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層面是什麼意思

地質層面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20 23:08:48

Ⅰ 地質什麼意思

雪山、高來原地質地質泛指源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在我國,「地質」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魏國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當時屬於哲學概念。1853年(清咸豐三年)出版的《地理全書》中的「地質」一詞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具有科學意義的概念。

Ⅱ 地質地層劃分原則

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層狀岩石稱為地層,它主要包括沉積岩、火山沉積岩以及由它們經受一定變質的淺變質岩。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地層是地殼中具一定層位的一層或一組岩石。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堆積物,包括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在正常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居下,後形成的地層居上。層與層之間的界面可以是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也可以是由於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的變化導致層面不十分明顯。

地層劃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中的岩層進行劃分,建立地層層序的工作。一般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首先根據岩性、岩相特徵進行岩石地層劃分,然後根據系統採集的化石進行生物地層劃分,進而建立年代地層順序。在劃分一個地區的地層時,必須充分參考鄰區已經建立的地層劃分方案,便於地層對比。

劃分原則:岩石地層單位是依據宏觀岩性特徵和相對地層位置劃分的岩石地層體。它可以是一種或幾種岩石類型的聯合。整體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規律的、復雜多變的岩類與岩性的組合),野外易於識別劃分。它是客觀地質實體,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來劃分。

Ⅲ 地質實習 節理與層面的區別

1、定義不同

節理是岩體受力斷裂後兩側岩塊沒有顯著位移的小型斷裂構造。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岩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岩石的裂縫。

層面為岩石受力後斷開並沿斷裂面無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它包括岩石節理在內,常將其與節理看成同義詞。按其成因分為原生和次生裂隙兩類。前者是在成岩過程中形成,後者則是岩石成岩後遭受外力所成。

2、性質不同

節理是地殼上部岩石中最廣泛發育的一種斷裂構造。。通常,受風化作用後易於識別,在石灰岩地區,節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沒有明顯位移的斷裂。

層面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岩石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產生的,是所有裂隙成因類型中最常見、分布范圍最廣、與各種水文工程地質問題關系最為密切的類型,為裂隙水研究的主要對象。構造裂隙水具有強烈的非均勻性、各向異性、隨機性等。

3、特點不同

節理延伸穩定,不發生傾伏的(水平褶皺),則走向節理相當於縱節理,傾向節理相當於橫節理,斜向節理相當於斜節理。在認識節理的形態及其名稱以後,也可以適當地作些力學分析研究,如節理與褶皺的關系,節理的形態與受力的關系等。

層面在溫度變化和水、空氣、生物等風化營力作用下形成風化裂隙,常在成岩、構造裂隙的基礎上進一步發育,形成密集均勻、無明顯方向性、連通良好的裂隙網路。風化營力決定著風化裂隙呈殼狀包裹於地表,一般厚度為幾米到幾十米,未風化的母岩構成隔水底板,一般為潛水含水系統,局部可為承壓水。

Ⅳ 地質是什麼意思

地質來圖是將沉積岩層、火成自岩體、地質構造等的形成時代和相關等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用一定圖例表示在某種比例尺地形圖上的一種圖件。是表示地殼表層岩相、岩性、地層年代、地質構造、岩漿活動、礦產分布等的地圖的總稱。
根據野外調查路線、觀測點的距離,調查精度的比例尺劃分為小(1/50萬及其以小)、中(1/25~1/20萬)、大比例尺(1/5萬及其以大)地質圖。依據內容分為:基岩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岩性-岩相分布圖、構造地質圖、礦產圖、第四紀地質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和環境地質圖等。
地質界線、構造線、礦產和地理底圖等要素的標示精度,投影方法的准確性是衡量地質圖成圖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標。我國對不同比例尺、不同地質圖類別的成圖方法技術都有具體的規范要求。

Ⅳ 地層是什麼

地層是一切成層岩石的總稱,包括變質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層岩石在內,內是一層或一組具有某種統一容的特徵和屬性的並和上下層有著明顯區別的岩層。
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沉積物,地層之間可以由明顯層面或沉積間斷面分開,也可以由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或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不十分明顯的特徵界限分開。

