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鄂爾多斯盆地地層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鄂爾多斯盆地地層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1 06:35:45

Ⅰ 鄂爾多斯盆地的地質歷史

鄂爾多斯盆地,現代地貌上的表現為盆地,它的發生發展歷史,依然可以追溯到早在35億年的地質歷史時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陸一樣,都經歷了復雜的滄海桑田的發展歷史,以下簡述之。 (一)早太古代(35億年)至晚太古代(25億年)——地台基底雛形階段
這是華北地台基底發育時期,35億年,整個華北地區尚處在較深的海洋環境,早太古代,因當時地殼較薄和地幔物質上涌,火山活動十分頻繁活躍。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岩、鈣鹼質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在強烈的造山運動影響下,這些沉積物不斷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皺隆起增厚,在高熱流的作用下發生了高溫變質。多期變質和變形作用的疊加,使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穹隆構造形式出現,並和深成混合花崗岩相伴,晚太古代則是一套綠岩建造,並有科馬提岩。
經過早太古代集寧旋迴的火山——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和晚太古代烏拉山旋迴的火山——沉積作用、變質作用,終於使幾個互不相連的初始陸核——島鏈狀硅鎂質、硅鋁質陸塊增生、擴大並焊接成一個整體,奠定了華北地台基底的雛形。 (二)早元古代——華北地台形成
這一時期的火山——沉積作用發生在鄂爾多斯高原以北的現今的烏拉山,大青山和色爾騰山一帶,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鎂鐵質拉斑玄武岩系列,鈣鹼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具典型的綠岩建造。同一時代沉積作用還發生在太古代古陸邊緣區,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建造。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爾騰山運動,導致地殼增厚、固結、克拉通化,構造運動伴隨的岩漿活動,使華北地台基本固結和穩定,華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圍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東包括山西台隆,向北達白雲鄂博一帶,甚至更遠。 (三)中、晚元古代——蓋層發展階段
蓋層沉積是指地台的古老結晶基底形成以後,其上沉積了一套比較穩定的正常陸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動不發育。到為止,鄂爾多斯陸塊,由於古生代地層和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層的覆蓋,其深部有無中、晚元古代的蓋層沉積,尚不得而知。但從賀蘭山地區的中晚元古代黃旗口群和王全口群、渣爾泰山地區的渣爾泰山群、白雲鄂博地區的白雲鄂博群的展布特點分析,這一時期的蓋層沉積只限於這些地區,故推測鄂爾多斯陸塊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積。 (四) 古生代——陸表海沉積
本期鄂爾多斯陸塊為陸表海沉積環境,海水來自華北海和祁連海。本區自早元古代末形成古陸後,經長期剝蝕,地貌已準平原化,陸殼穩定。古生代初期,本區下降成為淺海盆地並接受沉積。早寒武世,相當於華北饅頭期的龍王廟期沉積了碎屑岩建造,在東勝一帶有東勝隆起(即烏蘭格爾隆起)。當時氣候乾燥、炎熱,海水較淺,鹽度較高,沉積物形成了紫色砂岩、頁岩,白雲岩中常含有石膏和石鹽假晶。中寒武世,海侵擴大,形成了碳酸鹽建造。晚寒武世海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鹽建造。本區陸表海的沉積岩相,構成了一完整的海進——海退沉積旋迴,系典型的地台蓋層沉積。中——晚寒武世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大量的三葉蟲和腕足動物繁衍生殖。在晚寒武世發生了短暫的海退之後,早奧陶世全區又發生大面積的海侵。
初期海水較淺,氣候炎熱,形成蒸發環境;晚期海水較深,生物開始繁盛,主要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腕足類等華北型海相生物。早奧陶世晚期,華北海和祁連海在本區溝通。早奧陶世馬家溝末期發生了中加里東運動第I幕(早期),使鄂爾多斯陸塊抬升,形成海退,造成本區中奧陶統的缺失。中奧陶世末期,區內發生了中加里東運動第II幕(晚期),華北地台大面積抬升,造成大面積海退,全區成為剝蝕區,從而使華北地台缺失晚奧陶世、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沉積。中石炭世,鄂爾多斯地區經過長期剝蝕後,又有海水侵入,形成中石炭統本溪組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建造,本溪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鐵礦和高鋁粘土。晚石炭世,區內海水時侵時退,形成了上石炭統海陸交互相的沉積建造。早二疊世,鄂爾多斯陸塊為近海平原的沉積環境,發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澤相的含煤沉積建造。 (五)中——新生代發展階段——坳陷盆地
1中生代早期——鄂爾多斯盆地開始發育
鄂爾多斯地區的早三疊世為氣候乾燥、炎熱,植被不發育的沉積環境,主要為河湖相的紅色細碎屑岩建造,沉積物主要為砂岩、泥岩,此間爬行動物繁盛,主要為前棱蜥類、鄂爾多斯獸、哈鎮獸等四足行走的爬行類。中三疊世,盆地東緣沉積了紅色礫岩、泥岩;中部沉積了灰綠色泥岩,局部夾煤層,植物日漸繁茂,主要為肋木、優脂杉等。爬行動物以中國肯氏獸為代表。中三疊世末發生了印支運動第II幕,造成中晚三疊世地層間斷。盆地北部抬升,晚三疊世地層缺失,而西緣坳陷繼續下陷,盆地中心也開始下陷,鄂爾多斯地區開始全面地進入了典型的內陸盆地發展期。晚三疊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區沉積了灰綠色泥岩,局部夾煤層,盆地邊緣區沉積厚度不過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積厚度可達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區沉積厚度最大可達1800米,可見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區。晚三疊世區內植物發育,形成了以延長植物群為代表的區域性植物群落。晚三疊世末發生了印支運動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疊統部分地層被剝蝕。
2 中生代晚期——鄂爾多斯盆地鼎盛時期恐龍由繁盛到滅絕
早、中侏羅世,鄂爾多斯盆地為一套陸相沉積物。早侏羅世中晚期,僅在准格爾旗南部沉積了一套百餘米厚的陸相碎屑沉積——富縣組。中侏羅世,盆地處於溫暖潮濕的亞熱帶氣候環境,植被發育,沉積了一套從西向東逐漸變薄的含煤層砂質沉積物。早、中侏羅世植被繁茂,早侏羅世為網格蕨——格子蕨植物群,中侏羅世為錐葉蕨——擬刺蕨植物群,此外還有銀杏類、松柏類和蘇鐵類植物。動物界可見有魚類、瓣腮類和葉肢介等生活在河湖之中。
中侏羅世末期發生了燕山運動的第II幕,使中下侏羅世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並使鄂爾多斯台坳上升成為剝蝕區。白堊紀初,鄂爾多斯盆地下降,全區大部分地區接受了早白堊世沉積,形成了早白堊統沉積地層志丹群(現稱伊金霍洛組),早期沉積物為河湖相紅色碎屑,晚期為湖泊相砂泥質,總厚度可達千餘米,沉積中心在盆地北部臨河一線,為南北向延伸的箕狀盆地,盆地東部已退縮到東勝一帶。早白堊世中期盆地開始萎縮,沉積的東勝組為紅色碎屑沉積建造。早白堊世晚期,鄂爾多斯盆地整體抬升,湖水退出,湖地乾涸。晚白堊世,盆地成為剝蝕區。早白堊世,鄂爾多斯盆地以湖、河環境為主,植物繁茂,動物界生物種群多樣,爬行動物以恐龍及龜鱉類為主,魚類、水生軟體動物、葉肢介、介形類等也十分繁盛。 (六)新生代——現代地貌形成
古近紀本區主要為河、湖相含石膏紅色砂泥質碎屑建造。鄂爾多斯盆地是始新世初開始下降,漸新世盆地西部沉積物分布廣泛,主要為一套紅色含石膏的沉積建造,新進系不甚發育。漸新統動物群豐富,主要為種類繁多的哺乳動物——大角雷獸、巨犀、兩棲犀等。盆地東部缺失古近系,僅見有上新統的沉積地層,其岩性為紅色泥岩、砂質泥岩夾泥灰岩及灰質結核,底部為厚度不大的底礫岩,厚50-100米,為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積物,哺乳動物主要為大唇犀、獨角犀、叉角鹿和三趾馬。古近紀和新近紀也是被子植物繁茂時期,以楊、柳、榆、木蘭、胡桃等為代表。
第四紀主要是人類的出現並有多期冰期。鄂爾多斯南端的薩拉烏蘇地區,晚更新世為河湖相的粉砂、粘土沉積,其中可見人類化石、舊石器與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和鳥類化石。人類化石命名為「河套人」,哺乳動物群命名為「薩拉烏蘇動物群」,主要有納瑪象、斑鬃狗、狼、鹿、披毛犀、野馬、野驢、河套大角鹿等。
綜上所述,鄂爾多斯陸塊的地質發展史經歷了幾個主要時期,自太古代以來的各期構造活動對陸塊的發生和發展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該陸塊的發生、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來看,鄂爾多斯陸塊經歷古老結晶基底岩系發育和古生代蓋層沉積階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階段,最終由於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陸塊整體抬升,鑄就了的高原地貌形態。

