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特殊地質條件

什麼是特殊地質條件

發布時間: 2021-02-21 01:27:12

A. 特殊地質條件分哪幾種情況

如大孤石、堅硬的土層、膠結層

B. 形成大型油氣田需要哪些特殊的地質條件

所謂大型油氣田是那些被確認石油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田(氣田儲量相當於1000億立方米)。當然,這是參考目前國際上大油田的標准,結合中國油氣田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標准,是以探明的油氣儲量為依據的。
世界上的油氣田數目繁多,然而大油氣田卻相對較少,但大油氣田蘊含的儲量卻佔有很大比重。以我國為例,迄今全國發現的油田531個,發現的大油田只有39個,占總數的7.3%,但儲量卻占總儲量的56.5%;全國氣田185個,大氣田2個,佔1.08%,儲量6300億立方米,佔全國總儲量的24.65%。
那麼,具備什麼樣的優越地質條件才能形成如此大型的油氣田呢?人們在總結了中國陸相大油氣田形成的相關資料之後,認為它們受控於以下極具鮮明特徵的石油地質條件。
(1)坳陷(凹陷)油氣資源豐度高。
坳陷(凹陷)深意味著形成石油的生油岩埋藏深,厚度大,生烴能力強,生成的油氣資源豐富。中國大油田中,坳陷面積大、埋藏深易形成大油田,如大慶巨型油田;凹陷面積小但埋藏深也能形成大油田,例如,在面積僅為800平方千米的遼河大民屯凹陷找到了靜安堡大油田(儲量1.8億噸)。
據統計,渤海灣盆地的17個大油田所在凹陷的油氣資源豐度(即單位面積的油氣資源量)均大於20萬噸/平方千米。
(2)具備大型背斜或者大型復合式圈閉條件。
屬於大型背斜圈閉的大油田很多,如大慶長垣、扶余、勝坨、孤島等油田。還有一類是多類型圈閉都很發育,雖然單個不大,復合起來圈閉既多且面積也大,如遼河曙光、歡喜嶺油田,新疆克拉瑪依和陝北安塞等油田可為此類的代表。
(3)發育多種類型大型砂岩體或生物礁、鮞粒灘等儲集性能良好的儲層。
以大型三角洲砂體為儲層的大油田,如大慶、勝坨、曙光、安塞等油田。以近岸濁積砂體為儲層的,如遼河西斜坡的高升油田、勝利的渤南油田。以生物礁、灘沉積體為儲集體的,有東沙隆起上的流花11—1大油田。這些砂體和礁構成的儲集體厚度大、儲集性能好是它們的共同點。
(4)凹陷中多沉積間斷和不整合。
區域性的沉積間斷和不整合可形成多種圈閉(超覆、不整合、古地貌、披覆背斜),同時不整合面之上有蓋層、儲層發育,而且其本身又是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利於形成大油田。如任丘、靜安堡古潛山油田,孤島披覆構造油田。
(5)大型同生斷層發育。
同生斷層發育可以形成如斷層逆牽引構造類型的斷裂構造,斷層本身可成為油氣運移的重要通道,可以說與油氣聚集有密切關系。
(6)區域性分布的良好蓋層。
區域內廣泛發育穩定分布的厚層暗色泥岩、鹽膏岩、頁岩蓋層,控制著區域上的油氣分布,原生油氣藏幾乎全分布在區域蓋層之下。
總之,能提供充足油氣的巨厚的生油層、大型圈閉、良好的儲層和區域性蓋層以及這些優越條件在時空上的相互匹配是大油氣田形成的基本條件。

C. 特殊地質現象的解釋

由於構造運動的影響,在地質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質現象,如不整合、超覆、尖滅、逆牽引、古潛山等,它們在時間剖面上的反映都有其特殊性。

(一)不整合

不整合反映了地區性的地殼運動,也反映了沉積間斷前後的地層間的接觸關系。因為不整合是指上下兩套岩層為不連續沉積,中間有較長期的沉積間斷。沉積間斷主要是侵蝕作用造成的,所以,至少缺失相當於一個階段的地質時代的沉積物。不整合對於油氣聚集往往有很密切的關系,例如不整合遮擋圈閉就是一種地層圈閉油藏。如任丘油田的高產油層就在不整合面的古潛山上。此外,查明不整合現象對研究沉積歷史有重要作用。

