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利用遙感解譯地質
❶ 遙感地熱地質解譯
區內地熱異常較為復發育制,經遙感解譯,結合航磁、重力資料,自北向南共圈定海港南、河口、孤島南、二分場、辛安水庫、東營、濱州、堤口、六戶、陳戶、北堤、牛頭等12個地熱異常區。由於其對地下較深部地熱信息反映較弱,所劃分的地熱異常區與區內地熱地質條件及基底構造形態相關性不大。它們多與活動性斷裂構造有關,是通過活動性斷裂通道在水頭壓力作用下,將深部地下熱水向淺部隱伏排泄的反映。
❷ 其他專項遙感地質解譯
其他專項遙感地質解譯主要包括土地荒漠化、地質災害、水文地質條件、生態環境地質等內容。
5.7.1 土地荒漠化遙感解譯
5.7.1.1 土地荒漠化解譯分類及其含義
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中按照引起土地荒漠化的營力,分為風力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簡稱為土地沙漠化)、流水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簡稱為石質荒漠化)和物理化學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風力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以出現風蝕地、粗化地表及流動沙丘作為標志性形態;水蝕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以出現劣地和石質坡地作為標志性形態;物理作用下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現在土壤物理性質的變化,如土壤板結、細顆粒減少、土壤水分減少造成干化和土壤有機物質的顯著下降。化學作用下的主要表現在土壤化學性質的變化,最典型的是次生鹽鹼化。根據發生荒漠化地區的地表綜合景觀特徵,以及遙感解譯調查的可行性指標特徵,分別將三種營力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等類型。
圖5.44 顯露地表的岩溶地貌影像
5.7.1.2 土地荒漠化遙感解譯標志建立
土地荒漠化遙感解譯主要有直接解譯與間接解譯兩種方法。這里以TM741彩色合成圖像為例進行敘述。
(1)土地沙漠化的解譯標志
1)重度沙漠化土地。主要是流動沙(丘)地類型,在圖像上呈淡黃色,亮度高,顏色均勻,紋理細膩,界線較清楚,解譯標志明顯[圖5.45(a)]。重度沙漠化土地空間分布特徵主要為濱湖平原、沖洪積平原、河流谷地、山地風口和下切河流寬谷的邊灘、階地、洪積扇前緣及谷坡等地貌部位。
圖5.54 地下水溢出帶圖像
❸ 遙感地質解譯的綜合研究
2. 3. 1 多元遙感數據的綜合解譯
在 1∶250000 遙感調查工作中,一般選用 TM、ETM+及 ASTER、CBERS 等中解析度數據編制的 1∶250000 及 1∶100000 遙感影像地圖作為遙感地質解譯的數據源。由於一種類型遙感圖像只能反映一個時期、一種解析度、一個最佳波段組合的圖像,因此在地質解譯中往往受到信息源的限制,影響解譯效果。如工作需要或有條件獲取更多類型遙感數據時,應充分應用這些信息進行綜合地質解譯。
從已有遙感數據類型看,在1∶250000 遙感調查中,以 ETM+或 TM 為主信息源即可,中巴衛星資料可作為輔助數據。局部地區 1∶50000 的解譯可採用 TM 與 SPOT 的融合圖像或更高解析度的圖像。為了減少雲、雪及植被覆蓋對地質體的影響,應選擇最佳時相圖像作解譯。當仍不能避讓覆蓋時,可選擇其他時相圖像對覆蓋區作補充。
另外,解譯中要注意研究不同地質體在各波段圖像上的影像特徵,通過單波段圖像中不同地質體波譜特性的反映,進一步深化地質解譯。在單波段不同地質體波譜特性研究的基礎上,再選擇合適、有效的圖像處理方法進一步增強或提取有效的地質信息。
從多類型、多時相、多波段等渠道獲得的有效地質信息和地質解譯成果應有選擇地在1∶250000、1∶100000 遙感解譯地質圖上反映,並在解譯編錄資料上予以批註。因此遙感解譯地質圖應是多源遙感數據解譯的綜合結果。
2. 3. 2 地、物、化、遙信息的綜合研究
地質體的性質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兩大類,遙感主要是反映地質體的光譜特徵信息,對全面認識地質體而言,有其局限之處。不言而喻,能通過地質、物探、化探多方信息去認識地質體,則是更為全面、可靠的。因此在遙感解譯中,應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質、物探、化探等資料進行綜合解譯分析,有助於提高成果質量。
地、物、化、遙多元信息的綜合研究,在區域上常採用計算機多元信息疊加處理的方式來實現。通過空中、地面、地下三維空間信息的綜合研究,可對地質體的空間展布和時間演化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❹ 遙感地質調查的一般程序
在較大范圍內進行,通過空中或地面探測獲取遙感圖像後(或航、衛片),一般按下列程序進行。
1.資料的收集、處理和概略解譯
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1)收集、編錄、復制的各類遙感圖像和遙感資料並進行相片鑲嵌。對部分地區(或全區)還可進行數字圖像處理,以增強和突現某些信息。
2)收集制圖資料和已有的地質、航空物探及地面物化探資料,以及相關的水文、氣象、地貌、土壤、植被、環境等資料。
3)遙感圖像的概略解譯,需要編制概略地質解譯圖或若干專題概略解譯圖。概略解譯圖可以直接勾繪在相片略圖上或聚酯薄膜上,或者轉繪在地形圖上。編制概略解譯圖時應詳細,界線標繪應精確,以避免重復工作。
4)根據概略地質解譯的成果,確定踏勘路線,選擇實測地層剖面的位置,編制遙感地質調查設計書。
2.野外踏勘及建立地質解譯標志
在野外踏勘和實測地層剖面的過程中,都應隨時對照實地各種標志與相片上的影像特徵,研究地層和地質現象的地質解譯標志;確定分層單位(填圖單位)及其界線的標志。
(1)解譯標志
在地質解譯過程中,主要是觀察和利用解譯標志來進行。遙感圖像的地質解譯標志是指那些能夠用來辨認、區分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存在、屬性和相關關系的影像特徵。其中包括影像中反映出的形態、大小、色調、陰影、水系、地貌、水文、影紋結構、植被、人類活動等標志。