Ⅱ 鄂爾多斯盆地有哪些地質年代的地層

從地質特性看,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整體升降、坳陷遷移、構造簡單的大型多旋迴克內拉通盆地,容基底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變質岩系,沉積蓋層有長城系、薊縣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等,總厚5000—10000m。主要油氣產層是中生界的三疊系、侏羅系以及下古生界的奧陶系。

陝甘寧盆地在地質學上稱鄂爾多斯盆地:北起陰山、大青山,南抵隴山、黃龍山、橋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東達呂梁山、太行山,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居中國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包括寧夏大部,甘肅隴東地區慶陽市、平涼市,陝北地區延安市、榆林市,關中地區的北山山系以北區域,內蒙黃河以南鄂爾多斯高原的鄂爾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盆地北至黃河大拐彎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關中的北山,從黃龍山經銅川背斜、永壽梁、崔木樑、嶺山(鳳翔縣北端)至寶雞,地質上屬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前面弧;東至秦晉交界的黃河谷地,包括呂梁山以東;西包石嘴山-銀川-固原大向斜,賀蘭山-六盤山以東,屬於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的東側盾地。

Ⅲ 鄂爾多斯盆地內地層的地質構造主要有哪些類型

陝甘寧盆地在抄地質學上稱鄂爾多斯盆地:北起陰山、大青山,南抵隴山、黃龍山、橋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東達呂梁山、太行山,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居中國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包括寧夏大部,甘肅隴東地區慶陽市、平涼市,陝北地區延安市、榆林市,關中地區的北山山系以北區域,內蒙黃河以南鄂爾多斯高原的鄂爾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盆地北至黃河大拐彎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關中的北山,從黃龍山經銅川背斜、永壽梁、崔木樑、嶺山(鳳翔縣北端)至寶雞,地質上屬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前面弧;東至秦晉交界的黃河谷地,包括呂梁山以東;西包石嘴山-銀川-固原大向斜,賀蘭山-六盤山以東,屬於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的東側盾地。

Ⅳ 鄂爾多斯盆地水文地質特徵

鄂爾多斯盆地含煤區地下水按含水層的岩性特徵及儲存條件,可劃分為3種類型。根據單孔涌水量可將區內含水岩層劃分為強富水、中等富水、弱富水3個等級。

1.鬆散岩類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陝北諸煤田內,含水岩層主要由第四系風積、沖積、洪積、湖積層構成,岩性為黃土、黃土狀土、砂及砂礫石組成。地下水多為潛水,局部為承壓水。其運移規律多沿非黃土類土的孔隙及黃土類土的孔隙、裂隙及孔洞運動,具有含水均一的特點(圖5-5)。

圖5-5 橫山縣桑樹界-高樹水文地質剖面

鬆散岩類孔隙、裂隙水,因各處地貌單元不一,故岩性差異較大,其水位埋深及涌水量亦有顯著不同。陝北風沙草原及較大河谷區,地下水位埋深一般為2~10 m。含水層厚度為10~100 m。單井出水量(井深200 m)為20~300 m3/d,單位涌水量0.1~0.5 m3/h·m,個別地段可達3~10 m3/h·m。屬弱至中等富水含水岩組。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硫酸型、硫酸-氯化物型或氯化物型水。礦化度一般為1~3g/L,西部的子洲、定邊、靖邊地區水質較差,其礦化度可高達3~10 g/L。