不整合有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兩種。

1.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主要是由於地殼升降運動而造成的,一般是經歷了沉積—上升—沉積三個階段。其特點是上下兩旁地層的產狀相互平行,但其間存在明顯的沉積間斷,缺失部分地層。由於這種沉積特點在時間剖面上不易識別,一般靠區域性地質資料並結合剖面上的特徵來識別。它在時間剖面上有以下的特點。

(1)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平行不整合面是一個剝蝕面,由於風化剝蝕作用及殘積層的存在,使不整合面粗糙而不均勻,因而在不整合面上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很不穩定。又因不整合上下岩層波阻抗相差較大,因此產生的反射波一般振幅較強。

(2)由於剝蝕面凹凸不平,出現了許多波阻抗的突變點,因而常產生繞射波,稱為侵蝕面繞射波。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稱斜交不整合,它的出現往往是在構造布局發生突變的時期,是地殼的某地段發生了褶皺、隆起、剝蝕和再沉陷的過程。它反映了在上覆地層沉積之前,下伏地層發生過褶皺運動。

角度不整合較之平行不整合更容易識別。它表現為兩組或兩組以上視速度有明顯差異的反射波同時存在,沿水平方向這兩組以上的波逐漸靠攏合並。不整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層尖滅。在尖滅點處,也常出現繞射波。不整合面上的波形,振幅也是不穩定的。

角度不整合如圖5-5-4(a)所示。

圖5-5-4 角度不整合和超覆、退覆

(a)角度不整合;(b)超覆;(c)退覆

(二)超覆和退覆

超覆和退覆是地質時期中,某一地區(盆地)內水體的進侵與退出所造成的沉積。當某區水體不斷進侵時(海侵),沉積物分布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即新地層依次超越在較老的地層之上,便造成地層超覆現象,如圖5-5-4(b)所示。當某區水體退出時(海退),則沉積物的分布范圍也相應減小,即新地層超越在較老的地層之上,但覆蓋面積逐漸縮小,便形成地層退覆現象,如圖5-5-4(c)所示。一般在沉積盆地的邊緣常可形成超覆和退覆現象,它是角度不整合的一種特殊現象。

在時間剖面上超覆和退覆都同時存在幾組互不平行而逐漸靠攏合並和相互干涉的反射波同相軸,所不同的是超覆時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層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相位代替;而退覆時則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層內部,較新地層的反射波依次被下伏的較老地層反射波所代替。

時間剖面上超覆和退覆點附近常有同相軸分叉合並的現象。

(三)尖滅

尖滅就是岩層的厚度逐漸變薄以至消失。一般可分為岩性尖滅、超覆尖滅、退覆尖滅、不整合尖滅等,都屬於楔形地層。在時間剖面上它們的反映都是同相軸合並、相位減少。時間剖面波的合並點並不是地層真正的尖滅點位置。由於地震反射波都有延續的幾個相位,在未到真實尖滅點時,兩個地層逐漸靠攏到一定程度時,它們的反射波已發生合並與干涉了。所以,時間剖面上的「尖滅」點在地層真正尖滅點的前方。為了較准確地確定尖滅點的位置,可人工提取子波,作合成記錄,看其兩個尖滅地層地震子波在什麼地方合並,從而確定尖滅點的位置。

(四)逆牽引

逆牽引現象的形成條件是地層的岩性具有某些特點。例如,適當比例的塑性地層(泥、頁岩)及剛性地層(砂礫岩、灰質岩等)互相組成的地層,並具有足夠的彈性。當砂和泥比例為1比3時,這樣的岩性也是彈性較好的。它們最易在受斷層切割時形成逆牽引構造。逆牽引構造一般發育於古隆起周圍較大斷層的下降盤。生儲蓋條件組合適當,它是一種較重要的儲油構造。

逆牽引構造在時間剖面上的特點:

(1)斷層兩盤產狀不協調;

(2)深、淺層構造高點有偏移,而且構造高點的連線與主斷層線平行;

(3)構造幅度中層大,深層小;