1)形態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和大小。許多地物根據其形狀和大小就可直接辨認其屬性。地物的幾何形狀和大小與圖像的比例尺和解析度有關。一般比例尺越大,解析度越高,地物細節顯示越清楚。相反,則很模糊,甚至顯示不出來。在相同比例尺的圖像上,由於圖像的解析度不同,地物的形狀和大小可表現出不同的清晰度,如有些較小的地物,在高解析度的航空相片上可表現得非常清晰,而在低解析度的衛星圖像上則顯得模糊,甚至沒有顯示。
2)色調:色調是地物波譜信息構成的影像特徵,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色調。因此,它是地質解譯中經常使用的重要解譯標志。通過肉眼可把圖像色調從黑—灰—白分為10級。色調的深淺是相對的,它受地質體的顏色、含水多少、風化程度、表面土壤及植被覆蓋程度、光照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同一幅圖像上,物性相同的地物應有相近的色調,但實際上,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卻不完全相同或差異很大。因此,應用色調標志時須作具體分析。
3)陰影:陰影具有形狀、大小和方向,色調一般為黑色。在航片上可藉助陰影的方向和成像時間來判斷航片的方位,測量地物的高度。陰影有本影和落影之分。本影是指物體未被陽光照射的陰影部分,即本身的陰影,如山的陰坡、房屋的背陽面等都是它們的本影。本影有助於獲得立體感。山體的陽坡明亮,陰坡較暗,其明暗分界線即為山脊線或山谷線。落影是指地物投在地面的影子,即投落陰影。利用落影可以計算地物的高度(h=T tanϕ,其中,h為地物的高度;T為落影長度;ϕ為太陽高度角)。
4)水系標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譯標志,對地形、地貌、岩性、構造解譯都非常有用。水系形態、密度、均勻性、對稱性、方向性往往是構造和岩性特徵的反映。例如,泥岩、頁岩、粘土岩、粉砂岩發育地區,易形成高密度樹枝狀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不良;砂岩、石英砂岩或岩石裂隙發育區,常形成低密度樹枝狀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強。水系的均勻性,表示岩石抗風化能力和裂隙發育程度比較相近;水系的對稱性,反映區域地形或大片成層岩層向一側傾斜;水系的方向性,主要反映區域山系、岩層及構造走向。
5)地貌形態標志:地貌形態不僅決定於一定的岩性和構造,而且也決定於一定的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地貌形態是不同岩性、構造在不同內外動力作用下的結果。由於地層岩性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風化侵蝕能力。岩石的抗蝕能力通常由地貌形態反映出來。抗蝕性強的岩石形成陡坡和陡崖;抗蝕能力弱的岩石形成緩坡和低地。地貌形態除與岩性有關外,還與構造、產狀、自然環境等因素有關。利用地貌形態解譯地質體,可以從山體的組合形態與規模大小,山頂、山坡形態與地形相對高差等方面來進行。
6)植被:植被的分布與氣候的地帶性和地形引起的垂直分帶性及小氣候環境有關。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由於基岩和鬆散沉積物的岩性、粒度、含水性等的影響,可引起植物群落外貌、種屬、層級、密度、長勢、單株與群落的生態畸變和宏觀生態特徵上的改變。植被分布對地質解譯既有利,也有弊。不利之處在於植被掩蓋了岩層露頭和構造,造成解譯上的困難;有利的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它能作為地質解譯的間接標志。例如,地質、水文條件和土壤性質的變化可引起植物生態異常。解譯時應注意總結這類規律,以發現更多的間接地質解譯標志。
7)水文標志:主要指陸地水水文特徵,包括泉、小溪、河川、湖泊和基岩、鬆散堆積物的含水性、滲透性等。它們的空間分布特徵都與一定的地質、地貌條件有關,因此,水文標志是地質解譯的一個有用標志。
8)人類活動遺跡: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與地質體有關的痕跡、探槽、鑽探平機台、道路、建築、農墾區、歷史考古遺跡等都可作為地質解譯的間接標志。
9)影紋結構:影紋結構是地物的形狀、大小、色調、陰影、水系、地貌、植被、人類活動遺跡等在圖像上的綜合表現。不同的地質體一般具有不同的影紋結構。在解譯過程中,對影紋結構的類型可用點狀、格狀、柵狀、鏈狀、環狀、蠕蟲狀、姜狀等來描述,還可進一步區分為寬窄、疏密、粗細、大小、長短等。
(2)解譯方法
地質解譯就是利用遙感圖像的各種影像特徵解譯地質體。如何利用各種解譯標志和解譯方法去辨認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存在和屬性,主要由解譯任務、圖像特點、地質構造復雜程度、解譯條件與難易程度等綜合因素所決定。遙感圖像的解譯方法主要有:
1)直譯法:對於具有清晰影像和典型特徵的地質體,通常可採用直接解譯的方法,即觀察和利用地質體的各種綜合標志,尤其是反映該地質體屬性的典型影像特徵,直接去辨認、分析、圈定地質體。如灰岩的岩溶地貌和侵入體的綜合影像特徵、影像地層單位的對稱重復和兩翼產狀的變化、斷層的線性影像特徵等均可作為直接判斷所屬地質體的典型影像特徵。
2)延伸法:在進行區域圖像地質解譯時,對有一定特徵影像的地質體,常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解譯原則來延伸圈定地質體。一般對褶皺岩層、各種斷層、破裂面以及岩體、地塊的界線常用此方法,即沿著各種地質要素連續地進行觀察分析,以確定延伸位置。對於影像特徵不清者,常用此法,一般能收到較好的解譯效果。
3)對比法:當地質體沒有典型的解譯標志,不能用直接判斷的方法解譯時,可將未知地質體與已知地質體的影像特徵進行對比,分析兩者的異同點,從而達到鑒別未知地質體的目的。
3.詳細解譯
根據已確定的分層單位和解譯標志,按相應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在立體鏡下詳細而准確地勾繪出詳細的地質解譯圖。這是進行遙感地質解譯的結果,也是繪制地質圖的基礎。
在詳細解譯的基礎上,布置野外調繪的路線。
4.野外調繪
野外調繪的任務是詳細查證解譯的成果;查明解譯中發現的重要地質現象或者難以解譯的現象(必要時需配合山地工程);系統採集標本樣品,完成野外資料收集的工作。
野外調繪的基本方法仍然是通過路線地質調查。路線的間距可以比常規地質調查的路線間距大幾倍。對重點地段應加密調繪路線,投入較多的野外工作。所謂重點地段主要是指:
1)區域地質和找礦調查中的成礦有利地段和物化探異常區;工程地質調查中的重要工程地質、動力地質區;水文地質調查中的井、泉和岩溶區等。
