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解譯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意思
A. 遙感地質解譯內容
1. 岩性解譯
全區解譯出 32 個影像單元,其中影像特徵明顯、解譯標志清楚的影像單元如下:
( 1) 全新世沖積層: 雜色,地勢最低,呈腸狀或條帶狀分布於河流及大型溝谷內,藍—深藍—黑色區域主要為水體,淺藍—淺粉色為居民地及河漫灘等,粉色主要為農田、沼澤等。
( 2) 金龍頂子組: 棕褐色,平緩地貌,水系不發育,其上見有四海組基浪堆積環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黃土層: 色調以綠色為主,低緩地貌,地形起伏較小,山脊不明顯,水系為羽毛狀水系。
( 4) 軍艦山組: 綠色帶淺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山脊不發育,靖宇市附近有環形古火山口,溫泉鎮附近發育有密集樹枝狀水系。
( 5) 船底山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6) 青白口系: 綠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渾圓狀,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7) 中太古代花崗閃長質片麻岩: 褐綠—黃綠色,中高山地貌,山脊發育,主脊次尖棱狀,延伸較遠,支脊尖棱狀,多數與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溝谷,溝谷長度較大,極密集樹枝狀水系。
( 8) Eξ: 綠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岩體出露面積約 15 km2,其鋯石離子探針方法測定岩漿結晶年齡為 3116 ± 113 Ma,證明敦化—密山斷裂在 32 Ma 左右出現一次拉張活動。
( 9) K1nγ: 黃綠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狀,連續性較好,支脊多短小,沖溝「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 10) J2ηλ: 灰綠色,略帶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顯,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型樹枝狀水系或羽毛狀水系。
( 11) J2γδ: 深綠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顯,窄 「V」 字型,主脊折線狀相接,水系為極密集型樹枝狀水系。
( 12) P2ξγ: 綠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較發育,主脊次尖棱狀,支脊與主脊銳角相交,「V」字型溝谷,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樹枝狀水系。
( 13) P2ηγ: 淺綠色為主,低緩地貌,次圓狀,沖溝 「U」 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或羽狀水系。
( 14) P2γδ: 綠色為主,低緩處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次尖棱狀,支脊次圓狀,圓形山包較多,沖溝 「U」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2. 構造解譯
( 1) 黑石—樺甸斷裂帶 ( 敦化—密山斷裂帶中段) : 方向 64°,長度約 53 km,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控制寬度約 10 ~ 13 km,線狀影像延伸較遠,平直狀溝谷,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徵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鎮—西南岔鎮斷裂: 方向 57°,延伸長度約 57 km,數條直線狀溝谷沿此方向展布,斷層崖、斷層三角面十分發育,線狀影像延伸較遠,還發育角狀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斷裂破壞,流向發生直角狀轉彎。
( 3) 八里哨鎮—涼水河子鎮斷裂: 方向 52°,長度約 42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線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園口鎮—萬良鎮斷裂: 方向 62°,長度約 43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兩側影像略有差異,線狀影像延伸較遠。
( 5) 老金廠鎮北西向斷裂帶: 方向 300°,在幅內長度約 29 km,大約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解譯標志有: 直線狀溝谷,對頭狀水系,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不同,北東側高山地貌,南西側中山地貌,極密集樹枝狀水系。經實地驗證,證實該地存在多條逆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區內還解譯出很多線性構造,但多發育在岩體內部,在遙感影像圖上多表現為直線狀溝谷,發育斷層三角面,或切割山體成條塊狀等。同時解譯出一些環形構造,這些環形構造全為古火山爆發形成,在影像圖上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以大龍灣、三角龍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呈圓形—橢圓形,無溢出口,火山口內積水成湖,外沿低平於玄武岩平台; 另一類以四方頂子、吊水壺屯附近的馬蹄形火山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與前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內無積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質災害解譯
( 1) 任家店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東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見三個平台和一大一小兩個梯形斜坡,滑體主要為軍艦山組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碎屑岩組成。
( 2) 小紅石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西岸小紅石,遙感影像上有兩個平台和一個規模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體及崩塌落塊主要為船底山組橄欖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及土門子組碎屑岩構成。
復習思考題
1. 簡述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的任務及其技術優勢。
2. 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可分為哪幾個步驟來開展工作?
3. 在開展正式的遙感地質調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
4. 在進行遙感數據處理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 簡要說明遙感影像解譯過程中,對線、環、塊狀影像的主要解譯內容。
6. 簡述在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中,野外調查分哪幾個階段進行? 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7. 綜合整理階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內容?
