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熱地質大隊怎麼樣

地熱地質大隊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2-20 22:34:30

『壹』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建設工程大隊 怎麼樣 待遇怎麼樣

裡面每一個大隊的資質都很好,可以去他們的官網看一下,每一個大隊的詳細信息。至於待遇,因為是事業單位,各種福利、獎金會非常的豐厚,錢途無量啊!

『貳』 那曲縣那曲地熱田()

那曲地熱田位於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鎮南2公里處,距拉薩市328公里。那曲是青藏公路上的重鎮,交通方便。地熱田海拔4600米。

那曲地熱田地處燕山期東西向構造帶和喜馬拉雅期北東向構造帶的復合部位,已發現存在東、西兩處地熱顯示區,彼此相距4.5公里。西部地熱顯示區面積僅0.1平方公里,東部地熱顯示區面積較大,是那曲地熱田的主體,也是地熱地質勘查的主要對象。地熱田地層有中侏羅統砂岩、泥岩,上白堊統火山凝灰岩,第三繫上新統砂礫岩和廣泛分布的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地熱田熱儲蓋層為中侏羅統泥岩,熱儲層為中侏羅統粉砂岩、細砂岩。在鑽探所達到的708米深度范圍內,已發現有5個熱儲層,厚度數十米不等,泥質粉砂岩和泥岩在熱儲層之間形成隔水層。地熱田處於斷裂破碎帶中,平面形態明顯受北東和北西兩組斷裂控制,總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可供發電的中溫區(溫度110℃以上)面積0.6平方公里,外圍9.5平方公里范圍內屬低溫區,溫度為25—110℃。

地熱田熱流體最高溫度115.3℃,井口最大壓力5.5公斤/平方厘米,最大流量240.9噸/小時,一般為50—100噸/小時,干度5.3%—5.9%,地熱田總的發電潛力為5780千瓦(雙工質機組)或2700千瓦(青島汽輪機組),中溫區積存熱量為80.6×1012千卡,可采熱量為6.4×1012千卡。

那曲地熱田已經開發,最先用於沐浴,後又用於溫室種植蔬菜和住屋取暖,目前正在建設地熱發電站。

那曲地熱田由於距那曲鎮很近,故該地熱顯示早就被人們所發現,並利用地表出露的溫泉水沐浴,以後還蓋起了簡易的溫泉浴室。地熱地質調查是1975年才開始進行的。

最先到此地進行考察的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隊地熱組,1975年9月他們考察了那曲的地熱顯示,測量了水溫,取樣分析了水化學類型,做了一般性的地熱調查。

1984年8月,在西藏自治區科委組織下,西藏地礦局地熱地質大隊在主要熱顯示區填制了水文地質草圖,開展了靜電α卡測量,提交了《那曲兵站溫泉開發前景的預可行性研究報告》;西藏地礦局物探大隊馮國良等在地熱田布置了14個電測深點,初步圈定了低電阻區范圍.認為有開發前景,並提出了兩個驗證低阻異常的鑽孔孔位。1984年9月,地熱地質大隊田世華等在溫泉浴室東側施工了第一個驗證孔,鑽至60米深時發生井噴,獲得溫度為93℃的地熱流體。

1985—1988年,西藏地熱地質大隊余章堯等在那曲地熱田進行了正規的普查和詳查工作,施工18個地質勘探和探采結合鑽孔、20個測溫孔,總進尺4886.19米,同時進行了綜合地球物理測井和部分鑽孔的熱儲工程測試。1989年6月由余章堯等編寫提交了《那曲地熱田地質詳查報告》。與此同時,西藏地球物理探礦大隊在地熱田開展了1∶5萬重力、磁法和直流電法綜合物探普查,圈出了東、西兩個低電阻區,而東低阻區對應那曲地熱田東部地熱顯示區,視電阻率極小值15歐姆米等值線范圍2.5平方公里,經證實大致與60℃等溫線范圍相當。1985年,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朱炳球等在地熱田做了土壤汞量測量,圈出汞異常區8平方公里,其中高含量區面積2平方公里,與地熱田及低阻區范圍大致吻合。

