構築物設計要求設置觀測點,人工、土地基(砂基礎)等,均應設置沉陷觀測,施工中應按期或按層進度進行觀測和記錄直至竣工。

隨著工業與民用建築業的發展,各種復雜而大型的工程建築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築物的興建,改變了地面原有的狀態,並且對於建築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壓力,這就必然會引起地基及周圍地層的變形。

為了保證建(構)築物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建(構)築物的安全性,並為以後的勘察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資料及相應的沉降參數,建(構)築物沉降觀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顯。

現行規范也規定,高層建築物、高聳構築物、重要古建築物及連續生產設施基礎、動力設備基礎、滑坡監測等均要進行沉降觀測。特別在高層建築物施工過程中,應用沉降觀測加強過程監控。

指導合理的施工工序,預防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不均勻沉降,及時反饋信息,為勘察設計施工部門提供詳盡的一手資料,避免因差異沉降造成建築物主體結構的破壞或產生影響結構使用功能的裂縫,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⑺ 在什麼情況下對建築物進行沉降觀測

若屬於下列建築物,復就應在施工制期間和使用期間進行變形觀測:
(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築物;
(2)、復合地基或軟弱地基上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築物;
(3)、加層擴建建築物;
(4)、受臨近深基坑開挖施工影響或受場地地下水等環境因素變化影響的建築物;
(5)、需要積累建築經驗或進行設計反分析的工程;
(6)、20層以上或造型復雜的14層以上建築物;
(7)、大型和重要的建築物、構築物。
若工程明顯為地基基礎設計等級丙級的建築物(如地基條件較好的6層住宅樓等),就不需要沉降觀測。
若不能確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或者有疑問,就請設計單位明確是否需要沉降觀測,並請書面答復或者寫入圖紙會審記錄中。

⑻ 沉降觀測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沉降觀測點的布置宜設在下列位置:建築物的四角、大轉角及沿外牆每10~內15m處;高低層建築物、新舊建容築物、縱橫牆交接處的兩側;不同地質條件、不同荷載分布、不同地基基礎類型、不同上部結構、沉降縫及建築物裂縫的兩側;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框架結構建築物的每個或部分柱基;寬度大於等於15m或小於15m而地質復雜的建築物的承重內縱牆處等。
②觀測單位應具有相應的測量資質(如已使用工程沉降觀測應具備乙級以上資質),沉降觀測的精度等級應達到II級水準測量。
③觀測頻率:施工期間,基礎或地下室完成後開始觀測;主體施工階段民用建築可每加1-5層(多層建築應每層)觀測一次,工業建築可按不同施工階段(如回填基坑、安裝柱子和屋架、砌牆體、安裝設備等)分別進行觀測;主體結束後每月觀測一次。沉降速度≥2.0mm/d時應增加觀測次數。停工期間,可每2-3個月觀測一次,停工時及重新開工時應各測一次。使用期間,一般竣工後第一年觀測3-4次,第二年

⑼ 建築物沉降觀測方法是什麼

隨著工業與民用建築業的發展,各種復雜而大型的工程建築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築物的興建,改變了地面原有的狀態,並且對於建築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壓力,這就必然會引起地基及周圍地層的變形。為了保證建(構)築物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建(構)築物的安全性,並為以後的勘察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資料及相應的沉降參數,建(構)築物沉降觀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顯。現行規范也規定,高層建築物、高聳構築物、重要古建築物及連續生產設施基礎、動力設備基礎、滑坡監測等均要進行沉降觀測。特別在高層建築物施工過程中,應用沉降觀測加強過程監控,指導合理的施工工序,預防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不均勻沉降,及時反饋信息,為勘察設計施工部門提供詳盡的一手資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築物主體結構的破壞或產生影響結構使用功能的裂縫,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結合建築施工過程中沉降觀測的實踐,闡述了沉降觀測的方法和意義。