B. 地質解譯的涵義
是用地質專業理論對地質體特徵、成礦時代、構造蝕變、物探異常、化探異常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
C. 遙感影像的地質解譯基本問題
(一)區域遙感地質解譯基礎
服務於地質找礦工作的區域遙感地質解譯是在基礎遙感影像圖上開展以線、環形構造解譯和與成礦有關的岩性地層提取為重點的工作。在遙感圖像上進行上述工作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般在GIS系統中,採取人機結合的形式開展。通過區域遙感地質解譯所形成的成果圖件上各種線條實際上是影像地質界線(薛重生,1997)。所謂影像地質界線是指在遙感圖像上解譯識別出的反映地質單元范圍、空間形態和特徵的界線。影像地質界線的可解譯性取決於圖像的信息顯示模式、界線類型及區域背景參數。不同地質地理景觀區(如沉積岩區、侵入岩區、火山岩區、變質岩區,露頭好與露頭較差地區等)遙感圖像的地質可解譯程度及其影像地質界線的解譯精度存在一定的差異。理論上,在可解譯程度高的遙感圖像上對同一級別地質單元圈定的解譯界線與野外實際填圖結果應是一致的,並高於實際填圖成果,特別是一些岩體的界線。另一方面,由於解譯和識別工作均在遙感圖像上進行,與實際野外填圖更具宏觀性,同時也帶有一定的推斷和預測性,因此也允許解譯界線與實際界線之間存在差異。因為中解析度圖像上的遙感地質信息對於細分岩性難以准確區別,但卻對處於淺隱伏條件下的構造和岩體能有相對清晰的顯示。因此,研究不同岩類地質單元填圖界線的圖像基本信息類型及其信息顯示模式(結構模式),對於正確指導地質界線的解譯和制定合理的解譯規范都是至關重要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可通過有選擇性的野外實地查證對影像地質界線或實際填圖結果予以更正。
(二)遙感圖像地質信息的基本模式
在區域遙感地質解譯中,影像地質界線是通過不同地物的影像地質信息顯示模式鑒別而確定的。而不同地物在遙感圖像上的顯示模式是不盡相同的,從成因機理上講,可分為3類顯示模式,即光譜模式、紋理模式和景觀模式。
(1)光譜模式:是遙感圖像的基本信息類型。不同地物,如岩(礦)石的反射光譜存在差異,在遙感影像圖上通過不同的色調和亮度顯示出來,同一類地物則具有大致相似的影像特徵,這種反映某一類地物存在的色調和亮度等影像標志便是遙感圖像信息顯示的光譜模式,它能夠反映岩石單元、地層序列、構造地質體(或單元)等不同地質體空間分布特徵,並可能根據其光譜特徵確定其成分屬性。因此光譜模式是遙感地質填圖,特別是岩體和地層、蝕變帶等解譯的重要基礎。
(2)紋理結構模式:是指不同地物(地質體)由於具有不同構造應變特徵和抗風化剝蝕能力,而在漫長的內外生地質作用過程下,形成的特徵的紋理結構。大到區域性的構造線,小到一般性的線性體等都是紋理模式的表現方式。這種紋理模式是解譯線環構造的最重標志,同時對岩性地層等的解譯也可起到間接指示作用。光譜模式和紋理模式相結合便形成了由色線、色帶、色斑、色塊、色環所構成的色-形紋理復合結構。如線理結構(平行式、斜交式、菱格式等)、水系網紋結構、圖案結構(菱塊圖形、菱環圖形、占型結構)等一些特殊的影像色調-紋理標志,是遙感地質解譯的主要依據。
(3)景觀模式:是遙感地質信息分析中的一種間接識別信息,它主要反映的是地理景觀特徵,如植被及其類型的發育和覆蓋狀況、地貌地形發育特徵、人文特徵等,它們是遙感地質解譯的輔助標志,同時有些景觀標志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地質體邊界屬性,對解譯具有重要意義。
(三)影像地質界線的基本類型
根據不同岩類區地質體(含正式及非正式填圖單位)在遙感影像上的劃界特徵及其可解譯程度,可將影像地質界線分為下列3種類型:
