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怎麼才能確定濕餡性地質

怎麼才能確定濕餡性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1 07:27:40

A. 中國濕陷性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

一、前言

中國濕陷性黃土就其工程地質性質而言,可分為高原濕陷性黃土和河谷濕陷性黃土兩類。前者分布於高原(或台塬高地),為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屬於風積成因;後者分布在河谷,為全新世沖積黃土。

二、高原濕陷性黃土

在黃土高原地帶,雖然工業建築較少,但民用建築、生土建築和窯洞建築卻很多,因此,對於高原濕陷性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進行試驗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現將有關資料敘述如下。

1.顆粒成分

顆粒成分是決定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的基本因素之一,特別是粘土成分。從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資料(表1)來看,高原濕陷性黃土的顆粒成分是有區域性變化的,粘土顆粒由西而東、由北而南逐漸增加。

表1 高原濕陷性黃土的顆粒成分

2.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是工程地質性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工程措施的直接指標。現從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資料(表2)來看,高原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也是有區域性變化的,如含水量和容重等存在由西而東、由北而南的變化趨勢。但某些指標,如孔隙比等差別不大。

表2 高原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

續表

3.濕陷特徵

濕陷性是黃土獨特的工程地質性質,是評價黃土地基的重要依據,隨著實際資料的積累,目前可獲得如下的認識。

1)在平面分布上,由表3中得知,高原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值是存在著明顯的區域性變化的,並且有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從大變小的趨勢。

表3 高原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

2)垂直剖面上,由表3和圖1中得知,相對濕陷系數值是隨深度增加而減小的,一般在近地表為最大,往下就反復地變小,至一定的深度時,濕陷性基本消失,而過渡到非濕陷性土層。這個消失的深度界限,是隨地區的不同而不同的,明顯地反映了區域性的差異。但總的看來,這個界限一般在10~16m的深度內。建立這個概念,對地基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高原區,黃土層的厚度很大,常達百米以上,過去曾有人認為,黃土層的厚度與濕陷層的厚度是等同的,現在看來,這是不正確的。

三、河谷濕陷性黃土

工業與民用建築廣泛坐落在黃土河谷平原地帶,這里是建築部門的研究重點,我們曾對分布在不同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重工業城市開始了調查和試驗工作,現簡述如下。

1.試驗場地的簡況

試驗場地地質地貌簡況示於表4。

表4 試驗場地的地質地貌簡況

續表

圖1 相對濕陷系數隨深度變化圖

1—太原;2—乾縣;3—蘭州

2.物質成分

(1)顆粒成分

顆粒成分所採取的分析方法是密度計法,其結果列於表5。

表5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顆粒成分

從表5中可以獲得這樣的認識,就大范圍而言,分布在河谷平原的濕陷性黃土,其粘土的含量與高原濕陷性黃土的分布規律一樣,存在著由西而東、由北而南逐漸增加的總趨勢。

(2)粘土礦物成分

從粘土礦物成分的分析資料(表6)來看,3個場地黃土的粘土礦物,主要都是伊利石,但其含量各地不同。這從粘土礦物的化學分析中也得到反映。

表6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粘土礦物成分

(3)化學成分

化學成分的分析結果及其特徵,可從表7中看出如下幾點:

1)化學成分在這3個場地是有差別的,尤其對黃土工程地質性質有重大影響的易溶鹽、中溶鹽和交換容量等有較大差別。

2)易溶鹽的含鹽量,以蘭州為最大,其次是西安,再次是太原,同時蘭州含有大量的易溶性的硫酸根離子,而西安和太原則含量微弱;再以介質溶液的pH 值來看,蘭州較西安和太原為小,故蘭州為硫酸鹽型的黃土,而西安和太原為碳酸鹽型的黃土。

3)中溶鹽(石膏)在蘭州的黃土中含量較多,而在西安和太原的黃土中就沒有。

表7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化學成分

3.物理力學性質

物理力學性質的特徵見表8、表9。

表8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

表9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力學性質

1)在物理指標中,含水量等存在著較大的區域性差異,且一般有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從小變大的趨勢。但孔隙比等,在某幾個地方又基本上是相似的。

2)在力學指標中,凝聚力、內摩擦角的區域性變化較小,但野外的形變模量變化范圍很大。

4.濕陷特徵

近些年來,對濕陷性的認識有了新的發展,除了相對濕陷系數這個指標外,還新添了濕陷起始壓力的指標。

(1)相對濕陷系數

1)在平面分布上:從表10中得知,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與高原上的濕陷性黃土一樣,也存在著區域性變化和一般的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從大變小的趨勢。

2)在垂直剖面上:由表10和圖2中得知,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與高原上的濕陷性黃土一樣也存在著隨深度增大而減小的規律。一般在地表為最大,往下就反復地變小,至一定深度時,濕陷性就要消失。濕陷性消失的深度是有區域特徵的,具有西深而東淺的變化趨勢,但總的看,它一般都消失在地表下10~15m的深度內。

表10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

圖2 相對濕陷系數隨深度變化圖

1—太原;2—蘭州;3—西安

(2)濕陷起始壓力

濕陷起始壓力,在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有實用意義的力學指標。從表11來看,它也存在著顯著的區域性特徵,並也有一般的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從小變大的趨勢。

表11 灌谷濕陷性黃土的濕陷起始壓力

四、幾點認識

1)高原濕陷性黃土和河谷濕陷性黃土,在不同地區內,其工程地質性質具有區域性的差異。且在區域性的基礎上,大致都存在著由西而東、由北而南的方向性變化趨勢。

2)高原濕陷性黃土和河谷濕陷性黃土,在同一地區內的工程地質性質是存在著類別上的差異的。

3)不同地區的高原濕陷性黃土和河谷濕陷性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是既存在類別上的差異,又存在區域上的差異的。

4)在區域性的差異上,河谷濕陷性黃土遠較高原濕陷性黃土的差異要大。這是由於前者的沉積環境遠比後者的沉積環境復雜。

5)我國濕陷性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是存在著方向性和地區性的變化特徵的,這是由於各地在黃土堆積時的古地理、古氣候、沉積環境、發育歷史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的不同所致。因此,在建築時,要區別對待,因地制宜。

