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夏秋季節多什麼地質災害
A. 台灣省容易遭受的自然災害是:
答案C
台風是台灣省容易遭到的氣象災害而地震是其最主要的地質災害。
B. 台灣的四季天氣是怎樣的
我國惟一的「北回歸線標」在台灣省嘉義縣南面的鐵路線附近。這座「北回歸線標」於四年設置,高20多米,是一個塔形的石碑。在石碑的四面都刻著「北回歸線標,北緯為23度27分4秒51,東經為20度24分46秒5」。
人們在夏至這一天的正午時刻站在這兒,就能看到太陽直射頭頂的情況。這座「4C回歸線標」說明台灣正處於北回歸線上。因此,台灣的氣候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則為兩氣候型間的過渡氣候;全年溫度高、雨多和季風性是它的三個特點。
溫度高。全年平均溫度20℃—25℃。4月到11月是夏季,歷時240多天,南部的恆春長達290多天,是台灣最熱的地方。但是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也不過27℃—28℃。不像重慶、南京、武漢「三大火 爐」那麼悶熱;12月到次年3月是「冬季」,2月最冷,平均氣溫15℃左 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秋天的溫度差不多,看不到北風怒吼、大雪紛,到處是風和日麗、鬱郁蔥蔥的景象。南北兩端溫差僅在5℃左右。可是,山區與平原地區氣溫則有很大差異。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從平原到高山,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約0.6℃,具有熱、溫、寒三帶並存氣候,冬季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可見 雪。早的來說,台灣一年到頭都是比較溫暖的,很像大陸的春天。平常綠,四季如春」,正是台灣氣候的真實寫照。
雨多。因地貌不同和受海風的影響不一樣,台灣各地的降雨情況也不一樣。北部地區全年降雨比較均勻,東北部地區冬雨較多,中部和南部地區夏雨較多。西南平原地區降雨時間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冬春季節雨量稀少,因而經常發生旱澇現象。平原上平均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有些山坡地帶年降雨量較多,達到4000—5000毫米。其中東北部的火燒寮年降雨量達到8408毫米。北端的基隆港每年有245天降雨,年平均降雨量2910毫米,素有「雨港」之稱。
季風。台灣由於處於大陸和海洋之間,因而產生了氣候上的季風性。冬季多刮東北風。這種風來自蒙古高原,經過華北轉入東海,變為東北風刮到台灣。它原來是乾燥的大陸風,經過一段海面之後,變濕潤了,因而給台灣帶來許多雨水。到了夏季就改為吹西南風,因為它是從熱帶海面吹來的,也給台灣帶來大量雨水。台灣多雨的現象,就是在這種季風變化之下形成的。對台灣有影響的季風主要是東北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
另外,台灣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每年6月到10月為台風季節,其中7、819三個月台風最多。每逢台風侵襲時,就帶來暴雨,日降雨量一般在200毫米左右。暴雨造成的洪水,常常夾帶大量的巨石,摧毀水壩和房屋,切斷公路和鐵路交通。台灣島的東北部是受台風過境最多的地方,因此受害也最嚴重。
C. 甘肅省大部分地區氣候是什麼氣候類型,在溫度帶上屬於什麼帶 台灣省多地質災害的原因是什麼
甘肅省氣候抄是冬季苦寒 夏季高溫 屬於襲亞熱帶
台灣台風多,主要是位在太平洋高壓路徑上,雖然其它國家如菲律賓,日本,中國大陸也同樣位在此路徑上,但唯獨台灣威脅最烈,原因是台風的轉向點正好在台灣的位置,緯度23至25度.
D. 台灣為什麼夏秋季節多台風
因為台風是季風中的一小部分啊,季風的形成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夏秋季節由海洋吹向陸地,台風隨著季風的移動而來,冬季由陸地吹向海洋,阻擋了台風的到來。
E. 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A.台風B.寒潮C.地震D.干
台風是極猛烈來的熱帶氣源旋.氣象學界規定,熱帶氣旋中心附近的平均風力小於8級為熱帶低壓,8~9級為熱帶風暴,10~11級(風速為26~32.6米/秒)為強熱帶風暴,≥12級為台風.在中國登陸的台風平均每年有6~8次,主要影響中國東南沿海的海南、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區.襲擊中國的台風常發生在5-10月,尤以7-8月為多.
故選:D
F. 台灣地質災害主要是什麼
台灣地區地質情來況比較自復雜,主要特點有:
1、地質年輕,多斷層
2、砂岩、頁岩易松動
3、岩性軟、節理多、破碎多
4、地形演變劇烈,歷史一再重演
5、河川淤積量世界第一
主要發生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G. 台灣台風在什麼季節
台灣刮台風最多的季節是夏秋季節,主要是7、8月份,9月份有一部分台風,其他的月份台風很少。
台風生成在6月份的不多,而真的有登陸台灣本島的就更少了。由資料看來,近十年也就只一兩個,近五年內則無。
6月到9月是台灣的夏季,全年大部分的降雨都集中在這個季節,特別是6-8月最多,幾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場雷陣雨。此外,台灣還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面為夏季台風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台風季節,其中7-9月台風次數最為頻繁。這個季節也是台灣自然地質災害的多發時期。此時前往台灣旅遊,除了防雨防曬防暑之外,一定要時時關注當地天氣預報和道路交通狀況。
台灣本島地狹人稠、山坡陡峭、雨勢集中,再加上河川短促,所以大部分的雨水都迅速地流入海洋,蓄水不易。近年來隨著工業發展與都市化的結果,用水量大增,限水、休耕等似乎已不再是罕見的新聞,而是幾乎年年會經歷的事,於此討論有關於水的問題實為重要的課題。檢視台灣過去的降水特性發現。
延伸:台風
台風,指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
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地區通常稱其為台風,而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則普遍稱之為颶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台風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是自然災害的一種。
H. 夏秋季節,台灣最多出現的氣象災害是
台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7~9月多台風,常造成洪水等災害
I. 台灣為什麼頻發自然災害
台灣寶島雖然風光秀麗,但由於它的地理和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因此必須清醒地認版識到赴台旅遊權時隨時可能面臨的三大自然災害———台風、地震、豪大雨(瞬間襲來的暴雨)。
台灣地區的自然環境深具特性,不僅氣溫高、降雨強度大,更有著陡峻的地形、脆弱的地質結構、頻頻震撼大地的地震、持續的地殼變動,因此常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再加上台灣地區人口眾多、土地使用密度高,各種自然災害往往帶來極為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大致來說,台灣地區的自然災害可區分成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兩大類。氣象災害主要有台風、異常降水、乾旱、寒潮等;地質災害則包括地震、山崩和地盤下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