(1)確定性界線:指可在遙感圖像上通過影像顯示模式直接確定並不存疑問的地物界線。光譜模式和紋理模式中色調和紋理所構成的邊界標志對地質界線成因類型或構造屬性具有識別和判斷能力,可根據影像地層學標志確定界線的層序類型和屬性;根據岩體與圍岩的色調、形態及三維(立體解譯)結構確定岩體侵位邊界的產出狀態和接觸界面的構造屬性;根據一些特殊岩性單元及其背景特徵確定其邊界的地質屬性,如岩脈邊界、互層岩石單元中的特殊夾層(泥質岩中的灰岩或砂岩,泥質、粉砂質板岩中的變余石英砂岩、大理岩等)、層序地層中的各類構造界面(如構造不整合界面、超覆不整合界面、相疊覆界面等)。在露頭較好的地區,解譯的影像地質界線一般都是確定性界線,並與野外填圖結果吻合較好,甚至精度高於實際填圖結果,盡管對其成分特徵的准確區分但還需要野外工作的密切配合。
(2)推斷性或預測性界線:是指地質單元在影像上存在較明顯差異的過渡界線,如色調過渡界線、地貌單元界線、紋理差異界線、隱伏岩體、蝕變區帶以及第四系覆蓋區等,但卻不能顯示清晰的邊界。這類影像地質界線需要結合其色調、紋理變化狀況,推斷性或預測性的色繪。也就是說,影像信息的光譜模式或紋理模式及其在空間展布規律可確認其具有地質上的劃界意義,推斷或預測其應為一類區別於其他的地物單元,但又沒有準確清晰的邊界,只能根據其空間變化特徵進行解譯勾繪。但該類界線的地質成因或層序界面屬性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確定性,需要通過路線調查驗證,對其影像界線的成因機理進行研究並調繪。這種界線反映的地質體是客觀存在,但其大部分在野外實際填圖工作中實際上更難圈定,該類界線的確定,盡管並非特別精確,但卻對地質找礦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推斷性或預測性界線的確定及其反映的地質信息是遙感地質解譯的優勢之一。
(3)不可靠界線:指具有一定的光譜模式、紋理模式顯示,但其所反映的地物信息很不確定,有時可能是干擾或假的信息顯示界線。在多時相或很多景鑲嵌的遙感圖像中由於對色調處理難以達到該類界線多出現在變質岩區和塊狀結構的火山岩區,在影像上無明顯的識別或劃分標志,可供地質解譯的信息豐度較低。對這類界線一般根據景觀特徵(模式)或其他輔助信息並結合地質知識予以推測確定。對於這類地質界線應採用路線穿越調查和現場影像調繪相結合的方法予以野外實地查證和修改。
(四)遙感地質解譯的方法
遙感地質解譯應始終貫穿於工作全過程,可以從兩個方面對遙感圖像進行不同程度的判讀和解譯。首先從過程上看,具體可分為3個階段,即初步解譯、野外驗證和綜合整理(白朝軍,2001)。
(1)初步解譯:該階段的遙感解譯工作程序是:根據地質復雜程度(地層展布、構造線方向、岩石類型等)、地貌條件(地貌類型、切割程度等)和側重解決問題的不同,編制測區遙感解譯程度分區圖,初步劃分遙感影像岩石地層單元,建立不同時代的地層、岩石、構造的解譯標志,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先構造後地層的原則,在計算機軟體支持下人機交互方式逐一進行解譯,編制遙感地質草圖。解譯內容包括地層界線、標志層、特徵岩層或岩層組合、斷層及線性構造、環形構造、褶皺類型、形態及組合型式;解譯侵入體分布形態,侵入關系及岩石類型;解譯第四系的分布及界線、成因類型等。
(2)野外驗證:在室內解譯成果的基礎上,要布置地質觀察路線進行實地驗證。查證的對象以解譯過程中的不確定或推測部分為重點。查證過程中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及時補充、修改、完善在解譯圖上,並不斷積累豐富不同地層、岩石、構造的解譯標志。
(3)綜合整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工作結果,進行最終成果圖件編制工作,對有疑問的重要地質界線、地質現象、重點研究區域、成礦有利地段及圖面不合理地區,充分利用計算機和遙感技術,通過多種圖像處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擾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地質礦產信息,豐富圖面內容,編制高質量的解譯成果圖。