2)構造復雜或植被茂密,解譯效果較差的地段。
3)某些對查明地質構造或地貌規律比較關鍵的地段。
野外調繪中觀測點應用針刺的方法標定在相片上。針刺點位應盡可能精確,針孔不能太大;其誤差最大不能超過0.2mm;點號標在相片背面針孔的位置。地質界線應在野外用特種鉛筆勾繪在相片(或聚酯薄膜)上。准確記錄野外地質現象,對較復雜的構造,勾繪平面示意圖,以便與相片上的影像進行對照。
野外調繪中每天都應進行資料整理。除了野外記錄和標本的整理外,應在立體鏡下檢查野外刺點和連線的正確性,並上墨,標繪野外實測的產狀(注意相片方位)。當天的調繪成果均應勾繪在實際材料圖上。
5.成圖及編寫報告
這個階段的工作與常規調查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圖面整飾中,發現圖面結構不合理的地段可進行更深入的解譯,以求得確切的結果;在資料綜合分析中,要研究多種資料的擬合,若有光譜測試資料時,應有地物光譜和解譯標志的分析;圖件清繪、轉繪和成圖時,盡可能用現代技術設備,以提高精度和工效。
當進行小區域的調查時,如某礦區地質調查、某地下水水源地的綜合水文地質調查或某工程建築場地及外圍工程地質調查等等,野外建立解譯標志、詳細解譯和野外調繪等工作不一定按工作階段截然分開。在大比例尺地質測繪中,需要與地形控制測量密切配合。
❺ 遙感解譯步驟
常規解譯步驟分為初譯、中間性解譯和最終解譯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釐定特殊的目的和任務,建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工作思路。一定要貫徹遙感地質先行的思路,不能把遙感解譯流於形式和「走過場」。
1.初譯
應用新合成遙感圖像對照已有地質資料進行解譯,熟悉和掌握遙感圖像與基本地質結構的關系。在遙感圖像與地質資料有較大出入的時候,保留其矛盾,留到現場處理。此時要提供實測地質(特別是地層)剖面的首選位置、踏勘路線的選擇和地質礦產調查路線的設置建議,並盡可能為物、化探掃面提供重要信息,實現快速找礦。在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和地形地勢比較惡劣的造山帶中,應用遙感信息選擇剖面取得了常規地質方法難於取得的效果。如阿克陶縣恰爾隆石炭系—二疊系剖面、庫斯拉甫侏羅系剖面、卡蘭古泥盆系—二疊系剖面等的選擇就比較成功,為開展較系統的地層研究提供了捷徑。如卡蘭古式鉛鋅礦的賦礦層位由原來的下石炭統(或上泥盆統—石炭系)更改為中泥盆統就是由遙感信息先提出來的,後經剖面測制和古生物化石得到證實。
2.中間性解譯
此項工作與野外地質剖面測制和路線地質調查同步。首先是對照實測地層剖面建立岩石地層單元的劃分標志,結合岩漿岩剖面建立岩體邊界和蝕變帶識別標志,結合路線地質調查和構造地質剖面建立褶皺斷裂的構造標志。還可以從衛星圖像上的構造極點和礦山工程圖像資料釐定找礦標志。在高山雪蓋區和人員無法穿越的山區,為了減少地質空白,即設置遙感解譯調查點或遙感地質調查路線。將地質圖和礦產圖的編制與遙感地質編圖納入同步軌道,有效提高地質圖的成圖質量。
3.最終解譯
進入室內報告編寫階段,遙感地質研究與地層、岩漿岩、構造、物化探及地質編圖等緊密配合。把遙感地質信息貫穿到報告編寫中,系統填制和完善遙感地質觀察記錄卡片,完成遙感解譯地質圖件和報告的編制。
❻ 如何利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手段提高綜合找礦水平
牛文革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
近10年來,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在地質找礦方面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在有色金屬和貴金屬方面取得成功突破。通過總結找礦經驗不難發現,凡是找礦有較大突破或者有較大找礦潛力的礦帶或礦區,無不與20世紀70~80年代的化探成果密切相關,無不是充分利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資料綜合分析的結果。但是隨著找礦形勢的發展,找礦難度越來越大,找礦深度越來越大,原來的一些地質和化探方法已經落後,因此新方法的實踐以及利用地質物化探手段提高綜合找礦水平顯得越來越重要。筆者主要針對我局地質找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提高綜合找礦水平,發表幾點意見,僅供參考。
一、制約我局地質找礦綜合找礦水平的幾個因素
1.找礦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
(1)人員專業技術配備不合理,各隊從業人員中,技術專業主要為地質,物化探較少,岩礦分析人員更是稀缺,不能滿足當前綜合找礦和深部找礦的需求;
(2)除總院外,其他地質隊中高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嚴重不足,特別是高級職稱技術人員更少。
(3)引進的後備力量中,高素質人才比例偏低,本科以上學歷偏少。
2.找礦手段單一,方法落後
目前找礦方法仍然是以地質為主,隨著找礦深度的加大,獲得找礦信息難度增加,單一找礦方法很難適應找礦形勢的發展。為適應新形勢,地質隊也開始引進大量的物探及分析設備,但應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首先是地質、化探、物探手段不能有機結合;其次是分析手段單一,仍沿用原有化學分析方法,不能配合有效的岩礦分析。
找礦方法相對落後,特別是地質和化探方法落後。地質上仍是以宏觀方法為主,缺少微觀方法的配合,找礦方法不僅沒有發展,而且由於分析方法的單一,甚至達不到70~80年代的水平。
目前我局採用化探方法主要為溝系次生暈,該方法在快速發現異常,縮小找礦靶區時效果不錯,但和地礦部門要求的非正規網相比,點位密度偏低,主要原因是節約成本。由於點位分布不均勻,實際應用的效果不佳,對異常的解釋造成一定的困難。同時化探新方法應用少,不敢進行探索和實試。例如現在找礦應用較好的構造地球化學新方法和對金礦等熱液型脈狀礦深部找礦較好的構造疊加暈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沒有人去探索和嘗試等。
3.隊伍技術素養整體偏低
現代找礦需要的是具有地、物、化、遙綜合找礦能力的地勘隊伍,由於歷史原因,我局地勘隊伍人員配備不整齊,整體技術素養較差。特別是缺少具有知識面廣的,能綜合運用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手段的高素質人才。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年輕地質人員較多,野外實踐經驗不足,缺少必要技能培訓,丟失了過去地質隊傳幫帶的優良傳統。
