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條件描述是什麼
Ⅰ 什麼叫地質狀況地質狀況分哪幾種
世界上有的中國基本上都有,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磚紅壤,東北的黑鈣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紅色,適合馬尾松的生長,北方的土壤(東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機質,土質呈黑色,而廣大的西北和黃土高原缺少植被保護,土質貧瘠,顯黃色或棕黃色)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Ⅱ 地質構造條件評價
地球上各板塊內部構造演化都是在伸展—收縮體制交替作用下完成的。在伸展體制下,板內地殼產生裂陷、沉積物堆積、岩漿噴發或侵入,資源聚集;在收縮體制下板內產生擠壓作用,岩層褶皺、逆沖構造形成,伴有侵入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地層間不整合。這種作用交替發生構成了地質演化的全過程,以這種理論觀點看待一個區域的各種地質作用現象,無一不是以構造活動為主線的客觀表現,有物質形態的,有變形變質過程的。區域構造演化過程中地殼熱狀態也產生變化,伸展體制下的拉張性盆地內大地熱流和地溫梯度高於收縮體制下被擠壓抬升的盆地,如渤海灣盆地是新生代拉張盆地,地溫梯度3.58℃/100m,大地熱流密度61.53mW/m2,鄂爾多斯、沁水盆地整體抬升發生降溫冷卻,地溫梯度分別是2.2~3.1℃/100m和2.6~3.0℃/100m,大地熱流密度63.4mW/m2和61mW/m2,後兩者與中生代晚期古地溫比較出現了明顯降低。在全面認識地質構造形態特徵、演化過程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各類地質構造對區域淺層地溫場的影響與貢獻具有重要作用。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中,地質構造因素主要是深度<200m或鬆散堆積物底界面形態(基底形態),區域性活動構造特點、斷裂構造性質、延伸方向,地層間不整合界面等。
(一)基底形態
由於構造或古地形影響使基底界面存在起伏現象,它是一種區域性界面,可稱為不整合。基底形態以物探方法結合直接鑽孔揭露,用剖面圖或鬆散層、基岩埋深圖表示。資料豐富地區可以查閱或自行編制,資料缺乏地區應實施工程或物探方法予以揭示。
(二)區域斷裂構造或界面
斷裂面特別是區域性深大斷裂對區域沉積作用、岩漿活動具有控製作用,在新生代斷陷盆地中的邊界斷裂尤其典型。它既可以導熱而形成通道,也可隔熱而使斷層上下兩盤處於不同的熱狀態。對斷裂描述從產狀、性質、切割最新地層、分支發育情況等方面展開,評價其作用應從發育史、影響或控制沉積作用、岩漿活動、變形變質以及導水、隔水作用等方面展開。
區域性構造評價資料以收集為主,如各類物探測量成果、區域鑽孔揭示和地表露頭觀察;對活動構造採用專門調查測量,如放射性測量、大地測量以及地殼應力測量,最直接的方法是沉積中標志層錯斷的觀察測量數據。
斷裂構造及其配套的分支構造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也是評價工作的重要內容。區域性構造和區內發育的各級別斷裂構造使區域岩石產生節理裂隙,不同方向、不同時期的構造疊加作用可使堅硬岩石支離破碎,大大提高岩石的滲透率,提高熱能傳輸速率,進而改變區域淺層地溫場狀態。這類構造作用在結晶岩發育地區、基岩淺埋區和降水入滲補給區尤其顯著。
對於斷裂構造的導水隔水作用,一般張性斷裂節理、裂隙具有良好的導水性,壓性斷裂、節理具有隔水作用。
區域性地層間的不整合面代表較長時間的沉積間斷,在此期間,下伏地層遭受風化剝蝕,形成剝蝕面、古土壤或剝蝕平原,發育碎屑堆積物,經膠結形成碎屑岩。這類界面一般來說是導水或充水界面,其典型實例如青白口系與薊縣系平行不整合界面,石炭系與奧陶系平行不整合界面等。
(三)活動構造
在新生代斷陷盆地和已確定存在活動構造地區,加強對斷陷盆地內沉積作用、地面沉降、地裂縫展布方向與主構造線關系調查,並研究分析構造運動方式及在鬆散層中的表現形式,特別是其是否具有新生性特徵,及對鬆散堆積物沉積的影響;對斷層的導熱作用可用直接測量法測量斷裂帶附近大地熱流密度。
(四)區域構造背景分析
區域性構造背景顯示某一地域內各類環境的地質演化特點。在區域構造地質評價中正確認識所在區域構造位置、構造特徵和主要活動方式,對合理劃分研究環境構造類型,沉積作用特點、岩漿及變質作用規律具有指導性意義。如盆地性質或分類位置決定了不同的沉積物分布特徵和岩相分布,斷陷盆地不同於沖積盆地和沖積平原。
Ⅲ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什麼
通常把與地下水來有關的問源題稱為水文地質問題,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條件稱為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Ⅳ 地質調查中地質描述有什麼要求
1、先確定地質界線、岩性分層;
2、描述的總體原則:先宏觀,後微觀;
3、描述的順序:
岩性點:先確定層位,岩性(顏色、厚度),結構、構造,物質組份,岩層中構造裂隙發育特徵(裂隙形態、走向、與岩層的關系(順層或切層(角度))、裂隙充填物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裂隙圍岩蝕變特徵、裂隙發育程度、裂隙相互關系))、岩層風化特徵、岩層產狀、裂隙產狀。
褶皺控制點:褶皺定名(背、向斜、褶曲)、形態特徵(寬度、兩翼產狀特徵)、岩性描述、附素描圖/照片。
斷層控制點:斷層定名;破碎帶特徵(寬度、角礫發育特徵(形態、排列特徵、角礫成份、角礫中構造發育特徵、角礫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膠結物成份、膠結物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斷層上下盤鏡面發育特徵;上、下盤圍岩描述(按岩性點描述,突出構造、礦化蝕變);斷層產狀、岩層產狀;采樣記錄;地質現象及采樣素描圖。
礦化蝕變控制點:礦(化)體特徵、圍岩蝕變特徵(礦化蝕變類型、蝕變強弱及其過渡關系和與構造關系、礦化蝕變的微細特徵(結構、構造等))、推測原岩岩性。
地質填圖點路線特徵描述。
地質填圖點路線示意圖(包含主要地理點、地物點,地質點、路線、地質界線、采樣點號)。
Ⅳ 何謂工程地質條件包括那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下水條件、地球物理條件、物理地質環境和天然建築材料7項。工程地質學裡面第一頁就有提到。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Ⅵ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形地內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容、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Ⅶ 地理條件與地質條件有什麼區別
地理條件主要是對於地貌而言,也就是地球的表面,包括江河湖海。
地質條件主要是針對地下而言,主要是指地層構造岩漿活動等,地貌次之。
地震頻繁屬於地質地震條件。
氣候條件能並入地理條件。
Ⅷ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學中地質因素對土木工程建設有較大影響,因此把這些地質因素綜合稱工程地質條件。
內容包含地區的地形地貌,場地及周圍的岩土類型和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地條件,各種自然地質作用與現象,天然建築材料等
Ⅸ 工程地質條件的要素是什麼
(1) 地層的岩性:是最抄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 相關書籍 、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Ⅹ 地質構造條件是指什麼
地質構造條件:
礦產的生成,除了要有一定的成礦物質來源之外,另一方版面還需要有成礦權物質運移的通道和沉澱的場所,即與一定的地質構造有關。所以說,地質構造對於礦帶和礦田的展布,礦床的產出和規模,礦體的空間形態與產狀,都起著一定的控製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研究構造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去進行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