從區域上看,則分為總體解譯和局部解譯,前者主要包括區域性線環型構造、大規模出露的岩漿岩體和特徵的岩性地層以及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需進行進一步工作)等,通過解譯,從宏觀上了解和分析區域構造特徵和重要地質體的分布情況。通過解譯成果與礦床點間相互關系的分析,為總結區域成礦規律、劃分區域成礦區帶等提供基本信息。後者則是針對特定感興趣區,將圖像切割放大到合適的比例尺後進行的解譯工作。主要服務於礦田、大的礦區或礦帶的構造、岩性展布特徵,發現礦床與其他地質構造要素的相互關系,如確定含礦構造帶的延伸問題,礦化蝕變區的色調、紋理特徵及其同非含礦區的區別等,以對礦區(帶)進一步找礦工作提供指導等。
D. 目視地質解譯的一般原則
對於一般地質構造解譯應考慮六個關系問題。
1.先已知,後未知
先整體後局部,從簡到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2.先框外,後框內
先了解影像的注記、符號、成像技術參數等,再進入圖框內影像的解譯。
3.先了解自然地理,後進行地質解譯
先概略了解工作區的山川、河流、地形特徵、居民點、交通等自然地理情況,再對地質內容詳細解譯。
4.先解譯岩性、地層,後解譯構造
各種構造形跡是岩石(層)變形的蹤跡,為了提高構造解譯的效果,解譯前需了解該區出露的岩石、地層的性質、特徵,即構造解譯應以岩性、地層解譯為基礎。因此,一般的圖像宜先解譯岩性、地層,後解譯構造。尤其是對大比例尺圖像解譯時更為重要。在小比例尺的衛星圖像和某些遙感圖像(如岩性單一或變質岩區圖像)上線性構造突出而岩性解譯難度較大時,亦可先解譯構造後解譯岩性、地層,或者構造、岩性解譯互相穿插進行。
5.先岩性、構造解譯,後礦產分析
由於遙感圖像難以直接確定地下礦床的實際位置和鑒定其質量,只能通過礦床和地質構造以及岩性岩類的相關等標志來間接識別。因此,有利的構造背景、控礦構造、含礦岩系、圍岩蝕變等是重要的成礦條件和解譯標志,並是礦產解譯的基礎。所以,先對岩性、構造的解譯有利於對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有利地段的礦產分析。
6.遙感圖像處理軟體、GIS軟體與目視解譯技術相結合,邊解譯、邊成圖,人機交互屏幕地質解譯
正確的解譯是成圖的前提,根據圖像特點、地質構造復雜程度、解譯人員的水平,可採用遙感圖像處理軟體、GIS軟體與目視解譯技術相結合,人機交互屏幕地質解譯,邊解譯邊成圖的方法,但就整個解譯地區而言,對成圖內容有了確切的解譯成果並經野外驗證後方可正規成圖。
解譯圖是各類解譯成果的歸納與綜合反映,它的編制直接涉及地質解譯成果的質量與利用,因此,應重視成圖的質量。
上述六點僅是解譯過程中常遇到的幾個關系的處理原則,應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自己的解譯原則,並注意積累和總結自己的解譯經驗。此外,解譯圖像常採用面—點—面的解譯步驟,即首先概略了解圖像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特徵,然後詳細地進行單項解譯,並在此基礎上概括解譯區的全貌,分析各種地質體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存在的疑難問題,再通過進一步的地面驗證和專題深入研究,檢驗、修改、完善室內初步解譯成果,最終完成包括文、圖在內的整套地質解譯成果,為基礎地質研究和礦產資源開發服務。
遙感地質實習室是進行遙感地質基本技能訓練的場所,所用儀器均為精密光學儀器,其主要器件是光學鏡片,同學們在實習中應遵守實習室規則,嚴格執行操作方法,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儀器設備和實習資料。
E. 什麼是工程地質學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工程地抄質學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工程地質學的研究目的在於查明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和評價可能存在和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質現象的措施,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以及建築物的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
