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地質科普
『壹』 如何閱讀地質圖
准確的說應抄該是地形地質圖,襲就是帶等高線的地質圖。 地質圖中內容很豐富,不同類型地質圖側重點也不一樣,所以閱讀重點也不同(視你的目的而定)。 總體上閱讀地質圖的順序應是:看區域,看局部,再看區域,即總、分、總。 1、看區域。首先看圖例,了解這個地區總體上的地層發育情況、接觸關系情況、構造類型情況、岩漿活動情況,其次看圖區,大致了解地形地貌和水系情況以及地層、不整合面、構造、岩漿岩的空間分布情況。這時在大腦里樹立了這個地區總體地形、地質概況。 2、看局部。對圖中每一條斷層、岩體、岩層產狀進行細致分析,研究其性質、類型、基本特徵。 3、看區域。在對局部地質現象詳細了解的基礎上,總結區域地質特徵。如果你的意思只是說如何判斷傾向、傾角,簡單地說有兩種辦法: 1、V字形法則(內容我就不展開了),它是定性分析傾向傾角與地形地貌的關系,即地層傾向、傾角與山坡坡向、坡角的關系 2、三點法(內容不展開),它是定量計算傾角的方法
『貳』 這張地質圖怎麼讀啊有哪些信息希望有幫幫忙!
首先看圖例,可見在C2與T1之間有時代缺失可暫定為不整合,在圖中其地質界線相交專則為角度不整合。其屬次看斷層,圖中已經標注了共有四個,F1 F2為逆斷層(這個有點忘了,應該是,可以在國標中對一下)F3 F4為平移斷層。其次再看褶皺,在右下角的C1開始可以看到地層對稱重復出現且其地層傾向相反可以判定為褶皺,共有兩個一個為向斜一個背斜。還有就是花崗岩傾入了。
可能答的不是很完整,僅供參考哈,,
『叄』 什麼是數字地質啊它主要研究什麼呢望各位介紹一下。
數字地質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學風嚴謹,具有實事求是、不斷追求新知、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理論知識和系統深入的礦產數字地質科學的專門知識。具有能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組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科學和專門技術上取得創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外文資料,具有撰寫學術論文並具有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體魄。
二、研究方向
1、 定量地質分析定量分析地質特徵之間和地質特徵及其成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地質演化規律。研究綜合利用地質、地球物理資料進行自動地質分析與解釋的方法及軟體開發。主要包括變質作用的P-T-t軌跡研究、岩石圈熱結構分析、盆地構造定量分析、構造應力場分析、沉積相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自動分析等。
學術帶頭人:薛林福
2、地質建模、模擬與可視化研究盆地和造山帶的形成演化過程模型,模擬其構造、沉積、變質和岩漿作用過程。利用描述礦體空間產狀的參數及礦體的其他屬性參數,建立礦體的三維可視化模型,並通過該模型剖析控制礦體的地質因素、礦床成因等。
學術帶頭人:金巍、劉永江
3、資源環境信息與決策系統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開發資源環境信息與評價系統。
學術帶頭人:路來君
我對該專業就業不是很清楚,但鄙人根據自身經歷,建議不要輕易報考生僻專業,有時對以後就業很不利。
『肆』 科普類文章怎麼讀
1、把握寫作對象。比如引力波等。
2、把握寫作流程。看看圍繞寫作對象分別談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什麼關系。
3、把握作者觀點。作者對於這一問題,怎麼看,樂觀悲觀等等。
『伍』 什麼是地質學,為什麼有人說地質學不是真正的科學
因為地質學研究方法的緣故,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極其准確的解決地質學問題。現在比較常用的版方法就是地球化學權的方法來解決的,但是仍然就非常多的問題,需要結合地質現象,野外調查與描述等。所以不像其他學科那麼准確。存在經驗的緣故。因此,有人認為不嚴謹,不像是真正的科學。希望幫助到你。
『陸』 地質圖讀圖。這些地圖信息該怎麼讀。這些信息和經度是什麼關系
這個是地形圖!
你要獲得怎樣的信息,
下面的坐標是公里網,要經過投影才能轉換成經緯度。
詳細的過程,一下子說不清!
『柒』 地質類書籍 科普
我是學地質的。地質很少有教科書以外的專門書籍。你要是想看比較專業的地質讀物專,像《地質學報屬》、《地球科學》、《地學前緣》等等,通常都是很枯燥的。我建議你可以看視頻,像那些名山大川本身就是一本地質科普書,看一看山上的石頭,山的構造、紋理。。。。。。如果有機會,親自去爬一爬泰山,看一看周口店猿人洞,相信你會受益匪淺的!
『捌』 如何正確閱讀地質圖
不知道你說的具體的是哪一類圖紙,地質圖有很多類型,不同的圖件,重點不同。目的不同,你所需要的重點也不同。
『玖』 怎樣才能讀懂地質平面圖
看一下《地質學基礎》
『拾』 「地質學家」怎麼讀
地質學家
拼音:[dì zhì xué jiā]
英文:Geologist
解釋:從事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質和地球構內造、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且成績容卓越的科學工作者,稱地質學家。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李四光,劉東生,李捷,張宏仁,趙金科等人。