(2)技能培訓形式有缺陷,每年的冬訓,重視理論培訓,缺少必要野外技能培訓和技術方法培訓,過度追求形式,忽視了地質人員實際工作的需要。
(3)找礦新方法的探索和實踐較少,使得新方法和新理論難以消化和應用,主要是缺少工作方法的介紹(比如,實際怎麼采樣,采樣的技術要求和分析手段),真正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科研和綜合研究較少,不能在實際工作中起到培養人才和鍛煉人才的作用。
二、提高綜合找礦能力的幾點建議
1.加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特別是地質、物化探相結合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由於這樣人才是多年實踐的結果,引進的難度非常大,重點應放在培養和在實際工作的鍛煉上。可以讓一些項目負責人進行多方面的自學和培訓,且忌不要只重視理論培訓,而忽視了技術方法的培訓和野外實戰的指導。
2.針對重點礦區開展綜合研究項目
重點礦區的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可以通過對地質、物化探綜合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成礦構造演化和成礦物質的遷移富集開展綜合研究,分析礦區成礦條件、控礦因素,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通過上述綜合研究,帶動鄰近礦區找礦突破,並在研究項目中,鍛煉和培養一批綜合素質人才。
3.學習最新的找礦經驗,敢於對新的有效的找礦方法進行實踐和探索
目前,我局難以取得重大找礦突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找礦方法落後,缺少對新方法的探索和實踐。一個礦區要實現找礦新進展,重要的是要開闊思路,盡可能多方面獲得找礦信息。現代找礦以尋找盲礦和深部隱伏礦為主,利用常規方法往往很難發現有效的找礦信息,不妨利用一些物化探新手段、新方法進行探索和試驗,以期獲得有用的找礦信息。
現在,國內已有不少成功經驗,例如,李惠教授通過對國內大量熱液型金礦床原生暈的研究,總結出一套構造疊加暈方法,在國家大型危機礦山研究項目中取得了突破,在國內地質界引起較大反響。另外各大院校,都開展了構造地球化學課題研究,利用地球化學研究方法,通過對礦帶、礦田、礦區成礦構造中成礦及伴生元素的含量研究,總結出相關的元素活化、遷移和富集規律,同時總結出礦區構造的演化、分布規律,獲得有效的找礦信息。上述成功的找礦方法和經驗,我想不僅適用熱液型金礦,也適用於熱液型銀鉛鋅多金屬礦床等。
4.提高地質、物化探、遙感等資料的綜合運用能力
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方法,多年來在地質礦產勘查領域被廣泛應用。但是,目前我局綜合找礦能力不強,主要原因是:不能把各種方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物探方法設計和應用目的不夠明確,在設計和施工中,均存在為完成工作量而設計工作量的現象。
(2)對物探方法的應用條件,實地調查和研究較少。
(3)往往只停留在發現異常的水平上,在綜合解釋方面,存在手段單一,不能和地質、化探等資料有機結合,進行一步說明異常性質及與地質體和含礦構造的關系,達到判斷地質體賦存位置及確定含礦構造產狀等空間分布特徵的目的。
面對上述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經過評審,盡量禁止為工作量而設計工作量的現象。
(2)在實際工作中,地質、物化探技術人員要在對礦區成礦地質條件詳細研究基礎上,開展物探工作,要收集礦區不同地質體的物性參數的區域資料,並進行實地測試,為物探成果的進一步解釋打基礎。
(3)對物探方法應用條件進行論證,多問幾個為什麼。該種方法對什麼類型的礦床適用,適用於詳查還是普查掃面。測定的參數要讓勘查項目的總負責人明白,是能從空間立體上反映不同深度的地質體的參數,還是對某地質體一定深度內的整體參數的綜合反映。除異常強度外,是否能結合地質現象,對異常形態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徵進行分析,達到判斷目標地質體產狀和空間分布特徵的目的。
(4)各專業人員相互結合,加強綜合研究,多方位捕捉找礦信息。當發現物探異常與實際地質現象不吻合時,將物探成果與地球化學異常和地質現象相結合,判斷物探剖面方向的布設是否有問題。然後確定是否調整物探剖面方向,重新進行測量。
(5)化探異常是較為直接的找礦標志,針對化探異常空間分布特徵,要追根索源,特別是與成礦構造的關系,要通過物探、地質及山地工程綜合手段進行多方位查證,查明異常空間分布與含礦構造及地質體的關系。特別是內帶異常與含礦構造的關系,為深部工程提供充分的依據。同時利用已知來推斷未知的原理,對其他異常進行判斷解釋。
(6)多進行物探方法由已知到未知的試驗,以提高物探方法在綜合找礦的應用效果。
三、舉例說明如何綜合運用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方法
下面以陝縣崤山地區寺家溝金礦為例,談談綜合運用地質、物化探、遙感找礦方法的思路。希望通過個人的一點淺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廣泛討論。
陝縣崤山地區是我省一個重要的成礦帶,崤山北段地區是我省3個重要的變質核雜岩分布區之一,根據區域重磁和遙感資料,已證實在張村一帶存在一個隱伏花崗岩體。雖然本區成礦條件與熊耳山地區有相似之處,但一直未實現大的找礦突破,目前本區只發現了一個小型金礦床、一個中型金礦床以及眾多的礦點和幾個重要的化探異常區。
以往多數地質專家認為,該地區的礦床主要受與變質核雜岩構造有關的拆離斷層控制。半寬金礦礦體主要賦存在北東向的層間裂隙中,礦化以金為主,屬薄脈型熱液礦床,礦體規模普遍較小。申家窯礦床受北西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礦化以金為主,共生鉛礦床,礦床規模達到中型。在礦區外圍葫蘆峪一帶新近發現與之平行的一條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斷裂帶,局部已發現工業礦體。
