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湖南的山是什麼地質

湖南的山是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1 07:17:28

A. 湖南地區屬於那種地形

地形、地勢:
湖南地形為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於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為省內最高點,中部大都為丘陵,多寬廣的盆地和谷地,北部為洞庭湖平原,地勢低平,海撥大都在50米以下。
湖南地勢屬於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湘西有海拔在1000—1500米 之間山勢雄偉的武陵山、雪峰山盤踞,是湖南省東西交通的屏障。雪峰山從城步苗族自治縣至益陽縣境是資水和沅水的分水嶺,是湖南省東、西自然條件的分界線。湘南有南嶺山脈,峰頂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向東西方向延伸,是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湘東有幕阜、連雲、九嶺 、武功、萬洋、諸廣等山,海拔一般為500—1000米,均為東北—西南走向。湘中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廣布。這些盆地多為河谷溝通,並有河流沖積平地。湘北為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全省東、西、南三面山地環繞,逐漸向中部及東北部傾斜,形成向東北開口不對稱的馬蹄形。省內大於海拔2000米高點的分布與地勢總特點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東、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湘東最高點是炎陵縣的斗笠頂,峰頂海拔2052米。東南部有桂東縣的八面山,峰頂海拔2042米。湘南有道縣的韭菜嶺,峰頂海拔2009米。西南部有城步縣的二寶鼎,峰頂海拔2024米。西北部有石門縣的壺瓶山,峰頂海拔2099米,是省內最高點。全省地勢的最低點,是臨湘縣的黃蓋湖西岸,海拔只有24米,與省內最高點相差2000米左右。

地貌:
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 ,僅佔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佔22.58%;500—800米地貌佔18.43%;800米以上地貌佔11.72%。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佔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

地質:
分屬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羅翁綏寧大斷裂向北東經安化,寧鄉至長壽永安大斷裂一線為界,其北西為楊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東南為南華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發育,晚元古代以後的地層出露齊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構造運動在湖南均表現明顯。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受到三個地質成礦構造單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皺區,二是雪峰的隆起區,三是湘中、湘東南褶皺區,構成了湘中、湘南兩個大的成礦帶。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之稱,礦藏豐富,礦種齊全,質量優良。到1988年末,在全國已發現的140多種礦種中,湖南找到134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銻、鎢、鉍、雄黃、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錳、釩、錸、芒硝、砷、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岩漿活動較弱,湖南是一個弱震,少震區。