6)在反映方向性和區域性的差異上,若簡單地以物理力學性質或以單一指標去了解,則這種內在的方向性或區域性規律就難於識別,只有把這種因素中的各個特徵指標聯系起來,作出綜合的工程地質性質的評價,才能把握其規律。因為黃土是自然作用的產物,它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物理力學性質,一定的物質成分和組織結構的自然體系;另一方面又是在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且在天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不斷改變的自然地質體。這種以黃土的形成、發展,以及相互聯系的全面觀點所揭露出的我國濕陷性黃土的區域性和方向性的規律,對於今後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劉東生,張宗祜.1962.中國的黃土.地質學報,42(1)

劉東生等.1965.中國的黃土堆積.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宗祜.1962.中國黃土類土濕陷性及滲透性基本特徵.中國地質,(12)

(本文原載:《中國第四紀研究》,1985年,第六卷,第二期,139~145頁)

B. 怎麼才能知道土壤的濕度

①重量法。取土樣烘乾,稱量其干土重和含水重加以計算。
②電阻法。使用電阻式專土壤濕度測定儀測定。根據土屬壤溶液的電導性與土壤水分含量的關系測定土壤濕度。
③負壓計法。使用負壓計測定。當未飽和土壤吸水力與器內的負壓力平衡時,壓力表所示的負壓力即為土壤吸水力,再據以求算土壤含水量。
④中子法。使用中子探測器加以測定。中子源放出的快中子在土壤中的慢化能力與土壤含水量有關,藉助事先標定,便可求出土壤含水量。
⑤遙感法。通過對低空或衛星紅外遙感圖象的判讀,確定較大范圍內地表的土壤濕度。

C.  地質災害類型及其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

一、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

受自然地理、地質環境條件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制約和影響,山西段地質災害類型較多,地域分布廣泛,災情較為嚴重。據調查發現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采空塌陷、黃土濕陷和潛蝕。此外,局部地段尚有地面沉降、地震液化、地裂縫、煤層自燃和瓦斯爆炸。

(一)滑坡

評估區共發現33處滑坡,其中岩體滑坡7處,土體滑坡26處。大型的3處,中型的18處,小型的12處。滑體規模:小者僅4400m3,大者達600萬m3,一般在20~180萬m3之間。多分布於黃土丘陵和碎屑岩分布區的河谷兩側。其中和管線有關的有7處。

(二)崩塌

評估區共調查崩塌45處,其中規模在5000m3以上的有11處,規模在500~5000m3的有18處,規模小於500m3的有16處,均屬小型崩塌。崩塌分兩類:岩體崩塌多發生於碎屑岩地層,部分為碳酸鹽地層,分布於臨汾盆地以東;土體崩塌主要分布於永和、隰縣境內的黃土地區。降雨、采礦、築路、邊坡開挖等是導致崩塌發生的原因。

(三)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分布於浮山、沁水、陽城、澤州段。本次調查共發現15處,均屬低易發泥石流。其中對管線有影響的泥石流溝14條,影響較大的有10條。根據其物質含量可分為三類:泥石(渣)流共7處,分布於沁水、陽城段;水石流共6處,分布於沁水與浮山交界的大尖山、山交林場;泥流分布於永和、浮山等黃土丘陵區。

(四)采空塌陷、地裂縫

管線穿越河東煤田、沁水煤田。在蒲縣北寺鄉、臨汾堯都鎮、土門鎮山西組2#、太原組10#煤穩定可采;在浮山縣東腰鄉太原組9#、10#煤穩定可采;在陽城、澤州縣山西組3#、太原組15#煤穩定可采、9#煤局部穩定可采。本次調查煤礦159個,其中蒲縣11個,臨汾38個,浮山2個,陽城53個,澤州55個,年產量一般在10萬噸以下。共調查53座非煤礦,集中於陽城段;以開采硫鐵礦、鐵礦為主,露天開采礦區總面積20.57km2

1.采空區基本情況

管線在山西段共經過煤礦密集分布區4段,總長83.574km。經過煤礦采空區長24.77km,占煤礦分布區總長的29.6%。其中:

蒲縣—臨汾段(EC118—ED073)采深2#煤80~130m、10#煤180m,采厚2#、10#煤分別為1~2.5m、3.5~8.5m。管線壓煤(煤礦密集區)34.183km,其中采空區長10.255km。

表10—6山西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劃分表

圖10-3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山西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區圖

1.復雜;2.中等;3.簡單;4.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區界線;5.地貌分區界線;6.地質界線;7.輸氣管線

浮山段(EF043—EF056)采深達300~400m,9#、10#合並開采總厚6m,深厚比50~67。此段共兩個煤礦,礦區面積8.0km2,采空區面積4.02km2。管線壓煤4.007km,其中采空區0.9km。

陽城段(EH039——EH115+2)采深一般20~210m,在芹池—蒿峪段(EH039—EH079),采深達116.06~237.72m,沿管線前進方向逐漸變淺,采厚達5m左右,均采3#煤。管線壓煤長27.00km,其中采空區長8.1km。

澤州段(EJ002—EJ058),采深達60~150m,以采太原組底部15#煤為主,采厚達2.2m。管線壓煤長18.384km,其中采空區長5.515km。

2.采空塌陷

分布於浮山和陽城境內,管線段共發現塌陷坑19處,塌陷形狀為橢圓形、五邊形、梯形、圓形、長條形等,塌陷形式以塌陷坑、塌陷槽、波狀起伏居多。塌陷面積小者僅0.3×104m2,大者達105×104m2,一般5×104~20×104m2,塌陷深1~5m。

3.采空地裂縫

本次工作共發現地裂縫31處,其中臨汾2處,浮山4處,陽城22處,澤州3處。地裂縫一般與塌陷相伴隨,長度一般在200m以內,最長的上會慶地裂縫(L29)達1km,裂縫寬0.01~0.8m,最寬達1.1m,可見深小於7m。地裂縫地表形態呈直線型、鋸齒狀形、折線形等。

(五)黃土濕陷

管線共經過濕陷性黃土段107.178km,占管線總長的近1/3,其中臨汾盆地以西長71.43km,濕陷系數一般0.014~0.052,最高達0.123;臨汾盆地東部的浮山段長27.7018km,濕陷系數為0.0445~0.0942,最高達0.1446,為本區最為強烈的地段;澤州段周村一帶,管線跨越黃土濕陷區長8.037km,濕陷系數達0.023~0.1008。濕陷深度均小於15m。