寺家溝礦區位於申家窯礦區東南部、半寬金礦區的南部。目前已發現的許多金礦點,民采較多,均受北東向層間裂隙控制,但目前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化體較少,多年的勘探工作證實,該類型的礦床不具備尋找大型礦床的前景。
那麼在該地區是否具有尋找大礦的背景呢?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崤山地區具備尋找大礦背景,理由如下:該區證實有大型隱伏花崗岩體的存在,具備尋找大型金礦類似的地層和構造背景。該地區未實現找礦突破的原因是該區覆蓋層較厚,山高林密,賦礦構造難以用常規地質找礦方法發現。怎樣才能利用地質、物探、遙感等先進找礦手段實現找礦突破呢?下面僅以個人觀點談談如何改變找礦思路。
1.利用區域地質資料和遙感捕捉構造信息
區域資料顯示,本區除與變質核雜岩構造和分布核雜岩邊界附近的拆離斷層有關外,還發育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北西向斷層和北東向斷層。同樣遙感解譯資料顯示,本區同樣分布北東向和北西向線性構造。區域上已發現的礦床同樣受兩組斷裂的控制。說明這兩組構造與礦化關系密切。
客觀上講,遙感解譯資料顯示這些線性構造是否存在,是不是就是斷層,斷層具體位置在哪裡,斷層的性質和特徵如何?有待進一步證實。應在遙感解譯資料基礎上,通過化探異常分布特徵,礦點的分布特徵和物探異常特徵進行綜合判斷。需要進行野外調查,並通過物探手段進行證實。但是,不可否認,遙感解譯資料為我們提供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標和依據,為尋找那些受構造控制的隱伏礦床提供了重要信息。
2.如何利用化探方法及異常信息縮小找礦靶區和確定找礦靶位
該區前人已進行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1∶2.5萬的溝系次生暈掃面。在本區已經發現了兩個大的異常區帶(野喬河至寺家溝異常和胡溝異常)。但並未弄清異常和含礦構造的關系。為此,在礦區又進行了1∶1萬的化探掃面,發現了一批以金銀鉛元素為主的一系列組合異常,這些異常的發現,有效地確定了含礦構造的位置。野喬河至寺家溝異常,在宏觀上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單個異常的內帶異常又呈北東向分布。顯然,內帶異常和北東向薄脈型金礦體方向一致,有效地指示了含礦構造的位置。呈北西向分布的異常帶和遙感解譯線性構造方向和位置基本吻合,有效地證實了北西向構造的存在。該類構造是導礦構造還是儲礦構造,查明其性質,對下一步構建找礦思路,確定找礦目標,至關重要。
本區的又一個特點是,胡溝異常和寺家溝異常特徵完全不同。胡溝異常帶呈北東向展布,內帶異常軸向為北西走向,和寺家溝恰恰相反。本區以往找礦工作程度較低,未發現有價值的礦脈,但異常強度很高,可以肯定地作出判斷,該區是下一步工作的一個重要靶區,找到工業礦體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何在靶區內,尋找賦礦的有利部位,為下一步施工山地探礦工程提供充分依據,就必須查明異常性質,查明含礦構造與異常關系,其難點是確定含礦構造位置、方向和產狀,只有通過大量野外調查和利用有效的物探手段,才能獲得下一步找礦信息的目的。
3.如何利用有效物探方法捕捉找礦信息
物探方法是一種重要的間接找礦手段,尋找金銀多金屬礦床最主要的手段是電法和電磁法。我隊現有儀器是雙頻激電儀和EH4電磁儀。該種方法在本礦區是否有效,首先,應利用已知礦體和含礦構造進行實試。其次是弄清採用物探手段的目的。物探手段是為地質找礦服務的,不能只是為發現異常而工作。要有明確的方向意識,在方法採用的初期,就為下一步解釋打下基礎。
在普查詳查階段,物探的目的應定位在尋找隱伏含礦構造,確定含礦構造產狀和有利的礦化富集部位上。在物探測定的參數成果出來後,根據圖件上異常特徵與化探異常特徵進行對比研究,並結合遙感解譯的構造地質特徵對含礦構造的性質做出綜合判斷。當發現物探異常與上述化探、遙感地質資料相矛盾時,應對物探剖面方向進行調整,重新進行物探測量,以期獲得更好的找礦信息。
4.如何利用構造地球化學方法獲得深部找礦信息
隨著找礦難度的加大,深部找礦信息獲得是比較難的。構造地球化學方法是一種新的找礦方法,在獲得深部找礦信息具有特殊作用。
多年的找礦成功經驗已經說明,化探方法在尋找多金屬礦產方面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近10年來,化探方法仍採用傳統的掃面方法,導致在已知礦區開展大比例尺的原生暈方法較少,原有鑽孔原生暈測量方法已經不再採用,獲取的資料更少,從而難以總結出成礦元素活化、遷移、沉澱富集的規律。為此有必要對已知礦體採用大比例尺的原生暈測量工作,總結出含礦構造的原生暈分布規律,特別是元素分帶規律(元素分帶序列)。根據上述規律,判斷是否有構造疊加暈存在,達到判斷深部是否有隱伏礦體存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從而結合構造分布規律及區域上含礦構造分布規律,獲得找礦信息,指導下一步找礦。
建議在本區從葫蘆峪至野喬河開展北西向含礦構造研究,並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工作。
5.利用多種岩礦測試手段捕捉找礦信息
我隊以往測試手段主要採用的是化學分析手段,應引進先進儀器,開展快速的野外分析方法和鏡下岩礦鑒定方法。
岩礦鑒定在研究構造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好比是地質人員的第三眼睛,只是現在應用的太少了。
通過岩礦鑒定與宏觀地質方法的結合,有助於判斷含礦構造性質,為其他化探和物探方法提供依據。
6.綜合找礦方法流程
地質找礦是一套系統工程。特別是現代找礦,要想獲得更好更快的找礦效果,必須多種有效方法配合使用,有機結合,反復總結,科學應用。要總結一套切實可行工作流程。結合寺家溝礦區,本人根據經驗總結出以下找礦程序:
(1)利用遙感資料,確定礦區構造位置,確定區域構造和礦區外圍構造的關系,確定研究對象。
(2)利用化探成果,縮小找礦靶區,判斷遙感解譯的線性構造與化探異常的關系。
(3)在有找礦前景的化探異常區和線性構造重疊區域,布置物探工作。進一步查明化探異常性質,准確定位含礦構造位置及產狀等特徵。根據物探異常特徵與化探成果綜合分析,確定找礦靶位,為山地工程和中深工程提供依據。
(4)在已知礦體進行原生暈測量基礎上,總結元素分帶規律,在含礦構造及其他構造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進一步對構造性質進行判斷,並根據構造地球化學特徵與區域上地球化學信息進行對比研究,獲得深部成礦信息,指導深部找礦。
❼ 遙感影像的地質解譯基本問題
(一)區域遙感地質解譯基礎