B. 湖南崀山是屬於什麼地質結構

丹霞地貌,屬於中生代晚期白堊系地層,由於地層沉積時間不長,固結較差,所以容易遭受風化剝蝕,形成如今的奇特地貌

C. 湖南典型的地質構造景觀有

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豐富多樣,有相當一部分地質遺跡頗具觀賞和重要地學研究與科普價值。筆者參與了由新寧縣國土資源局委託省物勘院承擔完成的新寧崀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本次調查工作對分布於該地質公園108k㎡ 規劃區原已發現和這次新發現的共計152個地質遺跡點進行了較系統的描述、定位、定名和照相。筆者通過對野外獲取的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類型及其基本特徵形成了一些初步認識。崀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其發育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觀最為著名,同時也分布和發育一些較為典型的地質構造形跡,有重要意義的水體資源以及較為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分布的地質遺跡主要可分為:丹霞地貌景觀類、岩溶地質地貌景觀類、構造地質遺跡類、水體資源類、地質災害遺跡類5大類 。丹霞地貌景觀類型及其特徵
丹霞地貌景觀是崀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按照其垂向上的起伏和凸凹形態及微地貌特徵,區內丹霞地貌可分為正地貌、負地貌和微地貌3類。
正地貌類丹霞崖壁
一般呈條狀直截式的懸崖峭壁,坡度大於 60°,高度大於50m,多沿大型節理裂隙面發育而成,崖壁可因岩性差異呈層狀組合,壁上多見順層凹凸和豎向流水蝕 痕及孔洞。此類崖壁地貌發育較普遍,主要分布於單面山陡坡,各台寨塊狀山體邊側與河谷兩岸。最典型的如分布於紫霞峒景區的「紅華赤壁」,崖壁近南北走向,長 700餘米,平均高100餘米,峭壁臨空,氣勢磅薄,景象萬千;每當紅日中空,麗陽高照,絕壁紅光熠熠,蔚為雄偉壯觀,是罕見的丹霞崖壁地貌景觀。
正地貌類丹霞孤峰
由峰林地貌演變而來,底部大面積裸露的丹霞岩層之上石峰凸起,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峰頂主呈錐狀。如「金字塔」、「海獅迎賓」、「香爐峰」、「丹霞蓋帽」等。最典型的當屬「金字塔」石峰,它是受兩組共軛節理(菱形節理)控制,經流水侵蝕、球形風化等作用發育而成,兩條棱線斜伸相交成適度張開的頂角,峰頂呈圓錐狀,獨顯奇姿。
正地貌類丹霞峰叢
系由丹霞方山演變而來,當侵蝕作用深入到方山內部時,山體遭受強烈的破壞,形成高低參差、形態各異的連體同座峰叢地貌,如「丹霞峰叢」、「十八羅漢」、「塔狀峰林」、「犀牛峰」、「紫霞峰」、「鯨魚鬧海」等。其中尤以「鯨魚鬧海」為極為典型的丹霞峰叢地貌景觀,立八角寨頂面西俯瞰,只見無數丹霞石峰,於雲海之中似成群巨鯨擊波嬉戲,姿態各異,形奇狀美,被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餘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里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武陵源最為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復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斗、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游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態系統

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凈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物種豐富,特別是這里地形復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我國眾多子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布地區。據考證,干百年來武陵源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岩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源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譽。

古樹是自然遺產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神堂灣、黑樅腦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張家界村一株銀杏古樹高達44米,胸徑為1.59米,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生長於腰子寨的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珍貴樹木。這些植物種質資源,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它們的生存環境、林相結構及其保護、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課題。

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武陵源在動物地理分布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位於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東區部丘陵平原亞區的交界線邊緣。這里地形復雜,氣候溫和,雨量豐富,經過長期的侵蝕風化,石英砂岩構成巨大的奇峰異石,坡陡溝深,加之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鰓,則遍見於溪流、泉、潭中。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源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系,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珍奇的地質遺跡景觀

武陵源迴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跡,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是雕塑各種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氣候景觀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候萬千。雲霧是武陵源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五種形態。雨後初霽,先是膘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D. 湖南省地形,山,地,田,河流,丘陵分別是多少

提問本身不規范。

答案可參考以下內容(摘自網路):
湖南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專: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屬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地貌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占湖南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僅佔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占湖南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佔22.58%;500-800米地貌佔18.43%;800米以上地貌佔11.72%。
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占湖南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
湖南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

E. 湖南有什麼山

1、道吾山

道吾山古稱白鶴山,又名趙王山,座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城北六點五公里處,西起蕉東達寶蓋,列峰七十一,佔地面積13平方千米,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道吾山是佛教聖地,規劃為六大景區 43個景點,有高峽平湖、千年古松、五老雪暴、千年禪寺等。

2、影珠山

影珠山位於長沙縣北部35公里處,東臨京港澳高速公路、西臨107國道、京廣高鐵瞰制交通要沖是兵家必爭之地。分東、西影珠兩山,呈南北走向,周邊30公里,有大小峰巒70餘座,分屬於長沙縣和汨羅市。

3、嶽麓山

嶽麓山風景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海拔300.8米,佔地面積35.20平方公里,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位於橘子洲旅遊景區內,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