(六)地面沉降

臨汾段(ED088—ED103)為地面沉降區,沉降中心位於臨汾城西汾河河床、河漫灘及一級階地,累積最大沉降量24cm。沉降經歷三個階段:1978年前為形成階段,沉降速率僅為6mm/a;1978~1986年為發展階段,沉降速率達到30mm/a;1986年以後,為緩慢變形階段,沉降速率為10mm/a。

(七)地震液化

臨汾盆地、汾河河床、河漫灘及一級階地(ED089—ED103段)地下水位埋深0.7~2.6m,地表0~15m深度內為中、細、粉砂,其間夾有粉土、粉質粘土層。砂土、粉質粘土標准貫入擊數2~26,臨界擊數9.8~21.1,液化指數11.4~32.5,為可液化地段。

(八)地裂縫

分布於臨汾段ED103左45°1750m處的北郊梁村附近,發育於汾河東岸二級階地後緣,單條裂縫走向NE74°,長度40~60m,地表可見寬為6~20cm,最寬達40cm。

該區地裂縫最早發現於1979年,至1987年斷續出現,1988~1993年,發展較快。

(九)瓦斯爆炸和煤層自燃

陽城、澤州段為高瓦斯或超級瓦斯區,瓦斯含量最高達60~159.5m3/(t?d),一般為9~19.34m3/(t?d),歷史上曾多次發生瓦斯爆炸事故。

煤層自然發生於澤州段犁川一帶的3#煤層,其自燃形式沿已有採煤塌陷坑和裂縫噴冒蒸氣。

地質災害分布特徵如圖10-4所示。

圖10-4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山西段地質災害類型分布圖

1.采空塌陷、地裂逢災害為主區;2.崩塌、滑坡災害為主區;3.地震液化、地面沉降災害區;4.黃土濕陷災害為主區;5.輸氣管線;6.壓氣站、清管站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一)滑坡

1.岩體滑坡

此類滑坡評估區分布7處,集中於沁水、陽城段,滑體岩性為C+P泥岩夾砂岩、泥岩互層。規模最大近600萬m3(H16),最小僅400m3(H3),一般14.4萬~300萬m3

距輸氣管線較近的有上孔滑坡(H15)、上黃岩滑坡(H4)和楊窩滑坡(H3),距離分別為1000m、250m、20m。

(1)上孔滑坡(H15

滑體岩性為C3厚層砂岩夾泥頁岩,壁高1~2m,滑床呈弧形,初現日期為1998年秋,累計滑動水平距離在20m左右,滑體中部剪切裂縫較發育,裂縫走向3000,與主滑方向斜交,單裂縫近直立,深30cm,寬20~50cm,長30~50cm,此類裂縫共見10條。滑體長80m,寬120m,厚約25m,體積達24萬m3。目前尚未穩定,其原因是後壁築路,邊坡排水不暢引起。滑坡造成數根電桿毀壞。公路50m段多處出現裂縫,蘆葦河30m擋土牆毀壞。目前滑坡舌已伸入至河床15m(圖10-5),對管線影響較大。

圖10-5上孔村西南200m滑坡(H15剖面圖)

1.砂岩;2.頁岩;3.泥岩;4.砂卵石;5.坡堆積體;6.張裂縫;7.滑移面及下滑方向

(2)上黃岩滑坡(H4

滑體岩性為P2s泥頁岩夾砂岩,後壁高達20m,可見醉漢林等標志物。主滑方向300,下滑垂距近20m,滑面呈上陡下緩的弧形。滑體長60m,寬300m,厚24m,體積近36萬m3,為一中型滑坡。現基本穩定,對管線影響小。

(3)楊窩滑坡(H3

規模小,長10m,寬20m,厚2m,體積僅400m3,主滑方向2700,坡角25°,因修路開挖所致。

2.土體滑坡

土體滑坡有26處,規模一般2萬~60萬m3,最大達180萬m3(H6)。對管線影響較大的有蒿峪村西滑坡(H11)、杜老凹滑坡(H1)、老炭窯滑坡(H2),和H24、H30、H31滑坡,北音滑坡(H16)是碎屑岩地區人為影響下形成滑坡災害經治理又復發的大型滑坡。

(1)蒿峪村西滑坡(H11

距管線約100m,從滑舌前通過。岩性為新近系粘土,滑床為山西組泥岩、頁岩,滑面傾向800,傾角15°,埋深3m,初現日期為1995年8月,當時日最大降雨量為48.7mm,時最大降雨量達30.6mm。土體下滑長100m,寬80m,厚2~3m,體積達2.4萬m3。曾造成侯月鐵路路基毀壞。

(2)杜老凹滑坡(H1

管線縱穿滑體(圖10-6),由河流切割坡腳形成臨空面,上覆土(Q3)在降雨作用下,沿Q2粉質粘土頂面滑動。滑坡長50m,寬80m,厚5m,體積近2.0萬m3,目前尚未穩定。已造成農田毀壞。

圖10-6杜老凹村西250m滑坡(H1)剖面

(3)老炭窯滑坡(H2

管線縱穿滑體。滑坡長30m,寬20m,厚5m,體積僅0.3萬m3。形成原因同H1滑坡。

(4)H24、H30、H31滑坡

均發生於蒲縣段,滑體岩性為Q3黃土,滑坡長100~450m,寬80~650m,厚10~30m,規模29.25萬~48萬m3。由河流切割坡腳,降雨作用形成。H24滑坡不穩定,H30、H31已基本穩定。

(5)北音滑坡(H16

滑坡前後緣相對高差55m,滑體岩性為C3泥頁岩夾砂岩、灰岩,岩層產狀50°∠7°,滑面傾向300,傾角150,滑坡長400m,寬500m,厚30m,體積600萬m3,為一大型古滑坡,已處於穩定狀態。1997年晉陽高速公路施工,挖方後形成新的臨空面,滑坡復活,致使滑體中上部的北音村部分房屋和一座學校開裂,同時造成高速路路面毀壞(圖10-7)。有關部門在滑體前緣施工5根抗滑樁,樁徑1.5~2m,然而,由於抗滑力設計過小,坡體未能達到穩定狀態,1999年雨季過後,滑坡又兩次下滑,造成更大規模的交通阻塞和房屋破壞。

圖10-7北音滑坡(H16)剖面

1.灰岩;2.砂岩;3.頁岩;4.泥岩;5.滑移面及下滑方向;6.房屋裂縫

3.滑坡危害

滑坡已造成評估區1890間房屋開裂,一座學校開裂後被迫搬遷,310畝耕地毀壞,鐵路、公路4段總長約200m路面受損,一處泉水乾涸,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千萬元。

