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表生地質作用
㈠ 名詞解釋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 [ dì zhì zuò yòng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 dì zhì zuò yòng ]
引起地殼物質組成、內部版構造和地表形態不斷形成權和變化的作用。按產生的自然力可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前者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後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等,是地殼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㈡ 地質中的淺表生作用什麼意思
就是風化、剝蝕、搬運、沉積、生物作用、溶凍等外生地質作用的總稱。
㈢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
地質作用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分。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發生在地表的主要是外力作用。
㈣ 表生作用
表生作用是指在地殼表層,在較低的溫度壓力條件下,受太陽能、水、二氧化碳、大氣和有機質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礦物的各種地質作用。按其性質的不同,可分為風化作用和沉積作用。
(一)風化作用及其形成的礦物
風化作用是指出露於地表或近地表的礦物和岩石,在大氣、水、生物等地質營力的影響下,所發生的機械破碎作用和化學分解的總稱。它包括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三種主要的作用方式。
在風化作用過程中,可形成一系列穩定於地表條件的表生礦物。一般層狀構造硅酸鹽礦物、富含水及變價元素的高價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在地表最為穩定。因此,表生礦物主要是各種層狀構造硅酸鹽礦物、氧化物及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等,如高嶺石、多水高嶺石、水雲母、褐鐵礦、鋁土礦、蛋白石、硬錳礦等。其中有用礦物富集可形成風化礦床,如高嶺石礦、鋁土礦、褐鐵礦、硬錳礦等礦床。
金屬硫化物一般在地表都很不穩定,它們在水和氧的作用下形成硫酸鹽礦物,其中部分溶解度大的元素被水帶走;部分硫酸鹽礦物進一步在水和各種酸的作用下,或與圍岩發生作用,形成難溶的氫氧化物或含氧鹽等表生礦物。金屬硫化物在地表條件下常形成氧化帶和次生富集帶。常可形成有工業價值的金屬硫化物礦床,如圖9-1所示。金屬硫化物在風化作用過程中的變化,用化學反應式表示如下(以黃銅礦(CuFeS2)為例):
圖9-1金屬硫化物礦床次生富集帶
(二)沉積作用及其形成的礦物
礦物和岩石在風化作用過程中遭受機械破碎和化學分解所產生的風化產物(主要為碎屑物質、泥質和溶解物質),除少部分殘留在原地外,大部分由介質搬運到新的地方沉積下來,形成新的礦物或新礦物組合,這種作用稱為沉積作用。如果沉積物質來源於火山產物,則稱為火山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湖泊及海洋中。根據沉積方式不同,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化學沉積。
(1)機械沉積:在風化條件下,物理和化學性質穩定的礦物,遭受機械破碎後所形成的碎屑,除殘留原地外,主要被流水、風等外營力搬運,由於水流速度或風速的降低,礦物按顆粒大小、密度不同發生分異沉積。在適宜的場所造成有用礦物的集中,形成各種砂礦,如砂金、金剛石、錫石、獨居石等。在一般情況下則形成各種砂岩或礫岩。顯然,機械沉積作用一般不形成新的礦物,主要是礦物的再沉積。
(2)化學沉積:在風化作用中被分解的礦物,其可溶組分溶解於水成為真溶液,當它們進入內陸湖泊、封閉或半封閉的澙湖或海灣以後,如果處於乾熱的氣候條件下,水分將不斷蒸發,溶液濃度不斷提高,當達到過飽和程度時,就發生結晶作用,形成鹵化物、硫酸鹽、硝酸鹽、硼酸鹽等一系列易溶鹽類礦物,它們可形成巨大的非金屬礦床。另一些低溶解度的金屬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常可成為膠體溶液,當它們被搬運到湖泊及海盆內時,受到電解質的作用而發生凝聚、沉澱,形成鐵、錳、鋁、硅等膠體成因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礦物,在一定條件下可形成工業礦床。
(3)生物、生物化學沉積:某些生物在其生命活動的過程中,可從周圍介質中吸收有關元素和物質,組成它們的有機體和骨骼,當這些生物死亡後,其遺體可直接堆積起來形成礦物,如硅藻土、方解石(生物灰岩的主要礦物成分)等。此外,在生物的生理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的CO2,H2S,NH3等氣體,可影響沉積介質的酸鹼度及氧化還原條件,並對有機體進行分解和合成作用,從而形成某些有機礦物和無機礦物。前者如琥珀、草酸鈣石等,後者如磷灰石(磷塊岩的主要礦物成分)等。另外,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也直接與生物、生物化學沉積作用密切相關。
㈤ 什麼是地質作用,地質作用分為哪兩類
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按照能量來專源可以分屬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的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陽能。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地表形態就是在內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斷發展、變化著。
地質作用有些進行得很迅速,很激烈,例如地震、火山爆發、山崩、泥石流等,可以在瞬間發生,使地面產生劇變,並往往造成自然災害。有些則進行得十分緩慢,不易被人們察覺,但年長日久,卻會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的變化。
㈥ 「表生環境」是一個什麼環境 請給我詳細的回答,謝謝!