摘自:https://ke.so.com/doc/6117018-6330160.html
F. 資料整理的主要內容
1.調查資料整理內容
1)收集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活動、泥石流發生的歷史記錄、前人調查研究成果、已有勘查資料和泥石流防治工程文件、與泥石流有關的人類工程活動等資料。
2)自然地理調查的地形資料、氣象資料、水文資料和植被與土壤資料。
3)地質調查的地層岩性資料、地質構造資料、地震與新構造運動資料、不良地質體與鬆散固體物質資料和水文地質資料等。
4)冰川泥石流調查的冰雪融水泥石流和冰湖潰決泥石流資料。
5)泥石流活動性、險情、災情調查的泥石流特徵調查資料、泥石流引發因素調查資料、泥石流堆積扇調查資料、既有防治工程調查資料和泥石流危害性調查資料,並判別評估泥石流的活動性和危害性。
6)泥石流活動范圍內人類生產、生活設施狀況,特別是溝口、泥石流堆積扇上居民點、工農業相關基礎設施、泥石流溝槽擠占情況資料、水土流失資料、棄土棄渣資料和水利工程資料。
2.測繪資料整理內容
1)工程地質測繪的遙感解譯資料、踏勘資料及實測剖面資料、填圖資料(填圖日誌、野外記錄、標本整理及實際材料圖、基岩地質圖、第四系地質圖、構造地質圖等圖件)和地貌調查資料(含地貌圖)。
2)水文測繪的暴雨洪水測繪資料和潰決洪水測繪資料。
3)泥石流體測繪的泥痕及泥位測繪資料、漿體重度測定資料、固體物質粒度分析資料、黏度和靜切力測定資料、泥石流動力學參數計算(流量、流速、沖擊力、沖高與彎道超高)資料和泥石流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測繪資料。
3.勘探資料整理內容
1)勘探工程的鑽探資料(鑽進、采樣、岩心記錄和編錄等)、輕型山地工程(探井、探坑、探槽)資料和物探(淺層地震、電阻率法、地質雷達及聲波探測等)資料。
2)試驗資料:堆積物試驗(固體顆粒比重、土體重度、顆粒級配、天然含水量、界限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壓縮系數、抗剪強度和抗壓強度等參數)資料、抽水或注水試驗資料、水分析資料和基岩物理力學性質試驗資料。
4.監測資料整理內容
泥石流監測分短期監測和長期監測,長期監測是為災害性泥石流預警預報設立的,泥石流勘查工作中對泥石流的監測屬於短期監測,勘查工作完成後應將監測點、監測站、泥石流監測資料移交給長期監測部門,達到長期監測積累資料的目的。
勘查階段的泥石流監測資料的分析整理主要有降雨監測資料、泥石流泥位、流速監測。除對泥石流監測原始記錄進行整理編目外,還應將監測數據進行重新編號,形成泥石流監測的正式項目。如條件具備,應建立成果資料庫,把全部編目資料存入計算機,以供有關人員查閱。
G. 第四季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研究第四紀時期環境發展演變的科學,包括地殼運動、氣候變化、沉積環境、地層劃分與對比、生物演替等方面。與地質學、地貌學、氣候學、古地理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等學科聯系密切。
H. 地質資源解譯
新疆地質資源極其豐富,包括自然生態資源和地質資源。解析度比較高的ETM衛星圖片上,能對水資源、環境資源和礦產資源進行比較直觀的解譯。
(一)水資源
流經研究區的河流為葉爾羌河及其主支流塔什庫爾干河和恰爾隆河。河流為當地居民提供著較充足的生活和生產(灌溉、地方小工業)用水,近期在葉爾羌河和塔什庫爾干河上已進入水電開發工程建設階段。有水的地方是當地人居住的最佳環境,當代的衛星技術可實現對河水量變化信息的常年觀測監控,衛星圖片充分展示了河水的美麗(圖4-49)。在研究區內的其他支流河谷並非常年有水,但又暴洪成災。河水面以上的山區大多乾旱缺水,生態植被極其貧乏,無人類生存的空間。