(二)崩塌

土體崩塌主要分布於永和、隰縣境內,共11處,對管線構成威脅的有3處。崩塌規模最大7.5萬m3,一般0.36萬~4.5萬m3,此類崩塌分布於河溝兩側,均由Q3黃土構成。

岩體崩塌發育於浮山、沁水、陽城、澤州段。崩塌規模都小於1萬m3,共34處,對管線構成威脅的有19處。崩塌發生於O1+2、C+P地層,其中C+P碎屑岩地層最發育。

(三)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1.泥石流和洪水沖蝕特徵

評估區共調查泥石流溝15處,其中有10處對管線危害大(N1、N2、N4、N7、N9、N10、N11、N12、N13、N14),將其分為泥石(渣)流、水石流、泥流三類。

(1)泥石(渣)流

分布於陽城、沁水段,共7處。開礦棄渣堆積於溝谷中,體積達1350萬~5000萬m3。此類溝谷一般長2.5~3km,寬10~20m,最寬100~200m,深20~50m。河溝縱坡坡降22.6‰~35‰。流域面積3.45~11.1km2,楊河河谷流域面積最大達310.73km2,溝谷形態呈直線型居多,流通條件較好,一次性沖出量500~5000m3。堆積區扇形長100m,寬10~30m,厚3~5m。

(2)水石流(洪水沖蝕)

評估區共調查6處,主要分布於沁水與浮山交界處的大尖山林場、山交林場。植被發育,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土壤侵蝕模數200~500t/(km2?a),水土流失弱,暴發洪水後,實際只形成洪水沖蝕災害。

水石流物源為溝兩側崩塌形成的砂岩、泥岩碎塊,粒徑一般10~30cm,最大達100cm。溝長2~40km,寬10~200m,窄處僅2~3m,深30~80m,流域面積一般2.75~16.9km2,大者達133.13~208.43km2。河溝縱坡坡降一般14.4‰~23.5‰。堆積區扇形面積達200~300m2

(3)泥流

山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沖溝中堆積的黃土在暴雨季節洪水常為泥流狀態。水土流失在臨汾盆地以東和以西程度不同。

重度區〔土壤侵蝕模數5000~10000t/(km2·a)〕,分布於永和、浮山縣的黃土台塬和黃土丘陵區,溝谷發育,溝深達50~200m,溝谷發育密度2~3條/km2,植被稀少。本區共調查2處,河谷形態呈「V」字形,長15~25km,寬10~50m,深50~200m,縱坡坡降27.3‰~37.4‰,流域面積31.8~68.75km2

中度區〔土壤侵蝕模數500~5000t/(km2·a),分布於呂梁山東側至臨汾盆地以及陽城芹池—北留段,此段以丘陵和低山為主,溝谷多出露石炭、二疊系、三疊系碎屑岩,溝谷發育中等,植被少,土壤侵蝕以重力、溝蝕為主。

輕度區〔200~500t/(km2·a)〕,分布於臨汾盆地、東要—方山、李寨—斑鳩嶺段,表層植被發育,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以溝蝕和重力侵蝕為主。

2.泥石流災害

僅沁水小嶺上村,在20世紀70年代,楊河發生的泥石流災害,曾造成附近1000畝耕地,約20間房屋、1條道路毀壞,直接經濟損失達上百萬元。

(四)采空塌陷

蒲縣—臨汾段(浮山段例外)、陽城段、澤州段深厚比多小於30,屬不穩定地段。現狀條件下,煤礦采空後,會對管線構成重大危害。評估區共調查采空塌陷25處,而與管線相交或距管線較近的塌陷有T1、T3、T4

T1塌陷:分布於浮山縣後交煤礦(EF038——EF054)。塌陷與地裂縫相伴隨,塌陷長100m,寬30m,深6m,面積達0.3×104m2,地表形態為橢圓形。塌陷由煤礦采空後,頂板冒落,岩體發生變形所引起(圖10-8),與管線相交,危害較大。

圖10-8浮山縣老炭窯東采空塌陷(T1)剖面圖

1.粉土;2.粘土;3.砂岩;4.泥岩;5.煤(9#、10#);6.冒落體

T3塌陷:分布於陽城柏山煤礦,距管線約300m,塌陷長110m,寬50m,深達5m,面積為6×104m2,形態呈多邊形,未穩定,對管線有影響。

T4塌陷:分布陽城柏山煤礦,距管線約600m,塌陷面積30×104m2,形態呈五邊形,未穩定,對管線有影響。

塌陷已造成評估區3024畝耕地、2580間房屋破壞,一座學校搬遷,10多眼泉水斷流,24口水井乾枯,經濟損失嚴重。

浮山段塌陷地裂縫位於後交煤礦,可見3條,其地裂縫分別與管線垂直、平行、斜交(圖10-9),裂縫長60~150m,寬0.1~1.2m,可見深2~6m,形態呈直線形或鋸齒狀形,未穩定,對管線危害較大。

陽城段距管線較近的地裂縫4條,約400~900m,裂縫長30~130m,寬0.02~0.3m,地表形態呈折線,由采3#煤引起。未穩定,對管線有影響。

澤州段距管線最近的塌陷地裂縫分布於八良掌一帶,(EJ055—EJ057),與管線平行,距管線20m,陽城段距管線較近的地裂縫4條,約400~900m,裂縫長30~130m,寬0.02~0.3m,裂縫長100m,寬0.02~0.03m,可見深0.1~0.15m,走向290°,分布形態呈鋸齒形狀,由采15#煤引起,採煤深30m,巷道寬6~9m,未穩定,對管線危害大。

圖10-9後交煤礦采空塌陷地裂縫分布圖

1.采空塌陷及編號;2.地裂縫及編號;3.礦界;4.公路;5.輸氣管線

塌陷地裂縫已造成區內1995間房屋開裂,1300畝耕地荒蕪,約200戶居民搬遷。

(五)黃土濕陷

永和、蒲縣、隰縣、浮山、澤州段,總長108.437km,廣泛分布午城、離石、馬蘭三類黃土。其中表部的馬蘭黃土大多具濕陷性。馬蘭黃土按成因不同,可分為風坡積、洪坡積兩類。