1990年8月,為了滿足聯合國援建那曲雙工質機組1000千瓦地熱困電廠的需要,分別由西藏地熱地質大隊和天津地礦局地熱勘查開發設計院承擔,在地熱田的中溫區內施工兩個大口徑生產井,孔深分別為501.67米和299.96米,分別於1990年底和1991年完成,並提交使用。

那曲地熱田是一個規模不大的中溫地熱田,當地政府不斷擴大該地熱資源的開發應用領域,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1985年開始,已建成面積為2400平方米的地熱溫室,種植各種蔬菜,改變了那曲地區不產蔬菜的歷史,基本保證了當地人民的生活需要;鋪設了輸水管道,將地熱水送往賓館、醫院等單位採暖,採暖面積將由2000平方米擴大到2萬平方米;那曲地熱電廠正在建設中,發電機組已經到位,1993年9月正式發電,部分滿足了那曲鎮對電力的迫切需要,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

那曲地熱田地熱流體中含鈣較多,地熱井結垢嚴重,影響了生產井的使用效率;由於地熱田的開發利用,產生了地表水質的嚴重污染等環境問題,因此,環境監測和防治工作不容忽視。

『叄』 安徽332地質隊怎麼樣謝謝。

現在地質行業比較熱,比起前人,現在沒有那麼辛苦了,還是事業單位,待遇也在提高,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干項目負責人,一年7、8萬,關鍵是看你能不能拿得起一個工程,看看坐國務院第一把椅子的人就知道了!

『肆』 想知道: 拉薩市 地勘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 在哪

機構名稱:西藏地勘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
地 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乃瓊鎮008
郵 編:回851400

機構名答稱: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地址:西藏拉薩市北京中路21號
局屬事業單位:
一、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二、西藏地勘局中心實驗室
三、西藏地勘局第二地質大隊
四、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質大隊
五、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質大隊
六、西藏地勘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
七、西藏地勘局地熱地質大隊
八、西藏工程勘查施工(集團)有限公司
九、西藏地礦物資供銷公司
十、西藏山水有限責任公司

『伍』 江蘇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怎麼樣

江蘇省第六地質大隊成立於1975年10月,坐落於聞名遐邇的水晶之鄉——江蘇東海縣,為省屬事業單位,主要從事本省東北部地區的國家地質找礦任務。佔地面積109畝,在職職工20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0人,其中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達63人,擁有資產530萬元。下設連雲港地質工程勘察院、東海縣壯禾復合肥廠、省水晶管理收購站(晶鑫賓館)、天然珠寶首飾廠、機械修造廠等五個經濟實體,目前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勘查、水文與工程地質勘察、鑽探工程、地質測繪與工程測量、物化探、岩礦鑒定、鑽探機械加工與維修、太陽能熱水器生產、水晶珠寶工藝(禮)品加工、復混肥生產、賓館、服務等。

二十多年來,向國家提交各類地質成果44項,發現有價值礦產地20餘個,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促進了本地區水晶、大理石、花崗岩、礦泉水、地熱資源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參與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前期工作並順利完成了Ⅰ、Ⅱ號預先導孔的施工任務;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先後承擔了連雲港、上海、南京、徐州等地高層標志性建築的灌注樁施工,淮安鹽礦、金壇鹽礦的礦井施工,東海溫泉地熱井施工,參與了蘇北地區找水改水降氟工作,徐連、京滬、京福等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質勘察等;「六彩虹」水晶工藝禮品在同行業中獨領風騷,曾多次被選作國家級貴賓禮品,2000年因參與中國第六屆藝術節的獎杯及貴賓禮品的設計、製作而受到組委會和省政府辦公廳的表彰。「農霸」復混肥在本地區已成為知名品牌。

曾先後被省政府命名為「大慶式」企業,評為「建設蘇北有功單位」,多次受到省、部及市、局級的表彰。

『陸』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定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的17條協議,從此西藏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西藏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40年來西藏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大致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