服務於地質找礦工作的區域遙感地質解譯是在基礎遙感影像圖上開展以線、環形構造解譯和與成礦有關的岩性地層提取為重點的工作。在遙感圖像上進行上述工作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般在GIS系統中,採取人機結合的形式開展。通過區域遙感地質解譯所形成的成果圖件上各種線條實際上是影像地質界線(薛重生,1997)。所謂影像地質界線是指在遙感圖像上解譯識別出的反映地質單元范圍、空間形態和特徵的界線。影像地質界線的可解譯性取決於圖像的信息顯示模式、界線類型及區域背景參數。不同地質地理景觀區(如沉積岩區、侵入岩區、火山岩區、變質岩區,露頭好與露頭較差地區等)遙感圖像的地質可解譯程度及其影像地質界線的解譯精度存在一定的差異。理論上,在可解譯程度高的遙感圖像上對同一級別地質單元圈定的解譯界線與野外實際填圖結果應是一致的,並高於實際填圖成果,特別是一些岩體的界線。另一方面,由於解譯和識別工作均在遙感圖像上進行,與實際野外填圖更具宏觀性,同時也帶有一定的推斷和預測性,因此也允許解譯界線與實際界線之間存在差異。因為中解析度圖像上的遙感地質信息對於細分岩性難以准確區別,但卻對處於淺隱伏條件下的構造和岩體能有相對清晰的顯示。因此,研究不同岩類地質單元填圖界線的圖像基本信息類型及其信息顯示模式(結構模式),對於正確指導地質界線的解譯和制定合理的解譯規范都是至關重要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可通過有選擇性的野外實地查證對影像地質界線或實際填圖結果予以更正。
(二)遙感圖像地質信息的基本模式
在區域遙感地質解譯中,影像地質界線是通過不同地物的影像地質信息顯示模式鑒別而確定的。而不同地物在遙感圖像上的顯示模式是不盡相同的,從成因機理上講,可分為3類顯示模式,即光譜模式、紋理模式和景觀模式。
(1)光譜模式:是遙感圖像的基本信息類型。不同地物,如岩(礦)石的反射光譜存在差異,在遙感影像圖上通過不同的色調和亮度顯示出來,同一類地物則具有大致相似的影像特徵,這種反映某一類地物存在的色調和亮度等影像標志便是遙感圖像信息顯示的光譜模式,它能夠反映岩石單元、地層序列、構造地質體(或單元)等不同地質體空間分布特徵,並可能根據其光譜特徵確定其成分屬性。因此光譜模式是遙感地質填圖,特別是岩體和地層、蝕變帶等解譯的重要基礎。
(2)紋理結構模式:是指不同地物(地質體)由於具有不同構造應變特徵和抗風化剝蝕能力,而在漫長的內外生地質作用過程下,形成的特徵的紋理結構。大到區域性的構造線,小到一般性的線性體等都是紋理模式的表現方式。這種紋理模式是解譯線環構造的最重標志,同時對岩性地層等的解譯也可起到間接指示作用。光譜模式和紋理模式相結合便形成了由色線、色帶、色斑、色塊、色環所構成的色-形紋理復合結構。如線理結構(平行式、斜交式、菱格式等)、水系網紋結構、圖案結構(菱塊圖形、菱環圖形、占型結構)等一些特殊的影像色調-紋理標志,是遙感地質解譯的主要依據。
(3)景觀模式:是遙感地質信息分析中的一種間接識別信息,它主要反映的是地理景觀特徵,如植被及其類型的發育和覆蓋狀況、地貌地形發育特徵、人文特徵等,它們是遙感地質解譯的輔助標志,同時有些景觀標志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地質體邊界屬性,對解譯具有重要意義。
(三)影像地質界線的基本類型
根據不同岩類區地質體(含正式及非正式填圖單位)在遙感影像上的劃界特徵及其可解譯程度,可將影像地質界線分為下列3種類型:
(1)確定性界線:指可在遙感圖像上通過影像顯示模式直接確定並不存疑問的地物界線。光譜模式和紋理模式中色調和紋理所構成的邊界標志對地質界線成因類型或構造屬性具有識別和判斷能力,可根據影像地層學標志確定界線的層序類型和屬性;根據岩體與圍岩的色調、形態及三維(立體解譯)結構確定岩體侵位邊界的產出狀態和接觸界面的構造屬性;根據一些特殊岩性單元及其背景特徵確定其邊界的地質屬性,如岩脈邊界、互層岩石單元中的特殊夾層(泥質岩中的灰岩或砂岩,泥質、粉砂質板岩中的變余石英砂岩、大理岩等)、層序地層中的各類構造界面(如構造不整合界面、超覆不整合界面、相疊覆界面等)。在露頭較好的地區,解譯的影像地質界線一般都是確定性界線,並與野外填圖結果吻合較好,甚至精度高於實際填圖結果,盡管對其成分特徵的准確區分但還需要野外工作的密切配合。
(2)推斷性或預測性界線:是指地質單元在影像上存在較明顯差異的過渡界線,如色調過渡界線、地貌單元界線、紋理差異界線、隱伏岩體、蝕變區帶以及第四系覆蓋區等,但卻不能顯示清晰的邊界。這類影像地質界線需要結合其色調、紋理變化狀況,推斷性或預測性的色繪。也就是說,影像信息的光譜模式或紋理模式及其在空間展布規律可確認其具有地質上的劃界意義,推斷或預測其應為一類區別於其他的地物單元,但又沒有準確清晰的邊界,只能根據其空間變化特徵進行解譯勾繪。但該類界線的地質成因或層序界面屬性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確定性,需要通過路線調查驗證,對其影像界線的成因機理進行研究並調繪。這種界線反映的地質體是客觀存在,但其大部分在野外實際填圖工作中實際上更難圈定,該類界線的確定,盡管並非特別精確,但卻對地質找礦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推斷性或預測性界線的確定及其反映的地質信息是遙感地質解譯的優勢之一。
(3)不可靠界線:指具有一定的光譜模式、紋理模式顯示,但其所反映的地物信息很不確定,有時可能是干擾或假的信息顯示界線。在多時相或很多景鑲嵌的遙感圖像中由於對色調處理難以達到該類界線多出現在變質岩區和塊狀結構的火山岩區,在影像上無明顯的識別或劃分標志,可供地質解譯的信息豐度較低。對這類界線一般根據景觀特徵(模式)或其他輔助信息並結合地質知識予以推測確定。對於這類地質界線應採用路線穿越調查和現場影像調繪相結合的方法予以野外實地查證和修改。
(四)遙感地質解譯的方法
遙感地質解譯應始終貫穿於工作全過程,可以從兩個方面對遙感圖像進行不同程度的判讀和解譯。首先從過程上看,具體可分為3個階段,即初步解譯、野外驗證和綜合整理(白朝軍,2001)。
(1)初步解譯:該階段的遙感解譯工作程序是:根據地質復雜程度(地層展布、構造線方向、岩石類型等)、地貌條件(地貌類型、切割程度等)和側重解決問題的不同,編制測區遙感解譯程度分區圖,初步劃分遙感影像岩石地層單元,建立不同時代的地層、岩石、構造的解譯標志,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先構造後地層的原則,在計算機軟體支持下人機交互方式逐一進行解譯,編制遙感地質草圖。解譯內容包括地層界線、標志層、特徵岩層或岩層組合、斷層及線性構造、環形構造、褶皺類型、形態及組合型式;解譯侵入體分布形態,侵入關系及岩石類型;解譯第四系的分布及界線、成因類型等。
