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能量來源於什麼

地質能量來源於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1 00:39:11

A. 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於( )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
地球內部的岩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內,岩漿岩受流水、風、冰川、容海浪等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從岩漿形成各類岩石,再到新岩漿的過程,就是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地球內部的放射能。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地殼物質循環。

B. 地質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本身

A 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內射性元素衰容變產生的熱能。而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地殼自形成以來,一直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之中,造成這種運動變化的原因是地質作用。內、外力作用的對立統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推動著地殼不斷發展。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一般地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

C. 地面的能量來源於什麼

應該是太陽

D. 地質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

A 分 析: 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回素衰變所產生的熱能,稱答為內力作用;沉積作用、侵蝕作用等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重力能等,稱為外力作用。 考點: 地質作用

E. 地質運動的能量來自哪裡

一、 內能,來自地球本身的能量
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地球不是一個圓球體,而是一個橢球體,這個外形本生就是地球不斷旋轉的結果。由於在不同緯度上產生的離心力不同,在赤道處離心力最大,致使高緯度物質向低緯度附近運移,而使赤道附近鼓起,從而形成現在的橢球形。
重力作用形成的重力能:由於地心引力,給地球表面及地球內部任何一點的物質賦予了位能,這種位能不僅表現在地表流水、冰川由高到低的運動,而且在地球內部由於重力作用的影響,使密度不同的物質,輕者上浮,重者下沉的規律,而發生重新分配。
放射性蛻變產生的熱能:由地表向地球中心,隨深度的增加溫度遞增,增溫率每百米30C,地核的溫度是非常高的,地球內部的熱能是怎樣積累起來?目前一般認為主要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蛻變所放出的熱量。地球內的熱量能夠逐漸積累,當熱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地球內不的熱量向外部釋放熱量的事件,例如,火山噴發,地震等。
地球內部物質結晶或相互作用放出的結晶能和化學能:據實驗資料,固態鈉與氣態相互作用每形成一克Nacl 時有放出97.7大卡的熱量。融的岩漿冷凝結晶產生結晶能、岩漿作用與變質作用中發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的化學能,都可轉化為熱量,而使溫度局部升高甚至使岩石熔融。
二、外能,來處地球以外的能量
太陽輻射能:太陽向四面八方輻射能量,到達地球的能量僅占太陽輻射能的22億分之一,雖然所佔比例很小,但對地球來說這個能量是相當可觀的。太陽輻射能是地球外部能量的源泉。太陽能給地球表層帶來熱量,使大氣和水發生循環,使生命得以生存和繁衍。太陽輻射能的變化控制了地球系統的大氣圈和生物圈的變化,使氣候及生態環境不斷演變。致使高山逐漸降低高度,最終夷為平地,同時使窪地逐漸抬高,不斷改變地表形態和物質組成的分布,並破壞了地球的原有的重力均衡。為了達到新的平衡,從而引發了各種地質作用。
天體引力能:萬有引力系數G值的周期性變化導致太陽與地球的一系列物理參數值及由此派生的物理性質的變化是許多地質現象發生的淵源之一。可見天體引力能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中,日月引力引起的潮汐能,據估算約為:1.4×1019爾格,潮汐作用對海岸地形的塑造及物質的搬運、沉積起了很大作用。
生物能:生物作用能不僅在生物體本身,而主要表現在生物作用的過程是儲存太陽能的過程以及生物對地表的破壞作用和生物促使海水中或湖水中某種物質的聚集和沉澱等。例如:植物發生光合作用時從根部吸收水分,葉面吸收太陽能,從而形成碳水化合物和放出氧氣:CO2+H2O+太陽輻射能=CH2O+O2
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CO2固定在有機體中,使大量的C進入有機體,死亡後埋於地下形成煤和石油,煤和石油燃燒時就釋放熱量,這是生物對太陽能的存儲作用。
生物對地殼的破壞作用,表現在:人類開山、采礦、挖河等工程活動在不斷地破壞地殼表層形態;植物的根莖深入岩土體,促使岩土體風化破壞等除破壞作用外,生物也可促使建設,例如:海洋中的CaCO3和P2O5的沉積大多與生物作用有關。
其他行星、恆星對地球的輻射。

F. 地殼物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什麼

地球內部。抄

附:
地殼運動、板塊構襲造、岩漿活動等地質作用生成新的岩石,並隆起高山使地面和洋底凹凸不平。而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地質作用以及水流、冰川和風的地質作用使岩石風化、破碎、溶解並搬運到盆地沉積起到削高補低的作用。而大洋盆地是地球上的最低點,陸地上的物質原則上都要回到洋底去,並在洋底沉積為岩石(包括化學沉積、生物沉積和固體碎屑沉積)。最後隨著板塊運動回到地幔中消亡。這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同時回答了兩個難題。
1 地殼里為什麼沒找到三十億年以上的岩石,原因就是地殼物質已經全部循環了一次。
2 世界上越高的山越年輕。原因就是高山都由新洋底形成。
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動力原於地幔物質緩慢對流。