(4)構造幅度大小與斷層落差成正比。

(五)古潛山

古潛山是我國華北油田的主要油氣藏形式,華北任丘高產油田就是這種類型的油氣田。

古潛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形高。它往往是由碳酸鹽岩地層組成的,在一定條件下能形成圈閉成為古潛山為主體的油氣藏。從它形成的條件及古潛山形態看,這種油田的特點是外生內儲、新生古儲、潛山與大的生油凹陷呈斷裂接觸。新生古儲是指新地層(古近系的沙河街、孔店組地層)生油,老地層(古生界的奧陶系或寒武系、震旦系等地層,岩性多為灰岩)儲油。斷裂是油氣運移的通道。

古潛山在水平時間剖面上的形態比較復雜。潛山頂面是不整合面,波阻抗差大,所以對應的反射波能量強。頂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的特點,表現為低頻強相位、多相位的波形,並伴有大量的繞射波、斷面波、回轉波、側面波等,形態比較復雜,出現波之間的相切、斜交、「頂牛」等現象。在這種地區,除了出現特殊波外,還出現了側面波。因為有時潛山「山頭」靠得較近,潛山兩翼較陡,當測線平行於走向時,常接收到來自「山頂」和來自側面「山頭」或陡界面的反射波,這種波稱為側面波。

對這種水平時間剖面,對比時應特別仔細,要弄清各種波相互之間的關系,並可參考偏移後的剖面進行解釋。

D. 不良地質和特殊地質的區別

不良地質條件泛指地球外動力作用為主引起的各種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沖刷以及滲透變形等。
它們既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體工程的安全、經濟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質包括滑坡地區、崩塌地區、岩堆地區、泥石流、溶洞地區、瓦斯地區、地下水。
它們分布於場地內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體體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響。

常見的不良地質及特點:
1、軟粘土
軟粘土也稱軟土,是軟弱粘性土的簡稱。它形成於第四紀晚期,屬於海相、瀉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積物或河流沖積物。多分布於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區。常見的軟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質土。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物理性質:
粘粒含量較多,塑性指數Ip一般大於17,屬粘性土。軟粘土多呈深灰、暗綠色,有臭味,含有機質,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40%,而淤泥也有大於80%的情況。孔隙比一般為1.0-2.0,其中孔隙比為1.0~1.5稱為淤泥質粘土,孔隙比大於1.5時稱為淤泥。
由於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學性質也就呈現與之對應的特點-低強度、高壓縮性、低滲透性、高靈敏度。
力學性質:
軟粘土的強度極低,不排水強度通常僅為5~30kPa,表現為承載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過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軟粘土尤其是淤泥靈敏度較高,這也是區別於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標。
軟粘土的壓縮性很大。壓縮系數大於0.5MPa-1,最大可達45MPa-1,壓縮指數約為0.35-0.75。通常情況下,軟粘土層屬於正常固結土或微超固結土,但有些土層特別是新近沉積的土層有可能屬於欠固結土。
滲透系數很小是軟粘土的又一重要特點,一般在10-5-10-8cm/s之間,滲透系數小則固結速率就很慢,有效應力增長緩慢,從而沉降穩定慢,地基強度增長也十分緩慢。這一特點是嚴重製約地基處理方法和處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軟粘土地基承載力低,強度增長緩慢;加荷後易變形且不均勻;變形速率大且穩定時間長;具有滲透性小、觸變性及流變性大的特點。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預壓法、置換法、攪拌法等。
2、雜填土:
雜填土主要出現在一些老的居民區和工礦區內,是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所遺留或堆放的垃圾土。這些垃圾土一般分為三類:即建築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業生產垃圾土。不同類型的垃圾土、不同時間堆放的垃圾土很難用統一的強度指標、壓縮指標、滲透性指標加以描述。
雜填土的主要特點是無規劃堆積、成分復雜、性質各異、厚薄不均、規律性差。因而同一場地表現為壓縮性和強度的明顯差異,極易造成不均勻沉降,通常都需要進行地基處理。
3、沖填土
沖填土是人為的用水力沖填方式而沉積的土。近年來多用於沿海灘塗開發及河漫灘造地。西北地區常見的水墜壩(也稱沖填壩)即是沖填土堆築的壩。沖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視為天然地基的一種,它的工程性質主要取決於沖填土的性質。沖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點。
顆粒沉積分選性明顯,在入泥口附近,粗顆粒較先沉積,遠離入泥口處,所沉積的顆粒變細;同時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顯的層理。
沖填土的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液限,呈流動狀態。停止沖填後,表面自然蒸發後常呈龜裂狀,含水量明顯降低,但下部沖填土當排水條件較差時仍呈流動狀態,沖填土顆粒愈細,這種現象愈明顯。
沖填土地基早期強度很低,壓縮性較高,這是因沖填土處於欠固結狀態。沖填土地基隨靜置時間的增長逐漸達到正常固結狀態。其工程性質取決於顆粒組成、均勻性、排水固結條件以及沖填後靜置時間。

