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泥是什麼地質作用的產物
『壹』 外力地質作用小結
外力地質作用的能源主要是來自地球以外,如太陽輻射能、日月引力能和生物能等,另外還有一部分內能同時起作用,如地球旋轉能和重力能。外能中以太陽輻射能為主。外力地質作用的作用范圍,只限於地表及其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是由各種不同的地質外營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風、湖泊、冰川等)經過風化、剝蝕、搬運、沉積、成岩等作用進行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強度和地理分布受氣候、地形、岩石性質及地殼運動等因素的控制。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往往以某種作用為主。例如,高山寒冷地區以物理風化作用、冰川作用為主。而在低濕平原區則河流縱橫、湖泊眾多,起主導作用的又要視具體條件而定:在地面植被多且岩石難溶的地區,以生物風化、物理風化和流水作用為主;在岩石易溶地區,以化學風化、地下水作用為主;在乾旱地區則以物理風化、風力作用為主,其他地質作用則是次要的。
外力地質作用不斷地雕塑著地球表面,形成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同時改造遷移地表物質,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和沉積礦產。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沉積岩可能上升暴露在地表,重新遭受風化、剝蝕、搬運、沉積、成岩等外力地質作用,再形成新的沉積岩,不斷地構成新的旋迴。因此沉積岩是研究地殼發展歷史、恢復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沉積岩特徵的研究還可以了解外力地質作用的發展歷史。
外力地質作用總的趨勢是由破壞(削高)到建造(補低),與內力地質作用一起永不間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圖12-11)。
圖12-11 外力地質作用過程示意圖
本章要點
1.岩石的風化剝蝕產物經過搬運、沉積而形成鬆散的沉積物,經過一定的物理、化學以及其他的變化和改造,固結形成堅硬的岩石的過程叫成岩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有:壓固脫水作用,如蛋白石變成玉髓,褐鐵礦變為赤鐵礦,石膏變為硬石膏等;膠結作用,常見的膠結物有硅質、鈣質、鐵質、粘土質、火山灰等;重結晶作用,重結晶後的岩石,孔隙減少,密度增大,岩石緻密堅硬;微生物及有機質的作用,如Fe、Mn、Cu等金屬硫化物、氫氧化物的形成就與細菌活動有一定的關系。
3.沉積物在一定的埋藏條件下,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經過復雜的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層狀岩石,稱為沉積岩。
4.碎屑結構是沉積岩的特徵結構,也是識別沉積岩的基本標志。
5.層理是因不同時期沉積作用的性質變化,使沉積岩的顏色、礦物成分、碎屑的特徵及結構等在垂直方向上表現出的成層現象。層理是沉積岩最特徵、最基本的沉積構造。層理中各層紋相互平行者稱為水平層理,層紋傾斜者稱為斜層理,相互交錯者稱為交錯層理。
6.沉積物在水流速度和強度逐漸減弱的情況下,其碎屑顆粒粒徑由下向上就會逐漸變細,由此形成的層理為遞變層理。
7.沉積岩按成因及結構,可以分為五大類:陸源碎屑岩類、火山碎屑岩類、泥質岩類、碳酸鹽岩類及其他岩類。
8.陸源碎屑岩類根據粒徑劃分為:礫岩、砂岩、粉砂岩。泥質岩類根據固結程度劃分為頁岩、泥岩和粘土。碳酸鹽岩是由方解石和白雲石等碳酸鹽礦物組成的沉積岩,主要岩石類型為石灰岩、白雲岩,二者化學成分相近,鑒別要點是:遇冷的稀鹽酸後,前者起泡較強烈,後者微弱起泡。
10.在外力地質作用下使有用元素或有用組分聚集起來,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能滿足當前開采利用要求所形成的礦床,稱為外生礦床。根據形成礦床的地質作用不同,可分為風化礦床和沉積礦床兩大類。
11.外力地質作用總的趨勢是由破壞(削高)到建造(補低),與內力地質作用一起永不間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復習思考題
1.何謂成岩作用?每一種作用是哪種岩類的主要成岩作用?
2.沉積岩形成的五個階段包含哪些基本內容?
3.組成沉積岩的常見礦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沉積岩特有的礦物?
4.沉積岩有哪些常見的原生構造?各有何地質意義?
5.如何區分碎屑、基質、膠結物?常見的膠結物的成分有哪些?
6.外生成礦作用可以形成哪些礦產?
『貳』 地基,名詞解釋 軟流圈、元素克拉克值、礦物、岩石、地質作用、晶體、解理、斷口、類質同像、岩漿
1、地質學: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當前,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表層——岩石圈,研究其物質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規律;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地表形態及其發展演化的規律性。
2、將今論古:通過各種地質事件遺留下來的地質現象與結果,利用現今地質作用的規律,反推古代地質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及其特點。
