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質岩石以什麼為主
⑴ 市域內出露的岩石以什麼為主次為沉積岩少量為變質岩
主要以岩漿岩為主。岩石分類三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這個空就是岩漿岩。
⑵ 為什麼重慶露出的岩石有花崗岩,石灰岩和砂岩
重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花崗岩簡介:
花崗岩是一種由火山爆發的熔岩在受到相當的壓力的熔融狀態下隆起至地殼表層,岩漿不噴出地面,而在地底下慢慢冷卻凝固後形成的構造岩,是一種深成酸性火成岩,屬於岩漿岩。
花崗岩的組成:
花崗岩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 >65%),其他成分含量比較少(Fe2O3、FeO、MgO一般<2%,CaO<3%)。花崗岩的礦物成分主要為硅酸鹽礦物,主要是石英、長石和雲母,其中石英含量佔到20%~40%。由於花崗岩中硅鋁淺色礦物為主,鐵鎂暗色礦物較少,所以其顏色主要為淺色為多,暗色礦物越多顏色越深。花崗岩其礦物顆粒的結晶較大,並且顆粒大小相似,呈鑲嵌狀及粒狀結晶組織,不同類之礦物以規則或不規則方式相福交錯互鎖排列。
花崗岩的分類:
花崗岩由於成分形成復雜形成條件多樣,所以種類繁多,有多種的分類方式。
按所含礦物種類分--分為黑色花崗岩、白雲母花崗岩、角閃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等;
按結構構造分--可分為細粒花崗岩、中粒花崗岩、粗粒花崗岩、斑狀花崗岩、似斑狀花崗岩、晶洞花崗岩及片麻狀花崗岩等;
按所含副礦物分--可分為含錫石花崗岩、含鈮鐵礦花崗岩、含鈹花崗岩、鋰雲母花崗岩、電氣石花崗岩等。常見長石化、雲英岩化、電氣石化等自變質作用。
花崗岩的特點:
花崗岩呈細粒、中粒、粗粒的粒狀結構,或似斑狀結構,其顆粒均勻細密,間隙小(孔隙度一般為0.3%~0.7%),吸水率不高(吸水率一般為0.15%~0.46%),有良好的抗凍性能。花崗岩的硬度高,其摩氏硬度在6左右,,其密度在2.63g/cm3到2.75 g/cm3之間,其壓縮強度在100-300MPa,其中細粒花崗岩可高達300MPa以上,抗彎曲強度一般在10~30Mpa。花崗岩常常以岩基、岩株、岩塊等形式產出,並受區域大地構造控制,一般規模都比較大,分布也比較廣泛,所以開采方便,易出大料,並且其節理發育有規律,有利於開采形狀規則的石料。花崗岩成荒率高,能進行各種加工,板材可拼性良好。還有花崗岩不易風化,能用做戶外裝飾用石。花崗岩的質地紋路均勻,顏色雖然以淡色系為主,但也十分豐富有紅色,白色,黃色,綠色,黑色,紫色,棕色,米色,蘭色等等,而且其色彩相對變化不大,適合大面積的使用。
★天然石材主要分為大理石(俗稱「雲石」)和花崗石,其中大理石適用於室內裝修,價格比較高;而花崗石多數用於外牆裝修,一般為100元/平方米以下。
★花崗石非常堅硬,表面顆粒較粗,主要由石英、正長石、和常見的雲母組成。各個大陸都出產花崗石,有些屬於世界上最老的石頭。人類在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花崗石。據說只要有花崗石,就沒有什麼地方能是新的。
★花崗石美麗、耐久、非常堅硬。在古代,如果有了現今的開采、加工設備和技術,它肯定比大理石更流行。
★花崗石因經常含有其它礦物質,如角閃石和雲母,而呈現各種顏色,包括:褐色、綠色、紅色和常見的黑色等。因為它結晶過程很慢,它的晶體象魔方一樣一個個地交織在一起,所以它很堅硬。它同房子一樣耐久,不掉碎屑,不易刮傷,不怕高溫。不論顏色或亮光,只要有一些養護的常識,都不會褪色或變暗。他幾乎不受污染,拋光後表面光澤度很高,各種天氣帶來的雜質幾乎都不能粘附。
★花崗石的價格也是可以承受的。近年來,出現了密集排眼法和火焰噴射法等新工藝。火焰噴射法開採的石塊切縫整齊,不生暗傷,生產效率高。加上新切割、和拋光方法,花崗石成本在過去幾十年間大幅減少。今天,花崗石的價格能與低廉的人造石競爭,而且它比其它任何東西更耐久。
★更何況,花崗石不污染環境。合成材料常伴有不好的甚至有毒的副產品,在建築的使用期限內需要更換幾次(每次都回有處理問題)。花崗石不需更換,因為它非常耐久。
★另外,花崗石非常實用,可做成多種表面--拋光、亞光、細磨、火燒、水刀處理和噴沙。
★天然花崗石是火成岩,也叫酸性結晶深成岩,屬於硬石材。由長石、石英及少量雲母組成。花崗石構造緻密,呈整體的均粒狀結構。常按其結晶顆粒大小分為「偉晶」、「粗晶」、「細晶」三種。其顏色主要是由長石的顏色和少量雲母及深色礦物的分布情況而定,通常為灰色、紅色、薔薇色或灰、紅相間的顏色,在加工磨光後,便形成色澤深淺不同的美麗斑點狀花紋,花紋的特點是晶粒細小均勻,並分布著繁星般的雲母亮點與閃閃發光的石英結晶。而大理石結晶程度差,表面很少細小晶粒,而是圓圈形,枝條形或脈狀的花紋,所以可以據此來區別這兩種石材。
★我國花崗石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儲量大,品種多。據調查資料統計,我國天然花崗石的花色品種100多種。建築裝飾用花崗石其花紋、色澤特徵及原料產地來命名的。其中較好的有河南僵師菊花青、雪花青、雲里梅,山東濟南的濟南青,四川石棉的石棉,江西上高的豆綠色,廣東中山的中山玉,山西靈邱的貴妃紅,桔、麻點白、綠黑花、黃黑花等。
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鹽岩。有時含有白雲石、粘土礦物和碎屑礦物,有灰、灰白、灰黑、黃、淺紅、褐紅等色,硬度一般不大,與稀鹽酸反應劇烈。結構較為復雜,有碎屑結構和晶粒結構兩種。碎屑結構多由顆粒、泥晶基質和亮晶膠結物構成。顆粒又稱粒屑,主要有內碎屑、生物碎屑和鮞粒等,泥晶基質是由碳酸鈣細屑或晶體組成的灰泥,質點大多小於0.05毫米,亮晶膠結物是充填於岩石顆粒之間孔隙中的化學沉澱物,是直徑大於0.01毫米的方解石晶體顆粒;晶粒結構是由化學及生物化學作用沉澱而成的晶體顆粒。