E. 我國地質環境條件具有哪些特殊性

由於海岸帶地理、地質條件的特殊性,我國重點海岸地下水資源環境承載力脆弱.近年來...將嚴重製約我 國海岸帶的可持續發展

F. 特殊的岩溶地質條件

峰叢來窪地有選擇性地發育在晚古源生代厚層的堅硬碳酸鹽岩中。其岩性較純,結構緻密,質地堅硬,連續厚度大,如純灰岩和硅質白雲岩。一方面,純灰岩具有較大的可溶性;另一方面,岩石本身的孔隙度低,溶蝕作用只能在岩石表面和裂隙帶內進行,以表生岩溶作用為主,沿裂隙等軟弱面發生差異溶蝕作用,引起崎嶇岩溶表生形態的形成。同時,在陡峭形態形成之後,質地堅硬的厚層灰岩具有較大的抗蝕性,使之能夠抵抗外力的沖擊、侵蝕和自身重力等帶來的破壞,從而使奇特的形態能夠持續保存和發展。

新近紀(晚第三紀)以來,大部分峰叢窪地地區有過不同程度的間歇性抬升。其構造活動的結果,不但抬高了峰叢區的地勢,而且使河網深切,地下水位降低,為峰叢窪地向深發展、窪地負地形的發育增加活力。此外,峰叢窪地之所以長期存在與發展,與其下伏的深厚包氣帶密切相關,而包氣帶的厚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殼抬升的幅度。

G. 什麼叫地質條件復雜

說某地連下暴雨,還會有3-4級的地質災害.那什麼叫地質災害呢?它與地震有關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

H. 復雜地質條件 有哪些

說某地連下暴雨,還會有3-4級的地質災害.那什麼叫地質災害呢?它與地震有關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

I. 特殊的地形和地質條件

由於板塊運動,我國大陸地形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現今所見到的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方向依次降低的三大階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級台階 是青藏高原。它由南邊的喜馬拉雅山,北邊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東邊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等高大的山脈圈圍而成的高原區,平均海拔高度達4000~5000m,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初海拔高度只有1000m,上新世晚期至今的3.4Ma間,由於印度板塊的推擠,上升了3500~4000m。強烈的隆升伴隨外動力作用,使高原地區地形切割深度不斷增大,地形相對高差可達1000~2000m,巨大的地形勢差為岩土體的運動提供了極佳的啟動條件。該地區主要為中生界的陸相及海相碎屑岩地層,頻繁的構造活動和強烈的物理風化,使岩石破碎,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除此之外,青藏高原還是我國陸地冰川的主要分布區和三大江即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冰川活動和湍急的水流為岩土體的侵蝕、搬運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第二級台階 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和以東地區,其東界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該台階在新構造運動期上升幅度小於青藏高原,大約為1000~2000m。作為青藏高原與東部地區的過渡帶,該台階海拔高度為1000~3000m,造就了一系列斷塊山地、高原、盆地、山間窪地相交錯的地形,相對高差可達1000m。尤其是川西山地,山體陡峻,溝谷深大,形成了許多險要地形,斷裂發育,地震十分頻繁並且強度大。該地區地層復雜,元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層均有分布,其中西南山地以碎屑岩及變質岩,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海相、陸相碎屑岩為主。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該地區褶皺發育,斷裂眾多,岩石破碎。復雜的地形和地質條件使得這一地區岩土體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十分活躍。一方面表現為較高的侵蝕速率和岩石塊體運動頻率,大部分坡地侵蝕速率可達10~70mm/a;另一方面,距物源區很近的盆地、山間低地又可以迅速接受沉積,年均沉積厚度達5~20mm。在侵蝕-搬運-堆積過程中,區內的幾條大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級台階是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流經地,區內巨大的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補排迅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輸沙量大,其中黃河的年輸沙量達16.4×108t/a,最高達到39.1×108t/a(1933年),成為世界之最。正因為如此,第二級台階是我國地貌發育時相變化周期最短的地區,地質環境問題多發,地質災害也最為嚴重。