3、岩石圈:軟流圈其上的由固體岩石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殼合稱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個剛性外殼,「浮」在具塑性狀態的軟流圈之上。
4、礦物:礦物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單質或化合物。
5、地質作用:引起地殼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表面形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各種自然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6、雙變質帶:大洋板塊沿貝尼奧夫帶在島弧與大陸邊緣下插引起的成雙變質帶,一個是分布於靠大洋一側的高壓低溫變質帶,另一個是與之平行的高溫低壓變質帶。
7、風化殼:指殘積物和經生物風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層等在陸地上形成的不連續薄殼(層)。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內孔隙總體積與岩石體積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於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鬆散堆積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陸上緩慢流動的巨大冰體。
11、晶體:內部質點在三維空間呈規則排列的固體稱為晶體。
12、克拉克值:國際上把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稱為克拉克值。
13、類質同象:指在礦物晶體結構中,由性質相似的其它離子或原子占據了原來離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學鍵性和晶體結構類型發生質變的現象。但可引起化學成分及其它有關性質的改變。
14、沉積岩:又稱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條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經風化、剝蝕等一系列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風化產物,再經搬運、沉積和固結而形成的一類岩石。
15、岩漿岩的產狀:指岩漿岩體在空間上的形態、規模,與圍岩的關系以及形成時所處的深度及地質構造環境等。
16、變質作用:由內力地質作用致使岩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發生變化的作用稱變質作用。
17、機械沉積分異作用:在沉積的過程中,使原來粗、細、輕、重混雜在一起的物質,按一定順序依次沉積下來,這種作用稱機械沉積分異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風)作用下,砂質沉積物移動時所形成的沙紋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種碎屑物質堆積而成的岩石。
20、沉積相:指沉積環境及在該環境中形成的沉積物(岩)特徵的總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徵)。
21、三角洲:帶有泥砂的河流進入蓄水盆地,因流速減小,沉積物在河口地區大量堆積,並導致岸線向盆地方向不規則進積而進行的沉積體。
22、濁流:指沉積物顆粒靠渦流(湍流)支撐,呈懸浮狀態在流體中搬運的重力流。
23、碳酸鹽岩的清水沉積作用:就是指在沒有或很少有陸源物質流入的陸表海環境中的碳酸鹽沉積作用。
24、地層層序律:對於層狀岩層而言,老地層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層依次層層疊覆,越往上,地層越新。
25、標准化石:在一個地層單位中,選擇少數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時間短、地理分
布廣、數量很多、保存完好河容易鑒定的特點,稱為標准化石。
26、地質構造:指由各種內、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岩石的變形產物,具體表現為岩石的彎曲變形(塑性變形產物)和斷裂變形(脆性變形產物)等。
27、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指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觸關系。
28、同沉積褶皺:指在岩層形成過程中即產生沉積的同時逐漸變形而形成的褶皺。
29、斷裂構造:指岩石所承受的應力達到或超過其破裂強度時發生破裂變形而形成的構造。
30、含油氣盆地:指已經發現工業性油氣流的沉積盆地。
『叄』 冰磧岩的分類
冰川中的碎屑一般可通過4種方式沉積下來:底停(Lodgement)——冰攜碎屑與冰川床之間的摩擦阻力超過了冰川的牽引力而使碎屑停止搬運;融出(Meltout)——冰體融化而使碎屑直接堆積;升華(Sublimation)——冰體升華導致碎屑直接堆積;冰下變形(Subglacial Deformation)——移動的冰底板拖曳使沉積物形成變形層。
1.Boulton的分類
Boulton(1981)根據上述沉積作用,並結合搬運途徑和沉積部位,提出冰磧和冰磧岩的成因分類(圖9-15)。
圖9-9 冰川沉積作用及相結構
(據Matthew,2009)
圖9-10 後退冰川前緣發育的冰磧石丘狀堆積體
(N.F.Glasser攝)
圖9-11 安化縣拓溪鎮肖木村6億年前的冰磧岩
圖9-12 南極格羅夫山冰磧礫岩
(據極地資源共享平台,2013.03.12)
圖9-18 黃道全的冰磧岩結構分類