(1)風坡積馬蘭黃土

岩性為淡黃色、灰黃色粉土,具大孔隙,結構疏鬆,質地均勻,無層理,垂直節理發育,夾有古土壤層及鈣質結核層。臨汾盆地以西天然含水量(w)10.8%~25.1%,天然隙比(e)0.692~1.254,且多數達到1.0以上,飽和度(Sr)24.7~91%,屬稍密,稍濕—濕;濕陷系數(δ)0.29~0.1279,自重濕陷系數(δz)0.014~0.052,屬中等—強濕陷性土,濕陷深度一般介於8.0~15m之間。

臨汾東部的浮山段天然含水量(w)6.3%~20.5%,天然隙比(e)0.697~1.207,飽和度(Sr)18.3%~51%,屬稍密、稍濕—濕粉土;濕陷系數(δ)0.0445~0.125,自重濕陷系數(δz)0.024~0.094,屬中—強濕陷性土。濕陷深度最大達15m。

澤州周村一帶天然含水量(w)12.7%~28%,天然隙比(e)0.7~1.43,飽和度(Sr)39.2%~88.3%,中密—稍密,稍濕—濕粉土;濕陷系數(δ)0.029~0.1008,自重濕陷系數(δz)0.0176~0.052,濕陷深度達9~10m,屬中—強濕陷性土。

(2)洪坡積馬蘭黃土

岩性為灰黃色、淺黃色粉土,略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含鈣質結核層,具交錯層理。厚5~25m。天然含水量(w)14.8%~20.5%,干容重(γ)12.2~14.9kN/m3,天然隙比(e)1.106~1.207,飽和度(Sr)31%~41.3%,屬稍密、稍濕、高壓縮性土;濕陷系數(δ)0.0478~0.0942,自重濕陷系數(δz)0.024~0.0634,屬中等濕陷性土。濕陷深度5.0~9.0m。

本區黃土的主要特點是:臨汾盆地以西,黃土濕陷性較強,最大濕陷深度可達15m,臨汾盆地以東,以浮山段濕陷性最強,往東逐漸減弱,濕陷深度可達9.1~15m。黃土濕陷已對當地民房、農田和水利設施等造成破壞,它同樣可對輸氣管線構成危害。

(六)地面沉降

臨汾市地面沉降與地下水超采形成的降落漏斗關系密切,地下水分中層和深層兩層開采,其中中層為主要開采層。目前有墳上、翟村、城區、城北(梁村、屯裡一帶)4個水源地。開采始於1976年,1978年已在城區范圍形成降落漏斗,中心水頭降10m左右。1986年,形成了一個NE—SW向展布,波及面積超過50km2的橢圓形降落漏斗,其中心位於下康、屯裡一帶,中心水位較1978年下降30m,年降幅近4m。1986年以後,水位降幅趨緩,年平均降幅3m左右。目前,漏斗中心最大降深已達80m。

深層水開采量不大。自1986年起,以屯裡為中心形成降落漏斗,分布與中層水降落漏斗一致。目前,該降落漏斗中心最大降深達50m。

臨汾地面沉降中心累計沉降量為24cm,目前年沉降速率為10mm/a,兩者均屬輕微沉降。現狀條件下不會對輸氣管線造成破壞。

(七)地震液化

公元865年、1695年臨汾(

級)地震,地裂涌沙就有記載。2000年11月臨汾自來水公司進行輸水管跨越汾河工程中,在堯都北蘆村發生砂土液化,對工程影響很大。為查清此原因,在北蘆村(汾河河床及河漫灘)共布勘探孔16個,總進尺274m,取土樣90件,進行標准貫入試驗85次,認為8度地震烈度下存在地震液化,液化等級為Ⅲ—Ⅱ級(嚴重—中等)。另據中國地震局勘測,基本和上述結論吻合,確定汾河河床、河漫灘、一級階地為易液化場地。

所以,臨汾段ED089—ED103共計4023m為地震液化段,液化等級為Ⅲ—Ⅱ級(嚴重—中等)。在8度地震烈度條件下,地震液化會對輸氣管線造成破壞。

(八)地裂縫

臨汾段ED103左45°1750m(堯都北郊梁村附近)汾河東岸二級階地後緣存在地裂縫,呈NE74°方向延伸。單條裂縫可見長度:村南60m,村東40m;寬度一般為6~20cm,最寬處達40cm。成因為構造和抽汲地下水引發的地面沉降引起,對管線影響小。

(九)瓦斯爆炸和煤層自燃

臨汾—蒲縣段、浮山段瓦斯含量較低,僅0.02m3/(t·d),屬一級低瓦斯區;陽城段瓦斯成分中含CH4、CO2和NO2,瓦斯含量達13~21m3/(t·d),最高永安煤礦達60~159.5m3/(t·d),為三級至超級高瓦斯區;澤州段瓦斯含量達19.34m3/(t·d),屬超級瓦斯區。

瓦斯爆炸發生於陽城—澤州段,1975年7月,陽城縣永安煤礦發生瓦斯爆炸,造成10餘人死亡;1998年澤州川底煤礦發生瓦斯爆炸造成7人死亡。

煤層自燃出現於澤州境內的犁川一帶,燃燒煤層均為3#煤,自燃後沿裂縫向外噴冒蒸氣和濃煙,將直徑為0.3m的大樹逐漸熏死。

評估區未發生瓦斯爆炸和煤層自燃現象,但應注意此兩種災害對管線的危害。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滑坡

1.對管線有影響的H1、H2等滑坡進行穩定性驗算

按總應力法計算,結果(表10-7)表明:H1、H2、H3屬不穩定滑坡,H4屬基本穩定滑坡,H12、H24屬穩定滑坡。因此,對於H1、H2、H3滑坡在施工時應採取避讓或防治措施。

表10-7滑坡穩定性計算成果表

2.H27滑坡穩定性驗算

H27滑坡位於蒲縣鹿場西南側(EC047150°900m)。為一順紅粘土層面滑動的古滑坡,主滑方向30°左右,與管線最近處250m。採用傳遞推力法計算(表10-8),穩定性系數為2.352,天然狀態下,屬穩定滑坡,但應注意采空塌陷誘發對滑坡的影響。

表10-8滑坡穩定性計算表

現象綜合分析,管線大部分滑坡已基本穩定,但採煤觸發老滑坡復活,同時產生一些新的滑坡現象仍然存在。因此,滑坡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屬中等。