第三級台階 與第二級台階毗鄰,其東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於500m。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低山丘陵區地形切割深度不大,一般為百米至數十米。該地區以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積岩、岩漿岩為主,風化程度較高,尤以新生界的鬆散岩土分布最為廣泛,厚度也較大。低矮、平緩的地勢使第三級台階成為僅次於海洋的大陸物質聚集區(匯區)。河湖廣布,岩土松軟,地下水埋藏淺,為淺表岩土、水、鹽的運移提供了最佳條件,而鄰近海洋也會帶來海岸動力地質作用引發的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

J. 不良地質條件包括那些

不良地質條件泛指地球外動力作用為主引起的各種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沖刷以及滲透變形等。

它們既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體工程的安全、經濟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質包括滑坡地區、崩塌地區、岩堆地區、泥石流、溶洞地區、瓦斯地區、地下水。

它們分布於場地內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體體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響。

(10)什麼是特殊地質條件擴展閱讀:

常見的不良地質及特點:

1、軟粘土

軟粘土也稱軟土,是軟弱粘性土的簡稱。它形成於第四紀晚期,屬於海相、瀉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積物或河流沖積物。多分布於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區。常見的軟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質土。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物理性質:

粘粒含量較多,塑性指數Ip一般大於17,屬粘性土。軟粘土多呈深灰、暗綠色,有臭味,含有機質,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40%,而淤泥也有大於80%的情況。孔隙比一般為1.0-2.0,其中孔隙比為1.0~1.5稱為淤泥質粘土,孔隙比大於1.5時稱為淤泥。

由於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學性質也就呈現與之對應的特點-低強度、高壓縮性、低滲透性、高靈敏度。

力學性質:

軟粘土的強度極低,不排水強度通常僅為5~30kPa,表現為承載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過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軟粘土尤其是淤泥靈敏度較高,這也是區別於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標。

軟粘土的壓縮性很大。壓縮系數大於0.5MPa-1,最大可達45MPa-1,壓縮指數約為0.35-0.75。通常情況下,軟粘土層屬於正常固結土或微超固結土,但有些土層特別是新近沉積的土層有可能屬於欠固結土。

滲透系數很小是軟粘土的又一重要特點,一般在10-5-10-8cm/s之間,滲透系數小則固結速率就很慢,有效應力增長緩慢,從而沉降穩定慢,地基強度增長也十分緩慢。這一特點是嚴重製約地基處理方法和處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軟粘土地基承載力低,強度增長緩慢;加荷後易變形且不均勻;變形速率大且穩定時間長;具有滲透性小、觸變性及流變性大的特點。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預壓法、置換法、攪拌法等。

2、雜填土:

雜填土主要出現在一些老的居民區和工礦區內,是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所遺留或堆放的垃圾土。這些垃圾土一般分為三類:即建築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業生產垃圾土。不同類型的垃圾土、不同時間堆放的垃圾土很難用統一的強度指標、壓縮指標、滲透性指標加以描述。

雜填土的主要特點是無規劃堆積、成分復雜、性質各異、厚薄不均、規律性差。因而同一場地表現為壓縮性和強度的明顯差異,極易造成不均勻沉降,通常都需要進行地基處理。

3、沖填土

沖填土是人為的用水力沖填方式而沉積的土。近年來多用於沿海灘塗開發及河漫灘造地。西北地區常見的水墜壩(也稱沖填壩)即是沖填土堆築的壩。沖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視為天然地基的一種,它的工程性質主要取決於沖填土的性質。沖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點。

顆粒沉積分選性明顯,在入泥口附近,粗顆粒較先沉積,遠離入泥口處,所沉積的顆粒變細;同時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顯的層理。

沖填土的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液限,呈流動狀態。停止沖填後,表面自然蒸發後常呈龜裂狀,含水量明顯降低,但下部沖填土當排水條件較差時仍呈流動狀態,沖填土顆粒愈細,這種現象愈明顯。

沖填土地基早期強度很低,壓縮性較高,這是因沖填土處於欠固結狀態。沖填土地基隨靜置時間的增長逐漸達到正常固結狀態。其工程性質取決於顆粒組成、均勻性、排水固結條件以及沖填後靜置時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