2.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

盆地中北部含煤區多伏於黃土之下,與上覆鬆散層地下水常呈上、下疊置的含水結構,南部邊緣中低山區、較大溝谷的兩側及盆地西北部有部分出露,地下水常具承壓性質。潛水或承壓水埋深由十餘米至百米不等。溝谷之中常有泉水溢出,部分鑽孔自流水頭高出地表15 m以上。煤層頂底板砂岩常是主要充水岩層,現將主要含水岩組富水特徵簡述如下。

(1)侏羅系延安組砂岩含水岩組

主要分布於陝北、黃隴、東勝及寧東煤田,常為煤系地層的直接充水岩層,泉水一般流量為0.5~2.5 m3/時,單井出水量為100~400 m3/d,單位涌水量為0.5~3 m3/h·m。多具承壓性,地下水頭高出地表2~11 m,屬中等富水含水岩組。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一般為重碳酸型或重碳酸-氯化物型水。礦化度為0.5~2.8 g/L。

榆神礦區侏羅系層狀裂隙潛水,富水性中等至差,鑽孔水位降深13.37 m,涌水量192 t/d。侏羅系層狀碎屑裂隙承壓水,鑽孔水位降深5.4~41.48 m,涌水量218 t/d。

榆橫礦區中侏羅統安定組裂隙潛水鑽孔單位涌水量0.0108~0.011 L/s·m,滲透系數0.0526~0.057 m/d,水化學類型屬SO4-Na型,礦化度3.018-7.498 g/L。中侏羅統直羅組裂隙潛水鑽孔單位涌水量0.048~0.28 L/s·m,滲透系數0.2236~1.035 m/d,水化學類型屬HCO3-Na·Mg、SO4-Na型,礦化度0.374~9.5279 g/L。煤系層狀碎屑裂隙承壓水,鑽孔單位涌水量0.00005~0.001 L/s·m,滲透系數0.002~0.0361 m/d,礦化度3.262 g/L,水化學類型屬SO4-Na型。

神北新民礦區裂隙水主要為潛水,含水層廣布全區,岩性為厚層狀中粗粒砂岩,部分地段由於存在局部隔水層使其微具承壓性。單位涌水量0.00024~0.0052 L/s·m,滲透系數0.00012~0.012 m/d,礦化度0.477~3.821 g/L,多為HCO3-Ca·Na和Cl-SO4-Na型水。

黃陵礦區中侏羅統直羅組上部泥岩夾砂岩,含水條件極差,為隔水層,鑽孔單位涌水量0.002~0.2 L/s·m,富水性不強但變化較大,與含水裂隙發育程度及深度有關:一般垂深40 m以上比較富水,鑽孔單位涌水量為0.01 L/s·m以上,局都(雙龍)可達0.22 L/s·m,40 m以下極微;中侏羅統延安組及下侏羅統富縣組的泥岩夾砂岩為隔水層,單位涌水量0.0038~0.0045 L/s·m。

汝箕溝礦區侏羅系砂岩含裂隙承壓水,鑽孔水頭高出地面12.75 m,涌水量1~3 L/s·m,水質屬HCO3-Na型水。最大涌水量為6.24 m3/h,地下水靜儲量消失後動儲量不能及時補給,故地下水有減的趨勢。

(2)三疊系瓦窯堡砂岩含水岩組

主要分布於陝北三疊紀煤田,泉水流量一般小於0.5 m3/h,單井出水量小於100 m3/d,單位涌水量小於0.1 m3/h·m,局部地段具有承壓性,自流水頭高出地表10~27 m。地下水水化學類型較為復雜,為SO4-Cl型或Cl-SO4型水,礦化度1~3 g/L,西部個別地段可高達46.9 g/L。一般粗粒砂岩及構造有利部位較為富水,該含水岩組屬弱富水岩層。

(3)二疊系下石盒子組及山西組砂岩含水岩組

主要分布在石炭—二疊紀煤田中,泉水流量一般0.5~2.5 m3/s·m,單井出水量100~300 m3/d,單位涌水量0.5~3 m3/h·m。地下水具有承壓性,水頭一般高出地表1~5 m,屬弱至中等富水含水岩組。該類含水層中砂岩常為煤系地層的直接充水岩層,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亦較復雜,為HCO3-Cl型或HCO3-SO4型水,礦化度為0.87~0.51 g/L。

韋州礦區石炭繫上統下部及中統砂岩含水組,其岩性以粉砂岩、細砂岩、中粒砂岩為主,均屬弱含水層。單位涌水量為1.000279~0.0173 L/s·m。奧陶系中統淺變質岩含水岩組,岩性為細粒砂岩、千枚狀粉砂岩、板岩等。含較豐富的裂隙水。涌水量為11.20 L/s。

河東煤田二疊系層狀碎屑岩類裂隙、孔隙含水岩組:出露在黃河沿岸橫溝、李家溝一帶,出露厚度>300 m,風化帶厚度60~30 m。河谷地段水位埋深6~20 m,儲水條件差,泉水出露標高700~750 m,流量0.1~1 L/s,礦化度<1 g/L,為SO4~Na、Mg、Ca型水,總體上為貧水或極貧水含水層。

河東煤田二疊系下石盒子組、山西組裂隙、孔隙含水岩組承壓含水岩組以中粗粒砂岩和礫岩為主,厚層、塊狀,鈣質膠結,裂隙發育。含水層頂板埋深(駱駝脖子砂岩頂板)273.41~482.87 m,厚度45~100 m承壓水頭高出地面60~70 m,自流量0.7~3.29 L/s,單位降深涌水量0.055 L/s·m,水化學類型為HCO3,CO3-Na型水及Cl-Na型水,礦化度0.87~1.35 g/L。含水岩組內,砂體多呈透鏡狀產出,其透水性和富水性在平面上的變化大。