A—冰磧富礫岩;B—冰磧礫岩:B1—砂質冰磧礫岩,B2—泥砂質冰磧礫岩,B3—砂泥質冰磧礫岩;C—冰磧礫質砂-泥岩:C1—冰磧礫質砂岩,C2—冰磧礫質泥砂岩,C3—冰磧礫質砂泥岩;D—冰磧含礫砂-泥岩:D1—冰磧含礫砂岩,D2—冰磧含礫泥砂岩,D3—冰磧含礫砂泥岩,D4—冰磧含礫泥岩;E—冰磧砂-泥岩:E1—冰磧砂岩,E2—冰磧泥砂岩,E3—冰磧砂泥岩,E4—冰磧泥岩(結合構造可命名為紋泥岩)
『肆』 學習任務沉積相概念的建立
【任務描述】 ①正確了解並敘述沉積相的概念;②了解沉積相分類並記住常見沉積相;③熟記常見沉積相標志;④根據典型岩相分析實例,進行常見岩相分析。
一、沉積環境和沉積相
(一)沉積環境
沉積地層佔地層的絕大部分,它們是在一定的沉積環境中,通過一定的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環境是一個發生沉積作用的、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徵的地貌單元(如河流環境、湖泊環境、濱海環境等)。
沉積學研究的對象是沉積岩,是古代沉積環境的產物。古代沉積環境和古地理面貌現在已不能直接觀察到,只能通過保存於地層中的信息去分析和恢復。
地層形成的沉積環境包括沉積環境內部的物理特徵、化學特徵、生物特徵和古地理背景。由於地層形成時間跨度長、空間分廣、內容豐富,因此在沉積環境分析中必須利用多種方法進行多學科的綜合和概括。地層學的許多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都是從對沉積作用過程的認識和理解中提出的。
(二)沉積相
長期以來,對於沉積相的概念存在著不同的理解。目前大多數學者趨向於把「相」理解為「沉積環境的古代產物」(R.C.Selley,1976),專指環境的「物質表現」。所謂沉積相就是指沉積環境及在該環境中形成的沉積岩(沉積物)特徵的綜合。沉積相在空間上的橫向變化稱為相變。每一種相都在地層序列中佔有一定的位置。通過對地層中古代岩石和古生物的「物質表現」與環境的相應聯系來分析和恢復古沉積環境,這就是相分析或岩相分析。
(三)相變
沉積相在橫向(空間)上和縱向(時間)上的變化稱為相變,是由於沉積環境的縱向或橫向變化導致的。對於地史時期的沉積相研究,往往從研究地層剖面入手,從垂向層序中分析相的更替。
(四)沉積相的分類
沉積相可根據沉積岩原始物質的不同,分為碎屑岩沉積相和碳酸鹽岩沉積相。前者以砂、粉砂、黏土等碎屑物質為主,沉積介質以渾水為特徵,岩性以碎屑岩為主;後者以化學溶解物質為主,介質以清水為特徵,岩性以碳酸鹽岩為主。
陸源碎屑沉積相的劃分如表4-1所示。分類表中的「相組」和「相」分別為一級相和二級相,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劃分出「亞相」和「微相」,即三級相和四級相。
表4-1 碎屑岩沉積相的分類
二、沉積相分析的原則
相分析的方法是以研究現代各種地質作用及其所產生的物質記錄作為基礎,來分析判斷地質時期沉積物的沉積環境,即所謂「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則。在運用現實主義原則時,應考慮到自然地理條件和生物條件在地史中的演變,不能機械地把古代和現代等同起來。一般說來,對距現代不太遠的新生代或中生代地層,相分析時運用將今論古的方法不會發生重大問題,但古生代或更老的地層,在相分析時運用現實主義原則就要十分慎重。
三、沉積相的識別標志
(一)岩性標志
岩性標志包括顏色、岩石類型、自生礦物、岩屑顆粒的結構、原生沉積構造、沉積韻律(旋迴)等相標志。
沉積岩中各種結構的組分如岩屑、石英、長石、重礦物等都具有環境意義。如岩屑可用以解釋母岩的性質,追蹤陸源區。粗大的岩屑一般反映地勢高峻的古陸剝蝕區距沉積區較近。石英含量較高、分選較好的沉積層,一般為遠源區的沉積,純凈的石英砂岩則是海灘反復沖洗的標志。長石易風化、分解,一般在乾旱和寒冷氣候帶或地形高差大的近源地區才能大量保存。石榴子石硬度大(摩氏硬度6.5~7.5),但易風化,僅在冰川成因重礦物中富集。
沉積岩層的結構,包括顆粒本身的結構、充填物的結構以及顆粒與充填物間的關系。所謂碎屑顆粒本身的結構是指粒度、形狀、球度、圓度和顆粒表面的特徵。充填物是指化學的膠結物及細小的雜基,而顆粒與充填物間的關系是指膠結類型(或支撐類型)。當雜基很少時,顆粒成點狀接觸,粒間孔隙被化學膠結物(鈣質、硅質、海綠石質、鐵質等)充填,它們是顆粒埋藏後成岩期(或後生期)的形成物,形成孔隙膠結(或顆粒支撐)結構,說明其為牽引流搬運沉積。當雜基很多時,顆粒被雜基所包裹,造成基底膠結(或雜基支撐)結構,這是重力流的常見結構。
有些特殊的岩石類型可以指示這類岩石沉積時的水能量條件、水化學環境和氣候特徵。大規模、穩定的碳酸鹽岩一般出現在溫暖的濱淺海;海綠石、鮞綠泥石、磷塊岩主要形成於陸棚淺海環境;冰磧物和冰川紋泥顯示了冰期的寒冷氣候;煤、赤鐵礦、鋁土礦的大面積沉積則反映潮濕氣候;石膏和各種鹽類的形成則表明氣候乾旱;鮞粒結構代表海浪強烈攪動的高能環境,富含有機質和黃鐵礦微晶的碳質、硅質、泥質岩類,則形成於深水或滯流還原海盆。
沉積岩的原生沉積構造是鑒別沉積環境的重要標志,如層理、波痕、生物遺跡、乾裂、結核等。這些構造是沉積物成分、結構、顏色等不均一性而顯示出來的岩石宏觀特徵,能很好地提供搬運介質(水、風、冰等)性質及其動力狀況的信息。由於在露頭上和鑽孔岩心中易於直接地觀察和測量,因而常被廣泛用作判別環境的重要標志。
(二)古生物標志
根據對現代各種環境中生物群的觀察,不同門類生物的生活習性、生存方式、居住條件、繁殖傳播等均受周圍環境的制約,生物的生存與化石的保存既依賴於環境,又構成整個環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根據一些特有的生物種類及其保存特徵來鑒別其生存環境,如
有些生物對海水含鹽度要求嚴格,只能在正常海水(含鹽度35‰)中生活,稱狹鹽度生物,如珊瑚、菊石、腕足類等。有些則對水體鹽度的變化有較廣的適應性,可以在較廣泛的環境中生活,稱廣鹽度生物,如某些腹足、雙殼類等。有些生物對氣候敏感,只能生活在特定的氣候區(帶),如造礁珊瑚、多數藻類、海綿及層孔蟲等屬於喜暖生物,一般只生活在水溫>20℃的熱帶、亞熱帶淺水海域;而某些小型單體珊瑚、厚殼的腕足和雙殼類等,則見於高緯度冷溫水區。現代陸地上的棕櫚、樟樹等常綠闊葉林,不顯年輪,是熱帶氣候的指示性植物;柏松和銀杏等落葉林分布於溫帶區,其年輪清晰,表明季節性明顯。