圖4-49 庫斯拉甫——葉爾羌河畔的綠洲
(二)自然植被及牧業資源
在研究區,作為天然牧業資源的草場只在2700m以上的山區,因雨、雪充沛而有高山草甸及灌叢植被,提供其有限的牧業資源。在由紅外小波段合成的假彩色ETM衛星圖片上,調查區西部和南部的高山區呈現出的紅色細膩圖像即為天然牧場的草叢植被(圖4-50),無紅外波段的衛星圖片即呈為綠色植被(圖4-51)。
圖4-50 研究區西部吐勒厄格勒高山植被
圖4-51 研究區西部蘇巴什能別勒山灌叢及草地
(三)礦產資源
對於正在開發或曾經開發的礦區,均能不同程度地顯示諸如工地建築、礦洞及礦渣等工程痕跡。在受地層、岩漿活動和斷裂構造等因素控制的成礦帶和成礦區多能建立較好的解譯標志。在確立控礦斷裂和儲礦斷裂的基礎上,加強對多組斷裂交匯處的構造研究,就能建立遙感圖像的礦產解譯模式。一份好的遙感解譯圖,若配合多元素或單元素地球化學圖進行研究,就能發現較多重要找礦信息,這對礦產地質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研究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其中以鉛鋅礦、銅礦、砂金和非金屬礦產中的煤礦及水力資源為主。特別是鉛鋅礦和煤礦目前已進入開發狀態,並在衛星圖像上留下采礦痕跡。這有利於用遙感圖像上的采礦痕跡或由地質調查來提供礦產地位置,也就能通過圖像解譯來分析成礦地質環境和開展成礦預測研究。
1.鉛鋅礦
在衛星圖像上可明顯看出艾撒鐵木爾鉛鋅礦、卡蘭古鉛鋅礦和達木斯鉛鋅礦的采礦痕跡。因此,通過衛星圖像解譯開展成礦地質條件研究和圖像類比法找礦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1)艾撒鐵木爾鉛鋅礦
在遙感圖像上發現有4個采礦點(圖4-52,圖4-53),但其分布均在艾撒鐵木爾斷裂所夾持的泥盆系灰岩塊體內,即以采礦場地分布推測該礦的延伸長度可達3.5~4km,寬0.5~1km,是一個有較好找礦前景的成礦遠景區。鑒於該礦已承包民采,地質礦產勘查工作不便系統展開。
圖4-52 從衛星圖片上發現鉛鋅礦采礦洞及礦堆
圖4-53 衛星圖像上顯示的鉛鋅礦采場
(2)卡蘭古鉛鋅礦
從礦床所在實地位置和遙感圖像解譯,確認賦礦地層為上泥盆統—下石炭統奇自拉夫組之下的中泥盆統克孜勒陶組碳酸鹽岩,而不是文獻資料中的石炭系。從構造地質角度,該礦處於近南北向吉汗艾格孜斷裂與北東向丘帕勒克斷裂的極點部位(圖4-54)。
2.銅礦
銅礦的產出受層位和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研究區南部的賽格孜干勒克銅礦可為代表。據衛星圖像,賽格孜干勒克銅礦所在地質環境為北西向伯日力克-賽格孜干勒克斷裂與近南北向達斯塔爾斷裂相交切的構造極點。在賦礦層位確定之後,斷裂信息是最重要的,遙感信息找礦是可行的。
3.煤礦
從衛星圖像可知,研究區煤礦的產出環境屬侏羅紀斷陷沉積盆地,產出層位有下-中侏羅統葉爾羌群下含煤層位和上含煤層位,分屬莎里塔什組(J1s)和楊葉組(J2y)兩個岩石地層單位。下含煤組產出地點在庫斯拉甫鄉葉爾羌河南北兩側(圖4-55),上含煤組在庫斯拉甫南巴什闊木什溝(圖4-56),衛片清楚顯示其層位在中-上侏羅統紫紅色-雜色(砂、礫岩)層之下,顯示葉爾羌群最上部含煤層。
圖4-54 卡蘭古鉛鋅礦區衛星圖像
圖4-55 庫斯拉甫葉爾羌河南岸採煤場
圖4-56 庫斯拉甫南巴什闊木什溝煤場
4.水力資源
葉爾羌河及主支流塔什庫爾干河雖為常年性河流,水力資源比較豐富,但水量變化較大。夏日裡冰雪消融和大雨導致山洪橫溢、泥沙石卷,春、秋日碧波清流。當地政府已著手於水力發電方面的資源開發,修建梯級發電站。恰爾隆河水量相對較小,開發程度相對較低。
I. 第四季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都學些什麼內容呢.
研究第四紀時期環境發展演變的科學,包括地殼運動、氣候變化、沉積環境、地層劃分與對比、生物演替等方面.與地質學、地貌學、氣候學、古地理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等學科聯系密切.