(二)崩塌

管線經過區已發生的黃土類崩塌11處,碎屑岩類崩塌28處,灰岩類崩塌6處。崩塌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因此,管線經過的崩塌易發區,今後還將不斷發生。崩塌規模雖小,影響范圍也有限,但在管線施工時將會造成危害,尤其與管線相交的崩塌,會在施工觸發時再次發生,造成人身傷害事故和砸毀施工設備,應予以關注。

(三)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按50年一遇最大日降水量:浮山為89.2mm,沁水為108.1mm,陽城為168.3mm,澤州為129.7mm。由公式Q=P·S計算的最大洪水量列入表10-9。

表10-9泥石流預測評估統計表

沁水—澤州段溝谷排放煤矸石、鐵礦渣量大。管線經過N7、N8、N9、N10、N11、N12、N14泥石流堆積區,其危害性中等;在N3、N5、N15泥石流溝中埋設,其危害性小—中等;在N1、N2、N4、N6、N13泥石流的形成區跨越泥石流溝,其危害性相對較小。預測該區泥石流危害性中等。

(四)采空塌陷

管線穿越煤礦分布區共4段,總長約83.574km。除浮山、陽城、澤州的部分地段出現塌陷、地裂縫外,其他地段並未出現,這是因為:①地下采空後,由於開采寬度小,回採率低,頂板尚未冒落;②采空區有較穩定的頂板,其頂板能支撐上覆岩體的壓力;③采空區頂板已冒落,但未影響到地表;④采寬區頂板處於暫時的靜平衡狀態,一旦失衡,塌陷、地裂縫會順勢發生。

據計算預測煤礦采空後的地表最大變形值列於表10-10中。

表10-10地表變形計算統計表

蒲縣—臨汾段:煤礦開采歷史一般在10~40餘年,目前部分煤礦已閉坑,採用工程地質比擬法和概率統計法預測,2015~2020年最大下沉量將達到3.4~4.2m,下沉0.5m以上的塌陷面積將達到2.518~4.368km2。塌陷區位於管線下部,對管線危害極大。

浮山段:主要穿越後交煤礦,按開采深度300~400m,水平移動角68°預測,2015~2020年,最大下沉量將達到4.5m左右,塌陷面積將由現在的0.003km2擴大到0.1~0.15km2,其危險性大。

陽城段:該段是晉城市重要的無煙煤生產基地,隨著晉城市煤炭開發戰略的向西轉移,未來該段將成為晉城市主要開采區之一。因此,以主采3#煤,采深20~250m觀測,2015~2020年,此段最大下沉量將達到5m,塌陷面積也將由現在的3.84km2,擴大到6.58~8.21km2,對管線危害大。

澤州段:本段主采15#煤,目前大部分煤礦已閉坑。因此,未來該段煤炭開采趨緩。按工程地質類比法預測,未來20年地面下沉量將達到1.55m,下沉0.5m以上的塌陷面積最大將達到1.15~1.582km2,管線位於塌陷區內,對管線危害大。

值得提出的是:沁水九疙垛嶺—陽城芹池段(樁號EG044—EH039),分布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由於埋藏深、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一直未得到開采。列入晉城礦務局後備開采基地,預計2010~2020年得以實施。預測煤層開采後,會產生塌陷、地裂縫,對管線危害大。

(五)黃土濕陷

臨汾盆地以西黃土濕陷總長度71.43km。其中:

EA151—EA180段,濕陷系數為0.03~0.091,濕陷總量達26.06cm;

EB005—EB069段,濕陷系數為0.03~0.095,濕陷總量為31.99cm;

ED104—EA121段,濕陷系數為0.03~0.123,濕陷總量為45.14cm,均屬Ⅱ級自重濕陷性黃土。

臨汾盆地以東黃土濕陷長度35.74km。其中:

EF001—EF022+1段屬Ⅱ級自重濕陷性黃土;

EF022+1—EF029段為Ⅲ級自重濕陷性黃土;

EF029——EF073段屬Ⅱ級自重濕陷性黃土;

EH115+2—EJ002段,屬Ⅱ級非自重濕陷性黃土。

綜合上述,本區黃土屬中等—強濕陷性。管道埋設後,遇降雨積水入滲時,基礎會產生濕陷,影響管線的穩定性,預測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六)地面沉降

臨汾盆地(ED085—ED103)段地面沉降速率目前為10mm/a,若按50年預測,最大可達500mm,本段對管線的破壞是在山區和盆地東西兩側的交接部位,差異性上下錯動對管線有剪切作用。預測地面沉降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七)地震液化

臨汾盆地(ED089—ED103)段汾河河床、河漫灘及一級階地的地震液化在管道開挖在地下水位以下遇到砂土時,管道邊坡會出現塌方,如降低地下水位時會出現涌砂。並且在Ⅶ度地震條件下,該段會產生地震液化。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為中等—大。

(八)地裂縫

臨汾梁村(ED103左45°1750m)地裂縫,屬臨汾眾多地裂縫中的一處。位於地面沉降邊緣拉張區內。隨著地下水的持續開采,地裂縫活動會加劇,鵝舍、龍祠、高堆地裂縫(距管線非常遠)有可能被激活,同時在地貌單元交接部位、高陡坎等位置有可能引發新的地裂縫。這些新產生的地裂縫對管線潛在的威脅較大。

該段現有地裂縫及預測新產生地裂縫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屬輕微—中等級別。

(九)瓦斯爆炸和煤層自燃

陽城、晉城諸多煤礦屬高瓦斯區。由於本區小煤礦眾多,互相越界開采時有出現,預測今後煤礦瓦斯爆炸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煤層自燃在晉城市下河以及評估區犁川一帶曾有發生。管線經過區煤層厚度、煤質可燃性與晉城下河、犁川一帶的煤層相同。煤層自燃的結果是將保安煤柱破壞,從而造成地面裂縫和塌陷,火焰從裂縫上升至地表,危及管道,管線輸氣為可燃物,地面塌陷和火焰的共同作用將對管道產生危害。預測此兩種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D. 地質與水文資料的獲取方式有哪些

一、地質與水文資料的獲取方式:
1、去當地的水文局咨詢獲取,一般這種方式不是得到最新的數據;