水體的深度、含氧量和透光度明顯地影響著生物的分布。在含氧豐富和透光良好、海水深達0~50 m的地帶,底棲生物豐富,可有大量底棲的有孔蟲、三葉蟲、腕足類、灰質海綿、層孔蟲和塊狀珊瑚等。水深達100 ~200 m時生物逐漸減少,但有很多苔蘚蟲、具鉸綱腕足類、海綿和海膽。一些薄殼腕足類、硅質海綿、枝狀苔蘚蟲等則生活在200 m以下的較深水海域。
遺跡化石群落也可用以判斷水的深度,一般來說由於淺水區動力強度較大,常見垂直生物潛穴,生物以食懸浮物質為主。而較深水區,水動力強度較小,生物潛穴從傾斜變為水平,生物以食沉積物為主(圖4-1)。
圖4-1 遺跡化石的環境分帶
(據劉本培等,2005)
此外,還可根據生物化石在地層中保存的完好程度來判斷水動力的強弱和搬運的遠近。一般認為化石保存完好,無磨損或保持原位生長狀態,表示為原地埋葬;化石破損,則表示經搬運後異地埋葬,這種埋葬環境有時與生活環境相差不大(如同屬濱淺海),但有時可以相差甚遠(如掉下陸坡)。
(三)地球化學標志
地層中自生礦物(指原始沉積時期或固結成岩以前形成的礦物)的形成,與沉積環境中的特定地球化學條件有關。如海綠石、磷塊岩、鮞狀赤鐵礦、鮞綠泥石和針鐵礦等均可在海洋環境中以自生礦物形式出現,前兩者一般見於淺海陸棚區,後三者一般形成在較淺水區(包括湖盆中)。
沉積岩中稀土、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穩定同位素的測定,對於研究沉積環境、生物作用、陸源區性質(母岩成分)、古氣候特點和古地理再造都有重要作用。J.Murray 等(1991)根據硅質岩和頁岩的稀土元素總量,特別是其中鈰(Ce)的含量分為三類沉積環境:近洋中脊區(距離在400 km以內)的鈰含量為0.29 × 10 -6 ,洋盆為0.55 × 10 -6 ,大陸邊緣為(0.90~1.30)× 10 -6。
四、典型岩相分析實例
(一)風化型「紅土岩」
這是一種鐵、鋁、錳、硅的氧化物和黏土等的復雜綜合體,是殘積形成物。它的母岩經過大陸侵蝕,岩石中的鉀、鈉、鈣、鎂等元素都淋失了,剩下鐵、錳、鋁、硅等元素。這是一種濕熱氣候下的殘積物。
(二)含植物印痕的碳質頁岩
代表溫濕氣候下的沼澤堆積,沉積物是以黏土質居多數,有大量植物遺體。這是由於植物死後還在還原條件下腐爛、分解,造成大量的碳質分散在沉積物中,固結成岩後形成碳質頁岩,另一部分植物體腐爛後碳質沒有分散,而形成植物的碳質印痕保留在岩石中。
(三)含陸相植物化石和海相動物化石,具斜層理的粉砂岩和砂岩
代表河口三角洲沉積。因為河口地帶沉積物多具斜層理,同時河水帶來的陸地上的植物遺骸在此可以和海生生物一起保存為化石。
(四)礫石有紫紅色氧化圈的竹葉狀灰岩
竹葉狀灰岩是在潮間帶以至潮上帶形成的同生礫岩,是高能環境下多次暴露在水面以上的沉積產物。在濱海海灘的已固結的灰質層體,受到海浪沖刷而破碎、磨蝕成扁礫,當礫石在水面之上時,可以形成紫紅色氧化邊緣,當再度沉積固結時,扁礫有的保持水平位置,有的受波浪影響成雁行狀或放射狀排列。
(五)含三葉蟲碎屑的鮞狀灰岩
鮞粒大小不等,與三葉蟲碎屑混生,鮞粒的核心有時是石英粒,有時為三葉蟲碎屑。此類灰岩常具有濱海型斜層理,層面保留大型波痕。絕大多數是高能條件下的潮間帶生物碎屑沉積。
(六)礁狀珊瑚灰岩
根據對現代造礁珊瑚的研究,在它們的組織中具有共生的單細胞藻類,這種藻類為吸收珊瑚的新陳代謝的廢物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機理,並有助於鈣化,促使珊瑚快速而大量地生長,從而使造礁珊瑚可以構成十分龐大的群體。由於造礁珊瑚需要依靠共生藻類,所以只限於透光帶,在不到20 m的深度上最為發育,同時也需要較高的溫度,故礁狀珊瑚灰岩形成環境應是海水深度40~50 m左右或更淺的地帶,水溫大於22℃的熱帶海洋中,要求光線充足,食物豐富,水流暢通。
(七)具石鹽假晶的紅色泥岩
當泥質沉積物中含有石鹽晶體時,在成岩過程中沉積物被壓縮失水,泥質物質的體積收縮較晶體大,造成晶體突出於岩層表面,並嵌入到上覆岩層中去,形成石鹽晶體的印痕。此類晶體後被水溶去,留下空洞,再被新的沉積物充填,或成岩後,由於地下水的作用將石鹽晶體溶解,而其空洞為其他物質所充填,形成假晶。石鹽晶體的形成以及紅色泥質物都反映出它們形成時的環境是乾熱、氧化狀態。
(八)含筆石的黑色頁岩
保存筆石化石的岩石多數為黑色頁岩,在其中很少見有其他化石共生。一般認為含筆石的黑色頁岩是淡化海的產物。因為在此類海盆的上層淺水地帶,光線充足,又有豐富微小的漂浮生物可作為筆石蟲的食物,且黑色有機質淤泥沉積很慢,有利於筆石的生活。此類海盆的海底水層缺乏氧氣,並多硫化氫,因而不利於底棲生物的發育;上層水體中營漂浮生活的筆石在死亡後,屍體落入海底,就不易被其他動物破壞而得以共存。因此,含筆石的黑色頁岩是一種水流不暢的還原環境下淡化海沉積物。
五、技能訓練——岩相分析
(1)教師示範:對下列地層資料進行岩相分析(表4-2)。
表4-2 課堂練習
(2)學生訓練:對下列地層資料進行岩相分析(表4-3)。
表4-3 岩相分析表
『伍』 上庄坨—沙鍋店岩漿作用及河流、地下水地質作用觀察路線
路線:基地—上庄坨─沙鍋店─基地
任務:
1)觀察中侏羅統火山岩。
2)觀察石河河流地質作用。
3)觀察岩牆及岩溶作用。
預習內容:
1)岩漿作用。
2)河流地質作用。
3)岩溶作用。
No.15
位置:上庄坨西抽水站旁石河東岸。
意義:
1)中侏羅統火山岩觀察點。
2)石河的侵蝕與沉積作用觀察點。
觀察內容:
1)安山岩、火山集塊岩。
2)河流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教學內容:
利用地形、地物標志練習地物定點法,進一步鞏固以前學習的內容。在觀察該點的內容前,簡要回顧岩漿作用的內容,以及各類岩漿岩在成因和物質組成方面的不同特徵,包括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等。
1)從抽水站至小傍水崖,火山岩可分為以下幾層:
① 灰綠色安山岩:風化面為褐灰色,新鮮面為灰綠色,斑狀結構,氣孔構造、杏仁構造和塊狀構造。斑晶為輝石、斜長石,斜長石常風化成高嶺土;基質為隱晶質,礦物成分有斜長石、輝石、角閃石等。氣孔大小為2~5mm,杏仁體成分為鈣質或硅質,多呈橢圓形。
② 紫紅色輝石安山岩:新鮮面為淺紫紅色,斑狀結構,斑晶為短柱狀輝石,氣孔、杏仁或塊狀構造。