(一)1951—1965年

新中國成立後,面臨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使我國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央人民政府更加關注剛剛擺脫農奴制度枷鎖的西藏,於1956—1957年和1960—1963年兩度成立了西藏地質局,加強西藏的地質勘查工作。職工人數最多時達1077人(1956年)和1119人(1960年)。1963年以後西藏地質局撤消,只保留一個地質大隊,職工人數508人,由西藏工業建築地質局管理。對於西藏這樣一個面積如此遼闊的地區,只有一支地勘隊伍顯然力量是不足的,加之西藏沒有開展基礎地質工作,資料十分缺乏,因而這一階段的地質工作局限於路線地質調查和礦點檢查,工作方法比較單一。比較重要的地質工作有:

1951年3月,中國科學院西藏工作隊地質組,以李璞教授為首的9名地質學家來西藏進行路線地質和礦產地質調查,東起金沙江,經昌都、丁青、波密、拉薩、日喀則至定日,南抵雅魯藏布江,北達那曲及其西部的倫坡拉、奇林湖一線。歷時18個月,行程1.8萬公里,調查取得了大量的地質礦產資料,著有《西藏東部地質及礦產調查資料》一書,影響深遠,對以後開展西藏地質礦產調查工作起著指導作用。

50年代,地質部石油局青海普查大隊在藏北湖區進行以找石油為主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11.2萬平方公里;西南地質局1956年派出一個分隊在藏東北的丁青地區尋找鉻鐵礦;新疆地質局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區檢查了煤、鐵和雲母等礦點;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55年沿雅魯藏布江進行路線地質調查;兩屆西藏地質局下屬的煤田地質隊、藏北地質隊和藏南(拉薩)地質隊,分別在藏北土門、拉薩和澤當至日喀則一帶開展找煤地質工作,在藏北班戈、杜佳里等地進行以硼為主的鹽湖礦產普查,還在藏南羅布莎發現了鉻鐵礦,在墨竹工卡縣發現了甲馬赤康銅鉛鋅多金屬礦。

60年代初,西藏地質大隊在藏東檢查了煤、鐵、銅、硫、砷、鹽等礦點,還對拉薩附近的多金屬礦、高嶺土礦點和藏南的砂金、雲母、水晶,藏北的煤、鉻鐵礦等礦點進行了礦點檢查或者普查。與此同時,配合礦產地質工作還進行了大量的槽探工程及少量的坑探、鑽探工程和物探工作。

這些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班戈湖和杜佳里的硼礦曾在1958—196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開采,3年共采原硼19.66萬噸,精硼2.726萬噸,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藏北土門格拉煤礦也為地方開采利用。藏南羅布莎鉻鐵礦的發現,為以後該礦床的普查評價提供了最早的地質依據。

(二)1966—1978年

在此期間,雖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但西藏的地質工作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不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地質成果,西藏的地質隊伍還有了較大的發展。

1966—1967年,由內地成建制抽調了鉻鐵礦、石油和煤炭3支專業隊伍到西藏開展找礦工作,分別組成了西藏第二、三、四地質大隊,加上西藏原保留的一大隊,共4個地質大隊,擁有職工2842人,且方法配套、工種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大大充實了西藏地質工作力量。1972年7月,第三屆西藏地質局成立,加強了對西藏地質勘查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管理。至1978年共發展到下屬8個地勘單位,全局職工人數達到5961人。

西藏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於1974年由專業區調隊伍按正規圖幅進行,這是西藏基礎地質工作的起步,意義重大。在找礦工作方面,西藏第二地質大隊先後評價了藏北安多縣東巧鉻鐵礦床和藏南羅布莎鉻鐵礦床,並提供工業部門和地方開采,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西藏第一地質大隊在藏東發現並評價了玉龍特大型斑岩銅礦,其中伴生的許多金屬礦產也達到了大型規模,同時在玉龍外圍,又相繼評價了馬拉松多大型銅礦和多霞松多大型銅礦,並發現了10個新的小型銅礦床、礦點,確立了一個北東-南西方向展布的長達400公里的斑岩銅礦帶,這個礦帶在全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巨大的找礦前景。與此同時,第一地質大隊還先後評價了察雅縣卡貢中型規模的沉積變質鐵礦床、江達縣加多嶺中型玢岩型鐵礦和類烏齊縣馬查拉、貢覺縣寺蓋拉和察雅縣巴貢等小型煤礦。西藏第五地質大隊評價了由青海區測隊發現的安多縣幫爰鄉當曲大型菱鐵礦。