石灰岩主要是在淺海的環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劃分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運、沉積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學、生物化學石灰岩。按結構構造可細分為竹葉狀灰岩、狀灰岩、團塊狀灰岩等。石灰岩的主要化學成分是CaCO3易溶蝕,故在石灰岩地區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稱為喀斯特地形
石灰岩是燒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煉鐵和煉鋼的熔劑。
有生物化學作用生成的石灰岩,常含有豐富的有機物殘骸。石灰岩中一般都含有一些白雲石和黏土礦物,當黏土礦物含量達25%~50%時,稱為泥質灰岩。白雲石含量達25%~50%時,稱為白雲質灰岩。
石灰岩分布相當廣泛,岩性均一,易於開采加工,是一種用途很廣的建築石料。
砂岩::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硅、鈣、黏土和氧化鐵。
石英、長石等碎屑成分佔50%以上的沉積碎屑岩。砂岩是源區岩石經風化、剝蝕、搬運在盆地中堆積形成。岩石由碎屑和填隙物兩部分構成。碎屑除石英、長石外還有白雲母、重礦物、岩屑等。填隙物包括膠結物和碎屑雜基兩種組分。常見膠結物有硅質和碳酸鹽質膠結;雜基成分主要指與碎屑同時沉積的顆粒更細的黏土或粉砂質物。填隙物的成分和結構反映砂岩形成的地質構造環境和物理化學條件。砂岩按其沉積環境可劃分為:石英砂岩、長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三大類。砂層和砂岩構成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的主要儲集層。砂和砂岩可用做磨料、玻璃原料和建築材料。一定產狀的砂層和砂岩中富含砂金、鋯石、金剛石、鈦鐵礦、金紅石等砂礦。
1、砂岩是一種沉積岩,是由石粒經過水沖蝕沉澱於河床上,經千百年的堆積變得堅固而成。後因地球地殼運動,而形成今日的礦山。
⑶ 在長江上游地區,江水以什麼地質作用為主
在長江上游地區,江水以侵蝕作用為主,長江上游地區由於印度洋板塊向歐內亞板容塊下面俯沖、擠壓和碰撞造成的地殼抬升以及地質歷史上多期地殼運動的影響,地形切割強烈,山高谷深,岩石破碎顯著,容易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災害。
長江上遊河段西起青藏高原各拉丹東,東至湖北宜昌,全長4511公里。該段干支流流域覆蓋面積寬廣,包含青藏高原,東至湖北宜昌,北到陝西南部,南至雲南以及貴州北部的廣大地區,涉及重慶、西藏、四川、青海、雲南、貴州、甘肅、陝西、湖北等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3)重慶地質岩石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
長江上游城市和工業、農牧業的不斷發展,將加劇對該地區環境的不利影響。另外,長江流域大部分水能資源都集中在上游地區,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遠高於長江流域和全國平均值。長江上游的水能資源對於我國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大規模的梯級水庫的建設和運行將顯著改變長江天然的水文過程、水沙分配比例,對流域生態系統與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指在現代交通意義上建立起來的新的長江上游經濟帶,不僅包括沿江城市群和產業帶,還包括了沿公路和鐵路分布的城市群和產業帶。
⑷ 重慶的地質結構
中梁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二條(自東向西數)觀音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北段為「一山二嶺一槽」,南段為「一山三嶺二槽」。
縉雲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三條(自東向西數)溫塘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中段及極南段靠近長江的末梢部分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真武山:銅鑼山背斜在長江以南的部分。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平頂山:典型的向斜成山構造,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周圍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平頂山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重慶市區: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的向斜區域,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主要的向斜山嶺有平頂山、鵝嶺、枇杷山等。重慶市區廣泛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⑸ 重慶以什麼地形為主屬於哪地理單元位於第幾階梯 打黑除惡體現了我國的治國方略是什麼
重慶以山地為主,屬於南方地區,位於第二級階梯,打黑徐惡體現了我國的治國方略是維護國家穩定。
嘉陵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