一、沉降觀測的實施
(一)工作基點和觀測點標志的布設
工作基點(以下簡稱基點)是沉降觀測的基準點,應根據工程的沉降施測方案和布網原則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測方案應根據工程的布局特點、現場的環境條件制訂。依據工作經驗,一般高層建築物周圍要布設三個基點,且與建築物相距50m至100m間的范圍為宜。基點可利用已有的、穩定性好的埋石點和牆腳水準點,也可以在該區域內基礎穩定、修建時間長的建築物上設置牆腳水準點。若區域內不具備上述條件,則可按相應要求,選在隱蔽性好且通視良好、確保安全的地方埋設基點。所布設的基點,在未確定其穩定性前,嚴禁使用。因此,每次都要測定基點間的高差,以判定它們之間是否相對穩定,並且基點要定期與遠離建築物的高等級水準點聯測,以檢核其本身的穩定性。
沉降觀測點應依據建築物的形狀、結構、地質條件、樁形等因素綜合考慮,布設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築物沉降變化的地點。一般布設在建築物四角、差異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質條件有明顯不同的區段以及沉降裂縫的兩側。埋設時注意觀測點與建築物的聯結要牢靠,使得觀測點的變化能真正反映建築物的變化情況。並根據建築物的平面設計圖紙繪制沉降觀測點布點圖,以確定沉降觀測點的位置。在工作點與沉降觀測點之間要建立固定的觀測路線,並在架設儀器站點與轉點處做好標記樁,保證各次觀測均沿統一路線。
(二)沉降觀測的周期及施測過程
沉降觀測的周期應能反映出建築物的沉降變形規律,建(構)築物的沉降觀測對時間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特別是首次觀測必須按時進行,否則沉降觀測得不到原始數據,從而使整個觀測得不到完整的觀測結果。其他各階段的復測,根據工程進展情況必須定時進行,不得漏測或補測,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准確的沉降情況或規律。一般認為建築在砂類土層上的建築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分完成,而建築在粘土類土層上的建築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間只是整個沉降量的一部分,因而,沉降周期是變化的。根據工作經驗,在施工階段,觀測的頻率要大些,一般按3天、7天、15天確定觀測周期,或按層數、荷載的增加確定觀測周期,觀測周期具體應視施工過程中地基與加荷而定。如暫時停工時,在停工時和重新開工時均應各觀測一次,以便檢驗停工期間建築物沉降變化情況,為重新開工後沉降觀測的方式、次數是否應調整作判斷依據。在竣工後,觀測的頻率可以少些,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有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半年與一年等不同周期。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觀測和科研項目工程,若最後三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於2倍的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一般工程的沉降觀測,若沉降速度小於0.01~0.04mm/d,可認為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應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確定。
根據編制的沉降施測方案及確定的觀測周期,首次觀測應在觀測點穩固後及時進行。一般高層建築物有一層或數層地下結構,首次觀測應自基礎開始,在基礎的縱橫軸線上(基礎局邊)按設計好的位置埋設沉降觀測點(臨時的),待臨時觀測點穩固好,方可進行首次觀測。首次觀測的沉降觀測點高程值是以後各次觀測用以比較的基礎,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測時一般用N2級精密水準儀,並且要求每個觀測點首次高程應在同期觀測兩次,比較觀測結果,若同一觀測點間的高差不超過±0.5mm時,我們即可認為首次觀測的數據是可靠的。隨著結構每升高一層,臨時觀測點移上一層並進行觀測,直到+0.00再按規定埋設永久觀測點(為便於觀測可將永久觀測點設於+500mm),然後每施工一層就復測一次,直至竣工。
在施工打樁、基坑開挖以及基礎完工後,上部不斷加層的階段進行沉降觀測時,必須記載每次觀測的施工進度、增加荷載量、倉庫進(出)貨噸位、建築物傾斜裂縫等各種影響沉降變化和異常的情況。每周觀測
後,應及時對觀測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出觀測點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若出現變化量異常時,應立即通知委託方,為其採取防患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適當增加觀測次數。
另者,不同周期的觀測應遵循「五定」原則。所謂「五定」,即通常所說的沉降觀測依據的基準點、基點和被觀測物上沉降觀測點,點位要穩定;所用儀器、設備要穩定;觀測人員要穩定;觀測時的環境條件基本上要一致;觀測路線、鏡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觀上能保證盡量減少觀測誤差的主觀不確定性,使所測的結果具有統一的趨向性;能保證各次復測結果與首次觀測結果的可比性一致,使所觀測的沉降量更真實。

二、沉降觀測的精度要求
根據建築物的特性和建設、設計單位的要求選擇沉降觀測精度的等級。在沒有特別要求的情況下,左一般性的高層建構築物施工過程中,採用二等水準測量的觀測方法就能滿足沉降觀測的要求。各項觀測指標要求如下:
第一,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h=∑a-∑b≤1.0,n表示測站數;
第二,前後視距≤30m;
第三,前後視距差≤1.0m;
第四,前後視距累積差≤3.0m;
第五,沉降觀測點相對於後視點的高差容差:≤1.0mm。

三、工程實例
下面結合工程實例介紹建築物沉降觀測的實施:
某兩幢長分別為24米、寬12米直線連接的連體框架結構的9層建築物(沒有地下層),該建築物的南面是街道,樁柱離路沿9米,其餘三側均是舊建築物,且與該建築物相距10米左右,該建築物的地基為砂土和中低壓縮性粘土。為保證該建築物在施工、使用和運行中的安全,以及為建築物的設計、施工、管理提供可靠的資料,對該建築物的穩定性進行沉降觀測。
根據建築物沉降觀測的技術要求,並結合場地的特點,在該建築的公路對面,距離該建築物80米左右的三座修建5年以上的建築物牆腳上,布設了3個通視良好的牆腳水準點,作為該建築物沉降觀測的基點,並依據水準測量的規范要求與遠離該項建築物的二等水準點進行聯測,以確保工作基準點的穩定性和精度要求。在該建築物的四角、沉降裂縫的兩側以及每隔三個樁柱處共埋設12個固定觀測點。
本沉降觀測遵循「五定」原則,採用Ni007自動水平儀配合2米因瓦尺進行二級觀測。
對於二級而言,絕對沉降的觀測中誤差,可按低、中、高壓縮性地基土的類別,分別選±0.5mm、±1.0mm、±2.5mm。差異沉降觀測中誤差,應小於允許變形值的1/10~1/20,即差異沉降觀測精度應根據建築物的允許沉降值來決定。
即該建築物兩沉降點距離L=12m,按變形允許值S=0.002×12/20=1.2mm,沉降量觀測允許中誤差M中=1.2×1/2=0.6mm。
將觀測結果整理如表2:
在整個觀測過程中,建築物沉降量、差異沉降量較小,最後一次沉降速率為0.02mm/d°,沉降速率值小於規范規定的穩定階段標准,因此,認為該建築物的沉降進入穩定階段。
為確保沉降觀測的精度,對二級沉降觀測的一些限差要求應作適當的提高,具體如下:
第一,基、輔分劃讀數差為±0.3mm;
第二,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為±0.4mm;
第三,附合或環閉合差為±0.5mm,n為測站數。
經多年的實踐,上述指標是可以滿足的。