為滿足拉薩市對電力的迫切需要,西藏綜合大隊(後改為區調隊)和物探大隊先後於1973年和1974年開始在當雄縣羊八井地熱田進行物探普查,根據低電阻率異常,西藏第三地質大隊於1975年進行鑽探,發現高溫高壓地熱流體。為加強地熱勘查工作,西藏地質局於1976年專門組建了地熱地質大隊,在羊八井全面開展地質勘查和地熱資源評價。1977年,西藏工業部門開始在羊八井建廠發電,並逐步擴大開發規模增加發電量,大大緩解了拉薩市用電的緊張狀況。

(三)1979—1991年

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變的新時期。隨著這一轉變,西藏地礦局的隊伍也經歷了一個由發展到收縮的過程。1979年職工人數最多,達6300人,年開動鑽機最高達14台。以後逐年減少,到1991年底,在崗職工為2540人,其中藏族職工約佔一半,專業技術人員約佔三分之一,地勘隊伍由8個調整為7個。隊伍調整了,人數減少了,但地質工作研究程度卻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完成了全區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填補了我國大陸1∶100萬區調的最後空白。在國家計委的大力支持和地礦部的關心指導下,通過招標,從內地引進專業隊伍,大面積地開展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0萬、1∶50萬區域化探工作。區調工作面積為16.3萬平方公里,區域化探面積達到40.8萬平方公里。規模之大,方式之新,速度之快,要求之嚴,質量之高,在西藏地質工作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通過此項工作,不僅大大提高了西藏的地質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而且還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化探異常和礦點,圈出了各類找礦靶區200多個,經過進一步的異常查證和礦點檢查,新發現數十處重要礦產地和普查基地。1989年和1991年由西藏區調隊完成的《西藏區域地質志》和《西藏區域礦產總結》,第一次對西藏地質構造特徵和礦產資源概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1:150萬西藏板塊構造-建造圖》(西藏地質科學研究所,1989)和《喜馬拉雅及鄰區蛇綠岩和地體構造圖》(西藏區調隊,1990),用新的理論和觀點闡述了西藏地質構造及演化特徵。

在礦產勘查方面,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鉻、金、銅、鉛鋅、硼、地熱和寶玉石等礦產資源。在此期間,也有一些重要發現,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第二地質大隊在完成了羅布莎鉻鐵礦床的詳查和勘探工作之後,於1989年在羅布莎岩體中段的香嘎山鉻鐵礦區評價了一處中型鉻鐵礦床,已由地方和第二地質大隊分別開采。第一地質大隊和物探大隊於1982—1985年在藏東貢覺縣油扎評價提交了一個中型鹽礦床。第六地質大隊在1980年評價了曲水縣娘規大型剛玉礦床,並於1985年在班戈縣發現了銀措大型紫水晶礦床。第五地質大隊在經過多年摸索之後,1989年在砂金找礦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在申扎縣崩納藏布發現大型砂金礦,1993年提交了勘探報告。同時發現和評價了改則縣麻米錯大型硼礦。第六地質大隊對墨竹工卡縣甲馬赤康以銅為主的多金屬礦床的普查工作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而且發現了藏北安多縣以西很有找礦前景的銻礦帶。地熱地質大隊在1984年完成了羊八井淺層熱儲的評價之後,於1988年與物探隊共同完成了那曲地熱田的評價,現已建廠發電;1991年提交的羊易高溫地熱資源評價報告,可供開發利用。總之,這一時期是西藏基礎地質工作和礦產勘查工作都取得巨大進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柒』 西藏地礦局地熱地質大隊怎麼樣