綜上,地幔屬於地球內部。所以,地殼物質循環的能量源於地球內部。

G. 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任何地質作用都要消耗能量,根據引起地質作用的能量的來源和特點專,可將其分為內能和屬外能兩大類。
1.內能:是指來自地球內部自身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重力能
B.放射能
C.旋轉能
D.結晶能和化學能
2.外能:是指來自於地球以外的能量,主要包括:
A.太陽輻射能
B.日月引力能

H. 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於什麼>

產生地質作用的能 地質營力源於能。來自地球內部的稱為內能,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來自地球外部的稱為外能,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地內熱能的主要來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熱轉換。①放射性熱能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生的。②重力分異產生的熱能是地球物質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發生分異的過程中,釋放出的位能轉化成的熱能。③沖擊、壓縮產生的熱能是地球在由星際物質聚積而成的過程中,微星體以高速沖擊地球時巨大動能轉變而來的。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壓縮,體積逐漸收縮而產生壓縮熱。此外,地球內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結晶時會釋放熱,構造運動的機械能也可以轉為熱能。據計算,地內每年產生的熱總量與經地表每年散失的總熱量相抵後還有剩餘,這部分剩餘熱能便是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主要能量來源。

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給予物體的位能。

地球旋轉能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力給予地球表層物質的能。它包括離心力、離極力和科里奧利力。①離心力的大小隨緯度而異,兩極為零,赤道最大。地表離心力的水平力平行於地表相應點沿經向的切線,並指向低緯度,其大小在兩極和赤道均為零,中緯度最大。②離極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層物質向赤道運動。③科里奧利力影響著地球表層物質沿緯向或徑向的運動。

太陽輻射熱是太陽向地球輸送的熱 。其中60%為大氣、大陸和海洋吸收,成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賴以活動,發育,並相互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主要能源。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外營力,如風、流水、冰川、波浪等。

潮汐能是因日、月對旋轉著的地球的各點的引力不斷變化而產生的能 。在它的作用下 ,地球上海水發生潮汐現象。潮汐具有機械能,是海洋中地質營力之一。

生物能是生命活動經過能量轉換而產生的能。其中特別指出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的活動,更是重要的能的表現形式。

此外 ,地表還有來自外層空間的宇宙線 、隕石沖擊能,以及地表發生化學反應和結晶釋放的熱。

I. 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

地質循環能量來源: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產生的能源俗稱地熱能..「地熱」是地熱資源的簡稱,常指能夠經濟地為人類所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資源。地球內部蘊藏有由放射性物質衰變作用等原因所產生巨大的熱,有人稱之為「大熱庫」,時時刻刻通過地球表面散發到大氣中。據估計地球內部的熱每年散發到大氣中的熱量達1.089×1021J,大大超過火山和地震活動所釋放出的總熱量。此量雖大,但因分散,能夠直接利用的地區有限。只有在地球內熱相對富集地區如近代火山活動、構造活動強烈地區並達到為人類能夠開發利用程度的這種地熱,才構成可利用的地熱資源。廣義的地熱資源包括:①地熱過程的全部產物,主要指天然蒸汽、熱水和熱鹵水等;②由人工引入地熱儲的水、氣或其他流體所產生的二次蒸汽和其他氣體、熱水、熱鹵水等;③由上述產物帶出的副產品(指價值比較高的礦物質)。目前可判明的地熱資源有五類:以蒸汽為主的地熱資源;以液態水為主的地熱資源;地壓型地熱資源;乾熱岩體型地熱資源和岩漿型地熱資源。前兩種稱「水熱型」地熱資源,是目前國內外地熱開發的重點;後兩種統稱「乾熱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尚不普遍。「地熱」作為能源礦產的組成部分,直接用於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各個方面,早已為人們所認知。中國有計劃地投入地熱資源的勘查與開發,則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事。目前,全國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投入了地熱資源的勘查與開發,主要用於發電、供暖、醫療、洗浴、水產養殖、農業溫室栽培、灌溉等,應用范圍日廣。地熱作為能源礦產, 目前雖在中國的能源構成中所佔的比重甚小,但因其是以「水」為載體,開發地熱是通過開發地熱水(或地熱流體)來實現的,既可利用其能量,又可利用其水量,有著其他能源礦產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其開發利用已日益引起人們普遍的關注。 至於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是由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放熱,造成了地熱、火山以及地震等地質運動,而這些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的產生則是超新星爆炸的結果,不會再生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