J. 地質解譯的准備工作
根據影像特徵能否正確建立區域性解譯標志是目視解譯的關鍵,也是貫穿遙感地質全過程的重點和難點。解譯標志的建立很難一次完成,要多次反復驗證、充實、總結提高才行。從一開始就應圍繞建立解譯標志這個核心問題進行遙感圖像解譯前的各項准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個問題。
1.明確任務
任務是解譯的目的和選擇遙感圖像、選用正確的解譯方法、制訂周密的工作計劃的出發點和依據,在確定任務之前必須要做調查研究,既要領會上級領導機關下達任務的戰略部署與意圖,又要了解工作區的地質條件、前人研究程度、基岩裸露情況、物化探等資料、工作區已有的遙感圖像類型及信息特徵等。明確任務是能否順利完成遙感圖像解譯的重要工作,也是解譯准備工作的前提,否則必將事倍功半,貽誤時間,造成浪費或返工。
2.選擇圖像
遙感圖像是開展遙感地質工作的物質基礎,圖像選擇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解譯工作的進度與質量。
圖像選擇的原則是:根據工作任務的性質、要求以及地質體的波譜特性等,選擇能提供較大信息量的遙感圖像。
在同一地區最好選擇不同比例尺、不同地面解析度、不同波譜解析度的圖像進行對比性解譯。小比例尺、中低解析度圖像可以其宏觀概略性和綜合性來展示全貌,大比例尺、高地面解析度圖像則可反映細節特徵,大小結合互為補充,使解譯全面深入。
遙感資料收集要根據遙感專題調査的任務和研究內容來選擇合適的航天或航空遙感數據。資料收集前應系統地了解各類遙感數據的波譜區間、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時間解析度等技術參數和地學特徵,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遙感數據提取地質要素信息,不同譜段遙感數據地學應用特點參見附表A。
1∶25萬遙感地質解譯,以空間解析度優於15m的多光譜遙感數據為主;1∶50000遙感地質解譯,以空間解析度優於5m的多光譜遙感數據為主;有特殊要求的遙感地質解譯,數據的空間解析度按照相應的技術標准確定。
一般情況下,用於遙感地質解譯數據的光譜區間在可見光至短波紅外波段,提取熱慣量大的地質體信息還應收集熱紅外波段數據;植被覆蓋區地質調査可補充雷達數據;遙感異常信息提取應使用合適的譜段數據,條件允許時收集高光譜數據。
遙感數據的時相,應根據專題調査的內容和工作地區地理環境來確定,同一地區用於融合處理的多平台通感數據的時相盡可能一致。一般情況下,南方無雪地區最佳數據時相為冬季,北方地區最佳時相為春季和秋季,終年積雪高山區最佳時相為夏季。
數據收集時應檢査數據的質量,雲、雪分布面積一般應小於圖面的5%(特殊情況下可放寬到10%,但不能覆蓋主要地物),圖像中的斑點雜訊、壞帶等應盡可能少。
綜上所述,地質解譯時,應盡量選用多波段、多時相、多種比例尺、多空間解析度、不同類型及多種功能圖像處理的遙感圖像,充分發揮遙感優勢,以求地質解譯的最佳效果。
3.遙感圖像處理軟體、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選擇
運用遙感圖像處理軟體、GIS軟體與目視解譯技術相結合,實現遙感圖像人機交互屏幕地質解譯,是當前遙感圖像地質解譯、編繪解譯地質圖的綜合解譯技術。
4.熟悉資料
在圖像解譯前應收集並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物化探資料、礦產普查與勘探資料,進行必要的地面踏勘,建立標准解譯標志剖面,了解區域地質特徵、自然地理、人類經濟活動及地方誌等資料,以避免解譯的盲目性,加快解譯速度,提高解譯質量。
收集與研究的資料應全而新。
(1)最新地形資料
索取1∶100萬、1∶50萬、1∶20萬、1∶5萬甚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圖、影像地圖、數字地形圖,以配合圖像解譯及成圖之用。
(2)地質資料
包括解譯區的地質構造、礦產、物化探、地貌、水文、地震、測試等方面的文、圖資料,以熟悉解譯區的地質背景,便於以後建立地方性典型解譯剖面,了解、驗證各種解譯標志的效果及所代表的地質屬性穩定程度,引起解譯標志變化的原因和規律。
(3)遙感圖像的技術參數
如成像季節、時間、成像遙感器、工作波段、經緯度、太陽高度角等,供正確應用圖像進行地質解譯時參考。
(4)其他資料
解譯區的自然地理、人文概況、歷史資料等往往是地質體影像特徵的外部影響因素和制訂計劃的依據。
在收集與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制訂解譯工作詳細計劃,以便按不同區段、不同專題來選用適宜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來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資料。
(5)圖像預處理
幾何校正、圖像分幅裁剪、圖像鑲嵌為提供區域性影像地質資料以分析區域地質構造特徵往往需要自己動手製作圖像鑲嵌圖或像片略圖等基礎圖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