挺好啊 我有幾個朋友都是那個單位的 福利待遇還不錯 發展前景也可以看

『捌』 區域水文與地熱地質

一、區域水文地質

馬攸木地區受喜馬拉雅與岡底斯地質構造運動的控制,形成了地形南北兩側高、中部低的地貌形態,屬高原中、高山區,平均海拔4900m,礦區呈高原低山丘陵區地貌特徵。水系有內陸湖泊型和外流型兩類。內陸水系以瑪旁雍錯和公珠錯為代表,外流水系則以傑瑪央宗和馬攸木藏布為表徵。傑馬央宗發源於北喜馬拉雅山脈西段的傑瑪央宗冰川;而馬攸木藏布源於金美錯流經阿果錯湖,馬攸木藏布與傑瑪央宗匯合後形成當卻藏布(馬泉河)。該地區的地下水與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

(一)地形地貌與氣象水文

在馬攸木外圍地區地形切割相對較深,一般高差在1000m左右,地貌上以高原低山剝蝕為主,河谷低窪處的平均寬度在5~15km不等,形成較為開闊的山間平原區,溝谷以沉積為主。而在馬攸木礦區一帶一般高差在500m左右,最高峰松托嘎海拔5647m,礦區最低點海拔4850m。在傑瑪央宗和馬攸木藏布的支流前緣,通常形成規模不大的洪積扇及洪積裙台地。

該地區屬高原乾旱、半乾旱丘陵氣候區。據獅泉河氣象台2001年氣象資料,年平均氣溫在2~3℃;年最高氣溫在7~8月份,極端最高氣溫為26.9℃;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7.2℃,一般在12月至次年的1~2月份;全年降水量為52.9mm,降雨集中在6~9月份,降雪集中在11月至次年的3月份;最大降雪厚度達30~50cm。馬攸木地區蒸發量極大,年蒸發量為2326.6mm。年氣壓最高為616.2hPa,最低為592.1hPa,平均氣壓為604.6hPa。

(二)區域地下水類型及特徵

馬攸木地區不同含水岩組富水性差異較大,以沿河谷低窪地帶的沖積、沖洪積、冰磧、冰水堆積富水性較強。而不同岩性段的變質岩即震旦-寒武系的泥質岩系的富水性極弱,為相對隔水層。奧陶系以碳酸鹽岩類為主,雖然由於氣候因素影響,岩溶發育程度不高,但因所處構造位置的關系,脆性岩層構造裂隙相對發育,加之溶蝕作用的存在,使奧陶系碳酸鹽岩類地層在區域基岩中為富水性相對最強的地層。三疊系變質地層及侵入岩體雖然岩性差異較大,但岩石總體多為脆性,在構造裂隙存在的條件下,加之近地表風化裂隙發育,為地表徑流的入滲提供了有利條件,導致此類基岩地層富水性介於碳酸鹽岩類地層和泥質變質岩之間。

1.基岩裂隙地下水

基岩裂隙地下水在區內分布廣泛,從地下水的循環條件可分為深循環地下水和淺層地下水。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水體在物理性質及所含的水化學成分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而且其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1)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

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分布於區內的基岩出露區淺部,地表以下埋藏深度在100m以淺部位,儲存空間以表層風化裂隙及小型構造裂隙為主,包括小型斷裂構造延伸部位和褶皺構造軸部。風化裂隙水呈面狀分布,埋藏深度小於100m;構造裂隙地下水呈帶狀分布。

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以接受大氣補給及冰雪融水為主,其排泄方式有:向深部地下水排泄,向低窪地帶第四系孔隙水排泄,以地下水天然露頭下降泉的形式排泄等。

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多為潛水,不具承壓性,其動態變化大,水位變幅也很大,受季節變化影響明顯。

由於循環深度不大,表明此類地下水由補給流體進入地下循環的時間也是相對有限的,因而在水體的水化學特徵方面也基本保持著補給流體的一些特點,總體特徵是礦化度相對較低,水溫接近當地的年平均氣溫。