鄉寧礦區煤系地層上、下部含水層主要分布於紫荊山斷裂帶南西至評價區西南緣,但又均位於分水嶺(黃河與汾河)之上及其兩側山坡地帶。因此,地表徑流條件良好,加之降雨都集於每年7~9月份,蒸發量大於降水量1~3倍,不利於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砂岩裂隙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0.095)L/s·m,平均為0.031 L/s·m,滲透系數0.079 m/d,屬弱-較弱含水性的含水層。二疊系砂岩裂隙水補給面積有限,局部在小型向斜部位水量較富集,但上部砂岩水與煤層間有數百米的多層泥岩隔水層,且無較大斷裂引起的水力聯系。因此,對煤層氣的運移和保存影響不大。

3.碳酸岩類溶蝕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在陝北、渭北、河東及寧北石炭—二疊紀煤田及內蒙古桌子山礦區中,含水岩層為石炭系太原組及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岩,地下水受岩性及構造裂隙發育程度控制。富水極不均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滲漏補給。其排泄主要沿著構造裂隙及溶蝕孔洞運動。地下水位埋藏較深。

府谷礦區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岩水頭標高在830~835 m。鑽孔涌水量1000~20000 m3/d,岩溶發育深度百米左右,並且岩溶發育隨深度增加,有減弱趨勢,其鑽孔涌水量也隨之減少為35~400 m3/d。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NaHCO3-Ca型水,礦化度0.84 g/L,屬強富水岩組。

吳堡礦區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岩含水層頂板埋深449.66~678.59 m,水頭標高744.2~763.39 m,含水層厚度17.55~45.85 m。石炭系太原組灰岩含水岩組,裂隙不甚發育,灰岩為質純、厚層灰岩。鑽孔自流量為0.972 m3/t,單位涌水量0.0144~0.72 m3/h·m。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l型或Cl-HCO3型水,礦化度0.97~3.92 g/L。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岩含水層,上部為角礫狀灰岩及白雲質灰岩,裂隙不甚發育,富水性較差,主要含水層為下部厚層狀灰岩,含水層溶蝕裂隙及溶洞較為發育,厚度45.85 m。含水層頂板埋深678.59 m,鑽孔自流水量222.05 m3/t,單位涌水量2.484 m3/h·m。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Cl-Na型水。礦化度11.71g/L,屬中等富水含水岩組。

鄉寧礦區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0.102 L/s·m,平均為0.027 L/s·m,滲透系數0.1069 m/d,屬弱-較弱含水性的含水層。

渭北石炭—二疊紀煤田區,岩溶水主要賦存於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岩中。上部石炭系太原組灰岩,溶蝕裂隙較為發育,多為透水而不含水層,一般鑽孔施工中多有漏水現象,地下水較為貧乏。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岩水量豐富,泉水流量5~50 m3/d,單井出水量130~380 m/d,局部地域可達1054 m/d,屬強富水含水岩組,多具承壓性,地下水位標高一般在380 m左右,(圖5-6)。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l型水,礦化度為1.17~1.67 g/L。氟化物為0.4~1.0 mg/L。

圖5-6 銅川礦區東坡水文地質剖面示意圖

韋州礦區奧陶系中下統石灰岩含水岩組,單位涌水量為60.48 L/s·m。向斜東翼主要含煤地層下距含水性強的奧灰岩溶水約650 m,上覆含水層水性很弱,向斜西翼石嘴山大斷裂與煤山斷層的影響,使富水的第四系砂礫層側向與煤系接觸,礦井開采靠近該斷層時,礦井充水可能受到第四系含水層的間接補給。

河東煤田石炭系太原組裂隙、溶洞含水岩組:岩性以灰岩為主,次為砂岩。灰岩質純,厚層狀、具裂隙、小溶洞、溶孔,孔洞和裂隙連通性差。砂岩裂隙較發育但多被充填,含水極不均一。含水層頂板埋深449.66~800 m不等,厚度17.55~46.27 m,自流量0.27~14.83L/s,單位涌水量為0.004~0.213 L/s·m。礦化度上部為0.994 g/L,下部為1.35 g/L,屬HCO3-Cl-Na型和Cl-HCO3-Na型水。奧陶系馬家溝組岩溶裂隙、溶洞含水岩組:含水岩組上部,岩性為角礫狀灰岩和白雲質灰岩,富水性差;下部為厚層-塊狀灰岩,具縫合線構造,含方解石脈。岩溶發育,以溶蝕裂隙為主,溶洞、溶孔次之。兩種水介質相互聯通導水性良好;含水層頂板埋深678~1000 m,水頭標高為763.39 m,河谷地段水頭高出地面90 m,單位涌水量0.678 L/s·m,水化學類型為Cl-Na型,礦化度11.71 g/L。

Ⅳ 鄂爾多斯盆地盆地概況是什麼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在牧馬人的酒壺里。鄂爾多斯盆地在哪裡?在黃河那親親的懷抱里。
鄂爾多斯盆地又稱陝甘寧盆地,包括陝西省大部,甘肅省東部,寧夏大部,以及內蒙古和山西的一部分。四面環山,南為秦嶺山脈,北為陰山山脈,東為呂梁山脈,西為賀蘭山、六盤山。南北長約700千米,東西寬約500千米。
滾滾黃河與鄂爾多斯有不解之緣,黃河從西邊進入盆地後,沿著盆地的西邊、北邊、東邊繞了一個大圈圈,然後在盆地東南角的潼關離開了,「鄂爾多斯」一詞也與黃河有關。「鄂爾多斯」是蒙語,意為「河南之地」,指的是包頭以南被黃河圈繞的這片土地。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為沙漠草原,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是天然的大牧場,橫穿沙漠也是新興的旅行項目。南部是黃土高原,毛主席詩詞中的「原馳臘象」就是說的黃土高原。南北分界大致是在北緯38°。
這條地質家稱謂的三八線不但是地貌的分界線,也是地質構造的分界線,這條線以北主要是氣田,以南主要是油田。這是否巧合?不得而知。大自然留給人們的懸念太多了。
鄂爾多斯盆地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區,盆地內有許許多多的文化遺跡。鄂爾多斯盆地也是富含油、氣、煤的地區,分布在陝甘寧的油田延綿數千里,北部的天然氣遠輸北京,而神府煤田屬世界八大煤田之列。