Ⅵ 岩層、層面、層理及其識別

1.岩層

由兩個平行或近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層狀岩體叫岩層,由沉積作用形成的岩層叫沉積岩層。沉積岩層一般都具有成層性,所謂沉積岩層的「層或單層」是指,在基本穩定的介質條件下沉積的一個單元,表示最小的岩石地層單位,它由成分上基本一致的沉積物組成。層與層之間由層面分隔,層面代表了短暫的無沉積或沉積作用突然變化的間斷面,層的厚度變化很大,可由數毫米至數米。按層的厚度可分為:塊狀層(厚度>2m),厚層(2~0.5m),中層(0.5~0.1m),薄層(0.1~0.01m),微層(<0.01m)。

2.層面

岩層的上、下界面叫層面,上層面又稱頂面,下層面又稱底面。兩個岩層的接觸面,既是上覆岩層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層的頂面。兩層面間的垂直距離就是岩層的厚度。由於沉積環境和條件的不同,有的岩層在較大范圍內厚度基本一致,形成厚度穩定的板狀;有的岩層厚度不穩定發生一定的變化,有的向一側變薄以致尖滅,形成楔形,有的向兩側同時變薄和尖滅,形成透鏡狀(圖2-2)。

圖2-2 岩層的厚度和形態

A—頂面;B—底面;H—岩層厚度;Ⅰ—板狀岩層;Ⅱ—岩層變厚變薄;Ⅲ—岩層尖滅,呈楔形;Ⅳ—岩層呈透鏡狀

3.層理

層理是沉積岩最常見的一種原生構造。它是沉積物沉積時由於介質(如水、空氣)的流動在層內形成的成層構造。層理面產狀可以與層面產狀一致,也可以與層面產狀不一致。層理由沉積物的成分、結構、顏色及層的厚度、形狀等在剖面上的變化而顯示出來。

組成層理的要素有細層、層系、層系組。

細層 通常又稱紋層,是組成層理的最小單位,其厚度極小,常以毫米計。細層與層面平行或斜交,也可以是平直的、波狀的或彎曲的。

圖2-3層理的基本術語

(據姜在興,2003)

層系 是由成分、結構和產狀上相同的許多細層組成。水平細層組成的層系由於層系間缺乏明顯的劃分標志,一般難以劃分層系;而由傾斜細層組成的層系則易於識別,層系間由明顯的層系界面分隔。層系的上、下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稱層系厚度。按層系界面的形態可分為板狀層系、楔狀層系和槽狀層系。板狀層系即層系界面為平面,且層系界面相互平行呈板狀延伸(圖2-3A);如果層系界面相互不平行則為楔狀層系(圖2-3B);槽狀層系的底界面為槽狀(圖2-3C)。

層系組 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層系組成的,是在同一環境的相似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例如由厚度不等的板狀層系所組成的層系組。

層理的形成及其特徵與組成岩石的成分,形成岩石的地質、地理環境以及介質運動特徵有關。層理按其形態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平行層理、波狀層理和斜層理(圖2-4)。

圖2-4層理的基本類型

Ⅰ—平行層理;Ⅱ—波狀層理;Ⅲ—斜層理;a—細層;b—層系

4.層面的識別

在層狀岩石地區研究地質構造時,首先就要正確地識別岩層的頂、底面和新、老層序。大多數沉積岩的層面較為明顯,易於認識。但是,某些岩層,如巨厚岩層或礫岩層,它們的層面常常很不清楚;有的岩層則由於節理、劈理強烈發育而掩蔽了層面或與層面混淆不清。特別是在某些變質岩地區,由於次生面理特別發育,甚至層面被置換,以致原生層面極難辨認。因此,在野外工作中要仔細觀察,盡力發現鑒別層面的各種標志及岩層的其他原生構造去識別層面。

通常根據岩石的成分、結構和顏色的變化以及層間分界面等幾個方面來識別層面。

(1)岩石成分的變化:在成分比較單一的巨厚層岩石中,要注意尋找成分特殊的夾層。如:塊狀砂岩中的砂礫層、粗砂岩夾層或透鏡體,巨厚層石灰岩或白雲岩中的薄層泥灰岩、頁岩夾層或硅質條帶等。查明這些夾層的層面,有助於識別包含這些夾層的巨厚岩層的層面,所以這些夾層是識別巨厚岩層層面的比較可靠的標志。