(2)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

馬攸木及其外圍地區發育多條深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其切割深度深達2km,其間儲存有豐富的地下水,該地下水含水層呈帶狀展布,主要受控於深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的空間分布與規模。區內深大斷裂多為壓性,而其次級斷裂多為張性,地下水的活動尤以次級張性斷裂帶為甚。

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以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為補給源;運移方向以垂向運動為主,並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並且多具熱異常。

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動態穩定,受季節變化影響小。

由於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參與深部循環並且接觸深部岩漿囊的熱傳導部位,在高溫背景條件下,水-岩化學交換作用強烈,其排泄地帶有大量由熱流體攜帶的深部物質的沉積層(泉華)。

根據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儲存運移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規律,其埋藏深度大,水體進入地下循環的時間過程長,加之有相對高溫的背景條件,水體與補給流體之間在物理性質及水化學特徵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水-岩的物質交換過程中,地下水體中的物質組分含量無論是基本離子還是常規微量元素都大幅度增加,礦化度極高,並在水體的排泄地形成大規模的沉積物。

2.孔隙地下水

儲存於第四系沉積物中的孔隙地下水,分布於研究區內的相對低窪地帶及大型溝谷內,孔隙介質包括湖積物、沖積物與沖洪積物。

孔隙地下水除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外,還接受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的補給,其排泄方式包括地下蒸發和向地表水體排泄,含水層厚度不均勻,一般在數十米至百餘米之間,其水力坡度較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小。

由於補給來源和含水層的結構特徵,決定了孔隙地下水動態相對穩定,一般季節性水位變幅不大。

孔隙地下水的物理性質與水化學特徵一般與補給流體即大氣降水十分接近,多為低礦化的淡水。

二、地熱地質

青藏高原是中生代以來印度洋擴張、岡瓦納大陸分解北移、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多次碰撞拼接的產物。由於強烈的構造活動使地殼出現了軟弱帶,深部岩漿升流至地殼近地表定位,地下水也有了通道與已定位而尚未冷卻的岩漿接觸而加溫,形成青藏高原豐富而廣泛的地熱活動(圖1-4)。

在馬攸木地區,有不同溫度的地下水出露,泉水呈東西向展布,在泉水中有冷泉、溫泉、熱泉和沸泉,以瑪旁雍錯以東扎曲藏布沸泉、香古瑪弄沸泉以及玉龍弄巴溫泉為代表,其水溫高於80℃。

1.地熱活動的演化發展

青藏高原在挽近期的「超碰撞」階段,南北向構造應力的側向擠壓使地殼急劇縮短增厚。高原周圍的構造單元(揚子地塊、塔里木地塊等)的下地殼可塑物質在巨大的構造應力作用下向上流動、充填、混合以滿足高原地殼急劇抬升所需要的物質補償。與地殼增厚上隆同步進行的下地殼和上地幔下彎,擾動了原先存於岩石圈和軟流圈界面上的熱平衡,誘發了軟流圈的局部對流,並通過底熔銷蝕和軟流圈物質上涌而使岩石圈變薄,這種被動誘發的「相轉換層」發生物質的分異作用,使密度輕的熔漿上侵於地殼淺部,形成現代淺層定位的岩漿囊和不同深度的局部熔融體。「亞東—格爾木岩石圈地學斷面」項目的大地熱流研究成果表明:該范圍內各地體由於各自的殼幔熱結構不同而形成了熱流的分布及深部熱狀態的南北不均一性,同時也證實了在高原巨厚地殼的淺部,有現代岩漿的淺層侵位活動。

班公錯-東巧-怒江構造帶北部大地熱流值低(40~47mW/m2),而南部的熱流值高達60~364mW/m2,且變幅較大,表現出了南北的不均一性。北部的羌塘高原具有厚殼、幔深的冷地體特徵;而南部的岡底斯地體和喜馬拉雅地體存在「相轉換層」,具有明顯的熱殼性質。深達地幔的斷裂構造為深部熱源的上升提供了通道,並在兩側形成了現代岩漿的淺成侵入體,並沿以張性為主的活動構造作超淺位上侵。這與現代地熱活動在地表的熱顯示是相吻合的。