「表生復環境」指的是在太陽制能和重力的驅使下,以內生作用(火山、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礦物等為原料,由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多重地質過程及環境體系,表生環境當中主要發生外動力地質作用(風化、沉積作用及沉積岩的形成),流體是重要的地質營力,內生作用形成的岩石等被改造。表生環境位於地球表面至地下沉積物覆蓋的、深度不大的地帶,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頻繁發生交互作用。
㈦ 全球變暖將對表生地質作用過程有何影響
溫室有兩個特點: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 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溫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來做溫室,是讓太陽光能夠直接照射進溫室,加熱室內空氣,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讓室內的熱空氣向外散發,使室內的溫度保持高於外界的狀態,以提供有利於植物快速生長的條件。
由環境污染引起的溫室效應是指地球表面變熱的現象。
它會帶來以下列幾種嚴重惡果:
1)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4)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溫室效應是怎麼來的?我們能做什麼?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
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氯氟烴(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另一方面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㈧ 什麼是地質作用如何進行分類
地質作用
-
分類
風的地質作用地質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質營力。力是能的表現,版按照能的來源權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為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
1外力作用
按照方式不同分為風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剝蝕作用,包括機械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搬運作用,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作用兩類。沉積作用,包括機械,化學,生物三類。
2內力作用
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㈨ 地殼活動性表生現象及地質災害
與地殼穩定性有關的表生現象,又稱為外動力地質作用現象。外動力作用結果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稱為地質災害(包括3種:山崩、滑坡、泥石流),都與區域新構造活動有關。還有一些與區域新構造活動有關的重要的地質災害,如洪水泛濫、地面沉降。洪水泛濫目前一般的概念認為,洪水主要是與大氣降水有關。但是,洪水不一定都成災,洪水泛濫才成災。洪水泛濫災害是怎麼形成的?著者總結了一些我國洪泛區與地質構造關系發現,近代的洪泛區都位於近代的地殼沉降帶裡面。我們國家的大江大河上的近代洪泛區,都是位於近代的地殼沉降帶里。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洪水泛濫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水是一個方面的原因,它可以形成洪水,但不一定泛濫成災;洪水泛濫成災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大江大河位於地殼沉降帶內,地殼沉降帶才是形成洪泛區的主要原因。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防洪對策是什麼?現在我們的防洪對策都是修大堤,也有人提出要改道。著者認為防禦方案有兩個,一個是躲,一個是治,但都必須以地質為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地質構造控制。不論是躲還是治,都不是根治,因為它是受地質構造運動控制的,地殼升降人類無法控制,這是自然規律規定了的,因此,不可能治本,就像滑坡治理一樣,想要一次滑坡治理就可以保證以後永不再產生滑坡,這個想法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地殼運動不斷地在改變地殼面貌,製造新的不穩定條件,繼續產生滑坡,這就是地質作用。我們可以通過人力將滑坡體穩定100~200a,贏得發展時間,這是可以的。我們辦事要符合客觀規律,這就是科學。還有的人提出清理河口,說是洪水泛濫是河口淤高造成的,著者認為這種意見不可取。現在不是有一種意見,認為長江三峽工程建立起來以後,長江洪泛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么,未必如此。三峽大壩可以將三斗坪以上部分的洪水攔住,而三斗坪以下部分降水是攔不住的,而且洪水泛濫的根本原因不僅是洪水,而是受地殼沉降控制的。漢口、沙市、九江等地區地殼照樣還會繼續沉降,洪水泛濫照樣還會發生的,不過規模會小一些,成災會小一些。
從地質構造控制來看,山崩、滑坡、泥石流也是與地殼活動性有關。今天來說,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從地質觀點看,人類活動也是一項地質作用,即挖掘和堆積作用。但是從地質構造控制觀點來講,在近代地殼活動地區產生的要劇烈一些,地殼穩定地區比較少。
㈩ 全球變暖將對表生地質作用過程有何影響
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影響
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潛在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
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
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導致
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
面影響相比,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今年8月份CCTV報道,由於氣候變暖的影響,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下降了1.3米。
祁連山冰川縮減危及河西走廊:近年來,祁連山冰川融化比上個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專家分析,冰川退縮,雪線上升除自然氣候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脹,超載超牧,過度開墾,亂砍濫伐,濫采地下水有關。《中國環境報》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國加高堤壩應對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風雨頻率增加,這使英國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中,由於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政府機構不得不先後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據悉,人們現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壩。據估計,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每年30次。鍾和 中國環境報2004-10-19
(2) 海岸被沖蝕
(3) 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遊業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連、秦皇島、青島、北海、三亞濱海旅遊區向後31-366料,沙灘損失24%,北戴河沙灘損失60%。200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報道,沿海旅遊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其產值為2503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34.6%。
(6) 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佔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如果極地冰冠融化,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會被海水吞沒,馬爾地夫、塞席爾等低窪島國將從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約熱內盧、東京、曼谷、紐約等海濱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蘭、埃及等國也將難逃厄運。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並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
失,而人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
天敵也可能減少。比如說桔子,過去20世紀70年代,它的最北的邊界線是在黃
山一線,宣城市也曾經試種過,但到冬天的一場大雪,樹木就凍死了。但現在我
們校園里的桔子樹都長得很好。又如,揚子鱷只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這樣狹
小的地帶,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這是從我省的局部地區來
講。從全國來講,我國把冬季1月0度等溫線作為副熱帶北界,目前這一界線處
於我國秦嶺-淮河一帶。研究發現,氣溫升高會使這一界線北移至黃河以北,徐
州、鄭州一帶冬季氣溫將與現在的杭州、武漢相似。
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後,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
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
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
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