Ⅵ 鄂爾多斯盆地地層大致結構

從地質特性看
從地質特性看,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整體升降、坳陷遷回移、構造簡單的大型多旋迴克答拉通盆地,基底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變質岩系,沉積蓋層有長城系、薊縣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等,總厚5000—10000m。主要油氣產層是三疊系、侏羅系和奧陶繫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從盆地構造特徵看
從盆地構造特徵看,
西降東升,東高西低,非常平緩,每公里坡降不足1°。從盆地油氣聚集特徵講是半盆油,滿盆氣,南油北氣、上油下氣。具體講,面積大、分布廣、復合連片、多層系。縱向說含油層系有「四層樓」之說,因此,這個盆地有聚寶盆之譽。

此回答來自網路……

Ⅶ 鄂爾多斯盆地地質概況

鄂爾多斯地區位於華北地台的西部,西臨賀蘭山西麓,東至呂梁山,北起陰山,南到秦嶺,包括甘肅的東部、陝西的中部和北部、寧夏的大部、內蒙古的西南部以及山西的西部,面積約32×104km2

鄂爾多斯地區在中國大地構造圖上稱謂「鄂爾多斯中坳陷區」。該區大地構造位置是北連內蒙地軸,南接秦嶺地軸,西鄰阿拉善隆起,東毗山西中隆起區,呈矩形輪廓(王鴻禎等,1985)。

一、鄂爾多斯盆地基底構造

1.基底構造的地球物理解釋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鄂爾多斯盆地曾投入大量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球物理資料。從區域重力異常圖中可以看出,在盆地北部、東部和南部,區域重力場較高,而在西部偏南地區最低。從地磁場總強度的分布來看,鄂爾多斯地區地磁場總強度的分布也是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逐漸減小。地層岩性物探測試表明,凡是密度值高的老地層或出露地表或埋藏較淺的地區,都將產生重力高異常,相反,老地層埋藏深大的地方,將出現重力低異常;盆地內結晶基底為磁性基底,與上覆沉積層之間有明顯的磁性界面,是區內出現正異常或異常帶的主要原因之一(魏文博,1993)。

2.鄂爾多斯盆地結晶基底的構造格架

根據對鄂爾多斯盆地重、磁場的分析,可推斷盆地結晶基底構造總貌為東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相對隆起,具體可劃分出4個構造單元,有的構造單元還可進一步作坳陷和隆起的次一級構造單元的劃分(圖9-1)。

4個構造單元是:

1)北部隆起區,位於伊金霍洛旗弧形斷裂以北,為一西傾鼻狀隆起。

2)東部褶皺區,東以離石大斷裂為界,西以神木—志丹—正寧一線為界,南至耀縣-韓城大斷裂。區內隆凹相間呈北東向雁行排列,隆起和坳陷均有翼部陡窄、軸部寬緩的特點。自北向南次一級構造單元為府谷-安塞坳陷、延安-直羅隆起、石樓-彬縣坳陷、運城-渭南隆起。

圖9-1 鄂爾多斯盆地結晶基底構造圖

Ι—北部隆起區;Ⅱ—西部坳陷區;Ⅲ—中部隆起區;Ⅳ—東部褶皺區

A—府谷-安塞坳陷;B—延安-直羅隆起;C—石樓-彬縣坳陷;D—運城-渭南隆起

3)中部隆起區,東臨東部褶皺區,西連鄂托克旗—環縣—慶陽一帶,邊界為折線狀。北界為伊金霍洛大斷裂,軸向近南北,頂部開闊平緩。

4)西部坳陷區,東鄰中部隆起區,西界為鐵蓋蘇木-白楊城大斷裂,為一近南北向深坳陷,坳陷深度自北向南增大,最深達9400m。坳陷內有多個次級坳陷分布。

鄂爾多斯盆地的這種基底構造格局對蓋層的沉積一直起著控製作用。

二、鄂爾多斯盆地早奧陶世馬家溝期古構造特徵

早奧陶世馬家溝期繼承了晚寒武世的構造輪廓,即南北隆(伊盟古陸、慶陽古陸)、中間凹(米脂凹陷、鹽池凹陷)(馮增昭等,1990)。

米脂凹陷北靠烏審旗隆起,西鄰安邊鞍部,南接慶陽隆起,東連岢嵐-離石隆起。該凹陷屬繼承性凹陷,它是在結晶基底形成之後,在坡上繼承了基底北東向地背斜、地向斜的隆凹背景上發展起來的凹陷。在早奧陶世馬家溝期蒸發岩沉積時,離石斷裂繼承性活動,致使凹陷靠近離石斷裂一側變得更深了,加之凹陷南、北部均有古隆起包圍,使得凹陷封閉狀態變好,利於成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凹陷通過西邊的安邊鞍部以水道與銀川海相通,保證有海水的補給,利於成鹽成鉀。

三、奧陶系概述

這里重點敘述米脂凹陷即陝北鹽盆的奧陶系,也談及盆外乃至華北地區的一些資料。

地層由底到頂敘述如下。

下伏地層:上寒武統鳳山組,其岩性為泥質白雲岩夾薄層「竹葉狀」礫屑灰岩和灰綠色、黃灰色白雲質泥岩。

主要出露下奧陶統。

1.冶里組(O1y)

由於懷遠運動的影響,在盆地內部亮甲山組或冶里組於局部地區被剝蝕,厚度不一,僅零星出露於鹽盆東側的內蒙古清水河至山西柳林、河津一帶。主要岩性為淺灰黃色薄—中厚層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夾少量薄層竹葉狀礫屑白雲岩。該層段在鹽盆西南部陝15井處缺失。盆內厚0~31m。華北地台東部以京西丁家灘為最厚(150m),中條山區最薄,僅20m。

2.亮甲山組(O1l)

分布范圍與冶里組相近。在鹽盆內部僅鄂1井、鄂4井、鄂5井及榆9井鑽穿本層,而陝15井則缺失。厚0~39m。華北地台上的分布特點是北部厚、南部薄,河北北部最厚達190m,呂梁山南段厚約60m。