印支期西藏岩漿活動主要發生在班公錯-東巧-怒江構造帶以南的地區,形成了班公錯-東巧-怒江縫合帶,北部隆起了喀喇昆侖-唐古拉山脈。燕山期形成了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部隆起了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喜馬拉雅期形成了西瓦利克縫合帶,北部隆起了喜馬拉雅山脈,此期內雅魯藏布縫合帶及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的繼承性活動也十分強烈。後兩期構造活動的結果導致岩漿岩集中分布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構造帶以南。

從岩漿活動的時序規律看,總體表現為北老南新。由構造運動引起的大規模岩漿岩入侵及火山作用在地熱地質研究中意義重大,越新的岩漿岩,成為現代水熱活動熱源的可能性越大。

圖1-4 地下水分布與循環示意圖

2.地熱顯示

(1)地熱顯示類型

在馬攸木地區以及周邊發現的地熱顯示類型幾乎囊括青藏高原所有地熱顯示類型,包括溫泉、熱泉、沸泉、沸噴泉、間歇噴泉、水熱爆炸、冒氣地面、冒氣孔、熱水塘、泉華沉積物等。

(2)地熱顯示分布規律

對馬攸木岩金礦區及外圍現存的地熱活動形成的沉積物中石英礦物進行ESR測年結果表明,自新生代古近紀以來該區就處於連續不斷的強烈活動狀態(表1-2)。

表1-2 ESR測年結果

注:測試單位為成都理工大學應用核技術研究所。

馬攸木地區地熱顯示的空間分布從古地熱活動遺跡以及現代水熱活動的分布情況來看,主要出露於肉切村群南北兩側的奧陶系下拉孜組和上三疊統修康群中,並有南北向構造通過,如M1溝中大面積鐵硅質泉華區、香古瑪弄地熱顯示區、玉龍弄巴地熱顯示區都出露於這些地段。在肉切村群中也有沿裂隙充填的地熱流體沉積物。

三、水文地球化學

1.水化學

地熱流體的地球化學特徵包括熱流體的水化學特徵、微量元素組分的含量、水體中氫氧同位素的特徵等眾多要素,這些特徵不僅能反映熱水在形成發展過程中的背景條件,同時也是熱流體流經地帶的地球化學背景的寫照。通過對背景條件的研究,同樣可以獲得礦產資源的找礦信息。

研究區內地熱流體水化學類型與當地的淺層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差異較大,對比情況見表1-3。

從地熱流體的水化學特徵看,水化學類型具有多樣性,而且普遍礦化度較高,陽離子特徵以Na+為主,主要陰離子中HCO3含量明顯較補給流體大氣降水低,SO2-4及Cl的含量則遠高於補給流體———大氣降水,體現了源於循環過程中水-岩交換作用的效果。

水-岩作用是地下水在循環過程中流體介質與圍岩之間依據特定的背景條件而發生的物質交換作用。由於水-岩作用的存在,地熱流體將大量的深部物質攜帶至地表,並形成固體沉積物———泉華,在研究區內幾乎所有地熱顯示區都有大量泉華沉積物存在,而且泉華物質組分類型多樣,包括硅華、鈣華、鐵質泉華、硫化物泉華,往往在一個地熱顯示區就存在多種泉華類型的組合,通常硅華和鐵質泉華發生在地熱活動的早期,反映的是高溫地熱背景,而後期則形成大量的鈣華,反映熱儲基礎溫度開始下降。一些地熱顯示區的泉華沉積物規模巨大,在瑪旁雍錯南部的曲普地熱顯示區泉華出露面積近20000m2,厚度在10m左右,外圍的搭格架地熱顯示區泉華出露面積近60000m2,厚度在10~20m之間。