2、採用堪探。物探、化探、遙感。、地震波。、電測。、實地調查、類比等手段來獲取最新的數據。
二、地質與水文資料的內容:
(一)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⒈土的物理性質指標
常用的土的物理性質指標主要有:顆粒組成、比重(Gs)、濕密度(ρ)、干密度(ρd)、含水率(ω)、界限含水率(塑限含水率ωP、液限含水率ωL)、孔隙率n、有效孔隙率ne、飽和度Sr、不均勻系數Cu等。這些均為堤防安全復核計算和除險加固設計時可能用到的資料。
⒉土的力學性質指標
常用的土的力學性質指標主要有:滲透系數(k)、抗滲強度、抗剪強度指標(凝聚力c、內摩擦角Ф)、壓縮系數等。這些指標主要用於滲流及滲透穩定計算、抗滑穩定分析與沉降計算中。
(二)土的水理性質及水質分析
對黃土和分散性粘土應了解其濕陷特性、崩解和濕化特性等。這些特性對工程有重要意義。
水質分析的目的主要是為灌漿材料、防滲牆材料以及減壓井的防化學淤堵設計提供資料。
(三)堤防的工程及水文地質剖面
堤防的工程及水文地質剖面是進行堤防安全復核和除險加固設計所必需的資料,應根據工程及水文地質勘察資料並經概化後得到。主要包括堤身和堤基的土層分布、分層厚度,地下水的分布、運動規律及邊界條件等,加上通過試驗得到的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就構成了完整的工程及水文地質剖面圖。

E. 簡述濕陷性黃土的基本工程地質性質

陷性黃土是一復種特殊性質制的土,其土質較均勻、結構疏鬆、孔隙發育。在未受水浸濕時,一般強度較高,壓縮性較小。當在一定壓力下受水浸濕,土結構會迅速破壞,產生較大附加下沉,強度迅速降低。故在濕陷性黃土場地上進行建設,應根據建築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間對不均勻沉降限制的嚴格程度,採取以地基處理為主的綜合措施,防止地基濕陷對建築產生危害

F. 餃子餡太濕怎麼補救

有很多人其實根本就不太懂得該如何去製作餃子餡的,做出來的餃子餡在煮完之後就會出水的,這樣的話就不是那麼好吃的,會直接影響到本身的餃子餡口感問題的,所以說最好還是要特別的注意不要加太多的水,如果是水太多的話不光是會導致餃子餡出水,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在煮餃子的時候發現有粘連的現象,人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方法

1、首先將水煮沸,

2、將餃子(一種食品)倒入水中,注意不要過多,容易粘連。

3、攪動熱水,讓餃子移動起來不要粘在鍋底。

4、蓋上鍋蓋,等餃子飄起來就可以吃了。

煮餃子不粘三法

一、和餃子面時,每500克面加1個雞蛋,可使蛋白質含量增多,煮時,蛋白質收縮凝固,餃子皮變得結實,不易粘連。

二、水燒開後加入少量食鹽,待鹽溶解後再下餃子,直到煮熟,不用點水,不用翻動。水開時既不外溢,也不粘鍋或連皮。

三、餃子煮熟後,先用笊籬把餃子撈入溫開水中浸一下,再裝盤,就不會粘在一起了。

怎樣煮餃子才不會破

吃餃子容易、煮餃子難。如何掌握火候,怎樣煮餃子才不會破呢?相信您聽了以下我們向您介紹的幾招妙法,您的憂慮就會一掃而空。

第一招:民間關於煮餃子有幾句俗話:「煮餃子先煮皮,後煮餡」,「蓋鍋蓋煮餡,敝鍋蓋煮皮」。這幾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大家知道水的沸點是100℃,把露出水面的餃子皮「蒸」破而餡卻還不熟,並且湯色渾濁不清。若是敝開鍋蓋煮,蒸氣會很快散失,水溫只能保存網路左右,餃子隨滾水不停地攪動,均勻地傳遞著熱量;等餃子皮熟了,再蓋鍋蓋煮餡,蒸氣和沸水能很快將熱量傳遞給餡,不用多久餃子餡就煮熟了。採用該方法煮出的餃子,皮不容易破,湯色也清,餃子既不粘,又好吃。

第二招:水燒開後放進適量的鹽,待鹽溶解後,把餃子下到鍋里,再蓋上鍋蓋,不用翻動,不用點涼水,直到煮熟。這樣煮出的餃子,不粘皮,不沾鍋,剩在鍋中的餃子也不會發生粘連。

第三招:在煮餃子水燒開之前,先放入一些大蔥尖,水開後再下餃子,這樣煮出的餃子不易破此,也不會粘連。

第四招:為防止餃子粘鍋,和面時可加1個雞蛋。另外,如果想讓肉餡熟得快些,可以在水裡加些醋。

注意:由於地區海拔不同,可能造成水溫不夠。等煮的時候水沸騰了再加些涼水多次沸騰後就煮透了

G. 放射性勘探方法尋找固體礦產的地質依據

固體礦產有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金屬礦可分為①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釩、鈦、鎳、鈷、鎢、鉬等。②有色金屬礦產:銅、鉛、鋅、錫、鉍、銻、汞、鋁、鎂等。③放射性礦產:鈾、釷礦。④貴金屬及稀有金屬礦產:金、銀、鈮、鉭等。非金屬礦產有:硼、磷、螢石、鉀鹽、重晶石等。

天然放射性勘查方法用於尋找的固體礦產,除放射性礦床鈾、釷外,還有許多與鈾、釷、鉀有著共生關系的礦床,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固定的共生關系、經常的共生關系和偶然的共生關系。

屬於固定的共生關系的,有成因上與鹼性岩和碳酸鹽岩有關的稀有礦產和鈉長石礦床,以及含獨居石和鋯石的鈦鐵礦。這些礦產的內部含有可觀的放射性元素,這些放射性元素與礦產元素富集是同時期形成的。對於這些礦產,放射性方法就像普查鈾、釷礦床那樣重要。

經常共生關系的比較多見,如沉積釩礦、鉬礦、磷礦、煤、可燃頁岩、含稀有金屬偉晶岩、古老的含金礫岩等。這些礦產礦石中摻有放射性元素的數量往往不固定。對於這一類礦產,放射性方法不一定是最主要的找礦方法,但它是重要的輔助手段。

偶然共生關系的礦產,如銅、錫、多金屬礦和內生的鉬、鎢礦等礦產的找礦中,放射性方法只是一般輔助手段。

用X熒光方法勘探金屬礦床,幾乎可以勘查從有色金屬礦、貴金屬礦、稀有金屬礦到放射性金屬礦。元素的原子序數從S~U的金屬元素,尤其在多金屬勘查中具有快速、准確、經濟等優勢。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對於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勘探都有一定的應用,尤其在通過中子測氟,尋找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得到較成功的實例。