(2)岩石結構的變化:根據沉積原理,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狀的顆粒總是分層堆積的,從而顯示出沉積岩層的成層性。如:礫岩中大小不同的礫石分層堆積呈帶狀,砂岩中雲母呈面狀分布,各種原生結核或扁平狀礫石在沉積岩中呈面狀排列等,都可作為確定層面的標志。

(3)岩石顏色的變化:在成分單一、顆粒較細、層面隱蔽的岩石中,如有顏色不同的夾層或條帶,也可指示層面。但要注意區別由某些次生變化造成的岩石顏色差異。例如:氫氧化鐵膠體溶液,常沿節理或岩石孔隙擴散並沉澱,從而在岩石中形成不同色調的褐紅色條帶或暈圈,當其規模很大時,在個別露頭上觀察,就容易誤認為層面。此外,在有些深色泥岩或白雲岩中,常因風化而引起退色作用,也會沿節理或裂縫發生顏色變化,若不注意也會誤當作岩層的層面。

(4)岩層的原生層面構造:這些構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遺跡及其印模等,也可以作為確定層面的標志。

在野外觀察中,如果在一個露頭上層面不易分清,或者分不清是層面還是其他次生面狀構造(如節理、劈理)時,應多觀察一些附近的露頭,加以比較分析,如層面一般都具有延展較遠,連續性較好等特點。當沉積岩中發育有大型斜層理時,應注意把斜層理的細層、層系及層面區別開來。

Ⅶ 層面和流面的定義分別是什麼啊 地質學問題

層面是原始的面狀構造,沉積岩的典型構造.它的形成是不同時期沉積的岩層的性專質不同而反映出來的屬.流面為流動的構造,一般出現在岩漿岩中,是由於岩漿的流動形成的,表現在岩漿岩中為岩石中片狀礦物的定向排列,一般流面平行於片狀礦物的最大扁平面.此外岩漿岩中仍然可以保留流線,通過包體的方向和線狀礦物的定向可以確定,兩個不同的流線方向可以確定一個流面的方向.

Ⅷ 層面是什麼意思,"層面"的漢語解釋

層面是指岩層的上、下界面叫層面。上層面又稱頂面,下層面又稱底面專。兩個岩層屬的接觸面,既是上覆岩層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層的頂面。
層面所形成的概念不能與層次所形成的概念產生混淆,否則就會形成矛盾,不能自圓其說,以致出現如康德所指出的「二律背反」那樣,「公說公有道,婆說婆有理」。對事物的研究進行的邏輯推理,只能在同一層面之中進行演繹。如果有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必須通過各自不同層次的描述,把它們轉化到共同的一個層面上,邏輯推理才能夠成立。邏輯推理是理性的,但層面與層次同樣是哲學所必須關注的問題。辯證法所謀求的對立統一的規律,必須注意事物之間層面與層面、層次與層面的辯證思維。

Ⅸ 在地質上岩石的結構面是個什麼概念

岩體內存在的原生的層理、層面及以後在地質作用中形成的斷層、節理、劈理、層內間錯動面等各種類型的地容質界面統稱結構面.由結構面切割成的大小、形狀不同的岩石塊稱結構體.結構面和結構體的組合稱岩體結構.岩體結構的突出特點是不連續性.這種不連續性使岩體在力學性質上的各向異性更加增強.在受到力的作用時,岩體結構控制著岩體的變形和破壞.
岩體結構是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所謂岩體結構,即岩體中的結構面以及被這些結構面相互切割而成的結構體共同組合的型式,二者具有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地殼長期活動的結果,隨地球運動而不斷的變化和發展,同時在地應力和工程作用影響下也會變化和發展.因之,岩體結構的兩大要素即是:結構面和結構體.岩體工程地質力學把岩體看做是由結構面與結構體組合而成的有結構的地質體.結構面是指岩體中存在的各類斷層面、節理面、裂隙面、層面、不整合面、接觸面等的地質界面.結構體是指由這些地質界面切割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各種各樣的地質塊體.
所以,岩石的結構面是岩體內存在的原生的層理、層面及以後在地質作用中形成的斷層、節理、劈理、層間錯動面等各種類型的地質界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