四、幾點體會
第一,在施工期間沉降觀測次數安排不合理,會導致觀測成果不能准確反映沉降曲線的細部變化,因此,施工期間較大荷重增加前後,如基礎澆築、回填土、安裝柱子、結構每完成i層、設備安裝、設備運轉、工業爐砌築期間、煙囪每增加15m左右等,均應進行觀測;當基礎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圍大量積水及暴雨後,周圍大量挖土方等,均應進行觀測。
第二,由於現行規范對施工單位施工過程的沉降觀測要求不明朗,這對施工單位在建築物沉降觀測精度選擇隨意性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關繫到沉降觀測成敗。對沉降觀測精度選擇要以既能適合工程特性的需要,又不造成無謂的浪費為原則。本人認為一般高層及重要的建(構)築物在首次觀測過程中,適用精密儀器的設備(高級水準儀、銦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準測量方法,採用放大率倍數較大的S2或S3水準儀進行觀測,也可以測出較理想的結果。
第三,在沉降觀測過程中,當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不是單邊下行光滑曲線,而是起伏狀現象時,這就要分析原因,進行修正。如果第二次觀測出現回升,而以後各次觀測又逐漸下降,可能是首次觀測精度過低,若回升超過5mm時,第一次觀測作廢,若回升在5mm內,應將第二次與第一次的標高調整一致;如果曲線在某點突然回升,可能是觀測點被碰動所致,因此,取相鄰另一觀測點的相同期間沉降量作為被碰觀測點之沉降量;如果曲線自某點起漸漸回升,一般是基點下沉所致,因此,必須通過與高級水準點符合測量,確定基點的下沉量

⑽ 多高或什麼類型的建築物才需要設置沉降觀測點

一、民用建築沉降監測點宜布設位置
建築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轉角處及沿外牆每10m-20m處或每隔2根-3根柱基上;
高低層建築、新舊建築和縱橫牆等交界處的兩側;
建築裂縫、後澆帶兩側、沉降縫兩側、基礎埋深相差懸殊處、人工地基與天然地基接壤處、不同結構的分界處及地質條件變化處兩側;
對寬度大於或等於15m、寬度雖小於15m但地質復雜以及膨脹土、濕陷性土地區的建築,應在承重內隔牆中部設內牆點,並在室內地面中心及四周設地面點;
鄰近堆置重物處、受震動顯著影響的部位及基礎下的暗浜處;
框架結構及鋼結構建築的每個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縱橫軸線上;
筏型基礎、箱型基礎底板或接近基礎的結構部分之四角處及其中部位置;
重型設備基礎和動力設備基礎的四角、基礎形式或埋深改變處;
超高層建築或大型網架結構的每個大型結構柱監測點數不宜少於2個,且應設置在對稱位置。
二、沉降觀測的周期和觀測時間
1、建築施工階段的觀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宜在基礎完工後或地下室砌完後開始觀測;

(2)觀測次數與間隔時間應視地基與荷載增加情況確定。民用高層建築宜每加高2 層~3 層觀測1 次,工業建築宜按回填基坑、安裝柱子和屋架、砌築牆體、設備安裝等不同施工階段分別進行觀測。若建築施工均勻增高,應至少在增加荷載的25% 、50% 、75% 和100% 時各測1 次;

(3)施工過程中若暫時停工,在停工時及重新開工時應各觀測1 次,停工期間可每隔2 月~3 月觀測1 次。

2 、建築運營階段的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士類型和沉降速率大小確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觀測3 次~4 次,第二年觀測2 次~3 次,第三年後每年觀測1 次,至沉降達到穩定狀態或滿足觀測要求為止。

3 、觀測過程中,若發現大規模沉陣、嚴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裂縫等,或出現基礎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減、基礎四周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等情況,應提高觀測頻率,並應實施安全預案。

4 、建築沉降達到穩定狀態可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當最後100d 的最大沉降速率小於0.01mm/d~0.04mm/d 時,可認為已達到穩定狀態。對具體沉降觀測項目,最大沉降速率的取值宜結合當地地基土的壓縮性能來確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