(2)野外驗證:在室內解譯成果的基礎上,要布置地質觀察路線進行實地驗證。查證的對象以解譯過程中的不確定或推測部分為重點。查證過程中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及時補充、修改、完善在解譯圖上,並不斷積累豐富不同地層、岩石、構造的解譯標志。
(3)綜合整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工作結果,進行最終成果圖件編制工作,對有疑問的重要地質界線、地質現象、重點研究區域、成礦有利地段及圖面不合理地區,充分利用計算機和遙感技術,通過多種圖像處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擾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地質礦產信息,豐富圖面內容,編制高質量的解譯成果圖。
從區域上看,則分為總體解譯和局部解譯,前者主要包括區域性線環型構造、大規模出露的岩漿岩體和特徵的岩性地層以及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需進行進一步工作)等,通過解譯,從宏觀上了解和分析區域構造特徵和重要地質體的分布情況。通過解譯成果與礦床點間相互關系的分析,為總結區域成礦規律、劃分區域成礦區帶等提供基本信息。後者則是針對特定感興趣區,將圖像切割放大到合適的比例尺後進行的解譯工作。主要服務於礦田、大的礦區或礦帶的構造、岩性展布特徵,發現礦床與其他地質構造要素的相互關系,如確定含礦構造帶的延伸問題,礦化蝕變區的色調、紋理特徵及其同非含礦區的區別等,以對礦區(帶)進一步找礦工作提供指導等。
❽ 遙感地質解譯方法
採用傳統地質解譯抄與數襲字地質解譯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傳統地質解譯即影像判讀,對遙感圖像上顯示的色彩、色調、陰影、花紋、水系等直接或間接解譯標志進行判讀。數字地質解譯可以有目的加大或突出圖像中的有用信息量,目前應用廣泛的方法有線性拉伸、比值運算、空間濾波及主成分分析等。
❾ 遙感圖像地質解譯方法
(一)在RGMap系統中使用多波段的方法
①如果RGMap系統已經打開當前的衛星圖像,將其關閉。②在MapGIS的圖像分析模塊中使用圖像設色功能設置的紅、綠、藍顏色值在假彩色合成時對應的波段。關閉圖像。③在RGMap系統打開衛星圖像並刷新,所顯示的就為新設的波段組合的假彩色圖像(圖6-18)。
圖6-18 測區十字鋪一帶的781波段(左)和531波段(右)假彩色圖像
(二)測區的遙感圖像地質解譯
測區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植被發育,基岩出露較差,部分地區林木叢生,解譯效果較差,解譯程度總體屬中等。本次工作採用目視法,遵循從「面→線→點」到「點→線→面」,即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回到宏觀的解譯方法,循序漸進,反復進行,最終達到詳細解譯的目的(圖6-19)。
圖6-19 測區衛片影像解譯地質示意圖
1.直接判定法
根據遙感圖像上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到的標志如色調、形狀、陰影、紋理結構、大小、位置、相關布局等解譯標志直接撮岩石地層、岩體、構造、地質要素和地質現象信息。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圈定地質體的邊界,效果較明顯。
2.對比分析法
藉助於不同時相、不同波段、地面資料進行相互補充,相互驗證以確定地質體類型、邊界。本次工作共有1、2、3、4、5、7、8共七個波段的數據參與解譯,在MapGIS平台下可以單個波段用灰度顯示或任選三個波段進行假彩色顯示,工作中使用較多的為R=7,G=8,B=1合成彩色。
3.邏輯分析法
運用地學規律的相關分析和實際經驗,進行邏輯判斷。例如根據水系的分布格局來判斷岩性和地貌類型;根據植被的類型來推斷土壤類型。邏輯分析大大開拓了遙感圖像所能發揮的作用。
4.追索法
根據地層、岩體、地質構造的展布或延伸規律在圖像上顯示出的不甚清晰的形跡,進行跟蹤追索,圈定或勾畫地質界線。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圈定地質體邊界、褶皺轉折端和大型斷裂。
5.類比法
此種方法以已知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影像特徵為參照,推斷相鄰地區具有相似影像特徵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屬性;或通過不同地學資料的對比,確定具有某種遙感隱蔽信息特徵的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屬性。
❿ 遙感地質解譯內容
1. 岩性解譯
全區解譯出 32 個影像單元,其中影像特徵明顯、解譯標志清楚的影像單元如下:
( 1) 全新世沖積層: 雜色,地勢最低,呈腸狀或條帶狀分布於河流及大型溝谷內,藍—深藍—黑色區域主要為水體,淺藍—淺粉色為居民地及河漫灘等,粉色主要為農田、沼澤等。
( 2) 金龍頂子組: 棕褐色,平緩地貌,水系不發育,其上見有四海組基浪堆積環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黃土層: 色調以綠色為主,低緩地貌,地形起伏較小,山脊不明顯,水系為羽毛狀水系。
( 4) 軍艦山組: 綠色帶淺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山脊不發育,靖宇市附近有環形古火山口,溫泉鎮附近發育有密集樹枝狀水系。
( 5) 船底山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6) 青白口系: 綠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渾圓狀,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7) 中太古代花崗閃長質片麻岩: 褐綠—黃綠色,中高山地貌,山脊發育,主脊次尖棱狀,延伸較遠,支脊尖棱狀,多數與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溝谷,溝谷長度較大,極密集樹枝狀水系。
( 8) Eξ: 綠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岩體出露面積約 15 km2,其鋯石離子探針方法測定岩漿結晶年齡為 3116 ± 113 Ma,證明敦化—密山斷裂在 32 Ma 左右出現一次拉張活動。