③ 灰綠色角閃安山岩: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長柱狀角閃石,晶形完好,顆粒較大,可達3mm×10mm,塊狀構造。
④ 紫紅色角閃安山岩:紫紅色,其他特點同第③層。
⑤ 灰綠色斜長安山岩:斑狀結構,斑晶為針狀、長柱狀斜長石,基質為隱晶質,塊狀構造。
⑥ 灰綠色安山岩:斑狀結構,斑晶有角閃石和斜長石,角閃石顆粒較大,一般為2mm×6mm,塊狀構造。
⑦ 灰綠色斜長安山岩:斑狀結構,斑晶為斜長石,其他特點同第⑥層。
⑧ 灰綠色角閃安山岩:斑狀結構,斑晶為角閃石,其他特點同第⑥層。
⑨ 火山集塊岩:雜色,風化後呈紫灰色,集塊結構,塊狀構造。火山碎屑粒徑>64mm的佔75%,最大者可達200mm,稜角明顯,成分為斜長安山岩、角閃安山岩等。膠結物為安山質熔岩。
2)在返回途中的陡崖處觀察河流地質作用。
① 石河長75km,發源於實習區北部,向東南流入渤海,點處位於該河流的中上游。石河流經地區的岩石有沉積岩和岩漿岩,在沉積岩區河谷較寬,谷坡較緩;在岩漿岩區河谷較窄,谷坡較陡。本區冬、春季為旱季,河水流量小;7~8月份為雨季,流量大,水流急,是發生山洪和強烈侵蝕作用的主要時期。
② 點處可見河谷橫斷面呈較寬的「V」字形,發育河漫灘與河流階地,谷坡較陡,谷底較寬,河床蜿蜒曲折(圖版Ⅰ-8)。在側蝕作用下,形成凹岸和凸岸,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前進,河床變得越來越彎曲,而河谷漸漸地變寬、變直。凹岸一側受強烈侵蝕作用,形成深水區和陡峻的谷坡;凸岸一側發生堆積,形成濱河床淺灘或河漫灘。
③ 濱河床淺灘分布於凸岸,寬10~15m,是由河床水流沉積形成的,因此,沉積物較粗,以礫石、粗砂為主,表面稍高出或接近河水面。淺灘進一步擴大形成河漫灘。河漫灘分布於谷底,是由沖積物構成的台地,表面向下游及河床微傾斜,高出平水期河水面。可見的河漫灘長數百米,寬幾米至幾十米。在洪水期河漫灘被淹沒。當洪水溢出河床時,水域面積迅速擴大,流速驟減,一些粗顆粒就沉積在河床附近;而一些細粒物質,如粉砂、砂質粘土等,被水流搬運到河漫灘上,然後發生沉積。因此,河漫灘沉積物具有下粗(河床相)、上細(河漫灘相)的結構,即二元結構。這里可見河漫灘上有人工種植或自然生長的少量植被,由此可知河漫灘的上層或表層是由細粒物質組成的。
④ 由於地殼上升,造成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下蝕作用加強,原來的河漫灘就會被抬高,即使在洪水期也不會被淹沒,這時河漫灘就轉變為河流階地。此處可見Ⅰ級、Ⅱ級和Ⅲ級階
圖4-10 石河河谷橫剖面示意圖
地,階地上種滿了莊稼,有道路和固定民居。要求畫石河河谷橫剖面圖(圖4-10)。
⑤ 最後可到河床邊觀察沖積物的特徵,包括礫石大小、成分、磨圓度和分選性等,在公路旁可見河漫灘相粉砂、砂質粘土的水平層理。
重點與難點:
1)火山噴發的間歇性與火山岩特徵。
2)河流地質作用與河床、河谷的形態變化。
時間:180分鍾。
思考題:
1)在該地點觀察到的火山岩為什麼有紅頂綠底?為什麼成分相似的火山岩會重復出現?
2)火山集塊岩與輝石安山岩的噴發環境有什麼不同?前者有何地質意義?
3)在河流地質作用過程中,河谷及河床形態如何變化?河流階地是怎樣形成的?
No.16
位置:沙鍋店北東石灰窯採石場。
意義:岩溶作用和侵入岩觀察點。
觀察內容:
1)下奧陶統岩性。
2)岩牆及似斑狀花崗岩特徵。
3)岩溶作用及岩溶地形。
教學內容:
先觀察下奧陶統岩性及燧石團塊,測量地層產狀,然後上山觀察花崗岩岩牆,最後觀察岩溶作用及地形特徵。
1)下奧陶統岩性包括白雲質灰岩、灰岩、蟲孔灰岩。白雲質灰岩顏色較淺,新鮮面呈灰白色,風化面呈灰黃色,表面有明顯的刀砍紋,滴鹽酸弱起泡,比灰岩堅硬。白雲質灰岩之下為灰岩夾蟲孔灰岩(圖版Ⅱ-1)。在蟲孔灰岩中有多種海洋生物化石(圖版Ⅱ-2)。
灰岩呈灰色,微晶-泥晶結構,厚層狀構造,滴鹽酸劇烈起泡。燧石以團塊狀夾於灰岩中,沿層理方向斷續分布,明顯不同於灰岩。燧石呈灰黑色,堅硬,用小刀刻不動。灰岩形成於偏鹼性的環境中,在偏鹼性的水溶液里SiO2膠體會凝聚沉澱而形成燧石,因此,燧石團塊常夾於灰岩中。
2)似斑狀花崗岩岩牆侵入於下奧陶統灰岩中,寬約3.5m,走向320°,傾角近於直立,地表可見長度數百米。花崗岩呈淺肉紅色,塊狀構造,礦物成分有鉀長石、斜長石、石英和少量黑雲母,似斑狀結構,斑晶為鉀長石和石英。大部分長石已風化成高嶺土。由於該岩牆的抗風化能力比圍岩強,所以在地形上岩牆呈脊狀凸起。
3)灰岩岩溶地形有溶溝、石芽、落水洞、溶蝕漏斗、溶洞等。溶溝和石芽相間出現。溶溝深為幾厘米至幾米,長短不一,主要沿著層面以及大致互相垂直的、近於直立的兩組節理發育;石芽突出於岩層表面,有脊狀和錐狀,頂端較尖銳,往下逐漸擴大。溶蝕漏斗呈漏斗狀,落水洞多呈不規則狀(圖版Ⅱ-3),兩者規模都比較小,其成因與近於直立的節理有關,向下可與溶洞相連。上述岩溶地形主要是地下水沿垂直方向運動形成的。溶洞則沿水平方向發育,長者達十餘米,形態不規則,其展布方向與節理走向及地層傾向有關,是地下水沿水平方向運動形成的。
此處具備了岩溶作用發育的兩個基本條件,即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蝕能力的地下水。可是,在岩牆兩側岩溶發育的程度差異很大,東北側岩溶發育,西南側卻幾乎不發育。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地層傾向、傾角與山坡坡向、坡角的關系以及岩牆的隔水作用。地層產狀為270°∠20°。在西南側,傾向與坡向一致,且傾角小於坡角,因此地下水或地表水極易流失,不能充分地溶解岩石,所以岩溶不發育。在東北側,傾向與坡向相反,並且由於地層中發育與地層傾向和走向平行的近於直立的兩組節理,因此地表水或淺層地下水很容易沿層面和節理向下滲透;另外,岩牆的隔水作用使地下水有較長的時間與岩石相接觸,可以比較充分地溶解岩石,所以在東北側岩溶發育,而且多表現為沿層面和兩組節理發育。
這里的岩溶地貌和我國南方相比,在規模上要小得多。這與北方氣候較乾旱、降水量小及氣溫低等因素有關。
4)畫岩牆及岩溶地貌剖面示意圖(圖4-11)。
圖4-11 沙鍋店岩溶地貌剖面示意圖
重點與難點:岩溶作用產生的條件與影響因素及岩溶發育過程。
時間:100分鍾。
思考題:
1)該地點為什麼未能形成較大規模的岩溶地貌?