亮甲山組岩性為淺灰、灰白色厚層白雲岩,以含燧石條帶和團塊為特徵。

3.馬家溝組(O1m)

馬家溝組在華北地台分布極廣且能對比。鹽盆內鑽穿馬家溝組的井有榆9井、陝15井、鄂4井、鄂5井、鄂1井、鄂6井及中參1井。馬家溝組底部為懷遠運動侵蝕面,與下伏地層為假整合。根據岩性和物探資料,將馬家溝組自下而上分為6段,即馬一段至馬六段。其中,馬一段分為兩個亞段(

),馬二段分為兩個亞段(

),馬五段分為10個亞段(

)。

(1)馬一段(O1m1

1)馬一段一亞段(

):底部或為底礫岩,或為含礫屑石英砂岩,或為含石英砂之白雲岩。向上變為灰黃色薄層泥質白雲岩、粉晶白雲岩。靠近底礫岩之岩石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呈頁片狀。

2)馬一段二亞段(

):在陝北鹽盆賦存夾有白雲岩、硬石膏之石鹽岩,或呈互層狀。鹽盆之東,在臨汾、呂梁一帶為厚層硬石膏岩。在鹽盆之外,華北地台大部分出露地表的該層段都可見鹽溶角礫岩。

本組地層厚度變化很大,從數米至數十米,榆9井揭示的厚度為105.5m。

測井曲線特徵:

為中高聲速,鋸齒狀中伽馬;

為高聲速,低伽馬。

(2)馬二段(O1m2

深灰色中厚層狀泥、粉晶石灰岩,夾兩層厚度不大的薄層泥質白雲岩和白雲質硬石膏岩。這在野外露頭上非常清晰。地質工作者俗稱其為「三厚夾二薄」,又稱「三白夾二黑」。從沉積韻律角度來看,「三白」頂部的「一白」實為淡化段,應歸於馬三段。下部的一「白」一「黑」恰劃分為兩個亞段,即馬二段一亞段和馬二段二亞段。中厚層灰岩中生物碎屑、藻跡、蟲跡發育,而相當該層的層位在鹽盆內(榆9井、陝15井揭示)則以泥質白雲岩和泥灰岩為主且中上部夾有石鹽岩和硬石膏岩,厚度為48~99.9m。鹽盆東部厚度漸增,河北北部、遼寧、山東等地,厚度多在150m以上。

測井曲線特徵:石灰岩或白雲岩段為低聲速,硬石膏岩段為高聲速。整個岩組顯示為鋸齒狀中伽馬。

(3)馬三段(O1m3

該組不論岩性還是厚度在華北地台賦存狀態都不同。在陝北鹽盆厚度為68~182m,岩性為石鹽岩、泥雲岩和硬石膏岩,為主要含鹽段;在山西呂梁、臨汾一帶為灰色、淺黃色泥粉晶白雲岩和硬石膏岩;在河北中部厚度為80~100m。該組出露於地表處都可見鹽溶角礫岩。

測井曲線特徵:高聲速、鋸齒狀中、高伽馬。

(4)馬四段(O1m4

該段岩性厚度在大范圍內較穩定,可作為區域性地層劃分標志。岩性為灰色、深灰色厚層狀粉晶、泥晶灰岩,蟲跡、藻跡(生物擾動構造)發育,含多種生物,尤以頭足類化石豐富為特點。中部夾紋層狀粉晶白雲岩和燧石條帶,局部可見「雲斑」、「豹斑」灰岩。在陝北鹽盆中,該段中部夾有硬石膏薄層和石鹽團塊。該段厚度不一,鹽盆內厚62~173m,鹽盆外一般厚80~110m,東部增厚為100~250m。

測井曲線特徵:低聲速、低伽馬。

(5)馬五段(O1m5

為主要的含鹽段,其間夾特徵的3套白雲岩和泥質白雲岩。根據岩性組合特徵,可分為10個亞段。自下而上為:

1)馬五段十亞段(

):淺灰色膏質白雲岩與石鹽岩互層。米1井主要為石鹽岩;榆9井以石鹽岩為主,下部夾硬石膏岩。在陝北鹽盆內,南部和北部為深灰色白雲岩、含膏白雲岩夾硬石膏岩。部分井為灰岩、白雲岩與硬石膏岩互層。該亞段厚度為8~96m。測井曲線特徵:高聲速、低伽馬。

2)馬五段九亞段(

):灰色薄—中層狀泥質白雲岩夾雲質灰岩。厚11~29m。測井曲線特徵:低聲速、低伽馬。

3)馬五段八亞段(

):淺棕色、褐灰色石鹽岩夾泥質白雲岩、白雲岩,局部夾硬石膏岩。榆9井可見小的沖刷面。陝北鹽盆南、北部為白雲岩、含膏白雲岩或硬石膏岩,部分井為灰岩與白雲岩互層。北部伊24井厚度最大,向南漸變薄,厚10~36m。測井曲線特徵:高聲速、低伽馬。

4)馬五段七亞段(

):灰色中層狀白雲質灰岩夾白雲岩,或二者互層。榆9井中夾數層硬石膏岩薄層。厚10~23m。測井曲線特徵:低聲速、低伽馬。

5)馬五段六亞段(O

):是主要的石鹽層和含鉀石鹽層段。岩性以無色、淺灰、淺棕、棕褐、棕紅色石鹽岩為主,夾硬石膏岩、泥質白雲岩和白雲質泥岩。榆9井、陝鉀1井和鎮川1井均發現含鉀石鹽的石鹽岩。鹽盆內北部和南部逐漸相變為泥質白雲岩和夾硬石膏的白雲岩。西南部的陝15井揭示本亞段為硬石膏岩與白雲岩互層。在鹽盆相鄰的東部柳林、襄汾以及太原西山、河北邢台、邯鄲等地地表均可見鹽溶角礫岩。鹽盆內最厚處見於鎮川1井。厚度一般為35~176m。該亞段中上部可見夾數層薄層玻屑晶屑凝灰岩。測井曲線特徵:高聲速、低伽馬。