從放射性測量應用的角度來分析,這些金屬元素具有以下特點:

1)自然界中,非放射性金屬元素大多數具有中等以上的原子序數。因此,從方法選擇上看,以X熒光及中子活化分析為主要方法。這兩種方法都能直接對目標元素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靈敏度及准確度都較高。

2)非放射性金屬元素構成的礦石、礦物中的含量一般都較高,但含量變化范圍也較大。金屬礦產中往往彼此共生,如Fe-Cu、Cu-Ni、Fe-Mn、Pb-Zn等。因而,在測定某一元素時,常常受到伴生元素的干擾。X熒光方法中的吸收—增強效應影響十分明顯。

3)有些元素,如Cu、W等在成礦過程中往往伴隨發生圍岩蝕變現象,導致不同地層中的U、Th、K含量存在差異。因而,也存在應用天然放射性方法的地球物理前提條件。

4)放射性礦產可直接使用天然放射性方法,如γ能譜測量,氡氣測量、氡子體測量方法。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放射性方法已經在以下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直接找礦。利用攜帶型儀器可以在野外現場測定岩石露頭、轉石、殘積-坡積層或岩礦標本中目標元素含量。一旦發現異常,可以立即追索、圈定礦化范圍。

2)現場快速測定找礦對象的共、伴生元素,發現各種地球化學暈圈,以便找尋深部盲礦。

3)在槽、井探等輕型山地工程中,以及對鑽孔岩心進行輻射取樣及編錄,以確定礦體邊界及含量。在鑽孔中,進行核測井,提供礦石密度、濕度參數以及確定礦層厚度和金屬品位,以上參數可直接參與儲量計算。

H. 餃子餡太濕怎麼辦

如果是肉餡放冰箱冷藏一下取出,再包,或者加少點澱粉,這樣餡反而嫩些,好吃些

I.  各類場站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一、蒲縣壓氣站

蒲縣壓氣站位於蒲縣鹿場東側(樁號EC048—EC049),屬西氣東輸工程第16號站。佔地面積為5萬m2

擬建壓氣站位於昕水河南岸一級階地,階地寬約500m左右,由第四系沖洪積粉土、粉質粘土、砂等組成,第四系地層厚5~10m,下部為三疊系砂岩。階地南側為蒲縣黃土塬邊坡,坡度30°~500,坡體下部為第三系紅土,上部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沿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與第三系紅土界面,易發生黃土順層滑坡,H27滑坡即位於此邊坡。階地北側為昕水河河床邊坡,河床寬10~30m,由沖洪積砂礫石類組成,厚3~5m,下部為三疊系砂頁岩。河床北部邊坡由三疊系砂頁岩組成,部分地段上覆很薄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砂頁岩傾向與坡向斜交,傾角3°~10°,屬穩定邊坡。

綜觀壓氣站所處的地質環境條件,壓氣站地表5~10m為第四系沖洪積物,下部為三疊系砂頁岩,地基穩定性較好,其北部邊坡由三疊系砂頁岩組成,坡向與地層傾向斜交,邊坡傾角介於20°~50°之間,屬穩定邊坡;其南部邊坡雖有H27滑坡存在,但經滑坡穩定性驗算,滑坡穩定系數為2.352,屬穩定滑坡。在壓氣站施工過程中,對滑坡體沒有任何影響,不會改變滑坡穩定系數;壓氣站建在昕水河一級階地上,施工過程中對所有邊坡不會產生影響,不會誘發新滑坡的產生。因此,判定壓氣站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預測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小,適宜工程建設。

二、陽城清管站

陽城清管站分屬於西氣東輸工程第17號站,位於陽城北留南部,起止樁號EH125—EH128,佔地面積為1.5萬m2

(一)環境地質背景條件

站址位於侵蝕溶蝕黃土丘陵區,地形平緩,總體向西傾斜,傾角2°~3°,平均海拔標高734.8m。

丘陵頂部覆蓋第四繫上更新統坡洪積粉土、粉質粘土,溝谷出露石炭系砂泥岩和奧陶系灰岩地層,其地層岩性特徵是:

上更新統粉土、粉質粘土(

):呈褐黃、淺黃、紅褐色,硬塑—堅硬狀,濕,含鐵錳質結核和鈣質結核,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天然含水量(w)19.2%~23%,天然容重(γ)14.7~18.8kN/m3,天然隙比(e)0.7~1.192,飽和度(Sr)37.1%~74.3%,液限(WL)27%~40.6%,塑限(WP)18.2%~24.8%,壓縮系數(α1-2)0.08~0.45MPa-1,為中—低壓縮性土。厚度約21.Om。

石炭系(C):出露於溝谷內,為本溪組以及太原組底部地層,岩性為鋁土岩、灰岩、砂岩、泥頁岩,底部為山西式鐵礦,出露厚度約10m。

奧陶系(O2):只出露奧陶系中統,主要岩性為中厚層灰岩、白雲質灰岩,岩層產狀200°∠120,出露厚度5~10m。

場區位於呂梁—太行斷塊沁水塊坳東緣,距東部晉獲斷裂約10km。場區內未見褶皺、斷裂構造。

場區北部采礦活動強烈,礦層為本溪組硫鐵礦、鐵礦。距場區最近的礦有小溝鐵礦、硫鐵礦(30)、崇上硫鐵礦(32),面積為0.25~0.294km2,均為露天開采,采深5~10m,目前已閉坑。

(二)地質災害

主要災種為黃土濕陷,根據探井資料,自重濕陷系數為0.023~0.1068,總自重濕陷量(Δzs)為6.53cm,總濕陷量為43.44cm,為Ⅱ級非自重濕陷黃土。濕陷厚度為9.1m。場區及其周邊未發現黃土濕陷對建築物破壞的實例,但工程建設和建成後潛在此種災害有可能發生,若地面排水不暢或地基處理不當,會出現建築物變形和裂縫等災害。

另外,在場區北部采礦區還潛在滑坡、崩塌災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建站時應充分考慮這一影響因素,適當保持與采礦邊界的距離。

綜上所述,黃土濕陷、滑坡、崩塌現狀評估危險性小,預測評估危險性中等,經過地質災害防治,可消除此類災種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場區適宜清管站建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