2)似斑狀花崗岩岩牆在岩溶發育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
『陸』 地貌及第四紀地質
(一)地貌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是在人類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在國民經濟的生產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進行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工作時,必須先研究地區的地貌條件和第四紀地質情況,這是水利及各種工程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之一。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態及其成因、發展和分布規律的科學。
地球表面的各種地貌組合中,規模差別很大:大者有大陸、洋盆,大陸又可分高原、山嶽、丘陵、平原和盆地;小者則較小而具體,如高山、河谷、洪積扇、階地、溶洞等。這些地貌的形態、成因、發展及其演變是各不相同的。
1.地貌的成因
大型地貌的形成,主要與地球內力地質作用有關,而一些小型地貌主要由外力地質作用塑造而成。總的來說,各種地貌的形成,都是由內力和外力地質(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緩慢的作用,使地貌形態按一定規律發展和演化。
各種地貌的形成,是由內力與外力地質作用對已有地質體的不斷改造所致。
2.地貌成因分類
一般將地貌基本類型劃分為如下五種:
(1)侵蝕-構造地貌
這種地貌的構造上升作用大於外力侵蝕切割作用,而形成一系列山地地貌。
(2)構造-剝蝕地貌
上升作用緩慢,與長期外力剝蝕作用處於平衡狀態。形成一些桌狀山、單面山等低山、丘陵地貌。
(3)剝蝕-堆積(或侵蝕-堆積)地貌
這種地貌以外力剝蝕或侵蝕作用為主,並形成相應的堆積地貌。剝蝕作用在古夷平面的基礎上形成丘陵及由海蝕作用形成緩傾平原;侵蝕作用的產物堆積在山前形成呈帶狀分布的高台地等。
(4)侵蝕-溶蝕地貌
這種地貌類型以侵蝕和溶蝕作用為主,形成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5)堆積地貌
這種類型的地貌形態主要是由沖積、洪積作用構成的各種堆積地貌,如漫灘、階地、洪積扇及由堆積、洪積作用形成的山前傾斜平原。堆積地貌還包括其他堆積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類型,如風積平原、冰磧平原和熔岩高原等。
(二)第四紀地質
第四紀地質是歷史地質學的一個分支,由於具有自己的特點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它以第四紀期間的各種沉積物為研究對象,並通過沉積物各種特徵的研究,來闡明第四紀地質作用的變化、生物界的演變、人類的發展、古氣候的變化等重大問題,以恢復第四紀地質歷史。
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研究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第四紀地層劃分和對比、擬定第四紀地質年表,以及第四紀古氣候、生物演化、地殼的新構造運動現象等,並恢復它的歷史和古地理環境。
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方面需要研究第四紀堆積物的岩性特徵、成因類型、相對年代及第四紀地質歷史的某些基本規律,這對工程的施工和工程後護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1.第四紀堆積物的分類
第四紀堆積物與陸地地貌的演變,主要是在外力風化剝蝕與堆積作用下形成的。
第四紀堆積物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其形成的地質作用、沉積環境和岩性特徵等形成因素,劃分若干成因類型(表1-12)。
2.主要的第四紀堆積物的特徵
(1)殘積物
岩石表面經物理,化學風化作用而殘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稱為殘積物。
殘積物在形成的初期,上部的顆粒較細,下部顆粒粗大,但由於雨水或雪水的淋漓,細小碎屑被帶走,形成雜亂的堆積物,沒有層理、具有較大的孔隙度。殘積物顆粒的粗細取決於母岩的岩性,因此,有些地區殘積物是粗大的岩塊,而另一些地區可能是細小的碎屑。殘積物沒有經過水平的位移,顆粒具有明顯的稜角,但由於大的岩塊受到重力作用在下墜過程中可能將周圍小的岩塊擠出,產生緩慢的、微小的水平位移。
殘積物的成分與母岩的岩性密切相關,如花崗岩的殘積物中,長石常分解成黏土礦物,石英常破碎成細砂,石灰岩的殘積物則往往成為紅黏土。
表1-12 第四紀堆積物成因分類
殘積物的厚度取決於它的殘積條件:在山丘頂部常被侵蝕而厚度較小,山谷低窪處則厚度較大,山坡上往往是粗大的岩塊。由於山區原始地形變化較大和岩石風化程度不一,因而在很小的范圍內,厚度的變化很大。
殘積物一般透水性較強,以致殘積物中一般無地下水,但當堆積在低窪地段而下伏母岩又為不透水層時,則有上層滯水出現。
(2)坡積物
高處的風化碎屑物由於雨水或雪水的搬運,或者由於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積在斜坡或坡腳,這種堆積物稱為坡積物。