6)馬五段五亞段(

):灰、深灰、灰黑色厚層泥晶、微晶灰岩,局部夾泥質白雲岩。陝鉀1井鑽遇厚層白雲岩夾泥質白雲岩。該亞段岩性單一,厚度穩定,在華北地區可作為標志層。厚度一般為13~31m。測井曲線特徵:聲速線平直。在榆9井和陝鉀1井該亞段上部顯示出有一小尖峰;自然伽馬值低且平直。

7)馬五段四亞段(

):灰、淺灰色石鹽岩夾數層泥質白雲岩及薄層硬石膏岩。陝鉀1井中可見夾薄層含鉀石鹽岩。榆9井2293.60~2293.90m見角礫狀凝灰岩。該亞段在榆9井、綏1井較厚,鎮川1井及其以北地區則尖滅。一般厚14~67m。測井曲線特徵:聲速線高且夾3個低峰。低峰示泥質白雲岩或硬石膏岩。自然伽馬呈大鋸齒狀,突出的尖峰恰與聲速曲線相反。

8)馬五段三亞段(

):以灰色泥質白雲岩和泥灰岩為主,夾雲泥岩及白雲岩。榆5井、榆11井、榆13井為灰岩或泥灰岩。厚7~30m。測井曲線特徵:自然伽馬曲線呈指狀高鋸齒,聲速低且中夾1~2個尖峰。

9)馬五段二亞段(

):灰色薄—中層白雲岩夾薄層白雲質泥岩,部分井以灰岩為主。厚2~12m。測井曲線特徵:聲速小且呈鋸齒狀曲線。

10)馬五段一亞段(

):灰色白雲岩夾灰岩,部分井為灰岩與泥灰岩互層。白雲岩常呈角礫狀。陝鉀1井見硬石膏薄層或硬石膏假晶。在缺失馬六段地區,殘留厚度為3~30m。頂部普遍發育有風化殼。鹽盆內大部分地區本段地層與上覆中石炭統本溪組呈假整合接觸,北部則與上石炭統太原組假整合接觸。測井曲線特徵:低聲速、低伽馬。

(6)馬六段(O1m6

淺灰色—深灰色厚層狀泥—粉晶灰岩,部分地區藻跡、蟲跡發育,局部白雲石化。本段在北緯38°以北地區均遭剝蝕,僅在華北中部保存。其中,太行山南段殘留厚度最大,為80~120m。鹽盆內僅在榆11井、延深1井和陝15井有殘存,厚度最大為19m。

上覆地層為中石炭統本溪組,岩性為灰黑色炭質泥岩夾煤層。

Ⅷ 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為穩定克拉通內的大型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含煤地層主要為石炭—二疊系和侏羅系;煤長期持續生氣,產氣率逐步增大,總生氣量大,含氣量高;煤儲層割理和氣孔發育,構造軸部次生裂隙發育,煤層氣可采性明顯改善;蓋層封蓋能力強,水動力條件好,煤層氣保存條件有利;盆地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為98 634.27×108m3,可采資源量為17 870.59×108m3,Ⅰ類資源佔地質資源總量的近40%,Ⅱ類資源超過60%。

(一)概況

鄂爾多斯盆地東依呂梁山,西靠六盤山,南抵秦嶺,北接狼山—大青山。橫跨陝、甘、寧、晉、內蒙古五省(區),面積37×104km2。除外圍的河套、銀川、巴彥浩特、六盤山、渭河等中新生代盆地外,盆地本部面積25×104km2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大型聚煤盆地,周緣煤礦區星羅棋布。鄂爾多斯盆地的煤層氣勘探始於20世紀90年代,1993~1995年間,聯合國資源環境署與華北石油地質局合作,率先在盆地東緣中部的柳林楊家坪鑽煤層氣探井7口,並均獲得2 000m3/d以上的煤層氣產量,煤柳5井獲得7 000m3/d的高產,首次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發現了煤層氣富集區,從而揭開了該盆地煤層氣勘探的序幕。在1995年之後,中聯公司、中國石油及美國阿莫科、阿科、菲利普斯等國外石油公司在鄂爾多斯盆地進行煤層氣勘探,開展二維地震勘探和鑽探,截止到2005年底,在盆地內共施工70多口煤層氣井。總體上講,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氣勘探程度較高,其次是南緣,中部勘探程度低。

(二)煤層、煤岩和煤質特徵

1.煤層特徵

鄂爾多斯盆地含煤地層主要為石炭—二疊系和侏羅系。三疊紀含煤層系瓦窯堡組,僅5號煤層為主要可採煤層,只分布在子長至蟠龍一帶。上石炭統太原組沉積厚度50~100 m,含煤5~8層,各地煤層厚度變化較大,如河東煤田太原組主要可採煤層為8、9、10號煤,平均總厚6.66m,往南至鄉寧一帶變薄,甚至不可采;下二疊統山西組厚60~100m,形成較厚的可採煤層,河東煤田4、5號煤層平均總厚為7.82m;侏羅紀含煤層系延安組,自下而上分為5、4、3、2、1煤組,主要可採煤層5~7層,可採煤層累計厚度一般15~20 m。主要可採煤層發育在盆地南部和北部,中部僅有煤線發育。

2.煤岩煤質特徵

石炭—二疊系山西組和太原組煤的鏡質組含量在71%~90%之間,平均含量為79%。侏羅系延安組煤的鏡質組含量變化於19.4%~95.2%之間,平均值約為58.5%左右。

北部及東緣含煤區的石炭—二疊紀煤的灰分含量變化不大,基本都為中灰煤。中侏羅世煤在陝北含煤區以低灰煤為主,灰分一般小於10%,黃隴含煤區為低分—中低灰煤。陝北含煤區子長煤產地的晚三疊世煤為中灰煤。

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系煤層主要為中高變質煙煤和無煙煤,不同地區煤級分布有較大差異。在盆地東部,煤層主要受深成變質作用,從北向南,煤級逐漸增高。在盆地西緣,煤級分布比較復雜,主要原因是深成變質作用基礎上疊加了岩漿熱變質作用。