4、黑麋峰

黑麋峰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東北角,自古號稱」洞天福地」。北接汨羅市高家坊鎮,南連開福區,東與長沙縣接壤,西靠楊橋村,民望村.距省會長沙僅19公里。

5、書堂山

書堂山,在湖南長沙市北五十里,今望城區銅官街道書堂山村,山上建有書堂寺。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及其子歐陽通曾在此山讀書,書堂寺即歐陽家族之書堂故址。

F. 湖南有那些著名的山脈。

說起湖來南,很多人都會想到張家自界,而說起湖南的山峰,就會想起阿凡達,但是您知不知道,阿凡達的哈里路亞山就是以袁家界的山峰為原型的哦,張家界大部分景區在武陵源區,主要有黃龍洞,袁家界,金鞭溪,十里畫廊等。而又以袁家界的山峰最為著名。袁家界位於杉刀溝北麓,是以石英岩為主構成的一座巨大而較平緩的山嶽,是張家界公園又一處風景集中地。在這里還可以乘坐世界上最高、運行速度最快、載重量最大的電梯百龍天梯到達上頂欣賞美景哦,快來看看吧~~

G. 湖南的地形有什麼特點

湖南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在全國總地勢、地貌輪廓中,屬自西向東呈梯級降低的雲貴高原東延部分和東南山丘轉折線南端。東面有山脈與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脈、連雲山脈、九嶺山脈、武功山脈、萬洋山脈和諸廣山脈等。山脈自北東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

山體大體為東西向,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西面有北東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脈,跨地廣闊,山勢雄偉,成為湖南省東西自然景觀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米,南段海拔1000米~1500米。石門境內的壺瓶山為湖南省境最高峰,海拔2099米。

湖南省的地貌輪廓是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丘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開,沃野千里,形成了朝東北開口的不對稱馬蹄形地形。湖南省地貌類型多樣,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崗地、盆地和平原。

(7)湖南的山是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湖南的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省境絕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湘江貫穿省境南北,故簡稱湘。地處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交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脈毗鄰重慶;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相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

2、地質

湖南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地貌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占湖南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

3、水文

湖南省河網密布,流長5千米以上的河流5341條,總長度9萬千米,其中流域面積在5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河11117條。省內除少數屬珠江水系和贛江水系外,主要為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水及其支流,順著地勢由南向北匯入洞庭湖、長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

4、氣候

湖南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氣候年內變化較大。冬寒冷而夏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乾旱。氣候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第三,氣候垂直變化最明顯的地帶為三面環山的山地。尤以湘西與湘南山地更為顯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湖南

H. 湖南的地勢和地質有關資料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處於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之間。全省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全省土地總面積約為31774.35萬畝,其中51%為山地, 7%為盆地,13%為平原,15.4%為丘陵,全省有水面135.3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海拔[1]高度在50米以下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9%,l000米以上的占總面積的4.3%,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間。2004年全年凈減少耕地17263公頃,其中生態退耕16981.23公頃,災毀耕地454.47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112.49公頃,其他原因減少耕地246.92公頃。全年建設佔用耕地4161.69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5694.2公頃,建設佔用耕地實現占補平衡,長沙的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I. 湖南省最顯著的地形特徵是什麼

湖南地處雲貴來高原向江南丘陵源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在全國總地勢、地貌輪廓中,屬自西向東呈梯級降低的雲貴高原東延部分和東南山丘轉折線南端。東面有山脈與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脈、連雲山脈、九嶺山脈、武功山脈、萬洋山脈和諸廣山脈等。山脈自北東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
山體大體為東西向,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西面有北東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脈,跨地廣闊,山勢雄偉,成為湖南省東西自然景觀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米,南段海拔1000米~1500米。石門境內的壺瓶山為湖南省境最高峰,海拔2099米。
湖南省的地貌輪廓是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丘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開,沃野千里,形成了朝東北開口的不對稱馬蹄形地形。湖南省地貌類型多樣,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崗地、盆地和平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