坡積物的岩性成分是多種多樣的,但與高處的岩性組成有直接關系。坡積物一般具有稜角,但由於經過一段距離的搬運,往往成為三角形。坡積物沒有經過良好的分選作用,細小或粗大的碎塊往往夾雜在一起。但由於重力作用,比較粗大的顆粒一般堆積在緊靠斜坡的部位,而細小的顆粒則分布在離開斜坡稍遠的地方。
坡積物中一般見不到層理,但有時也具有局部的不清晰的層理。新近堆積的坡積物經常具有垂直的孔隙,結構顯得比較疏鬆。一般具有較高的壓縮性,在水中很易崩解。坡積形成的黃土,其濕陷性一般比洪積或沖積形成的黃土要高得多。
坡積層中的地下水一般屬於潛水,在坡積物非常復雜的地區,有時形成上層滯水。
坡積物坡的坡度愈陡時,坡腳坡積物的范圍愈大。
(3)洪積物
山區或高地上的暫時水流將大量的風化碎屑物挾帶下來,堆積在前緣的平緩地帶,這種堆積物稱為洪積物。
洪積物具有一定的分選作用。距山區或高地近的地方,堆積物的顆粒粗大,碎塊多呈三角形,離山區或高地較遠的地方,堆積物的顆粒逐漸變細,顆粒形狀由三角形逐漸變成亞圓形或圓形。在離山區或高地更遠一些的地方,洪積物中則往往有淤泥等細顆粒土的分布。但是,由於每次暫時水流的搬運能力不等,在粗大顆粒的孔隙中往往填充了細小顆粒,而在細小顆粒層中有時會出現粗大的顆粒,粗細顆粒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洪積物具有比較明顯的層理,但在靠山區或高地近的地方,層理紊亂,往往成為交錯層理;在離山區或高地遠的地方,層理逐漸清楚,一般成為水平層理或湍流層的交錯層理。
洪積物中的地下水一般屬於潛水,由山區或高地前緣向平原補給。由於山區或高地前緣地形高,潛水埋藏深,離山區或高地較遠的地方,地形低,潛水淺,在局部低窪地段,潛水可能溢出地表。此外,如粗大顆粒的洪積物尖滅在細小顆粒的上面時,潛水也可能在粗細顆粒的交接處溢出地表。
洪積物的厚度一般是離山區或高地近的地方厚度大,遠的地方厚度小。在局部范圍內的變化不大。
(4)沖積物
河流在平緩地段所堆積下來的碎屑物,稱為沖積物。沖積物根據其形成條件,可分為:
1)山區河谷沖積物。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顆粒組成,分選性較差,大小不同的礫石互相交替,成為水平排列的透鏡體或不規則的夾層,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說,山區河谷的堆積物顆粒大,承載力高,但由於河流側向侵蝕的結果也帶來了大量的細小顆粒,特別是當河流兩旁有許多沖溝支岔時,這些沖溝支岔帶來的細小顆粒往往和沖積的粗大顆粒交錯堆積在一起,承載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沖積物。河流上游的沖積物一般顆粒粗大,向下游逐漸變細。沖積層一般呈條帶狀,具有水平層理,有時也成流水層或湍流層的交錯層理。在每一個小層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較均勻,有極良好的分選性。沖積物的顆粒形狀一般為亞圓形或圓形,搬運的距離愈長,顆粒的渾圓度越好。平原河谷沖積物可分為:河床沖積物,河漫灘沖積物、牛軛湖沖積物和階地沖積物。河床沖積物、河漫灘沖積物多為磨圓度較好的漂石,卵石、圓礫和各種砂類土,有時也有粉土、黏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灘沖積物的粒度一般較河床沖積物為小。在同一河漫灘上,靠河床近的沖積物的粒度比距河床遠的為大。牛軛湖沖積物只有當洪水期間成為溢洪區時才能形成,此時,細砂或粉質黏土就直接覆蓋在原來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層上。階地沖積物的粒度常較河漫灘的為小,一般由粉質黏土、粉土和各種砂土所構成,有時也有卵石、圓礫的夾層。在黃土地區,階地則往往為各個不同地質時期的黃土所分布。平原河谷沖積層中的地下水一般為潛水,由高階地補給低階地,再由河漫灘補給河水。平原河谷沖積物(除牛軛湖外),一般是較好的地基。粗顆粒的沖積物其承載力較高,細顆粒的稍低,但要注意沖積砂的密實度和振動液化的問題。
3)三角洲沖積物。三角洲沖積物是河流搬運的大量細小碎屑物在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積而成。一般分為水上及水下兩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河床和河漫灘沖積物,如砂、粉土、粉質黏土、黏土等,一般呈層狀或透鏡體。水下部分則由河流沖積物和海相或湖相的堆積物混合組成,呈傾斜的沉積層。三角洲沖積物中的地下水一般為潛水,埋藏比較淺。三角洲沖積物的厚度很大,分布面積也很廣。由於三角洲沖積物的顆粒均較細,量大,土呈飽和狀態,承載力較低,有的還有淤泥分布。在三角洲沖積物的最上層,經過長期的壓實和乾燥,形成所謂硬殼,承載力較下面的為高。
(5)湖泊堆積物
湖泊內由於機械作用、化學作用或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堆積物,稱為湖泊堆積物。
湖泊堆積物由於成因不同,可分為:
1)機械堆積物。自黏土至卵石,漂石均包括在內。一般夏季堆積的粒度稍大一些,如細砂等,冬季堆積的多為黏土顆粒,粉土顆粒。
2)化學堆積物。有石膏、岩鹽、芒硝、硼砂以及泥灰岩、石灰岩及鐵質的化合物等等。其中石膏、岩鹽、芒硝、硼砂為鹹水湖堆積物。
3)生物化學堆積物。湖盆中的生物死亡後所產生的有機堆積物,如硅藻土、貝殼堆積、淤泥和泥炭等。湖泊堆積物具有較好的分選作用,一般湖岸堆積物的顆粒較粗,湖心堆積物的顆粒較細。山區湖泊堆積物一般較粗;平原湖泊堆積物一般較細。湖泊堆積物的特點是具有明顯均勻的很薄的水平層理。湖泊堆積物中淤泥和泥炭分布廣、厚度大、承載力低。湖泊堆積物中的湖相黏土或多或少含有碳質、瀝青質、石灰質、石膏質等,常具有淤泥的性質,靈敏度很高,承載力更低。但這種黏土分布廣,具有水平、均勻的層理,差異性小。