( 9) K1nγ: 黃綠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狀,連續性較好,支脊多短小,沖溝「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 10) J2ηλ: 灰綠色,略帶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顯,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型樹枝狀水系或羽毛狀水系。
( 11) J2γδ: 深綠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顯,窄 「V」 字型,主脊折線狀相接,水系為極密集型樹枝狀水系。
( 12) P2ξγ: 綠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較發育,主脊次尖棱狀,支脊與主脊銳角相交,「V」字型溝谷,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樹枝狀水系。
( 13) P2ηγ: 淺綠色為主,低緩地貌,次圓狀,沖溝 「U」 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或羽狀水系。
( 14) P2γδ: 綠色為主,低緩處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次尖棱狀,支脊次圓狀,圓形山包較多,沖溝 「U」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2. 構造解譯
( 1) 黑石—樺甸斷裂帶 ( 敦化—密山斷裂帶中段) : 方向 64°,長度約 53 km,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控制寬度約 10 ~ 13 km,線狀影像延伸較遠,平直狀溝谷,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徵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鎮—西南岔鎮斷裂: 方向 57°,延伸長度約 57 km,數條直線狀溝谷沿此方向展布,斷層崖、斷層三角面十分發育,線狀影像延伸較遠,還發育角狀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斷裂破壞,流向發生直角狀轉彎。
( 3) 八里哨鎮—涼水河子鎮斷裂: 方向 52°,長度約 42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線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園口鎮—萬良鎮斷裂: 方向 62°,長度約 43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兩側影像略有差異,線狀影像延伸較遠。
( 5) 老金廠鎮北西向斷裂帶: 方向 300°,在幅內長度約 29 km,大約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解譯標志有: 直線狀溝谷,對頭狀水系,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不同,北東側高山地貌,南西側中山地貌,極密集樹枝狀水系。經實地驗證,證實該地存在多條逆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區內還解譯出很多線性構造,但多發育在岩體內部,在遙感影像圖上多表現為直線狀溝谷,發育斷層三角面,或切割山體成條塊狀等。同時解譯出一些環形構造,這些環形構造全為古火山爆發形成,在影像圖上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以大龍灣、三角龍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呈圓形—橢圓形,無溢出口,火山口內積水成湖,外沿低平於玄武岩平台; 另一類以四方頂子、吊水壺屯附近的馬蹄形火山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與前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內無積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質災害解譯
( 1) 任家店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東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見三個平台和一大一小兩個梯形斜坡,滑體主要為軍艦山組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碎屑岩組成。
( 2) 小紅石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西岸小紅石,遙感影像上有兩個平台和一個規模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體及崩塌落塊主要為船底山組橄欖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及土門子組碎屑岩構成。
復習思考題
1. 簡述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的任務及其技術優勢。
2. 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可分為哪幾個步驟來開展工作?
3. 在開展正式的遙感地質調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
4. 在進行遙感數據處理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 簡要說明遙感影像解譯過程中,對線、環、塊狀影像的主要解譯內容。
6. 簡述在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中,野外調查分哪幾個階段進行? 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7. 綜合整理階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