⑹ 四川西部山區的地層岩性主要以什麼岩層為主
岩層(外文名:Rock formation)是一個地質學專業術語,具體是指作層狀分布在地層中的岩石。 岩層專是指兩個平行屬或近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由同一岩性組成的地質體,通常由一個層或若干個層組成,是沉積圈的基本地層單位和岩性單位。
⑺ 重慶是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丘陵
⑻ 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的主要岩石是哪些
我國西南來地區地質的主要自岩石是變質岩。
西南地區又被稱作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24.5% 。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大部。
變質岩是在地球內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構造的變化和改造產生的新型岩石。這些力量包括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於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變質岩是組成地殼的主要成分,一般變質岩是在地下深處的高溫(要大於150℃)高壓下產生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而出露地表。
⑼ 重慶地質為什麼地貌構造,因而什麼、什麼、峽谷、關隘多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重慶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詩為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巴蜀地區也是中華華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佔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我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
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1)在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系斷裂下陷由河流沖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為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於平原之中,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稱。
(2)在龍泉山和華瑩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岩層近於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岩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谷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4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後,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谷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布,是平行嶺谷區工農業生產主要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徵是,海拔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雲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5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屬揚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廣元、雅安、敘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里,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游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 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游覽勝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⑽ 重慶是什麼地質結構與地貌
重慶市地處我國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區結合部。中、西部屬丘陵地貌,北、東專、南為邊緣屬中、低山區。區內水系發育,氣候濕潤溫和,交通方便。
構造方面:根據構造形態及其在空間的分布特徵,劃分出了四個Ⅱ級構造單元,四個Ⅲ級構造單元,十個Ⅳ級構造單元。其總的構造面貌為:渝東北構造線多為北西向,渝東南為北北東向城垛狀褶皺,渝西小部為舒緩背斜、穹隆與向斜,其餘大部分地區則表現為北北東—北東向梳狀褶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