(6)沼澤堆積物
在地表水聚集或地下水出露的窪地內,由植物死亡後腐爛分解的殘雜物所形成的堆積物,稱為沼澤堆積物。
沼澤堆積物主要為泥炭所堆積,而泥炭為有機生成物,呈黑褐或深褐色,其中還包含有部分黏土和細砂。
泥炭的性質和含水量關系很大,乾燥壓密的泥炭較堅硬,濕的泥炭壓縮性較高。泥炭是尚未完全分解的有機物,在作為建築物持力層時尚需考慮今後繼續分解的可能性。
(7)濱海堆積物
濱海堆積物是指海洋中靠近海岸的,海水深度最深不超過20m的、經常受海潮漲落作用的狹長地帶的堆積物。濱海堆積物由於經常受波浪的作用,因而化學作用和生物化學作用不易進行,主要是風化碎屑物的機械堆積作用。
濱海堆積物根據其堆積條件可分為:
1)陡岸堆積物。以粗大顆粒為主,是由陡岸懸崖上的崩塌岩塊和海浪沖來的卵石,圓礫所組成。如陡岸下海水較深,則往往有淤泥和砂礫的混合堆積物。
2)海灘堆積物。堆積物一般有規律性,靠陸地邊緣以卵石、圓礫、粗砂為主,往海域方向逐漸變為較細的顆粒,由砂、淤泥混砂等漸變為淤泥。
3)潟湖堆積物。一般以淤泥堆積為主,同時也有化學堆積作用。
濱海堆積物的顆粒由於海浪不斷地沖蝕,滾成了圓形,分選性較好。同時由於海水動盪不已,而且常常露出水面,所以常有波痕、泥裂、交錯紋、雨痕等等。
海濱堆積物的寬度與波浪及岸流的力量大小和海域的原始地形有關,其寬度最大可達數千米。在靠近河流入海處,濱海堆積物中常夾有成分不同的河流沖積物。在很陡的山地河流流入海洋時,可以攜帶大量的風化岩塊或卵石,水流平緩的河流一般則攜帶大量的泥砂。這種河流堆積物往往破壞了濱海堆積物的分布規律。
(8)冰川堆積物
凡與冰川活動或與冰川融化的冰下水活動有關的堆積物,稱為冰川堆積物。冰川堆積物根據其形成條件,可分為:
1)冰磧堆積物。由固體狀態的冰川直接堆積,未經過水的沖刷或搬運的堆積物。
2)冰水堆積物。由冰川局部融化後的冰下水所挾帶的碎屑物所堆積成的,稱為冰水堆積物。
3)冰磧湖堆積物。冰川在移動時刨蝕所成的岩屑,被冰水帶到冰磧湖,形成具有粗細顆粒交替沉積(夏季堆積顆粒粗,冬季細的紋泥,或稱季候泥)的冰磧湖堆積物。
冰川堆積物一般沒有分選性,雜亂而無層次,巨大的岩塊和細小的砂,礫堆在一起,具有極大的不均勻性。
冰川在搬運過程中,岩塊凍結在一起,互相間沒有摩擦作用,因此冰磧堆積物中,岩塊保留尖銳的稜角。冰川兩側及底部的岩塊,由於和谷底或谷壁的摩擦,常常有擦痕存在。
冰川堆積物的厚度是不一致的,取決於冰川的形態與規模。一般山區冰川所堆積的厚度不大,且不是連成一片。
冰川堆積物中有時含有大量的岩屑,這些岩屑的黏結力很小,透水性弱,在開挖基坑如果造成地下水較大的水頭梯度時,容易形成基坑坍塌。
(9)風力堆積物
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岩石的風化碎屑物被風吹揚,往往搬運一段距離,在有利的條件下堆積起來,稱為風力堆積物。
風力堆積物中最常見的為風成砂及風成黃土。風成砂的來源很廣,各種成因的砂,只要經過風的搬運,均可形成風成砂。風成砂也可由岩石受到吹蝕作用而直接形成。
風成黃土也是由各種成因的粉土顆粒,經過風的吹揚,搬運到比砂更遠的地方堆積而成。一般不見層理,具有大孔性和垂直節理。
『柒』 礫岩的顏色,結構,構造是什麼
礫岩:粒徑大於
2毫米的圓狀和次圓狀的礫石占岩石總量30%以上的碎屑岩。礫岩中碎回屑組分主要是岩屑,只有少答量礦物碎屑,填隙物為砂、粉砂、粘土物質和化學沉澱物質。
礫岩因為組成成分不同顏色不同
可參考網路:http://ke..com/view/48390.htm
望採納~~~~~
『捌』 紋泥年代學
紋泥年代學(varve chronology)是利用沉積物中沉積類型偶(對)計算沉積物年齡的一種方法。具有紋層的沉積物或顯示出沉積韻律的沉積物,代表著兩種沉積類型(快速沉積和緩慢沉積)規則地和反復地互相交替,即形成了 「沉積類型偶」或 「沉積類型對」。每一 「偶」或 「對」反映著一個沉積環境變化的周期。紋層沉積物在第四紀堆積物中是比較常見的,這些紋層既可以由以無機物為主的粗粒物質與細粒物質的相互交替構成,例如在冰川紋泥中,也可以由富有機物層與貧有機物層的相互交替組成,如在湖相積物物中。瑞典地質學家 de Geer在研究瑞典境內末次冰期晚期和冰後期的湖相沉積物時,發現由粉砂和粘土層組成的沉積物具有明顯的韻律性,每年夏季形成較粗粒的沉積(粉砂),而冬季形成較細粒的物質(粘土),它們組成了一個沉積類型偶,代表一年。為此,他引入了季候泥(varve)這個概念來描述具有周期性重復沉積韻律(具紋層)的沉積物。根據沉積物對(偶)的數目,可以測定沉積物形成的年齡。在許多其他地區的冰湖沉積中也發育具有明顯年變化的沉積韻律,顯示出淺色富硅藻和鈣的碳酸鹽類的夏季層,以及較暗色的硅藻較少和有機物較多的冬季層。除陸地沉積外,在許多海灣中,由於富硅藻沉積物和富粘土沉積物的相互交替出現,也形成紋層海相沉積物。
在利用第四紀紋層沉積物估計年齡之前,沉積物的年周期韻律及沉積類型偶(或其他周期韻律)必須首先確定下來,即首先確定一個沉積物的周期韻律所代表的時間,但有時難度比較大。紋泥年代學在確定晚第四紀沉積物年齡上應用較多,尤其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因在這個地區冰湖的沉積發育。但是在具體應用時,需要研究用這種方法測定不同地點和不同類型第四紀堆積物時所可能達到的精度和可能出現的困難。
『玖』 炭質泥岩的地質圖例符號
泥岩的地質代號是ms ,碳質泥岩一般也用ms,花紋是泥岩裡面加碳質符號C,這是我們做區域地質調查時用的規范。
『拾』 構成岩石的主要元素是什麼呢
地殼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其中當然含有氧、硅元素,還有一些其它的金屬元素,如鋁、鐵、鈣、鈉、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