侏羅系煤變質作用強度低於石炭—二疊系煤。侏羅系延安組煤的熱變質作用以區域深成熱變質作用為主,煤化程度具有在盆地周緣低、中間高的特徵,鏡質體反射率介於0.41%~1.07%,煤階相當於褐煤、長焰煤、氣煤和肥煤。

(三)含氣性特徵

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南部的渭北煤田和西緣桌賀煤田是石炭—二疊紀煤田的分布區。煤田勘探和煤層氣勘探中積累了大量的煤層含氣量資料,如表6-9。由表可見,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含氣量由北向南隨煤級升高而增高,由圖6-9可見,含氣量隨上覆有效地層厚度增加而提高。受上覆有效地層厚度影響,渭北煤田含氣量由東向西逐漸降低,韓城礦區為煤層氣富集區。桌賀煤田,煤類全,含氣量較高。

表6-9 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紀煤層含氣量

圖6-9 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含氣量與上覆有效地層厚度關系圖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煤層煤級低,含氣量普遍低,在局部地區和煤層埋深較大的部位含氣量較高。在黃隴侏羅紀煤田,彬長礦區煤含氣量0.1~6.29m3/t,黃陵礦區、焦坪礦區少數煤層含氣量達4~6m3/t。

(四)煤層氣成藏條件

1.煤層長期持續生氣,產氣率逐步增大,總生氣量大

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系主要煤系沉積後,長期持續沉降,煤變質程度逐漸加深,煤層氣大量生成。東部地區大量熱模擬實驗資料表明,煤由褐煤演化至長焰煤階段,累計煤氣發生率達138~168m3/t,演化至肥煤階段時,累計煤氣發生率達199~230m3/t,至瘦煤階段時,累計煤氣發生率達257~287m3/t,因此本區全區的煤層生成氣量均遠遠超出其自身的吸附能力。

2.煤儲層割理和氣孔發育,構造軸部次生裂隙發育,煤層氣產出條件有利

本區煤岩以光亮型、半光亮型為主,鏡質組含量高,以中變質的肥煤、焦煤為主,變質程度適當,故煤層割理發育,有利地區割理密集呈網狀,連通較好。據不完全統計,煤層發育2組割理:一組為面割理,密度7~25條/5cm,裂口寬0.01~0.3m m;另一組為端割理,密度7~22條/5cm,裂口寬0.001~0.05m m。本區中生代以來在南北向扭應力及東西向擠壓應力作用下,產生了成排分布的壓扭性斷裂鼻狀構造或斷裂背斜構造,沿構造軸部出現少量張性斷層,並在煤層中產生一組張裂隙。這些次生裂隙疏通了煤層的端割理和面割理,使煤層儲集物性變好。

據煤顯微組分觀察,本區煤氣孔特別發育,尤其基質鏡質體中氣孔密集,以煤化過程中氣體逸出留下的生氣孔為主,孔徑一般為0.01~0.7m m。這些氣孔不僅是煤層生氣的直接標志之一,也是煤層吸附氣的主要儲集空間。

3.蓋層封蓋能力強,水動力條件好,煤層氣保存條件有利

本區成煤期後的燕山運動和喜山運動斷裂和褶皺作用很弱,含煤地層保存完整,煤層頂底不管是灰岩還是泥岩封蓋層,鑽井所取岩心都很少見構造裂縫。上石盒子組和下石盒子組雜色泥岩、粉砂質泥岩單層厚度大(一般為5~10m),可對比性和連續性強,所取泥岩樣品的孔隙度為1.17%~8.11%,而滲透率值均近於零,是本區具有較好封蓋條件的區域蓋層。

收集了鄂爾多斯盆地邊緣17口井地下水特徵的有關資料,三疊系含水層的自流量為0.5~4.191/s,礦化度值20~60g/L,水化學類型偏CaCl2型,局部含Na2SO4型。山西組和太原組含煤地層的含水層自流量0.9~8.7L/s,礦化度10~250g/L,水型以過渡成因的NaH CO3為主。馬家溝組灰岩含水層的自流量28.5~61.05L/s,礦化度1~100g/L,水型為CaCl2型、M gCl2型占優。由此可見,這三套地層的地下水特徵明顯不同,水文地質特徵具有獨立性、封閉性,有利於煤層氣的保存。

(五)煤層氣資源量

鄂爾多斯盆地風化帶下限至煤層埋深2 000m 以淺區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為98 634.27×108m3,資源豐度為0.91×108m3/km2,可采資源量為17 870.59×108m3。其中中侏羅統延安組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為52 775.41×108m3,佔地質資源總量的53.51%;上石炭統太原組和下二疊統山西組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為45 858.86×108m3,佔地質資源總量的46.49%。

按區帶統計,東緣、中部、西緣和南緣含氣區帶煤層氣地質資源量分別為34 332.66×108m3、23 419.10×108m3、34 174.08×108m3和6 708.43×108m3,佔地質資源總量的34.81%、23.74%、34.65%和6.8%;東緣、中部、西緣和南緣含氣區帶煤層氣可采資源量分別為8 121.18×108m3、5 167.39×108m3、3 026.78×108m3和1 555.24×108m3,占可采資源總量的45.44%、28.92%、16.94%和8.70%。

按深度統計,煤層埋深1 000m以淺、1 000~1 500m和1 500~2 000m區,煤層氣地質資源量分別為28 562.43×108m3、28 722.64×108m3和41 349.20×108m3,佔地質資源總量的28.96%、29.12%和41.92%;埋深1 000m以淺與1 000~1 500m 煤層氣可采資源量分別為9 200.59×108m3、8 670.00×108m3,占可采資源總量的51.48%與48.52%。

該含氣盆地群Ⅰ類資源量為37 785.14×108m3,佔地質資源總量的38.31%,主要分布在東緣和南緣含氣區帶;Ⅱ類資源量為60 849.13×108m3,佔地質資源總量的61.69%,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緣含氣區帶(表6-10、表6-11)。

表6-10 鄂爾多斯盆地煤層氣資源量計算匯總表

表6-11 鄂爾多斯盆地各含氣區帶煤層氣資源類別表

Ⅸ 鄂爾多斯盆地區域地質圖

這個圖;你拿不到詳細的,要花錢呢;我們搜集資料就為了這個;有簡略構造圖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