表1-3 地熱流體及地表水水化學對比

測試單位:西藏地勘局地熱地質大隊。

通過考查流體介質在循環過程中物質組分的增減可以判明其流經空間的背景條件,通過對背景條件的判定可尋找適合金屬礦產的成礦富集的背景。

2.地熱流體中的氣體組分特徵

地熱流體中的氣體組分含量百分比反映了熱流體的背景條件及流體的來源,研究區內地熱流體中氣體組分分析結果見表1-4。

表1-4 地熱流體中氣體組分分析結果

分析單位: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下流體實驗室。

從地熱流體中氣體組分的含量特徵來看,流體大都源自深部的高溫環境,並有地殼深部(包括上地幔)的岩漿熱液氣體組分的痕跡,O2和N2含量普遍較低,除香古瑪弄一地可能由於采樣原因有空氣混入外,其他各點均反映了深部、鹼性、高溫、還原環境。若香古瑪弄采樣無異常,則反映該點與其他樣點不同的是酸性環境。

3.氫氧穩定同位素

根據西藏全區83個地熱顯示點水樣氫氧同位素δ18O與δD的測試值,繪制了水樣的δD-δ18O散點圖(圖1-5)。圖中西藏大氣降水線方程是根據1991年前取得的10個大氣降水水樣分析資料擬合形成的,其斜率與截距都較好地反映了高原地區的特點,而且本次採取的馬攸木地區的大氣降水樣分析結果正好與該大氣降水線方程吻合。

圖1-5 西藏地熱流體δD-δ18O散點圖

區域地熱流體的氫氧同位素組成如表1-5所示。由表1-5測試值及統計值可見,研究區地熱流體的氫同位素組成δD為-132.0‰~-77.6‰,平均值為-112.338‰,標准差為18.096‰;氧同位素組成δ18O為-16.8‰~-5.0‰,平均值為-13.71‰,標准差為3.804‰。湖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最高,δD為-77.6‰,δ18O為-5.0‰,明顯偏離大氣降水線,可能暗示湖水除大氣降水來源外,還可能有深部來源;次為河水的氫氧同位素,δD為-98.9‰,δ18O為-12.0‰。熱泉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最低,δD為-126.5‰~-132.0‰,δ18O為-15.8‰~-16.8‰;大氣降水(雨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居中。

表1-5 區域地熱流體氫氧同位素組成

測試單位: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專業實驗測試中心。

馬攸木外圍地熱流體的樣品分析結果(表1-5)與全區地熱流體氫氧同位素的特徵基本類似(圖1-6),地熱流體的同位素特徵值都分布於大氣降水線的右下方,由於地殼中含氫礦物極少,水-岩作用過程中氫的同位素交換十分微弱,這表明地熱流體在由大氣降水滲入地下循環的過程中水-岩作用的結果使流體中的18O千分偏差值趨於增加,這一現象被稱為「氧漂移」。

圖1-6研究區內水點δD-δ18O散點圖(數字為表1-5中樣品序號)

為了定量地表徵水-岩作用過程中氧漂移的程度,定義地熱流體中氧穩定同位素千分偏差值δ18O與補給流體的千分偏差值之差叫做氧18漂移值,用I表示:

I=δ18O地熱流體-δ18O大氣降水

通常情況下地熱流體與圍岩發生交換作用時δD值改變很小,基本保持大氣降水的特徵,則上式可改寫為:

I=δ18O地熱流體-(δD地熱流體-B)/A

式中:A和B分別代表適合地熱流體所在地的大氣降水線方程的斜率和載距。

根據覃昌龍等(1991)的研究,西藏高原的大氣降水線方程為:

δD=7.66δ18O+7.91

根據地熱流體氧漂移值計算公式,所得研究區內的地熱流體漂移值見表1-6。

表1-6 研究區內地熱流體氧漂移值

水-岩作用過程中氧漂移的發生受多種因素控制,主要因素為溫度和圍岩岩性。通常情況下,較高的熱儲溫度能促使岩石中的18O進入水體中,SiO2含量高的圍岩18O相對豐富。根據Fentes的研究:

Si18O+H216O→Si16O+H218O(高溫200℃)

可見在馬攸木地區及其外圍地熱流體氧漂移值平均達2.51‰,普遍高於地熱資源區劃調查中(覃昌龍,1991)全區的地熱流體氧漂移平均值1.61‰,而且全區最高漂移值4.03‰在公珠錯西的溫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